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國體轉讓

國體轉讓

發布時間:2021-09-21 00:25:18

㈠ 什麼叫大一統

大一統:

dà yī tǒnɡ
1.《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徐彥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大,重視、尊重;一統,指天下諸侯皆統系於周天子。後世因稱封建王朝統治全國為大一統。

實在不是一個容易解釋的詞條。
正如:「道可道,非常道」中之「道」。

大一統,是一種概念,一種擁有無限向心力的概念。
大一統,是一種氣魄,一種積極開拓奮發向上的氣魄。
大一統,是一種胸懷,一種兼收並蓄包容一切的胸懷。
大一統,讓我們的民族從分散歸至凝聚,
就算經歷再多劫難,心中仍有一個祖國的輪廓。

中國大一統的王朝有:
1.秦朝
2.西漢 3.東漢 4.西晉 5.隋朝
6.唐朝 7.元朝 8.明朝 9.清朝

世界大一統的帝國/國家有:
1.古代埃及
2.古代希臘 3.亞歷山大帝國
4.古代羅馬帝國 5.拜占庭帝國
6.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
7.新羅(676年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8.蒙古帝國(包括4個汗國,1個宗主國,即後來的大元)(面積4500多萬平方千米,曾經的世界領土最大的帝國)
9.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5世紀)
10.西班牙帝國(16世紀)
11.法蘭西帝國 12.大英帝國(本土30萬平方千米,殖民地3300萬,稱為日不落帝國)
13.俄羅斯帝國/15.蘇聯
14.德意志帝國
15.美利堅合眾國
16.近代日本

促成中華大一統:

為什麼偏偏是中國人創造了中華大一統的奇跡?凡是存在的現象,必然有其存在的緣由(至於合理與否,則取決於人們各自的利益判斷)。
1 、中國的中原地區位於歐亞大陸的東部,這里東有大海,西有青藏高原和荒漠,北有西伯利亞高寒區,南有南海和熱帶高溫區,因此中原地區自然成為亞洲東部的地理中心。與此同時,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們,在數千年間始終能夠創造出領先的文明與文化,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層出不窮,從而進一步形成文化中心、經濟中心、科技中心和政治中心,並對周邊地區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2 、以炎帝族和黃帝族為主體的民族,很早就實施婚姻開放,從而有利於民族融合。中國著名的民間故事牛郎織女,記錄的正是炎帝族與黃帝族通婚的故事,詳情可參閱筆者《牛郎織女隔河望,炎黃戀戰七千年》等文。
3 、從伏羲畫卦、倉頡造字,到秦始皇書同文,中國人始終使用象形文字元號體系(准確說是拼形文字),這種文字有著非常穩定的信息傳輸性能(幾千年前的字都很容易認得),而且能夠超越語音進行信息交流,並極大地促成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認同。對比之下,與中國面積相當的歐洲,由於採用拼音文字,不同國家的語言不同文字也不同,從而也就難以產生認同感,至今仍然未能完成大一統事業。
4 、中國人有著強烈的祖先崇拜、認祖歸根的情結,而且古老的記憶都能夠追溯到同一個祖先,因此這種情結特別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5 、中國人有著對「中」的崇拜或偏愛。「中」的字義為,中間,內里,半,中等,適中;中央(央字義為當中,盡,懇求),中心;中庸;是(中聽、中用);古代盛籌的器皿;通忠;姓氏。中原地區處在北緯30度到40度之間,這里能夠看到的最明顯的天象之一就是北斗星的繞極旋轉(北極星為天中,黃帝族的圖騰星就是北斗星,並以「斗為帝車」),這種天象給古代中國人的啟示就是要在大地上建立一種四方環繞中央的社會結構。相傳武王伐紂勝利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確定天下之中所在地,最後選定黃河與洛水交匯處的洛陽為中土。這個選擇可能有著實測的依據,因為洛陽與東海之濱和青藏高原邊緣的距離大體相等,洛陽與燕山山脈和長江的距離也大體相等。
有趣得是,河圖、洛書的結構也是一種中心與四方的關系,包括四方與中心,八方與中心。總之,中國古代特別注重中土、中原、中州,中原與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及由此而擴展延伸的四海、九州、神州、天下。
6 、中國人很早就擁有大一統的哲學理念和政治抱負,例如孔子倡導的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以及歷代有識之士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
7 、中國人沒有其他國家地區所存在的宗教障礙。
8 、中國古代統治者重視文字的統一,以及度量衡的同一。相傳早在秦始皇之前,黃帝時代就進行過統一文字的工作,帝舜時代就進行過同一度量衡的工作。
9 、中國人自古就重視物品交易和交通建設、驛站建設。《尚書·旅獒》記有:「遂通道於九夷八蠻」,《詩經》有贊美周代國道平坦筆直的詩句,秦代的國道四通八達,唐玄宗時的國道兩側栽種著果樹。而且,古人還有祭祀道路神的習俗,《宋書·禮志》注引崔實《四民月令》:「祖,道神也。黃帝之子曰累祖,好遠游,死道路,故祀以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
10 、中國古代統治者長期採取懷柔遠方異國、同化異族、吸納異族的政策,有利於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和大中華文化圈。

大一統脈絡:

中國的大一統思想由來已久。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應握有一統天下的權威,所謂「禮征樂伐自天子出」。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潛藏著大一統的身影。老子主張以「一」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42章)。大一統從此有了本體論。

正式提出「大一統」的是《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唐人顏師古說:「一統者,萬物之統皆歸於一也……此言諸侯皆系統天於,不得自專也。」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李斯更是明確提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漢書·王吉傳》中稱: 「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大一統的原始意義正是消滅對手,由帝王一人統治天下。

大一統在中國之所以一成不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古至今,一直有許多中國人熱愛、推崇大一統。唐朝的李白贊嘆道:「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明朝的李贄在《藏書》中尊始皇為「千古一帝」。大一統的邏輯中派生出來的許多觀念使得大一統在中國人的心靈中紮下根來。中國人對大一統形成了精神依賴。例如,大一統的長期壓迫使得中國人在失去反抗勇氣的同時特別追求安全感,也恐懼多樣化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習慣於把死水一潭的大一統當作穩定的秩序。人們把別人的自由始終當作對自己的威脅,把正當的政治訴求看作是對權力的挑戰。

中國政治上長期的大一統窒息了內部競爭,阻隔了外部競爭。統治者為了防止自己的一統江山受到外來「異端」的挑戰,長期閉關鎖國,禁錮外來思想的傳播,視來自西方的思想和制度為異端邪說。而在大一統之前的生機勃勃的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邦國之間的互相競爭的局面極大地激發了個人與社會的創造力,中華文化也是在那個時代奠定了基石。競爭使得每一個人,每一種價值,都有了得以發揮的機會。方方面面的競爭是人類社會得以進步的基本動因。而大一統最恐懼的正是這些競爭,尤其是在政治領域的公開競爭。

大一統的鼓吹者常常以大一統追求疆土的統一來為大一統的暴政辯護。然而,大一統追求的僅僅是疆土意義上的統一嗎?歷任的統治者在統一思想上所花費的心血遠遠大於在統一疆土上花費的功夫。以晚清政府為例,必要時可以讓出疆土,卻決不肯放棄言論鉗制。一統與國家的統一幾乎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統一出現在每個國家,一統卻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大一統在歷史上並不能使中國避免分裂。在秦始皇之前有統一,在華夏一統之後,有過無數次分裂。這樣的分裂往往是因大一統之下的暴政而加劇。

大一統是充分自由與自治的對立面;實現大一統的過程是剝奪自由的過程。「一統」實現了,社會大囹圄也就落成了,每個人的肉體,心智與良知也就被劫持、禁錮了。大一統中最可怕的是用暴力去一統人的靈魂。在許多中國人眼裡,大一統是國家強大的象徵。很少有人認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大一統正是導致中華民族兩千多年苦難歷史的最重要的原因。對中國的落後,大一統「功居其偉」。

需要指出的是,大一統並非是中國唯一的政治傳統。在秦朝實現大一統之前。中國這塊土地上完全是多中心的政治秩序。《史記·武帝紀》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以說是,九州鼎立、八方共融、呈現出一派相互競爭、互相砥礪的舜堯、周公景象。在湯武革命時,革命的主力軍是各諸侯。即使到了商、周,仍然是方國眾多,各有自主的管理權力,也各有自己的「中心」(都城)。春秋戰國之歷史,為中國歷史上昌明繁盛之時期,同期之政治除各國之爭斗外,諸侯各國內政清明,罕有暴君的出現。集中的權力越多,出現暴君的可能性越大;一統的波及面越廣,其受害者越多。可以說,「大一統」從來就不是中國普通百姓的意識,而是強加給中國人的政治觀念。歷史終將證明,大一統只是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一段漫長而黑暗的插曲。

與中國後來漫長的大一統一元秩序相比,西方的文明走的是與大一統相悖的另一條道路。與中國不同,從羅馬帝國以後也有人不斷嘗試統一整個歐洲,但每次總有一些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反對這個野心勃勃的企圖,挫敗任何企圖一統天下的野心。縱然拿破崙、希特勒這樣的戰爭狂人屢屢夢想統一歐洲,雖幾乎得手,但無不以慘敗而告終。歐洲發達起來的真正原因,就是沒有大一統,國家之間有競爭,政府之間有競爭。歐洲的歷史可以說是從城邦萬國到多國邦聯的歷史。北美十三州在獨立之後走了一條介乎中國的大一統與歐洲的群雄並立之間的聯邦主義之路,結果造就了今日的美國。

今天歐洲聯盟的全面一體化,絕不是要回到中國的那種秦滅六國的大一統上。歐洲的聯合,不是武力征服的產物,而是建立在盟約基礎上的和平、自願的聯合,這種聯合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個絕對凌駕於成員國之上的用武力維持的中央巨無霸,更不行魚肉百姓的「虎狼之政」。試想,如果歐洲被一個歐洲的「秦國」用武力所統一,北美一直為一個暴秦般的大一統政權所統治,並用武力維持至今,中國至今仍然像歐洲那樣諸邦並存,或像美國那樣合眾邦為一國,那麼今天的世界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格局?

「全球化的大一統」:

近年來,全球化正在成為海內外學術界的熱門話題,其中對全球化的經濟和文化意涵的討論尤為熱絡。有人認為全球化是信息克服空間障礙在全世界的自由傳遞,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是指在國際范圍內統一運作的一種經濟運行過程,無論資本流動、勞動力流動、信息傳遞、原料能源的提供、管理和組織的實施等都實現國際化運作,等等。有人認為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市場經濟在全世界的推廣和擴張,是現代文明從西方社會向全球的擴展和漫延;有人認為全球化是全球范圍內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方面面逐步一體化的過程。人們對全球化的討論多則重其經濟或文化方面,對其背後所隱含的政治範式著墨不多。經濟全球化是推動社會、政治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並且正在推動著現代化社會和世界秩序的重組。

自冷戰結束之後,由於政治、經濟、技術和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全球化進程開始加速。全球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政治轉型的過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行著調整。最新一波的政治全球化是自1989年沖破柏林牆、冷戰的結束和鐵幕的消失開始的。為什麼全球化直到冷戰結束之後才開始?因為冷戰結束之後,再也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用武力實現世界大一統了。

當今的全球化區別於以往「世界帝國」圖謀的根本之處在於它的和平性格。中國是被迫納入大東亞共榮圈的,但是加入當前的全球化進程卻是完全自願的。在全球化時代來臨之前,人類擴展政治秩序的主導方式是大一統。尤其是在中國,自秦朝征服中原以來,建立和擴展政治秩序的方式至今根本沒有發生變化。在西方,武力政府及隨之而來的中央集權式的統治也一直是建立、維持和擴展政治秩序的主要方法。在西方,威斯特伐尼亞條約為中央集權的、絕對主權的民族國家的出現提供了合法性。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起源於一些國家試圖用暴力的方法通過武力征服他國來建立一統到底的世界帝國。日本用武力試圖拼湊「東亞共榮圈」,是用暴力和一統的辦法來實現區域一體化的一個典型事例。「用武力的批判」來建立世界大一統更是其中的極端。為什麼拿破崙、希特勒、斯大林的擴張不被稱為「全球化」?它們都是靠暴力來實現一體化。全球化的「包容度」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有限的。它對封閉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可能是非常不寬容的。

全球化反映了整個世界的運行方式正在發生根本的改變。伴隨著全球范圍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不僅在實行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國家之間,十九世紀意義上的國家邊界已經消失;而且,伴隨著商業活動和社會交往的國際化,以互聯網路為代表的現代通訊技術正在沖破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國家之間的森嚴壁壘。

全球化的一大特徵就是其涉及面之廣是人類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因為世界的發展方向就是從分散走向一體化,雖然其中不乏一體化後又分裂的事例,但總體上人類無疑是在走向一體化的。這個過程既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因為它幾乎不受任何一方或個人的左右,也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因為它反映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的轉變。全球化,尤其與中國的相關性而言,其所蘊涵的真正意義在於其所推動的由中央集權大一統向聯邦主義的轉變。全球化蘊涵著一種完全不同於大一統的政治秩序的構建、統合和維持的方式。而這方面的發展需要在對全球化的研究中特別加以關注。

分權也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遍及各個領域,而治理單位又趨向小型化,整合和分權在同時發展。以歐盟為例,它的一體化程度很高,但成員國內部的分權傾向同樣強烈。高度中央集權的法國近20年來一直在搞分權,英國前兩年向地方議會轉讓了重要的立法權力,比利時已經很小,可人們還想分。這種分權對於理解全球化和分權傾向的關系具有一定啟發意義。「中央」這個概念在全球化時代的全球事務中絕對不可能像其在中國事務中那樣,成為一個如此至關重要的概念。

全球化及與此相聯的全球性制度變遷是客觀發展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全球化即是過程,也是結果。從過程看,全球化不僅是主體間的利益、意義交往過程,也是主體不同行為規則的沖突、相容與共同性新規則的建構過程。全球化不僅指人類經濟聯系的世界化及各發展主體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念、社會結構等在世界交往中的被認可、合法化;同時,也指作為普遍交往基礎的共同交往規則--制度文明--的產生、發展、形成、轉換。在過程與結果的統一中,制度文明對全球化具有特殊意義。

全球化也是一股巨大的拆解中央集權的力量,雖然也為在特定方面的中央集權提供借口,如加強對某個行業的管制。在全球化過程中,國家的權力被國際組織(世貿組織,國際刑事法庭等,奧運會,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民間部門(private sector)所分享。全球化意味著「去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傳統國族國家的地位愈發不重要。全球化極大地模糊了國內與國際之間的界線,重寫了國家主權的概念。非政府組織的出現與繁榮改變在第三世界國家,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的邊界。各國國家可以選擇加入,或是退出。公民的流動性的增加(移民、留學、工作、旅遊,為遷徙注入了國際因素),意味著政府束縛能力的降低。

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政治特徵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合。二戰以後,尤其是冷戰以後,國家主義開始向聯邦主義轉變。其特徵是各種地區與國際性組織紛紛涌現,其中著名的有聯合國、歐洲共同體等。蘇聯在解體之後開始向邦聯轉變。前蘇聯的成員國變成了一個名為"獨立國家聯合體"的邦聯。歐洲共同體變成了歐洲聯盟,其一體化的速度也相應加快。這兩次轉變都是以某個強大的極權國家的垮台為轉折點的。許多原來是獨立的國家,為了共同安全、經濟一體化和(或)人權保護,結成某種類似於聯邦制的國家組織形式。聯邦與邦聯,不僅是一種政體形式,而且是一種新型的國際組織形式。聯邦與邦聯越來越普遍的這一趨勢,不是過去意義上的國家的擴大,而是國家形態的轉變。以聯邦和邦聯為形式的聯邦主義正在超越國家疆界的限制,走向世界舞台,成為締造國際組織的一種新思維。

㈡ 銀行抵押的房產依法拍賣後怎樣過戶及其有哪些規定

法院拍賣房子的過戶流程:

(一)首先確認法院是否解除了對該房產的查封。

(二)材料准備好,用書面方式寄給有關部門。

(三)當事人自願履行判決或裁定的,由當事人共同到登記機關辦理過戶登記;當事人一方不願履行判決、裁定義務的,由銀行向法院提出強制執行申請,登記機關根據法院的強制過戶的判決或裁定、協助執行通知書辦理過戶。

(四)可讓法院出面協調建設局和國體資源局的關系,依法辦理房產過戶手續。

需提交證件(以下資料必須是原件)

(一)協助執行通知書

(二)民事裁定書

(三)委託拍賣書(法院委託)

(四)拍賣成交確認書及發票

(五)私有房地產權登記申請書及身份證

(六)地稅完稅證明(七)契稅證明

法院拍賣房產的過戶費用:

1、法院拍賣的房產過戶費用一般都是由買家交付的,拍賣的房產除了過戶的手續與普通的房產交易有所差別以外,稅費方面都是一樣的。

2、拍賣的房產產權沒有滿五年的,費用主要有:個人所得稅是房屋拍賣價格的1%;土地增值稅是房屋拍賣價格的1%,增值稅是房屋拍賣價格的5.5%;契稅是房屋拍賣價1%至3%之間,具體的比例由房屋的建築面積而定;房屋交易費是面積乘以6元每平米單價;房屋評估費是房屋拍賣價的0.5%;登記費是80元。


3、以上的稅費情況單指出售房屋的一方只有一套房產和買家沒有其他房產的情況。拍賣的房產房屋的產權滿五年的,可以減免個人所得稅、增值稅、土地增值稅三項稅費。

4、其他的費用還有相關部門所收的房產沒有繳納的生活費用,包括:水費、電費、煤氣費、有線電視費、物業費、入住費等費用,這些也都是由買家支付的。

(2)國體轉讓擴展閱讀

房地產拍賣的委託一般需提供下列有關證明文件:

1.房地產拍賣標的的產權證;

2.產權人身份證明或企業法人營業執照;

3.法定代表人證明書和法人授權委託書;

4.對拍賣房地產有處分權的證明文件;

5.產權證上標明是共有的,需出具共有證書及出具其他共有人同意出售的經過公證的委託書;

6.拍賣房地產的詳細資料,包括權屬、位置、數量、面積、性質、使用年限和當前使用情況、地圖等;

7.其他有關證明資料或房地產交易管理部門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8.至於私產,如果拍賣委託人是受託人,要出示房地產的權利人出具的經過公證的委託文件

二拍賣房地產標的確認和調查:拍賣行應對委託人提供的產權證明、有關文件批文、證明材料進行進一步核實、取證,並進行現場勘察。文件和資料核實內容主要包括:

1.拍賣標的與所提供的房地產權利證明是否一致,產權檔案所標明產權人與產權證上產權人以及賣房人是否一致;

2.產權來源是否清楚,如新建、翻建,是否有規劃、用地、施工管理等單位的批准文件,是否領有新證;

3.房地產面積是否與房地產測繪部門出具報告一致;

4.產權證中」他項權利」一欄是否存在抵押登記或租賃權登記等其他權利登記;

5.是否有被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依法裁定,決定查封或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產權利的文件;

6.是否有他人聲明對該房地產享有權利的文件;

7.是否有產權證丟失的記錄;現持產權證是原證,還是新證;是否登報聲明;

8.是否有關於產權糾紛的記錄,處理情況如何;

9.是否在拆遷范圍,在被凍結和禁止買賣的范圍內;

10.土地來源和變更情況,包括用地性質、劃撥、出讓、轉讓、土地使用年限和剩餘使用年限、用途變更及其他。

三接受委託、簽定委託拍賣合同:具備接受拍賣委託條件後,應按照<拍賣法>的要求,結合所拍賣房地產標的的特點簽定委託拍賣合同,對有關事項進行明確規定。一般房地產委託合同應包括以下內容:

1.委託人、拍賣行的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代理人;

2.委託房地產的名稱、坐落、土地面積、建築面積、用途及使用年限等;

3.拍賣房地產的交付方式、價款的支付方式;

4.拍賣費用條款、傭金及其支付方式;

5.拍賣方式和期限;

6.拍賣程序中止和終止的條件;

7.違約責任;

8.簽約日期和合同的有效期限;

9.拍賣底價;

10.其他需要約定的條款。

七產權過戶

現場競買成功後,一般情況下,買受人應立刻交納成交價一定比例的款項作為定金,並在拍賣行的協助下與委託人簽定拍賣房地產的轉讓合同書,協助買賣雙方做好房地產權屬轉移和登記等各項工作,以最後取得房地產產權證書或房地產交易管理部門窗口受理單為止拍賣過程才告最終結束。

㈢ 法院拍賣房產要交哪些稅費,另外可以延遲過戶時間么

1、契稅:住宅類房屋標准按房款總價的1%或1.5%或4%交納,每套交納具體的比例需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購房者的購房時間、購房單價、購房面積、是否第1次購房等因素來確定;非住宅類房屋按房款總價的4%交納。

2、營業稅:2年以上房屋不再區分普通住宅與非普通住宅。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徵營業稅。目前,國家對銷售不動產的營業稅徵收標準是銷售額的5%,加上城市建設維護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一共是銷售額的5.6%。

3、個人所得稅:如果是賣方唯一一套房子,且居住五年以上沒有此稅,但雖然賣方居住此房五年,可是這套房子不是他唯一的房產,則此稅要交。個人所得稅分3%或差額20%兩種 , 2015年1月1日之前繳納3% , 之後按照差額20%繳納。

法中拍拍專做房產過戶

㈣ 青少年如何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

中國的國體/國家性質:
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
我國公民是指我們社會的一切成員。被剝奪政治權利和犯罪的人,也是中國公民。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國公民是我們在法律上的身份。

在我國,作為國家主人的人民,享有憲法賦予的管理國家等權力。作為國家的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確認的公民權利。所謂公民權利,指的是憲法和法律確認並賦予公民享有的某種權益,這種權益受國家保護,有物質保障。由於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權利,所以稱之為公民的基本權利。

我國公民權利保障機制:
國家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規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其中憲法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
以憲法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權利保障機制,保障公民的權利。

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
立法保障,就是將公民的權利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下來,運用國家強制力加以維護。
司法保障,是指通過法律制裁各種侵權行為,保障公民的權利。
我國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
①平等權;
②政治權利和自由;
③宗教信仰自由;
④人身自由權利;
⑤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取得賠償權;
⑦教育、科學、文化權利和自由;
⑧婦女的權利、婚姻、家庭、兒童和老人受國家保護;
⑨華僑、歸僑和僑眷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人格權就是做人的權利,它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包括生命健康權等物質性人格權和自由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精神人格權兩類。人格權作為人權的一部分,它與生命相伴,從出生起就伴隨著我們。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它由每個人單獨享有,不得轉讓、拋棄、繼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與我們的人生相分離。在公民的人格權中,生命健康權居於首位。
人格權還包括人生自由權,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公民的人身和一直完全由自己支配,人身自由權是我們參加各種活動,充分享受其他各種權利的基本保障。

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
①公民對國家履行的義務: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保守國家秘密;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依法納稅;等等。
②公民對社會履行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物,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等。
③公民對家庭履行的義務:夫妻雙方實行計劃生育、父母撫養教育未成年人子女、成年子女贍養父母等。
公民對社會和家庭履行的這些義務與國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這些義務也是對國家履行義務。
人民與公民區別:
人民: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公民:指具有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
公民取得國籍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國籍,這種出生國籍也稱原始國籍,也就是說一個人剛剛出生在某國時即具有了某國法律賦予的國籍身份;二是繼有國籍,也就是一個人以申請加入的方式取得某國的國籍。繼有國籍的取得方式很多,如因近親屬關系取得、因婚姻關系取得、因經濟關系取得、因收養關系取得等。
人民與公民的區別和聯系:人民是區別於敵人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種國籍並依據該國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

法定義務、道德義務的含義:
法定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
道德義務是指社會成員依據社會道德規范,自覺自願地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
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密切聯系。諸如愛護公共財物、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等道德義務被國家認可為法律規范,即成為法定義務。二者也有區別。法定義務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道德義務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法定義務以國家強制力作後盾確保履行,道德義務靠輿論、習慣和社會成員自覺自願來履行。
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我們在社會生活國,不僅享有憲法規定的各項基本權利,還要對他人、對社會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些義務來自親情、道德、紀律、法律等各個方面。其中,法定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我們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對於法定義務,我們必須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公民的某些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因此,人們不僅要增強權利觀念,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依法履行義務。

樹立公民意識,做個合格公民:
①要樹立國家觀念;
②要培養堅定的民主意識和良好的公民道德;
③要增強法律意識,遵守國家法律。

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的重要內容。權利維護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依法享有權利,依法行使權利,尊重他人的權利。
如何正確行使公民權:
①公民在行使時要尊重他人權利;
②公民在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
③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權利;
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權利。

如何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
①公民不得利用言論自由來侮辱、誹謗他人;
②公民不得利用言論自由教唆、煽動他人實施危害國家安全、破壞民族團結、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誰公開發表了有損於他人、有損於公共利益的言論,誰就要對言論後果負責。

自覺履行義務應該做到:法律鼓勵的積極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須去做;法律禁止的堅決不做。

我國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特點:
一、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廣泛性我國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廣泛性表現在:首先,享有基本權利和自由的主體非常廣泛。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決定了我國享受權利的主體的廣泛性。現階段,我國的權利主體的范圍主要包括一切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即使是對於被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的公民而言,他們與自己身份相應的其他權利,國家也是依法保護的。其次,憲法確認並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除了《憲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外,在「總綱」和「國家機構」前後兩章還確認公民在其他方面的權利和自由。例如保護公民個人的合法財產權、繼承權、民主管理權、居民和村民的自治權等。

二、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
我國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主要表現在:首先,公民在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上都一律平等。即(1)公民不分民族、性別、出身、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職位高低,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也一律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2)國家機關在適用法律上對公民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正當和合法權益,都平等地予以保護;(3)國家不允許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享有憲法和法律以外的特權,每個公民都應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其次,公民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確認的權利和自由,也平等地承擔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任何公民不可以只享有權利而不盡義務,也不能只盡義務,而不享有權利。

三、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現實性
1.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具有現實性。具體表現在:
(1)客觀上十分需要,而又非確認不可的就堅決寫進憲法。例如公民的人格尊嚴,是一項基本人權,是重視人、尊重人,以人為本的法律基礎。因此,我國1982年《憲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2)能做到的或者經過創造條件可以逐步實現的,就根據能夠實現的程度,作出實事求是的規定,例如受教育權。(3)從實際條件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能做到的,憲法就不予以確認。例如,1982年憲法取消了1954年憲法對「公民有居住和遷徙自由」的規定。
2.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有法律保障和物質保障的,例如,憲法規定了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同時又規定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種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又如,憲法規定對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

四、公民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我國公民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主要表現在:
1.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主體是一致的。《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第五十一條規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上述規定表明,公民享有權利,就必須履行義務;同樣,公民履行義務,才能享有權利。
2.公民的某些權利和義務是彼此結合的,如勞動權和受教育權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3.權利和義務是互相促進的。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本質上反映了公民個人、集體和國家三者間的關系。在我國,國家不僅通過憲法、法律確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而且通過改革政治體制和發展經濟文化事業,為公民行使自由和權利提供越來越多的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越能得到保障,就越有利於激發他們的政治熱情和生產積極性,更自覺地履行義務;而公民自覺履行義務的積極性越高,國家就會越昌盛、富強,同時,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也就愈加獲得更多的保障。

㈤ 請教三個問題,謝謝。

1905年在《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
黨八股:是一種文風,內容空洞、形式死板的文章或報告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於中國北京的一場愛國運動。

起因於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消息傳來後,北京學生群情激奮,開展了集會、遊行、罷課等活動。後得到了中國各地學生及各界的廣泛支持,並最終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罷市,罷工還有學生罷課活動。從而形成了全國規模的愛國運動,並最終迫使北洋政府拒簽了和約。

五四運動同時是一場文化、思想改革運動。運動中全面質疑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提倡「民主與科學」(即德先生與賽先生)。並提出新文化運動,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北京大學是這場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

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的愛國運動」,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正式宣布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閱讀全文

與國體轉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