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趙復塍的文化成就
趙復塍作為資深性學專家, 科普作家 ,多年來偏愛文學,擅於文筆。1981年吉林大回學專修文學創作,著述頗豐;答1993年專研性學,作為最早的性學發起人之一,先後在多家雜志、報紙上發表學術與科普文章100餘篇。編著有:《浮躁的時代性文化》《女性伊甸園》 《性與性傳播疾病》《當代臨床心理與應用心理學研究 》《 性·思· 路 》書籍。自1995年3月26日始在大連市廣播電台主持健康教育節目,主播《聖愛夜話》《女性健康之友》《月色港灣》多年。在大連電視台主持《美麗人生》《女性健康》系列科普節目。並一直致力於文學創作、性學研究與內婦科疑難病的臨床治療工作,為無數的病人解除病苦,送去健康;為無數的人送去知識,帶來文明。在文化、醫學、性學以及社會教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貳』 列舉幾項體現中國特色的文化成果
(一)重要的古文化遺址
1、南召猿人 :發現於河南南陽南召縣的古猿人化石,證明在大約五六十萬年以前,河南就有人類居住。
2、許昌人 :距今約10萬年的古人類化石於2007年在河南許昌被發現。它的發現,通過與其它遺址配合,為中國人不是起源於非洲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3、賈湖遺址: 距今約9000年左右,位於河南舞陽,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類似文字的契刻符號等幾項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轟動世界,被認為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個門檻」。
4、裴李崗文化 :距今約8000年左右,因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村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5、太昊陵: 距今約7000年,位於河南周口淮陽縣,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華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於春秋,擴建於唐宋,完善於明清,歷代帝王51次御祭。淮陽古稱「宛丘」,是伏羲定都和長眠之地,也是神農氏定都之地,被認為是中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是華夏族和東夷族共同的聖地。
6、仰韶文化 :距今約5000年至7000年,因發現於河南三門峽仰韶村而得名。這是同時期影響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發掘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端。
7、黃帝故里: 河南新鄭是國內史學家公認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和定都之地。中國人從春秋起開始在新鄭軒轅丘祭拜人文始祖黃帝,一直延續至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因全世界華人的廣泛認同而成為中華第一大典,在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頭文化: 距今約4000年,因發現於洛陽偃師二里頭而得名,被學界認為是夏朝的都城。這里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
9、鄭州商城: 位於今天鄭州市區,是商朝早期比較重要的都城。這是鄭州成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陽殷墟: 因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和甲骨文而轟動世界,堪稱20世紀人類10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也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甲骨文是一種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種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傳下來的文字。「十一五」期間,我們國家要在安陽建設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
11、白馬寺: 位於洛陽,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12、龍門石窟: 位於洛陽,是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它既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龍門石窟產物。尤其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它那「東方的微笑」將神性與人性、陽剛與陰柔很好地結合起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也因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3、少林寺: 位於登封,是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佛教傳入中國後,少林僧人將它與中國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創立了禪宗。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它迅速地傳向全國各地及周邊的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等地,對中國歷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武術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僧人在交流中汲取天下武術之大成,總結出了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經、鐵布衫等700多種武術絕技,並對其它武術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僅從少林拳派生出的拳術就有四五十種。少林的積極入世使它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在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等朝代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少少林寺林也因承擔社會責任而成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武術也因此廣播四方並在實戰中進一步發展壯大。少林的與時俱進、開放和積極入世,使它一直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在歷經磨難後的今天,禪宗和少林武術依然生機無限。今天的少林僧人又將互聯網、營銷學等現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使少林迅速走向世界。少林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典範,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華文化的代名詞。
14、中嶽廟:位於嵩山,是五嶽名山中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共有古建築514間。中嶽廟始建於秦,後來,漢武帝、武則天和唐玄宗等帝王仿照皇宮對其進行擴建。現存的中嶽廟為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宮所建,因酷似故宮,故有「深山故宮」之稱。五嶽名山為道教所封,而中嶽廟是五嶽名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築,所以中嶽廟被認為是嵩山地位的象徵。
15、嵩陽書院: 位於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范仲淹、程頤、程顥、司馬光等大儒曾在這里講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一部分就是在這里寫的。這里在洛陽附近,二程在這一帶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創立了以後影響中國800年的理學。
16、應天書院:位於商丘(北宋時稱應天府)睢陽區,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學子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說的就是應天書院。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曾求學於此,在商丘落戶,並擔任應天書院掌學主教。
17、登封觀星台: 位於登封,建於元代,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學遺址。大天文學家郭守敬在這里取得了領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學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時歷」被中國、朝鮮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我們國家正以此為依託,在這里建設「中國天文博物院」,以集中展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
18、紅旗渠: 位於河南安陽,是聞名於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跡」。為了修建這條渠,10萬人在崇山峻嶺中的懸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幹了10年。他們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技術、又不受政策支持,卻靠著頑強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頭,修建了上百座引橋,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終將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乾涸的土地。紅旗渠的總渠長超過4000公里,其土石方可以從哈爾濱到廣州修一條寬2米高3米的石牆!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傑作。
(二)定都在河南的朝代
1、伏羲氏: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定都和長眠於河南周口的淮陽。
2、神農氏 : 神農氏是另一位重要的古代帝王,他也定都在淮陽。
3、軒轅氏 : 軒轅氏即黃帝,位居五帝之首,他出生、創業和定都於新鄭。
4、夏 :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曾多次遷都,主要國都有三個:洛陽偃師二里頭,陽城(今鄭州登封,也在洛陽附近),陽翟(今許昌禹州)。
5、商 : 商朝曾多次遷都,比較重要的有三個:洛陽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和朝歌(在鶴壁淇縣)。
6、西周: 西周的國都有兩個,一個是鎬京(在今陝西),另一個是洛陽。
7、東周 : 東周定都洛邑(今洛陽),持續時間達數百年。
8、西漢: 西漢的主要國都是長安(今西安),但早期也曾短期定都洛陽。
9、東漢: 東漢定都洛陽。東漢末年董卓把漢獻帝挾持到長安幾年。
10、曹魏: 曹魏早期定都許昌,後來曹丕定都洛陽。
11、西晉: 西晉定都洛陽。西晉末年皇帝被挾持到長安幾年。
12、北魏: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後來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13、隋 : 隋文帝定都長安,隋煬帝遷都洛陽。
14、唐: 唐的主要國都是長安,洛陽為東都。晚唐時朱溫把唐朝皇帝挾持到洛陽幾年。
15、武周: 武則天篡奪李唐王位,建立武周,定都洛陽,稱洛陽為神都洛陽。
15、後梁: 後梁定都開封,後遷洛陽。
16、後唐: 後唐定都洛陽。
17、後晉: 後晉定都開封,曾短期都洛陽。
18、後漢: 後漢定都開封。
19、後周: 後周定都開封。
20、北宋: 北宋定都開封。
21、金 : 金曾定都北京,晚期遷都開封20年,直到滅亡。
(三)河南與「中國」的得名
河南不僅被稱為「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被稱為「中國」和「中土」。今天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歷史上最早的「中國」卻是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一帶,這是史學界的共識。
「中國」一詞,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在洛陽附近)用土圭測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測影台遺址),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並在附近營建了成周洛邑。洛陽也因此被歷代文人認為「居天下之中」。
大量的文獻也可以證明「中國」一詞源於河南。「中國」一詞,曾見於.《詩經·民勞》中:「中國,京師也」,而當時的「京師」正是東周國都洛邑(今洛陽)。另見於《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也見於《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另由出土文物來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1965年陝西省寶雞縣所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文曰:「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 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ㄨ民。」可以看出,這里的「中國」,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區,即成周,也即今洛陽一帶。 《史記•劉敬傳》說:「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雒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土」或「土中」,這應該也是後來河南地區被稱「中州」和「中原」的原因。
事實上,中國一詞,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今天河南一帶)。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
由於河南不僅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而且數千年都是這片廣闊土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中國」一詞漸漸成了正統國家的代稱。歷史上無論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失掉中原的漢族政權,都自稱「中國」而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編輯本段]八、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她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歷時近20年才完成的國家重點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共55卷,兩米多厚。限於篇幅,下面僅從中原文化的簡易讀本-----《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一書中選取部分內容,簡要介紹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一)神龍文化
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鄉。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從發掘出土的文物來看,河南發現的龍文物不但歷史久遠,而且最為正宗。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這些龍文化的遺存從夏、商、周到漢唐、明清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源頭,在形態上可以說都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形象的祖先。從中原大地產生並完善的龍形象,目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漢字文化
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志,也是中華文明的顯著標志,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甲骨文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漢文字系統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范書寫「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文字學家許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范性字體「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明於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搖籃,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系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占姓氏總數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則佔到了今天漢族總人口的84.9%以上;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佔57%;在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與部分源頭在河南,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黃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來,河南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響應,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到河南、朝覲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四)農耕文化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五)商業文化
中國商人、商業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學界、史學界的共識。自古以來,中原地區就有比較自覺的商業意識,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也就是第一個用牛車拉著貨物到遠地去做生意,被奉為商業鼻祖。第一個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貢,是河南浚縣人,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一個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後人稱為商聖的范蠡,是南陽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悄然引退,把才能用於經商。第一個愛國商人是新鄭人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此外,中原還產生了中國商業的許多第一。比如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第一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為東周時洛陽人白圭,第一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商丘人計然,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為西漢洛陽人桑弘羊,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市長」。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清代鞏義的康百萬家族,更是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由此可見,中原商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陽一帶演八卦,後來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在河南安陽羑里城監獄里寫成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易經》。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教化人倫。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動區域主要在河南。道家的老子和莊子都是河南人,他們分別在河南寫成了影響深遠的《道德經》和《莊子》。孔子是儒學的開山人物,雖然出生在山東,但太極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講學、游說的主要活動地域在中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縱橫家的蘇秦和張儀、兵家的吳起以及雜家的呂不韋,也都是河南人。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原,以河南為中心向全國傳播,並迅速成為有重要影響的思想流派,最終與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內核。東漢王充在洛陽寫成的《論衡》是一部唯物主義哲學巨著。南北朝時河南人范縝的《神滅論》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少林僧人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創立了影響深遠的禪宗。洛陽人程顥、程頤開創的宋代理學,又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思想高峰,成為宋元明清以來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意識形態。總的來看,中原思想文化傳達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學,不僅隱含著「日新」的變革進取精神,而且也體現了友好共處、嚮往和平的精神境界。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態和性格,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並對世界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七)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較發達,具有內容的廣博性、發明創造的實用性、歷史發展的傳承性等特點。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其冶鑄技術和工藝不僅達到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水平,就連現代人也嘆為觀止。三門峽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劍,為目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華夏第一劍」。鄭州發現的漢代冶鐵高爐,為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高爐。東漢河南人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餘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現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鈞瓷色彩繽紛,汝瓷古樸典雅,不僅都代表了歷史上瓷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常言道,「家有財產萬千,不如鈞瓷一件」,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被譽為「科聖」的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比同時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宇宙理論」先進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恆星自行」的觀點,他與同行們進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線實測活動,因此而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發明的。
(八)中醫文化
中原醫學文化以整體的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葯手段而著稱於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黃帝被後人公認為中醫葯的創始人,戰國時期編著的《黃帝內經》至今仍是中醫學工作者必讀的指導性醫學著作。東漢南陽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葯兼備的中醫經典專著,被譽為「中國醫方之祖」。洛陽龍門石窟的「葯方洞」,保留有北齊時期完整的中醫葯方118個,治療的病種達37個。這些葯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葯方。北宋都城開封設有「尚醫局」、「御葯院」、「葯密庫」、「太醫局」、「翰林醫宮院」等機構,設置之全在當時首屈一指。在「醫宮院」放置的製作精細的「針灸銅人」,成為世界針灸醫學發祥地的象徵。可以說,中醫葯文化起源並發達於中原,中醫葯大師薈萃於中原,中醫葯巨著誕生於中原。
(九)詩文文化
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祥地。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尚書》,是經過東周洛陽的史官整理成書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屬於今河南省境內的作品有100多篇,占總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魯迅說過,在秦代可稱之為作家的,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漢魏時期,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說。洛陽賈誼開騷體賦之先河,張衡《二京賦》則為漢大賦之極品,賈誼、晁錯將西漢政論推向巔峰。漢魏時期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應瑒都是河南人。左思的《三都賦》名動天下,留下了「洛陽紙貴」的佳話。宋詞的故鄉在開封,「梁園文學」的主陣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東晉以後,河南大族南遷,以謝靈運的山水詩、江淹的抒情賦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動了江南文學的繁榮。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詩人中,河南有其二。「詩聖」杜甫是河南鞏義人,他以沉鬱頓挫的筆鋒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滄桑巨變,其詩歌被贊為「詩史」;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詩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鄭人,他創作的《長恨歌》、《琵琶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篇。「文起八代之衰」的孟州人韓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達到了中國散文的高峰。岑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躋身於著名詩人之列。
(十)武術文化
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形象地少林功夫表明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奇,幫助戚繼光抗倭立功的光輝業績,使少林寺遐邇聞名,成為中華武術的薈萃之所、流播之處、發揚光大之地,使「少林」成為中國武術的品牌,也成為中原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品牌。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創立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剛柔並濟為特徵,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為主旨,已推廣到五大洲,成為上億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叄』 中國文化成就有哪些
1958年,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建成,標志著中國開始跨入原子能的時代;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
1970年,中國用自製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
在醫學和農業科技領域,
1965年,中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接近牛胰島素
1973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秈型雜交水稻。
政治方面,1954年,召開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的建立
人民代表大會期間,也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還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經濟方面,1956年底,完成了三大改造,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以上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到十年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成就很少,只有修建了鐵路
然後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也就是改革開放後
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1984年,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
1980年,中國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
1999年以來,中國成功地運用長征2號系列運載火箭進行了7次「神舟」號的發射與回收實驗。
在經濟方面,1980年,實行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責任制
1984年,實行政企職責分開,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
然後與1980年開始,開放經濟特區
大概就這些了,夠你寫的了,都是我自己按照歷史書上打出來的,
蠻辛苦的,一定要給我分數哦
『肆』 文化領域的成就有哪些
:①中復國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制當時社會制度最先進的國家;②統一是歷史的主流,社會相對穩定;③國內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各民族互相學習,共同創建了龍古代文化,也能不斷吸取外來先進文化提高自己;④中國農業手工業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推動科技發展;⑤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造
『伍』 新中國的文化建設成就
新成就之一: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市第八次黨代會以來,我市國民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汽車、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扎實推進,連續5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快速增長, 2005年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500多億元,同比增長17.9%。軟體產業總收入在全國大城市中位居第二位。一批高新技術優勢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全市的軟體和生物醫葯產業規模已位居國內大城市前列。內外源型經濟協調發展。以中心鎮建設為重點統籌城鄉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良好開局。預計2006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超過6000億元、廣州地區組織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1700億元,比2002年增長分別超過70%和80%。新成就之二:城市建設和管理呈現新格局。市第八次黨代會以來,我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更加完善,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空港、海港、信息港和軌道交通、高快速路網等重大建設項目加快推進,現代化大都市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全面實施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實施生態優先戰略,大力推進「青山綠地、碧水藍天」工程,改造和新增公共綠地面積131.3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從2002年的29.3%提高到76.2%,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水環境治理優秀範例城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工作順利通過考核驗收。新成就之三:改革開放形成新優勢。市第八次黨代會以來,我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和部分行政區劃調整,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和戰略性重組繼續推進,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不斷完善,財稅、金融等配套改
『陸』 新中國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1.軍事戰爭上:七次戰役基本全勝。對越、對蘇、對印、對美等。
2.軍事科技上: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
3.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也越來越高。
4.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還沒有最終完成)。
5.疆土上:收復香港、澳門
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1979-2009年),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9.8%,2009年中國GDP為49093億美元,居世界第三。2010年上半年中國GDP已超過日本,現居世界第二。 中國人口占據世界人口數目的第一位,約十三億三千二百四十六萬人(2009年08月)。 中國陸地國土面積960多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擁有領海400多萬平方公里,總面積1400多萬平方公里。 中國有八座建築位居全世界十大最高建築物之列,包括「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和建設中的「上海中心」大樓。 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員。 中國是全世界三個擁有可以生產載人太空飛船技術以及航天員出艙技術的國家之一。 中國的綜合軍事力量排名位於世界第三位。 中國的綜合國力排名居世界第四位(2010年)。 中國是世界公認擁有核武器的五個國家之一。 中文博客現有數量約達到一億零七百多萬個(2008年07月),居世界首位。 中國電話用戶總數達十億六百多萬戶,其中行動電話用戶六億七千多萬戶(2009年5月)[2],居世界首位。 中國互聯網用戶約為三億三千八百多萬戶(2009年06月底),居世界首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成立。
中國於1964年10月首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中國於1967年06月首顆氫彈試爆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 中國於1978年實現改革開放。
中國於昆明在1999年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中國大型詩詞書籍《中國當代詩人詞家代表作大觀》2006年出版。
中國沈陽在2006年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中國於2007年10月24日18時許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嫦娥一號(CE-1)」發射成功。
中國於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在四川汶川、北川等地發生了里氏震級8.0級,矩震級7.9級的「5·12汶川大地震」。
中國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悼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遇難同胞。並且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中國於2008年在北京舉行奧運會(於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舉行)和殘奧會(於2008年9月6日至9月17日舉行),並以51金、21銀、28銅首次位列奧運會金牌榜首位。中國體育代表團在1984至2008年的奧運會上,共奪得金牌一百六十三塊。
中國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
中國哈爾濱於2009年2月18日舉辦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
中國洛陽於2009年4月10日到4月16日舉辦世界郵展。
中國北京於2009年10月1日舉辦建國60周年閱兵式。本次閱兵將有14個徒步方隊、30個裝備方隊、12個空中梯隊受閱。每方隊為352人。
中國濟南在2009年10月16日到10月28日舉辦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
中國香港於2009年12月5日到13日舉辦第五屆東亞運動會。
中國青海省玉樹縣2010年4月14日晨發生兩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
中國國務院決定,2010年4月21日為全國哀悼日,悼念青海玉樹大地震遇難同胞。
中國上海在2010年4月30日到10月31日舉辦世界博覽會。
2010年8月7日22時許,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
中國 國務院決定,2010年8月15日為全國哀悼日,悼念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難同胞。
中國廣州將在2010年11月12日至11月27日舉辦亞運會。
中國西安將在2011年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
中國深圳將在2011年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中國天津將在2013年舉辦第六屆東亞運動會。 中國南京將在2014年舉辦世界青奧會。
『柒』 中華傳統文化的成果
中華傳統文化,復是中華制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古代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捌』 近年來我國文化成就
1,改革釋放活力 文化產業勢頭強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實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等文件,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文化產業增速始終高於GDP增速,保持強勁發展勢頭。
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達297.65萬戶,注冊資本14.29萬億元;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從2012年的3.6萬家發展到2016年的5萬家,實現營業收入80314億元。
正在深圳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一批龍頭企業、數字文化創意精品和「文化+」「互聯網+」新業態集中亮相,文化與科技、互聯網、金融、商業、旅遊、體育、時尚等產業融合發展成果及新型文化產品不斷涌現。
2,立足文化自信 「走出去」步伐加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於民族文化自信,搭載文化產業發展快車,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實現了大幅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2016年,全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885.2億美元,其中出口786.6億美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39.2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8.6倍;國際版權輸出不斷增加,圖書版權貿易逆差逐步縮小。
在歷屆文博會上,中華文化漸受外商青睞。以深圳文博會為例,2016年實現出口交易額176.972億元,同比增長7.35%。正在舉行的2017年文博會,吸引了40個國家的117家海外機構參展,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99個國家和地區約2萬名海外客商前來參會,展會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3,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由娛樂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網路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場等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以綜合行政執法、社會監督、
行業自律、技術監控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初步建立,文化市場法規不斷完善。近幾年,全國文化產業增長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
4,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進步,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逐漸拓寬,以《文物保護法》和《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規章為基礎,保護體系日臻完善,國家自2006年起設立「文化遺產日」。
普查建檔工作深入開展,中國民族民間10部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作收集資料多達100億字,第三次文物普查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0多萬處。
5,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根據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標和任務,改革不斷深入。一批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完成轉企改制,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40個省級、147個地市級、
240個縣級演出公司、展覽公司、電影公司、音像公司、影劇院等文化單位完成改制。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不斷深化,國有院團改革步伐日益加快。
『玖』 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是!
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是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一次猛烈的掃盪,促進了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青年的覺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准備。
(9)最新文化成果擴展閱讀:
新文化運動的目標
當辜鴻銘站出來為孔子辯駁時,陳獨秀在一邊冷笑,稱其為詭辯,但難掩才華。據北大教授王東考證,新文化運動的各種代表人物。
從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到最激進的錢玄同,都沒有提出過要「打倒孔家店」,而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干將們只是提出了要「打孔家店」,至於說打倒「孔家店」那是陳伯達等人的加工改造。(據《五四精神新論》)
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是什麼》一文中說:「我們不滿意於舊道德,是因為孝悌范圍太狹了。說什麼愛有等差,施及親始,未免太猾頭了。就是達到他們人人親其親長其長的理想世界,那時社會的紛爭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現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擴充為全社會的友愛。
現在有一班青年卻誤解了這個意思,他並沒有將愛情擴充到社會上,他卻打著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幟,拋棄了他的慈愛的、可憐的老母;這種人豈不是誤解了新文化運動的意思?因為新文化運動是主張教人把愛情擴充,不主張教人把愛情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