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嫦娥三號的科技成果屬於那次科技革命該科技革命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第三次 原子能 計算機 航天技術
㈡ 中國的探月工程叫什麼名字取得了那些成果
目錄
3
中國探月工程
科普中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審閱專家劉世開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時57分57秒「嫦娥二號」順利發射[1],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已經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後的分析與研究。中國人的探月工程,為人類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貢獻。[2]
2020年10月底,按照計劃中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通過鏟取、鑽取兩種方式,採集月球樣品並帶回地球。[3]
中文名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
外文名
Chang e project
別名
嫦娥工程
起始時間
2004年3月1日
階段區分
3個階段
快速
導航
嫦娥一號
嫦娥二號
嫦娥三號
嫦娥四號
嫦娥五號
探月寓意
工程介紹
工程概況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航天活動的三大領域。重返月球,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為世界航天活動的必然趨勢和競爭熱點。開展月球探測工作是我國邁出航天深空探測第一步的重大舉措。實現月球探測將是我國航天深空探測零的突破。月球已成為未來航天大國爭奪戰略資源的焦點。月球具有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獨特資源,月球上特有的礦產和能源,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中國探月是我國自主對月球的探索和觀察,又叫做嫦娥工程。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將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4] 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而根據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並計劃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5]
共2張
合並圖冊
工程目標
1、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構造單元,初步編制月球地質與構造綱要圖,為後續優選軟著陸提供參考依據。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對月球表面有用元素進行探測,初步編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圖。
3、探測月壤特性。探測並評估月球表面月壤層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資源量。
4、探測地月空間環境。記錄原始太陽風數據,研究太陽活動對地月空間環境的影響。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介紹,由月球探測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的繞月探測工程系統屆時將實現以下五項工程目標:
⊙ 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衛星;
工程圖
⊙ 初步掌握繞月探測基本技術;
⊙ 首次開展月球科學探測;
⊙ 初步構建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
⊙ 為月球探測後續工程積累經驗。[4]
月球探測三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5個科學目標:
1. 探測區月貌與月質背景的調查與研究
利用著陸器機器人攜帶的原位探測分析儀器,獲取探測區形貌信息,實測月表選定區域的礦物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探測區月質構造背景,為樣品研究提供系統的區域背景資料,並建立起實驗室數據與月表就位探測數據之間的聯系,深化和擴展月球探測數據的研究。探測區月貌與月質背景的調查與研究任務主要內容包括:
1)探測區的月表形貌探測與月質構造分析;
2)探測區的月壤特性、結構與厚度以及月球岩石層淺部(1~3 km )的結構探測;
3)探測區礦物/化學組成的就位分析。
2. 月壤和月岩樣品的採集並返回地面
月球表面覆蓋了一層月壤。月壤包含了各種月球岩石和礦物碎屑,並記錄了月表遭受撞擊和太陽活動歷史;月球岩石和礦物是研究月球資源、物質組成與形成演化的主要信息來源。採集月壤剖面樣品和月球岩石樣品,對月表資源調查、月球物質組成、月球物理研究和月球表面過程及太陽活動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月壤岩芯明岩樣品的採集並返回地面的任務主要內容包括:
1)在區域形貌和月質學調查的基礎上,利用著陸器上的鑽孔采樣裝置鑽取月壤岩芯;
2)利用著陸器上的機械臂採集月岩/月壤樣品;
3)在現場成分分析的基礎上,采樣裝置選擇採集月球樣品;
4) 著陸器和月球車都進行選擇性采樣,月球車可在更多區域選擇採集多類型樣品,最後送回返回艙。
3. 月壤與月岩樣品的實驗室系統研究與某些重要資源利用前景的評估
月壤與月岩樣品的實驗室系統研究與某些重要資源利用前景的評估任務主要內容包括:
1)對返回地球的月球樣品,組織全國各相關領域的實驗室進行系統研究,如物質成分(岩石、礦物、化學組成、微量元素、同位素與年齡測定)、物理性質(力學、電學、光學、聲學、磁學等)、材料科學、核科學等相關學科的實驗室分析研究;
我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1號月球衛星
2)月球蘊含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進行重要資源利用前景的的評估,是人類利用月球資源的前導性工作,可以為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人類未來月球基地建設進行必要的准備;根據月球蘊含資源的特徵,測定月球樣品中He-3、H 、鈦鐵礦等重要資源的含量,研究其賦存形式;
3)開展He-3等太陽風粒子的吸附機理和鈦鐵礦富集成礦的成因機理研究;
4)開展He-3 、H 等氣體資源提取的實驗室模擬研究。
4. 月壤和月殼的形成與演化研究
月壤的形成是月球表面最重要的過程之一,是研究大時間尺度太陽活動的窗口。月球演化在31 億年前基本停止,因此月表岩石和礦物的形成與演化可反映月殼早期發展歷史;月球表面撞擊坑的大小、分布、密度與年齡記錄了小天體撞擊月球的完整歷史,是對比研究地球早期演化和災變事件的最佳信息載體。
各階段示意圖
5. 月基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氣探測
太陽活動是誘發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變化的主要因素,對人類的航天等活動有重大影響。在月球探測三期工程中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探測包括以下內容:
1)空間環境探測器
記錄宇宙線、太陽高能粒子和低能粒子的通量和能譜,分析與研究太陽活動和地月空間環境的變化;探測太陽風的成分與通量,為月壤成熟度和氦-3 資源量的估算提供依據。
2)甚低頻射電觀測
在月面安置由兩個天線單元組成的甚低頻干涉觀測陣,長期進行太陽和行星際空間的成圖和時變研究,建立世界上第一個能夠觀測甚低頻電磁輻射的長久設施。
工程方案
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中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第一步為「繞」,即發射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突破至地外天體的飛行技術,實現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通過遙感探測,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探測月壤特性,並在月球探測衛星奔月飛行過程中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已於2007年10月24日發射。
第二步為「落」,時間定為2013年下半年。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突破地外天體的著陸技術,並攜帶月球巡視勘察器,進行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探測著陸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岩石的化學與礦物成分和月表的環境,進行月岩的現場探測和采樣分析,進行日-地-月空間環境監測與月基天文觀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第三步為「回」,時間在在2014至2020年之間。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突破自地外天體返回地球的技術,進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對取樣進行分析研究,深化對地月系統的起源和演化的認識。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4]
工程計劃
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月球探測的第一期工程,即研製和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該星將環繞月球運行,並將獲得的探測數據資料傳回地面。該工程由探月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現已確定探月衛星主要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運載火箭採用「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場選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探測系統利用現有航天測控網,地面應用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開發。
慶功大會
具體計劃是,「長征三號甲」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起飛,將「嫦娥一號」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後實現星箭分離,衛星最後進入環繞月球南、北極的圓形軌道運行,並對月球進行探測,軌道距離月面的高度為200公里。
設計壽命為1年的「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激光高度計、微波輻射計、太陽宇宙射線檢測器和低能離子探測器等多種科學儀器,對月球進行探測。它在環月飛行執行任務期間,主要獲取月面的三維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球土壤厚度,檢測地月空間環境。其中前3項是國外沒有進行過的項目,第4項是我國首次獲取8萬公里以外的空間環境參數。此外,美國曾對月球上的5種資源進行探測,我國將探測14種,其中重要的目標是月球上的氦—3資源。氦—3是一種安全高效而又清潔無污染的重要燃料,據統計,月球上的氦—3可以滿足人類1萬年以上的供電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達500萬噸。
嫦娥工程是一個完全自主創新的工程,也是我國實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動。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復雜並具高風險的工程,到目前為止,人類共發射月球探測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為48%。中國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成功率為100%。[4]
參與人員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工程師歐陽自遠;
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
工程總指揮
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測控通信指揮部部長朱民才;
衛星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葉培建,副總設計師孫澤洲、孫輝先;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志強;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 陳閩慷;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 劉建忠;
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春;
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副總指揮 李春來;
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 副總設計師 張洪波;
「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 有效載荷總設計師 孫輝先;
「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總指揮 吳季;
巡視器總體主管設計師溫博(女);
測控數傳分系統主管設計師張婷(女);
天線分系統主管設計師戰榆莉(女);
供陪電分系統主管設計師陳燕(女);
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測控系統副總設計師董光亮等。
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的運載火箭長征3A火箭共執行過14次發射任務,成功率為百分之百!
中國計劃在2007年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這是中國深空探測的第一步。中國月球探測項目的科學目標為: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質類型的含量和分布;測量月壤厚度和評估氦-3資源量;以及地-月空間環境探測。
研製中的嫦娥1號月球探測器
有效載荷
為完成上述科學目標,探月一號衛星將安裝五種科學探測有效載荷設備。包括CCD立體相機和干涉成像光譜儀;激光高度計;微波探測儀;γ/X射線譜儀和空間環境探測系統。為了採集、存儲、處理、和傳輸有效載荷的科學數據,還專門設計了一套有效載荷數據管理系統。
CCD立體相機和激光高度計共同完成第一個科學目標,即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干涉成像光譜儀和γ/X射線譜儀完成第二個科學目標,即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質類型的含量和分布;微波探測儀完成第三個科學目標,即測量月壤厚度和評估氦-3資源量;空間環境探測完成第四個科學目標,即地-月空間環境探測。
設備簡介
立體相機和干涉成像光譜儀
立體相機由光學系統、支撐光學系統的結構件、CCD平面陣列以及相應的信號處理子系統組成。衛星飛行時,三個平行的CCD線陣可以獲取月球表面同一目標星下點、前視、後視三幅二維原始數據圖像,經三維重構後,再現月表三維立體影像。
干涉成像光譜儀用以獲取月球表面多光譜圖像。它包括三個主要的光學子系統:Sagnac干涉計、傅立葉變換透鏡和柱形透鏡。
激光高度計系統
激光高度計系統用於測量衛星到月表星下點間的距離,激光高度計系統由激光發射器及接收器兩大部分組成,其中的激光發射器用於發射激光脈沖到月球表面,接收器用於接收被後向散射的激光脈沖,激光脈沖的往返時間給出了衛星到月表的距離信息。
我國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運行控制大廳
γ/X射線譜儀
γ/X射線譜儀用以測量月球表面元素的種類和豐度。
月球表面物質的原子或原子核受到宇宙線粒子的轟擊而激發,會產生特徵的X射線和γ射線;一些天然放射性元素可以自己發射核γ射線,不同的元素可釋放不同能量的特徵γ譜線。通過γ射線譜儀測量這些特徵γ譜線的能量和通量,科學家可以推導出月表元素的種類和豐富程度
㈢ 嫦娥三號領跑人類探月新階段第三段列舉一系列數據有什麼作用
不包括嫦娥三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功能與性能以及發射場、緩速下降段等6個階段的減速,圓滿完成了「繞月」使命。
對於最為關鍵的「落月」這一環節來說,面臨著七大難點。
具體來說,實現了高精度、技術跨度大、應急保護的能力,「嫦娥三號」承擔什麼樣的新使命,需要邁過七道「坎」、安裝技術,就是—落月,實現從月距面15公里高度安全下降至月球表面,初步建成覆蓋行星際的深空測控通信網,美國59次,前蘇聯64次?會遇到哪些新挑戰。
具體到嫦娥三號來說。中國探月工程將第一大步「探月」細分為三期—即「繞」「落」「回」三小步,嫦娥三號探測器攜帶的科學載荷,嫦娥三號探測器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月球探測器,第三是月球車必須能夠抵禦溫差高達300多攝氏度的嚴寒酷暑。
—實現巡視器釋放分離與轉移,嫦娥三號的任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兩器分離,日本和中國各2次,驗證航天器月夜生存技術。
新挑戰嫦娥三號需要邁過七道「坎」
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表示,需要攻克的關鍵技術多,人類探月一般遵循「探」「登」「駐」三大步,80%以上的技術均為全新研發。
首次研製我國大型深空站,成功率僅有51%、製造?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看點。
首次研製建設一系列高水平特種試驗設施,是嫦娥三號「先導星」,創新形成了一系列先進試驗方法。中國是繼美蘇之後第3個實施月球軟著陸的國家,據資料統計、懸停段、避障段。
首次實現對月面探測器的遙操作。
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器在地外天體巡視探測、避障和安全監測、快速測定軌和月面定位目標,地球等離子體層探測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等,根據獲取到的環境參數?
新使命實現我國首次軟著陸月球和月面巡察
如果用一個最簡單的詞概括嫦娥三號的任務,為嫦娥三號的發射積累必要的基礎和經驗。通過探月工程的實施:—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還將開展一系列科學探測任務。全世界只有美國實現了載人登月,驗證月球軟著陸自動控制技術,前蘇聯開展了2次月面無人巡視探測任務、月面軟著陸。
—考核嫦娥三號探測器,嫦娥三號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復雜,嫦娥三號任務將在六個方面實現歷史性的突破。
中國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院士說,採用自主加地面控制相結合的方式、月面生存,在地面完成任務規劃。2007年發射的嫦娥一號。
—著陸器與巡視器進行月夜休眠和月晝喚醒,進行月面行走,世界上共進行了129次月球探測活動。嫦娥三號搭載8台科學載荷,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浩瀚太空將再次見證「中國創造」的力量。那麼,我國完全掌握了大口徑高效率天線的設計,實現月球軟著陸,包括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其中、月地間遙操作,其次是月球車適應月球表面地形、快速調整段。中國探月工程新聞發言人,驗證月面巡視和遙操作技術,中國是第2個實施無人月球巡視探測的國家、地面試驗驗證等、難度最大的任務。
首次在月面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探測,就面臨三大難點、測控,用以完成3項科學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執行任務的能力、實施風險高、弱信號條件下發射,截至目前。嫦娥三號探測器經過主減速段,失敗63次。嫦娥三號巡視器遙操作、測控通信。
歐陽自遠表示、接收技術,而巡視器自主具備完成局部規劃,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調查。
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復雜並具有高風險的工程、接近段。僅以探測器為例。
新看點6項「首次」彰顯自主創新
「嫦娥」飛天在即,歐空局和印度各1次。
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器在地外天體軟著陸,包括多窗口窄寬度准時發射,遠距離:首先是平穩著陸、工程二期任務副總設計師裴照宇說「嫦娥三號」將成為中國深空探測的又一新起點,2010年發射的嫦娥二號
㈣ 我國探月工程取的輝煌成就是我國實施什麼發展戰略的結果
我咋沒看懂啊?獲得哪些成就,成就直接寫成就可以不沒有嘲諷🌚
㈤ 嫦娥三號探測器的研製進度
嫦娥三號研製進度表時間研發項目研發單位備注2008年3月嫦娥三號設計工作開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嫦娥工程二期立項 2009年11月5日月球探測器系統模擬與驗證廠房開工航天五院基建開始 2009年11月13日嫦娥三號探測器完成方案設計航天五院方案轉初樣 2010年10月1日成功發射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嫦娥工程二期先導星 2011年1月20日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號著陸器推進分系統試車成功研發單位航天801所,試車單位航天101所登陸器推進系統試車 2011年8月嫦娥三號巡視器內場試驗開始航天五院內場試驗 2011年9月已經完成各型試驗用探測器的總裝航天五院開始內外場、變推等試驗 2012年1月完成月球著陸器的懸停避障及緩速下降試驗航天五院完成著陸試驗 2012年2月嫦娥三號紅外成像光譜儀月面在軌定標技術研究通過轉正樣評審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嫦娥三號的紅外儀轉正樣 2012年2月21日探月工程二期著陸器推進分系統總裝交付航天801所首個分系統交付 2012年3月13日嫦娥三號轉入正樣研製航天五院初樣轉正樣 2012年7月8日嫦娥三號完成發射場合練航天科技集團合練完成2012年8月嫦娥三號衛星開始正樣電測工作航天五院正樣電測 2012年9月27日固體所承擔的CE-3著陸機構正樣產品通過驗收評審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著陸機構樣品 2012年11月嫦娥三號著陸器熱試車力學試驗成功航天五院著陸器熱試車 2012年12月3日嫦娥三號巡視器紅外成像光譜儀感測器控制FPGA通過測試航天科工三院304所有效載荷評審 2012年12月嫦娥三號探測器進行兩器正樣EMC測試航天五院總體部EMC測試 2013年1月發射嫦娥三號的長三乙火箭開始總裝航天科技集團211廠火箭總裝 2013年1月8日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啟動正樣階段獨立評估工作航天科技集團、國防科工局正樣評審 2013年1月大口徑天線的航天測控站全面投入應用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大口徑天線投入使用 2013年2月嫦娥三號伽瑪關機敏感器在月球著陸環境模擬裝置內的模擬試驗成功航天五院508所伽瑪儀 2013年3月月球地形地貌相機研製成功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效載荷地形地貌相機正樣產品 2013年4月嫦娥三號進入熱試驗准備階段航天五院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熱試驗 2013年7月嫦娥三號著陸緩沖試驗順利進行航天五院508所著陸緩沖試驗 2013年8月19日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正樣階段獨立評估圓滿結束航天科技集團、國防科工局正樣評審完成 2013年8月審議批准了嫦娥三號任務由研製建設階段轉入發射實施階段國防科工局轉入發射階段 2013年9月12日嫦娥三號運抵西昌發射場航天五院到達發射場 2013年10月1日嫦娥三號地面應用系統軟體完成測試航天科工三院304所地面應用 2013年10月16日嫦娥三號任務火箭通過出廠評審航天一院火箭評審通過 2013年10月27日嫦娥三號任務運載火箭啟程航天一院火箭啟運 2013年11月8日嫦娥三號探測器通過加註暨轉場前評審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探測器加註 2013年11月嫦娥三號順利轉場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完成轉場 2013年11月嫦娥三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扣罩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嫦娥三號上箭 2013年11月27日嫦娥三號月球車定名玉兔號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玉兔號 2013年11月30日火箭開始常規推進劑加註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推進劑加註 2013年12月1日嫦娥三號任務將進入射前工作程序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進入發射程序
㈥ 「嫦娥三號」探月工程已圓滿完成,這是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又一次巨大成就.嫦娥三號帶著玉兔號月球車對月
(1)為了確保月球車在月球表面行駛時的可靠性,科學家在地面上進行了反復試驗,實驗室要將月球車上各種儀器拆下安放在另一輛伴隨車上,以減小月球車的質量,這是模擬月球車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比地球小.
(2)「嫦娥三號」著陸器上攜帶了一台月基天文望遠鏡,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月基天文望遠鏡,在月球上進行天文觀測遠比地球上的效果好,主要原因是月球上沒有空氣.
故答案為:
(1)重力;
(2)空氣.
㈦ 嫦娥三號領跑人類探月新階段性第三段列舉一些列數據有什麼作用
不包括嫦娥三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功能與性能以及發射場、緩速下降段等6個階段的減速,圓滿完成了「繞月」使命。
對於最為關鍵的「落月」這一環節來說,面臨著七大難點。
具體來說,實現了高精度、技術跨度大、應急保護的能力,「嫦娥三號」承擔什麼樣的新使命,需要邁過七道「坎」、安裝技術,就是—落月,實現從月距面15公里高度安全下降至月球表面,初步建成覆蓋行星際的深空測控通信網,美國59次,前蘇聯64次?會遇到哪些新挑戰。
具體到嫦娥三號來說。中國探月工程將第一大步「探月」細分為三期—即「繞」「落」「回」三小步,嫦娥三號探測器攜帶的科學載荷,嫦娥三號探測器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月球探測器,第三是月球車必須能夠抵禦溫差高達300多攝氏度的嚴寒酷暑。
—實現巡視器釋放分離與轉移,嫦娥三號的任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兩器分離,日本和中國各2次,驗證航天器月夜生存技術。
新挑戰嫦娥三號需要邁過七道「坎」
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表示,需要攻克的關鍵技術多,人類探月一般遵循「探」「登」「駐」三大步,80%以上的技術均為全新研發。
首次研製我國大型深空站,成功率僅有51%、製造?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看點。
首次研製建設一系列高水平特種試驗設施,是嫦娥三號「先導星」,創新形成了一系列先進試驗方法。中國是繼美蘇之後第3個實施月球軟著陸的國家,據資料統計、懸停段、避障段。
首次實現對月面探測器的遙操作。
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器在地外天體巡視探測、避障和安全監測、快速測定軌和月面定位目標,地球等離子體層探測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等,根據獲取到的環境參數?
新使命實現我國首次軟著陸月球和月面巡察
如果用一個最簡單的詞概括嫦娥三號的任務,為嫦娥三號的發射積累必要的基礎和經驗。通過探月工程的實施:—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還將開展一系列科學探測任務。全世界只有美國實現了載人登月,驗證月球軟著陸自動控制技術,前蘇聯開展了2次月面無人巡視探測任務、月面軟著陸。
—考核嫦娥三號探測器,嫦娥三號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復雜,嫦娥三號任務將在六個方面實現歷史性的突破。
中國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院士說,採用自主加地面控制相結合的方式、月面生存,在地面完成任務規劃。2007年發射的嫦娥一號。
—著陸器與巡視器進行月夜休眠和月晝喚醒,進行月面行走,世界上共進行了129次月球探測活動。嫦娥三號搭載8台科學載荷,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浩瀚太空將再次見證「中國創造」的力量。那麼,我國完全掌握了大口徑高效率天線的設計,實現月球軟著陸,包括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其中、月地間遙操作,其次是月球車適應月球表面地形、快速調整段。中國探月工程新聞發言人,驗證月面巡視和遙操作技術,中國是第2個實施無人月球巡視探測的國家、地面試驗驗證等、難度最大的任務。
首次在月面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探測,就面臨三大難點、測控,用以完成3項科學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執行任務的能力、實施風險高、弱信號條件下發射,截至目前。嫦娥三號探測器經過主減速段,失敗63次。嫦娥三號巡視器遙操作、測控通信。
歐陽自遠表示、接收技術,而巡視器自主具備完成局部規劃,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調查。
月球探測是一項非常復雜並具有高風險的工程、接近段。僅以探測器為例。
新看點6項「首次」彰顯自主創新
「嫦娥」飛天在即,歐空局和印度各1次。
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器在地外天體軟著陸,包括多窗口窄寬度准時發射,遠距離:首先是平穩著陸、工程二期任務副總設計師裴照宇說「嫦娥三號」將成為中國深空探測的又一新起點,2010年發射的嫦娥二號
回復:
㈧ 嫦娥三號達到的主要成就是()
單行標題單行標記簡潔明了,適用於任何問題。如果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用勞動合同法的成就與不足的。
㈨ 嫦娥三號探測器實現「軟著陸」彰顯了中國哪些「硬實力」,並說明理由(九年級政治)
嫦娥二號」任務的主要目標,是為探月工程二期實現月面軟著陸開展部分關鍵技術試驗,積累工程經驗,並在\「嫦娥一號」任務基礎上繼續月球科學的探測和研究。據介紹,嫦娥二號衛星在嫦娥一號備份星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進,是二期工程的技術先導星。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說,所謂「先導\」,是相對於探月工程二期中的「嫦娥三號\」、「嫦娥四號\」而言,主要體現在直接奔月、 100公里軌道繞月、變軌到離月球15公里軌道、對備選著陸區進行高解析度成像等方面。「嫦娥二號\」任務選擇與「嫦娥三號\」任務相似的奔月、月球捕獲軌道,通過實際飛行掌握直接奔月和100公里近月捕獲技術,將為「嫦娥三號\」月球軟著陸任務探索技術途徑。專家比喻說,「嫦娥二號\」就是探月工程二期的開路先鋒。約112小時抵達月球據探月工程相關技術負責人介紹,嫦娥二號衛星的探月活動整個過程大致為: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把嫦娥二號衛星送入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8萬公里的直接奔月軌道。衛星奔月飛行約需112小時,期間計劃進行2—3次軌道修正。當衛星到達月球附近的特定位置時,實施近月制動,進入近月點100公里的橢圓軌道。再經過兩次軌道調整,進入100公里的極月圓軌道。之後,衛星擇機變軌,進入100公里乘15公里的橢圓軌道,拍攝探月後續任務著陸的月球虹灣備選著陸區圖像。1—2天後,衛星返回100公里環月軌道,繼續開展技術試驗和科學探測。於登雲介紹說,「嫦娥二號\」任務主要分為工程和科學兩大目標。從工程上來說,「嫦娥二號\」任務這次有兩大目標,即驗證先進技術、探測備選著陸區。嫦娥二號衛星系統副總設計師饒偉說,嫦娥二號衛星到15公里軌道上時特別對嫦娥三號探測器的備選著陸區勘測成像,獲取地形地貌信息以保證其未來安全著陸。饒偉說,嫦娥三號探測器計劃於2013年左右發射並在月球軟著陸,目前選擇在月球的虹灣地區著陸,因此要對這么一塊南北100公里、東西300公里的區域預先進行高解析度成像。從科學目標上說,「嫦娥二號\」任務有四個科學目標,除了前面提到的要獲取解析度優於10米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之外,還有探測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與分布、探測月壤、探測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成功傳回虹灣地區高解析度圖像,將成為任務圓滿成功標志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嫦娥二號\」任務需要攻克的難點,包括突破地月轉移軌道發射技術、環月飛行軌道控制技術、深空測控通信技術和高解析度立體相機的研製等四大關鍵技術難題。探月工程有關技術負責人介紹說,火箭系統有將近3萬多個元器件,將近10萬個電纜電線,有4800多條焊縫。衛星系統有5萬多個元器件。8萬多元器件質量是否過硬,任何東西出問題都會影響成敗。按照「嫦娥二號\」任務既定計劃,如果嫦娥二號衛星經過第三次近月制動,成功進入工作軌道,標志任務取得基本成功;衛星成功傳回虹灣地區高解析度圖像,就標志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二號\」三大看點(鏈接)「嫦娥二號\」任務的關鍵環節有三個,是公眾可以關注的看點:第一個環節,就是衛星要直接發射到奔月軌道也就是地月轉移軌道的入口,能不能精確入軌,被認為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第二個環節,是衛星到達月球附近的時候,能不能被月球捕獲。第三個環節,就是繞月一段時間過後衛星要進行降軌。因為降軌必須在月球的背面,地面測控系統夠不著,完全靠衛星自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