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語言學領域重大科研成果

語言學領域重大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19 04:21:09

『壹』 新聞語言是語言學在什麼領域的應用

傳媒話語是一個豐富復雜的綜合體,裡麵包含著許多各有區別而又互為聯系的話語類別,故對特殊話語形式要進行專門的研究。隨著廣播電視節目改革的深入發展,電視消息類新聞節目的傳播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不少以社會新聞為主的主持人欄目都採用了「說新聞」的方式。主持人在「說新聞」節目中的語言表達方式與日常口語非常接近,但又有著重要的區別。黃匡宇把這種「新聞工作者藉助電視媒體對廣大觀眾的說話」稱為是電視新聞的「語用」,也就是說電視新聞語言是語言的應用,屬於應用語言學的范疇。筆者基於對新聞傳播和語言應用等問題的共同關注,嘗試將二者結合起來,因而本文從一個新的視角——語用學角度出發,以言語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來分析電視「說新聞」節目的語言表達樣式和文本,從而試圖尋找出能夠提高電視新聞語言傳播效果的言語規則。該言語規則並不是一種新創造,而是以新聞傳播為出發點,吸收對新聞傳播研究具有緊要意義的言語行為分析理論的研究成果,使新聞傳播研究的領域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同時使我們進行新聞傳播觀察和研究的方法更為豐富多彩。另一方面,對電視新聞語言這一言語行為進行分析研究又可以為言語行為的理論研究積累鮮活的語言材料,並且使該理論的應用范圍得到相應的擴展。這種學科交叉性的研究,可以體現相關學科理論的交融、拓展,本文對研究對象「說新聞」這種電視新聞語言表達方式的選擇,也體現了研究的時代性和應用性。 本文共劃分為四個章節。 第一章為電視「說新聞」節目的簡介。該章包括電視「說新聞」節目的產生、語言特徵和研究現狀,並提出本文的研究視角——從語用學角度著手分析電視「說新聞」節目在傳播過程中的言語行為。 第二章為電視「說新聞」節目的言語行為特徵分析。該章先追溯了言語行為理論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指出該理論發展中的局限之處及其發展的趨向——即該理論要放在具體的言語事件中進行應用、研究;然後,重點分析了具體電視「說新聞」節目話語的以言行事行為的特徵及價值。 第三章為提升電視「說新聞」言語效果的方法及建議,從語體、語境、會話合作原則、新聞的敘事理論等方面提出提升「說新聞」言語效果的策略性建議,指導電視新聞播音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同時提出要客觀看待電視新聞節目的「播」與「說」的建議。 第四章為本文結語部分。 通過本文研究,筆者希望達到以下三個目的:一是使人們對電視新聞語言的言語行為分析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與認識,推動電視新聞語言的言語行為分析理論研究領域和方法的建立;二是能夠為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對待新聞語言的使用上提供較為具體直接的建議及方法;三是通過對電視新聞語言的言語行為分析,深入認識新聞傳播和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從而找出一條構建和諧社會的傳播途徑。

『貳』 北京大學計算語言學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與學術成果

■綜合型語言知識庫(包括:現代漢語語法信息詞典、大規模標注語料庫、面向機器翻譯的語義詞典和面向信息檢索與信息提取的中文概念詞典等)已初具規模,在語言信息處理界發揮了作用。
■中文自動切分與詞性標注、中文自動注音、漢英機器翻譯(合作)、古詩詞計算機輔助研究和中文信息提取等工具軟體或應用系統有一定影響。已經取得了屬於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高技術項目的「機器翻譯譯文質量評估軟體」、「日漢機器翻譯系統」(合作)、「機器翻譯與自然語言處理的自動評價」等成果。
■計算語言所的科究成果獲得政府部委級與北京大學的多項獎勵,部分成果已傳播到世界各地,如美國、日本、德國、法國、韓國、新加坡、瑞典以及香港、台灣和內地等。Microsoft、IBM、Xerox、Intel、Fujitsu、NTT、松下、Saillabs、Enpia、佳能、東芝、NEC、青鳥、聯想、北佳等50餘家國內外大公司和研究機構從北大購買了科研成果許可使用權,或者同北大計算語言所共享合作研究成果。
■北大計算語言學研究所同國內主要研究機構以及港、台、新加坡、歐美等地區的大學和公司建立了廣泛密切的學術聯系,已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語言信息處理研究基地。
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研究任重道遠。北大計算語言所正努力進行資源、理論和應用方面的探索,尋找發展契機和突破口,並堅持理論探討同大規模語言工程實踐相結合,強調語言知識表示的整體性和理論應用的針對性。北大計算語言所兼收並蓄國內外計算語言學研究的新思想與新方法,並緊密結合漢語的特點提出適合漢語信息處理的綜合型語言知識庫的構建計劃。北京大學計算語言學研究所期望與同行一道攻關,密切協作,把語言信息處理研究推向新的高峰。

『叄』 韓陳其的科研成果

韓陳其教授,善於融會貫通,古今比較,研究內容涵容古今漢語的各個領域:羨餘現象論;語義結構論;音義關系論;文字訓詁論;語法詞彙論;《史記》語言論;《馬氏文通》論;中國語學論;中國語史論;語言研究方法論。國學大師徐復教授《中國古漢語學·序》評曰:韓陳其「於語言文字各部門,均所擅長,凡有所陳,無不愜心貴當,卓然有所樹立」 。
韓陳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國家語言文字「十五」規劃項目《中國當代社會流行語綜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一)科研概況(語言學類成果共約830萬字)
[1]、韓陳其《古代漢語教程》上中下三冊以及與其配套的韓陳其編寫的《古代漢語練習》一冊和《古代漢語練習參考答案》一冊(凡共五冊)作為徐州師范學院內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約100餘萬字。
[2]、韓陳其主編《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第七輯,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分別於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約150萬字。
[3]、主編(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漢語自學指導》,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寫其中20萬字。
[4]、至2009年發表語言學論文112篇,其中1.6萬-7萬的單篇論文約10餘篇,共約為100萬字。
[5]、古籍整理,約為100餘萬字。
[6]、正式出版獨力專著七部(約310萬字):
八十年代一部——韓陳其《古代漢語自學練習》,廖序東《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統一書號:7346·498 ;字數26萬字。
九十年代以來六部,書名詳下,共約為284萬字。
(二)九十年代以來的獨力語言學專著六部(約284萬字)
[1]、韓陳其《中國古漢語學》(上下冊),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版——約82萬字
書號: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裝)
ISBN 957-17-1387-2(上冊:精裝)
ISBN 957-17-1388-0(下冊:精裝)
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裝)
ISBN 957-17-1390-2(上冊:平裝)
ISBN 957-17-1391-0(下冊:平裝)
[2]、韓陳其《漢語借代義詞典》,徐復《序》,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版——實際約66萬字 。書號:ISBN 7-5406-3201-1(精裝、平裝)
[3]、韓陳其《中國語言論》,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版——約50萬字。書號:ISBN 957-17-1628-6(精裝),ISBN 957-17-1629-4(平裝)
[4]、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研究》,徐復《序》,許惟賢《代序》,齊魯書社2001年版—約22萬字
書號:ISBN 7-5333-0991-X
[5]、韓陳其《漢語詞彙論稿》,徐復《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實際約43萬字
書號:ISBN 7-80643-732-0/H27
[6]、韓陳其《語言是小河》,於根元《序》,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實際約21萬字
書號:ISBN 7-5017-6700-9/G1243
(三)八十年代以來的單篇語言學論文112篇(約100萬字)
1981年
1-A.韓陳其《詞的借代義》,《徐州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江海學刊》1982年第2期有評介
2-B.韓陳其《現代漢語詞語中的古義》,《教學與進修》1981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1年第11期全文轉載
3-C. 韓陳其《報刊病句評改》,《語文教學之友》1981年第6期
4-D. 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詞的活用與詞義變化》,《語文教學園地》1981年第4期
1982年
5-A. 韓陳其《「境壤界」是一個詞嗎》,《天津師院學報》1982年第3期
6-B.韓陳其《試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中國語文通訊》1982年第4期
7-C.韓陳其《〈說文解字〉義訓條例舉隅》,《鹽城師專學報》1982年第2期
1983年
8-A.韓陳其《〈史記〉中字序對換的雙音詞》,《中國語文》1983年第3期
9-B.韓陳其《〈漢語成語詞典〉讀後》,《徐州師院學報》1983年第2期;《新華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0-C. 韓陳其《從〈史記〉看介詞「於」在古漢語補語中的有無》,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
1984年
11-A.韓陳其《幾種「所」字結構之間的層次關系分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5期全文轉載
12-B. 韓陳其《再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1期
13-C.韓陳其《談談古漢語中的分數表示法》,《中國語文通訊》1984年第2 期
14-D.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的數詞》,《教學與進修》1984年第3期
15-E.韓陳其《古今同形的雙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9期
16-F 韓陳其《淺談古代漢語同義詞的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11期
17-G.韓陳其《漢字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一》,《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8-H.韓陳其《探求詞的古義途徑》,《語文教學》,1984年第6期
19-I. 韓陳其《論「修飾成分+人稱代詞」》,《內蒙古師范大學》1984年第4期
20-J.韓陳其《關於〈史記〉名詞性補語的句子特點及其影響》,《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985年.
21-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被動句的結構層次》,《徐州師院學報》198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5期全文轉載
1986年.
22-A.韓陳其《三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漢語學習》,1986年第1期
23-B. 韓陳其《漢語詞彙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三》,《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86年第5期
24-C.韓陳其《典型的望文生義》,《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1期
25-D. 韓陳其《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大學文科園地》,1986年第1期
26-E.韓陳其《試論介詞「於」字在〈史記〉名詞性補語中的分布規律》,《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7-F. 韓陳其《是芭蕉,還是蠟燭》,《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8-G. 韓陳其《古漢語單音假設連詞之間的音韻關系》,《中國語文》1986年第5期
29-H. 韓陳其《錯誤百出的〈語言文字理論新探〉》,《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3期
30-I. 韓陳其《古代漢語單音假設連詞的形式特徵》,《贛南師院學報》1985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987年.
31-A. 韓陳其《〈上古音與通假字〉質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
32-B. 韓陳其《論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新疆師范大學》,1987年第1期
33-C 韓陳其《四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
34-D.韓陳其《語文隨筆三則》,《漢語學習》1987年第3期
35-E.韓陳其《漢語語法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六》,《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36-F.韓陳其《百期紀念,讀者評刊》,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7年第10期
37-G.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1987年九總第九期
1988年.
38-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同義詞的源類辨證》,《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8年第6期全文轉載
39-B.韓陳其《訓詁零札兩則》,《訓詁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1期
40-C.韓陳其《古漢語單音程度副詞之間的音義關系》,《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4期
41-D.韓陳其《試論漢語語詞的訛變現象》,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教學研究》,1988年第4期
1989年.
42-A. 韓陳其《從「所」字結構看語言發展的本質特徵和言語使用的經濟原則之關系---漢語羨餘現象綜合研究之八》,《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3-B. 韓陳其《試論文言名詞充當動詞性謂語時的語義結構程式和語言環境形式》,《徐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4-C. 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綜論》,袁曉園主編《中國語言學發展方向》,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12月
45-D. 韓陳其《話是如何被「砍」出來的》,香港《普通話》1989年第2期
1990年
46-A. 韓陳其《從香港故娘說開去——街頭語法站談之一》,香港《普通話》1990年第2期
47- B.韓陳其《論文言今譯的科學原則和基本方法及現狀》,《徐州師院學報》199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91年第1期全文轉載
1991年
48-A. 韓陳其《我的他:他是誰?——街頭語法站談之二》,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1期
49-B. 韓陳其《佳麗的家族》,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2期
50-C. 韓陳其《論<說文>會意字》,《徐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4期
51-D.韓陳其《論文言判斷句的歷時層次》,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7月號
52-E.韓陳其《以今通古掌握詞義》,《中文自學指導》1991年第11期
53-F.韓陳其《比較<劉氏語通>與申小龍「新說」》,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第32期
1992年
54-A.韓陳其《說「老」道「子」——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1期
55-B.韓陳其《蘋果樹、女人街及其他——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2期
56-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色彩》,《語言文字應用》1992年第4期
57-D.韓陳其《論<史記>復音詞的意義特點》,《語文研究集刊》第一輯,語文出版社1992年
58-E.韓陳其《對文的比照和詞義的推求》,《中文自學指導》1992第2期
59-F.韓陳其《五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92年第1期
1993年
60-A.韓陳其《男驢?女驢?——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1-B.韓陳其《牛奶與情話之類——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2-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意義》,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2期
63-D.韓陳其《試論古代漢語同義句式繁化的規律性傾向——漢語羨余現象綜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師院學報》1993年第3期
1994年
64-A.韓陳其《漢字的男女文化》,《學習》(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
65-B.韓陳其《新婚賀語的文化隨想》,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66-C.韓陳其《論連語的演變》,《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1期
67-D.韓陳其《透過古音洞察文言虛詞》,《語文之友》1994年第3期
68-E.韓陳其《人名與文化——漢語專名文化要覽之一》,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1995年
69-A.韓陳其《論「所」字結構》,《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B.韓陳其《同名互指的歷史文化義蘊》,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1期
71-C.韓陳其《街名與文化》,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
合刊
1996年
72-A.韓陳其《論語片語合關系歷時變化的理據》,《南京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1997年
73-A.韓陳其《街名與文化》(署名:曉丹)《語言研究集刊》第五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1999年
74-A.韓陳其《初讀<馬氏文通>》,《鎮江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第33——47頁)
75-B.韓陳其《試論漢語詞義:結構單位選擇性》,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9年總第59期
76-C.韓陳其《〈經義述聞〉平議》,《語言研究集刊》第六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頁)
2000年
77-A.韓陳其《論〈馬氏文通〉語法觀--〈文通〉百年,鄉人評說》,載《〈馬氏文通〉與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54——83頁)
78-B.韓陳其《〈經義述聞〉評介》,載《中國典籍精華從書語文名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頁)
79-C.韓陳其《〈馬氏文通〉與中國語言學》,載《語言研究集刊》第七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頁)
2001年
80-A.韓陳其《論〈史記〉統括性范圍副詞》,載《中國語言學報》第十期,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3期(第197——206頁)
81-B.韓陳其《漢語詞彙學引論》,《南京師大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第65——76頁)
2002年
82-A.韓陳其《漢語詞綴新論》,《揚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2002年第10期
2003年
83-A.韓陳其《論循境求義》,《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84-B.韓陳其《論匯比求義和文本詮釋》,《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85-C.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義觀》,《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86-D.韓陳其《關於漢語史研究現狀的若干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徐州師大學報》2003年第3期
87-E.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法觀》,《揚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88-F.韓陳其《漢語四方方位詞的成詞理據》,《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2004年
89-A.韓陳其《論漢語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原則和釋讀途徑》,《徐州師大學報》2004年第2期
90-B.韓陳其《論因聲求義》,《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91-C 韓陳其《論比喻義和借代義的釋義》,《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第3期
2005年
92-A.韓陳其《論詩歌語詞的語義關系和語義關系網路——「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新釋》,中國人民大會中文系編《語言研究的務實與創新——慶祝胡明揚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3-B.韓陳其《淺談「 幾乎」類語詞的形式聯系和語義強度》,《漢語學習》2005年第5期
2006年
94-A.韓陳其《中國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欣賞系列研究蘇軾詞釋讀欣賞(之一)》,《文教資料》2006年第31期
2007年
95-A.韓陳其《韓中語言文化比較漫談——2004年11月韓國湖西大學大學院演講稿》,《慶祝廖序東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96-B.韓陳其《論中國詩歌語言的詞彙-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以蘇詞為例》,《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97-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 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 從語言學的視角研究蘇軾詞之一》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7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5月
98-D. 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7 年總第13期;又載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8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10月
99-E. 韓陳其《語言人視域內的關於韓中語言文化教育內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較認識和理性認同思考綱要》,韓中建交15周年紀念, 第9次韓中文化論壇2007年8月
2008年
100-F.韓陳其 立紅《論中國古代詩歌的語學釋讀》,韓國漢陽大學主辦《第一屆中國地域文化與語言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韓國】李光哲 吳秀琴主編《中國北方文學與文化》,第131---180頁,韓國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
101-A.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鄉學院學報》2008 年第3期;又載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9年第2期【說明:本文與韓國版同名文章, 同名異實】
102-B韓陳其.《爾雅》名義考論新說:爾雅=明義,《辭書研究》2008年6期
103-C.韓陳其《論漢語詞典編寫的理論原則和規范條例》,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5期
104-D.韓陳其《中華漢族鼠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7期
105-E.韓陳其《同義對稱結構四字格所映射的詞化現象》,《漢語學習》2008年1期
106-F.韓陳其《視野高而邃發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劉永華博士<馬氏文通>研究》,載劉永華《馬氏文通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3月
107-G.韓陳其《關於<爾雅>研究的後瞻與前瞻的若干反思與正思》,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語文論集》(第5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
2009年
108-A.韓陳其《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啟事,刊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
109-B.韓陳其《古詩文言意傳輸的最新最佳的嘗試-----序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載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110-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觸覺類、味覺類具象及其感知》,《三峽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111-D.韓陳其《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聯覺具象和感知及其變化和轉移》,《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112-E.韓陳其《中國現行教育的「度」、「量」、「衡」》,《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四)九十年代以來的其它語言學成果(約120萬字)
[1]、《古代漢語常識百問百答》(約20萬字),載《古代漢語自學指導》(韓陳其主編之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全唐文》點校本第794卷——900卷審訂(約100餘萬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五)九十年代以來的語言學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創作
[1]、韓陳其《人:男人·女人》
[2]、韓陳其《花·人·街》
[3]、韓陳其《文身——圖騰文化的映現》
[4]、韓陳其《服色與身份》
[5]、 韓陳其《壬申雙春喜話猴》
[6]、韓陳其《漢字中的男女文化》
[7]、韓陳其《鄉音的魅力和語言的勢利》
[8]、韓陳其《花名與名花》
[9]、韓陳其《雞:人化、神化和文化》
[10]、韓陳其《雞子·孩子·君子》
[11]、韓陳其《山水詠嘆調》(託名)
[12]、韓陳其《讀書耦談》
[13]、韓陳其《父母眼中的子女》
[14]、韓陳其《我的老師》
[15]、 韓陳其《人名與民風》
[16]、韓陳其《景名與游興》
[17]、韓陳其《酒名與詩歌》
[18]、韓陳其《店名與社會》
[19]、 韓陳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廈》
[20]、韓陳其《新婚賀語隨想》
[21]、 韓陳其《三「韓」緣——游韓詠嘆調》
[22]、韓陳其《淑明「美」思——游韓詠嘆調》
[23]、 韓陳其《韓國教育觀「花」 ——游韓詠嘆調》
[24]、韓陳其《韓中女子名異同談趣——游韓詠嘆調》
[25]、韓陳其《秋色賦——游韓詠嘆調》
[26]、 韓陳其《千禧之愛——游韓詠嘆調》
[27]、 韓陳其《夢溪鄉思》
[28]、 韓陳其《狗頭狗腦----狗年的遐思和祝福》
[29]、 韓陳其《鄉人賽珍珠墓前的祭思》
[30]、 韓陳其《華盛頓的櫻花世界》
[31]、 韓陳其《三游美國費城》
[32]、 韓陳其《美國「牛友」麥樂尼》
[33]、 韓陳其《游祭美國葛底斯堡古戰場》

『肆』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研究內容和范圍

外 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是外國語言文學下屬的一個二級學科。本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涉及翻譯理論與實踐、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專門用途英語、語言學(對比語言學、篇章教學、語用學、社會語言學)、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和英美文學。本學科依據綜合性、理論性和應用型的培養要求,培養具有語言技能強、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知識系統的高級外語人才。 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 本專業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促進中國現代翻譯學的理論構建,如何提高增強翻譯實踐能力,使學習者對翻譯學所涵蓋的翻譯理論,翻譯方法和翻譯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並使學習者具備適應現代翻譯要求的能力,同時在翻譯理論方面打下扎實的基礎,在翻譯實踐的某一領域奠定較高的水平。本專業所研究和學習的主要內容有:中國傳統譯論和現當代譯論;西方現當代翻譯理論的學習,借鑒和洋為中用;中國和西方翻譯簡史;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相聯系的綜合訓練。 第二語言習得方向 本專業以二語習得理論和前沿研究的成果為依據,結合應用語言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將研究的成果運用到教學的實踐中去。通過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探索、研究和檢驗,推動教學和研究的共同發展,對外語教師的總體素質、業務水平、專業發展進行系統性和實證性研究。其研究內容包括:了解兒童和成人第二語言習得目的以及影響習得過程的各種變數的差異;熟悉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主要問題並思考這些問題對課堂第二語言教學的含義;探索第一語言的作用,認知、情感及語言原則在第二語言學習和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學習者個體差異以及課堂教學對第二語言習得所起的作用;更好地描述或解釋、揭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習得過程、特點、差異、內在及外部影響因素。 專門用途英語(ESP)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科技英語本科專業為基礎,以英語語體學為主幹課程,結合前景學理論、系統功能語法以及語篇分析等理論對英語語言的各種文體、語體現象進行詳盡的分析研究。其目的旨在通過ESP的研究與學習,加強並提高該學科在英語教學實踐、研究工作及在廣大教師、培訓人員中的熟悉度與認知度;培養多層次的ESP專門人才,如多學科英語教學、培訓實用人才,ESP理論研究及實踐專才,以及教材編寫、考試設置等相關問題。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科技英語史、科技英語特徵、新聞英語語體特點、英語語體在經貿英語方面的應用、語體語篇分析在英語教學及教材編寫中的應用、科技英語閱讀教材及教法、當代黑人英語特點分析、英語報刊社論問題研究、影視英語對白特點等。 語言學方向 對比語言學 本專業方向要求學習者修完相關課程之後,能夠深刻理解對比語言學的性質、特點、發展動態和趨勢,掌握英漢各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方法,並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特別是運用現代語言學的各種理論和方法,對英漢兩種語言現象進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其研究內容包括理論和應用對比研究兩個方面。理論對比語言學主要以現代語言學理論為指導,對英漢語言進行系統的對比研究,從而揭示對比語言學的性質和任務,解決對比研究中的理論和方法問題;應用對比語言學具體表現為通過英漢語言在語音、詞彙、語法、修辭、語篇、語用、文化等諸方面的對比研究,對外語教學經驗從理論上做出解釋、為英漢互譯方法和技巧提供系統的理論依據、為雙語辭典編纂提供直接的理論指導。 語篇教學該專業的培養目的旨在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理論的介紹和研究,探討語篇生產與解讀過程中的常見現象,幫助學生了解語篇交際的基本規律,並培養出具備分析常見語篇特徵並能將語篇分析的基本理論觀點與方法熟練地運用到外語學習、教學、科研甚至考試過程之中的英語人才。該專業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實際分析能力的培養,其研究內容包括:語篇信息、語篇主題、語篇與語境、語篇成分關系、語篇交際中的視角與觀點、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常見的口語語篇交際以及常用的書面語篇的生產與解讀。本專業今後的發展方向是立足功能語言學的基本理論,本著折衷擇優的思路,努力將英語語篇與漢語語篇相比較,側重於培養既懂漢語語篇特徵又能把英語語篇分析和外語教學相結合的跨學科理論研究與應用人才。 語用學本專業屬跨學科研究,與符號學、社會心理語言學、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交際修辭學有著密切的學術淵源關系。它通過研究語言使用的實際過程、人們使用語言(及其它符號系統)進行交際時所遵循的原則、意義的各種機制、特定情景下話語中的特定意義的理解和表達,使學習者在充分了解語用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提高其分析語言現象及運用語言的能力,並掌握從事現代語言、交際工作必備的知識、視角和方法。其研究內容包括:語用學與語言學的關系、指示語、語言行為、會話含義、預設意義、言語行為、會話結構分析、語用學和功能語言學;語用學與翻譯、語篇分析;語用能力的習得等。 社會語言學本專業試圖為語言實際使用中普遍存在的語言變異現象提供一種整合研討模式與理論解釋,特別是通過考察各種語言變體形式與社會文化影響之間的關系,旨在揭示言語行為與社會文化因素的互動模式,並對變異現象從多維角度進行說明與解釋。其研究內容包括理論與應用兩大部分。理論社會語言學關注的問題是,在考察語言變體和言語群體結構相關性時應當採取什麼模式與方法,並為交際能力的討論提供一種普遍性的解釋;應用社會語言學則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考察隱藏在語言使用不平等現象背後的社會和政治含義上,尤其是在法庭、醫院、學校這樣一些涉及語言使用問題的公眾生活領域。具體的研究內容有:雙語使用、語碼轉換、體裁研究、廣告語言、語言維持與消亡、語言與年齡研究、語言沖突、語言與社會方言聲望研究等。 英美文學方向 本方向側重於英美文學理論研究、文本分析、比較文學和西方文論方面的研究。培養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從理性到感性把握文學思潮的主脈,在培養其具有基本的文學素質的基礎上,加強其文學理論方面的造詣,以期其畢業時具有一定的文學與理論功底,具備較高的文學鑒賞及批評能力,並能適應相應的研究、教學及其它語言交際方面的工作。

『伍』 李艷的科研成果

1.當代東亞歷史比較語言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江蘇省教育廳課題項目,主持,2008年。
2.東亞語言研究—當代歷史比較語言學理論與方法在跨語系研究方面的探索與貢獻,陝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主持,2009年。 1.《沙加爾漢—南語系假說的三階段》,《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08年第4期。
2.《漢—蕃語族:德里姆的假說及其證據》,《外語學刊》(CSSCI),2009年第3期。
3.《東亞語言的譜系》,《文教資料》,2009年第8期。
4.《超級語系的研究線索》,《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5.《美洲印第安語系假說》,《當代語言學》(權威),2010年第2期。
6.《漢藏—高加索超級語系假說:斯塔羅斯金的論證》,《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2010年第6期。
7.《格林伯格和多邊比較法的應用》,《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CSSCI)。
8.《世界語言一源論假說述評》,《外語學刊》(CSSCI)。
9.《當代歷史比較語言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博士畢業論文,2009年6月。

『陸』 徐盛桓的主要科研成果、項目和獲獎

徐盛桓教授出版專著2本、編著2本;發表語言學論文一百多篇,約計一百多萬字。早在1994年,《外語學刊》(參見第1期《關於我國外國語文刊物的一次統計研究》)曾發表統計數字,說他是當時「外語刊物上最活躍的學者」,發表文章篇數排行第一、被徵引數排行第二。1999年全國語言學論文被引率排名第四,僅次於呂叔湘、沈家煊、朱德熙。其作品詳細列表:
(一) 專著:
《語用問題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會話含意理論的新發展》,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二) 編著(負責編寫語用部分):
2002,《英語詞彙學高級教程》(汪榕培主編,高等院校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系列教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3,《普通語言學概要》(伍鐵平主編,高等學校文科教學用書),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 在國內CN刊物上發表的論文:
含意與合情推理,《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第3期。
冪姆與文學作品互文性研究,《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5年第1期。
結構和邊界——英語謂補句語法化研究,《外國語》 2005年第1期。
英語原因句的嬗變, 《外語學刊》, 2005年第1期。
句法研究的認知語言學視野,《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年第4期。
A and B語法化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4年第1期。
成語的生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4年第1期
充分條件的語用嬗變——語言運用視角下的邏輯關系,《外國語》,2004年第3期。
理解翻譯學,《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4年第4期。
邏輯與實據——英語IF條件句研究的一種理論框架,《現代外語》, 2004年第4期
研究與方法——石毓智兩本書的研究方法述評,《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語言學研究的邏輯學思考——研海一楫(之三),《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常規關系與句式結構研究——以漢語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句式為例,《外國語》, 2003年第2期。
往者雖舊 餘味仍新,《外國語》, 2003年第6期。
常規關系與語句解讀研究——語用推理形式化的初步探索,《現代外語》, 2003年第2期。
語用和規范——哈貝馬斯的「規范語用學」論析,《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新視點——評石毓智的兩本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到5期。
語義數量特徵與英語中動結構,《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6期。
理論語用學研究中的假說——研海一楫之四,《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第6期。
常規關系與認知化——再論常規關系,《外國語》,2002年第1期。
關聯原則與優化思維——關聯理論的闡釋與獻疑,《外國語》, 2002年第3期。
我怎樣做起語言學研究——「研海一楫」之七,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2 年4期。
試論英語雙及物構塊式,《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2期。
關於英漢語篇比較研究——從中西比較詩學的視角,《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年第4期。
名動轉用與功能代謝,《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年第8期。
名動轉用的語義基礎,《外國語》,2001年第1期。
語言學研究方法論探微——一份建議性的提綱,《外國語》,2001年第5期。
程序的發現和發現的程序——「研海一楫」之二,《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語言學研究的三個取向——研海一楫之一,《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存同求異 責備求全——創新共斟酌,《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1期。
名動轉用語用推理的認知策略,《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4期。
關於英漢語語法化比較研究——英漢語比較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第9期。
名動轉用與語用推理,《外國語》,2000年第2期。
語義、語用和語法——何自然《英語語用語法》導讀,《外國語》,2000年第3期。
英語陳述疑問句,《外語學刊》,1999年第2期。
概念編碼和程序編碼——中國學生英語口頭連貫表述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5期。
語法離我們有多遠——從語義、語用看語法,《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0期。
才·學·識的鴻篇巨制,《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第12期。
強發問和弱發問,《外國語》,1999年第3期。
含意推導思維形態的變化和發展,《外語學刊》,1998年第1期。
疑問句的語用性嬗變,《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4期。
化理論為方法給研究以個性(提綱),《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1期。
含意運用與常規關系意識,《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3期。
取精用宏寓學於做,《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10期。
含意研究的邏輯學思考,《外國語》,1998年第2期。
關於含意本體論的研究,《外語研究》,1998年第1期。
廣義含意理論的建構,《外語研究》,1998第2期。
論含意思維,《外語學刊》,1997年第2期。
含意本體論論綱,《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年第1期。
含意的兩種形態,《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年第2期。
話語含意化過程——含意本體論系列研究之四,《外國語》,1997年第1期。
全國第二次新格氏理論研討會小結(摘要),《外國語》,1997年第3期。
含意與敘事性篇章的建構,《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論表「添加」義的EVEN,《外語學刊》,1996年第1期。
含意本體論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3期。
常規關系和文化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年第1期。
論詩的織體 《外國語》1996年第二期。
信息狀態研究,《現代外語》,1996年第2期。
話語的含意性,《外語研究》,1996第3期。
我讀《英語復合句》——代序,《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6年第3期。
語言美學論綱,《外語學刊》,1995年第2期。
英語倒裝句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4期。
含意本體論和句法語用學,《外語與外語教學》,1995年第1期。
論荷恩的等級關系──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系列研究之十,《外國語》,1995年第1期。
選擇·重構·闡發·應用——我對新格賴斯,《現代外語》,1995年第2期。
論表「添加」義的TOO,《外語學刊》,1994年第1期。
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和含意否定,《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4期。
關於量詞否定句 《外國語》,1994年6期。
上指預測的語用因素——評列文森的上指推導模式,《現代外語》,1994年第1期。
會話含意的分類——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系列研究之九,《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論意向含意─—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系列研究之七,《外語研究》,1994年第1期。
語用推理的新發展,《邏輯與語言學習》,1993年第1期。
「預設」新論,《外語學刊》,1993年第1期。
會話含意理論的新發展,《現代外語》,1993年第2期。
論「常規關系」,《外國語》,1993年第6期。
再論意向含意,《汕頭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論一般含意,《外語教學》,1993年第3期。
論詞義的包含關系,《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禮貌原則新擬,《外語學刊》,1992年第2期。
論詞的語用意義,《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
語言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現代外語》,1992年第4期。
當代語言學研究的一些趨勢,《外語教學》,1992年第4期。
語用推理,《外語學刊》,1991年第6期。
論篇章的變異,《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1年第2期。
商品廣告陳述熱點研究,《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
經濟和突出——英語前置修飾片語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4期。
廣告的語言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9年第2期。
變異的語言和技巧的語言,《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
譯文質量評估的數學模型,《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
論語句的「中心」,《外語教學與研究》,1987年第2期。
再論主位和述位,《外語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4期。
語言的生成性,《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
「否定范圍」和「否定中心」的新探索,《外語學刊》,1983年第1期。
漢語主位化初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
主位和述位,《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年第1期。
深層結構與英語教學,《外語學刊》,1981年第1期。
英語不及物動詞的被動句初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3期。
如何簡化英語注音的探討,《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2期。
英語詞義發展初探,《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4期。
(四)近期項目:
(1) 全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資助金項目:《英語指引性寫作程序訓練》(99GJWYY)。項目主持人。2002年7月已結項。
(2) 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英漢語構塊式語法化比較研究》(2001DYY001)。項目主持人。在研。
(五)獲獎:
獲國務院有特殊貢獻專家津貼;全國模範教師(2000);
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8-2001);河南省社聯優秀成果一等獎(1995)、二等獎(1996)。

『柒』 舉例說明中國古代語言學的內容和成果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語言學(linguistics)是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探索范圍包括語言的性質、功能、結構、運用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與語言有關的問題。語言學被普遍定義為對語言的一種科學化、系統化的理論研究。並且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1]
,是思想的直接現實[2]

『捌』 急!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成就

淺談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的得與失

[內容摘要] 轉換生成語法自誕生之日起在語言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譽為一場喬姆斯基式的革命。本文首先對其研究的對象以及轉換生成語法中的幾個重要概念做簡單回顧,介紹其在語言結構的認識方面的新發展,並總結轉換生成語法理論中存在的得與失。
[關鍵詞] 索諸爾;轉換生成語法; 普遍語法; 語言能力

如果說,索諸爾語言學說的提出是語言學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那麼,諾姆·阿弗萊姆·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的提出,則是語言學史上的又一次跨時代的革命,即「喬姆斯基革命」。
一、轉換生成語法的誕生及發展
轉換生成語法由美國學者諾姆·喬姆斯基於 20 世紀 50年代創建,以喬姆斯基 1957 年發表的《句法結構》為標志發展至今已經有近 60 年歷史。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是語言學領域中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其影響力波及到語言學、心理學、哲學、教育學、邏輯學、計算機語言等領域,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57 年喬姆斯基的博士論文縮寫而成的《句法結構》在荷蘭出版,奠定了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基礎。
二、生成語法的研究對象的主要對象是語言能力
喬姆斯基研究兒童的學習語言的過程,認識到兒童1到2歲會說簡單的幾個字,如:打、吃、餓,而3歲時竟然能基本學會語言中的所有詞彙,他接觸到的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句子並不是很多,在這種「經驗中的刺激匱乏」狀態下兒童仍然能夠很好的學會語言,能夠理解並說出他從未聽過的句子。所以喬姆斯基認為語言的習得是人類的本能,這種說法表面上聽起來很瘋狂,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類確實具備語言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是天賦的,普遍語法是「由人類所有語言所共有的原則、條件和規則組成的系統,是人類語言的本質所在。」普遍語法主要研究語言知識能力,語言知識能力如何獲得,怎樣應用及其物質實現等。他認為普遍語法是人腦在學習語言前的初始狀態,包括人類一切語言共同具有的特點。
在喬姆斯基看來,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語言能力指的是說某種語言的人內在的具有理解和創造句子的能力, 即人類語言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也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一個主要特徵。而語言運用只是這 能力的一種體現,是人類使用某種特定語言的具體行為,也就是語言現象。
三、生成語言學在對語言結構的認識方面的新發展
1.區分了「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
語言能力:指所有說本族語的人可以理解和說出從來沒有聽過或說過的句子的能力。這里所說的能力就是掌握構成某一語言所有話語的基礎的代碼的能力,說話者的語言的潛在知識是人類世代相傳的,天賦的。語言行為:指上述代碼在使用語言實際情況中的實現,是潛在知識的實際運用,是語言能力的外在表現,即話語本身。轉換生成語言學認為,語言學家的主要任務是探索語言能力,而不能像布龍菲爾德那樣只描寫語言行為。

2.區分了「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
深層結構是指短語或句子成分之的內在語法關系,而這種語法關系是不能直接從它們的線形序列上 看出來的。表層結構是指實際上構成句子的各個成分之間的關系,這些句子是對這些成分進行線性排列的結果。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互相對立,深層結構說明作為表層結構的基礎的語法關系,而這些語法關系是不能從表層結構中直接看得見的。在轉換生成語言學中,語言能力的特點在深層結構上用句法成分表現出來,而語言行為的特點則在表層結構上用語音成分表現出來。語言學家的主要任務既然是探索語言能力,那麼他就也應該揭示從深層結構到表層結構的轉換。
3.認為語言是受規則支配的
正因為有規則可循,就可以用嚴謹的數學的模型加以類比和推導,作出預測;正因為有規則可循,就可以引進數理邏輯中的「遞歸」方法,用有限的語法規則,從有限的元素中生成無限的合乎語法的句子;正因為有規則可循,就可以建立起一整套形式化的演繹系統對句子的結構作出描寫,並解釋句子內部的語法關系和語義的分歧性。
所以,轉換生成語言學的重點在於精心建立起一種邏輯上前後一致的理論,這種理論可以完善地解釋句子的深層結構,並且用公式把這種深層結構清楚明了地表示出來。
4.提出了一套高度形式化的規則系統
既然語言分析目的是要在語言能力中發現普遍性和規則性的東西,那就必須把句子概念作為基本單位,說明一種語言中可能有的合乎語法的全部句子,說明操本族語的人憑語言直觀判斷是「正確」的句子,而句子結構項目之間的關系,可以用短語規則、轉換規則這些抽象的語言來描寫。短語結構規則描寫該語言的基本結構;轉換規則描寫更復雜的結構,把這些結構描寫成基本結構的轉換式。
四、轉換生成理論的現實意義
轉換生成語言學明顯地勝過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地方是對語義的重視結構主義語言學強調形式,忽視或有意識地迴避語義方面的研究,所以在復雜的語言現象面前束手無策。而轉換生成語言學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開辟了一條語言研究的新路,提出了許多解決復雜語言現象的辦法。具體表現為:
轉換法可以從本質上區分同形異構現象。例如:①John is easy to please.→It is easy to please John.(約翰是容易討好的)john is eager to please.≠It is eager to please John.(約翰急於討好別人)②台上坐著主席團。→主席團坐在台上。台上唱著戲。≠戲唱在台上。上面兩組句子,看上去似乎屬於同一結構,但實際上二者結構不同,每組的前者可以轉換,而後者不能轉換,這說明二者是有區別的,屬「同形異構」。
轉換法可以區分多義結構。例如,①I like her cooking.I like that she cooks sth.(我喜歡她的烹飪法。)I like sth.cooked by her.(我喜歡她做的食物)②雞不吃了。我們不吃雞了。(「雞」為受事)雞不吃食了。(「雞」為施事≠)這說明表層結構是一個,而深層結構是兩個,表層決定形式,深層決定意義。
五、生成語法的局限性
轉換生成語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一路走來歷經多次修改乃至理論的重新提出,無疑是一套優秀的語法理論,然而任何語法理論都存在缺陷,轉換生成也不例外。其主要不足試列舉如下:
1.首先值得質疑的是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是以假設為前提的,他設想語言的學習是受周圍環境的經驗的刺激,而「經驗中的刺激匱乏」狀態下兒童仍然能夠很好的學會語言,能夠理解並說出他從未聽過的句子,所以喬姆斯基就設想語言的習得屬於人類的本能。這種以設想推演出來的結論其科學性實在是令人質疑,不具有完全的說服性。
2.語法認為詞彙是語義的唯一載體,卻忽視了音調、語氣以及句子重音等因素對語義的影響。詞彙無疑在語義解釋中起到關鍵作用,但是諸如音調、句子重音等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3.生成語法解釋了兒童在相對貧乏的語言刺激條件下在很短的時間內准確的掌握了母語,卻不能解釋成人在第二外語習得的過程中為什麼不能像兒童一樣快速准確的掌握第二外語。有人認為二語習得的過程是參數被重新設定的過程,為什麼這一時期參數的重新設定如此艱難,是因為已設定參數起到了干擾作用嗎?已設定參數到底如何影響參數的重設?即使參數重設可以成功,為什麼一個人的外語永遠也難以像母語一樣圓滿?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普遍語法在二語習得過程中不起任何作用,既然普遍語法是人

腦所固有的,為什麼會在母語習得中起作用而在二語習得中不起作用呢?難道人腦的這種機能是一次性的?這顯然有很多說不通的地方。
4.轉換生成語法以句子為最大的研究單位,研究脫離了語段、段落或者篇章的句子,使句子孤立存在,忽視了語言的社會性,即語境問題,這也是轉換生成語法的一個缺陷。而且喬姆斯基還認為理想中的講話者所以使用的語言,即完全符合語法規則的語言才是語言學家應該研究的對象,這不符合轉換生成語法作為一種描述性語法的標榜。描述性語法應該描述的事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使用的所有語言,而不僅僅是語言的理想結構。
總結,轉換生成語法自創立以來,就以對語言現象的解釋充分性為目標,試圖建立一套能象數理公式般進行形式運算推理的規則來解釋自然語言。期間雖經反復的修改否定再修改,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理論突破,但其研究的對象、方法和原則卻始終如一,從而極大的推動了當代語言學的發展,並為語言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展現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
盡管如此我們也不可否認它也有很多不足和局限性。但我們不能應為這些局限而否認轉換生成語法是一種優秀的理論,我們要學習喬姆斯基嚴謹的治學態度,敢於否定自我,對自己提出的理論進行質疑並修改,完善。我們要學習轉換生成語法大膽的假設以及嚴密的邏輯推理,並以此為基礎努力並克服其不足之處,以期建立一套完整,合理,全面,簡潔的語法模式。從而使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苗興偉.系統功能語法與轉換生成語法對比芻議.1998.
[2] 吳剛 .生成語法研究 .上海外語出版社 2006
[3] 陳嘉映. 語言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 趙敦華. 西方哲學簡史.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 田曉芳.論管轄約束理論與最簡方案的差異.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08.
[6] 徐烈炯. 生成語法理論.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
[7] 溫賓利. 當代句法學導論.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玖』 誰知道漢代語言學研究的成果和歷史地位~~~~謝謝~~

漢代識字教育受重視,文字研究得發展,漢代出現新的識字課本:司馬相如《凡將篇》,
揚雄《訓纂篇》,史游《急就篇》,李長《元尚篇》,賈魴《滂喜篇》。《急就篇》,西漢史游著,今本34章,按姓名、衣服、飲食、器用等分類編成韻語,多數為七字句,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識字與常識課本。

『拾』 請問語言學的幾位學家主要成就

英語的?

雅克布遜的學說是結構主義語言學中一個中心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發展。雅克布遜是俄國形式主義中一個起實際作用的人物。在他於1920年移居捷克斯洛伐克並建立布拉格語言學派之前,他幫助人們建立了莫斯科語言學派和聖彼德堡詩歌語言研究學會。雅克布遜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卡贊學派(Kazan School)傳統、索緒爾、俄國強烈的黑格爾和後黑格爾辯證法傳統的巨大影響。
雅克布遜於1926年協助建立了布拉格語言學派,並在他於1939年離開捷克斯洛伐克之前,一直擔任副會長。正是雅克布遜在1929年第一次構造了「結構主義」這個術語,以便用它來表明現象的科學研究中的一種結構—功能方法,說明現象的科學研究的一個基礎性的任務是揭示系統的內在規律。在第一屆布拉格國際斯拉夫語大會取得成功之後,雅克布遜以如下語言建構了他的程序性的陳述:「如果我們要構造當今最為多種多樣的展示中佔主導地位的觀念,我們簡直難以找到一個比結構主義更為合適的名稱了。任何為當代科學所審視的現象,都不是被作為一個機械的凝聚而是被作為一個結構的整體看待,而且,它基本的任務是揭示系統的內在規律,而無論這樣的規律是靜態的或發展的。作為科學工作的焦點顯現出來的,不再是外在的刺激,而是發展的內在前提:現在,過程的機械概念讓位於它們的功能。」 [8]
雅克布遜於四十年代初期在紐約新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把列維-斯特勞斯引入到結構主義語言學中。1945年,列維-斯特勞斯在雅克布遜新創刊的雜志《詞語》(Word)上發表了關於結構語言學與人種學之間關系的論文。這一篇文章成了1958年出版的《結構人類學》中的一章。列維-斯特勞斯承認自己受益於索緒爾和雅克布遜,並對人類學中以無意識結構觀點為焦點的方法進行了描述:「如果——就像我們所相信的那樣,心靈的無意識活動在於給內容賦予形式,而且如果這些形式在根本上對於所有的心靈——古代的和現代的心靈、原始的和文明的心靈——都是同樣的,為了獲得一種對於其他傳統和習慣來說是有效的解釋原則,對作為每一個傳統與習慣的無意識結構的把握,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 [9]
列維-斯特勞斯提出,通過應用結構語言學所發展的結構方法,我們理解了無意識的結構,他宣稱,「就像核物理對於物理學所扮演的創新角色一樣,結構語言學肯定也在社會科學中扮演了同樣的創新角色」。 [10]列維-斯特勞斯依據布拉格語言學派的一位成員N.特魯別茨柯伊(N.Troubetzkoy)在《音位學原理》中所作的闡述,進一步規定了結構方法:
首先,結構語言學從對有意識的語言現象的研究轉向了對它們的無意識結構的研究;其次,它不把詞項看作獨立的實體,而是把詞項之間的關系作為分析的基礎;再次,它產生了系統的概念;最後,藉助於歸納或推理,結構語言學目的在於發現一般的規律。 [11]
運用這個方法,列維-斯特勞斯提出,社會科學能夠系統地表達必然的關系,在人類學家能夠以語言學家研究音位的方法研究血緣系統的地方,「新的視野……展現出來了」:「像音位一樣,血緣術語是意義的成分;像音位一樣,只有當血緣術語被融入系統中時,它們才獲得意義」,像音位系統那樣的血緣系統「是被心靈建立在無意識思想的層次上的」。1961年,他在法蘭西學院發表的就職演說中公開承認他受益於索緒爾,而且他把人類學定義為符號學的一個分支。
在《結構人類學》出版之後,結構主義的革命在法國蓬勃開展起來,在六十年代達到高潮。這個期間涌現出R.巴爾特(Barthes) 、P.素勒斯(Sollers)、 M.福柯、L.阿爾都塞、J.拉康等有世界影響的結構主義哲學家。
當結構主義在法國幻想破滅並混同於過時的和懷疑的政治態度的時候,心理學家皮亞傑於1968年出版了《結構主義》。許多人把1968年5月的自發事件解釋為對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結構主義批判的拒絕。然而,皮亞傑的《結構主義》)在界定結構主義方面既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關於第一個近似點,結構是一個由種種轉換規則組成的系統。正是由於有一整套轉換規則的作用,轉換系統才能保持自己的守恆或使自己本身得到充實。而且,這種種轉換並不是在這個系統之外完成的,也不求於外界的因素。簡爾言之,一個結構的觀念包含了三個關鍵的特性:整體性、轉換性和自我規范性。」 [12]
整體的觀念來自結構和聚合之間的區分。只有前者是整體,而後者則是由獨立於它們進入的聯合體的成分構成的,「一個結構的成分是從屬於規則的,而且,正是依據這些規則,作為整體或系統的結構得到了定義」 [13]。結構的整體依靠它們的成分的規則,這些規則轉而控制著系統的變形,它們或者是數學的規則(比如,一加一「等於」二)或者是暫時的。自我規范的觀念使得自我維持和封閉二者都成為必需。皮亞傑提到了三個基本的自我規范的機制
2.

閱讀全文

與語言學領域重大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