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協調的研究成果

協調的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19 02:42:48

A. 夏建國的研究成果

1 、1995 年參加「珙縣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獲宜賓地區國土局優秀成果二等獎、四川省國土局土地調查優秀成果三等獎,排名第 3 ;
2 、1995 參加「筠連縣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獲宜賓地區國土局優秀成果一等獎,排名第 4 ;
3、1995 參加「德陽市市級匯總項目」,獲四川省國土局土地調查優秀成果一等獎,排名第 3 ;
4 、1995 參加「德陽市土地資源調查及利用研究」,獲德陽市人民政府二等獎、四川省國土局局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 5 ;
5 、1996 參加「適應社會需求,搞好名山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獲四川農業大學校級優秀成果二等獎,排名第 2 ;
6 、2000 年參加「搞好土地信息實驗室建設,培養土地資源專業合格人才」,獲四川農業大學校級優秀成果二等獎,排名第 2 。
7 、2004 年參加「依託傳統專業優勢,大力推進新興專業規模與質量協調發展」 ,獲四川農業大學校級優秀成果校級特等和省級二等獎,排名第 4 。

B. 劉凌冰的科研成果

1.「大型控股公司如何進行信息系統戰略規劃----伊朗SOGR公司的實踐與啟示」 ,《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1年第1期;
2.「會計信息系統雙語課程教學方案研究」,見《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建設和推廣》,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年:72-80;
3.「信息系統績效評價研究主要流派及比較」,《現代情報》,2010年第8期;
4.「轉軌經濟下的遼寧企業管理控制模式現狀分析」,《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5.「ERP系統軟體程序管理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09年第9期;
6.「ERP提高用戶決策效益分析——基於關鍵使用者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2009年第8期;
7.「經管專業雙語教學效果影響因素調查與分析」,《當代經濟》,2009年第5期;
8. 「電子表決系統在大班型課堂中的應用研究——英國薩里大學的經驗與啟示」,《中國電化教育》,2009年第1期;
9. 「利用平衡記分卡解決ERP系統評價難題——美國S公司的啟示與思考」,《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09年第1期;
10. Measure of ERP Users』 Satisfaction, Proceedings of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IEEE/SOLI 2008, 2008, p 1980-1985, Indexed by ISTP and EI;
11. 「基於平衡記分卡的研究生綜合評價模型研究」,《中國高教研究》,2008年第12期;
12.「大班型課堂啟用電子決策系統」,《上海教育》,2008年第9期;
13.「信息化項目投資評價模型比較研究:基於可行性視角」,《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15期;
14. 「再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監控系統的構建」,《國有資產管理》,2007年第11期;
15. 「ERP系統風險分析與規避策略」,《財務與會計》(綜合版),2007年第9期;
16. 「裝修中的『困惑』與實物期權理論」,《期貨日報》第4版,2007年8月10日;
17.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監控系統的構建」,《世界標准化與質量管理》,2007年第7期;
18. 「莫把「良葯」變「毒葯」——政府實施平衡記分卡的可行性探析」,《現代管理科學》,2006年第12期;
19. 「論平衡記分卡的『不平衡』」,《世界標准化與質量管理》,2004年第10期;
20. 「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無償劃撥熱潮背後的冷思考」,《時代會計》,2003年第10期;
21. 「電子商務對企業的沖擊」,《學習與探索》,2001年第2期;
22. 「西部大開發,堅持兩手抓」,《決策咨詢通訊》,2000年第10期;
23. 「老百姓為啥有錢不敢花」,《決策探索》,2000年第10期;
24. 「關於事業會計制度兩個問題的探討」,《經濟師》,2000年第7期;
25.「『弱馬』怎能『加鞭』」,《新西部》,2000年第2期; 1.「信息資源會計的信息披露研究」,2010度東北財經大學重點學科科研基金項目,主持人;
2.「地方財政管理信息化建設研究——管理控制機制的建立與實施」,遼寧省財政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09C0018),主持人;
3. 「雙語教學改革研究——案例教學法下互動式教學方案設計」,東北財經大學2008 年度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Y08011),主持人;
4. 「基於環境變化的企業管理控制模式創新研究」,遼寧省科學技術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08401031),主要完成人/項目協調人;
5. 「提高大班型教學質量研究」,東北財經大學2007 年度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Y07016),主要完成人/項目協調人;
6. 「高等學校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研究」,遼寧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遼教發[2007]140號),主要完成人;
7.「高等學校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研究」,遼寧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遼教發[2007]140號),主要完成人;
8.「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06BJY013),主要完成人;
9.「大連市國有資本經營政策與策略研究」,大連市科技局項目(項目編號2006D10ZC164),主要完成人/項目協調人;
10.「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研究」,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計劃編號J05021),主要完成人; 1.《會計報表閱讀與分析》,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主編;
2.《會計信息系統——基本概念和當前問題》(譯著),2009年12月,主譯;
3.《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年2月,參著;
4.《會計信息系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參編;

C. 黃董良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論文
[1]多稅種所得課稅制度的成因和改革初探,《財政與金融》(人大復印資料)1987年第11期。
[2]試論稅收管理體制改革,《浙江財經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3]亞當·斯密與瓦格納稅收原則論比較與啟示,《稅務學習》,1989年第1期。
[4]國內避稅與防治對策初探,《浙江財經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
[5]試論稅收的重疊度與履蓋面,《浙江財經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
[6]略論稅收立法規范化,《中國稅務》,1989年第8期。
[7]初探稅制改革對會計核算的影響,《浙江財稅與會計》,1994年第2期。
[8]稅收成本芻論,《財經論叢》,1991年第1期。
[9]國內避稅與防治對策再探,《財經論叢》,1995年第6期。
[10]稅務會計及其准則問題,《財經論叢》,1996年第6期。
[11]改革我國企業所得課稅制度的策略思考,《浙江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
[12]兩岸所得稅會計之比較,《會計改革問題研究》,中國財經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13]「稅收活動中的尋租問題」,《稅務研究》,2002年第4期;
[14]「我國稅務會計模式的選擇」,《稅務研究》,2002年第8期;
[15]「企業稅收籌劃的目標定位與風險問題探討」,《稅務研究》,2004年第3期;
[16]「資源流動與稅收政策整合」,《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年第1期;
[17]「關於會計誠信討論中若干問題的商榷」,《財務與會計導刊》,2004年第4期;
[18]「兩岸增值稅的比較與評價」,《財經論叢》,2001年第6期;
[19]「英國增值稅會計准則及其借鑒」,《財經論叢》,2002年第3期;
[20]「基於公共財政框架的若干稅收問題探討」,《財經論叢》,2004年第2期;
[21]「農業勞動力轉移與我國農業現代化」,《生產力研究》,2002年第5期;
[22]「財會人員是否創造價值」,《浙江財稅與會計》,2000年第4期;
[23]「稅收籌劃的理論界定與實踐方法」,《浙江財稅與會計》,2001年第1期;
[24]「中小企業稅務籌劃的現狀調查分析」,《浙江財稅與會計》,2001年第12期;
[25]「WTO規則下的中國稅制改革」,《浙江財稅與會計》,2002年第10期;
[26]「會計政策與稅收政策的差異及其影響」,《浙江財稅與會計》,2003年第5期;
[27]「關於會計誠信討論中若干問題的商榷」,《浙江財稅與會計》,2003年第12期;
[28]「基於公共財政框架的若干稅收問題探討」,《財政與稅務》,2004年第7期;
[29]「共同知識、會計信息供求與會計信息質量」,《財經論叢》,2005年第3期;
[30]「所得稅會計准則的國際比較」,《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年第6期。
(二)著作
[1]副主編:稅務管理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2]副主編:稅收大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3]副主編:國家稅收教程,中國財經出版社,1991年1月;
[4]主編:實用稅收檢查,電子工業出版社,1992年3月;
[5]副主編:集體商業財務會計,電子工業出版社,1991年4月;
[6]主編:股份制企業財務會計,浙江大學出版社,1993年2月;
[7]副主編:會計學原理,電子工業出版社,1993年4月;
[8]主編:新編國家稅收,航空工業出版社,1994年1月;
[9]總纂:企業納稅會計,電子工業出版社,1995年11月;
[10] 總纂:稅收政策與企業決策,中國稅務出版社,1997年8月;
[11]主編:《稅務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12月;
[12]副主編:《財務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9月;
[13]副主編:《企業財務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7月;
[14]副主編:《會計誠信與新會計法規(2003)》,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7月;
[15]副主編:《會計基礎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7月;
[16]副主編:《新會計准則·會計制度(2004)》,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7月;
[17]副主編:《小企業會計制度講解》,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8月;
[18]副主編:《新會計准則 會計制度(2005)》,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5月。
(三)主要完成項目
[1]主持「稅收籌劃與中小企業發展研究」,省社科規劃項目M95D23,2000-2001年;
[2]主持「稅制設計研究」,省社聯項目,1996-2001年;
[3]主持「會計政策與稅收政策的協調機制研究」, 省社聯項目03Z24,2003-2004年;
[4]主持「稅務會計研究」,2004-2005年;
[5]主持「會計誠信問題研究」,2003-2004年;
[6]主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務會計制度研究」,2004-2005年。
(四)獲獎情況
[1]財稅實習基地建設初探,浙江省教委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3年;
[2]實用稅收檢查,國家稅務總局,優秀教材中青年獎,1995年;
[3]新編國家稅收,國家稅務總局,優秀教材成果獎;
[4]企業納稅會計,浙江省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996年;
[5]初探稅制改革對會計核算的影響,中國會計學會優秀論文三等獎,1995年;
[6]稅務會計及其准則問題,浙江省會計學會優秀成果一等獎,1997年。

D. 研究結論與成果

礦產資源的開發,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於礦業城市來說,礦山開采引起的土地破壞已經成為影響區域土地安全格局的制約因素。因此,探索丘陵礦區土地利用演變機理和驅動機制,構建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模式,對指導今後礦區土地利用意義重大。本書綜合運用系統論、生態學、景觀分析、規劃設計、管理科學的研究成果,對礦業用地土地生態安全格局理論與方法深入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研究不同尺度的礦業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特徵與演變。與礦山的生命周期一樣,礦區用地也經歷了楔入、擴張、穩定、轉用或恢復、荒蕪等階段,相應礦區周圍土地也由輔助轉為他用;傳統礦區土地利用是鬆散型向外擴散,廢棄地多,土地利用外部負效應嚴重。生態礦業節約用地,礦業用地走向內涵式發展,內部開放與對外共生相協調,緊湊度明顯上升。

首先,對礦業城市河北省武安市用地情況分析,表明十年間耕地、未利用地、河流用地總體呈減少趨勢,城市及農村居民點用地、獨立工礦用地、林地呈增加趨勢,土地利用變化率最大的是獨立工礦用地。1996年、2006年各景觀要素的百分比表明,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及居住用地景觀要素優勢度比較明顯,獨立工礦斑塊優勢度增加變化率最大,說明獨立工礦景觀要素在研究區中所起的作用在增加。

其次,從土地利用景觀特徵看,武安市景觀的破碎程度與異質性提高,斑塊邊界總長度增加;從斑塊規模上看,耕地、未利用地、林地佔景觀百分比大,是市域內優勢景觀;景觀集聚程度低,受采礦等人為干擾,使景觀斑塊分解、離散,斑塊形狀規則化;景觀多樣性增加,斑塊分散程度增加,斑塊規模減少;原有的優勢景觀類型發生變化,最顯著的是林地與居住用地增加、耕地減少;原有斑塊被分割,斑塊形狀趨於規則;原有各類景觀斑塊僅被廊道及新的斑塊分割,新楔入的景觀斑塊規模較小,總體景觀格局離散程度與變化幅度有限。

再次,通過分析礦業用地變化趨勢,十年間總量趨於減少。從2000年以後礦業發展高峰期已過,通過土地復墾恢復了大量被破壞的土地,礦山用地以小型為主。丘陵礦區的礦業用地斑塊形狀復雜,采礦邊界不規則;礦業用地雖然近年來略有分離,但總體上集聚性較強,與礦產資源的集中分布相一致,小礦山逐漸被大礦山所替代。

通過典型礦區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變化表明,經過20年的開采,礦區未利用地較多,主要是采礦產生廢棄地,其次是居住用地和工礦用地,沒有林業用地。土地復墾以增加耕地為主要目的。根據礦區內地貌形態、土壤條件和原生植被類型等,礦區土地利用格局調整後,工礦用地將減少52.2%,轉為其他居住用地;工礦廢棄地(未利用地)則轉為耕地或林地,保留利用重要的礦業遺跡。

經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受多種驅動力影響,礦業用地空間進化的過程是內部、外部各種驅動力相互作用在物質空間的反映。

(2)本書在對生態安全、土地利用安全內涵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對礦區生態安全、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對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思想演變進行分析,認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應以人與自然相平等的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以自然演進的需求為基線,以自然演進過程為發展依據,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格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是建立在區域安全格局基礎上,包含礦業用地內部安全和對外共生協調安全,表現為礦業用地土地利用與區域的協調。

根據礦區PSR指標體系,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土地利用格局總體安全狀態處於下降趨勢,礦業用地整體處於臨界安全狀態。分析PSR指標說明,礦業用地總體「壓力」下降,「狀態」趨於向好的方向轉變,通過礦山環境治理、礦區土地復墾使「響應」機制對土地安全格局貢獻程度增加。但「響應」程度尚不足以使礦業用地達到安全狀態,局部得到改進但總體趨勢惡化的狀態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必須從根本上採取措施構建礦業用地安全格局,加大投入,修復被破壞的環境,使礦區土地利用處於安全「狀態」。

(3)將生態倫理思想、土地自然演進、「反規劃」思想體系運用於土地利用中,構建武安市域「紅綠黃藍灰和諧,建田網礦集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根據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理想狀態的要求,對處於臨界安全武安市礦業用地格局進行修復和整合。

按照景觀生態學原理的要求,針對安全性能不佳的礦區,提出廢棄地農田生態元修復、廢棄地林牧生態元修復方法,村落、礦山生產區、礦山生活區等建設用地生態單元利用方式,以及礦山景觀恢復與利用措施和礦山公園景觀規劃方案。

以恢復生態學為依據,在對武安市的山、水、路、林、城、鎮、村、礦、園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武安市生態網路修復建設方案:即河流藍線、山脊灰線、道路棕線、生態綠線修復及整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連續完整的網路,保持城鄉的整體性。

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標准,提出土地利用空間結構與耦合方案。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引入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建立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標准,並對西石門礦區生態服務價值、礦山公園建設後的生態服務價值、居住用地生態服務價值進行評估。說明傳統采礦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而經過環境治理、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後礦業用地對區域生態服務價值有正的影響。

以建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與生態網路優化和用地整合,形成以林業、河流用地為核心區,耕地為緩沖區,向礦業用地、居住用地過渡的格局;生態網路優化包括外部生態網路連接和內部生態網路融通、內部綠地斑塊鑲嵌。

(4)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需要通過調控與管制手段,達到排除人類這一強烈干擾源影響。調控行為主體為政府、企業、社會公眾,政府通過各相關部門組織協調,礦山企業通過自控與負責,公眾通過參與和監督實現。

政府通過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劃出獨立工礦區,在礦業用地區內通過「五線」(建設用地紅線、林地綠線、河流藍線、礦業用地灰線、耕地黃線)管控;運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環境治理、開采規劃分區方式達到礦業用地集約化、規模化利用的目的。礦山企業基於生態重構規則約束,通過礦山勘探、礦山生態規劃與設計、生態開發、閉礦、後續土地利用與監測、采礦廢棄地可持續利用、礦業遺跡保護等礦山生命周期的全程自控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實現負責。當地居民、科技人員、專業公司的參與和監督礦區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調控的實現。

綜上所述,本書的主要創新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1996年、2006年全市與典型礦區西石門礦的工礦用地利用格局分析,揭示了丘陵地區礦業用地的時空特徵及演變機理。

(2)構建了礦區土地利用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安全分級標准,並對武安市、西石門礦區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礦區土地利用安全存在的不足。

(3)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框架,建立起丘陵礦區的「五色空間和諧,建田網礦集約」的土地安全格局模式;對礦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了顯化,並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測度為依據,對礦區土地利用格局進行結構優化和生態網路優化。

(4)基於人地和諧的整體性修復整合方略,提出廢棄地農林牧生態元修復、村落與礦山生產生活區生態單元再利用、礦業遺跡保護與再利用等修復工藝及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整合技術。

E. 對稱協調博弈的成果評述

(1)可變突變率的理論研究成果
首次對不變突變率假定提出挑戰的是James Bergin and Lipman(BL 1996),他們認為系統在不同狀態突變率應該是不同的。特別是:如果突變來自於試驗,那麼有理由認為在帕累托占優的博弈中,處於帕累托狀態均衡會比其他均衡狀態的突變率更少;如果突變來自於參與經驗的不足,那麼重復次數更多的參與人犯錯誤概率就應該少於一次性博弈;如果突變來自於環境的約束,那麼隨著博弈的進行,參與人對環境的熟悉程度會不斷增加,因此,犯錯誤的概率也會應該越來越少。只有深入到突變產生的過程中去才能更好地研究協調博弈中的隨機穩定性。通過研究他們得到:隨機系統的穩定性不僅依賴於博弈的支付,而且依賴於突變產生的過程,不同的突變率決定了不同的隨機穩定狀態。因而,要准確地研究系統的穩定性就必須深入到系統突變產生的過程中去。
Jack Robles(JR 1998) 認為增加不變突變率使系統得到唯一的隨機穩定均衡是前面三篇文章的共同點,他們並沒有把突變產生的原因加入到模型中去,因而與現實是不相符合的。實驗證據表明隨著博弈重復次數的增加,策略選擇中的隨機因素的影響會不斷地減少;隨著博弈的重復,參與人更為熟悉他們所處的環境並能夠更准備地預期對手未來的行為而減少試驗與錯誤的次數。因此,只有把把突變產生的原因即突變過程引入到博弈模型中去才可以更為准確地描述參與人的行為,即假定突變率隨時間而減少是合理的,突變率應該是內生性的。他們考察了突變率隨系統演化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情況,認為突變率趨於零的速度不同就會使動態系統不滿足遍歷性要求。因而,難以通過已知的方法來求系統的隨機穩定狀態。他得到如下結論:如果隨機動態滿足遍歷性要求,那麼突變率趨於零時系統就會達到長期均衡,其結果與小的常突變率的極限行為是一樣。然而,突變率趨於零的速度不同而使得遍歷性這一要求很難滿足,因此考察突變率趨於零的不同的速度對協調博弈均衡選擇問題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由突變率下降速度不同而導致遍歷分布不存在時,他採用非平穩馬爾可夫鏈來進行分析,並用了歷史依賴的弱遍歷性與強遍歷性兩個概念來描述其結論。他們並沒有得出均衡與突變率收斂零的速度之間的具體關系,只證明了突變率並不能決定系統的最終狀態,隨機穩定狀態是依賴於系統的初始條件的。
Sandholm, H.W. and Pauzner, A. (SP 1998)研究了既有群體增長也有個體突變的情形。他認為KMR與PY等假定固定群體與現實是不相符的,現實中群體的規模隨著時間的演化是不斷增長的,要更現實地研究協調博弈中的均衡選擇問題就必須把群體增長率納入到模型中來。在演化過程中增加群體增長率會產生兩種效應:第一個效應是直接的,群體增長使得在均衡之間跳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得越來越少,因此,當群體增長足夠快時,跳躍的可能性就會慢慢地消失;第二個效應是相對的,當群體的增長率足夠大時,通過突變從風險占優均衡跳到支付占優均衡的困難就會越來越大,當群體為無窮大時,這種效應就會非常明顯。群體的快速增長使得進化過程變得非平穩,因此,無法保證平穩分布的存在性。他們通過引入伯努利動態來描述參與人修進自己的策略過程,並且假定群體按照對數增長率來增長,在此條件下他們證明了系統的均衡選擇是歷史依賴的。
Bhaskar, V. and Vega-Redondo, F. (BV 2004)考察了多個有局部互動的地點的情況下協調博弈中均衡選擇問題。他們引入了兩種動態:一是同一地點內個體之間按模仿者動態進行選擇,二是地點之間個體按向高支付的地點遷移而引入遷移動態。並分別引入了突變率 與遷移率 ,最後他們證明了在這種情況下,動態系統長期均衡於效率均衡即支付占優均衡。其實他們結論的道理很簡單,因為遷移的存在使得無效率均衡變得不穩定,這與博弈前交流的作用是一樣的。
(2)可變突變率理論研究的評述
盡管可變突變率模型更現實地考察了參與人的行為,但也存在固有的缺陷:一是這些模型都沒有區分突變率與錯誤率,把突變率與錯誤率混為一談,突變是無目的性的,假定在任何狀態下任何時間都不變有一定道理,但錯誤率就能這樣假定;二是與可變突變率模型都沒有結合到現實中參與人行為,沒有結合社會學心理學等的研究成果,僅僅從數學理論上給予描述,難以應用於描述現實人的行為,難以很好地應用於研究協調博弈的隨機穩定性。

F. 王雄元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在《會計研究》等專業期刊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三十餘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監管理論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研究》,批准號:05cjy007),並參與導師魏明海教授主持的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重點課題《會計准則制定:原則導向與規則導向》的研究,參著《我國會計協調測定及政策研究》(魏明海等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代表成果如下:
[1]審計回扣、審計質量與審計監管[J].會計研究,2004.6.
[2]自願性信息披露:信息租金與管制[J].會計研究,2005.4.
[3]會計回歸與會計外部化[J].會計研究,2002.5.
[4]論強制性信息披露的適度問題[J].會計研究,2003.2.
[5]我國上市公司財務管理的政府導向及其改進[J].投資研究,2003.4.
[6]利益相關者責任與公司財務治理[J].會計研究,2004.3.
[7]我國會計信息失真法律責任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3.1.
[8]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經濟視角[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2.10.
[9]試論產權基礎會計的俱樂部模式[J].財會月刊,2003.4.
[10]論會計信息供求矛盾的協調[J].四川會計,2003.3.
[11]會計研究方法及其在我國的運用[J].財會通訊,2003.1.
[12]人力資源價值思想的演變歷程[J].當代財經,2003.3.
[13]論資產的流動性[J].會計之友,2003.3.
[14]論強制性信息披露的適度理性[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3.1.
[15]論成本控制目標[J].電子財會,2002.10.
[16]政府主導型財務管理及其改進[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3.4.
[17]應付賬項: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籌資方式[J].湖北財稅,2003.13.
[18]試論企業相關者目標[J].財會月刊,2003.11A.
[19]論適度會計管制[J].特區財會,2003.11.
[20]論適度強制性信息披露[J].上海會計,2003.12.
[21]基於程序的審計形式獨立性[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4.1.
[22]審計判例與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J].財會月刊,2004.8.
[23]審計判例與審計職業責任[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4.7.
[24]審計報告的不同解讀[J].對外經貿財會,2005.2.
[25]關於長城電腦信息披露策略的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5.8.
[26]經濟後果、選擇性與信息披露管理[J].會計論壇,2005.2.
[27]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與商業秘密保護[J].財會月刊,(會計版)2006.4期.
[2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的理論基礎[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2期.
[29]風險及其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J].財會學習,2006.4期.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監管理論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研究」(主持,2005年下達)

G. 唐志紅的學術研究成果

近二十年來,致力於國際經濟與貿易、產業經濟研究、區域經濟規劃及市場營銷學、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工作。其代表作有《管理者綜合素質培訓教程》、《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招聘·培訓·考核》、《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能本管理》、《經濟全球化下一國產業結構優化:一般理論及在中國的應用》、《西部大開發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等獨著和合著專著、工具書多部、發表論文二十篇,共計有一百多萬字著述。在區域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國際貿易方面做出了大量創新性的工作,多年從事經濟學和管理學類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在區域經濟學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是地方經濟建設的規劃專家。

H. 尚永豐的研究成果

尚永豐主要從事基因轉錄調控的表觀遺傳機制及性激素相關婦科腫瘤分子機理的研究。
提出、驗證並從分子機理上詮釋了雌激素受體轉錄起始復合體在靶基因啟動子上循環反復結合的假說以及雌激素受體所介導的基因轉錄具有「雙相性」和「兩維性」的特點,為基因轉錄調控的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
揭示了雌激素受體拮抗劑三苯氧胺誘發子宮內膜癌的分子機理,克隆了多個腫瘤相關基因,為腫瘤分子生物學的理論發展作出了貢獻;
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和組蛋白去甲基化在染色質重塑中協調作用的機理,對認識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機制具有創新性的理論意義;
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哺乳動物細胞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IP),為研究DNA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在《Cell》、《Nature》和《Science》等雜志上發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論文。
尚永豐教授所領導的課題組對雌激素和三氧苯胺誘發子宮內膜癌的分子機理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尚永豐教授的研究成果以Article形式發表於2005年的一期《Nature》中(Nature 438: 981-987, 2005,影響因子為32.182),論文題目為《Hypomethylation-linked PAX2 Activation Mediates Tamoxifen-stimulated Endometrial Carcinogenesis》。該研究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及「973」計劃等科學基金資助。

I. 論文中研究耦合協調發展的評價方法有幾種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J. 王慧的研究成果

1、《陝西經濟空間結構發展戰略研究》 陝西人民出版社 主編 2005.10
2、《金融市場學》中山大學出版社 第一副主編 2004.8
3、《國際金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副主編 2010年9月 1、主持陝西省「十一五」規劃課題《協調空間開發秩序和調整空間經濟結構研究》,主持人,編號:SJW11.513,陝西省發展改革委員會,2004.3-2004.10;
2、主持西安財經學院課題《生態創新發展產業發展研究》,主持人,編號:04XCK080,西安財經學院2004.12-2005.6;
3、主持西安財經學院重點課題《陝西城市群發展研究》,主持人,編號:05ZB02 2005.12-2006.12
4、主持《陝西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產業融資機制研究》編號:QHGS05-10 2005.11-2006.10(橫向課題)
5、主持《城鎮化進程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研究》SGH0902219陝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2009.9
6、 主持《關中—天水空間經濟協調發展統計研究》2009LY073國家統計局規劃課題2009.12 1、《淺淺淡淡話核算》發表「中國統計」2004年第7期(核心期刊);
2、《農村金融發展的改革初探》發表「理論界」2004年第5期(核心期刊);
3、《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問題研究》發表「經濟問題」2005年第3期(核心期刊);
4、《陝西調整空間結構綜合評價分析》發表「統計與決策」2005第10期(核心期刊)
5、《陝甘寧老區生態脫貧途徑研究》發表「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核心期刊);
6、《協調西部開發秩序和調整西部經濟結構》發表「理論月刊」2005年第12期(核心期刊);
7、《陝西調整空間結構戰略目標》發表「特區經濟」2005年第10期(核心期刊)。
8、《我國生態創新產業的發展問題探討》發表「生態經濟」2005年第11期(核心期刊);
9、《我國生態產業發展的思路對策》發表「經濟縱橫」2005年第11期(核心期刊)
10、構建我國黃金市場體系的初步探索》.發表「商業時代」2009年第12期(核心期刊)

閱讀全文

與協調的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