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取得的成就有些什麼
一、經濟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中,我們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起來,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 也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 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此體制下,中國經濟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長,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
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600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07年的24.66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2008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超過了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位;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中國的GDP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長速度,並趕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的人均GDP也由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以上,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發展模式也越來越有吸引力。
二、民主法治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始終奉行「以人為本」的作風,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新局面。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只能奉旨「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單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戶籍制度、票證制度、計劃經濟制度把人民牢牢地束縛起來;那時沒有法治,憲法不能保護國家主席,更不能保護平民百姓。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集體領導取代了個人專斷;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物權法、監督法、行政許可法、反壟斷法等得以實施;新聞媒體擺脫了全盤歌功頌德的局面,輿論監督、網路監督的力度不斷加大;人大、政協、司法、監察、審計等的獨立作用越來越明顯。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增強,社會漸趨穩定和諧。
三、文化體育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事業穩步發展。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以來,也使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51金21銀28銅,獲金牌榜第一名。2010年亞運會,我國更是以199枚的金牌總數,穩居第一。剛結束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38金27銀22銅,僅次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這一切都是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見證,這一切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輝煌。
四、民生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脫貧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占農村總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過去25年全球脫貧事業成就的67%來自中國,聯合國2008年發展目標報告中稱,中國通過深入有效的扶貧措施,已經提前實現絕對貧困人口和飢餓人口減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2007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也取得了進展。2006年參加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293億、1.405億和1.035億(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9月27日報道);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農村的新農合制度也發展的如火如荼。
Ⅱ 改革30年來有什麼變化
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提高到21737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對外投資大幅增長,實際使用外資額累計近10000億美元。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24.95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我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四。我們依靠自己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人口吃飯問題。我國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我們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30年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從1978年到2007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加到13786元,實際增長6.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4元增加到4140元,實際增長6.3倍;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400多萬。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成倍增加。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顯提高。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我們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Ⅲ 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全面認識,結合30年來的成就
改革是解放生產力,是一場新的革命。它的實質和目標,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以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無論從解放生產力,還是從政策的重新選擇、體制的重新構建這個轉變的深刻性和廣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會生活和人們觀念變化的深刻性和廣泛性來說,改革都是一場新的革命,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改革是一場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總的目的是要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
根據國際國內社會主義發展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可以得出兩條結論:一是不改革沒有出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改革;二是以改革為名,改變社會主義性質也沒有出路,必須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
中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這是由改革所擔負的任務所決定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後面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變落後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改變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經濟基礎變化的部分,改變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改革由農村拉開序幕。在農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礎上,開始了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1992年,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並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進程,到20世紀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已經初步確立。
在全面改革中,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經濟體制改革需要政治體制及其他體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體制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驟、有秩序地全面展開,改革觸及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層面。
改革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它深刻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極大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升了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堅決地推進改革和對外開放分不開的。目前我國改革仍然處於攻堅階段,要在體制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從根本上消除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努力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教育體制、科技體制、文化體制、衛生體制等方面的改革邁出新的步伐,還必須解決不少難度很大的深層次問題。改革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把改革推向前進,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體制保障。
Ⅳ 中國改革30年的變化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成立時,人們的衣服上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板書)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Ⅳ 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偉大成就
1、一五建設時期:到1957年,一五計劃經濟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六百個重要項目,「一五」計劃建設項目主要有: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等,這些重要項目都主要在東北地區,究其原因是東北地區原有工業基礎好,當時接受蘇聯的技術等方面的援助方便,所以集中於東北。結果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農業生產任務按計劃完成。交通運輸業成就很大,新建寶成、鷹廈等三十多條鐵路,建成武漢長江大橋,使南北鐵路貫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溝通了西藏和各地的聯系。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改善。當時還涌現了工業勞動模範王崇倫、趙夢桃;農業勞動模範李順達等。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十年探索過程中,我們取得了以下成就:建成大中型項目五百多個,工農業總產值增長近60%,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建設起來,石油工業發展迅速,到1965年,石油已經全部自給,電力工業增長很快,十年中,農村用電量增長了近70倍。新建鐵路八千多公里,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尖端科技方面,成功試驗了第一個原子彈,研製成功了結晶牛胰島素,並涌現出了王進喜,雷鋒,焦裕祿,向秀麗等英雄模範人物。
3、「文革」十年中,國民經濟損失總計約5000億元,但仍取得了一些成績,如湖北第二汽車製造廠,南京長江大橋,成昆鐵路,湘黔鐵路等。
4、改革開放之後的成就有: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國家堅持把農業放在首位,農村經濟得到全面振興,糧棉產量穩步增加,躍居世界首位,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1987年,產值已經超過農業總產值。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如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近年的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也打開了新局面,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增加,還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科技、教育、文化事業也都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3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有記者問我,30年來讓我最滿意或者我認為是最成功的改革有哪三個?我看有這么三個:
第一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在當時條件下它要通過農民的積極性調動來促進農民的生產,打破從前人民公社下大一統農業的情況。
安徽鳳陽小崗村我去看過,在展覽室里還陳列著當初十八戶農民摁了手印簽的協議,協議上有一句話,如果誰被抓了,其他各家有義務把他們家的孩子撫養成人,也就是說,是冒著危險來搞的,但推廣之後,幾年之內中國市場的東西就多了,多年不見的香油、花生米、雞蛋、豬肉全有了。
第二個大成績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的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由於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中國有了證券市場。盡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的,但畢竟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證券市場開辟了道路。
第三個大成績是民營經濟的興起。當初也是冒著各種責難發展起來的,一直到民營企業不斷成長以後,大家才感到民營企業的確至關重要。就業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是民營企業,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很多是民營企業起的作用。改革開放30年雖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第一個問題就是城鄉二元體制基本上沒有觸動,因為農村家庭承包制還在承認城鄉二元體制的前提下推進。正因為城鄉二元體制沒有大的觸動,所以農民收入增加緩慢,城市化速度比較慢,還產生一些權利不平等,像農民工這樣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在國有企業改革中行業壟斷還沒有消除。要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這種行業壟斷,特別是跟行政壟斷難分的情況,就需要進一步改革。
第三個問題,就是社會保障制度由於種種原因,推行得極慢,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現在條件好了,所以要關注民生問題,這個要下一步再改。
正如有的同志所說的,今天我們又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既然是新的起點,就需要對未來有更好的展望。
從國家的層面來說,我認為當前最要緊的是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同時對人民關心的教育保障、醫療保障、就業保障這些問題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讓廣大城鄉人民同樣享受到改革與發展的成果。
從企業方面來說,應該盡自己更大的社會責任:一方面要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因為只有通過自主創新我們才能有在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應該更多地盡到自己幫助社區、幫助貧困地區、幫助周圍的窮人的責任。
對個人來說,我認為應該加強信用教育、信用建設,因為如果一個社會處在信任危機中,這個社會是沒有發展前途的。
在當前的這種形勢下,停滯和倒退是沒出路的,應反復去思考怎麼做。在此基礎上應該看到,前進過程中總有困難,總有阻力,但只要是符合正確方向的,就應該努力去做,堅持下去就行了。
我們大家都是探索者,誰也不可能先知先覺。大家都在改革與發展的進程中學習、提高與成長。
Ⅵ 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成果表現在
以前有人問過的:
據商務部《2004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顯示,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行業中,跨國公司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己占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據《中國產業地圖》(中國並購研究中心)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啤酒行業:60多家大中型企業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餘全部合資;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電梯行業:最大的5家均為外商控股,佔全國產量的80%以上;家電行業:18家國家定點企業中11家合資;化妝品: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醫葯行業:20%為外商控制;汽車工業:外國品牌占銷售額90%!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於1998年僅出資 3.75億美元就實行在華全行業並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佔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過25%。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美國微軟佔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瑞典利樂公司佔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法國米其林佔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伺服器、網路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佔有絕對壟斷地位。在高科技領域:如手機行業,由於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大部分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早已從中賺夠了。近期跨國公司開始採用低價策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意在趕盡殺絕。國內手機行業除了自有品牌外沒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術,2005年以來全部虧損,市場佔有率嚴重萎縮,紛紛退出市場。在流通領域,佔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隨著外資的延伸,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零售業是最能吸納勞動就業人口的領域,竟然也任由外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前來掌控,真是走火入魔。業內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佔領我國的流通渠道,中國的企業終將淪為國外流通企業貼牌產品的加工車間。所剩無幾的國有大中型橡膠輪胎企業,還在談合資!橡膠工業與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密不可分,除了為國防、航天、艦船、機器、電子、家電及建築提供必不可少的密封件及橡膠製品之外,作為橡膠工業代表產品的輪胎企業肩負著為汽車、工程車、飛機、火炮、裝甲車提供必不可少的輪胎。國家沒有這個東西,要緊時刻,汽車不能跑,飛機不能飛,大炮火箭不能移動,裝甲車不能前進。美、英、日、法、德等發達國家在積極發展自己的汽車、航空航天等國防工業同時,不遺餘力地發展本國自己的輪胎工業,並控有相當實力的與其緊密配套的各種戰略物資的生產與儲備。解放初,橡膠是列為禁運的戰略物資。新中國從無接薪�⑵鵠吹模�誒弦槐擦斕既說墓鞀誠攏�輪泄�鸞汗?lt;BR> 業從無到有,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較苦創業、發奮圖強方針指引下,通過科研、開發、生產與引進技術、引進裝備和消化吸收創新,不斷發展壯大。到2000年,我國的生膠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輪胎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年生產規模達8000餘萬套,曾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積累。
Ⅶ 新中國成立60周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輝煌成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中國人們站起來了。
【1951年】年西藏和平解放。
【1964年】核彈爆炸成功。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
【1971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後成為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
【1976年】年粉碎「四人幫」,結束了中國的10年動亂。
【1980年】 向太平洋海域發射大型運載火箭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1985年】南極考察隊成立。
【1995年】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
【1998年】1、全國人民抗擊歷史上罕見的大洪水。
【2000年】第27屆悉尼奧運會,中國金牌數位居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
【2001年】中國北京獲得2008年第29屆奧運會主辦權。
【2002年】上海市獲得2010年世界博覽會舉辦權。
【2003年】三峽大壩發電。
【2003年】全民抗擊非典;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2004年】1、我國在雅典奧運會上獲得32枚金牌,63枚獎牌,實現歷史性突破。 2、禽流感肆虐亞洲10個國家和地區。 3、印度洋地震和海嘯造成20餘萬人喪生。
【2005年】 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2006年】1、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2、中國大陸農民告別有2600年歷史的「皇糧國稅」。
【2007年】1、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十周年。 2、我國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2008年】 1、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中國51金首登金牌榜首。 2、全國眾志成城抗凍災;四川汶川5•12強烈地震。
Ⅷ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取得的十項巨大成就
1、改革開放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綜合國力
通過改革開放,我們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躍升。
2、改革開放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快速增長,全體國民創造出了巨大的社會財富,與此同時,全體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財產由無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溫飽、小康兩個生活階段,逐步向富裕邁進。
3、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全體國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質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4、文學藝術日益繁榮
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帶來了文學藝術創作觀念的可喜變化,創作活躍,成就斐然,在小說、詩歌、戲劇、報告文學、電影、曲藝、音樂、舞蹈、攝影、美術等領域,都留下了眾多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的優秀作品。
5、公共文化事業蒸蒸日上
三十年來,從發展群眾文化事業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計劃性的文化產品供應到尊重人民群眾文化消費的自主性和選擇權,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6、文化遺產保護和搶救邁上新台階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鑒於十年浩劫嚴重破壞民族文化遺產的深刻教訓,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和搶救工作。以1982年出台並於2002年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為基礎,我國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文物保護法律體系和工作體系。
7、文化產業發展形勢喜人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陸續出台了一系列鼓勵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措施,對文化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三十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文化建設的經濟政策,使長期困擾文化建設的投入不足、資金短缺的難題得到緩解。
8、對外文化交流步伐加快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走出封閉,融入世界。我國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良好的文化交流關系,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形成了全方位對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
9、文化體制改革順利推進
三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順利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從局部到整體,從機制改革到體制創新,經過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到黨的十六大之後,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逐步實現由行政管理為主向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多種管理手段的轉變。
10、中國的發展為佔世界人口3/4的發展中國家探尋到了一條可資借鑒的發展道路
中國的發展為與中國有著類似經歷的民族和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用鄧小平同志的話講,即為「佔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道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
(8)中國30年改革成果擴展閱讀:
張健雄表示,中國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這其中的開放,就是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國的開放政策就是打開國門,擴大國際貿易、引進外資,我們的改革是以市場經濟為目標的,這個政策為我們融入世界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初期,中國是全球化運動中的一個被動的參與者。但是,經過改革開放30年,情況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們從一個被動的參與者,逐漸向主動的參與者轉變,中國的企業也在成長壯大,也開始走出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