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國土資源創新成果

國土資源創新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18 18:08:51

Ⅰ 國土資源信息化在哪些方面可以創新

要牢固樹立並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進一步回答了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的關鍵問題,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也是關於發展的重大理論創新,反映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對於審計而言,集中體現了指導審計未來發展的思路、方向和著力點。 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一條重要發展經驗,就是解放思想、勇於創新。眼下,我們的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發生了深刻變化,要贏得更大的戰略主動,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加快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有效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更多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引領發展,讓創新貫穿審計工作、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創新發展在頂層設計和具體部署上指明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途徑,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第一動力。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建設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增強國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創新審計體制機制。對於國家審計的現代化來說,創新至關重要。審計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強的工作,審計從「邊組建,邊工作」,「抓重點,打基礎」、「積極發展、逐步提高」、「全面審計、突出重點」到「免疫系統」,從《國務院關於審計工作的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頒布實施,再到《關於完善審計制度若乾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的通知》的下發,現在審計署又制定並指明未來五年審計工作前進方向的綱領性文件。這些歷史的軌跡,不僅凝聚著幾代審計人的辛勞,而且也映射出幾代審計人的智慧,這不正是審計事業與時俱進的生動體現嗎?圍繞國家治理創新審計工作,是現實對審計提出的最高要求。

Ⅱ 關於推進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建議

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了綱要實施期間科技體制改革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目標任務。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研究實際,本文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服務於國土資源部對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職責的履行和參與國家宏觀調控功能的發揮,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

按照《綱要》建設知識創新體系的要求,深化部屬科研機構改革,加強社會公益科研體系建設,使之作為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作用。

一、整合科技資源,調整學科結構

根據國土資源部管理職能和參與宏觀調控的需要,對准《綱要》中能源、水和礦產資源、環境、農業等重點領域及與其相關的基礎研究、優先主題、重大專項和前沿技術,整合科技資源,進行學科結構調整,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研究形成合理的格局。科學和技術結合、調查和研究結合、科技和生產結合,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資源共享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研究的基地。

二、確定任期目標,實行院所長任期制

確定任期目標,實行院所長任期制。任期五年左右,考核合格,可以連任,成績優異,給予重獎。

今後15年,實施《綱要》,既有改革目標,又有發展目標。改革目標主要是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發展目標主要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提供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成果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主要是,建設現代地球科學體系,提高推動地球科學發展的知識創新能力;進行資源環境戰略研究,提高對國土資源部的參謀咨詢能力;解決資源環境領域重大科技問題,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承擔國土資源調查中的科研項目,提高對國土資源調查的科技支撐能力。而創新能力提高的標志和衡量標準是提供高水平的創新成果。

三、加快建設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完善新的管理體制

對建設「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作出總體設計、分步實施方案加以實施,與推行的「院所長負責制,職代會監督制,專家咨詢制」的改革協調推進。隨著社會環境的改善和改革條件的逐步到位,用10~15年時間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進而建立完善新的管理體制。

四、改革完善運行機制,增強自主創新活力

一是建立穩定支持科研機構建設和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機制,隨著國家科技投入逐年增加,逐年提高人均事業經費和科研項目經費;二是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實行固定人員和流動人員相結合,全面實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結合,有條件的試行年薪制;三是提高院所管理水平,提高院所集成能力、協調能力,擴大院所在科技經費、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決策自主權。

五、推進科技宏觀管理改革,提高整體管理水平

國土資源科技宏觀管理是國家科技宏觀管理的一部分,其改革重點、步驟與國家的總體部署是一致的。主要一是健全完善科技決策機制,如完善決策程序,規范咨詢制,實行科學、民主決策;重大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計劃實施;重大科技基礎建設統籌;科技發展的總體部署和宏觀管理等;二是改革科技評審與評估制度,科技項目評審要體現公正、公平、公開和鼓勵創新的原則;完善同行專家評審機制,加強對評審過程的監控,擴大評審活動公開化程度;三是改革科技成果評價和獎勵制度,改變過多過繁的評價,簡化程序,科學規范,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為。

六、發展創新文化,推動自主創新持續發展

科研機構的創新文化與科技創新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對孿生兄弟。創新文化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激勵創新文化。發展創新文化,要發揚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苦樂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寬厚美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君子之道,如琢如磨,如切如磋」的執著等;要摒棄「文人相輕」、「門戶之見」的狹隘,「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工匠式傳承的近親繁殖,克服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要吸收、消化國際先進文化為我所用,營造開放交流的科研環境,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創新思辨的文化氛圍,形成和發展有特色的創新文化,以健康的精神力量推動自主創新的持續發展。

(原載《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專家建議》2006年3月13日)

Ⅲ 國土資源調查取得的成果

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2005

Ⅳ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是國家級獎項嗎

不是。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或者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

授予人數每年不超過2名。

Ⅳ  國土資源部科技獎勵情況

2002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Ⅵ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秦嶺造山帶結構、演化與成礦

主要完成人:王宗起、閆 臻、閆全人、王 濤、李秋根、陳雋璐、王瑞廷、徐學義、向忠金、高聯達、張英利、代軍治、覃小鋒、吳發富、張宏遠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調中心、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勘查院

秦嶺造山帶構造單元的重新劃分和成礦預測

成果簡介:(1)以不同成因類型混雜帶構造—岩相剖析建立造山帶地層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秦嶺關鍵構造部位系列疑難地層中發現了古生物和同位素相互驗證的新時代證據,重建秦嶺造山帶區域地層時代格架,開創了造山帶地層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2)通過古陸緣盆地原型,結合構造相分析,創新造山帶結構和演化研究理論與方法,在秦嶺造山帶鑒別出增生與碰撞造山作用的標志性構造單元,建立秦嶺洋雙向俯沖、雙弧盆體系新模式,重塑秦嶺造山作用過程。(3)以礦床成因類型與構造環境對應性分析創立了區域成礦—構造同帶的概念,豐富了區域成礦學和勘查區劃部署的理論和方法,總結預測並勘查驗證秦嶺6條大型構造—成礦帶,獲得良好的找礦效果。在系列變質啞地層和疑難地層,如寬坪群、陶灣群、西鄉群、三化石群、碧口群、橫丹群、耀嶺河群等17個主要地層單位中發現古生代化石和相應的同位素年齡。

在系列變質啞地層和疑難地層,如寬坪群、陶灣群、西鄉群、三化石群、碧口群、橫丹群、耀嶺河群等17個主要地層單位中發現古生代化石和測得相應的同位素年齡

汶川地震地質災害綜合調查與減災關鍵支撐技術研究

主要完成人:殷躍平、張永雙、伍法權、王運生、胡新麗、王軍、吳樹仁、姚鑫、孫萍、邢愛國、李洪濤、唐文清、方慧、蘇生瑞、王濤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四川省地質調查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

成果簡介:殷躍平、張永雙研究員團隊採用多學科理論和技術手段,開展了汶川地震地質災害綜合調查與減災關鍵支撐技術研究,取得如下重要創新性成果:(1)集成創新地面測繪、綜合物探和InSAR技術,提出了強震區逆沖型活動斷裂和地震破裂安全避讓公式,系統調查和總結了地震地質災害與活動斷裂的關系。(2)首次開展斜坡地震動監測和地脈動特徵測試,結合大型振動台試驗,獲得了山體斜坡地震動放大規律,提出了豎向地震力對山體穩定性的放大效應。(3)建立了基於星、空、地一體化應急調查技術的汶川地震災後快速編圖與評估方法,為地震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災後重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支撐。(4)運用風洞試驗和環剪試驗揭示了汶川地震滑坡高速遠程滑動的氣墊效應和液化機理,建立了震後高位泥石流早期識別指標。上述成果及時指導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等地震災區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災後重建,顯著提升了我國高山濃霧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

地震破裂垂直位移與影響帶寬度的關系

地震地表破裂特徵及其影響帶寬度

大光包滑坡無人機航空三維影像

汶川地震第二時程(40~70s)大光包滑坡模擬結果

無人機航拍綿竹市清平鎮文家溝泥石流全貌影像

Ⅶ 國土資源管理政策有哪些創新呢

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庄少勤介紹,此次出台的國土資源管理政策有六大創新。

——完善耕地保護措施。允許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仍按耕地管理。

——實施用地審批特殊政策。涉及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的,可以邊建設邊報批。

——支持申報地質公園。深度貧困地區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礦山公園,不受所在省份申報名額限制。

Ⅷ 國土資源管理創新要從哪些方面寫

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原文)編輯本段回目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 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近期,一些地區在農村征地和房屋拆遷(以下簡稱「征地拆遷)中,相繼發生多起致人死傷事件,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十分惡劣。國務院領導同志高度重視,批示要求做好有關工作。為保護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嚴厲打擊犯罪行為,進一步加強征地拆遷管理,經國務院同意,現將有關事項緊急通知如下,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
一、充分認識做好征地拆遷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
征地拆遷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明確要求堅決制止亂占濫用耕地,嚴格城鎮房屋拆遷管理,堅決糾正侵害人民群眾利益的問題,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加強征地拆遷管理,妥善處理城市發展和征地拆遷的關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做好這項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端正城鄉建設的指導思想,嚴格執行國家關於征地拆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嚴格履行有關程序,堅決制止和糾正違法違規強制征地拆遷行為。要改進工作作風,完善工作機制,下大力氣化解征地拆遷中的矛盾糾紛,妥善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和社會和諧穩定。
二、嚴格執行農村征地程序,做好征地補償工作
徵收集體土地,必須在政府的統一組織和領導下依法規范有序開展。征地前要及時進行公告,徵求群眾意見;對於群眾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須妥善予以解決,不得強行實施征地。要嚴格執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實施的征地補償標准。尚未按照有關規定公布實施新的征地朴償標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必須於20lO年6月底前公布實施;已經公布實施但標准偏低的,必須盡快調整提高。要加強對征地實施過程的監管,確保征地補償費用及時足額支付到位,防止出現拖欠、截留、挪用等問題。征地涉及拆遷農民住房的,必須先安置後拆遷,妥善解決好被征地農戶的居住問題,切實做到被征地拆遷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涉及征地拆遷的,要帶頭嚴格執行規定程序和補償標准。
三、控制城鎮房屋拆遷規模,依法依規拆遷
城鎮房屋拆遷,必須嚴格依法規范進行,必須充分尊重被拆遷人選擇產權調換、貨幣補償等方面的意願。立項前要組織專家論證,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特別是被拆遷人的意見,並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要控制拆遷規模,對於沒有經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或群眾意見較大的項目,一律不得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要嚴格控制行政強制拆遷的數量,實施行政強制拆遷要嚴格執行相關程序,並報請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程序不合法、補償不到位、被拆遷人居住條件未得到保障以及未制定應急預案的,一律不得實施強制拆遷。
四、強化監督管理,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各地要立即對所有徵地拆遷項目組織開展一次全面排查清理,重點檢查征地程序是否合法、拆遷行為是否規范,補償安置是否合理、保障政策是否落實等情況,限期整改排查清理中發現的各種問題。對採取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野蠻手段逼迫搬遷,以及採取「株連式拆遷」和「突擊拆遷」等方式違法強制拆遷的,要嚴格追究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因暴力拆遷和征地造成人員傷亡或嚴重財產損失的,公安機關要加大辦案力度,盡快查清事實,依法嚴厲懲處犯罪分子。對因工作不力引發征地拆遷惡性事件、大規模群體性上訪事件,以及存在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要追究有關領導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嚴厲追究刑事責任。對隨意動用公安民警參與強制征地拆遷造成嚴重後果的,要嚴肅追究有關黨政領導的責任。
五、健全工作機制,及時化解矛盾糾紛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信訪評估到位、審批程序到位、政策公開到位、補償安置到位的要求,建立健全征地拆遷信息溝通與協作機制,及時掌握和化解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防止矛盾積累激化。要健全征地拆遷信訪工作責任制,加快建立上下貫通的信訪信息系統,積極探索征地拆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採取各種有效方式做好群眾思想工作,防止簡單粗暴壓制群眾,避免困征地拆遷問題引發新的上訪事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深入到問題較多的地方去接訪、下訪,主動傾聽群眾訴求,把問題解決在初始階段。各地要加強形勢分析與研判,一旦發生惡性事件,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做好穩控工作,防止事態擴大。要加強和改進宣傳工作,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和引導的重要作用。
六、加強協調配合,強化工作責任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做好征地折遷管理工作作為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內容,列入近期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加強對征地拆遷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切實加強對征地拆遷規模的總量調控,防止和糾正大拆大建。市、縣人民政府對征地拆遷管理工作負總責,要明確政府分管負責人的責任,對出現群體性事件的,市、縣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要親臨現場做好相關工作。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加強對各地征地拆遷工作的指導監督,聯合查處典型案例,研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及時向國務院報告重要情況。
各省、自站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在2010年8月底前將落實「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情況」報國務院,同時抄送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土資源部。

專家解讀: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 編輯本段回目錄保障被征地農民生產生活和長遠生計
――部耕保司負責人解讀《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
征地工作關系重大,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為了加強征地管理,切實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和長遠生計,日前,國土資源部發出《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我國征地制度建設再次邁出重要步伐。
《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的背景是什麼,在政策措施上有哪些創新,解決了哪些實際問題?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土資源部耕地保護司負責人。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的背景。
負責人:征地管理一直是國土資源管理一項重點工作,難度也相當大。在制定《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之前,我們深入開展了長時間的調研,並廣泛徵求了各方的意見。它的出台主要基於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總結推廣各地一些成功的做法,形成規范性政策。近年來,一些地方在提高征地補償標准、落實征地補償費用、拓展補償安置途徑、推進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這些辦法和措施被證明行之有效。
二是征地管理中有些方面需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為此,我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進完善的政策措施。比如,各地反映,全面實施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和區片綜合地價後,應相應明確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政策;征地中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糾紛突出,需要明確有關意見;征地報批前期程序和批後實施程序有所重復,需要簡化程序提高征地實施效率等。
三是加強征地批後實施監管的需要。國土資源部改進用地報批工作後,重點是強化用地批後實施監管,但實施情況的監管工作一直比較薄弱。為適應新的形勢要求,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確保監管到位。
四是國務院最近的有關規定要求。日前,國務院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對征地拆遷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國土資源部門需要及時貫徹落實,明確有關政策措施。
記者:這是繼2004年《關於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指導意見》之後,國土資源部針對征地管理出台的最為全面的一個文件。這次在內容上進行了哪些改進和完善?
負責人:這次對征地政策措施進行改進完善的地方比較多,主要有八個方面:
用地預審時足額落實征地補償費。對於新上建設項目,在用地預審時就嚴格把關,確保項目按照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和區片綜合地價核算征地補償費,足額列入項目概算。
推行征地補償款預存制度。江蘇、遼寧、廣東、貴州等省已推行這一制度,並切實解決了征地補償費拖欠問題。因此我們鼓勵各地學習借鑒這一辦法,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探索完善。
征地補償費直接給到農民個人。要求市縣按照確定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將補償安置費用直接、及時支付給農民個人,防止和糾正截留、挪用的問題。
鼓勵單列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目前這一做法已經在一些省份實施。實踐證明,實行新農保的地區,「只做加法,不做減法」,不影響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因此,我們鼓勵借鑒,以解決征地補償費用偏低、社保資金普遍難以落實的問題。
落實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有關政策。針對農村房屋拆遷補償存在的突出問題,2009年底,國土資源部會同國務院法制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進行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政策意見。《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吸收了該意見,在農村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的組織、領導、原則、方法等方面明確了有關要求。
充分徵求被征地農民意見。按照國辦發15號明電精神,需要進一步明確要求各地在實施征地前充分聽取被征地農民意見,對被征地農民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須妥善予以解決,並做好政策宣傳解釋和群眾思想疏導工作,不得強行實施征地。
簡化征地批後實施程序。今年初,國土資源部對報國務院批准城市建設用地征地申報前期程序和批後實施程序進行了規范和簡化,即對於征地報批前履行了相關程序並完成有關確認工作的,征地批准後,徵收土地公告和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可同步進行,縮短征地實施周期。考慮到各類建設征地程序應保持一致性,因此將上述意見納入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內容,要求全面實行。
落實征地批後實施反饋制度。自2002年起,國土資源部開始推行征地反饋制度,但這項制度尚未完全落實到位。為適應的新要求,《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對反饋的內容、方式、時間等作出了具體規定,進一步落實這項制度。之後,我們還將進一步細化具體要求。
記者:《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到了推進征地補償新標准實施,同時第一次提及征地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的問題,這兩個「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負責人:2004年以來,國土資源部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指導各省(區、市)制定了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和區片綜合地價。目前,全國大多數省份都公布實施了新的征地補償標准,但是在具體用地項目上還沒有完全執行到位。因此,《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從政策層面要求予以全面實行,目的是推進它的落實到位。
征地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問題確實是第一次提出。按照《土地管理法》規定,征地中房屋作為附著物予以補償。但近年來城鎮化速度加快,征地拆遷量越來越大,而隨著房屋價值的凸顯,征地中的拆遷房屋作為附著物補償,很難滿足被拆遷農戶的需要。因此,《關於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在現有法律框架下,規范征地中農民住房拆遷補償行為,維護農民的土地權益和社會穩定。

Ⅸ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中國西北地區構造體系控油作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康玉柱、王宗秀、周新桂、康志宏、文志剛、李 濤、李會軍、楊欣德、徐耀輝、鄢犀利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成果簡介:(1)系統劃分了中國西北地區發育的主要構造體系(緯向系、西域系、河西系、歹字型、山字型、經向系),詳細論述了各構造體系組成、形態、分布范圍、規模、發展演化史及其六種基本特徵(階段性、繼承性、遷移性、差異性、轉換性、復雜性),進一步總結了構造體系復合、聯合的六種關系(斜接、反接、截接、重疊、包容、改造);(2)首次恢復了古構造體系控制下的盆地原型,探討了西北地區主要盆地構造應力場特點,論述了構造體系控盆、控油氣源區、控含油氣體系、控油氣聚集帶規律,建立了六種低序次扭動構造控油氣田模式(帚狀、旋扭、雁列、反S型、入字型、疊瓦構造);(3)查證中國西北地區古生界未發生區域變質,首次報道了柴達木盆地發現石炭系液體油苗,結合對其他成藏條件的分析,認為西北地區目前勘探程度較低的石炭系-二疊系油氣潛力巨大;(4)以構造體系控油為主線,進行了西北地區主要盆地油氣資源前景評價,指出了油氣聚集有利區。評價優選的一級區內發現10多個油氣田,對油氣地質理論研究和油氣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德令哈旺尕秀煤礦剖面石炭系油苗

亞洲地下水系列圖

主要完成人:張發旺、程彥培、董華、黃志興、田廷山、倪增石、高昀、唐宏才、劉坤、張健康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成果簡介:「亞洲地下水系列圖」屬於地質調查項目「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的成果,項目周期是2008~2010年。該成果創新性地開展了亞洲地下水系統的劃分;揭示了亞洲地下水循環規律;創建了跨界含水層和諧度定量評價數學模型;拓展了多模式時空綜合認知的地下水空間信息技術,構建了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空間信息系統,實現了洲際地下水編圖與研究技術方法的創新。該成果填補了洲際地下水資源及環境地質系列圖件亞洲地區的空白,建立了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信息平台,為亞洲各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水資源規劃、地質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提供了科學依據。該成果具有基礎性、綜合性和廣泛適用性。這一重大國際性成果對亞洲乃至世界水資源研究將起到重要作用,對解決國際資源環境矛盾的戰略需求具有深遠的科學與政治意義。

亞洲地下水系列圖

亞洲水文地質圖

亞洲地下水資源圖

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規劃方法研究

主要完成人:郝美英、趙軍偉、鞠建華、郭 敏、何凱濤、崔麗瓊、李 亮、顧洪樞、王文利、袁俊宏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中國礦業聯合會

成果簡介:該項目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負責的「地質調查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項目所屬工作項目(2006~2010年)。「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研究報告」成果已應用於《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也為《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編制奠定了基礎;「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報告」和「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指標及說明(手冊)」為全面推進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形成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目錄」,並由國土資源部以「國土資發〔2010〕146號」文發布,為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技術參考依據,在「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專項」實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組織完成「國土資源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並形成了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國土資發〔2011〕137號)。編輯出版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匯編》和《實施節約能源資源應鼓勵地質勘查新技術及應用》論文專集,為從事地質勘查和研究工作,正確選擇和運用各種技術方法和測試手段,獲得高質量的准確數據,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出版專著

微區和非傳統同位素分析方法及應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李延河、侯可軍、秦燕、劉鋒、萬德芳、范昌福、段超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成果簡介:瞄準國際前沿,研發我國第一個硝酸鹽和硫酸鹽三氧同位素分析方法、第一個LA-MC-ICPMS微區原位原地B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LA-MCICPMS鋯石微區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Fe、Cu、Zn等非傳統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精密度和准確度均達到國際同類實驗室先進水平。首次在新疆吐哈內陸盆地硝酸鹽礦床中發現氧同位素非質量效應,證明硝酸鹽為大氣成因,揭示了硝酸鹽遷移演化軌跡,建立大氣成因硝酸鹽礦床成礦模型。根據Fe、Si、O同位素和S同位素非質量效應提出,前寒武紀條帶狀硅鐵建造是由海底熱液噴氣作用形成的,一套韻律層代表一次海底熱液活動,阿爾戈馬型和蘇必利爾型鐵礦為同期異相關系,兩者可互為過渡,建立BI F成礦模型和硅鐵韻律層形成新機制。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閱讀全文

與國土資源創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