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把科研成果轉化教學成果.ppt
回顧十幾年來來我國科技改革,在科源技與經濟的關繫上,總的情況是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局面已經基本形成,而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的機制還沒有建立。我國經濟現在正處於轉軌時期,有利於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的體制與機制的建立與完善,還需要一定時間,與之相關的問題很多,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都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一方面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從一兩個重要問題的解決著手,帶動其他問題的解決。目前,政府可以通過加強以科技需求為導向的行為,促進經濟建設依靠科技進步機制的形成和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的建立。
具體措施,如:
1、制定大型政策購買計劃,類似於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西歐的「尤里卡計劃」,主要依靠國內科技力量和企業單位完成,以科技需求引導科技供給。
2、政府購買業務和各種旨在激勵科技進步的政策,要與企業、科研單位近幾年的科技行為掛鉤,尤其是將科技投入行為作為企業享受各種優惠政策的一個重要指標,從而刺激整個經濟界對科技的需要,促使企業自主地提高科技投入,重視科技進步,改善經營者短期行為。
2. 全國課件大賽獲三等獎算不算教學成果獎
決賽評出一、二等獎。未參加初賽的教師不能直接進入決賽。 5、每屆競賽的全國中小學英語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組委會聯絡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三里河路
3. 沈陽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的教學成果
化學工程學院的畢業生,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獲得了社會的普遍贊譽,在各行各業中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化學工程學院教學、科研設施日臻完善,已經形成了以流體混合與反應過程、清潔生產工藝、新型化工分離過程、催化與石油化學品開發、化工過程安全、化學葯品合成及生物過程制葯等為代表的相對穩定且富有研究成果的研究方向,在學科發展、科技進步和國家及地方經濟建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優秀成果
一、省級教學成果獎
1) 遼寧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5年6月
項目名稱:「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完成人 : 李文秀、王國勝、郭瓦力、申延明、於三三
2) 遼寧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5年6月
項目名稱:「化工原理精品課程建設」
完成人 : 劉雲義、孫懷宇、王國勝、裴世紅、王祝敏
3)遼寧省教學成果獎,三等獎,2005年6月
項目名稱:「大力開展CAI教學,提高化工原理實踐環節教學水平」
完成人 : 孫懷宇、王國勝、王祝敏、裴世紅、高楓
4)遼寧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999年6月
項目名稱:「大力開展化工原理實驗CAI工作,全面提高實驗課教學質量」
完成人 : 譚學富
5) 遼寧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997年12月
項目名稱:「化工原理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完成人 : 譚學富、孔桂琴、田振勇、薛惠芳、李平
二、遼寧省高校教師多媒體課件大賽,三等獎,2005年8月
課件名稱:「化工原理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完成人 : 高楓
三、校級教學成果獎
1) 沈陽化工學院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0年12月
項目名稱: 「大力開展CAI教學,提高化工原理實踐環節教學水平」
完成人 : 孫懷宇、王國勝、王祝敏、裴世紅、高楓
2) 沈陽化工學院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0年12月
項目名稱: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完成人 :王國勝、申延明、於三三、劉東斌、李文秀
3)沈陽化工學院教學成果獎,三等獎。2000年12月
項目名稱: 「化工熱力學教學改革」
完成人 :於萍、李文秀、於三三、劉東斌
省級重點學科
學科名稱:化學工藝
學位授權:碩士
單位名稱:沈陽化工大學
學科歷史沿革:本學科始建於1958年,當時只開設有機化工專業,1960年增設了無機化工專業,80年代後又陸續增設了高分子化工、精細化工、石油加工、工業分析、生物工程(生物化工)等專業,從而基本覆蓋了化學工藝的主要方向。本學科於97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92年起與國內外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現有在校碩士生74人、本科生1545餘人,工程碩士研究生31人。先後有三名青年教師在國內外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二人在日本、五人在國內攻讀博士學位,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人員已佔中青年教師總數的90%,合理的師資結構為教學、科研及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除相關教研室以外,本學科下設應用化工研究所(原部級),精細化學品及工程技術研究室,化工新技術開發研究室。實驗室面積3000餘平方米。本學科擁有的催化劑單管試驗裝置和從日本Milton Roy公司購進的超臨界萃取裝置居國內領先水平。近幾年來學院投入本學科建設經費達150餘萬元,學科獲各種科研進款500餘萬元,14項成果得到推廣應用,為企業新增產值累計約3億元,創利稅累計約5千萬元。本學科努力跟蹤化工技術的發展。
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及發展前景:清潔生產工藝過程的開發、開發節能工藝和技術、催化與石油化學品開發
4. 關於河南省第四屆基礎教育信息資源應用優秀教學成果中取得觀摩課晉升高級職稱評委能認可為優質課、觀摩課
焦作市教育局
關於組織參加河南省第四屆基礎教育信息資源應用優秀教學成果評選活動的通知
各縣(市)區教育局,高新社會事業局,市直各學校:
根據《河南省教育廳關於舉辦第四屆基礎教育信息資源應用優秀教學成果評選活動的通知》(教電教『2013』60號)文件精神,為進一步推動基礎教育信息資源教學應用工作在我市廣泛深入地開展,提高我市中小學教師對基礎教育信息資源的應用水平,市教育局決定組織參加河南省第四屆基礎教育信息資源應用優秀教學成果評選活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參評對象及條件
(一)參評對象:焦作市中小學校(含社會力量辦學)的教師及其他教學相關工作人員。
(二)參評基本條件:參評者應是河南省基礎教育資源網(www.hner.cn,以下簡稱「省資源網」)的注冊用戶,且通過實名認證(參評者姓名、單位,以此實名信息為准)。
(三)參評者除享有參評作品的署名權外,需同意其參評作品經編輯、審定後在省資源網上公開發布,以供全省中小學教師及本網指定用戶免費瀏覽、下載使用,並許可活動主辦者擇優結集出版。
二、評選項目及內容要求
本屆評選設「教學博客、教學設計、網路公開課、觀摩課、專題視頻」五個項目。
(一)教學博客。即參評者獨自撰寫的、在省資源網「教研備課」平台——「教學博客」欄目發表的主題博客文章。本屆主題是:數字資源在**學段**學科教學中的應用。1篇或系列均可。1篇字數不少於3000字;系列不少於3篇,每篇不少於1000字。數字資源包括國家、省資源網上的及其它來源的教學資源。學段包括高中、初中、小學(含教學點)。學科不限,但必須是參評者本人任教的學科、年級,最好與教材版本對應。文章要求真實、具體,有針對性、指導性和示範性,避免假大空。
(二)教學設計。即參評者在省資源網「教研備課」平台發起的集體備課活動中所形成的教學設計文案(共案和每個人的個案,且共案有每個參與人的修訂痕跡)及相關資源(課件、圖片、音視頻、文章等)、討論等(缺項者不能參評)。該項目不限學科、不限教材版本,但必須是教師任教的學科、教材。每個參評作品的作者限主備教師1名、其他參與教師不少於2名,可以跨市、跨縣、跨校組合。市區學校教師和農村學校、教學點教師的組合將優先評獎。參評作品如獲獎,證書署名只取前三名。
(三)網路公開課。是以輔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後復習鞏固知識為目的,並以「三分屏」形式錄制,發布在省資源網「同步輔導」欄目的網路同步輔導課程。同步輔導與課堂教學實錄不同。同步輔導錄制時不帶學生,但講授時應做到「眼前無學生,胸中有學生,網路終端有學生」。上傳作品標題需顯示對應教材版本、年級,要確保能夠正常播放,具有清晰、具體的內容索引,並同時將使用的PPT課件、同步練習題等按要求上傳至省資源網。該項目不限學科、不限教材版本,但須是主講教師任教的學科,並須註明作品適合的學科、年級和教材版本。要求錄制系列輔導課程,每系列課程至少涵蓋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且輔導課節數不低於5節。若一個單元錄制輔導課節數少於5節,應錄制連續的多個單元的課程。每節輔導課突出解決一個問題,錄制時間小學、初中以每節6-10分鍾為宜,高中10-20分鍾為宜。每個參評作品主講教師限1人,課程指導限1人,錄制人員限1人。
(四)觀摩課。是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應用優質數字資源創新設計並開展有效教學實踐而形成的優秀教學案例,包含課件、教學設計、說課、課堂實錄(視頻)等內容。課堂實錄應是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實錄,可以在錄播教室錄制、也可以至少由雙機位攝像機錄制。格式為純視頻MPEG-2格式,幅面要求達到720*576或以上,視頻碼流為5Mbit/s。為便於作品在網上交流共享,課堂實錄的視頻還另需轉換成一種FLV格式的文件,視頻編碼格式為H.264/AVC,幅面要求480×368,碼流:300Kb/s,幀速率:25幀;音頻:音頻編碼器:AAC,采樣率:44100HZ,比特率:16000HZ。每個參評作品主講教師限1人,課程指導限1人,錄制人員署名限3人。
(五)專題視頻。即以「純視頻」格式錄制的優秀專題視頻講座。類別分為「名師講壇」和「校長論壇」。「名師講壇」是由各地電教部門組織選拔推薦當地名師主講並錄制的專題講座,主要內容包括中考、高考輔導,課程改革、通識培訓等。「校長論壇」是由各地選拔推薦本地優秀校長(或其他校領導)主講並錄制的專題講座,內容要圍繞數字校園建設、教育改革等方面展開。講座可分集錄製成系列,每集講座時間以20-30分鍾為宜。視頻格式要求同(四)。每個參評作品主講教師限1人,錄制人員署名限3人。
上述各個項目參評作品均應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引用資料須註明出處和原作者。如有抄襲等作弊行為,將取消其參評資格。
三、獎項設置
(一)省教育廳評選:「教學博客、教學設計、網路公開課、觀摩課、專題視頻」五個評選項目分別設特等獎1-2個,一等獎60個,二等獎100個,三等獎120個。另設組織獎若干個。獲獎者由省教育廳頒發證書。為鼓勵廣大教師踴躍參與活動,廣泛應用資源,積極提供優質資源,本屆評選還將給予獲獎者一定的物質獎勵。其中,特等獎獎勵價值5000元的獎品或獎金;其他獲獎者分別獎勵適當的省資源網充值卡。特等獎及部分一等獎獲得者,將被省資源網聘為兼職編輯,優先參加省資源網組織的相關活動。
(二)市教育局評選:在省教育廳評選結果的基礎上,「教學博客、教學設計、網路公開課、觀摩課、專題視頻」五個評選項目分別設一等獎20個,二等獎40個。另設組織獎若干個。獲獎者由市教育局頒發證書。
四、參評程序和辦法
(一)非資源網注冊用戶,應首先到省資源網首頁進行用戶注冊,填寫實名信息,申請並通過實名認證。
(二)登錄省資源網、國家資源網等網站相應平台和欄目,檢索、瀏覽或下載相應資源。參評內容如涉及到「教學大師」、「電子期刊」等內容,請用「電教教材網路資源使用卡」(如何取得該卡,請與當地電教部門聯系)進行充值並激活使用。
(三)利用資源進行備課並在課堂教學中使用。
(四)研究、確定自己參評作品選題,盡量不要與其他人及前幾屆已獲獎的作品選題重復。總結應用成果,撰寫、發表博客;或在教研備課平台發起或參與集體備課;或錄制網路公開課(同步輔導)、觀摩課、專題視頻,並上傳作品到省資源網上(具體要求請登錄省資源網查詢)。
五、評選程序和辦法
(一)初評。由市教育局電教中心負責組織,由學科教師和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依據評審標准(另行公布)對本地參評作品進行初評,並按比例(另行公布)評出進入復評的作品。
(二)復評。由省教育廳電教部門負責組織,由學科教師和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按評審標准(另行公布)對進入復評的作品進行評審,評選出各獎項擬獲獎作品,並在省資源網上公示。公示結束後由省教育廳公布最終獲獎名單。
http://www.jz23.jze.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613
5. 如何培育教學成果獎項目.ppt
在教學課件中時不時的加入學生喜歡的元素,跟上學生的思路,也可以加上一些跟學習相關的游戲.......
6. 如何申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教學成果來獎包含有很多的種類源,有國家高等教育成果獎、省高等教育成果獎、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市區縣教育教學成果獎還有各級的賽課獎。 以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為例,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是國務院確定的國家級獎勵,每4年評選一次。
7. 如何申報教學成果獎.ppt
教學成果獎申報要點——基於「三三制」教學成果獎的申報。 (「三三制」回教學成果獎簡答介:2014年,南京大學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5項。其中,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陳駿等完成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施》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8. 課件是不是教學科研成果
感覺應該算...誰知道領導怎麼想....課件和課是一個整體分開就沒有意義了...
但是既然課件獲獎想必有獨立存在的意義...應該算!!!
9. 如何使用ppt提高歷史教學成效
一、科學性性強、實效好
初中歷史教材側重趣味性,以歷史人物事件過程性知識為主,理論分析要求不高,它的編寫符合了初中學生重直觀感受,邏輯分析能力不足的生理心理特點。所以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採用以教師為主導的直觀形象的多媒體手段教學是符合初中歷史教材特點和初中生心理生理特徵的,是具有科學性的。融文字元號、聲音、圖像、動畫、影視為一體的多媒體教學符合對人腦的科學使用。科學證明人腦左右半球是有分工的,多媒體教學可使大腦兩半球功能互相結合共同參與信息處理,同時刺激大腦兩半球,使思維交往頻率加快,較之傳統的講述法更符合科學,更能充分發揮大腦的功能,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且歷史的功用在於借鑒和啟迪而不在於記住那些陳屍枯骨、瑣碎的事件,學生也不是裝載知識的書櫥。傳統教學中,教師常疲於完成教材上基本知識的傳授,較少顧及歷史與現實的結合。而多媒體教學有容量大、節奏緊、直觀形象生動等特點,為教師靈活機動的教學、歷史和現實的結合、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知識的內化和遷移創造了條件,學生不再是一個書櫥,而由「被動」轉為「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習歷史可以品味人生,思索現實、預測未來,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潛移默化,影響其人生發展的軌跡。
二、直觀形象生動
多媒體手段教學可以通過展示文物圖片、文獻資料、歷史地圖、歷史現象的模擬動畫以及歷史紀錄片等多種信息,把不可再現的歷史現象,重新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簡單化、平板的形象立體豐滿化。如在講《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時,我用多媒體製作了一個圖表,用了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兩個錄像片段和五幅海峽兩岸科技、體育、文藝、商業、民間交流的照片,通過准確真實、直觀形象生動的「看本」,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形象化,使學生在學習中見其人、睹其物、聞其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喚起了學生探索的慾望,極大的優化了教學目標,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豐富有趣
學生注意力集中與否是課堂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歷史是一門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學科,有很強的趣味性。但傳統的單一死板的接受性學習,容易使學生厭倦,喪失對原本興味盎然的歷史學科的興趣。而融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影像為一體的多媒體演示教學,可將燦若群星的歷史人物、圖片繪畫、新聞報道、知識競賽、游藝活動、影視的收聽收看等融入歷史課堂,如講述《向人性扼殺者宣戰》時,我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神曲》的朗誦及《哈姆雷特》劇目片斷並用大屏幕展示《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使課堂內容豐富多彩,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察感悟歷史,進而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探幽索隱、深化知識、發現規律。在調動學生有意注意的同時,還能調動學生的以直接興趣為基礎的無意注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四、情境性
精心創設的歷史情境,能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熱情,把學生引入知識的殿堂,使學生跨越時空、地域的鴻溝,撥動學生的情感,從內心自然接受和形成歷史觀感。過去單靠教師的語言講授創設歷史情境,有點蒼白和單調,如今多媒體演示教學可圖文並茂、聲情兼具地再現歷史情景,具有很強的直觀性,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多了些內心體驗和感受,更利於將形象與思維融為一體。如在講《全民族抗戰的興起》時,我先放了一段盧溝橋事變記錄片,讓學生領會日軍精心策劃、突然進攻的陰謀及二十九軍將士奮起抵抗、寧死不屈保衛祖國的精神,然後,我又展示了南京大屠殺的幾個錄像片斷,讓學生體味中國人遭受日軍蹂躪的慘痛一幕。短短幾分鍾,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結及保家衛國的神聖使命感和責任感。不少同學還就當今的中日關系發表了見解。通過這段學習,學生的思想接受了洗禮、心靈受到觸動,使「教」與「化」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
五、動態性強
變化的事物更能吸引人們的眼球,抓住人們的注意力。從人們的視覺上來說,傳統的教學是靜態的,不利於調動人們的各項器官為學習服務,而多媒體演示教學有很強的動態性,可通過設定、Flash動畫、影視等手段,化靜為動、化死為活,調動人們的視聽器官為學習服務。如講《「解放者」的風采》時,我用動畫將「三角貿易」再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能看到黑奴貿易這一滅絕人性的行為,從而體驗它的殘酷和野蠻。這種模擬,使教師少費口舌,學生又能在興趣盎然中學習知識,提高了教學效果。
六、節奏緊容量大
歷史課內容多、頭緒雜,受課時的限制,教師在課堂上常常陷入忙於板書、忙於描述那些學生看不到的人和事、忙於講解那些學生費解的概念,結果也只是完成了基礎知識的傳授,談不上對學生能力的鍛煉。如講述《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本課的內容多且雜,利用多媒體事先准備好板書、法律資料、圖像圖形、影視音樂等信息,不僅省出了板書的時間,而且直觀形象的資料、圖文影視、圖示板書將教師費盡口舌描繪講解的人、事和概念以形象化、簡單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大大節省了教學時間,知識容量增大,加快了課堂教學節奏。
七、美的藝術
多媒體教學是教育、技術、藝術三者有機結合的統一體,精心設計的板書是幫助學生撬開智慧大門的杠桿,但傳統教學,由於受教師字體、時間、黑板的限制,一時匆忙信筆塗鴉,影響教學效果。多媒體演示教學所出示的是事先精心准備好的板書,字體美觀適中,還可根據需要使用不同的顏色和布局,這種醒目、美觀、鮮明、合理的板書能使學生形成視覺快感,得到美的享受,有助於學生的記憶,對學習不無裨益。同時,教學中穿插的精美圖片、優雅音樂也能給學生美的熏陶。
多媒體教學以其獨特的、不容忽視的功能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但在使用的過程中稍不注意就會走入誤區。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避免一些錯誤的傾向。
首先,應避免在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中存在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術而忽視師生互動作用的傾向
多媒體歷史課件的畫面形象生動、圖文並茂、聲音悅耳動聽,對學生的感官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夠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很多老師在上課時重用多媒體,而忽略了自己還有粉筆和一張嘴,也忽視了教師自身的資源,尤其是語言,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身體語言,而這些又能對學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這樣便在課堂上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老師和學生努力睜著眼睛瞪著前面的屏幕,老師只須動動嘴皮動動手,支嘴皮,一般只是把屏幕上的內容再說一遍,稍微好一點的呢,再把有關的內容說一遍,最差的就是那種由於大屏幕的存在而顯得教師的存在成為多餘的了。動手呢,只不過是點點滑鼠,除此以外手好像也成了多餘的了!這樣,教師的自身作用就隱蔽了,這種教學過程不再是由教師引導,而成為機器的主宰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少了,直觀的刺激多了,原本教學過程中的優勢隨著多媒體的過多使用而逐漸喪失,多媒體本身的刺激逐漸麻木,學習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因此,在課堂中,老師要仍是不可缺少的主體,多媒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能起一種輔助作用,它的存在是為了增強教師的作用,加強師生互動,而不是要削弱或代替教師的作用,讓學生一味地接受。
其次,應避免在歷史課件製作和網路化教學中存在單純追求形象直觀、動感和色彩而忽視學科內容特點的傾向
歷史課件和網路化教學的直觀、生動是其特點,但很多教師在製作課件的過程中,片面追求課件的形象性、生動性,而很少思考這個形象性、生動性會對課堂教學起什麼樣的作用。實際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動性,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從課堂中心轉移到畫面的生動形象、聲音的變化多端等方面,從而弱化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課堂教學目的,更談不上學生的全面發展。像有的老師製作的課件,色彩艷麗、動感十足,四通八達,確實能夠吸引學生,但易喧賓奪主,歷史課程本身的教學目的、知識體系和規律得不到充分體現,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和魅力也沒有體現出來,學生從中不能體會歷史思維的樂趣和感受歷史情感的熏陶。用一句俗語就是「外行看熱鬧」,熱鬧之後學生記得多少,理解多少呢?恐怕教師本人都沒有把握。所以任何脫離教學實際,片面追求課件的生動性、形象性的做法都亟待糾正。
最後,應避免在運用信息技術和中學歷史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向學生收集羅列知識過多而忽視信息質量反饋的傾向
從歷史學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門嚴肅的社會學科,具有內在的規律和理論,通過學習,學生應當掌握基本史實,形成一定的理論認識和思維能力;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個正常人在45 分鍾的時間內能夠接觸和理解的知識和要培養的能力都有個限度,我們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這個限度,又不能超越這個限度。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取大量的知識和信息,正是這種傳遞知識的快速性容易使我們在運用信息技術時,盲目加大知識的容量,而不考慮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培養情況,不給學生有思考的餘地、聯想的空間,結果學生接受信息過多,造成「死機」。而且眼下有關的歷史影視、資料、圖片舉不勝數、魚龍混雜、真假難辯。如不加以謹慎選材,只一味地加以羅列,容易讓魚目混珠的材料走上課堂,導致誤導學生、自食惡果、事倍功半。這些情況都應該盡量避免。
總之,歷史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我們要揚長避短,使古老的歷史學科在先進科技的幫助下煥發出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