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南極科考取得了哪些成果

南極科考取得了哪些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17 23:52:58

Ⅰ 「向陽紅01」綜合科考取得什麼成果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凱旋。

在海洋與氣候方面,環球航次穿越東亞季風、南亞季風、非洲季風和澳洲季風等多個季風系統,對季風系統之間、季風與洋流之間、高低緯度之間的內在聯系過程與機理進行了調查與研究。

「向陽紅01」是我國新一代具有無限航區及全天候觀測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於2016年6月交付使用,滿載排水量4980噸,船長99.8米,寬17.8米,續航力1.5萬海里。

來源:新華網

Ⅱ 南極洲考察的結果是什麼

南極洲是世界上最後發現的一塊大陸,是惟一一塊沒有土著居民也沒有樹木生長的大陸。由於其上覆蓋厚達一兩千米的冰雪,因此它還是世界上最高的洲。作為地球上受人類干擾最小的地帶,它寧靜而聖潔,在研究全球生態環境與人類未來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自從1821年南極大陸被發現以來,人類對南極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

中國的極地科學考察活動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1980年1月,中國首次派出兩名科學家赴澳大利亞南極凱西站,參加澳大利亞組織的南極考察活動,從而揭開了中國極地考察的序幕。隨後,1984年11月,中國首次派出國家南極考察隊;1985年2月20日在西南極洲喬治王島上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6年6月23日被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接納為正式成員國;1989年2月26日又在東南極大陸上建成了中國南極中山站;從1991年起,中國在南大洋和南極洲實施了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課題——「中國南極科學考察與研究」。截至2002年7月,中國成功組織了18次南極科學考察,約有3000人次赴南極考察。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國的南極科學工作者獲得了大批極其寶貴的數據、資料和樣品,開展了多學科和跨學科的集成研究,研究對象縱跨從大洋深處直至太陽表面的廣闊空間,涉及生物圈、地圈、冰雪圈、大氣圈以及空間的廣泛領域。其中不少課題圍繞著全球變化等重大關鍵科學問題,取得了重要進展。取得的許多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成果,使人們對南極這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有了日漸豐富認識。

南極是地球上保留下來的最後一塊純潔的土地,對它的科學研究可以解決人類很多未知的知識。保護好南極不因人類的涉足而遭到污染和破壞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科學考察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中國還踴躍參與國際南極事務,並於1983年加入了《南極條約》,為確保南極自然環境不受污染,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了貢獻。

Ⅲ 北極和南極的新考察成果

北極的大規模科學考察時代,開始於1957~1958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當時12個國家的10 000多名科學家在北極和南極進行了大規模、多學科的考察與研究,在北冰洋沿岸建成了54個陸基綜合考察站,在北冰洋中建立了許多浮冰漂流站和無人浮標站。盡管隨著北極的地理發現,一些國家很早就開始了零星的海洋學、地質學、冰川學、測繪與制圖學、氣象學、生物學等學科的考察,但是國際地球物理年科學活動的成功,才標志著北極和南極科學考察進入了正規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階段。
1990年8月28日,經過4年多的艱苦談判之後,在北極圈內有領土和領海的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美國和俄羅斯共8個國家的代表,在加拿大的瑞薩魯特灣市簽署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章程條款,成立了第一個統一的非政府國際科學組織,也就是所謂的「八國條約」。這雖然是一個非政府機構,但章程條款明確規定,只有國家級別的科學機構的代表,才有資格代表其所屬國家參加該委員會。也就是說,這實際上是個帶有明確政府標志的非政府國際機構。因為,對於北極或者南極這樣的特殊地區來說,無論以什麼名義開展活動,如民間團體、私人等,都會被視作某種意義上的「國家行為」。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又是一個科學機構,因而至少在形式上表達了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們淡化經濟、軍事和政治色彩的願望。盡管除了少數堅持理想主義的科學家以外,誰都知道不同國家在北極的利益沖突是無法完全迴避得開的。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的宗旨是科學、交流與協調,並且對正在北極或非北極開展與北極有關的重要科學活動的非北極國家開放。
1991年1月,該委員會在挪威的奧斯陸召開了第一次會議,並接納法國、德國、日本、荷蘭、波蘭、英國6個國家為其正式成員國。至此,人類在北極地區的國際科學合作終於邁出了艱難的,但卻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
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已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和平、科學、合作」原則的基礎上,委員會積極協調並指導各國的北極考察活動;針對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組織龐大的國際合作計劃;並且以「公約」、「議定措施」、「現行決議」等方式對北極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能源及環境實施及時有效的保護。該委員會為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國家地區的科學家們提供了活動的舞台和表達見解的機會。各個學科、各種專業的科學家都可以在那裡找到共同的語言。
折疊編輯本段考察之最
折疊東北航線
富蘭克林的悲劇公諸於眾之後,人們對西北航線一度失去了熱情,但對東北航線,並未忘懷,隨著歐亞大陸以北一系列島嶼的相繼發現,如何打通東北航線的輪廓似乎也愈來愈清楚了。最後,這一殊榮終於落到了一位芬蘭人的手裡。 1831年,阿道夫·伊雷克出生在芬蘭,其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學家。那時候,芬蘭還是俄國的一部分。當他20多歲時,由於激進的活動而被驅逐,被迫移居斯德哥爾摩,成為瑞典人,後來成為諾登許爾德男爵。1858年,他作為一名地質學家,隨隊到斯匹茲卑爾根島進行了第一次北極考察。接著於1864年又對該群島進行了兩次考察,並繪制出一張相當精確的地圖。 後來,由於在新地島和科拉海附近的捕鯨活動愈來愈多,諾登許爾德便對廣闊的西伯利亞海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認為,如果能把西伯利亞沿岸的航線打通,就可以把那一帶豐富的得天獨厚的資源直接運到歐洲市場。因此,從1873年開始,他連續兩次從科拉海航行到葉尼塞河,並逆流而上,一直到達內地的葉尼塞斯克。然後,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備以後,於1878年7月18日,率領4艘艦艇,由來自瑞典、俄國、丹麥、義大利和挪威的海軍陸軍軍官以及科學家、醫生、工程技術人員和水手組成的共30人的國際性隊伍,浩浩盪盪地向東北航線再次沖擊,將完成一次環繞歐亞大陸的歷史性航行。起先似乎一切都很順利,到9月初,他們已經進入了楚科奇海,勝利在望。然而,到9月28日,離白令海峽當年庫克船長到過的北角只有193公里,他們的船隻卻突然被牢牢地凍住,動彈不得。10個月之後,就在出發一周年的那一天,即1879年7月18日,他們的船隻才掙脫了出來。強勁的南風把浮冰吹開,為他們讓出了一條通往勝利之路。1879年7月20日上午11時,他們終於繞過了亞洲大陸的東北角,進入了白令海峽。來自太平洋的氣味撲面而來,人類為之奮鬥了幾個世紀並付出了巨大代價和犧牲的東北航線終於走通了,而這次僅僅用了一年零兩天的時間。
折疊西北航線
英國人辛辛苦苦在通往中國的西北航線上尋覓了幾個世紀,以富蘭克林的失敗而基本告終。人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枚金牌,落入了挪威人的手裡。
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在一半國土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他還在少年時代就立下了征服北極的雄心壯志。1897年,他中斷了醫學院的學業,以大副身份加入比利時船隊赴南極考察,並在那裡越冬,這更增加了他對兩極探險的興趣。1899年回到挪威之後,他便把注意力轉向北極。
1903年6月16日午夜,天還下著毛毛細雨,為了避開債權人的威逼和阻擋,他和精心挑選的6個夥伴悄悄地離開奧斯陸碼頭,向茫茫大海駛去。8月20日進入拉卡斯特海峽,兩天後便登上了富蘭克林當年越冬的那個小島。接著,在威廉王島度過了第一個冬天。這里便是富蘭克林探險隊全軍覆沒的地方,但他們的運氣好得多,不僅可以獵到馴鹿,而且還交了許多愛斯基摩朋友。
1905年8月26日,他們駕著「格加」號小船,終於走出了加拿大北極地區島嶼密布、冰山林立的迷宮,進入了廣闊的波弗特海。突然,地平線上出現了一艘船隻,引起了他們一陣驚喜。這是一艘來自舊金山的美國捕鯨船,是屬於白令海捕鯨船隊的。這就意味著,人們幾個世紀來為之奮斗的目標終於實現了。尋找西北航線終於從夢想變成了現實。一年以後,即1906年8月的最後一天,阿蒙森駕著小船一聲長鳴,進入了阿拉斯加西海岸的諾姆港,宣告了他這次歷史性航行的最後勝利。
折疊最先抵達
人類征服北極點的夢想由來已久,早在1527年,一個叫托尼的美國商人就曾寫信給亨利八世,認為有必要通過北極點去尋找一條通往中國之路。後來,威勞畢於1553年,巴倫支於1596年,哈得遜於1607年都曾試圖通過北極點而尋找一條通往中國之路,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卻為商船開辟了一條新的航線。
200年之後,為了同樣的理由,莫普斯於1773年,斯科萊斯畢於1806年,伯坎於1818年,潘瑞於1827年再次試圖通過北極點,尋找一條到達東方的近路。後來,是美國人改變了這一進程的初衷。先是格雷斯,後有皮爾里,他們把進軍北極點看成是一場純粹的體育比賽,並且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第一次試探失敗之後,皮爾里於1905年發起了第二次向北極點的沖擊。這一次,他一共帶了200多條狗和幾個愛斯基摩人家庭,包括男人、女人和小孩子。男人可以運送東西,女人可以縫制衣服,孩子們則可以調節氣氛。這次努力雖然也失敗了,但到達了北緯87°06′的地方,離北極點只差273.58公里。 接著,1908年7月,皮爾里又發起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向北極點的沖擊。這時,由所有的贊助人組成了一個「皮爾里北極俱樂部」,專門協助他解決所需的資金問題。這次共有22個人,包括船長、醫生、秘書和一直追隨他的黑人助手亨森等。另外還有59個愛斯基摩人,帶了246條狗。9月初,「羅斯福」號到達了北極海域,並把所有東西都運到了哥倫比亞角的陸上基地。 1909年2月的最後一天,共有24人、133條狗,從基地出發,踏上了遠征北極點的茫茫之路,零下五六十度的嚴寒,造成了嚴重的凍傷,狂風漫卷著飛雪,迷住了人們的眼睛,起伏的冰山撞壞了雪撬。後來,又遇上了一條寬大的裂縫擋住了他們的去路。6天後,冰縫終於合攏了,他們才得以繼續前進,4月1日,他們行進了一個月,共走了450多公里,離北極點還有214公里。這時,皮爾里將最後一批支援人員遣返回去,只帶了亨森和4個愛斯基摩人作最後的沖刺。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連續幾天的好天氣。1909年4月6日,他們終於到達了最後的目標,北極點就在他們的腳下!據後來證實,他們那時的位置,是在北緯89°57′。過去300多年來人們追尋的目標,他們只用了30多天便把它變成了現實。
折疊最先飛抵
1926年5月9日,美國極地探險飛行家伯德和同伴貝內特駕駛三引擎的飛機從斯匹茲卑爾根群島的王灣出發,在北極上空盤旋了一圈。他雖然聲稱飛越了北極點,但因未敢著陸進行任何考察和探測,所以不僅他們的成功被認為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而且連他們是否真的飛過北極點也受到懷疑。
兩天以後,即1926年5月11日上午8時50分,挪威的阿蒙森,美國的愛爾斯沃斯和義大利的飛艇設計師諾比爾從同一地點出發,駕駛可操縱的飛艇「諾加」號,經過16小時40分鍾的飛行之後,順利地降落在北極點,並在那裡插上了挪威、美國和義大利的國旗。這一行動使阿蒙森成了第一個既到過南極點又到過北極點的人。然後,又經過72小時的長途飛行,於5月14日早晨,在阿拉斯加的一個小村莊著陸。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從歐洲越過北冰洋而到達美洲的飛行,全長5460.3公里。
此後,人們仍然圍繞著北極點這個地球之巔大作文章,又創造了許多第一。例如, 1937年,有兩個俄國人乘飛機第一次在北極點降落。1958年,美國的核動力潛艇從冰下第一次穿過北極點。1959年,美國潛艇斯卡特號第一次沖破堅冰,在北極點浮出水面。1968年,美國的一個探險家,乘雪上摩托,自皮爾里之後,第一次到達了北極點。1969年,一個英國的探險隊,乘狗拉雪撬從巴羅出發,也到達了北極點。1977年,蘇聯的破冰船北極號第一次破冰斬浪,航行到了北極點。
折疊最先抵達的亞洲人
植村直己
1978年,日本勇敢的單身探險家植樹村直己獨自駕著狗拉雪橇,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一個人單獨到達北極點的艱難旅程。目前為止,他也是唯一的隻身到達北極點的亞洲人。6年之後,他在又一次獨身登山探險活動中,再也沒有回來。他終於走完了自己探險生涯的旅途,長眠在阿拉斯加麥肯齊雪山的冰峰下。
折疊最早的中國人
1947年,重慶大學工學院院長馮簡教授,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國際文教會議,然後由當時中國駐挪威大使館代辦雷季敏相助,隻身進入挪威的北極圈內地區開展考察。他此行回國後,著有《余在北歐時所見之北極光》。馮先生於重慶解放前夕,被國民黨脅迫舉家赴台灣,已於1962年病逝。他是第一位進入北極開展科學考察的中國科學家。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高時瀏教授,1949年至1951年受聘為加拿大聯邦政府大地測量局工程師,在此期間,曾帶幾名助手進入加拿大北極圈裡的一個無人區,進行大地測量。當他們走到布西亞灣和布西亞半島附近時,驀然間驚奇地發現,他們手中羅盤上的磁針鬼使神差般沖下,不像以往可以左右移動了。再看繪緯儀,原來他們所立的位置,為北緯71°,西經96°,正居地球北磁極!能夠找到北磁極,是一種難得的幸運!因為北磁極時刻圍繞著一個160公里的圓圈移動著,與人們捉著迷藏。自高時瀏幸運地巧遇北磁極,到1985年,北磁極已經「跑」到北緯78°,西經102°,僅水平方向即已「跑」了近800公里。
另外中國人最早進入北極的紀錄還有:1958年11月,新華社駐莫斯科記者李楠,乘坐蘇聯直升飛機,前往蘇聯設在北極冰蓋上的第六號浮冰站和第七號浮冰站,進行實地采訪。此行中,他從空中掠過了北極點。1993年,香港攝影家李樂詩,乘飛機在北極點降落,作為第一個抵達極點的中國人,她在地球之巔展開了鮮艷奪目的五星紅旗。進入90年代,北極地區局勢和緩,開始接納一切對之心馳神往的人們。從此,高登義、位夢華、張青松等一批科學家,相繼進入這一地區,從各個角度對其進行考察研究。
90年代以來,我國部分科學家還通過各種途徑參加了有關國家的北極考察隊,或者在當地現有條件支撐下,開展部分研究工作。
自1991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與挪威北極研究所和斯瓦爾巴德大學合作,開展了斯瓦爾巴德地區天氣、氣候以及大氣物理研究。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部分科研人員,自1992年起,先後應邀參加了英國、挪威和德國的北極地質考察隊。
自1993年開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與德國馬普基金會等機構合作,開展北冰洋的生物學和海冰變化研究。
1993年開始,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與加拿大McMaster大學合作,開展了加拿大北極群島地區的凍土水文學與凍土環境變化研究。自1994年3月開始,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和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與美國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區政府合作,開展了阿拉斯加北坡地區1萬年以來氣候與環境變化的考察研究。1994年5月開始,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所與美國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區政府合作,開展了波弗特海淺海區域鯨魚種群與生態習性的調查研究。
1995年開始,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與挪威北極研究所和斯瓦爾巴德大學合作,開展了斯瓦爾巴德地區的冰川學研究,先後有3人次參加了野外考察。
1996年4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與香港極地科學推廣中心合作,開展了格陵蘭地區的測繪學研究。
折疊中國首次遠征
北極地區通常是指北極圈(66°33′N)以北的區域,包括北冰洋的絕大部分水域、格陵蘭島、冰島等島嶼以及歐亞大陸、北美大陸的北部地區,總面積約2100萬km(平方),其中陸地近800萬km(平方)。也有學者以最熱月陸地10℃等溫線、海域5℃等溫線作為北極地區的南界,總面積約2700萬km(平方),其中陸地近1200萬km(平方)。
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是因紐特人,總人口近500萬,包括拉普人等19個分支,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屬蒙古利亞人種。
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器」之一,海冰、洋流和氣團的變動直接導致全球變化或異常跳躍。北極地區廣達1300萬平方公里的苔原帶,是全球最大的固碳地,近200年來該帶北縮300-480公里,已使大量的固碳氧化進入大氣層,加劇了溫室效應的節奏。近100年來,北極苔原帶平均升溫2-4℃,已對周邊地區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北極脆弱易變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全球變化重要的「指示器」。極光、哨聲、磁暴等太空對地球的作用信息,只有在極區才可捕捉,不僅是為日地關系研究而且也為空間科學提供了天然的「實驗場」。人類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挺進北極,不僅形成獨特的冰雪文明,而且也提供了的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典型樣板,尤其在人類面臨生存與發展這一共同命題的今天,探索解析北極人地關系更顯其重要。北極酸雨和煙霧等環境污染已開始向中低緯區擴散,我國也已受其侵害,研究其集散機制和路徑可為我國二十一世紀生存環境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北極豐富的自然資源,將是新世紀重要的資源尤其是能源基地,而對北極資源的開發必然產生諸多環境問題,研究環境的脆弱性,制訂科學合理的開采計劃,已成為全球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
國際北極科學研究已有上百年歷史,幾乎涉及到全部的學科領域,在此過程中,我國已有少數科學家通過各種形式參予了部分考察研究項目,然而我國正式組隊的考察則始於1995年。1993年3月10日,由中國地理學會等七個全國性學會發起,經中國科協批准成立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籌備組」,6月24日,孫樞、周秀驥、馬宗晉、陳運泰等科學院院士和有關極地專家,全面論證了籌備組提出的《北極科學考察與全球變化斷面研究的計劃與設想》,並一致同意將其作為中國北極科考的長遠規劃,其宗旨是開展北極與全球變化研究,為我國二十一世紀生存環境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1994年2月24日-26日,籌備組召開了首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研討會,孫鴻烈、周秀驥、馬杏垣、李廷棟等科學院院士和有關極地專家,審查通過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的優先領域和重點項目》,擬定了1995年和1996年兩階段科考的路線、項目和實施方案,在此基礎上,經有關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的反復蘊釀,形成了首次北極點科學考察隊的工作內容和執行計劃,即圍繞全球變化這一核心,開展冰雪、海洋、環境、遙感遙測、生物生態等項研究,所有課題都是在大量分析國外同類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並不苟求面面俱到,而是著眼於現有條件下可能孕育的生長點。
1995年1月19日-27日,在東北松花江冰面上開展了封閉模擬訓練,檢驗了所有預備隊員的身心狀態及儀器設備的可操作性,之後不同層次的論證會詳細審查了課題的實施方案及承擔人員的能力,經主管部門批准,完成了組隊。中國首次北極點科學考察是由中國科協主持,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大型境外科考活動,以政府支持、民間集資方式運作,得到了新聞界、科學界和企業界的大力支持和廣泛參與,科考隊由25名隊員組成,除1人來自香港外,其餘分別來自全國七大部委、涉及18個單位。
1995年3月31日,全體隊員離境,經美國赴加拿大哈德遜灣開展負重滑雪和駕狗拉雪橇訓練。4月22日7名科考隊員由設在加拿大北極群島孔沃利斯島上的雷索柳特基地(74°N)出發,沿西經80°的冰面自88°N向北極點進發,跨越了波弗特海環流區和貫極點洋流帶這兩大北冰洋的重要系統,於北京時間5月6日上午10點55分到達北極點。共採集各類樣品542號,取得觀測數據上萬組,拍攝典型樣點圖象上千幅,還有大量的文字和電視記錄資料。這次科考任務的圓滿完成,填補了我國自然科學研究地域上的空白,證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深入北冰洋腹地開展科考觀測和取樣,部分科研成果及野外執行情況已提交1995年12月21日在美國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北極科學大會,為我國加入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奠定了基礎。不久後,首次遠征北極點科學考察活動使近400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評選為1995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首。
此次考察期間,開展的雪冰化學研究,在亞北極地區開始不等間隔的布置點位,自北緯88度至北極點以10km間隔等距布設點位,在每一點位進行雪坑觀察采樣、海冰鑽芯以及氣象要素觀測工作。在實驗室分析的基礎上,初步查明了北冰洋表層雪冰中化學元素的組成特徵及其環境意義;與亞北極地區表層雪冰化學成分的對比表明,現代環境污染不僅在亞北極地區和北冰洋腹地有較高濃度的集聚,而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雪冰中儲存的環境信息還表明,近年北極地區氣溫有不斷升高的現象;與南極地區的表層雪冰研究結論相比,北極地區不但表露出人工環境要素擾斷自然過程的現象,而且還存在對人類活動敏感度降低的特徵。
由於此次考察海域均被浮冰覆蓋,傳統的海洋學研究只能依靠站位鑽冰實現,共布設測站5個,同時在北緯82°和北緯84°各布設測站1個。每一測站以100組/m的數據密度進行溫鹽深觀測,以100-500組/m的數據密度觀測海水的流速和流向,以0m、30m、100m和200m的間隔採集水樣,初步揭示了Beaufort渦旋區流場的分層特徵、斷面特徵、剪切特性和水體平衡;較全面的了解了該區的溫鹽特徵,對水系和水團范圍進行了劃分;研究了海洋微循環及其垂直穩定度和對流特徵;水體營養元素和化學元素的分析,揭示了該區重金屬元素和營養物質的分布特徵;水體化學元素對北冰洋環境具有重要的示蹤意義。極冰動力學的研究主要包括冰漂移和冰厚度兩方面,利用每晚宿營和早晨出發前的重復位置測量,確定海冰在觀測期間的平均拉格朗日的漂移,研究表明在北緯89°附近跨極點洋流和Beaufort海渦流交匯區,海冰的漂移速度最大;海冰厚度採用小尺度觀測和大尺度觀測相結合的方法,在百米范圍內離中心點1-10m的距離密集觀測,而大范圍則以小尺度觀測為基礎用算術平均的方法求算;基本掌握了極點附近海冰漂移規律、冰厚分布及其與歷年的差異,配合海洋學研究,
探討了北冰洋海水與海冰的熱力學過程。
考察隊還在北冰洋沿岸區調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徵,採集各類沉積物剖面和樹木年輪樣品,收集有關觀測台站的資料,結合實驗室分析,全面認識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結構和演變過程;在北冰洋區域,記錄每日的氣象要素,採集表層冰雪樣品,分析人類活動對極地海洋的影響;收集大氣氣溶膠樣品,分析不同地帶氣溶膠的特徵;不同地理單元中重金屬元素的組成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工業發展對北極地區環境的影響強度及其變化過程;寒區環境自凈能力存在明顯的地帶性差異,這將是極區持續發展中值得特別關注的問題;沉積物研究表明,近代北極地區的氣候有逐漸變乾暖的趨向;與其它地區相比,北美北極區似乎有時段上的超前性和變幅上的放大性特徵,是全球變化重要的預警區。
考察隊調查了苔原帶和苔原-荒漠過渡帶的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地理分布,測量了植物群落的CO2代謝量;監測生態環境因子的近期變化;進行土壤樣方調查,採集各類土壤樣品,分析極端環境下的地球化學過程;不同地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因子的調查研究,揭示了極地地區生態環境因子之間的相關性;極地生物多樣性信息庫的建立,為生態系統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Ⅳ 中國的南極科考取得了哪些成果

建立四個科考站 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
中國南極長城站
開工時間 1984年12月31日
竣工時間 1985年2月20日
是中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中國為對南極地區進行科學考察而在南極洲設立的常年性科學考察站。位於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西部的菲爾德斯半島上,東臨麥克斯維爾灣中的小海灣——長城灣,灣闊水深,進出方便,背依終年積雪的山坡,水源充足。
中國南極中山站
簡稱中山站,建立於1989年2月26日,位於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谷歌衛星地圖(69°37'31S, 76°37'22E)中國南極中山站,是中國第二個南極考察站。經過20多年的擴建,建築面積達到5800平方米。
中山站位於南極大陸沿海,氣象要素的變化與長城站差別較大,比長城站寒冷乾燥,更具備南極極地氣候特點。中山站年平均氣溫零下10℃左右,極端最低溫度達零下36.4℃;中山站地區受來自大陸冰蓋的下降風影響,常吹東南偏東風,8級以上大風天數達174天,極大風速為43.6米/秒;降水天數162天,年平均濕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數要比長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極晝和極夜現象,連續白晝時間54天,連續黑夜時間58天。中國在南極所建立的兩個考察站都設有氣象站,都已在世界氣象組織注冊,全年對各氣象要素進行不間斷的觀測。
中國南極昆侖站
中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正式命名為「中國南極昆侖站」。目前,昆侖站於2009年1月27日勝利建成。位置確定為南緯80度25分01秒,東經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於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這也是中國繼在南極建立長城站、中山站以來,建立的第三個南極考察站。我國南極內陸考察站的位置確定為:南緯80度25分01秒,東經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於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
昆侖站的建成意味著,中國將成為第一個在南極內陸建站的發展中國家。魏文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雖然是南極的遲來者,起步較晚,但近些年隨著國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發展,前進的步伐相當快。「昆侖站將是中國南極科考的又一個里程碑。」
從科學考察角度看,南極有四個最有地理價值的點,即極點、冰點(即南極氣溫最低點)、磁點和高點。此前,美國在極點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羅斯人的東方站位於冰點之上,磁點則是法國與義大利聯合建造的迪蒙迪維爾站,只有冰蓋高點冰穹A尚未建立科考站。
中國南極泰山站
2014年02月08日正式建成開站。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和昆侖站後,中國在南極建成的第4個科學考察站。
據了解,泰山站位於東南極內陸冰蓋腹地,地理坐標為東經76度58分,南緯73度51分,海拔高度2621米,年平均溫度零下36.6度,距離中山站522公里,距離昆侖站約600公里。
新建的泰山站規模跟昆侖站大體相當。它是一個三層高架結構,高度大概20多米,外形很像中國的一個燈籠的造型。
雖然室外溫度滴水成冰,如果在泰山站的話,可以用供熱系統的余熱加熱水溫,能夠使得隊員們具備洗澡的條件。當然不是像我們自己想像的那樣,像家裡一樣想洗個熱水澡就能洗,因為還必須考慮到能源消耗、環境污染保護的問題。
除此之外,泰山站還會擁有一個很給力的廚房。它是具備開火條件的,有專門的廚房,但是也不像我們這樣可以隨意烹飪咱們自己所吃的食物,主要還是對食品進行加熱這樣一個功能,就是對已經做熟的食品或者是對半成品進行加工加熱的做法。

Ⅳ 我國在南極取得了哪些成果

在1985年2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南極長城站勝利建成。 2月20日,中國長城站在喬治島隆重舉行落成典禮。

隨著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事業的發展,相繼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礦產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氣象局和國家測繪局等系統建立了專門從事極地科學研究的部門和機構。

1989年10月,在上海浦東新區又建成了「中國極地研究所」,它既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也是中國極地情報資料中心。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極地科學研究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83年5月9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批准中國參加《南極條約》議案,使中國正式成為該條約的締約國之一。1985年10月7日,中國又正式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成員,從此取得了中國對國際南極事務的合法權益。1986年6月23日,中國加入了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1988年6月2日,中國成為《南極礦產資源活動管理公約》簽字國之一。

中國以長城、中山兩站為基地,已成功地組織了15次南極科學基地考察活動。

到達南極洲的總人數已達2234人,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並在相關的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持實施的「中國南極考察科學研究」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從立項設計到實施的全過程,均瞄準了當今國際南極研究的前沿領域,開展了多學科和跨學科的集成研究。其中7個專題所涉及的研究對象,縱跨從大洋深處直至太陽表面的廣闊空間,涉及生物圈、地圈、冰雪圈、大氣圈以及空間的廣泛領域。其中不少課題圍繞著全球變化等重大關鍵科學問題,取得了重要進展。「九五」期間,中國赴南極考察研究的重點是南極地區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這期間,中國首次對南極內陸冰蓋進行了考察,已擁有了從中山站到東南極內陸1000公里的科學考察剖面,使中國成為國際橫穿南極計劃實施以來在東南極挺進緯度最高的國家;同時中國考察隊還抵達距離中山站1100多公里的DOM-A區域(南極冰蓋最高區域),從而成為國際橫穿南極計劃實施以來第一支闖進這一「禁區」的考察隊,也成為中國組織南極考察以來到達地球最南位置的第一支考察隊。參考資料:http://cyc7.cycnet.com:8091/cycmis/history/today/index.jsp?id=622&day=31&month=12

Ⅵ 我國對南極科考的歷程

記者張一玲董立萬通訊員樓曉燕報道我國第19次南極考察隊在圓滿、出色完成本次隊的各項科考任務後,於3月20日上午乘「雪龍」船載譽回歸上海。
國家海洋局在浦東民生碼頭舉行了隆重而熱烈的歡迎儀式。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上海市副市長楊雄到碼頭歡迎,並在歡迎儀式上講話。出席歡迎儀式的還有上海市及浦東新區有關部門的領導,國家海洋局有關部門和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國家海洋局
東海分局(上海市海洋局)、中國極地研究所以及駐地各界有關部門、團體的領導、考察隊(船)員家屬等共300多人。碼頭上彩旗招展,鼓樂齊鳴,「貫徹十六大精神,促進海洋事業發展」「衷心感謝全國人民支持極地事業」等巨幅標語,由騰空氣球懸掛在布滿鮮花的碼頭上空,剛剛靠泊好的「雪龍」船與碼頭上洋溢著的歡慶氣氛融為一體。國家海洋局局長助理、辦公室主任王飛主持了歡迎儀式。
陳連增副局長和楊雄副市長在歡迎儀式上分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們高度贊揚了科考隊員和船員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勇攀科學高峰的探險精神,並對本次隊出色地完成考察任務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熱情勉勵科考隊員們要繼續發揚拼搏、奉獻的南極精神,為我國的極地考察事業再立新功。
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本次考察隊領隊魏文良,代表全體科考隊員和考察船員,在歡迎儀式上講了話。他同時向出席儀式的各方領導與來賓,介紹了本次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他說,我國第19次南極考察,是歷次科考中時間最短、任務最重的一次。科考隊員們經受了極地環境的嚴峻考驗,尤其是經受了「雪龍」號在航行南極的歷程中遭遇最大的風暴考驗,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據介紹,本次隊考察主要獲取的成果:一是南極埃默里冰架考察取得了三大突破:在國際上率先鑽取了一隻301.8米的冰芯樣品,圓滿完成了該冰架冰川學的綜合斷面調查工作,同時順利完成了該冰架前沿海水綜合要素的觀測調查任務,使我國在極地科學研究領域的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二是利用自行設計的海冰觀測儀,在世界上首次對南極海冰的厚度變化進行了跟蹤監測,並獲得了此變化的第一手資料,填補了該項研究的國際空白;三是共回收得到隕石2000多塊,數量超過歷史總和,從而使我國隕石擁有量躍居世界第三,躋身隕石大國的行列;四是對3200平方公里的格羅夫山地區進行了1∶10萬比例尺的遙感測圖,為我國今後在該地區進一步的多學科考察,提供了准確的地理區域信息;五是完成了大洋走航觀測,共獲取各類樣品700多個,投放拋棄式測溫探頭120個,是歷次南極航線上該探頭投放數量最多的一次;六是完成了中山站600多噸油料、物資的補給卸運任務,卸運量是以往航次的2倍;另外,僅用兩晝夜的時間,還卸下補給 長城站400噸物資的艱巨任務,創下了新的「南極速度」。
中國第19次南極考察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為有效提升我國在國際南極研究領域的「顯示度」和我國「十五」計劃中極地的能力建設,為我國南極考察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

Ⅶ 我國向南極考察的成就

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於1984年1l月20日從上海啟程,12月26日抵達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島。 30日15時,「長城」 1號和「長城」2號兩艘登陸艇載著54名考察隊員,登上菲爾德斯半島南部,在這里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31日l0時,在南極洲喬治島上,從祖國帶來的刻著「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奠基石,豎立在南極洲的土地上。當新年鍾聲敲響時,當祖國人民端起年飯時,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建設開始了。

考察隊在1985年2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南極長城站勝利建成。 2月20日,中國長城站在喬治島隆重舉行落成典禮。

隨著中國極地科學考察事業的發展,相繼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礦產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氣象局和國家測繪局等系統建立了專門從事極地科學研究的部門和機構。

1989年10月,在上海浦東新區又建成了「中國極地研究所」,它既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也是中國極地情報資料中心。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極地科學研究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83年5月9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批准中國參加《南極條約》議案,使中國正式成為該條約的締約國之一。1985年10月7日,中國又正式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成員,從此取得了中國對國際南極事務的合法權益。1986年6月23日,中國加入了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1988年6月2日,中國成為《南極礦產資源活動管理公約》簽字國之一。

中國以長城、中山兩站為基地,已成功地組織了15次南極科學基地考察活動。

到達南極洲的總人數已達2234人,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並在相關的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持實施的「中國南極考察科學研究」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從立項設計到實施的全過程,均瞄準了當今國際南極研究的前沿領域,開展了多學科和跨學科的集成研究。其中7個專題所涉及的研究對象,縱跨從大洋深處直至太陽表面的廣闊空間,涉及生物圈、地圈、冰雪圈、大氣圈以及空間的廣泛領域。其中不少課題圍繞著全球變化等重大關鍵科學問題,取得了重要進展。「九五」期間,中國赴南極考察研究的重點是南極地區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這期間,中國首次對南極內陸冰蓋進行了考察,已擁有了從中山站到東南極內陸1000公里的科學考察剖面,使中國成為國際橫穿南極計劃實施以來在東南極挺進緯度最高的國家;同時中國考察隊還抵達距離中山站1100多公里的DOM-A區域(南極冰蓋最高區域),從而成為國際橫穿南極計劃實施以來第一支闖進這一「禁區」的考察隊,也成為中國組織南極考察以來到達地球最南位置的第一支考察隊。

Ⅷ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南極有哪些考察價值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圓滿完成南極長城站、中山站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任務,開展了南大洋生態系統和海洋環境綜合調查,成功回收西風帶環境監測浮標,取得多項科研成果。他們不但順利的完成了國家和人民交給他們的任務,而且也經住了疫情的考驗,隊伍中沒有一個人感染上新冠肺炎。在出色的完成任務的前提下,保證了團隊中每一個人的生命安全,戰勝了大自然,也戰勝了疾病,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榜樣,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去學習的對象。而上南極那邊生態系統還有海洋環境都是我們值得關注的方面,這不是他們這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我們所有人的責任,只是他們幫我們履行了而已,當然,這僅僅是代表我自己的觀點。

綜上所述,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對於生態系統和海洋環境的考察都是極其有意義的。

Ⅸ 第八次北極考察取得了哪些有亮點的成果

據報道,中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96名隊員完成了83天的首次北極業務化回調查,10月10日乘「答雪龍」號順利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據悉此次科考考察緊緊圍繞建立長期觀/監測的北極業務化調查要求,開展了多學科海洋斷面立體協同觀測。

此外考察隊還首次將海洋塑料垃圾和人工核素監測拓展到北極和亞北極地區,合計採集了74個走航和39個定點海洋調查站位的樣品,與此同時加強了成果的凝練與總結,完成6份專報和2份專報素材,編制了北極冰區和無冰區2份調查技術規程。

希望所有的科考隊員都可以健康平安的歸來!

Ⅹ 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取得豐碩成果,4月15日乘坐「雪龍」號凱旋.據新華社消息,國家海洋局宣布,中

(1)由於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當北半球為春節前後時為冬季,此時正值南極地區的暖季,又為極晝時期,去南極考察最適合.
(2)極地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夏季出現極晝時,太陽總在地平線上,但太陽高度小,陽光嬌弱無力,根本無法驅散冰原上的寒氣.冬季出現極夜時,長夜漫漫,暴風雪在冰原上不停地咆哮,縱橫交錯的冰隙隨時有可能將隊員吞沒. 北極熊(白熊)素稱「冰海霸王」,是北冰洋的象徵,南極地區沒有.
(3)從圖中看出,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點位於東西半球的東半球,它位於南極點的正北方向,圖中我國另外兩個南極考察站C長城站與B中山站中,中山站位於南極圈內,有極晝極夜現象.
(4)隨著人類對兩極地區的影響日益廣泛,那裡原有的安寧環境被無情地破壞了,為了保護最後一塊土地不被污染,各國考查船都要把生活垃圾轉運回國.
(5)從圖中的海陸輪廓、代表動物、地球自轉方向、經緯度等可以判定本圖為南極地區.
故答案為:(1)A;(2)D;(3)東;B;(4)保護最後一塊沒有被污染的土地;(5)海陸輪廓、代表動物、地球自轉方向、經緯度等.

閱讀全文

與南極科考取得了哪些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