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科技成果產業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版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權的後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
科技成果轉化的概念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當包括各類成果的應用,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技能的加強,效率的增加等等。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生產力包括人、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因此科學技術這種潛在的生產力要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最終是通過提高人的素質、改善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來實現的。從這種意義上講,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將科技成果從創造地轉移到使用地,使使用地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或知識得到增加,勞動工具得到改善,勞動效率得到提高,經濟得到發展。狹義的科技成果轉化實際上僅指技術成果的轉化,即將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從科研單位轉移到生產部門,使新產品增加,工藝改進,效益提高,最終經濟得到進步。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技成果轉化大多指這種類型的轉化,所講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就是指技術成果的應用數與技術成果總數的比。
B. 『』科技成果『』與專利的區別是誰發表的
科技成果與專利雖然都是人類創造的無形資產,但在技術領域、技術成熟度、技術壟斷性、技術規模、技術等級等方面存在著差異。
1、技術領域。科技成果與專利雖然都涉及到技術的各個領域,但是二者不是完全重疊覆蓋的。總體而言,科技成果涉及的技術領域比專利涉及的技術領域寬。從專利保護客體的內容看,它應當包括各個技術領域,但是各國政府為國家的安全利益和重大經濟利益,有些領域的發明創造暫不授予專利權,如用原子核變換方法直接獲得物質,目前在我國就不能授予專利權。有些領域的發明創造,由於受自然條件的限制以及這一領域的特殊性,不能滿足授權技術所具有的可重復再現的穩定性,因而也不能授予專利權。需要通過專門的法律法規保護,如動物和植物品種,不能申請專利,而只能通過《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或者《動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進行保護。還有些領域的發明創造由於受人類、動物類差異性的影響,同一種病對於不同的人或者同類動物中的不同動物,其症狀表現可能不同,這種方法的穩定性受到影響,所以疾病的診斷方法不能申請專利。但它們都成為科技成果。
2、技術的規模。科技成果一般是國家、省(或部)、市政府部門下達科技攻關計劃,由科研單位、大專院校、企業承擔完成的;或者是科研單位、大專院校、企業根據市場需要,制定科研計劃項目、產品攻關計劃項目或產品改造項目,由自己完成、合作完成或委託他人完成的,所涉及的產品一般是整機產品或圈套的零部件產品,所涉及的方法是生產產品的完整方法或完整的加工工藝,所以是相對較大的產品科研項目或是相對較大的方法科研項目。但專利技術既可以是單位完成的生產方法、工藝方法項目、產品科研項目,產品改造、技術革新項目,也可以是個人完成的小發明創造。並且,凡是具有一定功能和作用、能夠獨立銷售的零部件均可以單獨申請專利保護,就是說,整機產品除了可以從整體上進行專利保護外,還可以對有創新點的零部件進行單獨的專利保護。這樣,一個新產品可以對應著多項專利保護。專利技術項目的規模可大可小。大到國家級「863」計劃項目,小到日常生活領域的技術創新項目,如兒童推車,廚房用具、娛樂用具等。
3、技術的成熟度。一般情況下,科技成果與專利技術相比,前者的技術成熟度相對較高,後者的技術成熟度相對較低。因為科技成果一般經過了實驗室的小試階段,有的還進行了中試,所以技術較成熟,實施的風險性相對較小,也易於推廣。專利技術的成熟度相對較低,因為,專利法只規定了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是一種技術解決方案,並沒有規定這種技術解決方案所達到的技術成熟度。因此,這種技術方案可以是一種技術構思,也可以是經過科學實驗的較成熟技術。這取決於專利申請人對技術完成的程度,如果他提出的技術方案只是一個原理上可行的技術構思方案,那麼該專利技術的成熟度就較低;如果他提出的技術解決方案,不僅僅在原理上可行,而且還做出了處於試驗階段的產品或者用申請專利的方法生產出了產品,或者是一個即將投放市場的產品,那麼該專利的技術程度就較高。由於專利技術的特殊性,所以實施的風險性較大,技術轉化率相對較低。但是,也正由於專利技術可以是處於構思階段的技術解決方案,它與科技成果相比更具有前瞻性、先進性。所以,公開的專利技術和專利申請技術更能及時反映當代科技的發展動態、發展水平、發展趨勢和某一技術領域的技術成熟度。
4、技術的等級。技術等級,對科技成果是鑒定等級,對專利是授權等級。一項科技成果,若是由代表國家的行政部門或國家授權的部門鑒定通過的,則是國家級科技項目;如果一項科技成果是由省部級行政部門組織鑒定的,則是省部級科技項目;市級科技項目以此類推。本級鑒定項目只能代表本級的技術水平,不能說明其它國家、省市沒有相同或類似的技術,或者更先進的技術。當然,可能有部分國家級項目達到了世界同類水平、先進水平或者領先水平,有的可能填補了世界某一技術領域的空白。專利的授權等級僅由國家一個級別,國家知識產權局代表國家受理、審查專利申請,並對符合授權條件的專利申請授予專利權。一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的實質性條件是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其具體含義是:(1)新穎性: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其申請日以前,國內外沒有與其相同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具體而言,即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刊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它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申請文件中。(2)創造性:與申請日以前的已有技術相比,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有自己的特徵,而且這一特徵或者數個特徵是花費了創造性勞動得到的,同時這種創造性勞動對發明專利申請來說要求高,即該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對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來說要求低,即該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3)實用性: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由於發明專利既進行了形式審查,又進行了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實質性審查,所以授權的專利技術在國內都是新的技術。從這個意義上講,專利技術與科技成果相比,更具有前瞻性、預見性和世界范圍的先進性。
5、技術的法律保護狀況。科技成果是沒有獲得法律保護的智力資源,其擁有者不享有獨占實施權,因此無權阻止他人實施。可以說,科技成果的公開之日,就是無償奉獻給全世界之時。專利是獲得了法律保護的技術,專利權人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對技術壟斷,進行獨占實施,或許可、轉讓他人實施。既能有效制止競爭對手的仿造行為,又能很好的阻止競爭對手的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行為。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這樣既有利於調動專利權人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也有利於專利技術的開發與實施,合理的配置了技術創新資源,加快了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的步伐。
C. 國家科技成果網的簡介
國家科技成果網由科技部發展計劃司於1999年創建,2006年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回辦公室管理。國家科技答成果網的建設、運行、維護單位為中國化工信息中心。
建設國家科技成果網的目的是,為科技成果登記管理提供工作性平台,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支撐性信息服務,加快全國科技成果進入市場的步伐,促進科技成果的應用與轉化。
國家科技成果網由兩個平台組成。一是面向全國科技成果登記機構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平台;二是面向公眾用戶的科技成果信息查詢、發布與交流平台,名為「國科網」。
作為國家級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平台,經過多年建設,已搭建起一個覆蓋全國的科技成果信息服務網路。通過國家科技成果網,一方面使基層科技管理部門、科研機構、企業及科技中介機構等各類主體能便利地得到政府信息資源的服務,另一方面,促進科研單位、科研人員、企業之間的科技創新交流、溝通和展示。
自2000年正式運行以來,國科網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在科技界及社會中具有較高知名度。與全國35個省部級科技成果管理機構合作建設國家科技成果子網站,與20多個行業門戶網站合作建設科技頻道,直接用戶達數十萬人。
D.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該成果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2、「慧眼」衛星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其進入科學成果產出的新階段。據介紹,「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3、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2018年4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長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平台,對這些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了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本質。
5、「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
「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除了航行時需要進行慢車、停車、全回轉、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緊急動作外,還要對雷達、電羅經、磁羅經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返航後開始為後期挖泥試驗做准備。
E. 科技成果發布網
596雲網可以滿足你的需求
F. 科研成果怎麼發表
筆者不是生物學家,不敢對成果的真實性和價值意義妄加質疑。但是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克隆,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難點,也涉及倫理道德,這樣的成果是不是應該等待更多的檢驗和更權威的鑒定後再公布?千錘百煉始到金,科學家更應該有審慎的態度和謹慎的作風。
在這一事件中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註:科研成果應該在何時、由何人、採取何種方式公布?
其實,通過大眾媒體宣傳科研成果是科技工作的組成部分。重大科研成果的告知,不僅能極大地鼓舞國人,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也是科學家必須承擔的科普義務。而且,大部分基礎研究的科研經費都來自於納稅人,納稅人有權知道錢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花得值不值得。
但是,科研成果的公布必須要謹慎。記得非典期間,有關非典科技成果的信息發布出現了一定的混亂狀況。某些科研機構一心想藉此搶占「科研高地」,匆忙公布了一些還未經檢驗和證實的所謂「成果」。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給公眾帶來了很多困擾,也給科學研究蒙上了一層陰影。
這種情況導致科技部在2003年7月出台的《關於加強國家科技計劃成果管理的暫行規定》中,對SARS成果的發布作出了特別說明:《規定》要求國家科技計劃重大成果由科技部統一發布及管理,項目承擔單位不得擅自發布。
其實,向公眾公布研究成果也有約定俗成的章法。科研成果只有在權威學術期刊發表後,才會由所在科研機構、主管單位或相關機構出面組織,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對外公布。
一定要等到學術期刊發表之後,是因為學術期刊都有由專家組成的審稿人團隊,論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也就意味該項成果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同行的認可。這就好比要了解一個人是好是壞,主要還得聽別人的評價。若只是當事人自說自話,即便是好話說盡,大概聽者最多也不過是將信將疑吧。
然而,學術期刊也分等級,有個衡量術語叫影響因子。影響因子越高,期刊越權威;越權威的學術期刊,審稿人的水平越高,要求也越嚴格。相對應的,科研成果在何等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項成果的重要性和可信度。大眾媒體並不具備專業知識,在科技報道中主要也是依靠成果發表在何處來判斷其重要性和可信度。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自然》、《科學》是學術期刊中的翹楚,若論文登於其上,就是成果重要性、原創性的最佳詮釋,也更能令公眾信服。
一般說來,在我國,科研成果的發布者往往是研究機構或權威科技部門,而非科學家本人。這是因為我國的科研機構大多是公益性事業單位,因此所得成果大多為職務性成果,由所在單位出面才名正言順。為了維護科學的尊嚴,防止個別人炒作,很多科研機構也曾經出台相關規定,禁止個人向媒體發布科研成果。
這其中當然也有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國人的印象中,知識分子應該淡泊名利、虛懷若谷。筆者接觸過很多科技工作者,他們似乎認為對大眾媒體公布成果多少有點自吹自擂的嫌疑,往往避之不及。
筆者相信,任何一個中國人都希望我國科學家能夠研發出更多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但是面對著公眾,科技工作者理應更加謹慎一些。
G. 科技成果的介紹
所謂科技成果是指人們在科學技術活動中通過復雜的智力勞動所得出的具有某種專被公認的學術或經屬濟價值的知識產品。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把科技成果的含義界定為:對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實驗、研究試制或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質分為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和發展工作成果;
H. 現在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麼(有簡介)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I. 有什麼方法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發布出去
如果你想公開你的成果,可以往國內的一些刊物上投稿,如果能夠通過,就可以在該刊物上發內表。容如果你的成果不想公開,或者要申請專利,就咨詢當地的科技局,有成果科,咨詢他們,看他們的意見如何。不過申請專利成功後,暫時沒有人買你的專利,每年你要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維持你的專利。自己拿主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