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承襲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承襲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16 15:03:37

㈠ 前人研究成果

一、基礎地質及物化探成果

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金礦帶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許多地勘單位在本區開展過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目的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區域或礦床(點)基礎地質成果報告和圖件、物化探報告和圖件。其中主要成果有:

1876年,俄國地質學者O.C維雅洛夫在該區做了路線調查。

1931年,袁復禮在該區沿雙井子一帶做了路線調查,並於1956年在《地質學報》第36卷第2期發表了題為《新疆准噶爾東部報告》的文章。提出調查區屬於准噶爾陸台區的論點,並指出庫普千枚岩較老,南明水千枚岩較新。

1956年,新疆石油公司在該區南部做了1:100萬的路線調查工作。同年《地質集刊》第4號發表了蘇聯地質學家B.M.西尼村有關地質學術報告。西尼村假定調查區卡拉麥里山由古生代地層組成,色特克-北塔山由泥盆紀地層組成。

1957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屬113、114、116、117隊在准噶爾盆地東北緣進行了1:5萬的石油普查工作,對該區二疊紀以後的地層做了較詳細的調查研究工作,奠定了區內中生代地層的劃分基礎。

1958~1959年,新疆地質局第一測繪大隊六、七分隊進行了大面積1:100萬地質測量工作,編制了綜合地質報告和相應的圖件。該資料雖較系統,但研究程度很差,尤其對卡拉麥里山一帶地層全部劃分為上石炭統與實際相差較大。

1960年9~11月,新疆地質局第三測繪大隊一分隊再次對本區進行過1:20萬地質測量工作,對該區地層、侵入岩、礦產均有較詳細的認識,但未編寫報告。

1960年,新疆地質局物探大隊四分隊,對該區超基性岩帶分別進行了地面和航空磁測工作,對進一步尋找和圈定超基性岩帶起了一定的作用。

1960年以後,新疆地質局第五地質大隊在卡拉麥里山對超基性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普查工作,並對超基性岩的分帶進行了1:5萬簡測。

1963~1965年,為了配合該區鉻礦普查,由新疆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一分隊對該區做了1:20萬地質圖重測工作。

1986~1989年,陝西地質礦產局物化隊對該區進行了1:20萬化探掃面工作,總結出了區內金異常分布規律。

1990~1994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當時為武警黃金第十五支隊)在本區先後對大沙溝、柳樹泉、蘇吉泉、東黑山、金山溝等金礦開展了地質普查和礦點調查工作,提交了大沙溝、柳樹泉、金山溝金礦三個礦區的地質普查報告和蘇吉泉、東黑山金礦的普查工作總結;同時在柳樹泉金礦提交C+D級資源量1.7 t,在金山溝金礦區提交C+D級資源量3.2t,探明小型金礦床兩處。

2003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薄科武等人對東准噶爾地區的卡拉麥里-莫欽烏拉成礦帶和庫布蘇成礦帶進行了調查,對上述金成礦帶地質特徵和成礦規律有了初步認識,並相繼發現了雙泉金礦、黃南金礦點、阿克塔斯金礦點、野馬泉金礦點、庫布蘇金礦點。通過路線地質調查、地化剖面測量、1:1萬地質簡測等工作手段,在雙泉金礦區發現了具有工業價值的1、2號脈,用槽探、露頭工程對1、2號脈進行了揭露和控制,提交預測資源量(334)12087kg。2004~2006年在雙泉礦區累計提交新增預測資源量(334)18059kg,推斷內蘊經濟資源量(333)5684kg。2006年在蘇吉泉東金礦區發現325、314、311、301、351金礦脈,共計算預測資源量(334)3455kg。

2003年至今,武警黃金第八支隊三中隊在卡拉麥里金成礦帶開展岩金地質普查工作。

2004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二中隊在北塔山、紅柳溝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

2005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地區金成礦帶劃分及成礦預測研究工作。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地區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地質工作。此次工作地表工程式控制制:對礦脈及蝕變帶地表由槽探工程系統控制,工程間距70~320m,一般在100~200m之間。對區內化探異常及成礦有利部位開展了1:5萬岩屑測量、1:5萬路線地質調查、1:1萬電法聯剖測量、1:1萬地化剖面測量,並結合稀疏槽探工程進行了異常查證,局部地區達到普查階段工作程度。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項目1:5萬岩屑測量專題工作。在東准噶爾卡拉麥里低山丘陵地區開展1:5萬岩屑測量檢查1:20萬區域化探異常。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東准噶爾地區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項目——蘇吉泉東金礦區物探專題工作。該區通過物探測量工作,查明了區內構造分布格局、分布特徵及區內金礦分布規律。推斷低阻破碎帶2條、含金屬硫化物地質體2條,並確定了其走向、傾向、延深及在地表出露位置。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雙泉金礦區及外圍岩金普查工作、成因成礦模式及找礦預測工作。此次工作分析了區域成礦地質環境,研究了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徵,總結了構造對金礦時空控製作用,建立了「雙泉式」金礦成因成礦模式,提出了礦區深部及外圍找礦靶區和找礦預測區。

2007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卡拉麥里成礦帶金及多金屬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對科仍溫德爾區和巴斯克闊彥德區開展了系統的1:5萬岩屑測量,對區內化探異常及成礦有利部位開展了1:5萬路線地質調查、1:1萬地化剖面測量、礦產檢查並結合稀疏槽探工程進行了異常查證。大致了解了區內地層層序,主要構造的性質、規模、形態、產狀,區內岩漿岩的類型、規模、分布、形態;大致查明了區內礦產的分布、規模、形態、產狀及圍岩蝕變類型、分布范圍。

2007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青河縣庫布蘇北金礦區3號脈勘查地質工作。此次工作大致查明了庫布蘇北金礦礦體的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品位變化等特徵,大致了解了礦體在深部的延伸變化情況。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成礦帶金、鉻、錫預查項目1:5萬岩屑測量工作。在東准噶爾低山丘陵地區開展1:5萬岩屑測量檢查1:20萬區域化探異常。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成礦亞帶金、鉻、錫礦預查地質工作,對清水泉銅礦點開展了1:5萬路線地質調查、稀疏槽探工程揭露、探槽工程原生暈取樣工作。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南明水金礦區岩金普查總結(2005~2008)工作。通過系統的地質工作,大致查明了南明水金礦區礦脈地表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礦化、圍岩蝕變特徵;深部採用鑽探,配合坑探,大致查明了礦體形態、規模、產狀及深部厚度、品位變化情況;大致了解了礦石質量特徵,包括礦物共生組合、自然金類型及賦存狀態、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等特徵;基本查明了礦床控礦因素、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雙泉金礦區1、2號脈普查地質工作。地表槽探(淺井、采坑)工程式控制制:礦區地表有32個槽探(淺井、采坑)工程系統控制,工程間距一般為100~200m,最小56m。深部工程式控制制:雙泉金礦區2號脈淺深部1120中段由1個民采斜井(XJ1)控制,2號脈深部有17個鑽孔控制,控制斜深80~410m;1號脈深部由8個鑽孔控制,控制斜深50~230m。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對新疆青河縣庫布蘇北金礦區3號脈進行了詳查。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基本查明庫布蘇北金礦礦體的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品位變化等特徵,基本了解了礦體在深部的延伸變化情況,加強外圍地質找礦。庫布蘇北金礦區礦化帶規模較大,含礦岩石蝕變閃長玢岩在礦化帶內延伸穩定,深部鑽探工程證明礦體向下有品位升高、厚度增加的趨勢。在地表沿礦化帶通過極少量的槽探工程也發現了多條礦化體,認為該礦床具備良好的找礦遠景。

2010~2012年,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八三大隊對卡拉麥里構造帶1號金礦進行普查工作。通過三年的普查工作,對卡拉麥里1號金礦進行了地表及深部揭露工作。基本掌握了地表和深部破碎帶的含礦性及含金破碎蝕變帶的大致延深(伸)。大致查明了礦區內礦體的數量、形態、規模、產狀、厚度、品位的變化情況,對礦石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基本查明了區內礦體的空間變化規律和礦體富集規律。

二、科研成果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卡拉麥里成礦構造帶及周邊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李錦軼、肖序常、唐紅峰和張旺生等地質學專家通過研究盆地周邊的蛇綠岩帶、花崗岩帶以及廣泛出露的基性超基性雜岩去認識大地構造演化歷史。目前無論是在大地構造上還是在礦產資源上都取得了很多新的認識。如在對該區蛇綠岩研究中,在卡拉麥里蛇綠岩帶中含有泥盆紀和早石炭世的放射蟲化石(李錦軼等,1990;舒良樹等,2003),與蛇綠岩伴生的斜長花崗岩中鋯石的SHRIMP U-Pb年齡為373Ma(唐紅峰等,2007),表明卡拉麥里地區的蛇綠岩可能形成於泥盆紀。由於研究的角度不同,對卡拉麥里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①卡拉麥里構造的前身是泥盆紀初期形成的有限洋盆,在早石炭世晚期演變為陸間殘余海盆,晚石炭世發生強烈碰撞造山(李錦軼,1990);②卡拉麥里構造中,上志留統是碰撞造山後的海相磨拉石組合,而泥盆紀—石炭紀地層則是穩定構造體制下的沉積蓋層(何國琦等,2001);③卡拉麥里構造帶的晚古生代處於洋盆主要消減階段,發育有與現代西太平洋相似的弧盆構造(許維新,1989;姜耀儉等,2002;王宗秀等,2003)。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成礦規律是指對礦床形成和分布的時間、空間、物質來源及共生關系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總結。1892年法國的L.德洛內提出成礦規律的概念,在早期狹義上指金屬礦床成因研究。從20世紀中期開始強調所有礦床形成時空分布規律,後來蘇聯В.И.斯爾諾夫、Р.魯蒂埃等人都從不同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全球成礦規律、區域成礦規律、礦區成礦規律以及單礦種為主的專門性成礦規律等不同的分支。蘇聯學者的研究強調地質構造與礦床時空分布規律,美國學者則強調礦床成因方面的研究。目前成礦規律的研究在中國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在我國,以陳毓川院士為代表進行成礦序列方面的研究,探討成礦規律,逐漸形成了從成礦地質背景、時間分布規律、空間分布規律、成礦物質來源規律以及礦床共生規律等方面的研究。不難看出,成礦規律是應用地學理論來研究礦床、成礦帶、成礦區的形成、時空分布、演化規律的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地球化學已經在地質學領域廣泛的應用,許多學者已經運用同位素地球化學、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等方法對卡拉麥里構造成礦帶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詳細地分析,主要的成果是卡拉麥里構造年代學、金的物質來源和成礦流體特徵等。遙感影像在該區也有廣泛的應用,這方面主要對卡拉麥里整體構造特徵和地層的分布特徵有了整體的把握和認識,有利於從宏觀上對該區進行研究,可以使研究者直觀明了地去認識卡拉麥里金礦帶。

㈡ 英國物理學家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內容有 ①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 ②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 故答案為:麥克斯韋;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

㈢ 牛頓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總結出

【分析】 伽利略從斜面小車實驗總結概括出一條結論「如果物體在運動中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法國科學家笛卡爾做了進一步的補充,運動的方向也不變,英國科學家牛頓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總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點評】 牛頓在科學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獲得了崇高的榮譽,但是他非常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他說:「如果說我曾經看得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勤奮和悉心鑽研,是牛頓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㈣ 牛頓總結了前人的科研成果的基礎上經過研究得出了萬有引力的定律

A、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研究了第谷觀測記錄的天文數據,總結出了開普勒三大定律,故A正確.
B、牛頓總結了前人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礎上,經過研究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故B正確.
C、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許利用扭秤測出了引力常量,故C正確.
D、根據開普勒第二定律:對每一個行星而言,太陽行星的連線在相同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這是對同一個行星而言,相同時間內,火星與太陽連線掃過的面積不等於木星與太陽連線掃過的面積.故D錯誤.
本題選擇錯誤的,故選:D

㈤ 前人相關研究成果

前人關於本區古地熱場、煤化作用和煤層生烴作用的研究工作極少,且工作基本上是大區域性的,關於區內的詳細研究成果尚未見報道。盡管如此,前人工作仍是卓有成效的,其中的某些結論或學術觀點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啟示和線索。

張抗(1983)採用斷塊學說的觀點,研究了華北中生代大型沉積盆地的發育特徵,對中生代沉積厚度進行了恢復,發現本區三疊系沉陷中心位於南部的晉城—陽城一帶,沉積厚度達3000餘米,向北逐漸變薄,並認為本區在侏羅系和白堊系發生過沉積。周興熙等(1984)和仇復康(1993)採用TTI方法,孫國凡等(1985)、劉紹龍等(1986)和張抗等(1989)從區域構造和盆地演化角度,分別反演了華北中生界原始沉積厚度,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楊起等(1988)在華北地區煤化作用的研究中,對沁水盆地煤級展布、煤的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等特徵進行了分析,測得晉城礦區鳳凰山礦煤系脈體包裹體的平均均一溫度為234~267℃,將晚古生代煤的煤化作用歷史劃分為穩定期深成變質、活化早期區域岩漿熱變質和活化晚期變質三個演化階段,認為本區較高煤級煤的形成是深成煤化作用與深成岩漿熱變質作用相互疊加作用的結果,晉東南陽城—陵川—高平一帶的正磁異常可能是燕山期深成隱伏岩體的反映。

研究區南部晉城一陽城—翼城一帶的高煤級煤一直延伸至豫西北的濟源—焦作地區。作者曾對豫西北晚古生代煤煤化作用古地熱場背景進行過研究,認為該區對煤熱演化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晚中生代古地熱場,其煤化作用最高古地溫溫度在200~300℃之間,古地溫梯度高達10~12℃/100m,古大地熱流密度值約為3~5HFU,異常古地熱鼎盛期的時限為幾至10Ma,即該期古地熱場具有高地溫梯度、高大地熱流密度值和瞬時性三個特點(秦勇等,1990,1992)。研究區東南緣與豫西北的煤級分布具有連續性,可以認為沁水盆地南緣的古地熱場特徵與豫西北具有極大的相似性。

自「八五」以來,石油部門對華北地區上古生界的有機成熟史和生烴演化進行了系統的區域性研究。冉啟貴等(1994)認為,沁水盆地上古生界有機質的成熟度是印支期前、後兩期地熱場相互疊加的結果,但是由於忽略了燕山期岩漿熱事件的影響,故認為本盆地不存在二次成熟及生烴作用。鍾寧寧等(1996)較為完整地考慮了熱歷史,但由於對沁水盆地中生代沉積史和煤層含氣性未做全面考察,盡管承認本區二次生烴作用的存在,但認為生成的烴類不具有保存條件。

㈥ 跪求畢業論文前人的研究成果怎麼寫

先下載一個采編讀瀏覽器,然後搜索前人的相關成果,然後用采編讀瀏覽器去摘抄,最後整理一下就可以了。

㈦ 1687年牛頓在總結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A、牛頓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回力是改變物體運答動狀態的原因」論段,故A正確;
B、庫侖得出庫侖定律並用扭秤實驗最早測出了庫侖引力常量,故B錯誤;
C、牛頓在研究行星運動規律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故C錯誤;
D、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法拉第得出電磁感應定律,故D錯誤;
故選:A.

㈧ 論文 列舉 別人論文提到的前人的研究成果 算抄襲嗎

樓主大可放心,這絕不是抄襲。相反,論文引言部分還需要這樣的介紹呢,叫「文獻綜述」。

㈨ 本課題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怎麼寫

先要去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研究資料,主要關注(就是前任主要研究成果):
1.相關研究已專經研究到什麼地步。屬
2.相關研究進幾年來不同流派的主要觀點,進行簡要的敘述。
3.前人已經得出的結論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和不足的。這部分要立足於你自己的課題研究,這是根本切入點,因為課題研究新穎性就在這里,需要你在前人的基礎上有創新和提高。比如前人研究的不足可以分觀點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方法)的局限性等,這樣你可以針對前人理論中不足或者沒有涉及的方面進行研究。
4.最重要的這部分既要有事實依據,也要簡明扼要。就是說要對前人觀點進行整合,分析比同流派觀點背後的價值取向,可以適當地引用重要觀點。當然不要引用太多,關鍵還是在於你的概括,你分析得越清晰,你之後課題研究的思路就越清楚,畢竟這部分只是鋪墊部分不能顯得太復雜,這樣很容易頭重腳輕。

㈩ 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怎麼寫

主要講述前人的事跡。

閱讀全文

與承襲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