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茶的發展歷史
一、茶的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
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
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
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
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
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
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裡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並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
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
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
"�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
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
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
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
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
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
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
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
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
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
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
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
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
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
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
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
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
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
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
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
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
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
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
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
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
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
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
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
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
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二、茶的傳播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
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最初興於巴蜀,其後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後被西方引
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
1.茶在國內的傳播
茶樹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嘉木",所以,中國的茶業,最初孕育、發生和發展於南方。
(1)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先秦兩漢)
顧炎武曾經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即認為中國的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慢慢傳播開來,也就是說,中國
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為業的。這一說法,已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
巴蜀產茶,據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此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以茶為貢品之一。
關於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
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後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
的茶葉市場。
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
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2)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成為茶業中心(三國西晉)
秦漢統一中國後,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而增強。尤其是茶的加工、種植,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
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
粵、贛毗鄰地區。
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於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
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有現在蘇、皖、贛、鄂、湘、桂一部分和廣東、福建、浙江全部陸地的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我國
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展,而已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
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
(3)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的發展(東晉南朝)
西晉南渡之後,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
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
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
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
三國兩晉之後,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4)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後,如《膳夫經手錄》所載"
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於是南方茶的生產,隨
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
唐代中葉後,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高水準的結果,就是湖
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正式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於茶者七八。現在贛東北、浙
西和皖南一帶,在唐代時,其茶業確實有一個特大的發展。同時由於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
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
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陝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
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5)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宋代)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並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
區,成為宋朝茶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地活躍
和發展起來。
宋朝茶業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江南早春茶樹因氣溫降低,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
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採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
餅茶製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和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 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
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以後,只是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的演變問題了。
2.茶在國外的傳播
由於我國茶葉生產及人們飲茶風尚的發展,還對外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專門設立市舶司管理海
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准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自己的國土。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把帶回的茶種
種在近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賀縣梵釋寺,寺僧便獻上香噴噴的茶水。天皇飲後非常高興,遂大力推廣飲茶,於
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在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並根據我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
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他晚年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稱茶是"聖葯"、"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
社會飲茶風尚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處,這時的陶瓷和茶葉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採取積極的對
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游遍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達非洲東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的經濟聯系與貿易,使茶葉輸出量
大量增加。
在此期間,西歐各國的商人先後東來,從這些地區轉運中國茶葉,並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
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自爪哇來我國澳門販茶轉運歐洲,這是我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紀錄。以後,茶葉
成為荷蘭人最時髦的飲料。由於荷蘭人的宣傳與影響,飲茶之風迅速波及英、法等國。
1631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忒的船長專程率船隊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去大量茶葉。
清朝之後,飲茶之風逐漸波及歐洲一些國家,當茶葉最初傳到歐洲時,價格昂貴,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將其視為"貢品"和奢侈品。
後來,隨著茶葉輸入量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降下來,成為民間的日常飲料。此後,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於中國。
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現今,最
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
技術。後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於當時海上貿
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
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總之,我國是茶葉的故鄉,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給世界人民創造了茶葉這一香美的飲料,這
是值得我們後人引以自豪的。
三、茶的發展
隨著茶葉的傳播,目前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幾乎遍及全國和世界五大洲的國家和地區。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加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因此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居世界之首。我國地跨六個氣候帶,地理區域東起台灣基
隆,南沿海南瓊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達山東半島,絕大部分地區均可生產茶葉,全國大致可分為四大茶區,包括江南茶區、江
北茶區、華南茶區、西南茶區。全國茶葉產區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尤以浙江和湖南產量最多,其次為四川和安徽。甘肅、
西藏和山東是新發展的茶區,年產量還不太多。近年來,我國茶園面積已達1600多萬畝,年產茶葉40萬噸左右,茶葉出口量達13.5萬
噸左右。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全國茶葉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網路,大
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科學種茶、科學制茶和茶業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斷提高,這為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茶葉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並成為三大飲料之一,所以世界茶業的發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個國家種植
茶葉,茶區主要集中在亞洲,茶葉產量約佔世界茶葉產量的80%以上。
茶葉生產和飲用已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人們對茶葉的需求也出現新的要求。這是因為,在社會發展中,一旦人們對衣、
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就特別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這種天然保健飲料必將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
與此同時,由於它含有大量的對人體起著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會吸引大量消費者去飲用它。茶葉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伴侶。
中國古代重要茶事進程錄:
◆原始社會
神農時代傳說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說,當為茶葉葯用之始。
◆西周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餚湯料,供人食
用。(據《晏子春秋》)
◆西漢(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這表明四川一帶已有茶葉作為商品出現,是茶葉進行商貿的最早記載。
《僮約》
◆東漢(公元25--220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葯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三國(公園220 265)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後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於是人們競相采之,並逐漸由葯用演變成社交飲料,
但主要還是在社會的上層。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為飲料擴大普及的時期,並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納趙贊議,開始徵收茶稅。
公元8世紀後陸羽《茶經》問世。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專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展。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間(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開》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司茶貿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與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發布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
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並轉運入歐。19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1618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並向俄皇饋贈茶葉。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數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萬丹運華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擔,開中國內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之先聲。
1690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照。光緒31年(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
察茶葉產制,並購得部分制茶機械,宣傳茶葉機械製作技術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機械制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制茶業。
四、飲茶史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葯用價值已被發現,並由
葯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
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本文旨在簡單敘述飲茶方式和習俗的發展和演變,其大體可分為幾個階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葯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
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
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葯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
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
《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雲"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
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乾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
注入開水並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葯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於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
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
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志.吳志》),說明華中地
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涌
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
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
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
回答者:全心全意888 - 助理 三級 3-24 22:03
⑵ 採茶葉的作文!!!!!!!!!!!
第一次採茶葉
採茶的季節又到了,爸爸、媽媽又忙起來了。他們白天要上山去摘茶葉,辛苦了一天回家,晚上還要炒茶葉。他們每天晚上能在十二點鍾之前睡覺,已經算很不錯了。看著他們早出晚歸這么辛苦,我打算在雙休日,也跟著爸爸、媽媽上山去摘茶葉。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爸爸、媽媽,他們爽快地答應了。
周末終於到了,我一大清早就跟著爸爸、媽媽上山摘茶葉。我們沿著羊腸小道,來到山上的茶地里,山上四周雲霧繚繞,細雨蒙蒙,地面上還有晶瑩的露水。他們一進茶園,便動手摘茶葉了,看來他們的時間真的很緊。
我走到茶園的一角,也開始採摘起來。由於是明前茶,茶葉質量好,韻味足,特別清香。看著眼前的一片碧綠細嫩的茶葉,我興奮極了,舞著雙手采個不停。不一會兒,我就摘了滿滿一小籃子茶葉,我喜滋滋地將「成果」拿給父母看,盼望得到他們的誇獎,不料,他們皺起了眉頭,哭笑不得。
原來,我採的茶葉,將嫩芽與老茶葉片一起采來了,再回首看那茶篷,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枝條了。還有,我採的茶葉,十有八九摘破了。爸爸說,一旦茶葉摘破了,水分流失了,香味也就淡了。
我再去看爸爸媽媽的籃子,爸爸採的茶葉幾乎沒有什麼老茶葉片,也很少有摘破的。媽媽的呢,更是講究,清一色的是嫩芽,她是一片片用小剪刀剪下來的,她說她採的茶葉要製成碧峰春名茶。
那一刻,我羞得臉紅了,像一朵艷麗的山花。
然而,第一次採茶的經歷,回憶起來竟是那樣的美好,它讓我愛上了勞動,也讓我在勞動中懂得了採茶的知識,培養了採茶的技能。
⑶ 譚元春的主要成就
有一天,鍾惺到潭元春府第做客。譚元春從魚市買來一條青魚,親自下廚燒魚,在殺魚時,他突然發現去掉頭尾的青魚段酷似木片琴,於是就順著肋制出花紋後佐酒紅燒。鍾惺也在一邊觀制佳餚,兩人如聞木片琴的丁冬雅韻而心曠神怡。
魚烹完後,譚、鍾二人對放在桌子上的魚的模樣端詳了半天,捨不得吃,定要把這道菜叫出名稱來,才能動筷子。譚元春說此菜是「一段段地連成一排,叫『紅燒木琴魚』吧」,而鍾惺則說其模樣更像屋頂上的瓦塊,所以應該叫「紅燒瓦塊魚」更合適。兩人相持不下,誰也沒有說服誰.最後因其香味實在誘人,雙方都不約而同地動了筷子。
此菜後來傳至民間,因更多人傾向於形似屋瓦的說法,故而都稱「紅燒瓦塊魚」,而且流傳至今。 譚元春把茶區分為「頭茶」、「二茶」、「三茶」。他在詩中寫道:「萌芽不可折,除卻桑茶論,桑老傷蠶意,人情亦有新。」當時,在茶區流行一種「桑茶論」的說法,認為採茶應如採桑一般,「萌芽不可折」。譚元春則持不同看法,應當「除卻桑茶論」,正是萌芽為上品筍茶。「二茶」,為穀雨節前採摘的茶葉。「同是嫩而拳,何知非雨前?辨茶如辨水,江半南零泉」。雨前和雨後的茶葉,形態、質感極為相似。「同是嫩而拳」,要辨別孰前,孰後,要有陸羽品茶辨水的真功夫,恰似當年陸羽辨別揚子江中的南零泉一般高超神妙。「三茶」,經過頭采,二采,再採的茶葉即為「三茶」了。譚元春關於「三茶」的詩是這樣寫的:「生意窮三摘,纖毫貴一針。采山牙筍外,不慕遠峰春。」
採茶貴在適時。譚元春《穀雨前三日催僧採茶》詩寫道:「晴有雲不採,吾聞諸季疵,貴精兼貴少,莫待葉舒時。」採得好茶,還需取得好水煎制,才能相得益彰、神形兼備。譚元春在《汲君山柳毅井水試茶於岳陽樓》詩中說:「臨湖不飲湖,愛汲柳家井,茶照上樓人,君山破湖影。」詩中的洞庭湖、君山、柳毅井、岳陽樓都是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此番試茶,將情、景、物、我融於一體,詩人的性靈之美和客觀世界的自然之美,達到了至真至善的完美統一。也許這便是茶道所追求的一種和敬清寂的境界。
譚元春還寫有一首《虎井》詩,在詩序中他寫道:「愛其名,披榛往尋。」虎井並不深,「汲不數家,家不數瓮;親汲之,其味甘洌,與河水、泉水相亂。」雖算不上名泉,「而日煮一瓶以試客,客即韻不辨也。」在譚元春看來,這絕不是一眼俗井,於是他欣然題詩,為後人留下了與茶有關的名詩、名井流傳至今,令後世景仰。譚元春曾追尋陸羽辨水品茶的足跡,寫下許多優秀的詩篇,在《舟出南溪尋鴻漸第三泉》詩中,表達了他對陸羽的敬仰:「陸子吾鄉里,茶心終永存。」
⑷ 梁偉平的主要成就
主要作品有《逼上樑山》《水漫泗洲》《楊乃武與小白菜》《金龍與蜉蝣》《馬陵道》《西楚霸王》《李甲與杜十娘》等,淮劇電視劇有《金龍與蜉蝣》(上海台),《西楚霸王》(中央台),《千古韓非》等。影視作品有《月朦朧鳥朦朧》《最後的謀殺》《別亦難》《明月清照》等。
曾獲第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文化部第四屆文華獎,全國地方戲匯演優秀演員獎,第五屆上海市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列榜首),首屆上海寶鋼高雅藝術獎,第十一屆全國戲曲電視劇評比「最佳演員獎」,第六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第十一屆上海市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上海文廣系統首屆職業道德「十佳標兵」,全國文化先進工作者,第九屆中國戲劇節首屆中國戲劇獎優秀表演獎,上海市優秀文藝人才獎,上海戲劇家協會獎,2000年舉辦《梁偉平表演藝術研討會》。 活動年表
1994年,農歷甲戌年:第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
戲曲演員獲獎名單
李仙花(廣東省漢劇院)
喻海燕(四川省綿陽市川劇團)
梁偉平(上海淮劇團)
馬莉莉(上海滬劇院蒲東分院)
王藝華(山西運城地區蒲劇團)
史敏(上海京劇院)
張曼君(江蘇贛南採茶戲劇團)
陳少雲(湖南省京劇團)
李龍斌(安徽省徽劇團)
龍紅(江西贛南採茶戲劇團)王蓉蓉(北京青年京劇團)
秦雪玲(北京京劇院)
茅威濤(浙江省小百花越劇團)
劉芸(四川省成都川劇院)
2000年10月27日,農歷庚辰年十月初一日:第十一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揭曉第1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揭曉,11個劇種的20位表現突出的優秀演員獲獎。
戲曲主角獲獎名單
江蘇省京劇院《駱駝祥子》:陳霖蒼、黃孝慈
上海京劇院《貞觀盛事》:關懷、尚長榮
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二團《徽州女人》:韓再芬上海昆劇團《牡丹亭》:沈麗、張軍
上海淮劇團《西楚霸王》:梁偉平、許旭晴
重慶市川劇院《金子》:沈鐵梅
雲南省玉溪市滇劇團《京娘》:馮詠梅
福建梨園戲實驗劇團《董生與李氏》:龔萬里
戲曲配角獲獎名單
重慶市川劇院:張建平、陳雪
上海昆劇團:倪泓
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黃新德
北京市曲劇團:莫歧
2006年3月18日,農歷丙戌年二月十九日,下午:「東方講壇」淮劇音樂藝術欣賞講座舉辦「東方講壇」淮劇音樂藝術欣賞講座舉辦,拉開了紀念淮劇藝術進上海一百年系列活動的序幕。
在85歲高齡的淮劇筱派旦腔創始人筱文艷的帶領下,上海淮劇團著名藝術家馬秀英和著名淮劇演員兼導演何雙林在賀綠汀音樂廳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演講,梁偉平、施艷萍、豐君梅、梁仲平、張華、趙國輝、邢娜、陳麗娟等優秀演員也到場進行精彩演示。別開生面的淮劇音樂講座,讓在場的戲迷聽眾對淮劇音樂的發展歷程有了全新的理解。
2006年6月10日,農歷丙戌年五月十五日:六代滬劇演員錄制首個文化遺產日慶祝晚會為慶祝中國首個「文化遺產日」,六代滬劇名家在上海電視台高清演播室錄制了一台「同唱一台戲」的慶祝晚會。此次演出是上海滬劇界的一次難得的盛會。滬劇老藝術家代表邵濱孫、楊飛飛、王盤聲悉數到場。中青年演員茅善玉、馬莉莉、陳瑜、孫徐春、陳蘇萍、華雯等獻上了諸多滬劇經典。崑曲表演藝術家計鎮華、京劇演員張達發、越劇演員王志萍、淮劇演員梁偉平也客串了一把滬劇。與滬劇一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江南絲竹和鑼鼓書的藝術家們也參加了現場展示。
2006年7月28日,農歷丙戌年七月初四日,晚:上海淮劇團「摺子戲、小戲專場」演出舉行上海淮劇團「摺子戲、小戲專場」演出在逸夫舞台上演。上海淮劇團的名角梁偉平、豐君梅、梁仲平等一起獻演,劇目既有傳統劇目《珍珠塔·前見姑》、《荊釵記·見娘》,也有專為市郊新農村建設的新創小戲《孝子鎮長》,還有青年演員們主演的新版《梁祝·山伯下山》、《劉二姐趕會》。
2006年11月5日,農歷丙戌年九月十五日,9時30分:上海戲曲進公園活動第二天上海戲曲進公園活動第二天。本活動以「踐行公共道德,倡導文明游園」為主題,滬上京劇、滬劇、越劇等名家帶著名段走進滬上10座公園,教唱公園里的戲曲愛好者。
本日在宜川公園,豐君梅、梁偉平教唱淮劇《啞女告狀》選段《夢游》、《玉杯緣》選段《夜蘭》。
2006年11月12日,農歷丙戌年九月廿二日,晚:紀念淮劇進上海100周年慶典活動舉行紀念淮劇進上海100周年慶典活動在上海大劇院舉行。
簡短而熱烈的慶典活動後,「申江淮劇百年情」交響演唱會在大劇院上演。上海淮劇團和上海愛樂樂團的藝術家們親密合作,為淮劇觀眾獻上了一台氣勢磅礴、充滿時代氣息又不失淮劇韻味的演唱會。演唱會運用了多媒體手段,集中展示各個時期淮劇藝術家的創作成果。這也是淮劇以大型交響樂隊伴奏的形式首次亮相。馬秀英、何雙林、梁偉平、梁仲平、張華等老中青六代演員為觀眾呈現了《水漫泗洲》、《探寒窯》、《白蛇傳》和《蘭橋會》等經典唱段。85歲高齡的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筱文艷也抱病來到現場和觀眾見面。而蕭雅、錢程等其他劇種的明星演員和美國友人威廉學唱的淮劇唱段更讓現場沸騰。
2007年3月21日,農歷丁亥年二月初三日,19時15分:2007年上海淮劇團新劇目展演第二天2007年上海淮劇團新劇目展演第二天,演於逸夫舞台。
演出劇目
《武松打店》(譚昀,陳榮榮)
《荊釵記·投江》(邢娜)
《荊釵記·見娘》(梁偉平,景蘭英,劉永華)
《強項令》(施燕萍,張華,徐良玉,劉永華)
2007年12月27日,農歷丁亥年十一月十八日,19時15分:海上戲曲花似錦--上海六大戲麴院團迎新展演淮劇專場海上戲曲花似錦--上海六大戲麴院團迎新展演在逸夫舞台舉行,本日為淮劇專場,由上海淮劇團演出。
演出劇目
新編傳統淮劇《樊梨花》選場(王萍,趙國輝)
傳統淮劇《李翠蓮》選段(陳麗娟)
新編傳統淮劇《真假駙馬》選場(梁仲平,邢娜)
新編傳統淮劇《竇娥冤》選場(施燕萍,張華)
新編傳統淮劇《斷太後》(景蘭英,張闖)
新編傳統淮劇《打龍袍》(梁偉平,景蘭英,張華,趙國輝)
2008年4月13日,農歷戊子年三月初八日,19時:上海電台《星期戲曲廣播會》25周年慶典晚會舉行具有25年歷史的廣播名牌節目《星期戲曲廣播會》在逸夫舞台舉行25周年慶典晚會,同時也宣布長三角戲曲廣播聯盟正式成立。
江、浙、滬三地的戲曲名家參加,包括單仰萍、盛小雲、秦建國、梁偉平、李軍、張軍、沈昳麗、龔仁龍、吳鳳花、陳飛、王錦文、周東亮、季春艷、姚恭林、錢思劍、吉燕萍、居峰、趙雋晴、楊婷娜、忻雅琴、張華、邱海東、陳麗娟、傅希如、許海俐、周益倫、吳愛藝等。聯袂獻演。
⑸ 與長安CS55 PLUS自駕游記之信陽毛尖採茶體驗
清明時節雨紛紛,今年的清明與往常的大有不同晴空萬里,現獨自一人在信陽居住,清明假期總要給自己一個安排。那就帶上我的玩伴小五去遊玩採茶,體驗信陽本地特色。說說我的陪同吧既是我的愛車小5也是我的玩伴小5。它有著高大威猛的身材,頗具陽剛氣質,外觀看起來真的是很漂亮。美好的畫卷會讓人沉醉其中,動聽的旋律會讓人忘記自我,如詩如畫有時候也不過如此。而今天我們不談畫也不說歌就來聊一下和CS55plus的游記。
夕陽向大地灑下金輝,站在山頂,山川像我涌來,聞不盡滿山茶香,道不盡的悠悠古腸。
⑹ 描寫「採茶情景」的句子有哪些
遙望茶山雲霧繞,茶香醉心人神往,若隱若現採茶女,茶山人歌入夢來。
新竹背簍採茶女,俏影麗容賽繁花。笑語綿甜悅山鳥,歡歌縱情破霧紗。艷唇雲鬟迎曉日,紅頰褶衣送晚霞。纖手篩取嫩瓜片,屈身烘得細黃芽。
人間四月正是採茶時,採茶之候,貴及其時,太早則味不全,遲則神散。此刻,早已約好了採茶女,騎著單車無比的悠閑自在,一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一片春色盎然,在陣陣歡聲笑語中迎來了茶園。
你的眸子比那一泓清水還要清澈,你的皮膚比這嫩芽還要細嫩;當清風吹來,扶起你那烏黑的發絲,輕紗鼓動,那正是你融於自然的美。如果說 春風給了嫩芽的生命,陽光給了嫩芽的溫暖,雨露給了嫩芽生長;而你 用你的一雙纖纖細手讓這嫩芽能夠發揮出他最大的價值。這就是你 恬靜、溫柔、善良而美麗的採茶女。
望著眼前的一片片春綠,彷彿採茶女正邁著輕盈的腳步款款而來,伴隨著一陣陣悅耳動聽的歌聲飄浮入耳,那身段,那笑容,心早已沉迷於那抹茶香里,醉了滿心的呢喃。走進茶園,那撲鼻耳聞的香味飄至我的鼻間,讓我流連忘返,此刻我醉於茶園里,寂靜中躍動著的一樹樹綠綠的心情。雙手在枝葉間舞動,有時獨唱,有時合奏,眼在園里飛,指在枝上飄,一葉葉細芽飛入蔞中,霎時間,茶蔞中的綠滿了溢了。
霧氣升騰,隱隱約約,你的一襲白衣,在遙遠的山澗嫵媚山花的爛漫。柳葉為你畫眉,溪水清澄你的雙眸,花香繚繞你堅挺的鼻翼,山茶花綻放你的朱唇微啟。笑語盈盈,紫色的面紗輕掛你面容,茶園的嫩芽,在你纖細的指尖折彎了腰,你的美貌,只有它們知道,紛紛親吻你柔香的指肌,歡快的跳入你背後的竹蔞。
此時心中充滿著收獲的快樂,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滿載而歸,除去身上的灰塵,開始加工採集下來的成果,如果說製作春茶有一種新奇感覺的話,那麼,品嘗春茶就更有一種陶醉的感受了。沖泡之後,茶芽朵朵,葉脈綠色,似片片翡翠起舞,顆顆葉片卧底後,飲之唇齒留香,回味無窮。正所謂君為千里飄茶香,處處留茶芳!欲為此香來,定能醉人腸。
陸陸續續至七點過後,茶樹叢中已是人頭攢動了,此時的山上卻又是另一番景象。人們邊採茶邊嘮著家常、互相打著趣,有幾個稍稍上了歲數的婦女時不時還會講上那麼幾段帶 色兒 的笑話,聽得半山的人一片鬨笑。對面山上的人遠遠聽見這邊傳去的笑聲,也大聲地叫喊著摻雜上幾句湊湊熱鬧。人們熱情而爽朗的笑聲隨著此起彼伏的採茶聲,在幽幽的山谷中匯成歡歌笑語一片。
我采啊采啊採茶葉,采啊采啊採茶葉!堅持!堅持!再堅持!終於到了午飯時間,叔叔送來了盒飯。還不錯的盒飯,彪將軍的,有大排,有青菜,有湯,還有水果。可能是餓了吧,午飯在野外也吃的特別的香!腰酸的厲害,坐下來休息了就再也不想站起來了,原來,採茶,好辛苦!
一群舞文弄墨的人,各自以為舒適的姿態散坐藤椅上。手捧細瓷靑花茶碗,聽頭上細雨和傘布"噗噗"的呢喃,看滿山遍坡的茶樹,和茶間那些頭戴尖頂小竹笠,身著各色衣裳,斜掛茶簍,雙手翻飛在茶枝間的女人們採茶,那份愜意和滿足,使這群本就疏狂而敏感的人陶醉了。
我們先採早茶,一芽一葉,墨綠的母茶樹上長著一層花兒一樣的嫩芽。我認真地找著只有一芽一葉的茶,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它摘下來,放進黃色的書包里。有兩個通城縣的女同學走了過來,用她們有力的大手,把我挑剩的茶葉一把一把地抓了下來,她們的書包一下子鼓了起來。我提醒她們說:老師說只能要一芽一葉的茶。她倆相視一笑,溜走了,去尋找下一片茶源了。一天下來,我沒偷一點懶,采了一斤六兩,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給我的任務。
近前細看,說是釆茶女,倒不如說盡是一群五六十歲的釆茶老婦。濕漉漉的竹笠壓著滄桑。滿臉歲月的溝壑擠壓得雙目只顧低眉緊盯枯塙而忙碌的雙手。身材壅腫笨拙,再不婀娜靈巧,哪還有穿紅著綠的興致呢?
清晨,當天空微放初光,小鳥才睜開惺忪的睡眼,便可看見三三兩兩的採茶女背著竹籃往屋後的茶山去了。山不是特別高,但也得爬上個半把小時。山路在蒼翠濃密的樹下蜿蜒,偶爾傳來幾句相遇之人的問候,葉面上的露珠被行人驚醒,紛紛滾落於地或行人的發梢和肩膀。清脆的鳥鳴伴著露珠垂落的滴答聲和行人悉悉索索的腳步聲,在寂靜的清晨是那麼悅耳動聽。
天邊那朵雲彩,忽然變成烏雲。天色暗沉,細雨連綿。眾採茶女戴上竹帽,紛紛奔回家中。那一片茶園,油綠綠,亮晶晶,荼香飄萬里。你跑到茶亭中,取下竹帽,從香囊中輕拉一條手帕,拭去臉上的汗珠。無人在此,你依然優雅至極。長辮上粘滿了水珠,你玉手拉下一條紅繩,烏發如瀑布般飄灑開來,發絲柔細,閃亮靈動。風兒吹來,發絲陣陣清香隨雨飄散。
十來分鍾的車程吧,我們來到了採茶的地方,叫什麼地方?以我這健忘的腦子已經記不得了。茶園里,滿是青青的嫩茶,很美!開工,採茶。可是我卻不會!丟臉誒!不過以我這么聰明的腦袋,很快就學會了啊。只是這個速度,實在是不敢恭維哦!采著茶,和媽媽聊著天兒,感覺特別的開心,也覺得很幸福!很少時間能和媽媽這么貼心的談心,這么無拘無束的聊天,難得這樣的機會,真好!只是早晨的氣溫有些的冷,緊緊了衣領,感覺還好!
⑺ 親子活動成佳採茶作文400字
「春來採茶時,滿山人頭竄。嫩芽連綠蕊,茶葉嶺中生」,每次讀到這首詩,我都非常憧憬能親自體會採茶的美妙。終於上周星期五我們班組織了採茶親子活動後,讓我圓了久違的採茶夢。 記得星期五那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我們全班同學在寬窄巷子廣場集合後,乘坐兩輛大巴車向我們的目的地「蒲江成佳鎮同心村嘉竹茶園觀光基地」出發了。一路上大家歡天喜地,都很期待這一次的採茶活動。 不一會兒就到目的地了,我們班同學在老師和家長的組織下,迫不及待地跳下了車。來到茶園里,舉目遠眺,一棵棵茶樹緊緊地挨在一起,排成一字行,當中只有一點點的空隙讓人能走進去摘。綠油油的茶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好像在對我們說:「快來摘我們吧!快來摘我們吧!」。蔚藍的天空中幾朵白雲悠閑自在地飄來飄去,藍的天,綠的茶,讓我感覺彷彿走入了一幅天然的潑墨山水畫中一樣。 我們各自領到了採茶的籃子,仔細地聆聽了工作人員對採茶方法及注意事項的講解後,工作人員一聲令下:「採茶開始!」,我們歡呼著、跳躍著,興致勃勃地沖進了茶園里。一時間,茶園里人頭攢動、歡歌笑語、熱鬧非凡,喚醒了沉睡的茶樹,驚飛了小憩的鳥兒。採茶看似簡單,真的采起來沒想到還有難度:採茶是要采那碧綠的嫩芽,要把兩片大葉子中間緊夾著的那片嫩芽摘下來,要是把茶樹的老葉也采了下來那就糟糕了。我看見面前的一片嫩芽後,就伸手使勁一扯,結果嫩芽沒扯下來,倒是扯下了幾片葉子。外公在我身邊看了看,說:「錦錦,做什麼事,都要有耐心,要仔細觀察後再下手,一定要改掉你做事情急燥的毛病。」我一聽,臉刷的一下紅了,不好意思的吐了吐舌頭,說:「知道了,外公,我會小心的」。於是我認真的觀察了一下茶葉的嫩芽,發現其實只需要很溫柔地往嫩芽底部的莖上輕輕一掐,就能把我需要的茶葉尖採下來,並不需要用大力氣去扯,動作太粗魯,反而會破壞茶樹尖的嫩芽。 我找到了方法後,就開始認真的采起來,不一會兒就采了一小籃了。但是這時天氣逐漸熱了起來,白晃晃的太陽烤得我滿頭大汗,採茶的新鮮感也開始慢慢消失了,我有點不耐煩了。外公發現後,笑著對我說:「錦錦,你忘了小貓釣魚的故事了嗎?做事情三心二意,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又怎麼能成功呢?你看其他同學採得多帶勁呀,你不想堅持一下多采點嗎?到稱重、評比的時候,你想當最後一名嗎?」是呀,外公說得對,採茶就像學習一樣,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就不能成功。想到這里,我深吸一口氣,壓下所有的煩燥情緒,我又開始一絲不苟得採摘起來。等到上交採茶成果的時候,我看到自己採的茶葉和同學們採的相比,是最多的。我真棒!想到這里,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採茶活動結束後,我們又觀看了制茶師傅現場表演的「殺青」——這是制茶的第一道工序。後來,每人還分到一小袋包裝好的半成品茶。帶著我們辛勤勞動的成果,我們全班同學欣賞了茶藝表演後,依依不捨得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回首整個活動,我得到了太多的收獲:「雲霧山中,染一身醉綠;峰高水長,沁一季茶香」,不但在大自然中得到美景的熏陶,了解了許多關於茶葉的知識,而且在採茶的過程中還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有恆心才能成功的道理。
⑻ 採茶葉的作文
1、
茶葉,大家並不陌生吧!大家都喝過那有些苦澀的茶,可你們采過茶葉的嗎?我就在敬亭山采過!
那天我和媽媽去敬亭山去玩,在上山的過程看見旁邊凈是茶田,裡面有很多人都在採茶葉.我媽媽便也加入其中.因為我媽媽采過茶葉,所以很熟練.可我是第一次采啊,都不知采哪些.我一開始以為要摘那些比較老的,便采了一堆,當我把我辛辛苦苦所得來的成果拿給媽媽看時,媽媽笑著說: 「採茶葉要采嫩的,你采這么老的給誰喝啊!」我有些不好意思了,便有些心疼的把手中的一堆老茶葉給扔了.然後一溜煙的跑去繼續摘了,這下我可有些小心翼翼的了,生怕又摘了「不合格產品」.我在茶田中尋找目標,哈哈,尋到目標,小心翼翼的摘了下來,我就按照這些步驟,不多會,就摘了一堆,手裡捧不下了,便跑到媽媽身旁,把成果拿給媽媽看.「不錯。」媽媽誇獎道。
我正沉浸在採茶葉的樂趣中,天漸漸的黑了,媽媽看了一下我們的成果,有一大袋子了,「夠了夠了,別采了,天黑了。」我這才戀戀不舍的停止採茶葉了。
第一次,就是如此興奮,願下次還能來 ... ...
2、
金秋十月,正是收獲季節。我們來到家鄉寧波探親度假。
舅舅告訴我,寧波有許多山脈,風景非常秀麗。我問:「你能帶我去登山嗎?」他想了想,說:「 No problem 」。今天清晨,我們就出發了。舅舅開了一輛白色的轎車載著我們來到了山腳下。那裡的空氣是那麼清新,那麼潔凈。我抬頭一看,這座山巍峨壯觀,看不見頂。我們下了車,我和弟弟蹦蹦跳跳地向山上跑去。一路上有茂密的山林,潺潺的小溪。我們一口氣登上山頂,累得我們氣喘吁吁的。我一屁股坐了下來,舉目遠眺。這里的陽光是那麼燦爛,那麼溫柔;天是那麼蔚藍,雲是那麼潔白,那麼神秘;在這里,我似乎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秋高氣爽!我正在那兒獨自陶醉呢,舅舅就在一旁叫著:「別偷懶啦,我們去採茶葉吧!」說著還發給每個人一個塑料袋。我們來到一片綠油油的茶樹旁,舅舅告訴我們,淡綠色的茶葉是最好最嫩的。於是我們開始採摘茶葉。采著采著,我開始不耐煩了。原來採茶葉是那麼枯燥而又麻煩的一件事。過了大約一個小時,我們一共才采了半袋茶葉。肚子卻唱起了空城計,我們便打道回府了。
回到家,我們把茶葉沖洗了一下,放在陰涼處吹乾。過了一會,我開始生火,我們架起了一口鐵鍋,舅媽負責翻炒,不一會兒,大功告成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小撮茶葉放進杯子里,輕輕地倒入滾燙的山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碧綠的茶葉在水中慢慢舒展開來,像一個個含羞的少女在跳舞。我小心地呡了一口,一股甘甜沁入心脾。真香啊!
今天的茶葉,不知怎麼的,比平時買的龍井還要香呢!
3、
又是一個快樂的暑假,為了讓這個暑假過得更有意義,也為了響應學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所以我決定到太外婆家去採茶葉。
太外婆家在新昌回山,除了冬季,一年三季都有茶葉可采,價格也各不相同。我和爸爸媽媽在一個星期六的早晨由爸爸開著車出發了。
車子穿過了一個一個的隧道後,終於到了太外婆家,親切的二姨婆招待了我們,她說,太外婆身體不好,我帶你們去採茶葉好了,就在我家屋後,我們說好的。二姨婆為我們找來了草帽、小竹籃,要我把草帽戴在頭上,因為太陽太熱了,要我把小竹籃綁在腰間,這樣方便採摘,准備好這些我們就出發了。
來到茶園,聞著那芳香撲鼻的茶香,看著那整齊的一排排茶葉,我的心情立刻好了起來,心想採茶不會很難吧,於是我就開始動手采了,我專挑那些葉子大的采,媽媽在一旁看見了對我說:「容容啊,採茶要挑嫩的采,最上面的那些嫩葉,那樣炒出來的茶葉才會香,知道了嗎?」這下我才明白,原來採茶還有學問呢,聽了媽媽的話後,我認認真真地采起茶來,我用大拇指和食指小心翼翼地把一片一片的嫩葉採摘下來,放在腰間的小竹籃里,漸漸地,竹籃里茶葉開始多了起來,手也越來越酸,衣服都被汗水濕透了,後來我終於堅持不住了,但是我也采了半竹籃的茶葉了,看著這半籃的勞動成果,就是再累也值得!
我們把采來的茶葉交給二姨婆,二姨婆把茶葉都倒在炒茶葉的機器里,啊?,那芳香撲鼻的氣味又一次地出現……。
經過這次勞動,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古人說的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以後再也不會浪費糧食,再也不亂花錢了,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我給你幾個故事情節,你自己整理
⑼ 春隨花落去,香風正採茶,與愛車捷途X90的採茶記
與捷途X90採茶記: 人間四月正是採茶時,採茶之候,貴及其時,太早則味不全,遲則神散。駕著X90悠閑自在的去茶園採茶,一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一片春色盎然。望著茶園里的那一片片春綠,心早已沉醉在那抹茶香里,醉了滿心的呢喃。茶園里的香味讓我沉醉的流連忘返,不知歸途。雙手在枝葉間舞動,眼在園里飛,指在枝上飄,一葉葉細芽飛入簍中,剎那間,茶簍綠滿溢了。 帶著滿簍茶和採茶的快樂滿載而歸,我竟不知疲倦,開始加工採集下來的成果,如果說製作春茶有一種新奇的感覺,那麼,品嘗春茶就更有一種陶醉的感覺。正所謂君為千里飄茶香,處處留茶芳!欲為此香來,定能醉人腸。
茶樹栽在一個個小山包上,每個小山包都被一梯梯的茶樹覆蓋著,春茶如雨後春筍般從茶枝里冒出來,放眼望去,漫山的茶樹猶如一排排列隊的士兵,昂首挺胸占據一整個山坡。
茶園里的涼亭,供採茶的農家和來茶園參觀的遊客休息、避雨,四周都有茶樹環繞,和煦的春風拂面吹來,淡淡的茶香吹過鼻尖........
「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華。」
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濃或淡交織之中,品茶品的不僅是茶,更是一種風輕雲淡的人生態度。
山間的小路,有一種原始森林的感覺,靜謐卻不讓人恐懼,慢慢的走在這里卻到叫人心裡舒服。
茶,生於天地之間,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所以才有幽幽純香,讓人垂涎欲滴、贊不絕口。
茶山綿延,片片嫩綠,手工採摘的春茶經過道道工序,應季上市。
嫩綠吐舌的新芽兒,一片挨著一片,不留一點兒縫隙。那濃淡相宜的綠色,看著真叫人舒服。
茶園里的果子,這里的大部分茶農,都喜歡在茶園里種上三兩棵果樹。
茶園里另一番別致的景象,看到這讓我想起了西遊記里小兒城那個吃人心的妖怪里的那道門,有沒有很像的感覺。
潮流的外觀豐富配置釋放天性,強勁的動力駕馭我的採茶時光。
六邊形進氣格柵氣勢洶洶搭配造型犀利的前大燈,整體極有辨識度,同時也賦予車頭一定的陽剛之氣。
威武雄渾!
大燈的造型簡約,和車頭造型很搭。
干凈的他讓我感覺很舒服。
車身線條優雅、大氣。
車身的底盤也比較高,這樣一是視野比較開闊,二是在鄉間小路也不怕顛簸。
清晰精緻的車身後標。
車的側面也很耀眼,不會讓人覺得平平無奇,外觀的設計也給人一種成熟穩重的感覺。
和他一起走進茶園,奔赴茶的旅程,感知茶生活。
因為喜歡平時也很愛護他,經常保持車內的干凈、整潔,現在一看該好好擦擦後視鏡了。
智能配置錦上添花,盡享舒適安全駕乘。
人體工學設計的座椅,非常舒適,車內空間也很大,長時間待在車里也不會感覺壓抑。
茶園里都是一陣陣撲鼻耳聞的茶香,讓人留戀往返,沉醉在茶園中,茶就是有這般神奇的力量。
速體的車身線條感覺是非常的運動,看起來也是非常的時尚酷炫。
真的是越看越喜歡,潔白的車身,不會像黑色那麼沉悶,給人一種簡潔,大方的感覺。
⑽ 形容「採茶」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
藍天、白雲、清風拂面,這樣的意境讓人的心也變得神馳起來。你安靜的站在那片一望無際茶海之上,就猶如來自於風中的女神,純真、清雅。因為你,所以這片茶海的風景才變得更加的美麗。
第2句
遙望茶山雲霧繞,茶香醉心人神往,若隱若現採茶女,茶山人歌入夢來。
第3句
幾場春雨過後,喚醒了正在沉睡的茶苗,思緒也在茶香的煙霧繚繞中沉澱。此生,不愛美人愛香茗,對品茶情有獨鍾。閑暇時喜歡獨享慢飲,超然境界,一杯香茗,一本好書,一曲名樂足矣。
第4句
新竹背簍採茶女,俏影麗容賽繁花。笑語綿甜悅山鳥,歡歌縱情破霧紗。艷唇雲鬟迎曉日,紅頰褶衣送晚霞。纖手篩取嫩瓜片,屈身烘得細黃芽。
第5句
人間四月正是採茶時,採茶之候,貴及其時,太早則味不全,遲則神散。此刻,早已約好了採茶女,騎著單車無比的悠閑自在,一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一片春色盎然,在陣陣歡聲笑語中迎來了茶園。
第6句
你的眸子比那一泓清水還要清澈,你的皮膚比這嫩芽還要細嫩;當清風吹來,扶起你那烏黑的發絲,輕紗鼓動,那正是你融於自然的美。如果說 春風給了嫩芽的生命,陽光給了嫩芽的溫暖,雨露給了嫩芽生長;而你 用你的一雙纖纖細手讓這嫩芽能夠發揮出他最大的價值。這就是你 恬靜、溫柔、善良而美麗的採茶女。
第7句
望著眼前的一片片春綠,彷彿採茶女正邁著輕盈的腳步款款而來,伴隨著一陣陣悅耳動聽的歌聲飄浮入耳,那身段,那笑容,心早已沉迷於那抹茶香里,醉了滿心的呢喃。走進茶園,那撲鼻耳聞的香味飄至我的鼻間,讓我流連忘返,此刻我醉於茶園里,寂靜中躍動著的一樹樹綠綠的心情。雙手在枝葉間舞動,有時獨唱,有時合奏,眼在園里飛,指在枝上飄,一葉葉細芽飛入蔞中,霎時間,茶蔞中的綠滿了溢了。
第8句
夜漸深,勞累了一天的採茶女帶著安祥的笑容進入了甜甜的夢鄉,只有那濃濃的茶香仍在寂靜的夜空中久久彌留散之不去,如同那採茶人甜美的夢。
第9句
霧氣升騰,隱隱約約,你的一襲白衣,在遙遠的山澗嫵媚山花的爛漫。柳葉為你畫眉,溪水清澄你的雙眸,花香繚繞你堅挺的鼻翼,山茶花綻放你的朱唇微啟。笑語盈盈,紫色的面紗輕掛你面容,茶園的嫩芽,在你纖細的指尖折彎了腰,你的美貌,只有它們知道,紛紛親吻你柔香的指肌,歡快的跳入你背後的竹蔞。
第10句
此時心中充滿著收獲的快樂,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滿載而歸,除去身上的灰塵,開始加工採集下來的成果,如果說製作春茶有一種新奇感覺的話,那麼,品嘗春茶就更有一種陶醉的感受了。沖泡之後,茶芽朵朵,葉脈綠色,似片片翡翠起舞,顆顆葉片卧底後,飲之唇齒留香,回味無窮。正所謂君為千里飄茶香,處處留茶芳!欲為此香來,定能醉人腸。
第11句
陸陸續續至七點過後,茶樹叢中已是人頭攢動了,此時的山上卻又是另一番景象。人們邊採茶邊嘮著家常、互相打著趣,有幾個稍稍上了歲數的婦女時不時還會講上那麼幾段帶 色兒 的笑話,聽得半山的人一片鬨笑。對面山上的人遠遠聽見這邊傳去的笑聲,也大聲地叫喊著摻雜上幾句湊湊熱鬧。人們熱情而爽朗的笑聲隨著此起彼伏的採茶聲,在幽幽的山谷中匯成歡歌笑語一片。
第12句
我采啊采啊採茶葉,采啊采啊採茶葉!堅持!堅持!再堅持!終於到了午飯時間,叔叔送來了盒飯。還不錯的盒飯,彪將軍的,有大排,有青菜,有湯,還有水果。可能是餓了吧,午飯在野外也吃的特別的香!腰酸的厲害,坐下來休息了就再也不想站起來了,原來,採茶,好辛苦!
第13句
喝茶,其實品的是一種心境,眼前的茶香在繚繞迷霧中升起,彎彎曲曲猶如妙齡女子翩翩起舞,那婀娜多姿的舞步,惟妙惟肖的倩影,如痴如醉。茶入口中感覺身心被凈化,濾去浮躁,心也在茶香中漸漸沉澱,一種久違的熟悉感滌靜了胸中的蒼涼,腦海一片空寧。茶杯里浸泡的不只是茶的色澤和香醇更有自己的執著和渴望。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菱羅綢緞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賜予人類最為珍貴的。
第14句
一群舞文弄墨的人,各自以為舒適的姿態散坐藤椅上。手捧細瓷靑花茶碗,聽頭上細雨和傘布"噗噗"的呢喃,看滿山遍坡的茶樹,和茶間那些頭戴尖頂小竹笠,身著各色衣裳,斜掛茶簍,雙手翻飛在茶枝間的女人們採茶,那份愜意和滿足,使這群本就疏狂而敏感的人陶醉了。
第15句
我們先採早茶,一芽一葉,墨綠的母茶樹上長著一層花兒一樣的嫩芽。我認真地找著只有一芽一葉的茶,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它摘下來,放進黃色的書包里。有兩個通城縣的女同學走了過來,用她們有力的大手,把我挑剩的茶葉一把一把地抓了下來,她們的書包一下子鼓了起來。我提醒她們說:老師說只能要一芽一葉的茶。她倆相視一笑,溜走了,去尋找下一片茶源了。一天下來,我沒偷一點懶,采了一斤六兩,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給我的任務。
第16句
近前細看,說是釆茶女,倒不如說盡是一群五六十歲的釆茶老婦。濕漉漉的竹笠壓著滄桑。滿臉歲月的溝壑擠壓得雙目只顧低眉緊盯枯塙而忙碌的雙手。身材壅腫笨拙,再不婀娜靈巧,哪還有穿紅著綠的興致呢?
第17句
清晨,當天空微放初光,小鳥才睜開惺忪的睡眼,便可看見三三兩兩的採茶女背著竹籃往屋後的茶山去了。山不是特別高,但也得爬上個半把小時。山路在蒼翠濃密的樹下蜿蜒,偶爾傳來幾句相遇之人的問候,葉面上的露珠被行人驚醒,紛紛滾落於地或行人的發梢和肩膀。清脆的鳥鳴伴著露珠垂落的滴答聲和行人悉悉索索的腳步聲,在寂靜的清晨是那麼悅耳動聽。
第18句
天邊那朵雲彩,忽然變成烏雲。天色暗沉,細雨連綿。眾採茶女戴上竹帽,紛紛奔回家中。那一片茶園,油綠綠,亮晶晶,荼香飄萬里。你跑到茶亭中,取下竹帽,從香囊中輕拉一條手帕,拭去臉上的汗珠。無人在此,你依然優雅至極。長辮上粘滿了水珠,你玉手拉下一條紅繩,烏發如瀑布般飄灑開來,發絲柔細,閃亮靈動。風兒吹來,發絲陣陣清香隨雨飄散。
第19句
十來分鍾的車程吧,我們來到了採茶的地方,叫什麼地方?以我這健忘的腦子已經記不得了。茶園里,滿是青青的嫩茶,很美!開工,採茶。可是我卻不會!丟臉誒!不過以我這么聰明的腦袋,很快就學會了啊。只是這個速度,實在是不敢恭維哦!采著茶,和媽媽聊著天兒,感覺特別的開心,也覺得很幸福!很少時間能和媽媽這么貼心的談心,這么無拘無束的聊天,難得這樣的機會,真好!只是早晨的氣溫有些的冷,緊緊了衣領,感覺還好!
第20句
那背負的一筐茶葉既是葉子又是花,當一個事實被她反復想像,誰也不能說火焰就是植物,在滄海變成桑田的那一瞬間,她摘下了古老的茶樹,從此,一陣陣的秋波暗起於茶園,並將她那嫵媚傳達至白虎嶺的穀雨當中,最柔軟的茶枝僅僅使她取悅於樹身,而不是她手中的芳香為茶園潛入。
第21句
採茶女的手上有一枚茶葉斜落於東窗,她的風採在綠浪中淌漾,擴展到她輕歌巧手一簍簍春的後面,此時,春明比一枚茶更臨近白虎嶺的霧,她卻被綠浪翻滾的茶林遠遠分開,口中的歌聲隨雲霧縹緲。
第22句
雨過天晴,彩虹從天邊架起了一座七色的橋,陽光復現,明媚耀眼,你重拾採茶時的打扮,望著天邊那朵重現的雲彩,你的眼裡流瀉著滿滿的期許,是期待著茶葉的好收成,盼望著那個夢中的真命天子,還是憧憬著童話般君來耕田,我來綉花的美好生活?
第23句
采過的茶林成為大風,那脫落的裙裾,在採茶的歌聲中留下鏡子與茶香,猶如滾滾風塵將一身錦衣披到春綠中,以她的肩頸為朝霞,黃昏的落葉傾心如鳥,靜靜的茶林便會從她輕薄的翠釵中飄走婀娜的美姿必定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