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過去五年經濟發展如何
1月23日上午9點,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式在世博中心舉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應勇做政府工作報告。此次會議會期7天,1月29日閉幕。
進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我們要把到2035年城市總體規劃描繪的宏偉藍圖變成現實,奮力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使全市人民享有共同富裕、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我們要加快建設更有活力、更具競爭力的創新之城,世界級創新人才紛至沓來,高水平創新機構高度集聚,創新活動無處不在,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我們要加快建設更富魅力、更有溫度的人文之城,市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包容,人文關懷根植大眾,文明美德蔚然成風,中外文化交相輝映,城市記憶深刻雋永。我們要加快建設更加美麗、更可持續的生態之城,綠色產業成為主導,低碳生活成為時尚,藍天白雲、水清岸綠成為常態。
『貳』 上海的發展變化
最近二十年上海的變化
位於興業路上的「一大」會址紀念館,這幢房子是上世紀20年代上海市典型民居風格的石庫門建築, 83年前,13位平均只有28歲的革命志士秘密聚集在這里,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舉行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中華民族的命運從此煥然一新。
走進會館,濃濃的革命氣息深深地吸引了我,對於進去革命的艱辛,生長在新時代的我們或許無法體會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出現對於當時災難深重的中國和中國人民有多麼重要,但一大12名代表之一的毛澤東主席曾說過的一句話正巧說明了她成立的偉大意義——「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二樓,「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文物陳列」展覽廳里有一處蠟像群,生動地再現了15位「一大」參加者團團圍坐在長桌旁開會的場景,人們眼前彷彿又浮現出80年前那開天闢地的一幕……
1921年7月23日,13位「一大」代表及2位共產國際代表先後到達會場,也就是李漢俊寓所的樓下客廳,房屋的面積不大,陳設布置也很簡朴。大會由張國燾主持,毛澤東、周佛海擔任記錄。
這幾年上海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現在整個上海已經有3000多幢高樓拔地而起,我們可以看到我腳下的浦東非常的欣欣向榮。 金茂大廈、國際會議中心等3000多幢高樓如雨後春筍,一批批代表國際大都市面貌的標志性建築拔地而起,"東方明珠"塔上的"景點"連成了"景區","景區"延伸成"新城",今天,520多平方公里的浦東已成為長江龍頭上一顆閃亮的明珠。浦東只是上海締造傳奇的一個縮影,近十年來上海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累計超過3600億元,平均每年增長30.7%。
城市在變大,上海人的生活空間也變得寬敞明亮。小閣樓、窄弄堂、亭子間,這些多年以來描繪上海人居住空間狹小的專有詞彙,如今已悄然退去。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全市還有30多萬戶人均居住面積低於4平方米,其中的3萬多戶人均居住面積竟不足2.5平方米,小得難以容身。
如今,上海市區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13.8平方米,寬敞的居室,優雅的環境,使這座城市的市民近一個世紀以來「為居而憂」的煩惱成為歷史。
今天的上海,時刻能感覺到歷史和現實、傳統和現代、東方與西方文明的融合。改革開放以前,由於人口流動的停滯,上海人的封閉性十分明顯,隨著現代化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上海的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匯集海內外華人精英的一代「新上海人」正在誕生,截至去年底,上海市的常住人口達到了1711萬人,其中,包括外籍人士的外來常住人口已接近30%。
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參觀紀念冊上,有這樣一段話:走進一大會址,我們看到的黨領導勞苦大眾翻身求解放的艱辛歷程,走出「一大」會址,我們感受到的是今天國際性大都市的繁榮。
而當前,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加入世貿組織後企業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參與國際競爭主力軍的國有特大型企業,與國外著名跨國公司的差距還是相當大的。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搞好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對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極端重要性,對我國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的極端重要性,對現代化建設全局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增強搞好國有企業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必須堅定不移地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作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按照中央確定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方針、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堅定不移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現在,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經濟理論界空前活躍,不斷解放思想,從中國國情出發,努力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規律,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最突出和最主要的,就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在計劃與市場關系這個世界性和世紀性難題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
如果說9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設是有形的巨變,那麼,無形的工業生產力布局的大調整,則更加蔚為壯觀。如果從空中俯瞰,今日上海的城市布局已顯示了走向國際化大都市的宏大氣派:以環繞城區的內環線和外環線為界,內環線內主要是商貿、金融等第三產業,展示了新上海的繁榮和繁華;內、外環線之間主要是優良的人居環境;外環線周邊是重點工業區和新興產業區,北邊是鋼鐵基地,南邊是石化基地,東邊是集成電路基地,西邊是汽車工業城。這一嶄新的格局,體現了大上海工業經濟的不凡實力和水平。
20世紀末,這座中國最大城市在跨入新世紀之時,為自己豎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GDP連續第九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人均GDP4180美元,達到世界銀行劃定的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的水平。也就是說,除港澳台地區外,這個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火車頭"已經率先進入了全新的站點。
面對過去革命的艱辛與今日上海的繁榮,我們不得不感概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是幸運的,所以作為我個人應該加倍努力,在工作中做到仔細不馬虎,踏踏實實地工作,每天工作結束後好好的整理一天所做的事,並將明天要做的工作寫在本子上,以免忘記,而在學習上,也不應該鬆懈,當今的社會唯有多學習,使自己擁有更多的才能,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
時至今天,國際商品交換的擴大和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使世界博覽會這一國際經濟科技的奧林匹克盛會顯得舉足輕重,除發達國家外,發展中國家也紛紛要求舉辦世界博覽會。在走向新世紀的行列里,中國正以她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和在世界政治、經濟、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和作用,令世人所矚目。和平與發展、互促與共進,不僅是12億中國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全世界的永恆主題。
面對世紀之交,舉辦世界博覽會的意義更顯得尤為重要。能否成功舉辦世界博覽會,不僅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建設成就和綜合國力,更顯示出主辦國邁向下一世紀的決心和信心。
『叄』 上海今後五年發展如何
上海今後五年全市生產總值預期年均增長6.5%左右
上海強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強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上海經濟的重大支撐,要率先走出製造業高端發展、創新發展、轉型發展之路。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引導企業加大創新和技改投入,大力發展共享經濟、智能製造等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推進華大半導體、華為無線通訊、蔚來電動汽車、海爾智谷等引領性強、帶動性大、成長性好的重大產業項目,集聚更多的「隱形冠軍」和「獨角獸」企業,加快培育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裝備、生物醫葯與高端醫療器械等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肆』 近五年中國發展新成就有哪些
1、載人航天
2017年9月22日18時許,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受控離軌。
至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全部完成,闊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近幾年來,中國載人航天相繼取得了神舟十號應用性首飛、長征七號首飛、天宮二號穩定運行、神舟十一號航天員中期駐留、神州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天舟一號推進劑順利補加等一系列成就。
2019年1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表示:中國將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突破探測器地外天體自動采樣返回技術,2019年年底前後將發射嫦娥五號,實現區域軟著陸及采樣返回,探月工程將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目標。
一次次「中國高度」的刷新,彰顯著國家工程的神聖和榮光。
『伍』 中國2017五年變化中的巨大成就
1、經濟方面:
2013年中國首次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氣東輸,保護環境,掃除霧霾。
南水北調,史無前例。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龍。
高鐵2萬公里,佔世界6成。
鳥巢,世界最大的鋼結構體育場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佔8億噸。
2、政治方面: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中國版TPP。
3、科技方面: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長征系列火箭,發生成功率、有效載荷都是杠杠的!長征五號,大火箭,世界僅有中美俄能造。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兩彈一星,國之重器。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准動車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
4、軍事方面的成就
遼寧航母,大國霸權。東風21D,專打航母的彈道導彈。
中華神盾,數量佔世界第二。預警飛機,從進口到出口。四代重殲,世界第二個能造四代重型殲擊機的國家。
大型運輸機,戰略運輸。自造航母,百年夢想終成真。
2017年中國的大事件:
事件一:2017年3月9日,中國首型第四代隱身戰役機殲-20已正式進入空軍序列。這是世界上第三款入列退役的隱身戰役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役機之一。
事件二: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並於4月27日勝利完成與天宮二號的初次推進劑在軌補加實驗,這是中國首個貨運飛船,下一步中國將進入空間站建立階。
事件三:2017年4月26日上午,中國首艘國產航母001A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下水典禮。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自主設計和製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
事件四:2017年5月5日,中國自主研發的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圓滿首飛。從此圓了中國人數十年的大飛機夢,不遠的未來,中國人也能夠乘坐本人的大飛機游覽。
『陸』 改革開放的成果
歷經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社會滄桑巨變。在群星閃耀的30年進程中,資本市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資本市場是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經濟學家華生在講這一句話時,平靜的語調中透著一份沉甸甸的厚重感。
循序漸進至巨變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整個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層面,GDP翻了幾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更大變化則在於人們的社會觀念、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根本改變。「而且這種轉變具有不可逆性,從一定意義上說,這30年幾乎超過了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社會進步。」華生道出了所有中國人的感受。
經過這30年發展,中國工業化已經進入了中期,並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礎。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提升,經濟實力已進入全球前四,中國近代幾百年以來的強國夢已開始實現。但是,改革並非一帆風順,期間也經歷了大大小小不少風波。華生說,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幾乎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懷疑與批評的聲音。「其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對中國改革國內批評的聲音多,而國際上則往往是肯定的多,外部反而比內部看得更清楚。」
華生認為,正確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30年,是為了今後30年走得更好,因為今後30年發展任務更偉大、更艱巨。目前我國人均收入接近2000美元,從東亞和拉美一些國家發展情況看,在人均收入達到2000美元後都遇到了發展瓶頸,甚至出現停滯和倒退。「今後30年,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依然非常巨大。」華生說。
他認為,過去3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方向選對了。「即改革堅持了市場化方向,開放堅持了國際化方向。」其次,改革開放的基本戰略正確。在中國歷史上,方向對的改革卻屢屢挫敗,從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到戊戌變法等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而現代中國改革開放30年第一次打破了這一怪圈,其中重要原因是選擇了正確戰略——「轉化存量、發展增量」。即堅持「雙軌戰略」循序漸進,通過累積效應引發巨變,使發展又穩又快。「這使在每個階段的推進中,支持改革的力量都能勝出。」
中國經濟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因為當時農村最窮最落後,變革的要求最強烈,改革阻力也最小;後來再到城市改革,包括價格改革等逐步推進。開放也是從個別特區開始,再到部分特區,然後在全國分梯度開放。
「中國改革始自經濟改革,自從中央提出『以人為本』以來,實際上進入社會改革階段。現在要建設和諧社會,以及醫療、衛生、教育等改革,都是社會改革的重要內容。今後中國還會進入政治改革階段,這種安排也是堅持了循序漸進原則。」華生表示。
資本市場是重要成果
「資本市場是中國改革開放非常重要的成就之一。」華生總結說。改革開放已經30周年,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到20年。資本市場發展歷史雖然比較短,然而其發展速度卻非常快。我國股市規模、市值佔GDP比重、交易量、交易系統的先進性等,都出現大幅躍升。「中國資本市場短短十幾年時間,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國外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
資本市場的出現和發展,是上世紀80年代股份制改革成果的推進。盡管改革開放前10年沒有股票市場,但是前10年的改革為其出現打下了基礎。「當年公司制改革、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等,為股市打下了基礎。」華生說。
另外一方面,資本市場的發展又對國企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當初單純的股份制改造阻力重重,而且監管體系不健全,價值很難體現。「而資本市場出現以後,大家看到了上市的好處,看到了資本市場的魅力,這推動了大型國企的股份制改造,並推動了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的建立。」
過去中國經濟「血液系統」完全靠銀行,因此金融風險非常大,累計的金融壞賬數以萬億計。資本市場出現以後,逐步發展直接金融,減少了間接金融,降低了整個金融風險。「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開始發揮,有力地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應對新問題要有高超藝術
華生認為,經過30年改革開放,現在我國面臨著高速發展後出現的許多新問題。這其中一部分是原來經濟體制改革本身沒有完成的,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如價格體制尤其是要素價格改革,以及能源、資源等重要生產資料價格改革等,就是價格雙軌制改革沒有完成的地方。「另一部分是新出現的問題,比如當前的通脹、人民幣升值壓力、國際收支雙順差、收入差距擴大、城市化、環境污染等,這些都是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新問題。」
應對上述問題,華生認為一方面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宏觀經濟管理的高超藝術。「有些問題可以通過改革進行解決,有些問題則並非單純改革就能解決。如對於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問題,不能簡單地市場化、自由浮動就解決問題了,這樣反而會出大問題。」
華生表示,在經濟領域近年來出現兩種問題交織,即經濟改革的繼續推進與宏觀經濟管理藝術的問題。「尤其是後一方面問題,即使將來經濟改革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宏觀經濟管理藝術的問題也將永遠存在,就如當前的美國、歐洲國家等同樣面臨頭疼的宏觀經濟問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處於轉型中的國家,對宏觀經濟管理藝術要求更高。」華生坦言
『柒』 浦東改革的巨變及發展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浦東。
春天的陽光照亮了浦江之東的土地,也照亮了上海的錦綉未來。
浦東從此滄桑巨變,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張王牌,一張面向世界的王牌。
站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浦東從一開始就大膽探索,在行政管理體制方面首先進行改革。浦東在全國最早進行了「小政府,大社會」模式的實踐。1993年1月1日,浦東新區政府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大部門制度,黨政機構所有職能局僅有10個,全部人員編制800名,是上海其他區機構的1/3,人員的2/3。後來由於發展需要,適當增加了一些部門,南匯劃入浦東前也僅有13個部門,1000名公務員,政府機構和行政人員是全國最精簡的。與浦東的局長們交談,常聽他們說「換頻道」一詞,因為他們一個局長往往對接市政府幾個部門,有時候一天內向幾個部門領導匯報工作,報告內容、對話方式、言語風格都要相應調整。
「小政府、大社會」,還意味著,不需要政府幹預的事,減;不需要政府掌的「權」,放;不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務,轉。浦東的社會組織是中國最發達的。比如樂群社工服務社是中國第一個民間社工組織,羅山市民會館是中國第一個市民會館。此外,浦東還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了第一套社工職業標准。
開放現代服務業
1995年3月,一批專家、學者30餘人在浦東川沙一家賓館里,「頭腦風暴」三天三夜,最終形成了一份報告,提交中央,請求浦東在服務貿易領域對外資先行先試開放。
其時浦東開發開放建設者們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浦東的下一輪開發的重點是什麼?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秘書長楊周彝回憶道,「專家們討論認為,應該發展以金融業為首的現代服務業。」但那時,中國改革開放最初只是製造業對外開放,服務業不對外開放,浦東如能率先開放,這將是一個突破。
1995年4月18日,朱 鎔基到浦東來視察,看到了那份經過三天三夜討論出來的請示報告,極為滿意,當即作了批示,便形成了後來的國務院「61號文件」。
該報告的核心內容是建議中央允許浦東新區在服務貿易等領域對外資開放,先行先試。包括:一、允許外資銀行在浦東試營人民幣業務;二、允許在浦東建立中外合資外貿公司;三、允許在浦東設立中外合資的保險公司;四、允許內地其他省份的外貿公司到浦東設立子公司;五、在外高橋保稅區實行某些自由港的政策。
這個文件奠定了浦東發展金融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基礎。浦東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的大幕也隨之掀起。
當時有關部門規定外資銀行不能經營人民幣業務,「61號文件」出台後,允許外資銀行在浦東進行經營人民幣試點,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楊周彝認為,致力於服務業的改革與開放,這是浦東開發開放最成功的經驗之一,是我國加入世貿前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的一次重要探索,對全國具有明顯的示範效應。
發生在浦東的先行先試,也是中國進入WTO前夜的預演。而這場預演讓浦東再—次站在了新一輪改革開放前沿。
試點綜合配套改革
2005年6月21日,一個平常的星期二。新華社一則電訊稿使浦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浦東將在中國改革進程中三個最艱難的地方實現「三個變」——轉變政府職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二元經濟與社會結構。
那時,向中央申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的不止浦東一家,還有深圳、天津濱海新區等。但中央又一次把機遇給了浦東。2005年的初夏,國務院總理溫 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上海浦東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這年正好是浦東開發開放走過15年之後,浦東以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特殊身份開始了下一個15年。與以往以政策優惠為主不同的是,國家這次更重視浦東自己體制創新的作用——浦東要把改革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把解決本地實際問題與攻克面上共性問題結合起來,把實現重點突破與整體創新結合起來,把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方面改革結合起來,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推動全國改革起示範作用。
隨後,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項陸續出台。國家外匯局批准浦東首家試點美元、歐元、英鎊等15個幣種的特許兌換業務;率先設立成長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率先建立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自主創新的投資體制;率先探索「以設計公司為龍頭的集成電路產業鏈保稅監管新模式」、將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視同為生產性企業對待;率先試點生物醫葯材料檢驗檢疫新模式、縮短審批時間、縮減審批范圍;率先出台海關新十條;率先試點進口無紙化通關、特殊監管區功能整合、強化口岸中轉功能……
記得當年浦東向中央申請成為試點區時的理由是,積累經驗,以點促面,為有效解決改革中的共性問題提供範本;另一方面,把改革風險和試錯成本控制在區域范圍內。而現在,浦東的許多的改革舉措都已成為樣本推廣到全市乃至全國。
開辟「兩個中心」主戰場
2009年4月,走過近20年的浦東要再創輝煌。於是,黨中央、國務院把目光投向浦東——宣布批准上海建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浦東是核心功能區。隨後,又批准上海南匯區劃入浦東新區,浦東的區域面積整整擴大了一倍。
「兩區合並」後,浦東不僅擁有著陸家嘴、外高橋、金橋、張江四大傳統國家級開發區,又增加了洋山保稅港區、上海臨港新城等正在快速發展的新的國家重要產業集聚區,如虎添翼。
改革創新,再次成為浦東的主旋律。南匯劃入浦東前,原浦東計入機構個數的政府工作部門為13個,是上海其他區縣的二分之一左右。新浦東到底應該設置多少個政府部門?在區級機構改革方案制訂之初,浦東首先考慮的就是要適應大區域特點,堅決守住兩條線:一條是水平線,政府盡可能地小;一條是垂直線,管理層面盡可能地扁平。在對機構進行設置時,曾有過若干備選方案,一類備選方案中委辦局的數量少於20個,一類備選方案則超過20。現在的方案是19個,體現了浦東堅持「小政府」管理體制的決心。
浦東的區級機構改革的核心是實現政府職能轉型。機構有增有減,增加的是需要政府更多承擔起的責任,不能簡單地看數字多少。而且改革是一個過程,一些領導班子的人選在今後適當機會通過公開選拔、內部競爭上崗等方式,選人用人,擇優配強。
更遠的目標已經提出,圍繞建設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的戰略定位,計劃用10年時間到2020年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地區生產總值占上海市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真正成為聯系國內外經濟的重要樞紐。
時間正在實現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當年的戰略:「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捌』 上海近三年來的變化
位於興業路上的「一大」會址紀念館,這幢房子是上世紀20年代上海市典型民居風格的石庫門建築, 83年前,13位平均只有28歲的革命志士秘密聚集在這里,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舉行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中華民族的命運從此煥然一新。 走進會館,濃濃的革命氣息深深地吸引了我,對於進去革命的艱辛,生長在新時代的我們或許無法體會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出現對於當時災難深重的中國和中國人民有多麼重要,但一大12名代表之一的毛澤東主席曾說過的一句話正巧說明了她成立的偉大意義——「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二樓,「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文物陳列」展覽廳里有一處蠟像群,生動地再現了15位「一大」參加者團團圍坐在長桌旁開會的場景,人們眼前彷彿又浮現出80年前那開天闢地的一幕……
1921年7月23日,13位「一大」代表及2位共產國際代表先後到達會場,也就是李漢俊寓所的樓下客廳,房屋的面積不大,陳設布置也很簡朴。大會由張國燾主持,毛澤東、周佛海擔任記錄。
這幾年上海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現在整個上海已經有3000多幢高樓拔地而起,我們可以看到我腳下的浦東非常的欣欣向榮。 金茂大廈、國際會議中心等3000多幢高樓如雨後春筍,一批批代表國際大都市面貌的標志性建築拔地而起,"東方明珠"塔上的"景點"連成了"景區","景區"延伸成"新城",今天,520多平方公里的浦東已成為長江龍頭上一顆閃亮的明珠。浦東只是上海締造傳奇的一個縮影,近十年來上海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累計超過3600億元,平均每年增長30.7%。
城市在變大,上海人的生活空間也變得寬敞明亮。小閣樓、窄弄堂、亭子間,這些多年以來描繪上海人居住空間狹小的專有詞彙,如今已悄然退去。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全市還有30多萬戶人均居住面積低於4平方米,其中的3萬多戶人均居住面積竟不足2.5平方米,小得難以容身。
如今,上海市區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13.8平方米,寬敞的居室,優雅的環境,使這座城市的市民近一個世紀以來「為居而憂」的煩惱成為歷史。
今天的上海,時刻能感覺到歷史和現實、傳統和現代、東方與西方文明的融合。改革開放以前,由於人口流動的停滯,上海人的封閉性十分明顯,隨著現代化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上海的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匯集海內外華人精英的一代「新上海人」正在誕生,截至去年底,上海市的常住人口達到了1711萬人,其中,包括外籍人士的外來常住人口已接近30%。
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參觀紀念冊上,有這樣一段話:走進一大會址,我們看到的黨領導勞苦大眾翻身求解放的艱辛歷程,走出「一大」會址,我們感受到的是今天國際性大都市的繁榮。
而當前,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加入世貿組織後企業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參與國際競爭主力軍的國有特大型企業,與國外著名跨國公司的差距還是相當大的。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搞好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對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極端重要性,對我國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的極端重要性,對現代化建設全局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增強搞好國有企業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必須堅定不移地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作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按照中央確定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方針、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堅定不移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現在,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經濟理論界空前活躍,不斷解放思想,從中國國情出發,努力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規律,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最突出和最主要的,就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在計劃與市場關系這個世界性和世紀性難題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
如果說9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設是有形的巨變,那麼,無形的工業生產力布局的大調整,則更加蔚為壯觀。如果從空中俯瞰,今日上海的城市布局已顯示了走向國際化大都市的宏大氣派:以環繞城區的內環線和外環線為界,內環線內主要是商貿、金融等第三產業,展示了新上海的繁榮和繁華;內、外環線之間主要是優良的人居環境;外環線周邊是重點工業區和新興產業區,北邊是鋼鐵基地,南邊是石化基地,東邊是集成電路基地,西邊是汽車工業城。這一嶄新的格局,體現了大上海工業經濟的不凡實力和水平。
20世紀末,這座中國最大城市在跨入新世紀之時,為自己豎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GDP連續第九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人均GDP4180美元,達到世界銀行劃定的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的水平。也就是說,除港澳台地區外,這個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火車頭"已經率先進入了全新的站點。
面對過去革命的艱辛與今日上海的繁榮,我們不得不感概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是幸運的,所以作為我個人應該加倍努力,在工作中做到仔細不馬虎,踏踏實實地工作,每天工作結束後好好的整理一天所做的事,並將明天要做的工作寫在本子上,以免忘記,而在學習上,也不應該鬆懈,當今的社會唯有多學習,使自己擁有更多的才能,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
時至今天,國際商品交換的擴大和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使世界博覽會這一國際經濟科技的奧林匹克盛會顯得舉足輕重,除發達國家外,發展中國家也紛紛要求舉辦世界博覽會。在走向新世紀的行列里,中國正以她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和在世界政治、經濟、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和作用,令世人所矚目。和平與發展、互促與共進,不僅是12億中國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全世界的永恆主題。
面對世紀之交,舉辦世界博覽會的意義更顯得尤為重要。能否成功舉辦世界博覽會,不僅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建設成就和綜合國力,更顯示出主辦國邁向下一世紀的決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