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編研成果分為綜合性,專題性和系列性是根據什麼區分的
編研成果分為綜合性,專題性和系列性是根據內容結構區分的
Ⅱ 關於如何使海洋地質檔案資料價值最大化的商討
寇新琴 李小穗 崔 仁 程永平
(1.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2. 河南省地勘二院)
摘 要 本文對檔案資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豐富有序的館藏資料作為基礎,加上現代化網路,信息管理手段,能方便快捷地向社會大眾提供優質的服務,從而實現海洋地質檔案資料價值的最大化。
關鍵詞 館藏資料 海洋地質 社會服務
海洋作為地球上最大的一個地理單元,以它的廣博和富饒影響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類。在對海洋不斷探索、研究和認知的同時,海洋豐富的資源和資源的價值逐步被人們認識和重視。海洋地質工作是海底礦產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近海工程建設等經濟社會生活的基礎。當前,我國海洋地質工作處於重大轉折時期,肩負著開發和保護海洋資源的雙重任務。近年來國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展開對我國海域及國際海域大規模的全面調查開發,取得了非常豐富的、極其珍貴的海洋地質資料。目前,擺在我們資料管理人員面前的任務是,管理好這些珍貴的資料,利用好這些寶貴的財富,面向社會公眾服務,使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並在我國邊防海域建設中及維護我國領海主權權益中發揮出巨大的社會效益。
1 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是做好資料管理及服務的關鍵
海洋地質資料管理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地質資料在應用過程中的其他活動。如果管理不當,其他各個環節不論多麼優秀,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眾所周知,資料管理工作的特點是枯燥、繁瑣,更需要的是耐心,還要百分之百的細心。地質資料的應用效果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密切相關,那麼,地質資料管理人員應具備哪些基本的素質呢?
(1)管理人員要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責任心,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要把「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觀點作為自己的行動准則和工作宗旨,甘為人梯,處處想讀者之所想,急讀者之所急,做到百問不煩,百拿不厭,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在工作中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及對歷史、對現今、對將來認真負責的態度。
(2)要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海洋地質資料管理人員不但要掌握檔案資料管理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海洋地質專業知識,要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及信息網路技術,還要懂得檔案資料的保密知識,方能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地指導各類地質項目所形成的資料有條理的歸檔,能夠利用海洋地質專業知識對檔案資料分門別類地進行編研,能夠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檔案資料進行信息加工、信息處理。為此,海洋地質檔案管理人員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努力進取,以廣博的知識充實、完善自己,以適應海洋地質檔案資料管理工作的需要。
2 豐富有序的館藏資料,是面向社會服務的基礎
2.1 開辟資料贈送途徑,以豐富館藏
面向社會提供服務,豐富的館藏資料是做好服務的基礎。管理好本單位在生產科研過程中形成的地質檔案資料外,還要廣泛開辟資料贈送途徑,也是豐富館藏的有效途徑。我資料室經常會有科技人員贈送資料,如電子版的《海圖》,電子版的《海洋自然地理》、《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環境保護》、《國家海洋主張》,以及個人從海外得來的,如俄羅斯出版的《世界大洋鈷結殼勘探規范性文件集》等。在出海作業時利用這些資料,隨時可以知道自己所在方位以及海底地形、海底地質結構。通過資料室提供這些具有針對性且有價值的資料,不僅給海洋地質調查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海洋資源價值逐步被人們認識和重視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海洋地質資料和資料資源的優勢就顯得更加重要。實現資源共享,還要擴大宣傳力度,發動廣大科技人員捐贈資料,捐之於讀者,用之於讀者。捐贈資料的來源有:①個人購買的,同行朋友贈送的以及個人的專著。②課題經費購買的,或者是工作中收集得來的,以及在工作中散落在個人手中的資料,這些都是與專業密切相關的有價值的資料。③兄弟單位之間的資料贈送以及資料交換也是個重要的途徑,要與兄弟單位經常保持聯系,相互溝通,相互了解,提倡資料贈送及資料交換。只有認真做好發動工作及定期公布捐贈資料者的姓名,才會提高捐贈者的積極性。同時把捐贈者的名字刻在所贈送的資料上,並在局內部網站進行表揚等鼓勵措施,同時也是表示對捐贈者的尊重和紀念。通過廣泛開辟資料贈送途徑,一定能大大提高資料館的館藏數量。
2.2 把好歸檔驗收關,確保館藏資料完整、准確、系統
在各類地質項目進行到最後的評審驗收階段,應選派經驗豐富的檔案資料管理人員和評審專家一道參加評審驗收。專家重視的是專業技術水平的高低和項目完成的情況,而檔案資料管理人員重視的是所歸檔的地質資料、文件材料是否完整齊全,文字、圖件是否清晰,載體質量是否符合歸檔要求,是否能夠長期保存,電子版資料製作是否正確。指出歸檔材料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正確的修改意見,達不到歸檔要求的不發給《歸檔合格證》,項目就不能最終結題,意在引起領導和科技人員對檔案資料歸檔的重視,確保歸檔的各類地質文件材料完整、准確、系統,能夠長期保存、長久利用。
2.3 做好館藏檔案資料的修復保護工作確保資料的二次利用
我單位從 20 世紀 60 年代初成立至今,積累了大量的寶貴資料。由於保存的時間較長,查閱的次數較多,加之紙張的自然老化,部分老的野外原始資料已破損,殘缺不全,模糊不清。這些資料非常珍貴,如不修復,不僅影響資料的二次利用,還會加大資料破損程度。應當盡快搶救這些老資料,必須全面進行數字化處理、長期保存,光碟、磁介質資料的保存期限在 10 年左右,也要定期翻錄,否則也會造成數據丟失,因為這些資料隨時都有可能被利用。例如:目前我單位區域地質調查所承擔的 1∶100 萬汕頭幅海洋區域地質調查項目,利用我單位 1977 年在珠江口盆地做的海工地質調查資料,解決了很多復雜的海底地質結構、海底礦產分布方面的問題。又如目前正在進行的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調查,正是專家在以前做的南海油氣地質調查時形成的地震剖面上發現了具有水合物特徵的現象。正是這些老資料預示了南海可燃冰存在的可能及前景,從而進行了對東沙、西沙、南沙整個南海及北部灣海域的水合物調查,開啟了南海新能源的探索航程。這一發現,可以說是老資料二次開發利用的又一次最好的佐證,同時也是老資料自身價值的體現,所以對老資料的修復保護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這些資料能給國民經濟建設帶來巨大的效益。
2.4 做好檔案資料編研,方能准確快捷地提供利用
編研的目的是為了開發海洋地質檔案信息資源,便於提供利用,也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編研的對象應以本單位在生產科研過程中所產生的檔案資料為基礎,摸清家底,了解需求。根據我單位的工作情況,可分類進行編研,例如:根據海域可分為黃海,南海,南沙,東沙,西沙;根據項目大類,可分為水合物調查、油氣調查、區域地質調查、環境工程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以及國際海洋地質調查。把雜亂無章的海洋地質檔案資料經過科學研究,綜合分析,把它們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並經過加工、整理,使其條理化、系統化,形成完整的編研成果資料,為利用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指導。例如,我們曾經編制過《海洋地質資料成果匯編》,對本單位多年來生產的大量的海洋地質資料進行加工、整理、篩選而編研成為一種二次文獻。這個編研成果發給了廣大的科技人員,方便了海洋地質工作者對檔案資料的需求和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資金,受到了好評。
2.5 推進檔案資料信息化服務,實現資源共享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我局新產生的海洋地質檔案資料,既有紙質的,也有電子版的;老資料大部分都進行了數字化,這給信息化服務打好了基礎。各基層地質單位按照自己的工作需要研發的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實物資料資料庫,只適合本單位使用。全國地質部門缺少統一的資料信息集群化管理標准,這可能因數據的結構形式有所不同,給數據的轉換鏈接提供利用方面帶來不便。全國地質部門應以全國地質資料館為核心,盡快建立統一的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在不違反保密條例的前提下,推進檔案資料信息化服務,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3 面向社會公眾服務,體現檔案資料價值
地質檔案資料作為一種資產,只有被社會利用才能體現它自身的價值。當今社會是市場經濟的社會,資料管理工作者要挖掘檔案資料的潛在價值,不能只局限在本單位、本系統內部,要擴大服務范圍,面向社會,服務到國民經濟建設中去。我單位地處廣州,正是改革開放的前沿,不管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建設,還是邊防海域的軍事建設都處於領先地位,對地質資料的需求非常之巨大。大亞灣核電站工程選址,城市地鐵的建設,海洋地質環境保護,海洋地質災害的預防,以及維護我國海洋主權權益都與地質資料有密切的關系,舉典型事例如下:
(1)2007 年,廣東省國土資源檔案館負責建設項目用地有無壓覆礦床審查工作,審查大亞灣熱電廠及深圳市精細化工產業園項目部分用地涉及海域,急需相關資料,來我局資料室收集惠州及深圳有關海洋礦產資源及海底地質構造方面的資料,我們熱情接待,為讀者所想,為讀者所急,使對方在最短的時間內收集到最滿意的資料,解了燃眉之急。
(2)2008 年 5 月,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承擔國家海洋局 908 專項「海底地質災害及其對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影響評價」,需要來我局資料室收集珠江口至閩江口沿海地區地質災害的相關資料。正好我單位對這一帶做過詳細的海洋地質工程勘查工作,完全符合他們的要求。我們把相關的資料整理齊全,並刻錄成光碟,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得到了他們最需要的資料,他們非常高興地說,這些資料太寶貴了,即節省了時間和資金,還為沿海地區的基礎建設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
(3)2010 年 4 月中國中鐵二院承擔國家項目瓊州海峽跨海工程,急需來我局收集瓊州海峽相關資料,我們先了解對方的需求范圍,再提供資料目錄,主動幫助檢索查閱,復制,使他們高興而來,滿意而歸,為我國的跨海工程節省了開支,縮短的工期。
(4)2010 年 11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某海測船大隊為我國邊防海域基礎建設急需,來我局資料室收集海域地質結構資料。但由於不熟悉情況,在收集過程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我們主動熱情提供幫助,並代為請教我單位的老地質專家,為他們收集到了大量急需資料,給我國邊防海域基礎建設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節省了人力物力,也為我國邊防海域的基礎建設節省了時間。
(5)2012 年 6 月,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海軍舉辦 2012 年工作座談,結合海戰場建設,海軍急需我單位在南海各重點海區的調查資料成果,製作急需的軍用保障產品,提高我軍在該海域兵力行動的綜合保障能力,我局資料室立馬組織人力物力准備海軍急需資料,這也是老資料二次開發的又一個重要體現。
海洋地質檔案資料在國民經濟建設和我國的邊防海域建設中都體現出了不可估量的價值。
4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進展,服務內涵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服務方式也從傳統借閱較多的轉變成電子信息查閱,服務對象更加廣泛。因此,我們還要更好地利用信息、網路這一現代化平台,面向社會,擴大宣傳,使廣大的民眾、社會團體更多地了解海洋地質檔案資料,利用海洋地質資料,拓展服務領域,同時注重老資料的二次開發利用工作,使前人在不同時期留下的成果地質資料系統展現在人們面前,使海洋地質檔案資料得到進一步的利用,其價值得到更大的體現;使海洋地質檔案資料在國民經濟建設和我國邊防海域建設,及維護我國領海主權權益中,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Ⅲ 深度編研
深度編研是指在現有的地質資料基礎上,對資料上的信息有了新的認識或礦物發現後,進行新的研究而取得新的成果。
能進行深度編研的人,不是一般的地質資料管理人員,通常是具備地質專業技術和地質專業技能素質的專業出身人員。在地質資料管理隊伍中,有一些年紀較大的原來從事地質專業技術專業人員轉崗來到館內做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他們對熟悉地質專業研究,有深厚的專業技術積累,是由於年齡關系不能適應地質野外工作的艱辛而轉崗到資料管理崗位的,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地質資料管理實踐後,在空餘時間開始翻閱自己感興趣的相關地質資料,有時也是無目的地翻看,卻在其中發現了地質認識或礦產新的閃光點。在地質工作崗位上從事的地質工作,往往任務是上級布置的課題,整天圍繞課題工作,無瑕顧及自己的興趣,現在可以利用管理地質資料的崗位這一得天獨厚的「淘寶」條件,潛下心來利用空餘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於是出現了地質資料的深度編研。
深度編研,需要將各獨立單元的物探、鑽井、化驗分析等地質資料聯系起來思考,創造出新的成果,這樣的成果會更加方便地質科技人員利用地質資料,屬於資料利用服務的層次的提升;深度編研需要在思路上另闢蹊徑發現新的閃光點。
(一)深度編研的要點
1.熟悉館藏
了解資料館中所藏資料家底,做到胸中有數。然而要了解館藏,就得翻閱分類目錄。翻閱了分類目錄後,已對館藏有了初步了解,再對自己感興趣的資料群詳細查閱二級目錄,進行綜合分析,發現自己的興趣點。
2.搜集資料用戶的反饋
對用戶需求進行調研,因為地質資料的管理與編研是為了服務於用戶。用戶在利用資料方面有什麼需求,是需要進行回訪、調查研究的。用戶回訪這也是現代企業中的一項客戶制度。滿足用戶的需求進行工作是至高無上的。如某企業展開綜合找礦研究,地質資料館得知後,就錄井信息中的其他礦產進行關注和研究,收集單井礦物錄井信息資料。
3.觀察實物資料
根據興趣點,有目標地選取實物資料進行了解,到現場仔細觀察岩心岩屑,查看這些實物資料以往做過的實驗測試報告,確定自己的興趣點是否具有實用價值。
4.取得領導支持
對具有實用價值的興趣點目標,作過細資料分析,形成初步計劃,並努力爭取得領導和項目管理部門的支持。
5.立項,獲取資金支撐
沒有資金支撐,深度編研會受到制約。而爭取立項是獲取資金支撐的源泉。作深度編研,僅靠現有資料做新的集成可能不夠,往往需要進一步收集本館沒有的相關地質資料,如果是礦產資源,還要進行市場需求調研,進而投入一部分新的地質工作量,求證儲量,必要時取樣進行特定化驗測試,研究礦產開發與環保的可行性,成本與收益分析等。
在內蒙古自治區古東烏珠穆沁旗銅多金屬區,有色地質部門等不同勘探隊伍在不同時期進行過地質、物探、化探工作,各自形成了一些地質資料。地質資料管理或地質技術人員分別出去收集全相關資料,彌補自身館藏了不足。通過對該區物化探資料的綜合分析,優選出8個極有找礦前景的銅、鉛、鋅、銀等金屬礦靶區和靶位,單位在此基礎上展開了野外調查,市場調研和環保認證,最終得以立項。
(二)深度編研主要成果類型
1.成果圖件
了解以往區域內工作程度,進行勘探程度圖件編制。如:下揚子區勘探井井位編圖、揚子區地球物理勘探程度圖等。還有一些單位,編制了「勘探圖形資料庫」,為礦區勘探開發程度、課題研究和管理發揮了作用,相關部門給予高度評價,編研成果利用率大幅上揚。
2.二次解釋
利用新設備、新技術對歷史數據資料進行重新處理或解釋,修正原來解釋結果。二次解釋,主要是對地球物理勘探工區的二維數據、三維數據重新處理和解釋,對地球物理測井數據的重新處理與解釋等。由於技術軟體和處理設備的不斷進步,重新處理或重新解釋能在原勘探區內有新的發現和新的認識或新的思維促動。對歷史資料進行重新處理或重新解釋,拓寬了原有的勘探思路,能擴大礦區認知面積。
大港油田在2001年度,查閱了600多口井的井史資料,從開發資料庫中獲取8萬點數據信息,通過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對歷史資料進行重新評價和綜合分析,復查發現964個微型構造,有233口井改變了解釋結論,為85口新井位的提出提供了依據。
3.新礦藏地質報告
在地質資料中發現新的礦產,編寫出新的礦產地質報告。如華東一個礦產企業是石油天然氣勘探的專業隊伍,工作中積累了大量油氣地質資料。他們在發現油氣錄井圖顯示出其他礦產跡象,如江蘇金壇地區油氣資料情況異常而又不是油氣跡象,於是查看了金7井的岩心,發現了氯化鈉礦床。1997年組織精細查閱,立專題研究,先後編寫出《金壇鹽礦勘探地質報告》、《金壇鹽礦首采礦區認證報告》,1983年江蘇相關地方政府針對這樣的礦產資源優勢基礎上,建起了年產300萬噸真空鹽廠。1981年,還是這個單位,從三十多條地震剖面中發現了蘇北一區塊有類似「鹽丘」的地質構造特徵,單位仔細研究分析了該區所有地質資料後,立項「蘇北坳陷區淮安—洪澤地區成鹽找鉀地球物理特徵及地質條件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該區內氯化鈉礦床儲量在2500億噸以上。交由地方開發利用。華東的油田企業對找油地質資料進行深度開發,立專題編研,找出了金壇、淮安、洪澤三大鹽礦和黃橋大型二氧化碳氣田,開發這些礦產,帶動了一批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地方出現了相應的產業群,產業群的上下游企業為當地提供了「鏈式」就業機會。
鹽礦標本、天然鹼標本
山東某地質調查研究院是原是做礦產調查的事業單位,他們利用自己積累的基礎地質資料,增加了少許調查手段,先後為山東電力設計院完成了山東第一核電站可行性研究認證報告,其成果得到國家核安全局、水電部專家高度贊揚。同樣是他們,還開展了同江—三亞高速公路的萊西—膠南段工程地質報告、東營市農業生態地質調查和有關地區環保地質調查成果。
江西有色地質調查局,引入新技術指標開發老資料,使「呆礦」獲得了新生。如江西景德鎮庄灣砂金礦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用岩金礦工業指標圈這礦體,結論顯示:品位低、礦體零散,不具工業價值。到20世紀80年代,他們引入了採金船生產指標,對資料進行重新研究,發現礦體大部分達到工業指標要求,寫出礦點工業遠景規劃,1985年投產後給當地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成了江西省黃金工業支柱礦山。
河南省有色地礦局存有大量普查地質資料,在有色勘探地質資料中發現水泥灰岩顯示,他們於是對鎮平縣山一個水泥灰岩立項詳查,編寫了水泥灰岩地質勘探報告,探明儲量體3000多萬噸,後來建成了日產2500噸高標號大型水泥生產基地。
地質資料管理單位或部門還可就地質資料利用建立咨詢檔案,積累標准答案,還可主動就用戶利用「目標」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後續服務。信息咨詢服務工作,強調針對性和及時性和准確性。
地質資料的深度編研,與當代的知識服務不謀而合。
Ⅳ 二次加工編研成果更具有參考作用對嗎
一次加工的編研材料是指將單位職能活動中形成的原始文件(一般是原始文件的重份文件),或者原始文件的復製件匯集裝訂起來,形成的一種匯編材料。如《發文匯集》、《專題匯編》、《技術標准匯編》等。
一次加工的編研材料的特點是利用原始文件或原始文件的復製件匯編形成的,基本保持檔案原貌,編輯相對簡單,主要起到依據的作用。
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是通過摘錄、縮編、剪輯檔案內容,並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組織整理,形成的概要性、介紹性材料。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類型比較多,有檔案文摘、專題簡介、提要和索引等。常見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有《大事記》、《組織沿革》、《基礎數據匯編》、《產品簡介》等。
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的特點是種類多,針對性強,信息集中系統,提供利用簡便迅速。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同樣具有依據的作用。
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是依據檔案,並參照有關的資料,在系統、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編寫形成的一種新的參考材料。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屬深層次的檔案編研,常見的大多為工具書式的,如《手冊》、《年鑒》、《志》等。
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的編寫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知識創新過程,難度比較大。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的特點是以檔案為素材,應用檔案中記載和反映的觀點、方法、規程、原理、結果和結論,參照有關參考資料,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歸納等加工處理,不同程度地產生其他材料所沒有的知識和內容,形成新的知識產品。特別是有關技術開發等工作和活動方面的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帶有明顯的技術調研報告特點,更具有參考價值。
常見的幾種編研材料的編寫
參看
Ⅳ 地質資料的編研
地質資料的編研就是地質資料管理人員以館藏地質資料為基礎,進行匯編和研纂的一項工作,編研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地質資料匯編型
地質資料的匯編,即按照地質資料的內容專題、涉及區域、工作時間、成果作者、或某一特定內容選編成冊,在一定范圍內供地質科技人員參考利用的一項工作。匯編的題名通常有《匯編》、《叢編》、《選編》、《選集》等。如《下揚子區中古生代地質任務書文件匯編》、《獲獎地質科技成果文摘匯編》、《岩心外送樣分析數據匯編》、《蘇北盆地新生代單井坐標選編》、《某某院士地質論文選集》等。
匯編的類型還可分為文字型、數字型、圖像型和混合型。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匯編,它們有其共同的特點:
原始性。材料都是從原本地質資料中選取的,不做加工。這是匯編的主要特點。
系統性。圍繞選取的主題,有序編排,內容一般具有邏輯聯系。方便利用,可作為地質科技人員的工具性資料。
權威性。它是根據第一手資料的摘編匯纂。因為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就是具有憑證作用和法律效應,《匯編》可作為地質工作深度思考和研究的依據。
(二)編史修志型
參加地質工作或礦產行業的歷史研究和編史修志。主要有年鑒和地質礦產志的編寫。如《吉林省石油工業志》、《江蘇油田年鑒1997卷》等,它已成為地質礦產行業的一項光榮傳統,「地方誌」編寫隊伍組合力量中的一支。
(三)挖掘性研究的著述型
在地質和礦產部門或企業,為使地質資料得到充分利用,發現新的利用價值,組織開展「老資料二次開發」、「三次開發」。發現了不少伴生礦產或新的目標層。華東一石油企業,利用已有的找油地質資料,發現其他礦產蛛絲馬跡,與地質科技人員合作立項專題編研,編研出相關《礦產地質報告》近十個,發現了江蘇的金壇、淮安、洪澤三座大型鹽礦和一個中型二氧化碳氣田。
發掘性編研,需要地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並且以他們為骨幹,地質資料管理人員參予,方能不斷出彩。
地質資料是個金礦,可以從中不斷發掘出新的財富來。
Ⅵ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編研成果
60年艱辛而又輝煌的歷程造就了二史館豐富的館藏檔案資源。60年來,伴隨著檔案工作的進步與發展,二史館的檔案編研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二史館編研工作依靠其數量浩大的民國檔案史料進行出版及研究,在中國近現代史、民國史以及民國史料學領域佔有特殊的地位,在海內外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由於館藏檔案的特殊性,也在兩岸關系和祖國統一事業中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早在南京史料整理處時期,編輯民國檔案史料的工作就已列入了檔案館的議事日程。1956年3月通過的《關於南京史料整理處12年遠景規劃的意見》,即將開展文獻公布工作和編纂出版業務書籍列入了工作計劃之中。同年6月,中央政治研究室在為中共中央編寫中共黨史提供國民黨及其舊政權方面活動資料時,指示南京史料整理處根據所藏舊政權檔案編輯中國現代政治史檔案資料匯編,並提出了編選的原則和方法。據此,南京史料整理處在時任主任王可風的領導下,專門成立了現在政治史資料組,下設資料匯編組和大事月表組兩個小組,分別負責《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和《中國現代史大事月表》的編纂。到上世紀50年代末編纂完成,其中《匯編》共編選四輯200冊,收錄檔案文件7000餘篇,計約2100萬字;《大事月表》共計800餘萬字。在編纂完成並油印成本後,即送交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宣部科學處、國家檔案局審閱,並贈送給部分綜合性高等學校歷史系,作為中國現代史教學和研究的內部參考。《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等專題資料受到了學術界的熱烈歡迎,也為上世紀50-80年代的學術界提供了第一手最直接的檔案資料,其規模宏大、政治性強、史料價值高,在當時學術界無出其右,發揮了巨大的史證作用與資政功能。雖然後來編研工作因「文革」陷入停頓,但奠定了二史館編輯檔案史料的工作方針與規劃,鍛煉了新中國第一代民國檔案史料編輯隊伍,培育了檔案史料編輯者科學的治學方法、正確的政治態度和優良的史學傳統。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二史館的各項工作重新走上正軌,中斷達10年之久的編研工作也開始全面恢復。根據實際需求,二史館決定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和專題檔案史料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是「為了適應中國近現代史的科學研究與教學需要,就館藏檔案中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資料編輯而成的一套綜合性資料匯編」,是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油印本基礎上進行修訂補充而成。在編纂過程中,編研人員提出了「廣采」、「善擇」的選材要求,力求在廣搜集、細分析的基礎上,做到棄粗取精、棄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在分類編排方面選取按問題結合年代(時間)順序分類的編排方式,檔案文件匯編形式則採用原件匯編形式,其所輯錄的檔案文件除對錯漏文字加以必要校勘註明外,均按原文照錄,並加以標點,如此既體現了《匯編》資料的科學性,又力圖保持歷史檔案文件的原來面貌,以示《匯編》資料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全書共分《辛亥革命》《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從廣州軍政府至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五輯,共90冊,計5000餘萬字,被列為國家「七五」社會科學研究與出版重點規劃項目,受到學術界的廣泛歡迎。
在利用館藏檔案資料進行資料匯編的同時,二史館還運用館內珍藏的10餘萬幅有關民國歷史的照片和圖片資料進行編輯出版,先後出版了《中國近代珍藏圖片庫》《南京大屠殺圖證》《老照片》《中華民國郵政圖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等圖片集。2002年,規模宏大、第一次以歷史圖片形式多方位、全面系統地展示中華民國38年歷史變遷的大型圖片集《中華民國歷史圖片檔案》出版。全書共10冊,共收錄反映民國時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經濟、中外關系、社會等內容的歷史圖片和圖片資料約30000幅。不僅滿足了學術研究、出版市場的需求,還為影視拍攝、展覽陳列、課堂教學提供歷史照片和圖片資料,多層面地滿足了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進入新世紀,隨著社會對檔案館館藏檔案史料利用需求的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史學界民國史研究逐漸升溫、海峽兩岸交流日益緊密的背景下,二史館在依靠館藏檔案大規模數字化的工作支持下,編輯檔案工作開始轉向大型影印檔案史料出版工程,這既是編輯工作的專題化、精品化、大型化,也是對館藏民國檔案的最好保護與積極利用。2007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負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為總顧問的《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匯編》出版,把二史館大量民國時期祖國大陸與台灣關系的館藏檔案編輯影印成書,在海峽兩岸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1年,二史館又先後推出《北洋政府檔案》和《南京臨時政府遺存珍檔》兩套大型影印史料出版工程。尤其是《南京臨時政府遺存珍檔》,收錄了南京臨時政府珍檔700餘件,分為三大部分:一是由孫中山親自簽發的臨時大總統令批,這是有關孫中山史料新的重大發現;二是大總統府電報房電報收文底稿,時間跨度從1911年12月14日至1912年4月7日,這批電報底稿幾乎涵蓋了南京臨時政府處理的所有大事,成為了解南京臨時政府革命活動的第一手珍貴資料;三是外交部檔案,這部分檔案彌補了二史館原先典藏的南京臨時政府檔案中獨缺的外交部檔案,是反映南京臨時政府外交斗爭的重要檔案。該書的面世是對紀念辛亥革命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學術貢獻。
在編輯檔案史料的同時,二史館的工作人員還充分利用館藏檔案豐富這一有利條件,積極參與歷史特別是民國史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參與或獨自撰寫了多部史學論著,發表史學論文數百篇,形成了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民國史研究群體,為促進民國史研究的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
Ⅶ 查詢一本檔案編研成果圖書,並說明類型,大事記,專題概要
最為缺乏的就是人文教育,彷彿這個時代只有經濟利益的驅動,使得人在快節奏中無版暇顧及權讀書給人帶來人文精神的提升,讓人看到的只是金錢和物質的消費,很難領略到人文科學的發展魅力。一個人和一個地方的發展到最後都是歸根於人文的提高和品位的差別上。
Ⅷ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8)編研成果6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Ⅸ 什麼是三次檔案編研成果
三次檔案編研成果是在一、二次檔案編研成果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而編寫出來的文獻,人們常把這類文獻稱為「情報研究」的成果,如綜述、專題述評、學科年度總結、進展報告、數據手冊等。
Ⅹ 實物地質資料編研的探討
張立海 任香愛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實物地質資料具有重要的保管意義和開發利用價值,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編研是開發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的重要手段。實物地質資料編研工作的開展取決於實物資料的特性。實物地質資料主要具有四方面的特性: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復制與不可替代性,生產投入的巨大性,可重復利用性和節約性。實物地質資料編研以服務國土資源調查為目標。主要服務領域有:國土資源調查的規劃部署;地質調查與科學研究;輔助教學;科學普及;國際與地區合作交流。實物地質資料編研工作主要分為:基礎編研和專題編研。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編研成果轉化,發揮實物地質資料編研效益的主要保障條件有:管理體制和統一標准;收集保管豐富的實物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與信息資源共享。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編研
實物地質資料編研是將實物資料按某一主題加以歸類、編排和分析研究的活動。
實物地質資料與其他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一樣,是國家花費巨大投入取得的寶貴地質信息資源,具有重要的保管意義和開發利用價值。做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按有關規定匯交、立卷、建檔以及安全保管是基礎,開發利用是目的。而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編研是再次挖掘實物地質資料信息資源,深入開發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的重要手段。實物地質資料編研要緊密地與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相結合,主動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一、實物地質資料的特性決定編研工作的開展
實物地質資料與成果資料、原始資料以及人文檔案資料相比,有幾方面的特殊性質,這些特殊性也就決定了對其進行編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復制與不可替代性
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中直接產生的第一手有價值的各種類型的實體資料,是取自地質體並蘊含地質體信息的原始資料。實物資料本身所蘊含的重要地質信息,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研究的深入,逐步揭示其豐富的知識內涵。其他任何類型的第二手研究資料都不能將其全部替代。
2.生產投入的巨大性
據調查,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累計投入2000億元地勘費,截止到1998年底,全國有關單位的岩礦心存放點有1萬余處,存放的岩礦心總長度為2471×104m,取自6308個礦區的30.1萬個鑽孔;保存的標本99.4萬件;光薄片301.2萬件。這些實物地質資料是國家花費了巨大投入取得的寶貴資料,然而這些實物地質資料的保管利用情況令人堪憂,開發利用相當困難。
3.可重復利用性
實物地質資料與其他人文檔案資料有所不同,人文檔案只代表過去某歷史階段的社會發展狀況、發展規律,不能代表將來。實物地質資料直接取自組成地球的地質體,即實物地質資料原本是地球的一小部分,它是地球演變的地質信息的代表性記錄,它所蘊含的地質信息在相當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上具有不變或微變性,因此在人類歷史的某一階段可以認為是不變的,是完全可以多次深入研究和重復利用的。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多次觀察研究,獲得新的發現和重新認識某一地質信息。
4.節約性
實物地質資料的原始性、投入的巨大性和重復利用性,就使得我們在某一區域開展地質工作時,首先考慮充分利用已有的實物地質資料,避免重復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通過對已有實物地質資料的深入研究,將會對地質礦產條件有新的認識,甚至有重要發現或重大突破。充分開發這種信息資源,能夠降低投資成本,促進地質勘查成果轉化和利用,提高地質勘查工作效率和地質勘查工作水平,推動地礦市場發展。
二、實物地質資料編研的主要服務領域
1.為國土資源調查的規劃部署服務
實物地質資料編研,首先把政府職能部門作為服務的主體對象,主動地提供實物地質資料信息,並通過對區域地質工作或完整構造單元內地質工作產生的實物進行相似分析或對比,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編研,評價區域地質重點區片的工作程度和進一步開展工作的思路與突破口,為政府職能部門進行決策、規劃和部署實施新的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等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2.為地質調查項目服務
跟蹤國土資源調查項目的安排情況,結合正在開展的地質大調查工作的實際,與項目聯合,配合項目,遴選礦產地質勘查、水工環地質調查等諸多方面的工作重點,選擇好服務項目,深入了解項目所需實物地質資料和將要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集中力量,確定專題進行重點編研和重點服務。
3.為地質科學研究服務
對地質科學的前沿領域、熱點問題進行追蹤編研,收集與熱點問題和生產中的重大問題有關的實物地質資料,聘請有關專家擔任編研課題的負責人,指導編研人員採集信息數據,保證編研成果的准確性、完整性和權威性。
4.為輔助教學服務
實物地質資料是普及地學知識的直接實體,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單位與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建立互相合作關系,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和資源等自然科學方面教學和實踐的需要設計編研專題,發揮輔助教學功能,使實物保管單位成為教學與實習的基地。
5.為科學普及服務
進行有關地球動力、生物演化、礦產資源、水資源、環境、災害等諸多方面的專門編研,將編研成果與實物地質資料展覽展示相結合,或者作為某期展覽的主題展出,與此同時,在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路系統上發布,在為社會提供實物資料信息的同時,傳播地學知識,普及國土資源的有關法律法規,提高社會公眾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意識。
6.為礦產資源開采服務
對礦區實物地質資料進行編研,為礦產開采工程提供服務,解決礦產開采中遇到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問題,保障礦產開采工程安全運行,同時對礦產開采造成的區域環境地質、區域地質災害等的影響進行評價,提出預測結果和預防措施及建議。
三、實物地質資料編研工作思路
實物地質資料保管部門資料豐富、種類全,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編研是其他單位或部門無法比擬的。實物地質資料編研工作范圍很廣,主要包括基礎編研和專題編研。
1.基礎編研
基礎編研是圍繞實物地質資料檔案本身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業務工作開展的編研工作,是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分類編號、統計、匯總、數字化以及管理技術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這方面的工作內容諸如:「實物圖像資料庫建設」、「實物與地質實驗圖文信息系統」、「實物圖文綜合管理和分析處理系統」、「實物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以及實物取樣測試方法的研究和特殊實物保管技術的研究等。這些基礎編研工作對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信息共享、觀察測試和社會服務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提高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業務水平,並為廣大利用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
2.專題編研
專題編研是對某專業領域的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進行綜合分析,並結合應用領域及相關資料數據,評價此專業領域的發展趨勢,提出一些見解或思路方法,並做出判斷或預測。
這類編研工作服務的領域十分廣泛,服務對象多種多樣,編研工作的思路方法也不盡相同。
主要工作步驟:① 接受任務,即包括上級主管部門安排項目,生產、科研或其他部門委託項目,與其他部門、單位的合作項目等;② 查閱資料,即專業領域涉及的相關實物地質資料,主要有實物生產情況、樣品實驗測試情況、實物及樣品保存情況等;③ 資料對比,即比較現有實物資料與項目所需實物資料的差距,並對已有實物地質資料進行檢查、核實和數字化;④ 資料完善,即對缺少樣品測試數據的實物地質資料,重新進行樣品採集和測試化驗;⑤ 提交成果,即對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評價,提出預測結果,提供實物地質資料圖像、地質實驗和評價結果的綜合資料庫及報告。
專題編研工作類型較多,因此有待於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者,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實踐中,探索適合政務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多種編研途徑,總結實物地質資料二次開發的工作經驗,發揮實物地質資料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四、實物地質資料編研的保障條件
1.理順管理體制和統一技術標準的問題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以及國家地質資料主管部門正在組織制定的《地質資料委託管理暫行辦法》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規定》。這些法規初步確定了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責任,提出我國將實行統一管理下的部門委託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制度,即在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統一領導下,對於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放射性以及其他需要特殊條件保管利用的實物地質資料,委託給這些部門具有資質的單位進行保管,對於其他地質礦產實物資料,實行國家和地區分級管理,形成覆蓋全國各部門、各地區的地質資料管理系統。
在地質資料主管部門主持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各項標准現已開始制定,並已納入中國地質調查局工作標准體系中,今後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技術方法體系,並將其納入國土資源標准體系和科技檔案管理標准體系。
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單位的各項工作將嚴格按照有關法規、標准、規范開展工作,並接受主管部門的檢查督促,保證各項工作的法制化、標准化。
2.系統、豐富的實物資料是編研的基礎
我國在長期地質工作中,產生了大量具有重要意義的實物地質資料。但這些實物地質資料分散保存在不同部門、單位和個人手中,由於缺乏統一管理,損毀丟失嚴重。與此同時,正在開展的地質大調查以及海洋地質調查、極地考察等工作產生的大量實物,也亟待進行管理。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承擔國家級地質礦產實物地質資料收集管理工作,並為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提供典型示範。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實物庫建築面積5600m2,存儲岩礦心約35×104m,功能齊全,設施先進。館藏實物資料符合系統性、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以及有利於保管和開發利用。篩選、收集的實物主要包括:代表不同學科、不同形式、不同區域、不同成因、不同特點的典型實物;具有特殊保存管理意義的實物;賦存的信息特別豐富,有待進一步開發或具有重復開發利用價值的實物;對完善或發展地質科學理論具有重要意義的實物;勘查研究程度較高,產生條件清楚的實物;保存完好,相關資料完備的實物;匯交、收集、保管無嚴重障礙的實物;有利於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實物。
3.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編研是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條件
據調查,全國大多數單位的管理基本停留在手工賬本的基礎上,沒有一套有效、完整、規范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對岩礦心進行觀察、描述,仍然依賴直接觀察岩礦心。實物地質資料的傳統管理模式已不適應現代形勢的需要,查找難、觀察難、取樣難、開發利用更難。
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規范化管理和科學利用,除了需要規范化管理措施外,還必須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數字化,由於實物地質資料比較笨重,不便攜帶,尤其是整個鑽孔或一條剖面的大量實物,這給學術交流和研討帶來很大不便。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實物資料進行數字化,可以從不同角度,全面准確地採集實物信息,並可方便地儲存在微機中,在軟體和設備的支撐下,通過人機交互操作,實現實物三維圖像旋轉、放大等,並可對重點研究部位仔細觀察。
4.信息共享是發揮編研效益的最佳渠道
數字化的實物地質資料,利用信息網路,實現實物地質資料信息資源的共享。觀察者可以在任何地區和任何時間,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觀察和分析,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取得身臨其境的視覺效果。根據需要,可將實物整體或某一側面的圖像下載或列印。
建設網路化實物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實現實物地質資料圖文信息資源共享,依託網路,使政府主管部門、科研、生產和管理人員足不出戶,就能方便並快捷地觀察、分析、處理岩礦心等實物載負的信息,改變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被動式、封閉式以及區域和部門的局限性。不僅為用戶提供便捷服務,而且使實物地質資料得到有效保護。
5.高素質人才隊伍是編研工作發展的關鍵
加強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人才隊伍建設,要求管理人員既要具備科技檔案工作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必須精通地質勘查、礦產開發、地質科研等多種地質專業知識以及國土資源的有關法律和規范。與此同時,還必須不斷地深入實際,廣泛調查研究地質礦產行業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確定實物地質資料編研的主題。這就要求實物資料的編研人員具備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業務水平高並能夠吃苦耐勞。
6.編研經費的保障
根據編研工作的需要,建立以實物地質資料基礎編研的基本費用和專題編研的專項費用組成的經費保障系統,確保編研資金到位,促進編研工作開展,使實物地質資料得以充分開發利用。
五、編研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1.保守國家秘密
實物地質資料編研必須嚴格執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不得非法披露和提供利用保密的實物地質資料。不封鎖公開的實物資料,利用公開的實物地質資料編研時,必須保證實物地質資料的完整和安全,實物地質資料利用人造成損毀、散失的,依法予以賠償。
2.商業性實物資料的權益保護
地質礦產勘查的市場化,使部分實物地質資料具有商業屬性,其實物地質資料歸投資者所有,受國家法律保護。編研人員必須承擔保護國家秘密和企業商業秘密的法律責任,不得非法披露、提供保護期內的實物地質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