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某人欠我錢,多次催要未果,我把債權轉讓給他人,並簽字,但原欠條沒給受轉讓人,
肯定要給的,沒有原欠條,債務人就不會認可的,不然債權人拿著欠條讓債務人再次清償怎麼辦?
並且債權轉讓以後,還要將債權轉讓協議復印一份,通知給債務人。不通知債務人的,債權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法律效力。
Ⅱ 債權轉讓時誰通知債務人,一份債權被多次轉讓怎麼處理
通知的行為既可由債權轉讓人直接通知債務人,也可以由受讓人持其與債權人達成的債權轉讓協議或債權人出具的債權轉讓憑證進行通知,兩種通知的法律效果應同等。
Ⅲ p2p債權轉讓模式怎麼樣用大白話解釋
不是直接由投資人把錢借給借款人(借貸雙方不直接簽訂債權債務合同),而由(某個特定的)第三方個人先行放款給借款者,再由該第三方個人將債權轉讓給投資者,就形成了P2P借貸的專業放貸人與債權轉讓相結合的模式(宜信的大部分業務就採用了這個模式)。這里特定的第三方個人稱為專業放貸人。
P2P線下債權轉讓模式或將迎來生死大考。網貸觀察網小編日前通過多方采訪了解到,由於線下的債權轉讓存在信息不透明、資金使用不規范甚至被挪用等風險,監管層對這一模式存在不少擔憂,而正在醞釀中、即將出台的P2P監管條例可能終結這一模式。
「監管層對於這一模式的態度整體比較負面,或者說不太接受。未來出台的行業監管規則里有徹底否定這種模式的可能,一些按照這一模式運營的平台可能會被要求限期整改。」一位接近監管層的P2P行業人士說,這種線下平台大多信息披露不充分,操作方式不夠透明,監管層未來可能會強制要求披露一些數據。
債權轉讓模式也被業內人士稱為「居間人」模式,或「專業放款人」模式,即P2P平台在線下尋找借款人,對其進行評估,通過後推薦給專業放款人,專業放款人向借款人放款,取得債權,然後把債權轉讓給投資人,投資人獲得債權帶來的利息收入。
線下P2P借貸通常採取債權轉讓的模式。在我國,線下P2P平台雖然數量少,但體量較大。據《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數據,粗略計算,2013年排名前5位的線下P2P借貸平台的借貸總額為600億至800億元。
不過,不同於投資人和借款人通過網路平台撮合後直接對接的線上模式,線下P2P平台的這種債權轉讓模式一直飽受爭議,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模式根本不是P2P。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這一模式中,身為「專業放款人」的自然人本人的風險,是這一模式中最難以迴避的風險之一。
一位P2P行業人士分析說,在線下模式中,對借款人放款和對投資人進行債權轉讓都必須經過專業放款人,因此,如果這時候專業放款人自身出了問題,不要說惡意的跑路,即使是身體狀況有變,或者婚姻狀況有變化,都有可能導致不可控的風險。雖然現在大多數線下平台在處理這種關系時,都會在合同中約定債權管理由專門的公司來負責,看似和專業放款人脫離了關系,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專門負責債權管理的公司本身也是專業放款人的,所以至少也存在著關聯風險。
「其實,除了上述自然形成的風險,監管層最擔憂的還是這種模式的透明度較差。換句話說,有的平台在做的事情,監管機構根本無從知曉。」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國內排名靠前的幾個債權轉讓模式的平台如宜信、冠群馳騁、中融民信等公開披露的信息都比較有限。
該人士還表示,由於債權轉讓全部是在線下進行的,就存在資金被挪用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線下平台會被質疑為「非法集資」或「資金池」,原因在於其內部流程不透明、操作方法未知。
一位在線下平台曾買過此類債權轉讓產品的投資者說,雖然在債權轉讓合同中平台會告知相應的借款人的部分信息,但是信息非常有限,真偽也很難核實。
除了上述兩個風險之外,這一模式中資金杠桿所引發的流動性風險也被業內人士頻繁提及。《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指出,在債權轉讓模式中,專業放款人必須要以自有資金放貸,然後進行債權轉讓。為使「自有」資金快速增加,專業放款人多採用延長結賬周期的辦法「盤活」代收費用,提升可貸資金量。由於代收借款人的一些服務費、管理費等各項費用較高,在一輪放貸之後及債權轉讓之後,專業放款人可支配的資金可達到其本金的1.3倍甚至更高,就形成了資金杠桿,多次放貸之後,杠桿多次疊加,也形成了資金杠桿風險。
上周,《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多措並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盡快出台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指導意見和配套管理辦法,促進公平競爭」。此前,央行和銀監會在不同場合均明確表示要劃定P2P網路借貸平台的業務經營紅線:「明確平台不得提供擔保,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更不能實施集資詐騙。」
國內P2P平台樂百貸在接受網貸觀察網小編采訪時表示,線下債權轉讓是線下模式下的無奈選擇,在時間上是先有資金募集後有項目匹配的,資金發生轉移時項目信息未知,所以嚴格而言不符合信息披露的要求。
「這種手段對規范平台而言是不得已的選擇,但因為一定時間內形成了交易資金池,容易被不規范平台利用。我們感覺,這將會是被嚴格監管的運營模式。」魏偉說。
值得注意的是,鑒於監管的這種取向,一些平台目前已經在探索模式轉變。比如,一些線下P2P借貸平台將借款人信息等向線上的P2P平台輸出自身的信貸資源,降低專業放款人的資金壓力,或者直接搭建線上平台,把借款項目直接放到線上銷售。
Ⅳ 債權轉讓車
債權轉讓的,不能過戶我也買了一輛,銳拓公司設置了相當多的障礙,給你的手續不全,你拿到法院都不認可的(我已經去過),後來跟他們交涉多次之後,才補了一些資料給我,但是還存在很多問題,還好我買的便宜才1W 多,車也沒有做二次抵押,就湊合開開得了,省的麻煩。我這邊是廣州的當初跑這個車的事去廣州都不下3次,也是日了狗了,再也不碰了!
Ⅳ 債權轉讓什麼意思
債權讓與別名又稱債權轉讓,是指債的關系不失其統一性,債權人通過讓與合同將其債權轉移於第三人享有的現象。債權讓與,是指不改變債權關系的內容,債權人通過協議而將其債權全部或部分轉移於第三人的行為。其中,饋權人稱為讓與人,第三人稱為受讓人。
(5)多次債權轉讓擴展閱讀:
一、相關特徵
1、債權讓與具有非要式性。
債權人與第三人就讓與債權意思表示一致,債權讓與合同即告成立,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的以外,無須履行特別的合同的形式,債權讓與合同是否作成書面形式,不影響其效力。對已經作成債權證書的債權進行讓與,雖須交付債權證書,但該行為屬於履行附隨義務而非債權讓與的成立要件。
2、債權讓與具有無因性。
債權讓與是基於各種原因而產生,可能基於買賣、贈與,也可能是代物清償,但不論其原因為何及其有效與否,對債權讓與合同的效力並無直接影響。這就是債權讓與的無因性。該無因性,其目的在於保障債權流轉的安全性,以及善意受讓人的利益。
3、債權讓與是處分行為。
債權讓與是將債權作為一項財產進行處分,所以要求讓與人就債權必須具有處分許可權和處分能力。無處分權人讓與他人債權除非經債權人追認,否則,其行為無效。
二、債權的構成條件
債權既然為民法上權利的一種類型,根據債權侵權行為三要件說,債權侵權行為的要件包括損害、因果關系與過錯。
只是由於債權相對性帶來的非公示性以及第三人侵害債權的非直接性,學者們在討論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構成要件時,標准比侵害物權時要嚴格得多。這主要體現在對行為人過錯的認定方面。
Ⅵ 債權轉讓有效的條件,一份債權多次轉讓該如何處理
一、債權轉讓有效的條件
債權轉讓,是指債權人通過協議將其債權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的行為。
債權在全部讓與時,受讓人取代原債權人成為合同關系的新債權人,原債權人脫離合同關系;在部分讓與時,受讓人作為第三人將參加到原合同關系之中,與原債權人共同享有債權。此時,合同權利人一方已由一人變成數人,合同之債成為多數之債。
債權轉讓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才能有效:
(一)必須有有效存在的債權;
(二)債權的轉讓人與受讓人必須就債權讓與達成合意;
(三)轉讓的債權必須具有可讓與性;
(四)必須有轉讓通知。
二、一份債權多次轉讓如何處理
債權人通過債權轉讓第三人訂立合同將債權的全部或部分轉移於第三人。債權全部讓與第三人,第三人取代原債權人成為原合同關系的新的債權人,原合同債權人因合同轉讓而喪失合同債權人權利,債權部分讓與第三人,第三人成為合同債權人加入到原合同關系之中,成為新的債權人,合同中的債權關系由一人變數人或由數人變更多人。新加入合同的債權人與原債權人共同分享債權,並共享連帶債權。
債權轉讓數額超過債權數額時如何處理,對此問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當按照被轉讓的數額按比例分配。理由是,被告轉讓的多個債權人並不知道債權人轉讓債權情況,為了使被轉讓的債權人利益不受侵犯,按照公平原則,每個債權人均應按被轉讓債權比例實現自己的債權。
另一種觀點認為,債權轉讓的生效要件採用通知主義原則,一份債權多次轉讓,按照通知的先後順序,通知在先的發生法律效力。
按照債權轉讓的生效要件採用通知主義原則,一般都採納後一種觀點。
Ⅶ 最高院答復:關於判斷確定的金融不良債權多次轉讓人民法院能否裁定變更執行主體請示的答復
關於判斷確定的金融不良債權多次轉讓人民法院能否裁定變更執行主體請示的答復(2009)執他字第1號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鄂高法(2009)21號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已經對申請執行人的資格以明確。其中第18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執行案件應當符合下列條件:……(2)申請執行人是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人或繼承人、權利承受人。」該條中的「權利承受人」 ,包含通過債權轉讓的方式承受債權的人。依法從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受讓債權的受讓人將債權再行轉讓給其他普通受讓人的,執行法院可以依據上述規定,依債權轉讓協議以及受讓人或者轉讓人的申請,裁定變更申請執行主體。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第三條,雖只就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轉讓金融不良債權環節可以變更申請執行主體作了專門規定,但並未排除普通受讓人再行轉讓給其他普通受讓人時變更申請執行主體。此種情況下裁定變更申請執行主體, 也符合該通知及其他相關文件中關於支持金融不良債權處置工作的司法政策,但對普通受讓人不能適用訴訟費用減半收取和公告通知債務人等專門適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債權的特殊政策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