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苗族研究成果

苗族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14 18:47:48

⑴ 中國苗族語言特點比較以屏邊和金平為例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就以個人經驗做個總結。僅供各位參考,希望能幫的上大家。

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論文名稱
論文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
第一,名稱要准確、規范。准確就是論文的名稱要把論文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論文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確地把你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
第二,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就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
(二) 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
研究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論文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論文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主要內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關背景(課題的提出): 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搞這項研究。 ⑵ 通過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學實際,指出為什麼要研究該課題,研究的價值,要解決的問題。
(三) 本論文國內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文獻綜述)。
規范些應該有,如果是小課題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廣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尋找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從而確定本課題研究的平台(起點)、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
(四)論文研究的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上應堅持什麼方向,符合什麼要求等,這個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學、政治理論,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也可以是有關研究問題的指導性意見等。
(五) 論文寫作的目標
論文寫作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後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也就是本論文研究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即本論文寫作的目標定位,確定目標時要緊扣課題,用詞要准確、精練、明了。
常見存在問題是:不寫研究目標;目標扣題不緊;目標用詞不準確; 目標定得過高, 對預定的目標沒有進行研究或無法進行研究。
確定論文寫作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實際的工作條件與工作水平。
(六)論文的基本內容
研究內容要更具體、明確。並且一個目標可能要通過幾方面的研究內容來實現,他們不一定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大家在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具體,寫出來的研究內容特別籠統、模糊,把寫作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基本內容一般包括:⑴對論文名稱的界說。應盡可能明確三點:研究的對象、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法。⑵本論文寫作有關的理論、名詞、術語、概念的界說。
(七)論文寫作的方法
具體的寫作方法可從下面選定: 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 個案法、比較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
(八)論文寫作的步驟
論文寫作的步驟,也就是論文寫作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論文寫作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和時間安排包括:整個研究擬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起止時間。
差不多就這些,一回生二回熟,寫一遍就知道怎麼回事了。好累。。。我的胳膊。

⑵ 貴州的「天眼」目前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

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有一座舉世聞名的鍋狀建築——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射電望遠鏡)。

探索未知宇宙,搜尋和發現脈沖星是中國天眼的主要科學目標之一,從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以來,就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發現距地球約4000光年的毫秒脈沖星。據報道,截止目前,中國天眼已經發現了43顆脈沖星,極大地增加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我國天文學家們正在破解中國天眼獲取的海量信息,而西方天文學家只能眼巴巴的看著,這情形,當真是揚眉吐氣啊。

⑶ 「黔東南苗族鬥牛民俗活動項目」的預期研究成果怎麼寫

其實 想像一下就好啦 呵呵 不是很嚴格的話 一定都沒有問題的 是吧
.....祝你好運!

⑷ 以苗族蘆笙的製作及其發展歷程為題目,怎麼寫提綱或開題報告

你的苗族蘆笙的製作及其發展歷程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學校的格式要求、寫作規范要注意,否則很可能發回來重新改,你要還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論文寫作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研究課題的基礎工作——收集資料。考生可以從查閱圖書館、資料室的資料,做實地調查研究,實驗與觀察等三個方面來搜集資料。搜集資料越具體、越細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資料的文獻目錄、詳細計劃都列出來。首先,查問資料時要熟悉、掌握圖書分類法,要善於利用書目、索引,要熟練地使用其他工具書,如年鑒、文摘、表冊、數字等。其次,做實地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能獲得最真實可靠、最豐富的第一手料,調查研究時要做到目的明確、對象明確、內容明確。調查的方法有:普遍調查、重點調查、型調查、抽樣調查。調查的方式有:開會、訪問、問卷。最後,關於實驗與觀察,實驗與觀察是搜集科學資料數據,獲得感性知識的基本途徑,是形成、產生、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本方法在理工科、醫類等專業研究中較為常用,運用本方法時要做認真的全面記錄。


第二、研究課題的重點工作——研究資料。考生要對所搜集到手的資料進行全面瀏覽,並對不同資料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如通讀,選讀,研讀。通讀即對全書全文閱讀,選讀即對有用部分、有用內容閱讀,研讀即對與研究課題有關的內容進行全面、認真、細致、深入、反復的閱讀。在研讀過程中積極思考。要以書或論文中的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與研究方法來觸發自己的思考,竭力產生創見,要眼、手、腦並用,要發揮想像力,開拓創造性思維,進行新的創造。
在研究資料時,還要做好資料的記錄。對新鮮論點,好的見解,要完完全全摘錄;對能說明問題,有說服力的論據、好材料,要不加改動地摘錄;對過長的資料,可加以簡明扼要的概括,對這些資料都要分類整理。
第三、研究課題的核心工作——明確論點和選定材料。在研究資料基礎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根據選題,確立基本論點和分論點。提出自己的觀點要突出新創見,創新是靈魂,切忌人雲亦雲。同時,還要防止貪大求全的傾向,生伯不完整,大段地復述已有的知識,那就體現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據已確立的基本論點和分論點選定材料,這些材料是自己在對所搜集資料的加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組織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注意前後材料的邏輯關系和主次關系。

第四、研究課題的關鍵工作——執筆撰寫。考生下筆時要對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注意:擬定提綱和基本格式。
擬定提綱包括題目、基本論點、內容綱要。內容綱要包括大項 目即大段段旨、中項目即段旨、小項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擬定提綱有助於安排好全文的邏輯結構,構建論文的基本框架。

⑸ 誰說苗族沒有文字,典籍和世界級人物

文字:《苗漢詞典》足以說明苗族有文字。
書籍:比較有代表性的苗文書籍有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永祥(苗族)主編的《苗漢詞典》(貴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5月版),中央民族大學石如金教授(苗族)編著的《苗漢漢苗詞典》(嶽麓書社1997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向日征教授(漢族)編著的《漢苗詞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8月版),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春德教授(苗族)編著的《漢苗詞典》(貴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貴州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燕寶(苗族)整理譯注的一萬余行《苗族古歌》(貴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9月版),雲南紅河學院教授羅有亮(苗族)的專著《苗語語法》(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2月版),中央民族大學副研究員吳德坤等搜集整理翻譯的一萬三千餘行《苗族理辭》(83萬字,2002年10月版)等。
人物:民國總理熊希齡、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之一滕代遠將軍、1988年已獲諾貝爾文學獎但不幸辭世的20世紀中國偉大作家沈從文(各類著作共1100萬字)、國內外著名鋼鐵冶煉技術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肖紀美、第二位角逐諾貝爾文學獎並參加競選台灣總統的傑出作家李敖(各類著作共2000餘萬字)、唱響國內外世界第一流歌唱家宋祖英博士、北京第29屆奧運會世界舉重冠軍龍清泉、國際著名文學理論大師北京大學教授樂黛雲(女)、中國探月工程總指揮陳求發(工業和信息化部常務副部長、第十八屆中共中央委員)、當今文學作品發行量最大的中國第一流作家肖仁福(至今已出版各類文學作品600多萬字)、袁隆平最得意的門生傑出的雜交水稻科學家鄧華鳳博士(其研究成果已產生經濟價值幾百個億)等。

⑹ 說起苗族,你對這個少數民族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我就是苗族,我是苗族支系中的大花苗,也就是阿卯,我們族呀很好客很良善友好,我們村裡全是苗族,我們這里風景很好,我們熱愛花山節🌸熱愛生活,很團結,苗族思想很開放,本性活潑,喜歡唱歌跳舞,能歌善舞,一有什麼喜慶的日子,便缺少不了歌舞,苗族我見過的,隨便一個,唱歌不會跑調,這可能是音樂的一種天賦。很喜歡苗族

⑺ 關於苗族蠱毒和湘西趕屍

當今不少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苗族是最早發明兵器、刑法、巫術的民族。其中趕屍、情蠱毒、巫儺絕技更是苗族巫術三絕。 湘西趕屍是一項被稱為世界上最為恐怖的職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今,香港拍攝了許多部以趕屍為題材的電影。電影中,道士法師貼符、唸咒就可讓屍體站立起來行走。但吉首大學民俗倫理學專家鄭英傑接受記者的採訪時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所謂趕屍其實就是揹著已遭肢解的屍體行走。此說甫出立即遭到湘西眾多研究者質疑。反對者認為,趕屍人為完成自己的職務毫不顧及的踐踏倫理道德,把屍體剁碎,這是絕不可能被死者親屬允許的。真相到底如何,記者近日深入湘西民間進行尋訪調查。 趕屍現象有官方記錄今年九月十五日,記者趕至湘西自治州宣傳部查詢趕屍現象的歷史記載。但目前湘西官方提供唯一有據可查的記載是一九五○年兩位解放軍戰士對趕屍現象的調查。據記載,一九五○年的一個傍晚,幾個神秘行人裝束古怪且行動詭異引起了兩位到湘西當地的警察分駐所協助工作的解放軍戰士注意。那時各種反新中國政府的勢力都在進行自己的陰謀活動。經過連續三天的跟蹤調查,原來這夥神秘的行人竟然是兩名趕屍匠師徒,當時兩位解放軍戰士還對趕屍者進行了審訊。但遺憾的是,或因當時不宜公布,亦或由於記錄者的疏忽,沒有留下對趕屍技巧的詳細記載。屍體究竟是怎麼邁開腳步仍是一個難解的謎團。 聲稱目睹趕屍的老人根據知情者提供的線索,次日記者在湘西沅陵城、七江坪兩地的偏僻村落尋訪到了三名聲稱曾親眼目睹趕屍的老人。記者在整理這三位目擊者口述時發現,其目睹的真實趕屍與香港電影中所表演的趕殭屍形象出入頗大。據稱,趕屍屍體並非跳著行走,而是與活人正常行走並無二致,屍體上肢保持不動。趕屍隊伍少者兩人,多者三人,前行者持響鑼開道,警告路人迴避,中間法師趕屍,後者斷後。但對於記者提出的已失去身體機能的屍體如何能站立行走的疑問,這三位老人均表示沒法解答。 記者就此詢問了吉首大學民俗倫理學專家鄭英傑。鄭英傑表示,這與自己的觀點不違背,趕屍先將屍體肢解放在背簍裡,在外形布置得異常詭秘,裝扮成屍體,同時又是夜間趕路,讓人難以分辨。鄭英傑還向記者提供佐證。根據民間目前流傳的傳說,當趕屍學徒務必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身高力大,一米七以上;二是膽大氣豪,無所畏懼;三是相貌醜陋,讓人懼怕。鄭教授認為,身高力大,就是為了便於揹屍,相貌醜陋則讓人不敢靠近,便於保密。但趕屍匠又如何能在親人面前瞞天過海,這不禁讓記者滿懷疑竇。 「趕屍」實為運輸屍體經人引薦,記者找到了對趕屍頗有研究的湘西巫儺絕技表演藝術團團長田鐵武。田鐵武認為貼符打鑼,僅僅是趕屍的儀式。田鐵武說,真正的趕屍是捆綁屍體,用肩膀的力量把屍體托起,兩個趕屍匠一個推一個拉就可以行走了,同時利用一種神秘的藥水,軟化屍體的關節部位,當屍體在外力作用下移動時,從外表看來似乎是像活人一樣行走。但上坡的時候,則需揹著屍體行走。但是,關於這種神秘藥水,至今沒有得到科學的論證。 儘管最終記者未能找到一個完全解答趕屍之謎的真相,有關研究者亦提出諸多說法不一而足。但是這些調查研究最終均指向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湘西趕屍是藉助外力運輸屍體,而非傳聞中用符咒驅使行走。 在交通閉塞的解放前,湘西地處十萬大山之中,道路崎嶇險峻,重落葉歸根的湘西人一旦客死他鄉若要抬棺而回幾近不可能,趕屍這一古老的行業應運而生。但由於諸多原因,加之影視深入人心的殭屍形象渲染,湘西趕屍被賦予了驚悚神秘的色彩,成千年之謎。

⑻ 出名的苗族流行明星

1、沈從文(1902—1988)20世紀中國偉大的作家,傑出的文學評論家、文物考古學家。苗族,湖南鳳凰縣人。小學學歷,自學成才。早年曾在暨南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等高校任教。1938年後歷任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教授。1950年起歷任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等。著有1100多萬字《沈從文全集》,是世界文明史上作品創作數量最多的文化巨人之一,被譯成英、法、德、俄等世界幾十種文字。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已決定授予沈從文,可惜該獎未頒發他就辭世於北京。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阿麗思中國游記》《長河》,中篇小說《邊城》《八駿圖》,短篇小說《蕭蕭》《月下小景》《柏子》,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學術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其中篇小說《邊城》是一部享譽全球的世界名著;學術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被譽為20世紀中國社會科學三大經典著作之一。目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著名高校主持編寫的國家級重點大學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史》等已將沈從文列入大師級作家進行重點講授和研究,國內外許多學者因研究沈從文的作品獲得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2、李敖(1935—)20世紀中國傑出的作家、歷史學家、政論家。苗族。遠籍貴州威寧,生於哈爾濱。少年時代跟隨家人住過北京、太原和上海,1949年移居台灣。高二時寫成《李敖札記》;高三時休學創作《李敖詩集》。1954年考入台灣大學法律系,不久自動退學,1955年再次考入台灣大學歷史系,1959年大學本科畢業後參軍。1962年考入台灣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1963年肄業.。一生主要從事文學創作和歷史研究,曾任台灣東吳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迄今已出版各類作品100多部,共2000多萬字,是世界文明史上作品創作數量最多的文化巨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最偉大的白話文作家」。其主要作品有《傳統下的獨白》、《胡適研究》《李敖回憶錄》《李敖全集》等。2000年以長篇小說傑作《北京法源寺》進入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其文學成就已被國內外高校寫入《20世紀中國文學史》等多部大學教材。2005年9月,已是70歲高齡的李敖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等高校演講訪問,各大電視台均作了報道,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
3、肖紀美(1920—)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傑出的金屬材料科學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苗族,湖南湘西鳳凰縣人。1933年考入長沙私立明德中學;1938年考入江蘇省立銀行專科學校;1939年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唐山交通大學,1943年本科畢業後在湖南國立第八中學、湖南省立第十三中學等單位任教。1946年到南京民國中央標准局工作。1948年赴美國密蘇里大學留學,僅兩年就拿到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任教於北京科技大學。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第一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苗族人;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進步一等獎。在國內外發表科學論文450多篇;出版專著《合金能量學》等15部,近600萬字。肖紀美精通英語,許多科學論文均用英文寫成,是20世紀苗族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4、熊希齡(1870—1937)中國現代傑出的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詩人。苗族,湖南湘西鳳凰縣人。1894年考取進士。曾到日本、德國考察。歷任東北三省清理財政部部長,中華民國財政總長,民國國務院總理兼財政部部長,中華教育改進社董事長,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等職。1937年病逝於香港,終年67歲。著有300多萬字《熊希齡先生遺稿》。
5、滕代遠(1904—1974)20世紀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國家重要領導人。苗族,湖南麻陽縣人。早年任紅五軍、紅一軍、紅三軍政委。1931年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3年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委武裝部部長,同年獲二等紅星獎章。1935年到蘇聯列寧學院留學。1937年回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八路軍參謀長,中共中央委員,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華北軍區副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總司令兼政委。1950年出任鐵道部部長;1954年兼任國防委員;1964年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滕代遠一生為黨為中國人民的進步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6、朱早觀(1903—1955)中國現代著名政治活動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苗族、湖南湘西鳳凰縣人。15歲參軍,1922年到湖南講武堂學習。早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幹部團團長、中央獨立三師參謀長兼旅長。1937年赴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八路軍總部高級參議。1945年任中原軍區參謀長兼中央中原局統戰部副部長;1946年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參謀長;1947年任西北軍區副參謀長。1949年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第五局局長,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國防部辦公廳副主任等職。
7、鍾哲明(1932—)中國當代傑出的政論家,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苗族,湖南武岡縣人。「苗族鍾氏兄弟三傑」之一。1952年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留校,1956年到中國人民大學進修碩士研究生課程一年。歷任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北大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教育部高校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等。發表論文《馬克思的主要歷史功績:關於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結合的幾個問題》等60多篇;出版專著《科學社會主義專題講座》;參加編寫大學教材《鄧小平理論專題講座》等多部。
8、鍾優民(1936—)著名魏晉文學研究專家、文學史家。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吉林大學教授。苗族,湖南武岡縣人。「苗族鍾氏兄弟三傑」之一。1954年於湖南省立第六師范學校畢業後分配到長春市第一中學任教。1957年報送到吉林大學中文系深造,1962年本科畢業,並在該校進修研究生課程一年。1963年至1972年曾在國家教育部、吉林省高等教育局工作。1973年後長期在吉林省社科院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文學史方法論及其實踐》《陶學發展史》等10餘部,共500多萬字。被譽為「中國陶學大師」。
9、鍾良明(1943—)著名英語教育家、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苗族,湖南武岡縣人。「苗族鍾氏兄弟三傑」之一。1959年考入長沙雅禮中學高中部,1962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1966年本科畢業。時值「文革」被下放農村10年。1981年起先後在中南工業大學、長沙鐵道學院、北京交通大學任教。歷任北京交通大學外語系主任,《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科板)編委等。
10、滕久明(1944—)正部級高級領導,著名政治活動家、理論家。苗族,貴州松桃縣人。1962年考入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1966年本科畢業後當過戰士和重慶市第96中學教師。1973年5月後任重慶市大渡口區團委書記,區革委辦公室主任;1979年2月後任大渡口區革委會副主任,區委副書記、副區長;1982年8月後任大渡口區委代書記、書記。1983年到中央黨校研究生班進修二年。1985年8月後任重慶市北碚區委副書記、書記;1987年4月任重慶市委常委、秘書長。1988年8月兼任重慶市級機關黨工委書記;1988年12月任重慶市委常委、秘書長、宣傳部部長;1993年4月任重慶市委副書記; 1997年重慶劃為中央直轄市後,歷任重慶市委宣傳部部長、市委秘書長、市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以及中共中央紀委委員。1996年調往中央,任中央紀委、中組部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巡視組組長。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共十五大代表。出版理論集《燈下漫筆》《征程言》《滕久明作品選》等。
11、宋祖英(女,1966—)中國當代著名歌唱家。苗族,湖南湘西古丈縣人。1981年入古丈縣歌舞團;1984年調湘西州歌舞團。1985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學,1988年畢業;1989年到中國音樂學院進修。1991年調入解放軍海政部文工團。1998年到中國音樂學院攻讀音樂學碩士學位,2001年畢業。2009年攻讀中國音樂學院聲樂學博士學位。歷任第九屆和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現為海政部文工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歌唱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被譽為「中國當代最有實力的歌唱家之一」「中國當今最負盛名的女高音歌唱家」。2008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9屆奧運會上,與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多明戈共同登台演唱,其演唱水平受到全世界上億觀眾的高度贊揚。曾到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和舉行個人演唱會。演唱歌曲錄製成磁帶、VCD向全國和世界出版發行,主要專輯有《宋祖英演唱歌曲精選》《中國百年電影歌曲經典:宋祖英百年留聲》等。多次獲國內外音樂大獎,宋祖英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最傑出的歌唱家之一。
12、張超倫(1918—)醫學博士。著名社會活動家、正部級高級領導。苗族,貴州威寧縣人。早年在「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貴州石門坎就讀小學;初中到雲南昭通宣道中學完成。1932年赴成都華西協和高級中學就讀;1935年高中畢業因家境貧困無法考大學,被迫回家鄉。1936年得到教會資助考入華西協和大學,經過七年的刻苦攻讀,1943年獲本校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現代史上獲得博士學位幾位苗族人之一。1944年回貴州石門坎初級中學任教;1945年到雲南昭通福滇醫院任醫師。1949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會。1950年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任命為貴州省人民政府委員;1951年被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任命為貴州省衛生廳廳長。「文革」時被迫害多年。1978年復出,當選為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直到1997年。1983年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是第一屆和第二屆中國農工黨貴州省主任委員、第十屆中國農工黨中央常委。
13、姚紹斌(1956—)傑出的私營企業家,湖北八峰集團公司董事長。苗族,湖北鶴峰縣人。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第七屆至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八峰村在姚紹斌的帶領下艱苦創業,從人均收入只有40元上升到2007年人均收入8000多元。目前公司年銷售額達20多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氨基酸生產企業集團。他創造性地在苗族地區發展高科技產業,其產品遠銷國內外,使八峰苗族人民徹底改變了貧困,看到自己的未來,增強了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曾榮獲「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等稱號。
14、龍咸靈(1911—1993)20世紀中國著名空間物理學。武漢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苗族,貴州錦屏縣人。1935年考入武漢大學物理系,1940年本科畢業留校任教。1947年在物理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引起世界物理學界的關注。1954年任武漢大學物理系副主任;1956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武漢高空物理研究所所長;其科學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78年領銜創建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目前該系空間物理學已成為全國高校最強的學科。曾兼任中國科委電子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側地及地理物理聯盟秘書長。龍咸靈是20世紀苗族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15、潘愛華(1958—)中國傑出的生物技術科學家、企業家。苗族,湖南道通縣人。1984年於湖南醫科大學本科畢業;1986年考入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攻讀醫學碩士學位,1989年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攻讀理學博士學位,1992年提前畢業留校。現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最大的生物工程集團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團公司董事長(潘愛華是該集團主要創始人,2007年銷售額達100多個億),兼任深圳市北大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廈門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山東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等。1997年被美國名人協會評為「世界500位最有影響力的領袖之一」;1998年榮獲第三屆中國傑出青年科技創業獎及北京大學科技產業傑出貢獻金獎;1999年被中國科技部評為第五屆「中國十大傑出跨世紀科技人才」;2001年獲深圳市彭年科技獎一等獎(獲獎金50萬元)。
16、李振軍(1920—2008)著名政治活動家,正部級高級領導。苗族,湖南湘西鳳凰縣人。1936年參軍,1937年投入抗日戰爭。40年代初畢業於抗日軍政大學。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任團、旅、師政委及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軍銜。1985年後歷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湖南省軍區副政委,湖南省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治部副主任,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公安部黨組成員,中國人民武警部總隊政委等職。
17、侯鈺鑫(1946—)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書法家、畫家。筆名楊岩。苗族,貴州畢節地區黔西縣人,少年時代在河南輝縣長大。1965年高二時因家境貧寒而失學,靠繪畫幫助父母維持家庭生活。1972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7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大路歌》,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1980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協會。1984年於河南大學中文系進修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現為河南省文學院專業作家,河南太行書畫院院長,河南大學兼職教授,河南省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等。著有長篇小說15部、中短篇小說50多篇(部)、影視劇本50多部(集),共1500多萬字,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苗族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其長篇小說《好爹好娘》被國家列為建黨80周年十部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拍成電視劇由中央電視台播出;多次獲全國文學大獎。
18、錢東(1967—)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納米材料研究專家。苗族,湖南瀘溪縣人。1999年於中南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02年赴丹麥科技大學物理系做訪問學者一年。曾先後到德國、瑞典等國進行科學考察和研究。2004年在中石化長嶺分公司做博士後研究。主要從事高分子材料助劑的研發、納米材料、催化與化工分離研究。
19、姜穆(1929—2003)20世紀苗族傑出的作家,著名文學評論家和編輯家。苗族,貴州錦屏縣人。早年參軍。1949年移居台灣。六十年代初於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歷任《今日中國》雜志主編,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總編輯等。一生著有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2000多萬字,是20世紀苗族文學史上作品創作數量最多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詩集《恰夢》,長篇小說《浩浩東流》《王安石全傳》,中篇小說《奴隸們的怒吼》、《決堤》,短篇小說集《早落的太陽》、《不歸鳥》,散文集《人生探索》、《尋夢》等。
20、楊漢先(1913—1998)副部級高級領導、著名學者。苗族,貴州威寧縣石門坎人。小學和初中分別就讀於威寧石門坎光華小學和雲南昭通宣道中學;高中就讀於成都華西協和高級中學。1933年考入華西協和大學社會學系,1934年因家庭困難休學,1935年返校,1938年大學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隨後曾在貴陽大廈大學、華西協合大學、四川省博物館、雲南昭通明城中學、省立昭通女子師范學校、貴州大學等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50年6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會。1951年任貴州省民委副主任兼貴州民族學院院長,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擔任大學校長的苗族人;1959年任貴州大學副校長兼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長;「文革」期間受到迫害。1963年起歷任第三屆至第五屆貴州省政協副主席,是第一屆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著有《苗族史述略》《黔西苗族調查報告》等。
21、王佳敏(女,1957—)著名舞蹈家,國家一級編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藝術家,文化部特殊津貼獲得者。苗族,生於雲南個舊市,籍貫雲南富民縣。高等自考大專學歷。1990年到中央民族大學進修一年。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歷任雲南省紅河州歌舞團團長,中國少數民族歌舞團藝術總監,雲南省舞蹈家協會常務理事,雲南省第七屆青聯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和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等。是雲南省第十二屆運動會開幕式總導演。其舞蹈《看看》1998年獲中國舞蹈界最高獎荷花杯銀獎。曾應邀到日本、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演出。
22、徐新建(1955—)中國當代傑出的文化人類學家,著名文學理論家。苗族,貴陽市人。1971年進貴陽市歌舞團任演奏員。1979年考入貴州大學中文系,1983年本科畢業,分配到貴陽市委宣傳部,1985年調入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92年赴南京大學進修一年。1998年調入四川大學,不久在四川大學攻讀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該校文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2002年曾到美國哈佛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等職。至今已發表和出版論文、專著、編著等400多萬字,出版專著《從文學到文化》《西南研究論》《苗疆考察記》等多部。先後獲全國第四屆民族文學「駿馬獎」、全國第七屆莊重文文學獎、貴州省第三屆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四川大學成果獎等。被譽為中國三位最傑出的文化人類學家之一。
23、向本貴(1947—)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苗族,湖南沅陵縣人。1967年高中畢業因「文革」爆發停止高考而回家務農,做過農村生產隊隊長、鄉文化站輔導員、縣文化館文學專乾等。1983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迄今已發表和出版10餘部長篇小說,40多部中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和散文,共600多萬字,是文學湘軍重鎮之一。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歷任湖南懷化市作家協會主席,湖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盤龍埠》、《蒼山如海》,中篇小說《有病流行》、《這方水土》等。其中《蒼山如海》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全國第六屆文學「駿馬獎」,被列為國慶50周年全國最優秀的10部長篇小說之一;《這方水土》獲中國作協全國第七屆文學「駿馬獎」等。
24、周基堃(1917—2000)著名外國歷史研究家、翻譯家。南開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苗族,湖北宣恩縣人。從小隨父母在武漢長大。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1943年大學本科畢業後在昆明美軍顧問團任翻譯。1946年被北京大學聘用,途徑天津被南開大學外語系留用。一生發表和出版論文、專著、譯著等共200多萬字。主要譯著有《美利堅合眾國的成長》、《唯物主義歷史觀》等。周基堃精通英、德、俄、西班牙等四種外國語言文字。
25、楊占清(1951—)濟南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第三軍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醫學家。苗族,湖北宣恩縣人。1969高中畢業後參軍,在部隊期間被保送到山東淄博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深造,大專畢業後到濟南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2002年51歲時考入第一軍醫大學博士研究生,2005年以論文《山東地區腎綜合征出血熱宿主和流行病學研究》獲醫學博士學位。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26、吳廷楨(1924—)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西北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兼蘭州大學教授。苗族,湖南花垣縣人。1951年畢業於貴州大學歷史系。1953年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畢業。歷任西北師大馬列教研室主任、歷史系主任等。有各類學術著作400餘萬字,主要編著有《西北史研究》、《河西開發研究》等。
27、滕久祥(1949—)著名中醫學家。湖南中醫葯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969年考入湖南中醫葯大學,1973年本科畢業,留校任教。主要從事中醫內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是中醫消化系疾病研究方向博士生導師。發明新葯「九氣拈痛交囊」等。曾兼任湖南省中醫葯研究院副院長。
28、田渠(1900—1957)20世紀中國著名物理學家。苗族,湖南麻陽縣人。1922年於北京中法大學本科畢業後到法國里昂大學留學,1927年獲法國國家天文學博士學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博士學位的苗族人。1937年回國後在雲南大學從事科學研究。四十年代歷任西南聯合大學、貴州大學、湖南大學教授;五十年代歷任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其重要著作《狹義相對論》自民國出版以來至今還不斷重印出版,此書是我國第一部物理相對論大學教材。
29、李必雨(1936—2009)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苗族,生於貴陽。1959年於雲南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後在昆明第八中任教。1969年去緬甸,1979年回國。歷任昆明師專講師,昆明文學院院長,昆明市文聯主席,雲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雲南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著有長篇小說《野玫瑰與黑郡主》、《紅衣女》(發行10萬冊)、《亡命異邦》,中篇小說《在遙遠的大江彼岸》,學術專著《小說技法》等300多萬字。其文學成就已寫入我國部分大學教材。
30、龍庄偉(1956—)副部級高級領導。河北省副省長兼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漢語語言學家、政治活動家。中國民盟中央常委。苗族,湖北恩施縣人。1971年下鄉當知青。1974年進恩施師范學校讀書,1976年中師畢業後任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恩施師專中文系,1981年大專畢業後到恩施教育局工作。1983年考入河北師范學院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1986年畢業留校。1995年兼任中國民盟河北省委副主任委員。1996年該校與河北師范大學合並,繼任河北師大西校區中文系主任、教授。1998年調任石家莊市副市長;2002年兼任中國民盟河北省委主任委員。2003年1月當選為河北省副省長;2005年兼任中國民盟中央常務、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2008年1月再次當選河北省副省長。

⑼ 梁輝的主要成果

1987—1990年紅河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從事農作物遺傳育種工作,參與「小麥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選育」課題,1991年新品種「84—420」獲州人民政府科學進步二等獎,主持「早地麥新品種引種示範研究」課題,1993年新品種「872—232(71)」獲州人民政府科學進步三等獎;1990年至今,紅河州風景園林(旅遊)管理處從事園林、綠化、旅遊業、歷史文化名城(名村)、風景名勝區(國外稱國家公園)規劃、建設、管理工作,一直致力於「山水城市」建設和大地景觀和人類生存空間的研究,探討風景園林理論及學科體系建設。1994-1998年間還從事植物生長調節劑ABT生根粉系列推廣與研究工作,曾獲國家科委科技成果司和林業部科學技術司的推廣特等獎和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林業部科學技術司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林科院二等獎,兩篇論文獲中國林科院三等獎,一篇獲中國林科院ABT生根粉綜合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優秀獎。1998年7月被中共紅河州委、紅河州人民政府評為群團工作先進個人。2000年分別被建設部和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評為先進個人。2001年被中國科協和國家經貿委評為先進個人。《紅河州城市綠化美化園林病蟲防治的對策及措施》一文,1998年11月被中國園林學會植物保護學術專業委員會評為二等獎,被世界文化名人成就金像獎評委會常設機構、中國國際名人院評審委員會、中國國際名人協會評審委員會、北京市名人文化研究中心授予「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撰寫的《風景園林師體系建構初探》(載於《中國市容報》1998.3.11)已錄入《世紀論典——當代中國領導幹部文選》、《世界學術文庫·華人卷》和《中國當代戰略文典》等書籍,《現代風景園林科學的學科建設》已錄入《中國改革發展文庫》一書,《紅河州旅遊業發展戰略及對策》(州「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分課題)已錄入《呼喚新的朝陽》一書,《園林風景名勝CI戰略》(載於《經濟地理》1997年旅遊專集)已錄入《中國社會科學文庫·十四大以來中國改革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和《中國世紀發展文論大系》等書籍,《紅河州草(坪)業發展的地位及作用》(載於《經濟地理》)已錄入《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文選》和《面向21世紀的中國草坪科學與草坪業》(中國農業出版社)等書籍,《芻議紅河州花卉產業的地位及作用》(載於《中國花卉報》主辦的《中國園林花卉信息》等)已錄入《中國農業發展文庫》一書,《盤活集鎮土地,加速鄉村城市化建設》(載於《雲南土地》1998.2)一文被評為州土地局、《紅河日報》社徵文三等獎,已由中央電視台-7改編拍攝成電視紀實片,並錄入《中國現代企業管理科學研究文庫》和《中國改革與建設研究文庫》等書籍,《紅河州風景名勝產業發展問題及措施建議》(《城鄉建設》1999.3),已被收錄《中國當代興國戰略研究》、《中國新世紀理論文獻》、《世紀文典》、《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典範文獻》等多部大型典籍,還撰寫了《紅河州風景園林事業發展研究》(《中國建築科技與經濟管理》2006.8),《雲南屏邊大圍山風景名勝區資源調查評價報告》,《開遠南洞風景名勝資源調查評價報告》,《瀘西縣逸圃鄉農業發展問題研究》(原載《紅河州委黨校學報》並被紅河州科協評為1996-1999年度優秀論文三等獎),《雲南石屏歷史文化名城調查報告》。承擔編制了《雲南省城鎮體系規劃(紅河州部分)》,參與編制了《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旅遊業發展規劃》,參與編輯出版《紅河建設大觀·風景園林篇》、《華夏城市之花》和《錦綉中華萬里行》等大型畫冊,組織《植物立體扦插育苗試驗》並獲1998年紅河州政府科技成果二等獎和1998年雲南省建設廳科技成果三等獎。事跡已被上級有關單位(部門)推薦編錄入《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專家學者大辭典》、《世界名人錄》、《世界文化名人辭海·華人卷》、《中國人才辭典》、《華夏英傑》、《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當代學者風采錄》、《國魂——跨世紀中華興國精英大典》等辭書典籍。

⑽ 李永憲的研究成果

1.《昂仁縣文物志》(李永憲霍巍尼瑪),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2.《阿里地區文物志》(李永憲霍巍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3.《吉隆縣文物志》(霍巍李永憲尼瑪),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4.《錯那、隆子、加查、曲松縣文物志》(霍巍李永憲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5.《西藏石窟遺跡》(中國四川連合大學霍巍李永憲チベット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專著,日本株式會社集英社出版,1997年11月30日。6.李永憲:《西藏原始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次印刷。7.霍巍、李永憲:《西藏西部佛教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8.《西藏古近代交通史》(第一、二章執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8月版。9.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四川大學考古系、陝西省考古所:《青藏鐵路西藏段田野考古報告》,科學出版社,2005年8月。10.霍巍、李永憲主編:《西藏考古與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1.《鹽邊縣岩門公社僳僳族調查》(李永憲馬雲喜),研究報告,載《四川省苗族、僳僳族、傣族、白族、滿族歷史調查》,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4年。
2.《陳列設計中的形與色》(李永憲),論文,載《中國博物館》第三期,1985年。
3.《川大博物館的陳列形式設計》(李永憲),論文,載《博物館工作》第二期,1986年。
4.《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不是斧柄尾飾》(李永憲霍巍),論文,載《中國文物報》1988年10月14日第三版。
5.《我國史前時期的人體裝飾品》(李永憲霍巍),論文,載《考古》1990年3期。
6.《西藏記原新發現舊石器》(李永憲霍巍),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0年10月4日第一版。
7.《藏族先民的人體裝飾品》(霍巍李永憲),論文,載《雪域文化》1990年第3期。
8.《西藏壁畫中的藏族古代體育史料》(霍巍李永憲),論文,載《文史雜志》1990年6期。
9.《藏南吉隆崖葬習俗的調查與初步研究》(霍巍李永憲),論文,載《南方民族考古》第3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年。
10.《雅魯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原始文化》(霍巍李永憲),論文,載《西藏研究》1991年3期。
11.《西藏拉薩曲貢村新石器時遺址第一次發掘簡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隊、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報告,載《考古》1991年10期。
12.《西藏史前時期的骨器》(李永憲霍巍),論文,載《雪域文化》1991年第1期。
13.《西藏史前考古的新收獲》(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1年12月6日第三版。
14.《略論西藏的細石器》(李永憲),論文,載《西藏研究》1992年1期。
15.《關於琮、璧的兩點芻議》(霍巍李永憲),論文,載《考古與文物》1992年1期。
16.《西藏吉隆羅壟溝石器地點》(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7.《雅魯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石器遺存──兼論西藏細石器的相關問題》(李永憲),論文,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8.《西藏昂仁古墓葬的調查與試掘》(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9.《西藏昂仁日吾其寺的調查》(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20.《葉村的瑪尼石刻》(李永憲),論文,載《邦錦花》1992年2期。
21.《略論魯日朗卡岩畫的狩獵場面》(李永憲),論文,載《雪域文化》1992年第3期。
22.《西藏高原西部發現石器遺存》(李永憲),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3年3月7日第1版。
23.《西藏山南拉加里宮殿勘察報告》(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文物》1993年2期。
24.《漫話拉加里》(李永憲),論文,載《雪域文化》1993年第2期。
25.《吉隆貢塘王城及卓瑪拉康遺址的調查與阿里貢塘王國若干問題的初步研究》(索朗旺堆霍巍李永憲),論文,載《西藏研究論叢?5》,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26.《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曲松、加查兩縣古墓葬的調查與發掘》(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5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年12月。
27.《西藏岩畫述略》(李永憲),論文,載《中國文物報》1994年3月13日第3版。
28. The present Archaeology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in Tibet,
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1994,Osaka,Japan.
29.《西藏仲巴縣城北石器地點》(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考古》1994年7期。
30.《西藏山南隆子縣石棺墓的調查與清理》(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考古》1994年7期。
31.《西藏吉隆縣發現唐顯慶三年〔大唐天竺使出銘〕》(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考古》1994年7期。
32.《西藏仲巴縣城北石器遺存及相關問題的初步分析》(李永憲),論文,載《考古》1994年7期。
33.《西藏岩畫藝術》(李永憲霍巍),論文,載《西藏岩畫藝術》(圖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1994年8月。
34.《西藏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幾個問題》(李永憲),論文,載《中國西南的古代交通與文化》,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35.《塔博寺壁畫》(美托瑪斯原著,李永憲譯),譯文,載《西藏考古》第一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36.《西藏西部佛教考古新收獲──阿里高原皮央?東嘎石窟考古調查記》(霍巍李永憲),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5年9月3日第3版。
37.《西藏西部皮央?東嘎佛教石窟群遺跡調查記》(霍巍李永憲徐朝龍),綜述,載日本《茨城大學教養部集刊》29期,1995年12月。
38.《西藏石器時代文化的新發現》(李永憲),論文,載《中國西藏》1995年5期。
39.《吉隆的崖葬習俗》(李永憲),論文,載《西藏民俗》1996年2期。
40.《略論四川地區的細石器》(李永憲),論文,載《四川考古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41.《西藏阿里東嘎?皮央石窟考古調查簡報》(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四川聯合大學考古專業),考古報告,載《文物》1997年9期。
42.《試論中國西南地區的細石器》(李永憲),論文,載《中國考古學會第九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43.《西藏原始藝術》(李永憲),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44.《四川雲陽縣李家壩遺址1994~1995年考古發掘》(四川聯合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考古報告,載《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35周年紀念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45.《西藏岩畫初考》(李永憲),論文,《中國西南文化研究》第3輯,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
46.《西藏岩畫之旅》(李永憲),論文,《西藏旅遊》19988年3、4期合刊、1999年1、2期單刊(連載)。
47.《三峽庫區李家壩遺址發掘獲重大成果》(黃偉、李永憲、白彬),報道,《中國文物報》1999年2月21日頭版頭條。48.李永憲:《中國西南細石器與石器時代文化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四十周年暨馮漢驥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49.李永憲(執筆):《西藏日土縣塔康巴岩畫的調查》,《考古》2001年第6期。50.李永憲(執筆):《西藏札達縣格布賽魯墓地調查簡報》,《考古》2001年第6期。51.李永憲(執筆者之一):《西藏札達縣皮央-東嘎遺址1997年調查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1年第3期。52.李永憲、姚 軍:《雲陽東洋子遺址考古勘探發掘報告》,《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1997》,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53.李永憲:《初論西藏岩畫》,《寧夏國際岩畫研討會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54.李永憲:《細石器與中國西南的石器時代文化》,《長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書社,2002年10月版。55.王華、李永憲、馮玉梅、塗林玲、張會領:《西藏昌都熱底壟石棺墓人骨年代的研究》,《地球學報》2003年12期。56.李永憲:《在5000米高度生存》,《文物天地》2003年第12期。57、李永憲:《札達盆地岩畫的發現及對西藏岩畫的幾點認識》,《西藏考古與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58、李永憲、霍巍:《西藏阿里噶爾縣「瓊隆銀城」遺址》,《中國重要考古發現》(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59、李永憲:《考古西藏》,《中國文化遺產》2005年第5期。60、李永憲:《田野考古的教學實踐與檢視》,《四川大學2004~2006年本科教學實習交流文集》,四川大學教務處編輯出版(內部交流文集),2006年8月。61、李永憲:《聆聽天路的遠古銎音》,《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7期。62、李永憲:《略論四川的細石器》,《川大史學·考古學卷》,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版。63、李永憲:《再論吐蕃的「赭面」習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25期,2006年12月。64、李永憲:《略論吐蕃的「赭面」習俗》,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藏學學刊》第3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65、李永憲譯、姜源校:[美]托瑪斯。J。普瑞茲克爾:《塔波寺壁畫》,《越過喜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藝術與考古譯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66、李永憲:《卡若遺址動物遺存與生業模式分析》,《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2008年:(2)67.李永憲:《略論西藏考古發現的史前栽培作物》(1.66萬字,西藏史前研究中期成果之一),《中國考古學會第十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68.趙德雲、呂紅亮、代鸝娟,冷文娜、李永憲:《四川昭覺縣好谷村古墓群的調查和清理》(報告,約1.2萬字),《考古》2009年第4期,頁30-40。

閱讀全文

與苗族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