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成果如何
戰後日本經濟一片凋敝,以往國家賴以為生的巨型多元化家族產業被美軍強制拆分,加上麥克阿瑟決心讓日本徹底去武裝化,幾乎完全消除了日本的重工業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似乎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性了。然而,隨著朝鮮戰爭的打響,當時日本首相直接大呼:」日本有救了!「隨著美軍及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節節失利,越來越多的資源和資本涌進了日本。更因為這場戰爭,美國重新評估了日本的作用,認為它是遏制赤色中國和俄羅斯的前哨站,是美國涉足東亞事務的極好立足點。進而發生的越南戰爭,更是鞏固了美國的這一觀點。為了確保其軍事存在,美國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
當然,也並不排除日本這個民族本身的勤奮耐勞、好學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日本戰後曾經有一段時間員工跳槽率居世界之最,而後松下幸之助提出了終身僱傭制,這種把企業變成家庭的做法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日本大受歡飲,員工和企業之間建立了一種非常巨大的依賴和信任感,這是日本騰飛的重要原因。
再者,日本的政體雖然是民主制,但是其政-商-官的聯系非常緊密,從體制上產生一種抱團一致對外的狀態,所以外國競爭者和日本產品抗衡的時候相當於在和日本政府抗衡,其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2. 日本二戰後發展的歷程給我們的啟示
科技強國,技術興國
3. 二戰後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①日本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廢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②美國對日本的扶植。③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全力進行經濟建設。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調整國內產業結構,促進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之一,並大量出口。當時,日本生產的纖維和黑白電視機出口美國,超過美國該產品進口數的1/10,從而引起美日貿易摩擦。課文中的插圖《60年代末日本的電視機工廠》反映了60年代末日本大量生產電視機的情況,⑤積極發展教育,培養人才。1950年,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經達到99%;1970年,高中學生考進大學的已達23.6%。教育的發展,為經濟現代化提供了高素質的人才。⑥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期間,美軍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使日本經濟迅速活躍起來。
80年代以後,日本加大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力度,推動經濟穩步發展。
據統計,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1986年,日本的黃金儲備達到42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匯儲備超過聯邦德國,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達1.9萬美元,超過同期美國的1.8萬美元。1988年,根據權威的美國《商業周報》統計,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佔了22家。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2.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日本跟著美國腳步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同時,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開了所謂的「多邊自主外交」。1972年9月,日本和中國恢復邦交。1982年上台的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多次場合公開聲明,日本還要謀求做一個政治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有更多的發言權,並積極爭取得到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7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軍費逐年增加,成為美國重要的戰略夥伴。
說明:日本軍事實力的膨脹,引起亞洲人民的高度警惕。
歸納小結:①戰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②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③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④美國的援助和扶植。
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吸取歷史教訓,推行社會福利政策,緩和社會矛盾,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然而,矛盾沖突依然存在。
4. 二戰後日本的改革取得了怎樣的顯著成果
這一改革對日本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內容主要有三項。
第一, 否定天皇專制制度
1946年1月1日, 在美佔領當局的監督下, 天皇被迫向全國人民宣布「天皇神格否定宣言」 , 第一次把自己降為「人」 。這對日本人民在精神上是一次大的解放。1947 年4 月3 日, 新的《日本憲法》正式施行。從總體上說, 這是一部反封建、反軍國主義、反戰爭的和平憲法, 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原則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使日本由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國家轉變成一個以天皇為象徵的資產階級議會制國家。
第二, 農地改革
農地改革是戰後日本一系列民主化改革中, 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一項改革, 始於 1947 年, 結束於 1949 年。農地改革法案規定出租土地一公頃以上者為經營地主及寄生地主, 一公頃以上的租佣土地強行收購, 一公頃以下租佃土地的地租最高不得超過農產品收獲總量的20 % , 這一改革使地主被迫交出194 町步地, (佔全國耕地的81. 7 %) 這些地主交出的土地大部分轉到農民手中。第三, 解散財閥和整肅運動
1945年11月, 盟軍總部發出凍結三井、三菱等十五家大財閥資產的命令, 1946 年4 月成立「控股公司整理委員會」強行拍賣、處理財閥及控股公司掌握的股票, 切斷資本內部的相互聯系, 解散控股公司, 限制持股額,使股權分散。1947年9月解散了三井物特產公司和三菱商事公司。在此期間, 還公布了針對財閥的《禁止壟斷法》和《排除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法》 。通過此項改革, 打破了家族主義的經營方式, 促使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 造成了一個競爭、開放的經濟環境。
除上述幾項主要改革措施外, 日本還進行了「勞動改革」 。在文化領域, 採取了美國「六· 三· 三· 四」的教育制度, 禁止灌輸軍國主義思想; 在軍事上, 解散了軍隊, 組建自衛隊,規定日本的軍費開支必須保持在國民總值的百分之一以下, 這使日本節省了大筆的軍費開支用於經濟發展。
5. 戰後日本科學技術有什麼特點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利用原有的「能量」。戰後通過佔領當局和日本政府的努力,使其迅速轉向,把軍事技術屯軍事設備用於民用科技事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就。
2.建立健全的、強有力的全國性學術領導機構。戰時的軍事科技體制崩潰後,在佔領當局的倡導和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開始著手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全國性的學術領導機構。
3.廣泛建立科研機構,網羅科技人才。戰後日本科技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研究機構種類齊全、分布廣泛、結構合理、人才密集。
4.為發展科學技術而大力投資。大力投資是發展科學技術的重要途徑。
5.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戰後日本科技迅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也是日本科技發展的最突出的特點。
6.著力於國產化。「國產化」方針是戰後日本歷屆政府非常明確並著力追求的目·標。在引進技術、設備的同時,不是盲目行事,而是注意在引進後進打價側分解,不得個別改良或綜合改革,製造出具有、日本特點的新技術和新產品。
6. 試述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成就和原因
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到了70年代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強國。外部原因是美國的扶持。內部原因是日本重視科技和人才的培養。
7. 急!!二戰後日本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什麼特點二戰後日本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促進經濟發展
政府確定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經濟政策,實現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日本國內市場狹窄,工業產品依靠大量出口,為此政府提出「貿易立國」的口號,出口貿易增長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13.6%,而出口貿易平均每年增長16.9%。日本政府認為科技是國力的核心要素,適應新技術革命蓬勃興起的形勢提出「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日本重視技術對國家發展的多方面作用,採取了從模仿到創新的經濟技術發展模式。據統計,從50年代至1977年,引進國外技術達2.9萬多項,然後根據本國的經濟特點和技術基礎加以改進、補充和發展,成為「日本化」的新技術。當然,許多人把經濟增長歸功於強大政府幹預,盡管有政府幹預,大部分時期日本的經濟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規律發展。據一項重要研究,經濟自由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
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使職工利益與企業利益有機結合起來,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職工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只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企業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調勞資關系,培養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這種「日本公司」模式有助於日本培養強大的工業能力。企業管理者重視精神投資。正如索尼公司總經理盛田昭夫所說的「日本優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麼奧秘和秘訣。一個企業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種理論、計劃或政府政策。日本企業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與職員建立良好的關系,培養親如一家、唇齒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體員工同甘苦,共命運的企業。除日本之外,我還未發現有哪一個國家採用這套簡易的管理方法。實踐已經有力地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業管理者千方百計地培養同勞動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僅關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關心工人的生活;不僅關心工人個人,還關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結婚、病喪,更是企業「感情投資」的良機。例如,西武集團每年舉行獨特的擦皮鞋儀式,首先由高級職員為新職員擦皮鞋,然後是新職員為前輩擦皮鞋,總社和各分社社長都親臨這一隆重儀式,並由電視台通過衛星向全國轉播,以培養職工熱愛公司的精神,促進同事間的溝通。日本的現代企業精神與日本傳統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有密切聯系。日本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不同於中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觀念,其家庭觀念的出發點是:家庭是一個經營單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國傳統的大家族關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帶風」,又可以比西方的結構更和諧、更密切、更團結,成為一種社會凝聚力。日本學者說:西方社會的單位是個人,由個人集合而成為國家,而日本的社會單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國家。所以日本以「勞資一體」,「以企業為家」的宣傳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觀念轉變成了公司本位觀念,形成一種團結奮進的工作精神。
8. 二戰後日本經濟的四個階段具體是怎麼的
1、低成長時代
1973年,全球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經濟陷入混亂,1974年經濟增長率銳減,戰後以來的經濟高成長宣告終結。主要出口產品由鋼鐵轉為汽車。1970年代後,日本長期維持巨額貿易出超,而美國在貿易上長期赤字。
此後,根據1985年簽訂的廣場協議,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導致經濟不景氣。1980年代後,因為金融環境寬松,景氣持續強勁,導致股票價格和地價大幅攀升。即泡沫經濟。
2、長期低迷
1990年代,資產價格(股票價格、地價)急劇下跌,受泡沫經濟崩潰引發的後遺症影響,日本經濟長期低迷,被認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後,在外國需求上升的拉動下,情況有所改善。
3、貨幣刺激政策
日本經濟在第三季度出現萎縮,這是自去年以來的首次經濟萎縮,使得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陷入衰退,導致日本央行宣布將繼續強有力的貨幣刺激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
日本央行對經濟的刺激政策到目前為止收效甚微,期望貨幣刺激政策來立即提振經濟增長的期望是不現實的。
全球經濟的回暖,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加上日本最近的財政刺激方案和逐漸轉好的消費市場才能幫助日本走出衰退。
4、經濟復甦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周四(2013年7月4日)表示,日本經濟正在復甦軌道上,有跡象顯示通脹預期正在上升,強調日本央行積極貨幣刺激舉措正在發揮作用。
日本央行釋出大規模貨幣刺激舉措,誓言將持債量翻番並加大風險資產購買,兩年內實現2%的通脹目標。自此日本央行一直保持貨幣政策穩定。
(8)日本的戰後科技發展主要成果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
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9. 二戰後日本的科技是怎麼搞牛13的
1.務實的科技發展計劃,注重對基礎科學和前沿科學的並重,趕上了第三次產業革命的順風車,八十年代提出「技術立國」的策略。
2.深厚的科技發展基礎和長期以來成熟的國外先進科技的引進、消化、超越機制。
3.和平憲法為科技的發展贏得了充足的資金和寬松的國內外環境。
4.作為美國在東方的最重要盟友,能夠及時參與和分享西方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
10. 二戰後至今最重要的科技成果是什麼
二戰後最重要的科技成果就是計算機和通訊網路技術。
這種技術發展到今天,構建了我們所用的電腦,手機,網路及其附屬產品,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也稱第三次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