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戲劇最高的成就應該如何概括
中國戲劇主要包括戲曲和話劇,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國粹,她以富於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而且,在世界劇壇上也佔有獨特的位置,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常識藝術篇。
B. 梅蘭芳在戲曲藝術上的成就
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台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梅蘭芳的藝術造詣正如北大書法史巨匠李志敏的狂草一樣耐人回味,可謂爐火純青、臻入勝境。
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2019年9月25日,梅蘭芳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梅蘭芳藝術特色
梅蘭芳的唱腔醇厚流麗,感情豐富含蓄。由於他嗓音高寬清亮、圓潤甜脆俱備,故音色極其純凈飽滿,唱功從不矜才使氣,始終保持平靜從容的氣度,決無氣餒音懈之處。他的唱腔基本上是從傳統唱法中來,但又無一腔照搬傳統,而是以自己的潤腔方式和行腔規律。
將其化為具有從容含蓄的梅派韻味的唱腔,旋律優美,順暢流利。在每一出戲中,均結合表達人物感情和劇情內容的需求,設計出大量新的唱腔,悅耳動聽,清麗舒暢,並不以花哨織巧、變化奇特取勝,但無論是柔曼婉轉之音抑或昂揚激越之曲,都無不出自心聲,感人至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梅蘭芳
C. 梅蘭芳在中國現代戲曲史上的成就
最傑出的就是創造了梅蘭芳表演體系,世界三大體系之一
D. 中國的戲劇有哪些成就
中國話劇首先是因了社會變革的需求應運而生的。
清末以來,一浪高過一浪的改良圖存呼聲撼動著積貧積弱的中國社會根基。以戊戌變法為標記,催化民智的需求呼喚著社會價值與人生觀念的變革,導致了傳統戲曲的改良和「新劇」的創建。1907年春柳社和春陽社在東京和上海先後上演的《黑奴籲天錄》,成為中國帶有改良痕跡的「新劇」的先驅和模本。春陽社繼而編演了《愛國血》、《革命家庭》、《社會階級》、《秋瑾》、《徐錫麟》等許多帶有鼓動性的時事新戲,受到廣泛歡迎。在其影響下,一時「新劇」運動蓬勃興起,眾多的戲劇團體如進化團、新劇同志會、上海戲劇聯合會、醒世新劇團等開始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漢、長沙、開封、廣州、香港等地頻繁演出,「新劇」如新星爆發一般在瞬間耀亮了黑暗中國的天空。
辛亥革命的失敗,引發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更深入思考,從而導致了一場強悍的新文化運動。在戲劇領域,激進的新文化派提倡用真正的西方話劇而不是改良新劇取代中國戲曲。他們認為,中國戲曲的寫意性和表現性使之不能在舞台上毫發畢現地反映人生和社會,改良新劇也由於受到都市商業資本的腐蝕墮落為糜爛色情之物,因而一並遭到新文化派的唾棄。
為了貫徹自己的理論主張,新文化的先鋒們一方面大力鼓吹並推動對西方戲劇的翻譯工作——據統計全國在短短20年間就譯介了歐美劇本約180種;另一方面也身體力行地模仿西方劇本樣式進行創作,例如胡適模仿易卜生《玩偶之家》寫了《終身大事》一劇,陳綿創作了《人力車夫》一劇,而一批話劇運動的中堅人物,像郭沫若、田漢、洪深、歐陽予倩、丁西林、陳大悲、汪優游、李健吾、成仿吾等人,都先後開始了他們的話劇創作。他們的作品被全國的劇社四處上演,影響力迅速擴大。眾多的歐美戲劇、繼而是中國人自己創作的話劇在舞台上演,又有北大教授宋春舫等人從理論上對西方話劇不遺餘力的推介,極大地推動了話劇的傳播。
二、從舶來品到本土藝術
中國話劇導演制度的創立者洪深
一九二四年五月,《少奶奶的扇子》公演,該劇是洪深根據王爾德的四幕劇《溫德米特夫人的扇子》改編導演。
以1920年上海新舞台上演肖伯納名劇《華倫夫人之職業》和民眾戲劇社的成立為標記,話劇正式走上了中國舞台。20年代初期北京、上海學生「愛美戲劇」(非職業戲劇)和中期北京「國劇運動」的興起,即是為了對抗商業演劇而體現真正的戲劇藝術精神。一些赴歐美和日本的留學生回國,開始在中國推行真正的歐美戲劇樣式和演出方法。田漢、洪深、余上沅、趙太侔、熊佛西、張彭春等人都為中國早期話劇舞台藝術的奠定作出了貢獻。1924年洪深為上海戲劇協社執導《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成功,標志著中國話劇舞台藝術走向成熟,也由此確立了話劇的專職導演和正規排演制度。
1918年《新青年》雜志4卷6期推出了「易卜生專號」,新文化派的旗手胡適專門在上面撰文《易卜生主義》,鼓吹和推崇易卜生的精神,在文學青年中引起很大反響。1922年洪深留美回國,在輪船上有人問他:你是要做一個紅戲子呢,還是要做莎士比亞?他回答說:我要做易卜生。無獨有偶,同年田漢留日回國時,也說了類似的話,他說:我要做中國未來的易卜生。由此可見,易卜生式寫實戲劇對於中國話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話劇原本是西方舶來品,英語名為Drama,最初中文譯名曾用過新劇、文明戲、愛美劇等名稱。1928年洪深提議將其定名為話劇,以與西方歌劇(Opera)、舞劇(DanceTheater)相區別,得到公認,從此沿用下來。
E. 陳遇乾在戲曲上有什麼成就
陳遇乾,清乾隆、嘉慶年間蘇州彈詞藝人,江蘇吳縣人。初為崑曲演員,後改唱彈詞,以演唱《玉蜻蜓》、《白蛇傳》等著名。對《玉蜻蜓》一書曾作較大的增飾,改名為《芙蓉洞》,有刊本傳世。他與姚豫章、俞秀山、陸士珍並稱為評彈前四家。其唱腔受崑曲、蘇灘影響較大,被稱做「陳調」。
F. 清初的戲曲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清初的戲曲小說,在明代的基礎上繼續得以發展,藝術精神有所變化,並取得相當的成績。戲劇方面,明末清初的作家中,李漁的劇作同其小說一樣是偏重娛樂性的,在重視戲劇結構和舞台演出效果方面,他繼承和發展了吳炳戲劇的特點;他在《閑情偶寄》中所提出的戲劇理論,也比前人更為清楚和系統地總結了戲劇藝術的特點和要求。但他的作品很少反映深刻的社會矛盾與熱烈的人生追求。明末清初,蘇州地區一批戲劇作家形成地域性流派,他們有組織地進行帶有集體創作性質的劇作活動。他們的劇作,緊密聯系社會實際,緊密聯系舞台實際,受到歡迎。其代表作家是李玉,他的《一棒雪》歌頌忠僕,表彰奴隸道德;他與其他人合作的《清忠譜》,歌頌忠臣,思想陳腐,是反映明末市民同宦官斗爭的歷史劇。反映市民的政治斗爭,這是過去戲曲史上從未有過的。康熙時期,洪日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繼承了明末傳奇的優秀傳統,通過寫歷史故事,抒寫了國家興亡之感,曲折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民族情感。這兩位作者也都因其創作觸犯忌諱受到貶謫。《長生殿》、《桃花扇》不僅是這一時期最傑出的劇作,也是清朝最傑出的戲劇作品。《桃花扇》作為一部通過兒女之情反映朝代興亡的歷史劇,其傑出之處在於表現了劇烈的歷史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失落感與悲涼情緒,但作者對晚明歷史的解釋,其實還是正統的和官方化的。
G. 戲曲電視劇的成就是什麼
從這一時期優秀的戲曲電視劇來看,已經不同程度地做到了上述幾對矛盾在劇中的巧專妙解決。越劇屬電視劇《秦淮夢》中虛擬的布景與真實自然風光渾然一體,倍添魅力。所有這一切標志著戲曲電視劇作為中國的一種民族化的電視劇樣式,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藝術品格。
H. 轉媒體藝術關於傳統戲曲藝術的教學成果有哪些
上海戲抄劇學院楊青青教襲授帶領學生在課程中參與了紋樣圖飾在中國傳統戲曲(京劇)服飾中的結構布局研究實踐,拍攝了整體與局部3000例以上中國傳統紋樣,建設了學校這個方向的資料庫基礎。帶領學生在課程中參與《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紋樣圖飾之色彩字典》,完成實現了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紋樣圖飾矢量色彩紋樣1000例,對研究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紋樣圖飾之色彩構成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楊青青教授帶領學生在課程中參與了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紋樣圖飾之矢量線描造型研究實踐,建設了素材庫基礎。完成實現了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紋樣圖飾造型設計1000矢量紋樣,這是目前國內唯一在進行矢量造型設計研究的成果;帶領學生在課程中參與了並完成中國戲曲服飾紋樣圖飾之當代設計應用實踐。實現了中國戲曲服飾紋樣圖飾之當代設計圖案800例。完成實現了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紋樣圖飾造型設計手法之「具象形的設計」 400例;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紋樣圖飾造型設計手法之「意象形的設計」 400例;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紋樣圖飾造型設計手法之「抽象形的設計」 400例。
I. 戲劇戲曲學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科研動態
最新科研成果,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有放射性
J. 明清戲曲哪些主要成就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社會進入它的晚期。商業經濟相對發達,社會生活奢靡腐化,加上明代中期以後士大夫階層追求享樂社會思潮的興起,戲曲獲得了更為便利的生存發展條件。
戲曲與民眾生活的緊密結合,造成各類戲曲文物的大量出現。明清時期戲曲文物與宋元顯著有別的特點是:宋元戲曲文物大多與墓葬結合,保存於地下,作為陪葬品或冥世生活環境的裝飾而出現。明清則大多與人民生活結合,傳存於地上,作為世俗生活的裝飾品而出現。當我們看到遍布全國各地民間的明清屋舍中鑲飾的眾多華麗而精美的戲曲磚雕、木雕、石刻、壁畫,看到大量平素用於生活裝飾的明清瓷器、年畫、剪紙、織綉、泥塑里的戲曲內容,我們不是深刻感受到了戲曲對於社會生活滲透力之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