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

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13 06:58:55

❶ 楊麗君的主要成果

主持、參與國際合作、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等項目、課題20餘項。其中主持或參與完成《公安幹警預防艾滋病知識教育與對高危人群管理能力建設》等中德、中英、中澳、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全球基金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合作項目13項,主持完成雲南省科技計劃項目《雲南省刑事科學技術重點實驗室提升建設》,主持或參與完成雲南省「八五」重點社科規劃項目《雲南毒品問題歷史、現狀和趨勢研究》、雲南「九五」重點社科規劃項目《禁毒立法和執法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小學校毒品預防教育研究》等省級課題5項,正在主持2010年雲南省政府系統決策咨詢研究項目《進一步提升雲南公安機關執法水平對策研究》和2007年度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課題《雲南毒情評估與對策研究》等省部級項目2項,參與完成國家社科規劃項目·西部課題《構建禁毒立法執法的基本模式和保障體系研究》項目1項。著有專著、編著3本,出版主編、參編禁毒教材及其他書籍10餘本,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30餘篇,約計50萬字;其中代表性學術專著和論文有:《公安民警預防艾滋病與青少年生活技能教育》,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學校毒品教育》,主編,群眾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中小學生毒品預防專題教育師資培訓資料》,主編,貴州音像教材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中國當代吸毒問題成因與治理》,獨立專著,群眾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毒品檢驗實驗指導》,副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Reported Reasons for Initiating drug use among drug- dependent adolescents and Youths in Yunnan, China 」,第一作者,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35:445-453,2009。「論禁毒學學科體系構建」,第一作者,《公安教育》2009年第7期。「Societal Perception and Support for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in a Chinese Province with High HIV」,第一作者,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34:5-16,2008。「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血清中佐匹克隆」,第一作者,《色譜》2002年第三期;「血清中43種濫用葯物的固相萃取法研究」,第一作者,《雲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五期,等等。
主要獲獎
論文「Societal Perception and Support for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in a Chinese Province with High HIV」(對中國雲南省不同人群美沙酮維持治療可接受性的調查),第一作者,獲雲南省第十三次(2008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編著《學校毒品預防教育》,主編,獲雲南省第十一次(2006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專著)三等獎。專著《中國當代吸毒問題成因與治理》,獨立專著,獲雲南省第八屆(2003年)社科優秀專著成果獎三等獎。論文「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方法研究」,第一作者,獲雲南省2008年政法委社會綜合治理優秀論文二等獎。《撒貝南哥哥對你說毒品預防教育卡通讀本》,主編,獲2006年雲南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面向21世紀禁毒專業課程設置構想」,第一作者,《雲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2期,獲雲南省高等教育第六次優秀高教科研成果二等獎。

❷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辦學規模

截至2015年10月,學校有有在職教職員工432人,專任教師346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201人,其中博士10人;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116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97人;有「雙師型」教師159人;有來自行業、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的兼職教師165人。有雲南省高校教學團隊3個,雲南省高校教學名師4人,雲南省高校教學名師工作室4個,雲南省教育功勛獎獲得者1人。
雲南省省級教學名師:段平華、張波、楊麗萍、何守倫
雲南省省級教學團隊: 序號團隊名稱帶頭人立項時間1旅遊管理教學團隊朱桂香2013年2旅遊英語教學團隊楊麗萍2012年3導游教學團隊何守倫2010年資料來源: 截至2014年10月,學校有雲南省級示範專業1個、雲南省級重點專業4個、雲南省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雲南省級精品課程7門,雲南省級實習實訓基地5個,雲南省教學改革項目3項。
雲南省高職高專示範專業:
序號立項時間專業1 2005年 導游 資料來源: 雲南省級重點專業:
序號立項時間專業1 2010年 旅遊英語 2 2007年 英語教育 3 2007年 語文教育 4 2006年 導游 資料來源: 雲南省級特色專業:
序號立項時間專業1 2011年 生物教育 2 2008年 導游 資料來源: 精品課程: 級別課程級別課程國家級英立克英語口語省級植物學省級英立克英語口語現場模擬導游學前教育市場營銷公共教育學小學語文教學法資料來源: 雲南省級實習實訓基地: 序號立項時間名稱1 2014年 英力克英語專業群實訓教學基地 2 2013年 麗江師專學前教育專業實習實訓教學基地 3 2012年 生物專業群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實習實訓中心 4 2010年 麗江王府飯店 5 2008年 東巴谷生態文化民族村 資料來源: 雲南省教學改革項目: 雲南省教學改革項目序號立項時間名稱1 2013年 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下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2 2012年 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3 2010年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准(試行)》下的高職學前教育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資料來源: 截至2010年2月,學校承擔國家、省、市(廳)科研立項課題8項,有校級研究課題20項,學校教師出版專著、教材和其他著作近80部,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作品100多篇,有99篇論文、作品入選文集,97件成果獲獎。
2015年,學校楊琦博士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研究》榮獲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三等獎;木春燕教授的《城市化進程中的麗江城郊少數民族婦女》榮獲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優秀成果論文類三等獎。
2014年,學校楊琦博士的《農業產業化中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榮獲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 學術期刊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是由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發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及其他社會科學研究和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術論文。
《麗江民族研究》是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民族文化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年刊,主要刊載研究麗江為中心的滇川藏交界區域內民族歷史文化與現實問題的學術論文,是一本以書代刊並公開發行的出版物。 館藏資源 根據2015年10月信息顯示,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48萬冊,生均圖書83冊,年度新增圖書4萬冊,開通試用15個資料庫。

❸ 茶洪旺的獲獎信息

(一)科研成果獎
1.《區域經濟理論新探與中國西部大開發》(著作),2010年10月榮獲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區域經濟理論新探與中國西部大開發》(著作),2009年11月榮獲第六屆全國先進生產力理論與實踐成果獎,著作一等獎
3. 2007年3月《非公有制經濟狀況與發展研究》,獲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優秀論文二等獎
4.《試論我國古代與民國時期的西部開發》,獨撰,榮獲2005年度雲南省人民政府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5.榮獲2005年度雲南省人民政府發展成果三等獎:《雲南「十一五」 新型工業化研究》,2006年1月
6.《現代農業的發展呼喚戶籍制度改革》,榮獲2002年度《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優秀論文一等獎
7.《東南亞金融危機引發的思考》(論文),2001年榮獲第二屆全國優秀生產力理論與實踐成果一等獎
8.《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1996年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著作二等獎(集體成果)
9.《走出貧困的選擇》,榮獲雲南省教委1993~1995年度優秀著作三等獎(二人合作成果)
10.《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山區農業發展的若干思路》1997年榮獲第四屆全國城市經濟期刊優秀文章二等獎(個人成果)
11.《雲南農業發展戰略研究》1994年11月榮獲雲南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研究現實問題優秀理論文章(著作)一等獎(集體成果)
12.《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機制問題的探討》榮獲1990~1992年度雲南省青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個人成果)
13.《社會主義條件下絕對地租之我見》,1986年12月榮獲雲南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研究現實問題優秀理論文章(論文)三等獎(個人成果)
14.《雲南民族經濟》1986年12月榮獲雲南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研究現實問題優秀理論文章(著作)三等獎(集體成果);11.01—11.06
(二)教學及管理工作實績獎
1.2011年被評為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優秀共產黨員
2.2004年被雲南省教育廳評為教學管理先進工作者
3.2002年獲雲南省高校工委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4.1999—2000年榮獲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獎學金
5.1994年獲雲南民族大學優秀教師稱號
6. 2015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❹ 劉稚的所獲榮譽

1994年獲第一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1995年參與撰寫的兩部叢書均獲中國圖書獎、一篇論文獲雲南省「五個一」論文提名獎;省級獎有雲南省1979~1989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雲南省1990~1992年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雲南省1993~1995年優秀社會科學著作獎、2001年第一屆雲南省文化精品工程作品獎以及雲南省1997年廣播電視優秀節目二等獎。1995年當選第八屆全國青聯委員,1996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1997年入選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材,1998年入選中國百千萬人材工程。《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香港《大公報》、《光明日報》、《雲南日報》、《昆明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新加坡、泰國、緬甸的有關報刊都曾對其研究成果作過評論和報道。曾赴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寮國作學術訪問和考察。
一、著作1、專著:(1)《中國參與湄公河次區域禁毒國際合作研究》,個人專著,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2)《啟示與抉擇—周邊國家民族問題與雲南對外開放研究》,個人專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3)《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雲南發展》,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一作者。(4)《當代越南經濟》,第一作者,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5)《當代越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本人為副主編。(6)《從青藏高原到太平洋——縱覽兩岸今昔》,雲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個人獨立完成。(7)《雲南與湄公河次區域五國經濟技術合作系列叢書》中的《走進柬埔寨》,雲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2月版,個人獨立完成。(8)《歌海中的女性》,該書系《雲南女性文化叢書》之一,個人獨立完成,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9)《宗教與民俗》,第一作者,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10)《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跨境民族》,與申旭合著,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1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雲南面向東南亞開放》,副主編,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12)《發展開放的空間——雲南國際大通道建設理論探索》,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參與編著:(1)《雲南與湄公河次區域五國經濟技術合作系列叢書》中的《走進越南》,雲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2月版,副主編。(2)《雲南跨境民族研究》,趙廷光主編,本人為主要作者之一,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3)《雲南境外毒源研究》,馬樹洪主編,多人合著,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4)《中國周邊國家民族狀況與政策》,李紅傑主編,多人合著,民族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5)《跨境民族與禁毒替代發展研究》,孫渭主編,多人合著,本人承擔論文和研究報告3篇,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6)《鄧小平理論與雲南發展》,何耀華、苗啟明主編,多人合著,本人承擔《鄧小平理論與雲南對外開放》中的第二、第三章。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7)《滇桂合應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二、論文1、本學科國家級刊物發表的論文:(1)《越南泰族歷史與文化述略》,中國社科院《世界民族》2002年第4期。(2)《中國-東盟禁毒合作的現狀與前景》,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2005年第3期。(3)《泛亞鐵路建設的由來與發展》,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2002年第11期。(4)《金三角毒品形勢的變化與國際禁毒合作》,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2001年第9期。(5)《越南毒品問題的特點與發展趨勢》,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2001年第1期。
(6)《緬甸民族問題的由來與發展》,中國社科院《世界民族》1997年第2期。(7)《東南亞國家的山地民族問題》,中國社科院《世界民族》1996年第4期。(8)《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現狀與前景》,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2000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世界地理》轉載。(9)《世界地區文化史研究的新突破》,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1996年第5期。(10)《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整合》,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1997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世界歷史》轉載。(11)《香港回歸對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系的影響》,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1997年第6期。(12)《新加坡的民族政策與民族關系》,中國社科院《世界民族》2000年第4期。(13)《90年代的中越經貿關系》,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1998年第9期。(14)《越南發展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1994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世界經濟》轉載。(15)《制約大東盟形成的因素》,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1996年第6期。(16)《90年代東盟國家防備戰略的調整變化》,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1995年第2期。(17)《論跨境民族與雲南的對外開放》,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1992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少數民族》轉載。
2、省級學術刊物發表的論文:(1)《跨界民族的類型、屬性及其發展趨勢》,《雲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04年第12期全文轉載。(2)《傣泰民族多元復合的民族文化特徵與民族形成》,《雲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3)《滇越經貿合作的現狀與前景》,《雲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4)《昆明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中的定位與功能》,《雲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5)《雲南國際大通道與中國國家安全》,《學術探索》2003年第9期。(6)《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雲南經濟結構調整》,《學術探索》2004年第12期。(7)《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雲南民族文化區位優勢》,《思想戰線》1998年第1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族研究》轉載。(8)《走向跨世紀跨國界的共同繁榮—中國雲南與緬老越泰毗鄰地區合作開發研究》,《雲南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9)《越南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歷程》,《雲南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10)《滇越邊境貿易的現狀與前景》,《雲南學術探索》1994年第5期。(11)《大東盟的形成與雲南對東南亞開放》,《雲南學術探索》1996年第4期。(12)《論雲南跨境民族研究》,第一作者,《雲南社會科學》1989年第一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少數民族》轉載。(13)《中南半島國家的山地民族問題及政府對策》,《東南亞縱橫》1998年第一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族研究》1998年6月轉載。(14)《雲南與周邊國家民族與民族問題的相互關系》,《民族工作》1997年第三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族研究》1998年2月轉載。(15)《緬甸的邊境民族地區開發計劃》,《民族工作》1997年第6期。(16)《雲南周邊國家的山地民族問題及政府對策論略》,《民族工作》1996年12期。(17)《東南亞文化圈與雲南民族文化》,《民族工作》1999年第5期。3、在國外發表的論文:(1)《80年代至90年代越南市場經濟的發展軌跡》(英文),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1994年訪問學者論文集。(2)《中越兩國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比較》(英文),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TRENDS》1994年11月號。(3)《中越邊境貿易的回顧與展望》(英文),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TRENDS》1995年2月號。(4)《中越邊境貿易日趨活躍》(英文),新加坡《COMMENT/ANALYSIS》1995年2月。(5)《東南亞泰佬族系民族源流初探》,泰國《星暹日報》文化學術欄《泰土文物》1993年2--4月連載。(6)《泰國考古材料所見百越文化考》,泰國《星暹日報》文化學術欄《泰土文物》1993年4月。4、在省級以上重要內參、要報上刊登的研究報告:(1)《我國應積極參與越南、緬甸、泰國油氣資源開發》,《人民日報》總編室《內部參閱》2003年第25期。(2)《以中泰實施早期收獲為契機,促進滇泰經貿合作》,中共雲南省委政研室《領導參閱》,2003年第49期。(3)《參與周邊國家油氣開發,推進能源來源多元化》,《雲南社科要報》2003年第3期。(4)《新形勢下加快河口口岸建設的建議與思考》,中共雲南省委政研室《領導參閱》,2002年第63期。(5)《跨境替代罌粟種植的成效和問題》,《人民日報》總編室《內部參閱》2000年第21期。(6)《中越邊境毒情新動向》,《人民日報》總編室《內部參閱》2000年第2期。(7)《雲南省跨境替代種植、替代產業急需國家支持》,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當代中國邊疆問題調研》2000年第23期。(8)《緬老北部民族武裝組織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邊疆調研》2000年第15期。(9)《緬老北部民族武裝對我國邊境地區穩定形勢的影響》,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邊疆調研》2000年第16期。(10)《緬甸寮國北部民族武裝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建議》,中共雲南省委政研室《領導參閱》2001年第12期。(11)《關於根除境外毒源的對策建議》,雲南社科要報》2000年第18期。(12)《雲南省開展境外罌粟替代種植工作面臨的形勢與發展前景》,雲南省禁毒委《禁毒簡報》2001年第68期。(13)《關於發展境外替代產業的政策與措施》,雲南省禁毒委《禁毒簡報》2001年第69期。(14)《建立替代種植、替代產業國際合作機制》,雲南省禁毒委《禁毒簡報》2001年第76期。(15)《90年代緬北毒情發展的背景和趨勢》,雲南省禁毒委《禁毒簡報》1999年第77期。(16)《越南經濟近況和中越邊境貿易》,國務院特區辦《國際經濟調研》第171期,1992年。(17)《越南加速利用外資》,國務院特區辦《國際經濟調研》第149期,1991年。
5、其他刊物上發表的論文:
(1)《雲南省發展境外替代種植的前景》,《東南亞》2001年第1期。(2)《經濟全球化與東南亞金融危機》,《東南亞》1999年第1期。(3)《越南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國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1998年第4期。(4)《緬甸的民族情況與民族政策》,國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1999年第1期,第2期連載。(5)《東南亞金融危機對雲南外經貿的影響與對策思考》,《東南亞》1998年第3期。(6)《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開發的國際背景與國際關系》,《東南亞》1993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世界地理》轉載。(7)《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對台海局勢的影響及台海形勢走向》,《亞洲探索》2001年復刊。(8)《越南毒品問題及發展趨勢》,《亞洲探索》1998年合刊。(9)《關於進一步擴大雲南沿邊開放的思考與建議》,國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2000年第4期。(10)《論雲南與東南亞跨界民族地區的經濟合作》,《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建院20周年獻禮論文集》,1999年。(11)《發展替代產業,推進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東南亞研究》1999年第4期。(12)《越南市場化進程中的宏觀調控與法制建設》,《國際問題》1997年1-2期。(13)《滇滬合作促進次區域毒源地替代發展》,《滇滬聯合參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研究》,李義敢主編,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14)《東南亞十國共同體的形成及其影響》,《亞洲探索》1995年第4期。(15)《雲南沿邊開放與周邊國家跨境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國際問題》1995年第2期。(16)《越南發展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國際問題》1995年第4期。(17)《泰國的山民問題與山民政策》,國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1997年第2期。(18)《雲南周邊國家的民族問題》,國家民委《民族政策與民族理論》1995年第4期。(19)《雲南與東南亞跨界民族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中國世界民族學會《中國跨境民族問題研究》(論文集),1999年7月。(20)《轉折期的印支三國》,《亞洲探索》1994年第1期。(21)《試論越南封建村社制度》,《東南亞研究》1990年第4期。(22)《試論改革以來的越南經濟》,《東南亞》1990年第4期。(23)《蘇聯東歐局勢對印度支那的影響》,《國際問題資料》1991年第12期。(24)《東南亞地區局勢的變化及其對我國的影響》,國際友聯《學術交流》1992年第29期。(25)《越南引進外資的幾個問題》,《東南亞》1991年第4期。(26)《試論東南亞地區格局的變化及其影響》,《亞洲探索》1992年第3期。(27)《越南對外開放情況概述》,《亞洲探索》1990年1-2期。(28)《寮國的民族及民族問題》,《國際問題》1993年第4期。(29)《東南亞共同體的形成與中國西南沿邊開放的機遇與挑戰》,《東南亞》1995年第4期。(30)《越南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若干問題》,《東南亞》1993年第1期。(31)《越南民族問題及民族政策論略》,《亞洲探索》1994年第2期。(32)《越南與東盟關系的現狀、發展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亞洲探索》1993年第3期。(33)《緬甸民族政策的理論與實踐》,《亞洲探索》1993年第4期。(34)《雲南與東盟國家農業合作的前景與思路》,《東南亞》2004年第1期。(35)《妖冶的罌粟花——「金三角」毒品擴散現狀》,《世界知識》2004年第22期。(36)《我眼中的「金三角」》,《世界知識》2004年第22期。(37)《半島屋脊的太陽—寮國紀行》,《今日民族》2004年第2期。(38)《沿滇越鐵路漫遊越南》《今日民族》2004年第7期。(39)《雲南省東南亞研究述評》,《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版。(40)《雲南與東盟各國經貿合作的現狀與發展思路》,載《東南亞》2003年第3期。(41)《追尋泰族——泰國古都考察記》,《今日民族》2005年第3-4期。
6、參與主創大型電視系列片一部:16集系列片《紅河》系省社科院與雲南影視新聞中心合作項目,本人為越南部分(共6集)的撰稿。該劇1997年在雲南電視台播出,1998年在越南國家電視台播出,引起較大反響,並獲1997年雲南省廣播電視社教優秀節目二等獎。
三、主持和參與課題:1、主持完成課題:(1)1991年國家青年社科基金項目「雲南周邊國家民族問題與政策研究」。(2)1994年福特基金資助的國際合作項目《越南市場經濟模式研究》。(3)1997年雲南省軟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中國與東南亞跨界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個人獨立完成,2002年結項。(4)《金三角毒品形勢走向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禁毒國際合作研究》,2002年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5)2000年雲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雲南省發展境外替代產業經濟技術合作研究》。(6)《中國(雲南)參與湄公河次區域國家油氣開發合作研究》,2003年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7)2001年雲南省社科院院級項目《雲南與東南亞禁毒合作研究》。(8)2003年中石化集團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委託項目《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五國能源開發情況研究》。2、參與完成課題:(1)《雲南境外地區鏟除毒品實施替代發展國際合作研究》,2002年雲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2)《21世紀初雲南與東南亞和南亞經濟技術合作研究》,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3)雲南省「九·五」社科重點項目(滾動課題)《雲南跨境民族社會經濟發展對比研究》。(4)《滇越鐵路雲南境內段改造方案研究》,雲南省2002年軟科學研究項目。(5)《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雲南面向東南亞開放研究》,2001年雲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項目。(6)《雲南與湄公河次區域五國經濟技術合作研究》,2002年雲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四、獲獎情況1、獲國家級獎情況:(1)論文《論跨境民族與雲南的對外開放》獲第一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1994年1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共青團中央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頒獎。(2)參與撰寫的《當代東南亞系列》(本人為其中《當代越南》一書副主編)1996年12月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頒獎部門為中國圖書評論學會。(3)參與撰寫的《雲南民族女性文化叢書》(全套26本,本人為其中《歌海中的女性》一書作者)1996年12月獲中國圖書獎,頒獎部門為中國圖書評論學會。2、省部級獎情況:(1)《雲南國際大通道建設與中國國家安全》,論文,獲雲南省200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雲南面向東南亞開放》,專著,獲雲南省200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多人合著,本人為副主編。(3)《雲南省發展境外替代產業經濟技術合作研究》獲2002年度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5人合作,本人為項目主持人。(4)《雲南境外地區鏟除毒品實施替代發展國際合作研究》獲2003年度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7人合作。(5)《滇越鐵路雲南境內段改造方案研究》獲2004年度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多人合作。(6)個人專著《啟示與抉擇—周邊國家民族問題與雲南對外開放研究》1997年8月獲雲南省1993-1995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頒獎部門為雲南省人民政府。(7)專著《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跨境民族》(兩人合著,總字數37萬字,本人承擔19萬字)1991年2月獲雲南省1979-1989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頒獎部門為雲南省人民政府。(8)論文《論跨境民族與雲南的對外開放》1994年獲1990-1992年度雲南省青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頒獎部門為雲南省委宣傳部 。(9)論文《走向跨世紀跨國界的共同繁榮--中國雲南與緬老越泰毗鄰地區合作開發研究》1995年獲雲南省「五個一」工程提名獎,提名部門為雲南省委宣傳部。(10)參與主創的大型電視系列片《紅河》1998年6月社授予1997雲南廣播電視獎二等獎,授獎部門為雲南省廣播電視廳、雲南省廣播電視學會。(11)參與撰寫的《鄧小平理論與雲南發展》2001年1月獲第一屆雲南省文化精品工程優秀作品獎,授獎部門為雲南省委宣傳部。。3、其它獎情況:(1)文章《建立出口加工區,促進雲南對外經貿的發展》1992年獲《雲南日報》「發揮區位優勢擴大對外開放理論研討」三等獎,頒獎部門雲南日報理論部、雲南省國際貿易學會。(2)論文《越南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歷程》1994年4月獲雲南省社科院1989-1993年科研成果三等獎,頒獎部門省社科院。(3)著作《啟示與抉擇—周邊國家民族問題與雲南對外開放研究》,1996年獲雲南省社科院1994-1995年科研成果二等獎,頒獎部門省社科院。(4)《我國應積極參與越南、緬甸、泰國油氣資源合作開發》(載2003年《人民日報內參》第20期)獲雲南省社會科學院2003年度「雲電」一等獎。

❺ 雲南民族大學東南亞南亞語言文化學院的發表論文

2005年以來,學院科研工作在立項、成果、獲獎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其中包括楊光遠教授主持2008年度「西南邊疆歷史與現狀」綜合研究項目「印度阿薩姆邦阿洪傣族編年史《阿洪姆蘭基》翻譯及詮注」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三項,出版專著兩部、譯著兩部、教材三部、學術論文45篇,其中《東南亞國家經濟貿易法律研究叢書》是獲得雲南省2006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惟一的特等獎項目,我院教師承擔了其中的《泰國經濟貿易法律選編》和《泰國經濟貿易續編》兩部書的編譯任務。2007年,我院與北京大學合作的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中雲南省的東南亞語言人才問題」獲得立項。(雲南省教育廳省院省校合作辦公室發【雲合教辦2007-5號】)。楊光遠教授在完成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雲南少數民族語言選用問題研究》、《新平傣語研究》的基礎上,獲得了2008年度省社科基金《傣語中的漢語新詞術語研究》,其著作《十三世紀傣泰語言的語音系統研究》被納入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教育邊疆史地創新基地文庫,陸生副教授主持的教育廳科研項目《泰、緬、越非專業等級考試》於2007年通過驗收,他主編教材《泰語視聽說》於2008年由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❻ 紅河州社科聯是的職能是什麼

聯邦社會科學雲南省(簡稱在雲南省社科聯省協會)是在中共雲南省委委員會的學術人的組織,人民政府的雲南省,全省社會科學,協會,研究會的領導下和每個市社科聯聯合舉辦,是省委,省政府的社會科學家的「橋梁」和「紐帶」,是社會科學的發展和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

雲南省社科聯的主要職責是:社會,指導和協調其各自的社會科學的研究工作將由協會,省社會科學學術機構,負責為新的申報資格;聯系市社科聯的業務工作的指導,組織和推動學術研究,促進和進行學術交流,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服務,組織社會科學研究優秀獎活動,宣傳,推廣,屢獲殊榮成就;准備全省社會科學普及規劃,組織普及社會科學知識,以進行了社會科學的培訓和咨詢服務,促進社會科學學術團體之間,和理論工作部門和在實際工作部門,社會科學的社會和在自然的科學聯系與合作,協調的良好社會科學社會的知識分子和建議的傑出貢獻的社會科學專家,社會科學的學術領導和後備人選;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國家法律法規,黨和政府反映社會科學界的意見和要求,關心和維護職工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社會科學家和他們的群體。

在1962年,中共雲南省委批准,召開了「雲南省第一個社會科學家,國會成立了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現為雲南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的前身),省哲學社會科學學會下屬的哲學,經濟,歷史,法律,教育,心理和民族語言,民族文學,民族的歷史,共有300多名成員。被迫停止活動期間, 「文革」後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社會科學組已恢復和發展。在1980年1月,省委決定恢復雲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雲南省第二,社會科學家大會「召開於1987年7月,在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正式恢復。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2003年7月舉行,這是我省在新世紀開始以來,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促進雲南社會科學事件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會議。 2011年8月在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聯合國憲章」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四委員會和領導班子選舉產生。經過多年的發展,省協會現在是一個基礎學科齊全,結構更合理,更出色的優勢學科,科研實力雄厚的學術組織。

省社科聯有5個師級功能的辦公,學習,研究,科學,聯絡還有一個副處級機構,即「學術探索」雜志上。根據省委,省政府的權威,在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社會科學卓越研究獎系的房間。辦公室和雲南省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設在省科協。
紅河哈薩克彝族自治州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的業務:領導和協調社會科學家和其他產品。企業的領導和協調社會科學家的企業,我們始終堅持以誠信,以幫助客戶堅持其服務的客戶留下深刻的印象。

❼ 武友德的科研成果

長期從事區域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承擔的科研項目有: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不發達區域經濟成長機制及區域經濟類型劃分研究——以雲南為例」、國家軟科學研究項目「西南民族區域特色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西部地區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小城鎮建設研究」等。出版《不發達地域經濟成長論》(2000)、《區域經濟學導論》(2004)、《可持續發展原理》(2005)、《西南民族區域特色經濟問題研究》(2010)等著作6部;在《經濟地理》、《人文地理》、《地域研究與開發》等核心刊物上發表了「中國西部民族地區反貧困戰略與可持續發展」、「適度非均衡—差異協調—我國西部不發達地域經濟成長戰略研究」、「我國西部不發達區域自然資源要素轉換的若干思考」、「試論中國西部不發達區域的基本經濟特徵」、「地緣經濟關系測度與分析的理論與方法—以雲南省為例」等論文60餘篇。這些成果豐富和完善了區域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部分研究成果在區域宏觀決策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發達地域經濟成長論》專著獲得雲南省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圍繞國家及重點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主要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雲南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地域差異及其現代化進程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及可持續發展研究」、雲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項目「雲南省主體功能區產業空間布局及其對策研究」、雲南省政府人口發展戰略重點課題「雲南人口與經濟社會問題研究」、雲南省人民政府經濟普查重點課題「雲南省分地區綜合經濟實力與經濟競爭力比較研究」等;出版《景頗民族人口》(2005)、《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小城鎮建設研究》(2009)等著作4部,在《經濟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問題探索》、《地域研究與開發》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人力資源評價及開發研究」、「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空間協調性分析及對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城鎮化發展道路研究」、「邊疆民族省份區域系統協調時空格局及發展機制」等學術論文20餘篇。相關成果分別獲得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三等獎3項。

❽ 張國慶的代表作品

主要著作:《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主要論文:《校中有五——杜十娘內心世界簡析》,載《文史知識》1985年第6期;《論中和之美的哲學基礎〉,載《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年第4期;《論中和之美》,載《及藝研究》1988年第3期;《論意境說的源流》,載《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3輯,1989年9月上海出版3{論創作方法的層次結構》,載《文學評論》1991年第5期;〈中和之美的幾種常見形式》,載《文藝研究〉1992年第4期;《論儒家詩教的思想性質》,載《思想戰線》1992年第5期;《近體詩聲律結構體現的美學文化精神》,載《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第6期;《再論中和之美》,載《文藝研究》1999年第6期。獲雲南省政府頒發的「雲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I項,雲南省教委頒發的社科成果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雲南省委高校工委、省委宣傳部等聯合頒發的教書育人論文獎二等獎1項。
雲南大學人文學院張國慶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二十四詩品〉詩歌美學》(中國編譯出版社出版)入選第三批《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以下簡稱《文庫》)。張國慶教授是我省社科界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學者。9月20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第三批優秀著作出版座談會,張國慶教授應邀出席了會議。雲南大學副校長肖憲教授、科研處處長楊毅也被專門邀請參加了會議。
《二十四詩品》是中國古代一部經典詩歌美學著作,理論蘊涵豐厚,言極簡而意極深,對後世詩歌理論有很大影響。2002年張國慶教授以同名課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課題的資助(課題組成員有:馮良方、蔣永文、孫興義)後,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又經過幾年的辛勤工作,其最終研究成果《<二十四詩品>詩歌美學》(43萬字)成為我國第一部從詩歌美學角度深入研究《詩品》的專著。
鑒定專家認為,這項成果「是《詩品》研究帶有總結性的一部理論性專著」,「研究基礎扎實,學術價值厚重,創新性明顯,極大地推動了《詩品》理論研究」。與會專家認為,《〈二十四詩品〉詩歌美學》體現了張國慶教授十年磨一劍的治學精神和打造學術精品的不懈努力,以及勇攀學術高峰的執著追求。同時也說明,做學問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力戒浮躁,甘於坐「冷板凳」,耐得寂寞,才有可能取得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學術精品。

❾ 李東紅的獲獎成果

2014年 獲第17次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3年 被評為雲南省優秀社科專家;
2009年 獲得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7年 獲得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5年 獲得雲南省多媒體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0年:1.《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白族》多媒體光碟,獲雲南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白族》多媒體光碟,獲雲南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1999年 獲台灣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研究》一書;
1996年 有關佛教研究的系列論文,獲得首屆雲南大學笹川優秀青年教育基金科研成果一等獎;
1995年 有關白族本主崇拜研究的系列論文,獲雲南大學笹川優秀青年教育基金科研成果二等獎;
1991年《大理地區男性觀音造像的演變:兼論佛教密宗的白族化過程》獲1990-1992年度雲南省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閱讀全文

與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