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主題成果展示

主題成果展示

發布時間:2021-09-13 05:41:32

①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有什麼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動報告、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畫圖、攝影、活動日記、活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既不是課外活動,也不是活動課程,而是通過教育交往為中心的活動,其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徵,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1)主題成果展示擴展閱讀: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共性和知識有所不同。

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學生具有整個活動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聆聽教誨和聽取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生態化空間里,只是一個絕對的引導者、指導者和旁觀者。

與傳統實踐活動強烈的目標性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這種復合不是來自教師的人為復雜化,而是來自於學生個體對實踐活動主題的更深入認識和挖掘過程。

在國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被童子軍組織、民間公益組織、社區管理組織所分解,學校只是起到了輔助和輸送的作用。在中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課程改革被推動,附加在課程體繫上的課標教材、封閉實踐基地、素質報告承擔了更多的實際責任。

特點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里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

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② 有關手抄報「成果展示「的更生動更好聽的名字。求~~急!

可以發幾張關於【我們的節日】的手抄報,圖案別太難,字也要適當省略,一張卡紙那麼大的,明天就要交,寫的一定要關於主題,寫好啦一定給分,知道的幫個忙,吥曉得的發幾張圖片,O(∩_∩)O謝謝啦~~!

③ 求一篇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材料

一、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報告的含義與作用

1、什麼是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學生在完成了某個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後,為了使研究的成果形成文字,在教師的指導下,所寫的反映研究目標、過程和研究中得出的結論和獲得新感想的書面報告。

由於研究和撰寫的主體是小學生,研究的目標設定不一定很明確,研究的過程是小組形式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並不一定是人們從未發現的規律,但對學生來說可能可能是新的發現。撰寫的書面報告觀點很稚嫩,文字很平白,不一定是嚴密緊奏的,是學生親身參與實踐的,是體驗感悟到真實想法,得到的結論是學生現階段認識的一個真實水平。

2、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報告的作用

(1)、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

撰寫研究報告是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收集到的材料,研究中發現的規律,得到的體驗和認識只有總結出來,形成書面報告才有價值。學生在「寫」的過程中,要不斷回顧討論、提升,用「寫」來完成研究性學的「收尾」階段任務。培養學生做事有始有終的意識,提高善於聽取合作學習者意見的能力。

(2)、撰寫研究報告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研究性學習的素質

學生撰寫研究報告需要教師的指導。這就「逼」教師去關注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進展和結果,也「逼」著教師去讀書。學生的研究「逼」教師去鑽研,這種壓力是教學相長的壓力,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動力。

(3)、撰寫研究報告是學生共享研究性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

研究報告是研究性學習成果的集中體現,特別研究過程學生收集的第一手材料,學生自己對材料分析和總結,通過研究報告的形式讓同學共享,成為學生互相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手段。

3、學生撰寫的研究報告特點

(1)、科學性

一般的研究報告的科學性,在立論上要求作者不得帶有個人的主觀偏見,而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引出科學合乎實際的結論。但學生經驗少,研究取得的材料不全面,分析概括的能力有限,所寫的報告中得到的結論受限制,只能是學生現有認識水平上的結論。但切不能主觀想像。

(2)、具體性

學生選擇研究內容往往是從自己的生活、學習領域選題。研究的問題是學生關注,或有興趣的,往往是很具體的,切入口很小的問題,得到的結論也是針對具對問題。缺少高度概括和專業性。

(3)、創造性

創造性是研究報告的生命,學生研究報告的創造性很難有新意、有深度,只能是孩子帶著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這個創造性體現孩子的在以往的經驗和知識所沒有的。是經過親身實踐活動得出的。

二、撰寫研究報告具體指導

1、指導撰寫研究報告的原則

(1)、集體與個別相結合的指導原則

指導撰寫研究報告集體指導是必要的。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後,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要形成一個反映學習結果的報告需要教師的指導。集體指導主要講清楚共性的要求,如研究報告的一般格式,研究報告各部分撰寫的要求等。每個小組或每個學生佔有的材料不一樣,研究的主題也各不相同,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是有很大的差異,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的具體的指導。

(2)、講評與修改相結合的原則

大部分同學完成了研究報告初稿後,教師要進行講評。選擇存在典型問題的報告進行閱讀講評。讓師生共同討論並進行修改。修改後再進行交流修改了什麼內容,為什麼要修改。修改後的內容有什麼優點。

(3)、欣賞與共享相結合的原則

完成了研究報告,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欣賞同伴研究報告的優點,並向同學提問,讓參加研究的成員進行回答。在這一過程中共享同學的研究成果,

2、學生撰寫研究報告的指導方法

這是學生撰寫研究報告的引文階段的指導。這一階段的指導涉及基本格式,內容結構等具體的要求指導。學生的研究報告切入點小,涉及面廣,內容豐富,收集的材料雜亂。一定要為學生進行寫作共性的指導,讓學生明白「定體則無,大體則有」。基本格式大同小異,一般由標題、摘要、研究背景、正文、參考文獻等部分組成。

(1)、標題

標題也稱題目或文題,即研究報告的名稱。它是對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起「畫龍點睛」作用,故稱研究報告的眉目。指導學生在學標題名稱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題文相符。標題開門見山點出研究的內容,引起讀者的興趣。

②簡單明了。標題字數要少,不宜超過20個字。使人一目瞭然,不產生岐義。

③富有童趣。學生用兒童獨有的角度看問題,用自己方式進行研究,一定有他們自己的表達方式,教師指導時切忌用成人眼光審視,扼殺童趣。

(2)摘要

摘要是研究報告內容的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簡單交代。成人報告字數一般在200—300字之間,學生以人200字左右為宜。摘要讓讀者特別是小讀者決定要不要讀報告的關鍵,要讓讀者獲得研究報告的主要信息,要用清晰的文字表達作者的主要觀點和結論。

指導學生寫摘要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利用研究報告的提綱寫成摘要。二是等研究報告寫好了最後寫摘要。

(3)、研究的背景

一般研究報告又稱提出問題、前言、引言,是開頭部分。其重點是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往往是一個具體的主體,隨著進行研究學習,有時又產生一個的新的主題。提出的問題也是學生認識層面的問題,研究假設在動態變化,所以學生研究報告所敘述的背景一般為主題的產生,研究目的和意義,介紹研究的方法和主要過程。

(4)、正文

研究報告的正文是學生用文字,數據,圖片等方式表達自己對研究的收獲,研究過程、研究的體驗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的主要部分。教師要詳細指導學生寫好正文部分。學生研究是研究選題的角度、研究的進程和研究的結果都有很大的差別,指導不能一刀切。共性的要集體指導,如研究的結果必須實事求是,收集的材料客觀真實寫作研究報告要層次分明。表達准確,吸引小讀者等。對個性的方面要個別指導。學生有什麼問題講什麼問題。

(5)、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研究和撰寫報告中所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一般按照研究報告所提到或引用的順序列於研究報告的後面。教師在指導學生研究和寫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向學生提供學生閱讀、參考的文獻,讓學生了解自己研究的主題,別人是怎樣研究的,得到什麼結論,這是一個很好學習提高的過程。指導學生在研究報告後面列出參考文獻。讓學生樹立研究的正確態度,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同時也是一種文獻資料的積累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引用正規期刊雜志和正式出版物,不要引用未經出版的資料和網上資料。資料引一定寫清楚文獻的名稱、作者、刊物(或出版社)名稱及頁碼、發表時間等。

3、撰寫研究報告的注意事項

撰寫研究報告是一項科學的工作。學生研究性學習一般是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的,研究中每個成員的觀點不一定一致,收集到的材料一般較為具體零亂,再加上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不高,撰寫研究報告困難比成人大得多,教師在指導撰寫過程中注意幾點:

① 論文撰寫要注意科學性和真實性

科學性是指題目與結論的合理程度。如果學生選題是指導教師不熟悉的的學科領域,要請有關學科教師作科學性指導,切忌科學性錯誤出現。真實性指原始材料是否完整,論文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原始材料完整是由定指的學生記錄,不能為自己的觀點任意刪減數據或材料。對原始材料要小組合作討論形成共識,得出的結論要是學生共同研究的真實看法。

②論文撰寫切忌「成人化」。學生研究性學習可以在教師、家長、有關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特別是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制訂研究方案,教師與有關部門的聯系,活動還要要直接帶領研究活動,撰寫研究報告後要給予指導和修改,但不能越疽代皰,替學生下結論,寧可讓研究報告觀點稚嫩一點,語言童趣一點,收獲成果小一點。切不能出現「成人化」的報告。

③論文篇幅不宜過長

成人的研究報告論文字數與學術價值不成正比的,何況學生。一般小學畢業生作文要求在800字到1000字之間。只要學生做到行文流暢,不說空話、大話。用樸素的語言寫出研究的成果和結論。也可以用收集到的數據、照片、標本來說明闡述。字數在1500字左右為宜。

三、成果表現形式的指導

1、 成果表現的意義

「引導小學生選擇適當的結果呈現方法」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中教師有效指導的一個方面。學生參與了活動,經歷活動的過程,獲得了親身體驗,總結了研究的成果。成果表現正是滿足了研究和與人分享的慾望,又使研究成果進行資源共享的形式,實現學生之間互相學習的目的。

2、 成果表現形式。

(1)、成果表現形式的類型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紛繁多樣,內容範圍非常廣泛,成果表現形式也應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不同的類型。根據表現的狀態可分靜態表現和動態的表現;根據展示面向對象不同可分為對內展示和對外展示;根據展示作用可分為外顯展示和內化展示;根據展示的時間可分為過程性展示和結果性展示;根據展示的主體可分為個人展示、小組展示、班級展示和年級展示等;同一主題也可進行不同側面的展示等。

(2)四個內容領域的展示常用形式

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方式根據不同主題的不同形式的展示,即內容決定形式。教師要根據需要達成目的來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方式。綜合實踐內容的四個指定領域常用形式具體如下:

①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的成果表現形式一般用研究報告、實驗報告、論文答辯、課件展示研究過程和結果等。

②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超越單一的教室空間,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一般表現形式有調查報告、倡議書、告居民書、宣傳畫、板報、手抄報、專刊、日記(周記)匯編、直觀圖表、照片、錄像……情境再現(小組表演)等。

③勞動與技術教育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徵的學習領域。可以融入實際應用的設計性學習。這個內容的常用展示形式有:作品展覽、實物模型、方案評比、過程演示、說明書、職業體驗、感想報告會、種養植成果展示等。

④信息技術教育

信息技術教育滲透在以上三種學習中,成果表現也是融合在一起。

3、 成果表現的注意點

①成果表現不宜過多。學生學習任務較多,小學有八個學科學習任務,綜合實踐活動成果表現不宜過多,特別是大規目的專題展示一個學年1—2次為宜。太多會牽制學生很多的精力,加重學習負擔。

②成果表現要與實際相符合

活動成果表現根據學生的實踐水平相符合,如三年級撰寫研究性學習報告的受寫作水平的限制。同樣也要考慮學校的實際條件,如農村學校就不宜開展研究性學習課件展示,它受學校電子投影設備的缺少,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限制。

③成果表現讓全體學生參與

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現成果,其實是在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讓別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共享學習成果是一件快樂的事!有的同學確因能力,或條件的限制,不能獲得成果,指導他如何學習他人的成果,也是改變學習方式的一個途徑。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讓全體同學參與,成果表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④成果展示要有評價

把成果展示這一環節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評價能激發學生成果表現的積極性,帶動綜合實踐活動學習的開展。

④ 班級特色成果的展示可以採取的方式有哪些

一、班主任匯報班級特色創建過程(約3分鍾)
班級特色名稱、創建理念、預設目標、創建措施、成果展示等。
(匯報材料見附錄1。)
二、班級特色宣傳展覽(10分鍾)
1、闡釋班級精神文化
班主任以ppt方式闡釋班級管理宗旨及理念、班級管理定位及班級目標等。出示班訓、班徽、班級報紙、班級博客、主題班會、教師博客等。
班級管理宗旨: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班級管理理念: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為其提供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之全面發展。
班級管理定位:「以人治人的經驗管理」和「以法治人的科學管理」均已不能適應班級管理理念的指導思想,「以文治人的文化管理」才是班級管理的最高境界。
班級管理目標:文化育人,培養自主發展的學生。
班級價值觀:教師價值觀體現為:為學生服務,培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學生。學生價值觀體現為:我自信、我快樂、我成長,我是班級的主人。
總之,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管理的魂之所在,立足於班級精神文化,我們分別在班級物質文化、班級制度文化和班級行為文化幾方面對班級精神文化進行了踐行和補充,選擇並堅持了一條「魂本相依,文化育人」的道路,在初步形成班級特色的同時,為形成班級品牌和班級文化管理模式做了嘗試和探索。
2、參觀班級物質文化
在講解員的引領下參觀班級環境的創設,講解員同時進行班級文化講解。
(解說詞見附錄2)
3、解讀班級制度文化
學生分別介紹班級的規章制度、選舉制度、評優制度等各種制度的具體內容及其形成過程、表現形式等。(列印,學生介紹)
4、展示班級行為文化
以展板的形式回顧班級開展過的各項活動,並附活動宗旨、活動介紹以及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活動感言等各種文字資料與活動照片。如主題班會、班級特色活動、班級報紙、班級博客等。
註:展牌的文字資料與插圖均由學生書寫,以展現學生的繪畫、書法風采。
三、班級特色成果展示(約3分鍾)
利用展牌的形式,從班級成長、學生成長、教師成長三個方面展示創建成果,同時,講解員配以解說:
班級成長:班級獲得的集體榮譽,發表的作品,班級電子報紙《靜聽花開》期刊匯總。
學生成長:班級成員獲得的個人榮譽,發表的作品、所獲獎項,班級博客對學生成長在各方面的影響。
教師成長:教師個人成果集、教師博客、教師所獲榮譽獎項等。

⑤ 作文:學習成果交流展示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八都中心小學 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課題組一、問題的提出在傳統教學中存在著片面追求知識技能,割裂語文學習與生活的關系,割裂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密切聯系的現象,嚴重阻礙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阻礙了語文素養的提高,這是傳統教學的弊端。目前小學教學第一線還沒有對「語文綜合性學習」進行深入研究,也少有可操作性的實踐的現狀,提出此課題,主要原因有三:1、 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要。《語文課程標准》大力突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首次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意在「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同時專列「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且對不同學段的綜合性學習提出了不同要求,並在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中進行了專項說明。這一切都表明語文綜合性學習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的重要地位,在學生發展中的特有功能。2、 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由於我們的教育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束縛,對人的價值、人的地位、人的發展的問題的重視是不夠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3、 語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是綜合性學習的價值所在,它正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同時,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語文綜合性學習」和「綜合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有區別,它應該具備語文學科的特點,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概念的界定什麼是「語文綜合性學習」?「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相對封閉的狀態,為了改變課本是惟一的課程資源的狀況,更是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學習的弊端,在語文課程改革上採取的一個重要的舉措。《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綜上所述,綜合性學習具備這樣特點:開放性;主體性;合作性;實踐性;統整性;生存性。三、實驗目標本課題實驗研究的目標有三個:1、 育科學和語文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和認識小學語文教育和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及本質特點,推動小學語文新課程前進的步伐,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2、 通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探究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最佳途徑和方法,為小學語文課程的實施提供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可操作性模式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及可資借鑒的經驗。3、 通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凝聚並帶動一批科研型的教師,在教育科研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提高教師素質。四、實驗原則1、 實踐性原則與傳統意義上的語文學習相比,綜合性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實踐性。綜合性學習重參與,重體驗,重語文實踐活動。在人人參與、全程參與之中,在豐富多彩的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體驗什麼是綜合性學習,怎樣進行綜合性學習。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相比,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樂趣,得到的感受、體驗,習得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注重在實現綜合性學習目標的過程中,逐漸加深的對語文學習和現實生活密切關系的認識,對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以及逐漸形成的語文的綜合運用的能力。2、 協同性原則以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提出的「協同性」理論為指導,注重諸教育要素的協調,形成適合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新教學體系,促使多種要素之間產生互補作用,提高作文教育效率。3、 漸進性原則小學階段的綜合性學習不可要求過高。由低年級到高年級要體現階段性和漸進性。本實驗將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分層要求,分階段實施。4、 開放性原則 綜合性學習和一般意義上的語文教學相比,有更大的開放性。內容上的開放——一切語文課程資源均可為「我」所用;途徑上的開放——廣闊的時空均可成為綜合性學習的「課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從當時、當地的實際出發,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在語文學習上有所收獲。五、實驗基本策略1、 開拓生活領域策略對於小學生來說,由於年齡、生活閱歷、教育背景等因素,他們的生活空間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應試和傳統觀念的包裹下,一些學校考試與分數的「雲霧」 遮天蔽日,兒童的生活空間越來越窄,甚至到了「只留兩個鼻孔出氣」的地步。可見,孩子的學習完全與生活隔離了,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我們的語文學習,必須開拓生活領域,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中進行綜合性學習,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2、培養智力技能策略綜合性學習,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這個過程,也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過程。學生提出學習專題、策劃學習活動、表達學習收獲、交流學習成果,都是一種理性思考活動。3、合作學習策略合作學習是現代學習的顯著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根據本實驗的特點,將採用建立學生個人信息平台,通過文化角、生活專欄、校內網路等形式,為學生間相互交流學習的心得,從而以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目的。合作的形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師師合作,校內外合作。通過討論、交流,傳遞信息,溝通情感。不僅能提高分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提高他們的策劃能力,觀察體驗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六、實驗時間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准備性階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主要目標:做好准備工作,包括:組織工作、現狀摸底(問題診斷,需求分析等)、制訂課題研究目標和計劃等。主要措施:由課題組長牽頭,各位組員配合,收集整理各種相關的信息資料,請上級以及有關專家指點、論證,然後完成關於「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的總課題實施方案。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06年7月—2007年9月)。主要目標:按照課題方案,分階段實驗研究。實驗中及時調整實驗計劃,認真歸納總結「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途徑與方法。主要措施:1.組織課題研討會每學期不少於5次;2.寫出階段性實驗研究報告;3.聘請教育專家來校作現場指導;4.強化組織領導,經常督促、檢查和指導,保質保量完成實驗研究的任務;5.做好成果整理收集展示等工作。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這一階段的的主要工作目標是:回顧總結實驗研究總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實驗研究中的得失。並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鑒定。七、成果形式1、師生作品展示:(1)學生語文綜合學習的體會、感受文章集,編寫《水袖飄舞的語文綜合學習》;(2)、開展語文綜合學習展示的主題班會;(3)、教學案例專輯展示。編寫《小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案例集》。以上內容的匯集與展示,籍以進行校內外交流。 2.撰寫學術論文或實驗報告,如條件成熟,將編印一本《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論文選》。3.以課題匯報會的形式,全面展示本課題的實驗和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新一輪的研究。

⑥ 如何製作班級成果展示牆能給個格式么

主題:希望之星
內容:上方貼照片下方介紹所獲得的各種優秀成果,也可以貼五角星裡面放照片。按展示牆的比例來做!~

⑦ 我校有一個創新成果展,需要一個主題,然後圍繞這個主題買東西,展示東西,有什麼好的主題,分享一下。

向大家來展示一些實用的自、有創意性的東西。然後還可以圍繞一個實際性的話題來展開,如:「低碳生活,創意產品」等等,開展有實質性的活動。另外也可增加一些活動趣味,如在成果展中舉行活動「競猜」等等。這會讓大家更有興趣。如果說要買東西、展示東西,也可以朝多樣性發展,集合多種不同類產品展示。希望採納。

⑧ 我們單位要舉行成果展示會,讓我們交主題,應該叫什麼團結一點的詞彙,謝謝了

我覺得團結才能成功有些老土,不過也行。能力——團結——成功!!! 採用!!!

⑨ 實踐活動展示怎麼寫

實踐活動展示怎麼寫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動報告、版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權、畫圖、攝影、活動日記、活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既不是課外活動,也不是活動課程,而是通過教育交往為中心的活動,其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徵,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9)主題成果展示擴展閱讀: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共性和知識有所不同。

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學生具有整個活動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聆聽教誨和聽取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生態化空間里,只是一個絕對的引導者、指導者和旁觀者。

與傳統實踐活動強烈的目標性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這種復合不是來自教師的人為復雜化,而是來自於學生個體對實踐活動主題的更深入認識和挖掘過程。


閱讀全文

與主題成果展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