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物質、能量、意識,是構成宇宙的三大基礎
我主要闡述以下科學思想和哲學觀念
(一),世界是由物質的基本粒子組成。
這些看起來像粒子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閉合圈,稱閉弦,閉弦的振動和自旋有漲落現象,漲落形成不同振動和自旋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 也就是說,目前科學家發現的60多種基本粒子,都是因閉弦的不同振動和自旋運動所產生出的結果。
(二),基本粒子的自在運動,說明物質是有能量的;粒子間的相互轉換,說明不同運動及對應的各種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但總能量保持不變,是守恆的,宇宙的能量總和是一個常量。
(三),基本粒子是具有「靈性」的,每個粒子的幾率「疊加態」中都存在一個「感知態」,一旦這個粒子跟另一個粒子建立起量子糾纏關系,這兩個粒子就有了相互感知的聯系,有了意識的基礎,能記住、識別和感知到對方的存在,建立起了超時空的信息聯系。
(四),物質、能量、意識,是構成宇宙的三大基礎。
為便於研究這種三者的關系和變化,引入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所以時空是跟物質的運動,能量的變化,意識的活動相聯系,是隨這三者的變化而變化的。
時間和空間不可以獨立於物質、能量、意識這三大基礎之外而游離存在。
即是說,沒有絕對的時間和空間。
(五),宇宙的發展變化遵循兩條基本規律:
物質的惰性(慣量)讓自然界自發地向無序混亂的方向變化;物質的意識又讓自然界向有序方向發展。這是一對矛盾運動,萬事萬物均得遵守。
在這對矛盾運動中,能量可以轉化,有序運動要消耗能量,但總能量保持不變。
(1),自然界的一切物質粒子與生俱有保持它原有狀態的惰性(慣性),所以在自然狀態下,如聽任粒子自由地隨機運動,那麼整個宇宙粒子的運動,將向完全無規則,完全無序的方向發展,宇宙的總能量雖然保持不變,但構成宇宙總能量的各式各樣的能量,如機械能,化學能,核能,生命體能……以及跟這些能量相伴隨的各種運動,都將逐漸地全部轉化成熱能,變成熱運動,最後高溫處向低溫處傳熱,最終達到處處溫度相等的熱平衡狀態,宇宙的熵(無序混亂的程度)趨於極大值,宇宙處於死寂的永恆狀態,即宇宙熱寂狀態。
(2),由於意識的作用,粒子的運動會向有序的方向發展,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有些粒子將出現一些排列有序的系統組合形式。
粒子從無序向有序變化,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會發生能量間的轉化,即把從外界吸收的能量部份(不是全部)變換成粒子有序組合相對應的有效能量,剩餘的無效能量,將已更加無序的狀態退還給外界。
意識是靠信息的傳遞使粒子的運動越來越有序,越有規律性,使粒子之間的系統組合結構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無機組合向有機組合發展。
隨著粒子系統組合的條理化和復雜化,粒子組合形成的整體意識形態,也由低向高發展進步,例如出現了生命和遺傳現象,有了人腦組織的出現,意識發展上也就有了智商、情商、靈商之類的心理活動。
一句話,
物質的意識活動是需要能量的。
它的活動一方面是使物質系統從無序混亂向規律有序方向發展,意識也會隨物質結構的發展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復雜方向變化。
另一方面是指,意識活動不會把吸收的能量全部轉化成有效能量,只能部份轉換,剩餘無效部份則以更為混亂的能量形式,退還給外界,加大外界的無序和混亂程度。
就是說,自然界中部份有序結構是靠其餘部份的更加無序換來的。
當一個系統(或部分)變得更加有序,必然有另一個系統(或部分)變得更加無序,
"有效能量"指的是,可以被利用的能量;
"無效能量"指的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又可以看為熵。
熵就是系統中的無效能量。
宇宙的能量總和是一個常量,而每一次能量轉化,必然有一部分"有效能量"變成"無效能量"(即"熵"),因此不難推論,有效能量越來越少,無效能量越來越多。
……
一個宇宙是從兩個相反方向走向死亡:
一,物質惰性的自發運動,宇宙會向熵增加方向變化,最終走到"熱寂"未日。
二,物質的意識活動,雖然能讓部份宇宙走向有序,卻會使餘下部份宇宙更加無序,總體上是加速了宇宙"熱寂"未日的到來。
意識會讓宇宙的有序部份呈現寶塔式發展,越發展越高端,物質粒子構成的大腦也會越來越復雜,人將越來越聰明,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先進,人類改造世界的創造能力越來越強,……最終會發展到什麼樣子,……宇宙大爆炸的奇點狀態(物質有序的極限狀態)。
……
註明:
早年麥克斯韋為了反駁熱力學第二是定律,反對孤立系統會自發地走向無序,曾經設想了一隻麥克斯韋妖,這智能妖就可以把無序變為有序,這是暗示了意識在自然變化中的作用,只是他沒有明確指出這妖其實就是物質的意識,或者說他當時還沒有認識到意識是物質世界的基本屬性。
另外麥克斯韋認為麥克斯韋妖把無序變為有序這過程是不用花費能量,這觀點是錯誤的(實驗已證明了)。
(六),不同宇宙因為物質不同,時空不同,彼此間不能進行能量和信息交換,所以這些宇宙都是孤立系統,遵守熵增加原理,最終走向熱寂末日。
各個孤立的宇宙,要想聯系,必須完成構成宇宙粒子的轉變或者時空轉換,絕不能用A宇宙的時間和空間去量度B宇宙的時空和空間。
蟲洞能實現不同宇宙間的穿越,把各個孤立的宇宙連接起來,是因為蟲洞可以完成物質粒子和時空轉變。
(七),通常情況下,意識不以占據空間的形式存在,而物質存在是占據空間的,這就是意識與物質的區別。意識以信息的形式儲存、表現和傳遞。意識的聯系實質是信息的聯系,是超時空的。
(八),海森伯的「測不準定律」告訴我們,任何物質的現象、基本粒子的現象,跟觀察者、觀察的目標和他所用的觀察儀器直接相關的,沒有一個純客觀的東西。實際上講,意識讓自然界向有序方向發展,是由我們的觀念決定的, 所以物質的狀態是與我們的觀念相聯系。實證得到的規律和理論應該是主客體相結合的結果。在這里,我們可以這樣猜想,外星系的智能生物會不會有與我們不同的物理定律,而那裡的物理學與我們一樣成功!
(九),由於意識的作用,粒子從無序向有序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遵守兩項原則:
(1),粒子從無序向有序變化,會遇到阻力,需要消耗能量,但意識永遠會讓能量遵循阻力最小的途徑。這是世界從無序向有序演化的基夲方向,即能量最小原理。
(2), 意識會努力把從外界吸收的能量盡量多地變換成粒子有序組合相對應的有效能量E,減小無效能量e的排放, 使能量的利用率η不斷提高,即讓η=E/(E+e)增大,但始終η<1 而不會η=1。
能量最小原理廣泛存在於我們實際的生產和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所選擇的最佳方案往往都是省時省心,最方便、最高效、最節能的方案。
對能量最小原理的實驗證明,可以這樣進行:
設想計算機解決某一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案即操作程序。計算機能量是可以測量的,最佳方案應該是計算機執行這些套方案時所用能量最小的方案。
B. 請問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怎麼產生的
個人見解:
本人一直認為,目前我門的宇宙應該是產生自大爆炸,而這次的大爆炸則源於,另外一個宇宙的黑洞中的奇點。在這個奇點因為能量集聚,在達到臨界點後,在白洞(黑洞的另一面)中將能量釋放出來,通過質能轉換,形成了我們這個宇宙中的物質及暗物質!
當然,如果非得追根溯源,要說明第一個宇宙能量或是物質的來源,我只能告訴你,我的認為是「造物主」。
的確、在我們的宇宙中、能量守恆定律目前是無法打破的。但這並不能說明,在另外的宇宙中,所有的物理定律、規則都應該和我們一樣,是吧?很有可能,在另一個宇宙中,所有的物質、能量、運動都是遵循著另一套物理定律在運行!也行吧!誰又知道不可能呢?
C. 宇宙中所有物質都可以轉化為純能量嗎
根據你的簡單描述解釋如下:
對於宇宙物質轉化來講,宇宙中的所以各種物質都存在各種轉化的可能,而轉化的條件與時間和運動密切關聯。
目前我們人類認知的宇宙是大爆炸形成的,而宇宙中的各種星體,物質都是宇宙大爆炸後膨脹時期產生的塵埃經過漫長時間的積聚,運動,塑形最終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星體與物質。
宇宙大爆炸的中心就黑洞,宇宙大爆炸膨脹過程結束後,宇宙開始收縮,各種星體,物質包括光,全部被黑洞吸收,然後產生新的大爆炸,新的宇宙就又開始了,新的物質也由此開始新的轉化。
D. 宇宙中有多少種能量分別以什麼形式存在
滿意答案
宇宙學中,暗能量是某些人的猜想,指一種充溢空間的、具有負壓強的能量。按照相對論,這種負壓強在長距離類似於一種反引力。如今,這個猜想是解釋宇宙加速膨脹和宇宙中失落物質等問題的一個最流行的方案。
暗能量主要有兩種模型:宇宙學常數(即一種均勻充滿空間的常能量密度)和quintessence(即一個能量密度隨時空變化的動力學場)。區分這兩種可能需要對宇宙膨脹的高精度測量和對膨脹速度隨時間變化更深入的理解。因為宇宙膨脹速度由宇宙學物態方程來描寫,所以測量暗物質的物態方程是當今觀測宇宙學的最主要問題之一。
暗能量它是一種不可見的、能推動宇宙運動的能量,宇宙中所有的恆星和行星的運動皆是由暗能量來推動的。之所以暗能量具有如此大的力量,是因為它在宇宙的結構中約佔73%,占絕對統治地位。暗能量是近年宇宙學研究的一個里程碑性的重大成果。支持暗能量的主要證據有兩個。一是對遙遠的超新星所進行的大量觀測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脹。按照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加速膨脹的現象推論出宇宙中存在著壓強為負的暗能量。另一個證據來自於近年對微波背景輻射的研究精確地測量出宇宙中物質的總密度。我們知道所有的普通物質與暗物質加起來大約只佔其1/3左右,所以仍有約2/3的短缺。這一短缺的物質稱為暗能量,其基本特徵是具有負壓,在宇宙空間中幾乎均勻分布或完全不結團。最近WMAP數據顯示,暗能量在宇宙中占總物質的73%。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通常的能量(輻射)、重子和冷暗物質,壓強都是非負的,所以必定存在著一種未知的負壓物質主導今天的宇宙。
宇宙的運動都是旋渦型的,所以暗能量總是以一種旋渦運動的形式出現。所以,在暗能量的旋轉范圍內能形成一種旋渦場,我們稱之為暗能量旋渦場,簡稱為旋渦場。我們用En來表示太陽系的暗能量,用Ep來表示物質繞太陽系中心運動的總動能。當En=Ep時,太陽系旋渦場處於平衡狀態,它既不會膨脹也不會收縮。但當En衰退時,太陽系旋渦場就會收縮,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就會向太陽靠近。
要提及暗能量,我們不得不先提及另外一個和它密切相關的概念——暗物質,之所以將其稱之為暗物質而不是物質就是因為它與一般的普通物質有著根本性的區別。普通物質就是那些在一般情況下能用眼睛或藉助工具看的見、摸得著的東西,小到原子、大到宇宙星體,近到身邊的各種物體遠到宇宙深處的各種星系。普通物質總是能與光或者部分波發生相互作用或者在一定的條件下自身就能發光、或者折射光線,從而被人們可以感知、看見、摸到或者藉助儀器可以測量得到,但是暗物質恰恰相反,它根本不與光發生作用更不會發光,因為不發光又與光不發生任何作用,所以不會反射、折散或散射光即對各種波和光它們都是百分之百的透明體!所以在天文上用光的手段絕對看不到暗物質,不管是電磁波、無線電還是紅外射線、伽馬射線、X射線這些統統都毫無用處,故爾不被人們的感知所感覺也不被目前的儀器所觀測,故此為了區分普通物質和這種特殊的物質而將這種特殊的物質稱之為「暗物質」。
E. 現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是宇宙大爆炸後能量冷卻產生的嗎
物質、能量、時間、空間都在大爆炸發生的時候產生了,但是物質和能量會相互轉變,所以現在的宇宙物質很多已經不是宇宙大爆炸最初產生的物質了。
大爆炸的重點不在於「爆炸」,而在於得出這個結論的人類觀測依據,星系在互相遠離、宇宙在膨脹降溫,類似於爆炸。大爆炸可以一定程度地解釋宇宙和宇宙物質能量的來源,但以人類目前的科學水平,未觀測到的現象還很多,只能算一定階段的解釋。太球(宇宙)信息機體內部包含著四大物質:兩大物質信息機體和兩大能量物質,是永恆存在的,不需要大磁爆產生,不要誇大太球大磁爆的作用。
F. 宇宙中的高級文明能將物質和能量相互轉化嗎
能。並且遠遠沒有達到「宇宙高級文明」的人類已經具有了相應的技術儲備。
從質量到能量:人類已經掌握了核能,包括裂變和聚變技術。不論裂變的原子彈,還是聚變的氫彈,爆炸的能量來源都是將一部分能量轉化為質量的過程。比如氫彈,從氫聚變到氦,損失7‰的質量,將其轉化為相應的能量。
從能量到質量:一類是原子核撞擊試驗,將中子、質子等和其它原子核碰撞,產生更加重的原子核(很多化學元素都是從高能實驗室里撞出來,而非在宇宙中能夠發現的)。另一種是相對論性飛船,現在已經有了相應的前沿規劃,樓主有興趣可以參考「突破攝星」項目(網路詞條:網頁鏈接)。
PS 以上回答不考慮日常生活中的低速運動狀態變化導致略微的相對論效應,也不考慮化學能的變化而產生些微的質能變化(從理論上來說,這些完全可以忽略強力和相對論效應的變化,也都是包含著質量和能量的互相轉化的)。
G. 宇宙的第一形態是能量,第二形態是物質,那第三形態呢
宇宙的第一形態是能量,第二形態是物質,第三形態是什麼?個人認為是一時,因為能量,物質,意識是宇宙所有活動構成的三大基礎,這三種基礎都是最本質的東西,它不是具象化的,但是它卻是組成每一個具象化的物體,必要的東西必須得有其中。
歷史能不能轉化成物質或者說能不能轉化成能量,這一點是不確定的,至少目前來說沒有什麼有效的證據,說人的意識強大到一定程度的話,可以轉化成物質或者說造成能量的沖擊,但是意識卻是與兩者緊密相連的,或者換個說法,它是物質和能量在一定程度下所造出來的一個特殊的產物。
H. 能量如何轉化為物質
常規能量是不能轉化為物質的,而只能在各個物體之間轉移和各種能量形式之間進行相互轉化。
必須是極高溫度的能量(比如宇宙大爆炸瞬間),在擴散冷卻時,能量才可能會轉化為物質。
如果讓光進入一個以光速在縮小的時空,那麼光線就等於是停住,光線進入黑洞後就是這樣。
如果把物理學上真空用能量推動出時空膨脹,應該能產生物質。但是我們現在只是處在這個時空,無法跳出這個時空,無法到達物理學上的真空。如果真能到達其它時空,那一定會有驚奇發現。
(8)現有太空物質能量轉化基礎成果擴展閱讀:
能量是物質運動轉換的量度,簡稱「能」。世界萬物是不斷運動的,在物質的一切屬性中,運動是最基本的屬性,其他屬性都是運動的具體表現。能量是表徵物理系統做功的本領的量度。
對應於物質的各種運動形式,能量也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它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互相轉換。在機械運動中表現為物體或體系整體的機械能,如動能、勢能、聲能等。
在熱現象中表現為系統的內能,它是系統內各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勢能、原子和原子核內的能量的總和,但不包括系統整體運動的機械能。
I. 暗物質衛星悟空發布第三批科學成果,研究暗物質的意義是什麼
由我國設計研發並發射成功的專門用於研究暗物質的太空飛行器“悟空”,科學家們公布了“悟空”傳回的第三批數據研究成果。經過對悟空傳回數據的研究,我國科學家成功繪制出了高精度的質子、氦核宇宙射線能譜,這對研究宇宙射線起源,探索宇宙暗物質存在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暗物質是太空宇宙科學研究中,科學家假設存在的一種物質,它具有不可見性,但能參與到宇宙的引力作用,構成宇宙系統的穩定,同時能通過宇宙微波輻射感受到暗物質的能量存在。
人類之所以如此熱衷於探索暗物質的存在,無非是想更多地了解我們地球所處的太陽系、銀河系以及宇宙的根本運作規律,探索這個世界的本質。雖然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會有波折和錯誤,但人類研究周圍世界的勇氣和決心是不會消失的。
J. 能量能轉變成物質,物質能轉化為能量,那麼宇宙起源的奇點是不是就是能量呢
我認為是的,宇宙是循環的:物質轉化為能量,奇點形成,能量轉化為物質,宇宙形成。
奇點大爆炸,宇宙開始形成,能量轉化為物質;
黑洞形成,部分物質轉化為能量,當所有的黑洞合並成一個黑洞,奇點形成,宇宙中所有物質轉化為能量,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所以: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純屬扯蛋,循環往復的宇宙不用時間計量,那還用什麼才能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