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有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真正的中國人
中國及港澳台地區獲得者共有5人,分別是崔琦、楊振寧、莫言、屠呦呦、丁肇中。
1、楊振寧
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2、屠呦呦
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3、莫言
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於山東省高密市。1980年代中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11年8月,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4、崔琦
出生於中國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1951年隻身遠赴香港,之後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學接受教育。畢業後在金文泰中學修讀一年預備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學,但是他選擇了教會的獎學金,赴美留學。
1967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到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2000年6月,崔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5、丁肇中
(Samuel Chao Chung Ting)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1936年出生於美國,1949年丁肇中進入台灣建國中學,接受嚴格的教育,他的數學、物理和歷史學習成績優秀。
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在物理系和數學系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財經-先後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都有哪些?
⑵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誰
1、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為中國國籍,後加入美國國籍,2017年恢復中國國籍。
2、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獲獎時楊振寧為美國國籍)。
3、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因在瘧疾治療研究中的突出貢獻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priset,挪威語:Nobelprisen)諾貝爾獎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並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及諾貝爾獎的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的,以表揚在經濟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士。
每個獎項都由不同的委員會負責頒發:化學獎、物理學獎和經濟學獎經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文學獎經由瑞典學院頒發,生理及醫學獎經由卡羅琳學院頒發,和平獎經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
每名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獲得獎章、證書和獎金。1901年,首名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150,782瑞典克朗,這筆獎金在2007年12月已相等於7,731,004瑞典克朗。10,000,000瑞典克朗。
⑶ 中國的諾貝爾獎
所謂獲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其實大多都是外籍華人,可悲,雖說諾貝爾獎有地域歧視,但是國內環境下的那些科技領域的小打小鬧無法獲得認可也是事實。過分追求功利的磚家們何尋純粹的技術上的進步
⑷ 中國人哪些獲得過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國本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兩位:莫言和屠呦呦。
莫言: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東高密,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屠呦呦:女,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⑸ 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有哪些
諾貝爾獎的由來
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包括: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1968年瑞士中央銀行增設「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該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⑹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有哪些
1.高 錕:1933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金山,獲獎時國籍英國、美國雙重,2009年物理學獎
2.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紐約,祖籍浙江杭州,獲獎時國籍美國,2008年化學獎
3.高行健:1940年生於江西贛州,祖籍江蘇泰州,獲獎時國籍法國,2000年文學獎
4.崔 琦:1939年生於河南寶豐,祖籍河南寶豐,獲獎時國籍美國,1998年物理學獎
5.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祖籍江蘇太倉,獲獎時國籍美國,1997年物理學獎
6.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祖籍台灣新竹,獲獎時國籍美國;1986年化學獎
7.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祖籍山東日照,獲獎時國籍美國,1976年物理學獎
8.李政道:1926年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江蘇蘇州,獲獎時公民權中華民國,1957年物理學獎
9、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祖籍安徽合肥,獲獎時公民權中華民國,1957年物理學獎。
10、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1、屠呦呦;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葯研究任務,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葯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葯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葯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葯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⑺ 中國還有哪些「諾獎級別」科技成果
中華來人民共和國國籍獲得源者
2015年 屠呦呦
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
呦。她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中國葯學家屠呦呦2015年10月5日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成為國內第一個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獲得者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籍女性。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2012年 莫言
北京時間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⑻ 中國有哪些研究成果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
實現量子反常霍復爾效應
清華大制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團隊2013年成功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稱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現既是理論物理領域的突破,又具有極高的商用價值。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計算機發熱、能量損耗、速度變慢等問題。這是因為常態下晶元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地前進,「這就好比一輛高級跑車,常態下是在擁擠的農貿市場上前進,而在量子霍爾效應下,則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幹擾』的高速路上前進。」
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非常強的磁場,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美妙之處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場,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
⑼ 中國人得過諾貝爾獎
中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七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
法籍華人 高行健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他們個人的具體介紹 你去網路上一搜 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