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冷凍受精卵屬不屬於遺產
法律無明文規定。
根據《繼承法》的有關規定,遺產必須符合三個特徵:第一,必須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財產;第二,必須是公民個人所有的財產;第三,必須是合法財產。這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才能成為遺產。
遺產包括以下幾項:
(l)公民的合法收入。如,工資、獎金、存款利息、從事合法經營的收入、繼承或接受贈予所得的財產。
(2)公民的房屋、儲蓄、生活用品。
(3)公民的樹木、牲畜和家禽。樹木,主要指公民在宅基地上自種的樹木和自留山上種的樹木。
(4)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公民的文物一般指公民自己收藏的書畫、古玩、藝術品等。如果上述文物之中有特別珍貴的文物,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處理。
(5)法律允許公民個人所有的生產資料。如農村承包專業戶的汽車、拖拉機、加工機具等。城市個體經營者、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在內地投資所擁有的各類生產資料。
(6)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即基於公民的著作被出版而獲得的稿費、獎金,或者因發明被利用而取得的專利轉讓費和專利使用費等。
(7)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如公民的國庫券、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復員、轉業軍人的復員費、轉業費,公民的離退休金、養老金等。
冷凍胚胎的法律屬性如何界定?
冷凍胚胎是一種世界上唯一一個成熟的保存生育功能的成熟方法。這種技術是將通過試管培育技術得到的胚胎,存置於零下196℃的液氮環境中,得到長時間保存。
「從法理學的角度來看,對冷凍胚胎法律屬性的界定需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醫學或者生命科學意義上的認知,另一方面是社會文化因素。」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侯學賓分析認為。
從醫學上來看,胚胎是生命誕生的初始階段,卵子在受精後的兩周內稱之為孕卵或者受精卵,受精後的第3至8周成為胚胎,然後逐步地發展成胎兒。幾千年來,這個過程只能在人體內實現,但是科技的發展使得這個過程可以在人體外實現,也就形成現在的冷凍胚胎。
侯學斌指出,在我國,對自然孕育過程中的胚胎性質並沒有太大的爭議,但這一案例中的核心問題在於胚胎脫離了人體而獨立存在,如果認為胚胎並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人,那麼它是不是夫妻雙方的「財產」?顯然胚胎具有成長為一個生命體的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是普通的「物」或者「財產」。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冷凍胚胎法律屬性的界定還要考慮到社會文化因素。侯學斌分析說,有人認為人的生命起源於卵子與精子的結合,所以任何墮胎行為都是對生命的殺害,但是我國對生命起點有獨特的認知,對墮胎持較為寬容的態度。盡管我國繼承法中將胎兒擬制為特定情況下的繼承主體,但是墮胎並不被認為是在扼殺生命,從法律的角度並不會對墮胎者追求法律責任。所以在我國,將胚胎界定為法律上的人並不具有社會文化基礎。
我國目前的民事法律,並沒有關於胚胎保護的特別規定。只有原衛生部2001年頒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對禁止買賣胚胎作出了原則規定隨著我國相關醫療科技的發展,部門規章也應當盡快修改完善,進行細化。同時,當立法條件成熟時,在修改繼承法等民事法律的時候,要逐步增加對胚胎法律問題的相關條款。
⑵ 冷凍胚胎可以給家屬嗎
按規定是絕對不允許的。
但是也有特例,前幾天剛看到網路的一個報道,有一對已婚的夫妻,是獨生子女,他們剛捐出胚胎半個月,就遇車禍身亡,家裡人悲痛欲絕之後,知道了孩子捐胚胎的事兒,不知道是走的什麼手續,他們拿出了胚胎,裝在好像是氮氣罐里
,運到了泰國,找泰國的一個女的懷了孕,後來他們把這個女的接到了中國……。
⑶ 英譯漢,下午3點要
濃度為載體,目前在任何
鑒於測試解決方案從未超過0.005 %
卷/卷。控制解決方案中所載的相同
濃度的乙醇作為是目前在該
各自的化學處理。顯著性差異
性( P ≤ 0.05 )之間的治療評估
使用方差分析(方差分析)
nnett的t檢驗(就業選配計劃軟體;的SAS研究所,
卡里,數控) 。
接觸到jhas期間,卵母細胞發育。
甲基farnesoate以前顯示
編程成熟的卵母細胞在卵巢
發展成男性( olmstead和勒布朗
2002年) 。之後,卵巢成熟,卵母細胞
被移交給育雛商會的
產婦的有機體,而胚胎
發展。免費游泳新生兒公布
從育雛商會完成後,
胚胎發育。轉讓卵母細胞
從卵巢到育雛商會不謀而合
與蛻皮的產婦生物體的
外骨骼,並釋放新生兒
從育雛商會,剛好與
明年蛻皮。產婦水蚤暴露
濃度pyriproxyfen , methoprene ,
或甲基farnesoate期間,卵母細胞體外成熟,
和性別,所產生的後代暴露
在卵巢的決心。應pyriproxyfen
methoprene和程序性的水蚤
通過同樣的機制,作為甲基farnesoate ,
然後性別鑒定應發生在
同一窗口的易感性。
⑷ 「冷凍胚胎」讓生命靜止
最近,一件由於家庭不幸而引發的官司,將一個陌生的名詞「冷凍胚胎」推到了大眾眼前。事情的起因是,一對夫婦因為車禍不幸雙雙去世,而他們雙方的父母為「延續香火」,因爭奪夫妻二人留存在醫院的冷凍胚胎而對簿公堂。而最終的判決結果,則由於現行法律規章,雙方均無法獲得冷凍胚胎的所有權。
這件事情還在繼續,那麼,冷凍胚胎究竟是什麼,它有什麼樣的用途,這一事物的出現對於我們的生活又有什麼影響呢?
【低溫冷凍——讓生命靜止】
我們都有這樣的常識:要讓買回的瓜果蔬菜保持較長時間的新鮮,要將它們放到冰箱保存,對於雞鴨魚肉,最好還要冷凍,這樣才不會很快腐壞變質。低溫,能夠降低甚至停止細胞內的生化反應活動,從而起到抑制微生物活動、減緩細胞內物質消耗等效果。而升溫後,細胞內的生化反應又能夠恢復。由此,人們想到是否能通過冷凍來保存活的生物組織,從而在解凍後重新恢復其生命活性。
對於活組織樣品,我們不能像冰凍雞鴨魚肉一樣直接扔到冷凍室里,因為這種降溫過程,在到達冰點時細胞內的水會產生尖銳的冰晶,從而刺破細胞,使得細胞失去活性。因此,對活組織的凍存需要添加適當成分的凍存液,然後通過特定的降溫步驟,將樣品溫度下降到零下196℃,從而防止大冰晶生成,最後儲存在液氮之中。這樣的凍存過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在升溫後組織活性的恢復。可以說,低溫冷凍是讓生命靜止的技術。目前這項技術應用的非常成熟。多種細胞和組織,包括病毒、細菌、細胞株、精液等,都能通過凍存保存。而冷凍胚胎,就是針對胚胎的凍存技術。
【冷凍胚胎用處多】
冷凍胚胎技術誕生於1972年。英國學者Whittingham發明了胚胎慢速冷凍保存方法,首次成功地冷凍保存了小鼠胚胎。胚胎冷凍技術最早被應用於畜牧業。在獲得良種牲畜的胚胎後,可以依靠冷凍進行保存和運輸,然後配合胚胎分割和移植技術,能夠大大擴展良種牲畜的選育工作。
當然,既然動物的胚胎可以低溫凍存,那麼自然人類的胚胎也可以。人類的胚胎冷凍技術是伴隨著試管嬰兒技術而產生的。所謂試管嬰兒,是指收集夫婦雙方的精子和卵子,在體外受精,獲得胚胎後,再重新植入婦女子宮內發育為胎兒的技術。在施行試管嬰兒過程中,通常會收集多個卵子並進行受精,從而發育為多個胚胎。通常對於治療不孕不育的夫婦來說,只需要植入少數幾個胚胎即可達到孕育孩子的目的。但由於胚胎移植和懷孕過程有失敗的可能,因此人們通過冷凍胚胎技術,將多餘的胚胎冷凍起來保存,當前次移植失敗後可以再次移植,從而提高懷孕成功率,並節省時間和費用。世界上第一例胚胎冷凍移植成功的新生兒誕生於1984年,到如今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期間為無數不孕不育患者送去了擁有孩子的幸福,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技術。
【冷凍胚胎——法律和倫理的麻煩物】
然而,雖然冷凍胚胎在技術上毫無問題,但是卻在法律和倫理上掀起了軒然大波,也由此引發了諸多爭論甚至官司,本文開頭就是現實的一例。其中爭論最大的話題之一,就是冷凍的胚胎,究竟是人還是物。
在法律上,一個自然人可以擁有一個物品的所有權,但對於人來說,一個人只有對另一個人特定時間內的監護權,而無所有權。對於冷凍胚胎來說,它處於靜止的狀態,但卻有發育為一個正常人的潛力,因此具有物和人的雙重屬性;而很多法律對冷凍胚胎並無規定,因此造成了在法律上冷凍胚胎「既不是人也不是物」的尷尬局面。
在我國,對冷凍胚胎的法律規章主要依據是衛生部在2001年頒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和《人類輔助生育技術規范》,以及《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倫理原則》等規章性文件。其中規定對對胚胎進行處理的主體為提供精卵的夫婦,對胚胎的處理應遵循患者夫婦的意見或所簽署的文件。而在開頭的案例中,夫婦二人雙亡,因此喪失了對胚胎的處理權;但同時,法律沒有規定胚胎擁有權和處理權的轉移方式,因此使得胚胎的管理權收歸醫院,遵照夫婦二人生前所簽署文件執行。
之所以對冷凍胚胎如此不明確其屬性,一個重要考慮因素是,若一旦將冷凍胚胎物化,將不可避免的涉及胚胎所有權的移交和轉讓,甚至衍生出的交易問題。此外,在這一案例中,由於醫院在胚胎保存期滿後將按文件銷毀凍存胚胎,而雙方父母尚期待利用冷凍胚胎生出孫輩。但顯而易見的是,要使得冷凍胚胎發育為胎兒,必定要經過代孕。而目前在我國,代孕還是一種非法行為。此例一開,將引起眾多法律糾紛,甚至地下代孕等違法現象產生。另一方面,由於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失獨老人希望獲得孫輩是正常的情感需求,理應得到支持。由此在民眾的正當需求和嚴格的政策法規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冷凍胚胎——亟需立法管理】
綜上,正是由於冷凍胚胎的「非人非物」屬性,以及涉及到生殖過程需要的代孕等操作,使得冷凍胚胎對於非夫婦本人的所有權和處理權問題變得十分復雜。因此,筆者認為目前需要解決的是通過立法途徑對冷凍胚胎的屬性做出明確定義,消除「非人非物」的灰色狀態,解決夫婦亡故這一特殊情況下胚胎的所有權紛爭。此外對於代孕現象,也應考慮通過立法進行嚴格管理,在滿足特殊情況人權需求的前提下杜絕違法和人身損害事件的出現。另一方面,在科學技術方面也應加強研究,發展新的非人體內胚胎培育技術,以此避免開頭出現的那凄涼而尷尬的事件。
⑸ 觀十二姻緣而出生死流轉,破執而離苦 這句話什麼意思
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學佛者要學習佛法,首先就得認識三寶、四聖諦及十二因緣。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就是觀這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在此流轉中唯是煩惱、業行及苦果(即惑、業、苦);它們相依,因緣生滅的相續流轉,使到我們感受到有個人生的過程,有一個生命在生死輪回;實際上這其中無有主宰者、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 佛說十二因緣是一大苦聚,我們學習十二因緣就是要明白苦在哪裡?要從十二因緣當中怎樣得到解脫。 十二因緣又稱為十二緣起支。此十二支互相為因果,因為一個因緣升起,而造成另一個因緣也生起,故佛經中常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這樣的東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生起;有這樣的東西消滅,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消滅。 一、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過去因到現在果。 過去因:無明是過去迷惑。 行是過去造業。 (1)、無明:我們迷惑無知,對善惡因果不明白,於佛、法、僧三寶不明白,也不知不覺,這就稱為『無明』。在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是過去世煩惱的總稱。 (2)、行:因為無明使我們迷惑,發動心驅使身,口,意造業,此稱為『行』。此造作產生將來的果報,既是我們今世所受的善惡諸業的果報,所以『行』就是業報,使我們投胎輪回生死。現在果: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苦果。 (3)、識:眾生前生死時,名色(精神與物質)的活動散滅,而轉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動。好像前世是人,死後轉生為烏龜,那做人的精神活動就滅,轉變成為烏龜的精神活動。因惑業導致,此『識』重新入胎。此『識』與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處特別指入胎的『識』。在南傳佛教只說為『識』,但大成佛教的唯識宗說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我們死後,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識繼續活動,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陰身,它能夠入胎。 (4)、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識』入胎後,身軀及精神組成胞胎。胞胎漸漸長成,物質的身軀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動也慢慢產生知覺。在這成長的過程中,當它六根還沒圓滿生成時,精神活動成為『名』,身軀的生長稱為『色』。實際上現在我們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稱為『名』,身軀稱為『色』;但當胎兒生長時,六根未具,精神與物質的活動,稱之為『名色』。這是為了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而特別給予的名稱。 (5)、六入:名色慢慢生長,六根生出來後,就有『六入』。因為我們從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稱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為『六識』從此生起,像樹根能長出樹木,故稱為『六根』。六根成長依胞胎,成長圓滿之後胎兒就從母胎中出來,此時六根就完全具足。 (6)、觸:根、塵、識和合的心理作用,成為『觸』。此事一個心理作用,成為『心所』,並非兩個東西接觸之意。胎兒從母胎中出來後,六根就接觸到外境。胎兒一出世,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而第一個受是苦受。同樣的,眼、耳、鼻、意,與外境接觸時,也產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和意觸。由識至受皆由過去業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7)、受:有了這個觸後,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舍受。十二因緣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一直到『受』,這些都不是我們所需所要,是因為過去無明造業,現在承受到果報,而使我們擁有之。 第二重因果:現在因到未來果。 現在因:愛、取是現在迷惑。 有是現在造業。 (8)、愛:我們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對於所受之事物產生貪愛。因為有了受就有『愛』,對這個受染著、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讓它看東西,肯定它受不了,會覺得很辛苦。眼睛整天愛看東西,對境界貪愛不以受為苦,使我們對這個貪愛產生種種的執著。此貪愛有很多種,主要有兩種:一者、境界愛,比如我們對於所看到的東西起愛染心;二者、自體愛,即是我們貪愛有一個『我』,貪愛這個身體是『我』。由此貪愛引發一切煩惱而起種種造作。 (9)、取:由於這個貪愛心加深執著,不願意舍離,稱為『取』。不止不願舍離,還希求將來獲得更多,即是希求將來有。取可分為四種:一者、欲取:即是我們執著,希望獲得更多自己貪愛的東西,稱為欲取。二者、見取:對於我們的知見、思想起貪愛,追求更豐富的知識,認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優勝的而執著它,稱為見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種貪愛,執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脫,能得福報等等。四者、我語取:此是對我的貪愛。這些執著都是貪,是我們過去的業習,現在顯現出來。比如你有抽煙得業習,現在眼前有一隻香煙,就對他起貪愛;沒有抽煙業習的人,就無此貪。我們過去有種種業習,現在境界當前,就起種種貪愛。在這十二因緣中的『愛、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無明』之心。無明有貪、嗔、痴等種種的煩惱,但是此十二因緣中特別指的是貪愛,它最嚴重,可以引發業力形成將來的果報。因為我們渴求、貪愛、使到將來它形成果報,固在十二因緣中,貪愛占很重要的位置,因『愛、取』故生將來『有』。 (10)、有:因為我們執取渴求,希望將來擁有許多東西,因執著而產生了將來之『業有』,稱為『有』,這個『有』又稱為『三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的業報;二者、色有:既是色界的業報;三者、無色有:既是無色界的業報。此(業)有由愛、取(煩惱)所發動之身、口,意三業而生之新業因,令此生死後,再生之識得到滋潤。 未來果:生、老死是將來的苦果。 (11)、生:依愛、取形成的惑業,成為業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繼續發生,我們的身體敗壞後,未來世再從新投胎受生。 (12)、老死:有生故,將來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貪生怕死、厭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說五蘊之十二因緣相續,無有窮盡,它形成一連串的因果。 十二因緣就是因為有無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為造業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識;因為入胎,名色就展開活動,它擴展、擴大,就產生了六入;胎兒的六根圓滿後就出世,然後與外面的境界接觸;根、塵、識和合產生觸的心理,有了觸就產生受,過去我們貪愛的業習就會引發出來,愛即生;愛加深就有取,使我們希求它再來、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將來的業,促使我們再來生,再來死。 這十二因緣就是有情眾生的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它的流轉並不是直線式,而是一個輪轉。既是過去的無明,造成現在的受;現在的無明,就是愛、取;現在的愛、取,就是下一世的無明,它一直循環不息,周而復始。在十二因緣中,我們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業;造業後我們就要受業的果報—苦果。在受苦果的當中,我們繼續迷惑,繼續造業,造業後又再受報,這樣的循環作用,稱為十二因緣的流轉。 二、緣起: 一切諸法都依託眾緣和合而生,緣盡則散滅,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眾緣和合時我們就以為它生,因緣散了我們就以為它滅,故名緣起。緣起是指在因緣作用下之法性,既是一種原理、法則。 三、緣生: 因緣成熟,果報生起,稱為緣生。緣生是指緣起法中所生之法,它是一種果報。 四、緣生法之共同性: (1)、無主宰:凡是因緣所生之法,都沒有主宰者。我們以為事間的一切東西,總是有個主人,有個主宰者,這是一種執著。十二因緣告訴我們沒有作者,沒有主宰者,那是因為我們無明、無知,產生了種種造業的行為,因而促使我們入胎產生識。現在讓我們來看這個識,識是由誰主宰?它沒有人主宰,只不過是無明和行的產物。比如一粒種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陽光、水份與泥土,就發芽生長,這其中沒有主宰者。 (2)、無作者:無明緣行,行緣識;即是無明生起行,行生起識。這當中無主宰。這其間也沒有作者,就是無明作行,行作識,識作名色。從十二因緣來看,造業者是愛與取,那是因為迷惑而造業。迷惑的『受』、『取』並非我,故說無作者。 (3)、無受者:在十二因緣中只不過是識、名色、六入,觸、受在作用,這其中並沒有人在受果報;我們總以為有一個『我』在受果報,這是不對的;那是識、名色、六入,觸等種種法在受果報。比如說:有一間亞答屋被火燒,難道是它在受果報嗎?不是的。它是亞答屋的葉子,裡面的木材等東西,因為加熱,就燃燒起來;它燃燒後就滅了,裡面沒有受果報的亞答屋。由亞答葉、木板等材料組成一間被我們稱為『亞答屋』的東西;同樣的,由識、名色、六入、觸、受形成一系列活動,我們把它稱為『眾生』,實際上沒有一個實體的『眾生』在受果報。 (4)、無自作用:十二因緣當中,沒有一個因緣可以自己作用,必須依靠其他的因緣。好像我們的六根從胚胎來,胚胎從『入胎的識』來,識從業報來等等,所以每一個都是靠其他的因緣生起,它不是自己在作用。 (5)、從因生:因為不是自作用,也沒有作者在做,故從因生。 (6)、不自在:十二因緣的流轉,是令我們不自在的;因緣的相生相滅,不是我們所需所要。甚至於這個愛、取也是因為過去的引發來的,裡面並沒有一個我要愛、我要取。 (7)、托眾緣轉:十二因緣中的任何一支都不可以單獨產生作用,它要依靠眾多因緣引發,才能轉來變去,所以說它需要托眾緣轉。 (8)、無常、苦、無我:十二因緣中的每一支都是無常,如果它不是無常,就會保持不變,不必依眾緣生;如果它不是無常,也不會促使其他法的升起。因為無常生滅,才會有不同的東西相續生起。因為無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如果有人說:我要舉手就舉手,我要作什麼就做什麼;但這十二因緣的流轉我不能舍棄,故那並不是屬於我。如果是我,我要對你起嗔心,現在就可以嗔,但是如果是十二因緣,我要它嗔你,還要依眾緣使它嗔才行,所以我要依種種因緣才能起嗔心。又比如我要你現在對母親起嗔心,因為沒有嗔的境,故嗔心生不起。我們對這十二因緣的流轉不能做主,故它不是我。 (9)、性空:在十二因緣的流轉中,每一支都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皆是因緣相生相滅,故說其本性空。我們聽到『空』,千萬別誤會是什麼都沒有。所謂性空是:我們所知的一切,沒有真正的自體,不實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稱為性空。 五、十二因緣的流轉門: 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覺悟時,他於菩提樹下觀這十二因緣,發現眾生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眾生,使他們解脫。因此佛陀從十二因緣的老死開始逆次而觀察:一切眾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種種痛苦,他以智慧慢慢的發現到眾生有『老死』是由於有『生』,有『生』是因為有『業有』,所謂『業有』是欲有、色有、無色有,因為我們有了將來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業,它們會推動我們將來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觀察到並沒有『我』在造業,而是身心(假我)對世間的種種事物產生了執取,渴求將來有,造成了有業報;我們有『有』是因為有『取』;有『取』是因為有『愛』,我們過去的業習對事物有貪愛,接觸境界時,貪愛心就生起,對境界所看到的東西產生執著;『愛』的生起是因為有『受』,我們的六根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我們貪求樂受。因為有樂受,造成我們業習中『愛』的心生起;反之它則不生。假如我們天生是聾子,從沒聽過聲音,那對歌聲、鳥聲等,就不會貪愛;因為我們有感受到聲音,所以才會貪愛它。佛陀說我們有『受』,就有貪愛,所以受是愛生起的原因。我們有『受』是因為心依靠六根接觸外境,根、塵、識產生『觸』,因為有『觸』,所以有『受』。佛陀繼續觀察,發現有『觸』是因為有『六根』,沒有『六根』我們的心就沒辦法與外境接觸;接著佛陀又繼續觀察,發現『六根』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動,所以產生『六根』;佛陀說因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們會受生就是有『識』,我們死後,精神繼續活動,我們會被業轉去入胎,結果就在胎里成長。佛陀發現有『識』入胎,就有『名色』;那『識』又是從那裡來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後佛陀觀察由於有『識』故有『名色』;因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為有『六入』,故有『觸』;因為有『觸』,故有『受』……順觀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稱為流轉門。 六、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我們在十二因緣的流轉中,以如何滅除它的角度來看,叫做還滅門。要怎樣才能把老死滅掉?佛陀觀察只要不『生』,就沒有『老死』;滅三界『業有』就不『生』;如果我們不執『取』,那『業有』就不會生起;只要把『愛』滅掉,『取』就不生;因為『愛』是過去的業習,只要把它滅掉,就不會執取了;『受』滅則『愛』滅,以此類推,最後只要無明滅掉,此大苦聚也滅。然後順觀無明滅故行滅,乃至老死亦滅。 七、如何截斷十二因緣的流轉: 只要現在不造業,不迷惑,那現在的愛,取無明就斷除、覺悟,過去所造的業就好像無根的樹,再也生不起。既是說,這十二因緣告訴我們,過去的無明與業行延續到現在,如果我們覺悟不愛不取,就不會產生我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煩惱。無此煩惱後,我們就會發現十二因緣中的每一支都是無常、無我、緣生無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誰在生?誰在受老死那?當這些執著都沒有了,我們就會覺悟到沒有一個眾生在流轉生死,受輪回之苦。只要覺悟現前的無明,在愛、取時不迷惑,我們就會發現這其中沒有我。既然無我,就不會繼續流轉,同時也會發現到,所有的迷惑都沒有了。我們在愛、取之前,感受外境的當時,覺悟它,不再去執取,這樣就不受後有。 八、十二因緣的三世兩重因果: 無明與行是過去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就是我們現在所受的果報;我們現在有愛、取就會造業,是現在的因,將來就有生、老、死;所以過去因是過去世;現在果、現在因是現在世;未來果是未來世,總共有三世。那麼三世為什麼又說兩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過去因形成現在果;第二重是現在因造成將來果。所以十二因緣中有三世兩重因果。它又告訴我們惑、業、苦的輪轉,因為迷惑造業,所以要承受業報之苦;我們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業,造業又受苦,周而復始,沒法間斷與中止。 後來的論師把十二因緣講為胎生學說,好像在解說怎樣入胎?在胎中怎樣生出六根?六根圓滿怎樣出胎?出胎後幾歲有觸,幾歲有愛、取等等,這是一些論師如此詮釋,不是佛陀闡述的。好像《俱舍論》,就是以年齡的劃分來講解十二因緣,這是不正確的。佛陀講十二因緣時,不說三世兩重因果,也沒有說惑、業、苦,只是直接了當的說十二因緣,後來的論師加以分析,說它有惑、業、苦以及三世兩重的因果,此雖非佛說,但是這是正確的。 九、十二因緣給我們的啟示: (一)、十二因緣流轉的順、逆觀:從『老死』追尋到『無明』,稱為逆觀;從『無明』追尋到『老死』,稱為順觀。此順、逆觀又可分為流轉門的順、逆觀與還滅門的順、逆觀。十二因緣流轉門的順、逆觀就是看它生(流轉)的原因,所生的果報;還滅門的順、逆觀就是看它滅(還滅)的原因,所滅的果報。順觀就是『無明』滅『行』就滅,『行』滅『識』就滅,『識』滅『名色』就滅,……。逆觀是:如果要『老死』滅則要滅掉『生』,要滅『生』就要滅『有』,要滅『有』就要滅『取』,……。這就是還滅門的順、逆觀。 (二)、佛所說的十二因緣中的十二支緣生法,其共同性質是無常、無我、沒有作者、沒有受者。佛陀還告訴我們生死流轉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緣者,就會誤會這世間與人類都是上帝所創造的;或誤會人是父母生的,以為人從前是什麼都沒有--無因,突然間從母胎中出世,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知見,我們學習十二因緣,以智慧觀察而破除之。 (三)、應以智慧觀察,截斷十二因緣的流轉:我們的識入胎、名色、六入(六根)都不能改變;我們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鮮艷、暗淡等顏色的刺激;耳朵聽到和諧或是刺激的聲音等,這些由我們的六根與外境接觸而產生的『觸』,因觸而產生的『受』,我們也都不能改變,然而我們要覺觀它,把握它。假如我們很清楚的覺悟到這個『受』的話,那必定會認識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這時我們就不會有愛、取了。既是說我們現前的六根,接觸外境時,覺悟到耳朵感受聲音的苦、樂;眼睛感受顏色的苦、樂,那就有辦法放棄愛、取;如果不能覺知,就會墜入愛、取中。也既是說,如果你對『受』明明了了,那愛、取就有機會放下;如果我們對『受』觀察覺悟,然後來覺悟愛、取,使他們不再生起,如果我們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脫死。我們過去有無窮無盡的業與無明,但是現在的覺悟,就能夠把它們全部丟掉。打個比喻說:一個做母親的人,對子女貪愛執著,兒女快樂,她亦快樂;兒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覺悟到;這個人跟我有一段因緣,前世與我的緣比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這般地做母子(女)罷了。你無需為他而悲哀,也不必為他而快樂,他有他的業,為什麼別人的悲哀與快樂,你無動於衷?而子女的悲哀與快樂卻能牽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牽腸掛肚?如果你觀察到這一切都是緣份,看的很清楚的話,這個悲哀與快樂就會消除。講的更簡單一點:有錢人玩古董,古董是什麼?是石頭、破磚爛瓦?其中有何物值得你愛,使你執著?這個杯子有什麼東西使你快樂?沒有。但是一千年的杯子,你卻對它有無窮的樂趣,愛不釋手,那時因為你貪愛它。如果你觀察到這也不過是個千年的杯子罷了,現在這個杯子也是杯,我為什麼要執著千年的杯子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沒事了。所以我們要觀察貪愛是從哪兒生起,才能把貪的煩惱放下。其他的種種煩惱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能覺悟、掌握咱們的心念,愛、取不生,那麼一切終歸與寂靜,煩惱不生起,內心一團平靜,寂滅的境界,稱為涅槃。 (四)、佛陀在經中對十二因緣有各種譬喻: (1)、植樹的譬喻:流轉門有如種樹澆水加肥料,樹木就茁壯成長;還滅門如種樹不澆水,不施肥,樹木就長不好;如把樹砍掉,那它就長不起來。十二因緣也是一樣,我們在『受』這兒加水、加肥料(加愛、取),那它就越長越多,長出將來的業有,生、老死。如果在『受』這兒把它斬斷愛、取(不加水與肥料),那它就不能成長,甚至於『受』也不生,那你就進入無余涅槃。 涅槃有兩種:一者、有餘涅槃。二著、無余涅槃。證悟阿羅漢果的聖者,是處在有餘涅槃的狀態,他沒有愛、取了,這就好比一棵樹,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樹根和樹干還存在,繼續等到這棵樹老、死。因為阿羅漢有過去的業繼續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體舍報後,沒有了『受』、『觸』、『六入』,那就好像樹根斷了,他再也不來受生,那麼我們就說他把這十二因緣這棵樹的根都斬斷,再也不能成長了。 (2)、油燈的譬喻:如果油燈添油,他就會繼續燃燒,反之油燈就會熄滅,佛說十二因緣亦復如是。 佛陀教導我們觀察十二因緣時,如人口渴,發現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萬不要喝它。這比喻愛、取如口渴,我們所喝的水就是業報,它有毒,喝了會被毒死,使得我們再來輪回生死。如果我們不想要這些業報,就不要去愛、去取,這樣才能截斷生死的流轉。
⑹ 誰的胚胎800字的讀後感
國內首例因爭奪冷凍人體胚胎處置權引發的案件一審宣判,引發各方對相關法律及倫理問題的思考。
一場車禍,奪去了一對年輕夫妻的生命,留下了四位無助的失獨父母。夫妻二人保存在醫院里的冷凍胚胎,成為雙方父母最後的慰藉。為了取得冷凍胚胎,雙方父母打起了官司,醫院也牽涉其中。5月15日,國內首例因爭奪冷凍胚胎處置權引發的繼承糾紛案在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一審宣判。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繼續由醫院保存冷凍胚胎。
冷凍的人體胚胎,能不能繼承?這起罕見的案件背後,有許多復雜的法律和倫理難題需要解開。
判決
冷凍胚胎不能繼承
家住江蘇宜興的小沈與小劉,因自然生育存在困難,2012年8月,他們來到南京鼓樓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採用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手術(俗稱「試管嬰兒」)繁育後代。取得受精卵後,醫院為了防範病症,並未立即進行新鮮胚胎移植,而是當天冷凍了四枚胚胎。胚胎移植原本定於2013年3月25日進行,但就在手術前幾天,小沈與小劉遭遇車禍,不幸死亡。
保存在南京鼓樓醫院的四枚冷凍胚胎,成為雙方父母延續「香火」的唯一希望。為此,雙方父母經過多次交涉,開了各種證明,希望獲得胚胎處置權。但是院方明確表示,不能將冷凍胚胎交給他們。
院方表示,對於「試管嬰兒」技術及相關管理問題,衛生部門已有規定。作為醫療機構,院方不可能違反規定而對少數個人特殊對待。對於老人的請求,他們只能報以同情。
無奈之下,2013年11月,死者小沈的父母選擇與親家「對簿公堂」,要求獲得兒子兒媳遺留的冷凍胚胎的監管和處置權,並將醫院列為第二被告。本報記者事後了解到,其實原告與被告的共同目的都是想從醫院取回冷凍胚胎。有業內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現「告親家」的一幕,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訴訟策略。他們認為,這比直接起訴醫院勝算要大。
宜興法院審理後認為,公民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施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手術過程中產生的受精胚胎具有發展為生命的潛能,是含有未來生命特徵的特殊之物,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樣任意轉讓或繼承,不能成為繼承的標的。同時,夫妻雙方對權利的行使應受到限制,即必須符合法律法規,不違背社會倫理和道德,並且必須以生育為目的,不能捐贈、買賣胚胎等。本案中小沈和小劉夫妻均已死亡,通過手術達到生育的目的已無法實現,故他們手術中留下的胚胎所享有的受限制的權利不能被繼承,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宣判現場,雙方父母情緒激動。小沈的父親當庭表示,將選擇上訴。
爭議
胚胎在法律上的「尷尬」
「屬於自己孩子的東西,孩子沒了以後,為什麼就不屬於我了?」死者小沈的父親認為,自己當然有權利繼承這四枚冷凍胚胎。而醫院方面則認為,冷凍胚胎不具有財產屬性,原被告雙方都無法繼承,也無權行使死者的生育權。
我國繼承法明確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因此,只有首先明確胚胎的法律屬性,才能決定雙方父母是否有權繼承和處置。
「冷凍胚胎不屬於繼承法意義上的遺產。我認為該案的判決理由是成立的,判決結果是公正的。」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燕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冷凍胚胎具有發展為生命的可能,不能任意轉讓和繼承。她還說,為避免對以生殖為目的胚胎的濫用,國外的人工生殖立法均對胚胎的轉讓予以限制,規定胚胎儲存機構只有徵得胚胎所有人同意,方可進行一定范圍的胚胎轉讓。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孟強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法院得出冷凍胚胎「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樣任意轉讓或繼承」的結論,說理並不充分。本案當事人的目的不是「任意轉讓」,而是保管和管理。而且,法院宣判並未說明冷凍胚胎究竟特殊到什麼程度,以至於不能繼承。「法律只是禁止任何人持有和繼承毒品、槍支彈葯等物,而對冷凍胚胎沒有明確規定。雖然胚胎是否是物存在爭議,但在胚胎的父母死亡的情況下,其父母的繼承人應當有權對胚胎主張權利。」
學術界對本案判決結果意見不一,折射出胚胎在法律地位上的「尷尬」。「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體外胚胎就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了,即使到了今天,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依然是法律上的盲點。」孟強說。
孟強告訴記者,對胚胎的法律地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主體說,直接將胚胎認定為人,享有一般自然人的民事主體地位;二是客體說,將胚胎視為物,不能享有民事主體的地位;三是折中說,既不承認胚胎取得人的主體地位,也不把胚胎簡單視為一團細胞組成的物,而是把胚胎看作從物到人的中介,賦予比一般物更多的保護。
「無論是何種觀點,胚胎權利的行使,都必須符合一定的原則,即尊重胚胎父母的意願、出於保護胚胎的目的、不違反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等。」孟強說。
但是,在具體個案中如何認定,往往很難找到一個讓各方都滿意的答案。
代孕
有可能嗎?
小沈與小劉同南京鼓樓醫院簽訂的《胚胎和囊胚冷凍、解凍及移植知情同意書》明確,該院對胚胎的冷凍保存期限為一年,如果超過保存期,劉、沈二人選擇同意將胚胎丟棄。現在這四枚冷凍胚胎已經超過了保存期,但考慮到事件的復雜性,鼓樓醫院表示將繼續保存該胚胎。
唯一能讓這些胚胎存活的途徑只有代孕,但這是我國法律明令禁止的。這或許是法院駁回起訴的一個重要考量。
南京鼓樓醫院代理律師鄭哲蘭表示,代孕會產生嚴重的倫理問題,孕育出來的嬰兒母親怎麼認定,代孕婦女如果出現了死亡、生出來的孩子有問題又怎麼辦,都難以解答。
張燕玲也認為:「死者的父母作為死者的繼承人,無權讓胚胎通過代孕而出生。」她解釋,人工生殖的目的是治療不孕不育,而非創造生命;不孕夫妻的意外身亡意味著治療關系的終止,死者父母不能代為決定是否接受人工生殖手術;人工生殖要以知情同意為基本原則。為保護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避免沒有雙親的人工生殖子女出生,應禁止遺留胚胎用於人工生殖。
孟強則認為,原告或被告拿回胚胎如何處理,是否會用於代孕、買賣等違法用途,只是一種法院單方對未來的預測。如果以後確實使用胚胎從事違法行為,自有行政執法機關查處或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如果法院單方面根據這種預測,判決雙方父母無法繼承胚胎,屬於過度干預,有越權之嫌。
宣判後,小沈的父親對記者表示,如果獲得了冷凍胚胎,他們將選擇合適的醫院保存起來,他的理由是:「也許將來有一天,國家會允許代孕或者捐獻胚胎呢?」
⑺ 如何看待中國首例冷凍胚胎案處理
國內首例因爭奪冷凍人體胚胎處置權引發的案件一審宣判,引發各方對相關法律及倫理問題的思考。 一場車禍,奪去了一對年輕夫妻的生命,留下了四位無助的失獨父母。夫妻二人保存在醫院里的冷凍胚胎,成為雙方父母最後的慰藉。為了取得冷凍胚胎,雙方父母打起了官司,醫院也牽涉其中。5月15日,國內首例因爭奪冷凍胚胎處置權引發的繼承糾紛案在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一審宣判。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繼續由醫院保存冷凍胚胎。 冷凍的人體胚胎,能不能繼承?這起罕見的案件背後,有許多復雜的法律和倫理難題需要解開。 判決 冷凍胚胎不能繼承 家住江蘇宜興的小沈與小劉,因自然生育存在困難,2012年8月,他們來到南京鼓樓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採用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手術(俗稱「試管嬰兒」)繁育後代。取得受精卵後,醫院為了防範病症,並未立即進行新鮮胚胎移植,而是當天冷凍了四枚胚胎。胚胎移植原本定於2013年3月25日進行,但就在手術前幾天,小沈與小劉遭遇車禍,不幸死亡。 保存在南京鼓樓醫院的四枚冷凍胚胎,成為雙方父母延續「香火」的唯一希望。為此,雙方父母經過多次交涉,開了各種證明,希望獲得胚胎處置權。但是院方明確表示,不能將冷凍胚胎交給他們。 院方表示,對於「試管嬰兒」技術及相關管理問題,衛生部門已有規定。作為醫療機構,院方不可能違反規定而對少數個人特殊對待。對於老人的請求,他們只能報以同情。 無奈之下,2013年11月,死者小沈的父母選擇與親家「對簿公堂」,要求獲得兒子兒媳遺留的冷凍胚胎的監管和處置權,並將醫院列為第二被告。光明日報記者事後了解到,其實原告與被告的共同目的都是想從醫院取回冷凍胚胎。有業內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現「告親家」的一幕,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訴訟策略。他們認為,這比直接起訴醫院勝算要大。 宜興法院審理後認為,公民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施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手術過程中產生的受精胚胎具有發展為生命的潛能,是含有未來生命特徵的特殊之物,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樣任意轉讓或繼承,不能成為繼承的標的。同時,夫妻雙方對權利的行使應受到限制,即必須符合法律法規,不違背社會倫理和道德,並且必須以生育為目的,不能捐贈、買賣胚胎等。本案中小沈和小劉夫妻均已死亡,通過手術達到生育的目的已無法實現,故他們手術中留下的胚胎所享有的受限制的權利不能被繼承,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宣判現場,雙方父母情緒激動。小沈的父親當庭表示,將選擇上訴。 爭議 胚胎在法律上的「尷尬」 「屬於自己孩子的東西,孩子沒了以後,為什麼就不屬於我了?」死者小沈的父親認為,自己當然有權利繼承這四枚冷凍胚胎。而醫院方面則認為,冷凍胚胎不具有財產屬性,原被告雙方都無法繼承,也無權行使死者的生育權。 我國繼承法明確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因此,只有首先明確胚胎的法律屬性,才能決定雙方父母是否有權繼承和處置。 「冷凍胚胎不屬於繼承法意義上的遺產。我認為該案的判決理由是成立的,判決結果是公正的。」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燕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冷凍胚胎具有發展為生命的可能,不能任意轉讓和繼承。她還說,為避免對以生殖為目的胚胎的濫用,國外的人工生殖立法均對胚胎的轉讓予以限制,規定胚胎儲存機構只有徵得胚胎所有人同意,方可進行一定范圍的胚胎轉讓。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孟強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法院得出冷凍胚胎「不能像一般之物一樣任意轉讓或繼承」的結論,說理並不充分。本案當事人的目的不是「任意轉讓」,而是保管和管理。而且,法院宣判並未說明冷凍胚胎究竟特殊到什麼程度,以至於不能繼承。「法律只是禁止任何人持有和繼承毒品、槍支彈葯等物,而對冷凍胚胎沒有明確規定。雖然胚胎是否是物存在爭議,但在胚胎的父母死亡的情況下,其父母的繼承人應當有權對胚胎主張權利。」 學術界對本案判決結果意見不一,折射出胚胎在法律地位上的「尷尬」。「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體外胚胎就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了,即使到了今天,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依然是法律上的盲點。」孟強說。 孟強告訴記者,對胚胎的法律地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主體說,直接將胚胎認定為人,享有一般自然人的民事主體地位;二是客體說,將胚胎視為物,不能享有民事主體的地位;三是折中說,既不承認胚胎取得人的主體地位,也不把胚胎簡單視為一團細胞組成的物,而是把胚胎看作從物到人的中介,賦予比一般物更多的保護。 「無論是何種觀點,胚胎權利的行使,都必須符合一定的原則,即尊重胚胎父母的意願、出於保護胚胎的目的、不違反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等。」孟強說。 但是,在具體個案中如何認定,往往很難找到一個讓各方都滿意的答案。
⑻ 2014年12月1日 一男子身亡 妻子腹中還有胎兒 家中還有父母 男子沒有留下遺囑 該男子的財產該
!!才發現樓主和我疑惑點一樣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