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各位大蝦們,本人想去四川旅遊,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關於四川的線路和景點推薦下,感激不盡!!!
來四川旅遊,你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才行,四川的旅遊線路很多,不想其他省份,只有一兩條精品線路。
我為你推薦幾條,四川全年的經典線路:
1、九寨溝-黃龍線(冬季一般就是九寨溝-牟尼溝線路),此線路主要是自然生態和民風民俗游;
2、峨眉山-樂山一線(峨眉山的自然生態、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都在此條線路呈現);
3、成都及成都周邊線路(成都是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市區內部旅遊點全國聞名,比如:武侯祠、杜甫草堂、寬窄巷子、錦里等等......而且市裡面旅遊設施以及旅遊的接待水平相當發達,再加上成都周邊旅遊點眾多,比如:西嶺雪山、都江堰、青城山、卧龍大熊貓保護基地、三聖花鄉等等);
4、海螺溝-康定一線(森林冰川游,以及川西大草原、民族風情);
5、西昌-瀘沽湖一線(民族風情、衛星基地);
6、稻城亞丁一線(消失的地平線裡面描述的香格里拉,人類還沒有過多涉足的原始草原、原始森林、以及高原湖海的眾多景點,此線路是受到全球驢友共同推薦和嚮往的地方);
7、川東名人將帥一線(閬中古城(中國古代的風水研究基地)、朱德元帥、賀龍故里、小平故里、川東游擊隊等紅色游覽區);
8、川南蜀南竹海一線(漫山遍野的竹子,詩酒文化,是一條生態文化游的黃金線路);
9、川北紅原大草原一線(眾多電影的拍攝基地,途徑米亞羅:是全中國最大的紅葉觀賞區,比北京的香山紅葉大幾十倍,也是一條紅色旅遊線路);
10、川東北武皇故里、劍門關、皇澤寺一線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
熊貓游、溫泉游、冰川游、道教朝拜游、佛教朝拜游、森林游、古鎮游、農家游、花鄉游......,各種度假游、觀光游、休閑游......
四川是一個旅遊大省,旅遊資源豐富得令人無法想像,只有等樓主前來慢慢體會了......
⑵ 成都主城各區經濟實力、教育軟硬體排名,成都各區縣經濟實力、教育力量排名
2004年成都各區市縣的GDP希望你供你參考 最後一個人均
成都市 GDP 第一次 第二次 工業 第三次 人均
錦江區 1381801 12778 450243 318145 918780 35277
青羊區 1501552 9698 437952 246982 1053902 32222
金牛區 1827993 14508 654022 417586 1159463 29574
武侯區 1280278 9438 561625 397314 709215 28144
成華區 1472953 16244 811605 666206 645104 25937
成華區位於成都市東北部,在城市向東發展中首當其沖。人口54萬,面積110.6平方公里,轄4個鄉、12個街道辦事處。區內雲集有200多家以電子工業為主體,多種行業並存,門類較為完善的國有企業,是成都乃至四川重要的工業基地。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10餘所大中專院校及30餘家科研院遍布全區,是成都市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和高科技人才聚集的地方。川陝公路和成渝、成綿、成南高速公路的成都起點皆在成華,外環繞城高速公路、三環路,橫貫全區,成都火車東站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編組貨站,除寶成、成渝、成昆、達成鐵路外,還有59條專用線,為發展現代物流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電力、供水、供氣設施完善,全國最大的天然氣配氣站座落區內。聞名中外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西南最大的游樂園,「川西第一叢林」昭覺寺,文化歷史底蘊深厚的五代後蜀皇帝孟知祥墓皆在成華。
金牛區地處城市上風上水之地,空氣清新,水源潔凈,為川西平原生態、水資源保護區。全區幅員面積 108 平方公里,現轄 15 個街道辦事處和 1 個省級工業開發區,共有 110 個社區,戶籍人口 68 萬,流動人口約 80 萬。
金牛區交通便捷通暢,距離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20 公里,車程不足 30 分鍾,實現了與 29 個國際城市、 70 余個國內城市通航。區內不僅形成了「六縱六橫」道路網格(「六縱」指羊西線、成灌路、商貿大道、沙西線、成彭路、川陝路;「六橫」 指內環路、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大件路、繞城高速公路。),而且擁有連接成渝、寶成、成昆、成達等四條鐵路樞紐的西南最大火車站——成都火車北站和通往川西地區公路運輸要塞的城北汽車客運中心、茶店子汽車客運中心。
金牛區經濟實力位居成都市各區市縣第一,2007年GDP372億元,經濟總量約佔全市的 1/9 。區內工業發展迅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逐步實現在工業開發區集中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葯、食品飲料和現代製造四大行業正成為全區工業發展主力。第三產業較為發達,其中餐飲娛樂業、商貿市場業、現代物流業、宜居住宅業比較優勢明顯,並向成都現代商貿業第一區、都市旅遊業第一區、宜居住宅業第一區和工業成長第一區邁進。區域內的荷花池批發市場、五塊石葯材市場等全國知名市場圈,羊西線美食一條街、一品天下大街等餐飲娛樂聚集帶,凝聚了源源不斷的人氣和商氣,為區域商貿發展提供了旺盛的生機,「中國西部國際五金機電博覽會」、「中國 2005 國際美食旅遊節」等大型國內國際盛會先後選址金牛召開。
金牛區十分注重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和創業環境,先後通過了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和全國園林城市驗收,在全國率先實施 ISO14001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ISO9001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OHSAS18001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成為全國首家整體通過三項國際標准認證的區縣級政府。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贏得了廣大投資者和創業者的贊譽,美國沃爾瑪、法國歐尚、泰國易初蓮花、南非英美鉑金等世界 500 強企業先後入駐我區,眾多品牌企業成為該區的友好合作夥伴。
金牛區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區內及周邊旅遊景點眾多,區內有商周蜀文化中心金沙遺址(部分區域)、前蜀皇帝王建墓永陵、三國老將黃忠墓、安史之亂期間唐玄宗駐地天回鎮、九里堤水文遺址,西臨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都江堰、九寨溝,南靠佛教名勝峨眉山、樂山大佛,北接古蜀聖地三星堆,緊連唐代詩人故居杜甫草堂、諸葛亮廟宇武侯祠和世界最大的熊貓生態公園。利用本區及周邊資源發展生態旅遊業和文化休閑業正在成為全區產業發展的一個新的重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兩河城市森林、天回銀杏園、華僑城主題公園等新興旅遊區為魅力金牛注入了新的活力。
金牛區教育事業興盛,科技實力雄厚,擁有西南交通大學、成都中醫大學等高等院校 6 所,國家級示範中學成都 20 中及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等中小學校 80 多所,信息產業部電子十所、二十九所等多個科研院所。金牛賓館(國賓館)、加州花園國際酒店、西藏飯店等多個星級賓館分布金牛境內,區內完備的通信、醫療、金融、法律等配套服務為國內外賓客提供了便捷。
武侯區,位於成都平原東部,成都市區西南部,東以府河為界,北臨錦江,與成都市錦江區、青羊區隔河毗鄰,西南與雙流縣接壤。全區總面積為 76.56平方公里,東西、南北長寬分別約為10公里。總人口49.6萬人,以漢族為主,其餘為散居的回、藏、苗、滿、羌、蒙等少數民族。
武侯區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跨越式發展為主題,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武侯區成為了一方發展熱土。全區基本形成了以科技為先導,以園區為龍頭,以工業企業為骨幹,以專業大市場為依託,以電子信息、生物制葯、食品、皮革、傢具和房地產為支柱產業,堅持城鄉一體、對外開放、多元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格局。主要經濟載體—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武侯科技園、西部鞋都工業園、西南成都物流中心的建設進展順利,園區內許多投資項目已初具規模並已形成生產能力。全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施了以江安河綠化觀光休閑公園為代表的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建設;大力實施工業經濟「2+X」發展戰略,培育形成高新支柱產業和傳統產業並存的產業體系;加快城南商貿圈建設,以此帶動新興商貿業態和專業化大市場的發展。武侯區出台了一系列包括「金橋獎」、「新星獎」、「攀登獎」在內的激勵招商引資和鼓勵企業發展的政策;深入持久地開展了機關作風整頓,建立起企業投訴中心、開門評議機關和責任追究等制度,啟動規范化服務型政府試點工作,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形成了加快發展的比較優勢。
區內武侯祠、望江樓、薛濤井等名勝古跡聞名中外。全區共有四川大學等1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成都分院等50餘個中央、省、市科研單位,全區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占總人口的26.6%,是全國科普示範城區,是國家教育部命名的「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實驗區」、「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區」,區內的成都科技一條街已成為全國第二大電腦市場。武侯區擁有快捷的交通系統,緊鄰航空港,火車南站位於武侯區東南,一、二、三環路橫貫東西,川藏路、機場路、草金路、武侯大道等輻射南北。涌現了大批一流的住宅示範小區,桐梓林小區、置信麗都花園等城南高尚精品住宅區引領著成都市房地產潮流,老成都民俗公園、科技園未來廣場等開放式公園為「武侯房產、人居典範」品牌增輝添色。
2005年,錦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5.24億元,比上年增長15%,增速居五城區第一位。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42462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全區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1.9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7.68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全口徑財政收入佔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為9.31%,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得到提高。全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0.85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9.59億元;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83.29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44.8億元。一、二、三產業比重由2004年0.8:36:63.2調整為0.36:38: 61。
錦江區圍繞「五朵金花」打造,成功推出了江家菜地、荷塘月色和東籬菊園藝術村,隨著「五朵金花」相繼綻放,全年實現農業產值1.2億元,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532元,比去年增長1221元,位居五城區第一位,增長19%。大力發展「精品無公害蔬菜」等精品農業,都市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打造花卉、蔬菜兩大品牌,全年花卉播種面積達1畝,實現花卉產值6705萬元,比去年增長8.7%,精品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26542畝,產量達36236噸。2005年來,全區實有耕地面積17052畝,農村勞動力25094人。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區有年產值5000萬以上企業有6家。
全區圍繞發展新型工業為主導產業,加大土地管理力度,使園區內土地資源進一步向優勢企業、優勢項目集中,有效拓展了產業發展平台,「一區四園」的新型工業發展格局的形成,使我區工業經濟規模跨入各區(市)縣前列,總量躍居全市第一位。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80.99億元,比上年增長26.9%。規模以上工業完成新產品產值13.46億元,比去年增長5.18%,產品銷售收入193.85億元,增長12.4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20.91億元,比上年增長33.44%,企業虧損額0.50億元。
全年實現固定資產投入總量達142.16億元,比上年增長57%,總量居全市第一位,創歷史新高。工業、基礎設施和房地產三大增長點共同推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69.3億元,增長98%,其投資總量佔全社會投資總增量的49%。
青羊區為成都市中心區,是成都乃至四川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全區面積67平方公里,轄14個街道辦事處、鄉人民政府,常住人口約46萬人。區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雲集,職業教育、基礎教育水平較高,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人才交流中心等中介機構齊全。中國第一個華僑經濟技術開發區——成都華僑經濟技術開發區落戶該區。2000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4.86億元。
青羊區還是成都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專業一條街眾多,尤以電訊一條街最為著名。以金融機構集中、大商廈、大賓館雲集為特徵的騾馬市金融、商貿圈為投資者提供巨大的商業機會。全區2000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77億元。
青羊區作為城市中心區,區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雲集,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水平較高,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人才交流中心等中介機構齊全,能向投資者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高素質的人員和完善的配套服務。政府對來自區外的企業還能給予財政扶持。區內有四川省人民醫院、成都中醫院大學附屬醫院、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等。
青羊區是成都市投資最活躍的區域之一。世界著名商業巨頭麥德龍、國內IT行業領頭羊之一的拓普、TCL、海爾電器等均在該區投資、發展。
青羊區歷史悠久,地域經濟、巴蜀文化非常發達,是成都市功能分區中的文化旅遊區,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杜甫草堂、青羊宮、百花潭公園、文殊院、文化公園等。人們從唐代開始就喜歡此地,或泛舟浣花溪、或趕青羊宮廟會、或賀草堂人日、或聚文殊聽經。如今,青羊區的名勝古跡成了成都市民常去之處,也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一個融觀光旅遊,餐引娛樂、古玩藝術等為一體的「杜甫草堂文化旅遊區」正在規劃建設中。2005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17.7億元,同比增長14.3%,突破200億元大關。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6億元,增長24.6%,突破7億元大關,連續三年每年以近1.5個億的速度遞增。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1.7億元,增長57.1%,增幅居近3年之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實現11359元,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實現6243元,增長18.8%。
青羊區區位優勢獨特,投資硬環境日臻完善。區內公路四通八達,老成溫公路改擴建工程、三環路、青羊大道等建設正抓緊進行,武青路、土龍路已全線通車, 「三縱七橫」的路網框架正逐漸形成;一批現代化交通樞紐工程、成都火車西站。成飛航空港正在興建,金沙汽車客運中心已投入運營;通訊極為便利,國際國內通訊網路遍布區內各個角落,其他現代化通訊設施也具相當水平。
目前,青羊區按照「五區一帶」的發展規劃,積極打造現代服務業、文化旅遊業、先進製造業等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增強特色支柱產業對項目和資金的集聚功能。一是中央商務區核心區。積極推進舊城改造,加快文化宮、西御街等地塊的拍賣轉讓,進一步發展現代服務業,振興「騾馬商圈」,吸引更多的資金和項目投入青羊。二是文化旅遊區。加快實施寬窄巷子、文殊院、錦綉工場等項目建設,鼓勵和帶動投資商參與文化旅遊開發。三是高尚住宅區。通過地塊拍賣和完善光華、東坡、金沙片區的基礎設施,引進有實力的開發商建設高品質住宅。四是工業集中發展區。東區充分發揮成飛集團和611 所的龍頭帶動作用,引導發展電子信息、航空電器、新型材料等配套產業,加快現代航空工業城的建設。五是青羊新區。圍繞文家老街改造、3000 畝國有土地整理及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各類資本加大投入。六是生態休閑帶。用好「拆院並院」政策,通過包裝啟動青羊綠舟公園二期、百仁、康河馬廠、高坎和繞城外側綠地「五大項目」,引進民間資本加快非城市建設用地的開發利用。
⑶ 虹口鄉的災後重建
重建之困,「兩把砍刀」砍出虹口發展之路
「抗震救災顯現的是英雄本色,而現在的虹口,面對的則是一條更漫長艱巨的重建之路,三年全面恢復,五年全面提升,我們依然要發揚『兩把砍刀』的精神,砍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從虹口鄉山門到旅遊景區,有一條長約3公里的公路,地震中路基全面損毀,一邊是裸露的山體,隨時有松動的石頭滾落直下,一邊是湍急的白沙河,在崇山峻嶺中咆哮前行。
盡管如此,眼下的山門幾乎每天依然有一串串的汽車在耐心等待進入虹口的單邊放行,車隊中有越野車、寶馬車、奧托車,甚至還有老年騎游隊的改裝摩托車。他們中,有前來考察投資的企業家,有想要和當地村民聯合建房的成都市民,甚至有希望在這里過隱居生活的退休老人。
「我們老兩口一輩子省吃儉用,手頭有五六十萬元的存款,以後在這里種點蔬菜,聽點蛙鳴,過點清靜日子。」駕著老年三輪摩托,騎了幾個小時的山路,成都市民肖大爺依然興致不減,前往紅色村找村民商談聯合建房事宜。
讓投資者充滿信心的是,虹口的自然資源在此次大地震中並沒有遭到嚴重的破壞,這正是虹口災後重建的重要基礎。
震前的虹口,依託特色資源優勢,形成了以獼猴桃、「三木」葯材、冷水魚、無公害蔬菜、林下經濟、攤區、農家院、戶外運動為主導的八大支柱產業。2007年,虹口全鄉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246萬元,其中旅遊綜合收入超過5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361元,比都江堰市人均純收入5436元高925元。
一到夏天,成都市民總愛驅車前往虹口避暑,漂流、戶外運動是大家喜愛的休閑方式,而在白沙河中,支一把洋傘,雙腳浸泡在清涼的河水中,聊天打牌,則是極具「成都特色」的一項休閑活動,也是虹口鄉獨特的風景。
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這一切陷於停頓。由於距離震中映秀不到10公里,虹口震級8級,烈度11級,全鄉傷亡數百人。大面積山體嚴重塌方,損毀道路110公里,200多畝、150噸冷水魚全部死亡,99%的農家樂房屋損毀,攤區中斷經營,戶外運動中斷,經濟損失達到30億元。
「地震讓虹口變成了一座孤島!」回憶起5·12一幕,副鄉長高永強依然心有餘悸。都虹公路因滑坡阻斷,高原大橋攔腰折斷,通訊全部中斷,與外界聯系不上,受災群眾送不出去,外面救援進不來。要走出去,就必須重新打通一條被棄用了50多年、長達十多公里、盤旋在崇山峻嶺中的一條山道。為了打通「生命線」,鄉幹部許雲富、劉德安主動請纓,他們靠著手電筒照明,揮舞兩把砍刀,硬是在沒有路的大山中砍出一條道路,經過7個多小時的生死跋涉,送出了虹口在地震中第一封傳遞信息的「雞毛信」。
「抗震救災顯現的是英雄本色,而現在的虹口,面對的則是一條更漫長艱巨的重建之路,三年全面恢復,五年全面提升,我們依然要發揚『兩把砍刀』的精神,砍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高永強稱。
改善交通,消除地震的後遺症,已成為虹口的當務之急。目前,虹口連接都江堰市區的紫寬公路經過前期道路排險,已初步形成通車能力,從光榮村至久紅村的盤山道路,已形成長6米、寬7.5米的基礎路基。由上海對口援建的蒲陽到虹口的全長26公里的「蒲虹路」也將於今年10月正式動工。
「到明年的夏天,虹口的交通將全面恢復,而且比地震前更為便捷,虹口會開門迎客,讓更多的遊客享受到這里的幽靜和涼爽。」談及虹口的破冰之旅,馬遠見充滿信心。 重建之利 社會資金 逐鹿虹口
「資本總是逐利而來,經歷了『推倒重來』狂風暴雨洗滌的虹口,再一次為資本的播種、耕耘、收獲提供了氣候和土壤。」
「我們准備增加1個多億的投資,承擔虹口災後重建中的1500名受災群眾的安置工作。」8月27日,成都格林利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格林利安」)董事長兼總經理曾憲安透露。
格林利安於2007年3月開始對虹口進行全面的投資考察,同年6月30日與虹口鄉正式簽署合作協議,該公司斥資6億元,在桐麻坎場鎮打造旅遊集鎮。按照規劃,建成後的旅遊集鎮同時還將輻射久紅、八角廟場鎮,是一個集旅遊集散、生態旅遊、休閑度假、購物娛樂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山水小鎮。協議簽署不久,格林利安公司先後邀請了美國、法國以及清華大學的規劃專家,方案幾經修改,最後確定了整個項目的規劃風格——符合川西民居特色,和虹口獨特的自然景觀緊密結合,讓優雅別致的小城鎮建築融入虹口的秀麗山水之中,而溫泉、漂流、攀岩等項目則是小城鎮獨特的裝飾品。
「地震發生時,我正率領一幹人馬在虹口鄉和當地領導談規劃,親眼目睹了什麼是山崩地裂。」憶及當天在虹口的見聞,曾憲安陷入沉思。5月12日晚,一夜大雨,虹口人一夜未眠,從學校搶救學生,從景區轉移遊客,集中糧食統一管理、定量分配,曾總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5月13日,在向導的帶領下,曾總等人手腳並用,沿著砍刀砍出的山路走出虹口,臨行前,他向馬遠見拋下一句話——「我還會回來的」。
如今,格林利安與虹口的合作增加了新的內容——對1500名受災群眾實施安置,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按政策為其修建人均35平方米的永久性住房。為此,將增加1個多億的投資。目前該公司正陸續將其在西安、西藏等地的投資回收,整合資金鏈,增加對虹口的投入。「第一期的投入將達到4億元。」曾總透露,9月25日,其永久性住房項目將在虹口正式動工,到2009年底全面完成。
增加了後續的投入,資金的回報周期相對延長,但是格林利安卻是胸有成竹。曾總意味深長地說:「資本總是逐利而來,經歷了『推倒重來』狂風暴雨洗滌的虹口,再一次為資本的播種、耕耘、收獲提供了氣候和土壤。」
事實上,當地政府對資本的進入同樣是「投桃報李」。按照省市關於支持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相關政策,都江堰市在用地、稅費徵收、信貸及項目報建等方面給予外來投資商支持和優惠。
分管虹口鄉國土規劃的副鄉長高永強給調研人員算了一筆賬,按照「三集中」原則,通過土地整理,經確權登記的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轉讓、出租等方式流轉使用,而規劃後的旅遊集鎮佔地700畝,其中建築總面積達到188040平方米,安置1500名受災群眾的建築面積為66000平方米。建成後的旅遊集鎮具有兩大功能主題,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圍繞生態農業的發展,在旅遊集鎮上將建設農產品集貿市場、水產品養殖基地、生態農家樂、鄉村客棧等;圍繞生態旅遊的發展,將打造虹口的旅遊接待中心、會議中心、星級酒店以及戶外活動的主題場館和主題公園。最為重要的是,在這兩大功能的基礎上,投資商還可依託特色山水,對節約的建設用地進行房地產開發。
「我們預計,3到5年內,投資將逐步回收。」曾總自信地說。
和曾憲安一樣,對虹口充滿信心的鈺峰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於8月22日和虹口鄉正式簽署協議,首期投入1.5億元,打造虹口瓦子坪溫泉公園。溫泉公園項目需投資6000萬元,安置1000名受災群眾,節約出的集體建設用地和流轉林地耕地,配套用於整個生態旅遊公園的建設打造,從而依託虹口特有的旅遊資源和地熱條件,形成以溫泉療養、康體健身、休閑度假、運動娛樂、素質拓展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目的地。 8月26日,都江堰民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虹口簽約,投入2.2億元,在高原村打造佔地2200畝的3A景區和星級鄉村酒店。
這一個個合作,既為災後重建的永久性安置找到了資金,又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和提升,同時為社會資金的進入提供了機會。政策和思路,真可謂災後重建的一把金鑰匙。
截至目前,虹口鄉引進項目達40多個,其中上億元的項目已超過10個,吸引社會資金約40億元。 重建之夢 統規統建 在家門口當城鎮居民
高原村5組40多戶村民,90%以上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這一模式,他們懷揣著一個樸素的夢想——在家門口成為一個擁有山林資源的城鎮居民。
8月22日下午,虹口鄉高原村5組的村民圍坐在一起,開起了熱鬧的「壩壩會」。「壩壩會」是虹口鄉的「保留節目」,常規情況下每個月一次,臨時議題臨時召集。
這一次「壩壩會」的議題是災後重建住房安置情況調查。村支書賈學平首先講解了政策,受災農戶可供選擇的多種住房重建方式有:符合規劃原址重建、按照規劃集中自建、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自願搬遷異地安置、社會資金開發重建、維修加固損壞住房。
選擇統規統建的,按照建築面積每人35平方米的標准,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安置住房,並登記頒發農村房屋產權證和集體土地使用證;選擇原址重建和統規自建的,可按照相關程序,向市和區(市)縣農村產權流轉擔保公司申請提供貸款擔保,經審核批准後由金融機構發放農村災後住房重建專項貸款……
話音剛落,村民們就開始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看法。34歲的賈學農首先發言:「地震了,房子垮了,個人又拿不出錢來修,如果有老闆來給我們修房子,還能解決我們的工作,我們啷個又不願意嘛。」
賈學農的妻子,33歲的鄧秀惠聽到這話急了,趕忙拉住丈夫的手,小聲嘀咕:「我們兩個人,只分得到70平方米,以前的房子有十多間,這個賬有點算不過來哦。」
「我們種到有毛梨兒(獼猴桃),山上還有厚朴,這兩項收入一年少說有上萬塊錢,政府還給我們每人8平方米的鋪面,到時候你開個雜貨鋪子,我到景區當漂流水手,在虹口你還害怕餓飯哦?」
53歲的賈俊芬發言了:「我屋頭一家四口,兩個是居民戶口,如果統規統建,我也只有70平方米的房屋了,我還是有點猶豫哦。」
「等房子修好了,你在家門口當城鎮居民了,到時候就和你家屬是一樣的待遇了。」70多歲的王大爺抽著煙,樂呵呵地打趣她,大夥兒都笑起來。
支書賈學平給大家算了一筆賬:3A級景區和鄉村酒店建成後,在當地至少需要100人以上的勞動力,漂流水手在旅遊旺季每月收入超過5000元,山林的存在保障了村民的就地收入,每人8平方米的營業用房解決了村民的財產性收入,旅遊景區的開門迎客保證了村民的營業性收入,這3筆收入的總和將遠遠高於震前虹口鄉的人均純收入6361元。
經過一個下午的「壩壩會」, 高原村5組40多戶村民,90%以上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這一模式,他們懷揣著一個樸素的夢想——在家門口成為一個擁有山林資源的城鎮居民。
通過「壩壩會」的形式,虹口鄉879戶農戶自願選擇統規統建方式進行災後重建安置,佔全鄉重建戶數的58%,為虹口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下一步的產業規劃布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重建之樂 聯建農家樂 李志剛的「生意經」
「前兩天來了一個姓范的老闆,我們還在洽談,如果談得好,完全可以在這里修一個高標準的農家酒店,到時候,他還我4間房,我們一家幫他打工,他賺了錢以後雙方再分成,今後的日子,不會比地震前過得差。」
8月22日,高原村1組「李氏庭園」的主人、50歲的農家樂老闆李志剛起了一個大早,村上要對他家的土地進行丈量,為下一步確權頒證提供依據。李志剛一家對這個工作很重視,當天打豬草喂豬的活路全部交給了妻子王賢芳,而他自己則在房前屋後忙來忙去。「確權頒證直接關繫到李氏庭園今後的發展走勢,大意不得。」
李志剛家的宅基地有1000多平方米,地震前是遠近聞名的家庭農家院落。院子里有11間標准客房,旺季的時候,前往他家避暑消夏的客人要提前一兩周才能訂到房間。今年本來打算賺了錢再到江浙一帶開開眼,沒想到地震一來,農家樂垮了,計劃也泡湯了。
讓李志剛感到欣慰的是,房屋只是裂了口,只需要簡單加固就能繼續使用,房前的1.5畝獼猴桃開始掛果,還能保證1萬多元的收入。但是李志剛還有更大的「野心」,依託資源優勢,鄉上開通了「聯建超市」,吸引社會資金的進入,讓城裡頭的人和他們合辦農家樂。
「前兩天來了一個姓范的老闆,我們還在洽談,如果談得好,完全可以在這里修一個高標準的農家酒店,到時候,他還我4間房,我們一家幫他打工,他賺了錢以後雙方再分成,今後的日子,不會比地震前過得差。」
在虹口鄉,類似李志剛家的農家樂有230餘家,其中星級農家樂和優秀農家樂有14家,這些農家樂基本都是利用自家農房改建經營,在地震前,存在規模發展過快、硬體設施難以跟上的問題,地震後,虹口鄉在原來基礎上加快旅遊規劃的進程,改變過去「一家一戶」經營規模的低檔次發展,將單戶、分散經營的農家樂適當集中,建設能融入周邊環境的鄉村酒店式農家樂,而聯合建房、社會資金的全面介入則是加快其發展進程,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有利途徑。據介紹,地震後前來洽談農家樂聯建事宜,達成初步意向的已超過百人。 重建之路 未來虹口 一軸兩翼
在虹口的近一周時間,調研人員與鄉黨委書記馬遠見進行了多次深入的交談,對虹口的災後重建,馬遠見和他的團隊成竹在胸。放眼未來的虹口,馬遠見提出了他的1+1>2模式。
問:虹口的災後重建工作與其他的受災地區有何區別?
馬:虹口是距震中不到10公里的重災區,道路損毀嚴重,坦率地講,我認為,與都江堰的其他受災地區相比,虹口的災後重建工作慢了半拍,但思路更清晰了,借鑒兄弟鄉鎮的經驗,我們少走一些彎路。我們把「科學規劃」作為災後重建的首要任務,規劃確定思路,思路確定項目。為此,先後考察了成都的錦里、寬窄巷子等,初步確定了由打造寬窄巷子的總設計師為虹口進行整體規劃。重建規劃要堅持「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原則,有利於虹口的產業恢復和經濟發展。
問:虹口災後重建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馬:震前企業的進入,以單純開發旅遊和地產等為主,災後我們增加了新的內容——對受災群眾的安置,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總體思路來進行重建,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最終達到群眾受益。虹口的重建,堅持的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以項目作為載體,以產業作為支撐,把災後重建、受災群眾的永久性安置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依託產業布點建房,最終實現農民可持續增收,虹口的區域經濟得到發展的目的。讓社會資金、農民安置、產業發展在災後重建工作中有機結合,找到出路,實現1+1>2的發展格局。
問:能否描繪一下未來虹口的發展藍圖?
馬:虹口鄉作為成都和都江堰市災後旅遊恢復重建的重點區域,已納入《四川汶川地震災後成都片區旅遊業恢復重建實施規劃》和《都江堰市地震災後旅遊業恢復重建實施規劃》,定位為以山地運動為特色的集多形態漂流、拓展運動、溫泉療養、康體健身、商務接待、峽谷觀光、避暑度假、生態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目的地。
從鄉情實際和原有產業基礎來看,全鄉災後產業的定位仍然是以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業為支柱,配套發展相關服務業,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對虹口旅遊基礎設施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形成以白沙河水上娛樂為軸,旅遊度假休閑帶和農業旅遊觀光帶為「兩翼」的產業布局,並在深溪村、聯合村區域分別規劃建設地震遺跡觀光、科考點和山地戶外精品運動基地。
⑷ 如何評價過氣歌手江智民
他的名字決定了他永遠不會過氣,而且會很長壽
⑸ 有誰知道挨著寬窄巷子附近有瑜伽館嗎
剛玩過,好像沒有,沒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