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國際對新法西斯研究成果

國際對新法西斯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10 18:18:49

⑴ 德國的法西斯方式給歐洲局勢帶來了什麼

1945年以前屬於法西斯產生、發展和大規模泛濫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里,法西斯分子和法西斯組織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面目,他們公開亮出旗號,鼓吹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和奮斗目標,利用當時發生的社會危機,拉攏和爭取廣大民眾,相繼在一些國家上台執政,並結成法西斯國家集團,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這一階段里,法西斯運動掀起過兩次浪潮。第二次浪潮開始於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一直持續到1945年法西斯集團被世界人民打敗。這是法西斯運動大規模泛濫的時期,也是整個20世紀法西斯運行軌跡中的高峰時期。在這次浪潮中,法西斯政權在義大利以外的國家內相繼建立。德國的納粹運動急劇膨脹,納粹黨 黨員數從1928年的10萬猛增到1932年的100萬,從20年代的國會小黨迅速上升為1930年的第二大黨和1932年的第一大黨,在此基礎上,1933年1月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經過為時一年半的納粹「一體化」過程,於1934年夏確立起法西斯體制。各種大大小小的法西斯團體在歐洲各國不斷涌現。1929年,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地區出現了「烏斯塔莎」組織。1930年,葡萄牙財政部長薩拉查在國內成立「國民同盟」,丹麥產生了「丹麥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瑞典的「法西斯戰斗組織」改組成「瑞典民族社會主義黨」。1931年,匈牙利出現「鐮刀十字黨」,西班牙先後產生「民族工團主義進攻團體」和「西班牙長槍黨」(兩者於1934年合並成為「西班牙傳統派長槍黨和民族工團主義進攻會」,俗稱「長槍黨」),荷蘭出現「民族社會主義運動」。1932年,匈牙利成立「匈牙利民族社會主義農業勞動者與工人黨」,英國出現「英國法西斯主義者聯盟」,芬蘭出現「祖國人民運動」,比利時產生「雷克斯運動」,美洲的巴西產生「整體主義行動黨」。1935年,捷克斯洛伐克產生「蘇台德德意志人黨」,匈牙利又出現「箭十字黨」。法國人民陣線運動興起後,也涌現了「法蘭西團結」、「法蘭西聯盟」、「法蘭西人民黨」等一些較小的法西斯組織。此外,歐洲一些更小的法西斯團體,如挪威的「民族統一黨」、瑞士的「新陣線」和「民族陣線」,也在30年代產生。在法西斯組織不斷孳生的基礎上,除意、德、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外,歐、美兩洲還產生了一些以法西斯組織為執政支柱,並且模仿法西斯國家某些統治形式的政權,如葡萄牙在1933年建立以義大利法西斯政體為模仿對象的「總體國家」,西班牙法西斯軍人佛朗哥在意、德兩國的支持下,在推翻人民陣線共和政府後,建立了以長槍黨為支柱的獨裁統治。1945年以後,法西斯運動進入第二大階段。在這一階段里,法西斯陰魂始終不散,在聯邦德國、義大利、英國、法國、美國、比利時、奧地利、荷蘭等60多個歐美國家裡蠢蠢欲動。直至90年代初,隨著西歐國家普遍發生經濟危機和移民浪潮,法西斯組織和極右勢力還趁機抬頭,其中「義大利社會運動」組織在1994年3月的全國大選中得票率達13.5%,並參加了執政的全國聯盟。然而從總體上看,二次大戰結束以來,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受到較多因素的制約。法西斯挑起的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法西斯國家對其他民族的大規模屠殺,又激起了世人極大的義憤,通過二次大戰,法西斯徹底暴露了其罪惡本質,世界人民普遍痛恨法西斯,這是制約法西斯勢力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此外,東歐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二次大戰前曾是法西斯分子積極活動的場所,戰後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根絕了法西斯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西歐各國的法西斯組織在戰爭期間大多同德國侵略者合作,成為其奴役本國人民的走狗,這樣就從根本上暴露了它們自我標榜的「民族主義」的虛偽性。戰前成為法西斯中心的德、意、日三國,戰後在國內外各種因素的作用下,都在憲法中規定了禁止法西斯復興的條款。以上種種條件,使得戰後各類法西斯組織和政黨都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組織規模較小,大多隻有數百上千名成員,有的甚至僅有數名至十餘名成員,而且處於非法的地下狀態,難以上台執政。新法西斯勢力最為活躍的國家,是義大利、德國和英國。 由於各國的法西斯組織和政黨都奉行本民族的民族沙文主義,20世紀前半期,盡管各法西斯國家之間結成了政治軍事性國家集團,卻沒有出現法西斯跨國組織。二次大戰結束以後,法西斯的生存環境變得不利,同時各國法律對法西斯組織的限制寬嚴不一,這樣,法西斯分子就加強國際聯合,組建跨國組織來躲避某些國家對法西斯組織的嚴格限制。因此,該階段法西斯運動的特點之一,便是出現法西斯國際組織。戰後法西斯國際組織有兩個,一個是總部設在瑞士洛桑的「歐洲新秩序」組織,除在義大利有很大的影響之外,在法國、比利時、奧地利等國都有秘密支部,另一個是「黑色國際」組織,在德國、法國、比利時、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智利等國設有秘密基地。戰後的法西斯統稱「新法西斯」,實際上是由不同性質的社團組織構成的。從橫截面上看,20世紀的法西斯可分為東方法西斯和西方法西斯兩大類別。 西方法西斯以德、意兩國為典型。其主要特點是有一個由強有力的黨魁領導的群眾性的法西斯政黨,由這個政黨發動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法西斯運動,採取以自下而上為主的方式,同統治階級權勢集團結成政治聯盟,取得全國政權。在這個基礎上,進而廢除議會民主制,全面確立法西斯體制。西方法西斯具有較濃的小資產階級性和現代色彩。 西方法西斯有兩大流派和中心。一大流派是義大利的法西斯,其源頭和核心是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屬於這一流派的法西斯政黨有:奧地利「衛國軍」,羅馬尼亞「鐵衛隊」,克羅埃西亞「烏斯塔莎」,西班牙的「民族工團主義進攻團體」和「長槍黨」,法國的「束棒」和「火十字團」,英國的「不列顛法西斯蒂」和「英國法西斯主義者聯盟」,比利時的「民族運動」和「雷克斯運動」。 另一大流派是中歐的民族社會主義(簡稱「納粹」)運動,其源頭是奧匈帝國境內的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而核心則是德國的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屬於這一流派的法西斯政黨有:「匈牙利民族社會主義農業勞動者與工人黨」,匈牙利「鐮刀十字黨」,芬蘭「祖國人民運動」,荷蘭「民族社會主義運動」,「丹麥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瑞典民族社會主義自由同盟」,瑞典「民族統一運動」,瑞士「新陣線」和「民族陣線」,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德意志人黨」。 「瑞典法西斯主義戰斗組織」於1926年成立時以義大利法西斯為楷模,但從1930年起改而效法德國納粹黨,黨名也改為「瑞典民族社會主義黨」,1938年起又淡化對德國黨的模仿。

⑵ 國聯盟約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它的成立體現了怎樣的時代特徵

國際聯盟失敗的原因有:
1.沒有武裝部隊,無力阻止侵略事件,如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1932年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建立「偽滿洲國」。
2.決議需要所有會員國一致同意,浪費時間,效率下降。
3.一些強國沒有加入:
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努力促成了國聯的成立,美國卻從未加入國聯。1919年11月19日,美國參議院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並否決加入國聯。
德國於1926年加入國聯,於1933年9月19日退出。
日本和義大利雖然為常任理事國,卻分別於1933年3月27日及1937年12月12日為了進一步實踐軍國主義與法西斯主義而悍然退出。
蘇聯於1934年9月18日加入國聯,因入侵芬蘭而於1939年12月14日遭開除會籍。
4..缺乏常駐組織,對國際事務反應緩慢。
5.重要的成員國傾向保護自己的利益。如委任統治地制度的建立、對戰敗國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重新瓜分等,加深了各國之間固有的矛盾,埋下了大國爭端的新禍根。
6.英、法兩國操控國際聯盟,推行綏靖政策,消極對待法西斯擴張。

⑶ 1941年的納粹大屠猶過去五十年後,種族歧視和新納粹、新法西斯在哪些地方又開始死灰復燃

1941年的納粹大屠猶過去五十年後的今天,世界范圍的種族歧視和新納粹、新法西斯又開始死灰復燃,甚囂塵上。如在德國的新納粹組織發展很快,僅在一九九二年就製造了二千一百八十四起暴力事件,在奧地利由老納粹分子組成的奧地利自由黨已成為擁有百分之十八支持率的維也納第二大黨;挪威和丹麥出現了具有納粹色彩的進步黨;而日本一個名叫西岡昌紀的醫生竟然發表了一篇題為《毒氣室不存在》的文章,斷然否定奧斯威辛滅絕營殺過猶太人等等。凡此種種,無不引起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的憂慮和警惕,人類絕不能忘記納粹大屠猶的悲劇和法西斯主義對世界造成的巨大創傷,人類一定要對這一點保持清醒,絕不能讓大屠殺的悲劇重演。

⑷ 法西斯勢力的成就有哪些

發展歷史

法西斯主義一詞的范疇

Robert O. Paxton 對於法西斯主義的定義在近年來獲得比較多的支持:

法西斯的主張既是政治性的也是經濟性的,學者們研究這些成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漢娜·阿倫特的研究主要是專注於政治上的,認為那些通常被視為法西斯主義的政權(如納粹主義),是屬於更大層面的極權主義[11]。聖何塞州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Thayer Watkins則認為法西斯主義是與社團主義相連結的,社團主義強調國家對於經濟的壓抑,Watkins認為全世界大多數的政府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社團主義的成分[12],他認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只不過是大蕭條時期普遍出現的社團主義國家之一,他認為當時其他不同的政治系統如西班牙、阿根廷、和美國也都是社團主義國家。

義大利法西斯主義
[編輯] 早期歷史
Fascio(復數:fasci)一詞源於義大利語,這一詞在19世紀晚期出現,用以形容激進的政治團體,但並沒有針對哪種特定的政治立場。一部分民族主義的 fasci 後來在20世紀發展了法西斯主義的運動。
[編輯]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
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是獨裁主義的政治運動,在貝尼托·墨索里尼的領導下統治了整個義大利,從1922年至1943年為止。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結合了社團主義、極權主義、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和反共產主義的成分。嚴格來說,法西斯主義所針對的只有義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權,但這一詞也經常被用以形容類似的意識形態和運動。
[編輯] 與納粹主義的關系
參見:納粹主義
法西斯主義與納粹主義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議題。雖然現代一些人認為納粹主義是由法西斯主義衍生的一種分支,但另一些人仍主張納粹主義並非法西斯主義,要不是因為兩者之間差異過大,便是因為他們認為法西斯主義不能作為一種通稱來形容。
納粹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主要差異之一在於,納粹主義強調國家的目的是為了達成那些於根其民族和種族的理念,尤其是在社會工程的文化上,納粹主義強調以犧牲其他所有種族來達成德國民族的繁榮。相較之下,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則認為文化因素應該替國家服務,國家不需替某些特定的種族服務。法西斯主義的政府目標是為了將國家的地位置於所有其他事物之上,因此法西斯主義可以說是一種強調政府中央集權至上的理論。而納粹強調的則是「民族」(Volk)和「民族共同體」(Volksgemeinschaft)。
納粹主義認為政府和政黨都只是用以達成某些特定人民的理想的工具,而法西斯主義則是明確地反社會主義的中央集權主義形式。納粹運動至少在其意識形態上,則認為以階級為根基的社會是不可取的,並且希望跨越這種既有的階級社會,團結所有階級的種族成分。社團主義國家的中心思想的確是精英政治。不過,法西斯主義的根基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於社團主義,而社團主義則被認為是取代階級斗爭的產物。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並非一直同盟,尤其是在1934年,希特勒下令沖鋒隊暗殺奧地利的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以替未來的德奧合並鋪路,這造成墨索里尼調派軍隊前往奧地利與義大利的邊界以准備和希特勒開戰,但最後墨索里尼仍在西方國家的壓力下決定和希特勒同盟。
[編輯] 與反共主義的關系
參見:反共主義
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崛起的政治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間期,歷史學家如愛德華·霍列特·卡爾指出自由主義在這個時期嚴重緊縮,而且幾乎已遭淘汰。1917年俄國革命的成功在歐洲引發了一連串的革命浪潮。社會主義的運動分裂為社會民主主義和列寧主義兩個派系。接下來形成的第三國際引發了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內部的激烈爭論,造成俄國革命的支持者們分裂出來,在大多數工業國家(和許多非工業國家)形成了各自的共產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整個歐洲都出現社會主義的暴動或暴動威脅,最顯著的是在德國,由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在1919年發起的斯巴達克同盟最終失敗了。在巴伐利亞,共產主義者成功的推翻政府並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從1918年維持至1919年。短命的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也在庫恩·貝拉的領導下於1919年成立。
俄國革命也引發了在義大利的革命運動,勞工們發起一連串霸佔工廠的行動,但革命最終仍失敗了。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法西斯主義便是為了應對這些情況而產生的,法西斯主義在訴諸勞工階級支持的同時也反對馬克思主義,法西斯主義也訴諸於資本家,作為抵抗布爾什維克的堡壘。左翼領導的運動造成數年的不穩定情勢,使得許多義大利的保守派開始恐懼共產革命可能無法避免,在保守派和義大利國王的支持下,法西斯主義終於攫取政權。
在整個歐洲,許多各國的貴族、保守派知識份子、資本家和企業家開始支持法西斯運動。在德國,許多右翼的民族主義團體浮現,尤其是戰後的自由軍團,先後擊垮了斯巴達克暴動和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
隨著1930年代世界性的大蕭條,自由主義以及資本主義的自由形式似乎已經終結了,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運動迅速增長。這兩者之間也不斷的爭斗,最顯著的例子是西班牙內戰。這場戰爭成為了一場代理人戰爭,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獲得法西斯國家和其國際上的支持,而共產主義運動與無政府主義、托洛茨基主義所組成的人民陣線結盟則獲得蘇聯的支持。
最初,蘇聯主張與西方國家組成一個聯盟以對抗納粹德國,並以各國的人民陣線組織來對抗其國內的法西斯主義。這個政策由於西方國家對蘇聯的不信任而沒有成功(尤其是英國)。德國、法國與英國之間的慕尼黑協定使得蘇聯更加擔憂西方國家意圖誘使納粹德國首先攻擊蘇聯,英國與蘇聯缺乏外交協商使得情況更加惡化,蘇聯最後決定改變政策,在1939年與納粹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莫洛托夫在他的自傳里寫道,當時蘇聯的想法是這份條約能替蘇聯爭取時間備戰,斯大林一直以為德國在1942年前不會發動攻勢,但最後希特勒仍選在1941年中旬發動攻蘇的巴巴羅薩作戰。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又成為互不兩立的仇敵,在雙方看來,這場戰爭是一場意識形態之間的戰爭。
[編輯] 新法西斯主義
參見:新法西斯主義及新納粹主義
新法西斯主義是用以稱呼那些在二戰後才出現並擁有某些或眾多法西斯主義成份的運動。新法西斯主義運動混合了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以及其他國家的法西斯運動。 種族觀點
法西斯主義者對種族問題並沒有統一的看法,有些表現出明確的種族主義態度,有些表現出中立態度。就種族問題,墨索里尼本人就有完全自相矛盾的講話。[13][14][15][16]
在1934年法西斯國際大會上,各個法西斯政黨辯論了反猶太主義問題,一些黨派支持,另一些反對。最後雙方妥協產生「法西斯國際」的官方立場:
]評價

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國際現象。它反對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主張建立以超階級相標榜的極權主義統治,實行全面統制和恐怖鎮壓;進行由政府全盤計劃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宣傳,鼓吹民族沙文主義、奉行重分世界的戰爭政策。法西斯主義代表的是社會在經歷一連串經濟動盪,各種民主政府挽救經濟的手段都告無效,在經歷中央集權和政府過度干預經濟的惡性循環後,人民訴諸絕對獨裁者的聲浪所必然造成的。

⑸ 中國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有哪些貢獻

中國抗戰抵制了西方綏靖政策,推動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進入1945年後,日軍在華全面收縮戰線,處於中國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的包圍之中,直至戰敗投降。

中國抗戰制約了日本北進戰略,有力支援蘇聯衛國戰爭。北進是日本世界戰略的重要內容,目標是佔領蘇聯遠東地區。但日本要進攻蘇聯,就必須先佔領中國,由於中國的頑強抗擊,日本不得不將陸軍主力投入中國戰場。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為日本北進配合德國夾擊蘇聯提供了最佳時機,但日本陸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無力北進。

中國抗戰牽制了日本的南進戰略,有力支援美英在太平洋戰場作戰。南進是日本世界戰略最重要的內容,主要對手是美英等國,目標是佔領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直到德波戰爭爆發,日本遲遲不能實施南進戰略,根本原因是中國戰場對日本的牽制。正是由於中國抗擊著日本陸軍主力,美軍才能順利地在太平洋地區發動反攻作戰。

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越詳細越好急需!!

1:戰爭促進科技的發展2:是人們更加的珍惜和平,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60年,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相關研究至今仍是國際史學界的熱點。據不完全統計,這方面的著作約有3萬余種。在我國,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前夜,就已有這方面的著作問世。

1944年6月,湖南群社出版了文元鈺編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受到了我國學術界的空前關注,相關研究成果百花競放。

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話語系統,形成鮮明的中國特色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話語系統,表現出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充分掌握歷史文獻資料,努力提出一些有說服力的新觀點。比如,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朱貴生、王振德、張椿年等編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一書,在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歷史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有別於傳統認識的一些觀點:戰爭開始階段的帝國主義戰爭性質為時很短,只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1940年4月德國進犯丹麥、挪威時期;到了6月,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開始活動,這時戰爭已具有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性質。

本著「博採眾長,刻意求真」的精神,對於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作出自己的判斷。比如,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的5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1999年版)中,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問題,強調「帝國主義制度全面危機的加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法西斯主義國家的崛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直接根源」;「西方民主制國家的綏靖政策,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來的加速劑」。關於引起廣泛爭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問題,針對「1931年說」、「1937年說」、「1939年說」和「1940年說」等多種說法,該書基於當時世界的主要矛盾、戰爭發動者不同的情況和戰爭發展軌跡的差異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分別在東方和西方先後爆發的。1931年9月,日本在中國挑起「九一八」事變、在東方揭開大戰序幕後,又於1937年7月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大戰由此在東方爆發。1935年10月,義大利在西方最早挑起入侵阿比西尼亞的戰爭。以後,又經過德意聯合武裝干涉西班牙、德國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不流血征服,到1939年9月德國大舉進攻波蘭,大戰由此在西方爆發。應該說,這些分析多有新意,較為符合歷史事實。

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這是我國從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的大多數學者的共同特點。具體來說就是,尊重歷史,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進行綜合研究,而不是僅僅作為軍事史來寫;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自覺清除「歐洲中心論的影響」,重視探求和揭示大戰發生和發展的規律,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和世界影響。

肯定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闡述抗日戰爭的世界影響和國際意義

經過我國學者的多年研究,中國抗日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反法西斯的主要戰場,抗日戰爭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抗日戰爭具有重大的世界影響和國際意義,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戰斗的國家。比如,胡德坤、羅志剛主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綱》(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一書,專章闡述「中國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該書指出,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的中國抗日戰爭,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以「七七」事變為起點的中國全面抗戰,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個戰場。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戰斗的國家,中國抗日戰爭代表了這一時期人類歷史發展進步的方向。

中國抗日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反法西斯的主要戰場。比如,王振德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戰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一書指出:中國6年的局部戰爭、8年的長期抗戰,迫使日本的一切軍政施策均以解決侵華戰爭為中心,無力與德軍呼應,致使德意日三國軍事條約形同廢紙。這樣,同盟國無後顧之憂,才順利執行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取得大戰的完全勝利。如果低估了中國戰場在大戰中的戰略地位,就不可能寫出科學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以中國共產黨為中流砥柱的抗日戰爭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比如,韓永利著的《戰時美國大戰略與中國抗日戰場》(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一書,通過對抗日戰爭對戰時美國大戰略的作用與影響的研究,論證了中國戰場承擔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戰略責任,有效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其他主要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戰略關系是一種相互支持的互動關系,而非美國的單向支持。

既注重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史料發掘,又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

在不斷深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起點、性質、分期以及綏靖政策、法西斯主義、大戰中的中國戰場、大戰的影響等問題研究的同時,我國多數學者努力做到歷史與現實相結合,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研究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

揭示法西斯專政的本質及其規律。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離不開對法西斯主義的研究。中國史學界早就把法西斯主義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朱庭光主編的《法西斯主義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法西斯新論》(重慶出版社1991年版)、《法西斯體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三部專著先後問世。《法西斯新論》分析了種種法西斯主義現象,並進行了新的理論解釋;《法西斯體制研究》分別探討了德、意、日的法西斯體制。陳祥超著的《墨索里尼與義大利法西斯》(中國華僑出版社2004年版)一書,著力研究了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的歷史與現狀。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法西斯專政和二戰期間許多歷史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

致力於防止法西斯勢力再起,維護世界和平。在現實生活中,法西斯政權雖然早已覆滅,但法西斯思想並未根除。半個多世紀以來,新老法西斯分子一直企圖卷土重來。在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尚未肅清,軍國主義分子依然在活動。他們公然篡改歷史,美化侵略戰爭,試圖為日本軍國主義翻案。這在歷史研究中也有突出表現,出現了以為日本法西斯主義翻案為主要目的的「修正學派」,即「翻案學派」。我國學者對法西斯主義的研究,對於防止法西斯勢力再起,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以及史料發掘等方面取得進展。比如,王捷、楊玉文等主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軍事科學院等單位近百名中青年學者花費10餘年時間編纂而成的。全書共收集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際關系、外交事件、戰略戰役、軍事組織、軍隊編制、武器裝備和歷史人物等1萬余詞條。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一些出版社也出版或修訂再版了一批著作。如《中國抗日戰爭紀實叢書》22種(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2版)、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編著的《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的暴行》(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第4版)、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的《中國抗日戰爭史》(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第2版)、劉啟安著的《叫魂———侵華日軍常德細菌戰首次獨家揭秘》(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5年版)和李蓉著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等。這些都推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研究和學科建設。

⑺ 法西斯上台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打破了國際關系的平衡,爆發了新的矛盾沖突,引發了世界大戰,破壞了世界和平

⑻ 控制論的初步研究成果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什麼貢獻

控制論的初步研究成果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納粹德國密如蜂群的轟炸機去轟炸英倫三島時,只見少量的盟國飛機和密集的高射炮火巧妙配合,把入侵的德國飛機打得濃煙滾滾、紛紛墜毀。這就是盟國初步運用控制論思想,將防空飛機、高射炮火和剛剛發明的雷達結合成一個綜合人機控制系統。

⑼ 近代國際法的發展成就

帝國主義階段
當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國際關系中充滿著強國欺侮弱國、掠奪別國領土、爭奪殖民地的現象,帝國主義國家對外實行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武裝侵略的政策,國際法中進步的原則、規則和制度遭到破壞,產生了一些與帝國主義政策相適應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盡管如此,國際法在某些方面還是有發展的:①它的領域從歐洲擴大到美國和整個美洲,擴大到土耳其、日本以及亞、非的其他一些國家。②國家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多樣化了,出現了一些專門化問題有待處理,開始簽訂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建立了不少的國際行政聯合。③戰爭的連續不斷發生及其殘酷性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對於制訂戰爭法規的要求。從1856年《巴黎海戰宣言》,經過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到1909年倫敦《海戰法規宣言》,戰爭法規的人道主義化有所發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和制度也有所改進(見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際法遭到嚴重的破壞,但是,國際關系畢竟還在發展。1917年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既為國際關系,也為國際法開辟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提出了不兼並和不賠款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行,宣布廢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條約等等,成為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標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簽訂了《國際聯盟盟約》(見國際聯盟),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號稱世界性的國際政治組織;通過了《國際常設法院規約》,設立了第一個世界性的國際司法機構。接著,1928年在巴黎簽訂了《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非戰公約》),反對以戰爭解決國際爭端,廢除戰爭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反映出各國人民反對戰爭、特別是反對侵略戰爭的要求。這些使原有的進步的國際法原則得到了恢復和加強,新的原則開始不斷地建立起來,表明新的現代國際法正在形成中。

現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日法西斯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使國際法又一次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但是,在國際關系中,國際法仍然沒有失去它的意義。相反,甚至大戰結束之前,國際法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戰後,《聯合國憲章》簽訂了;依據憲章,成立了聯合國組織。特別是在戰後,新的民族獨立國家紛紛成立,使國際法的領域擴大了,包括了全世界所有國家。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推動下,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得到了新的發展。在國際關系中,層出不窮地出現新問題,如核武器(見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國際海底(見國際海底制度)、外層空間、環境保護等等,都要求國際法加以調整,使現代國際法有了顯著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國際對新法西斯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