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子的事跡和取得的成就簡寫
孔子的生平事跡:
在公元前551年,在魯國的昌平鄉陬邑的一個簡陋的房屋裡,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身邊還有九個女孩和一個殘疾的男孩圍繞在一個即將生產的少女身邊。伴隨著一聲哭泣,一個腦袋帶坑的嬰兒降臨了。而這個剛剛出生的嬰兒最終成長為一個影響中國千秋萬代的聖人。
孔子的童年比較慘,出生不久爹就死了。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個二十齣頭的弱女子扛起了家裡的重擔。令人欣慰的是孔子有一個優秀的母親,小時候的孔子喜歡模仿祭祀的動作,他的母親不但沒有制止還省吃儉用的為了購買了孔人生中的第一套玩具,禮器。
且不說放在當代,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的孟子,他的母親就不太尊重孟子的愛好,為此還搬家三次,幸虧孟子聰明好學,成了亞聖,在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一個沒有開創自己學派的學者,也算不上成功。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國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孔子的生平成就: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譽為世界十大歷史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幹,不僅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作用。
孔子首先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作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歷史功績,主要也是通過其教育家的言論和實踐體現出來的。他從22歲"設學於閭里"開始,以革新的精神創辦了私學,行教逾半個世紀。
即使在為官的幾年裡和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的14年中,也從未停止收徒授業。他一生培養的弟子多達3000餘人,其中出類拔萃的人才70多人。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突破了對受教育者的種種限制和束縛,促進了文化的傳承。孔子以前,"學在官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貴族。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他的學生來自11個諸侯國,有各種出身的人。
(1)事跡成果擴展閱讀:
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學而不厭」思想對當代高校教師觀的啟示。
教師仍是當前高校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的知識儲備、學識水平及課程意識等自然決定一節課的成敗。然而,由於授課教師的知識更新過慢、照本宣科現象嚴重及課程意識淡薄等因素,導致課堂教學的效果並不理想。
2、「因材施教」思想對現代高校學生觀的影響。
與中小學注重知識的傳授不同,高校更注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由於課堂教學是高校經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自然倍受關注。
3、「有朋自遠方來」思想對當代師生觀的影響。
與基礎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相比,當前高校課堂教學仍然是以教師台上滔滔講授,學生台下默默聆聽,學科本位、唯知取向、教師為中心。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主要是把教師或教材的知識直接強加於學生,自然缺乏師生間的平等交流,更談不上師生間的心靈對話。
4、「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思想對知行觀的影響。
現代高校課堂學生的學習盡管還不能算上是「研究性學習」,但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素質,塑造知行合一的能力,卻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甚至超過傳授基本知識的權重。
❷ 五位科學家的事跡與成果
【牛頓】
事跡:牛頓1661年入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5年獲文學士學位。隨後兩年在家鄉躲避瘟疫。這兩年裡,他制定了一生大多數重要科學創造的藍圖。1667年回劍橋後當選為三一學院院委,次年獲碩士學位。1669年任盧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1696年任皇家造幣廠監督,並移居倫敦。1703年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他晚年潛心於自然哲學與神學。
成果:牛頓在科學上最卓越的貢獻是微積分和經典力學的創建。
------------------------------------------
【愛因斯坦】
事跡: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並入瑞士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志大學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國國籍。
成果: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
【居里夫人】
事跡:出生於波蘭,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成果: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
------------------------------------------
【愛迪生】
事跡:1847年2月11日,愛迪生誕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米蘭鎮。他一生只在學校里讀過三個月的書,但他勤奮好學,勤於思考,並發明了電燈、留聲機、電影攝影機等一千多種成果,為人類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是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被譽為「發明大王」。
成果:一生約有兩千種發明成果
在網上一個一個查的,然後自己提取了一些精煉部分。。希望可以對您有幫助~
❸ 楊絳的事跡成就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❹ 林琳的主要事跡及成果
該同志從事檔案工作二十年以來,刻苦鑽研檔案業務,系統地學習掌握了檔案專業理論,在檔案理論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工作勤奮、業績突出:
一、指導基層單位收集、整理各類檔案33626卷,優秀案卷率達到了99%:建立規范化綜台檔案室384個,並全部達到市級以上先進標准,其中國家級綜合檔案室1個。
二、指導214個行政村建立了綜合檔案室。農村檔案工作九九年度被評為全省先進。
三、幾年來,組織、籌備、召開全區檔案工作現場觀摩會7個,受到入會的省、市、區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為我區檔案局九九年度評為全省檔案工作先進集體打下了基礎。
四、編寫教材並為基層管理員受課86期,培訓學員2856人次,參加區委組織的農村兩委成員素質教育培訓班授課十一期,編寫並主講了《農村檔案管理》,此教材被編入區委《農村幹部素質教育》教材之中。
五、指導、參與檔案館的接收、管理工作,共接收各種門類檔案5659卷,編制各種檔案檢索工具20餘種,收集、整理各類資料5640冊。
六、負責檔案館有關資料的編寫工作,獨立或參與編寫了《威海市環翠區黨史大事記》、《環翠區檔案館指南》,環翠區黨代人、人代會、婦代會、團代會以及環翠區氣象、自然災害情況等資料10多萬字。編寫87-97年環翠區大事記20萬字。
七、負責《WH文檔微機管理系統》項目的開發工作,該項目九六年通過省市聯合專家組的鑒定,九七年分別獲得省檔案局和環翠區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八、撰寫論文9篇並在國家及省市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其中《淺談農村民主制度建設中檔案的利用》、《計算機技術在檔案管理工作上的具體應用》獲全省檔案學優秀成果二等、三等獎。
幾年來,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先後4次受到區委、區政府的嘉獎和獎勵,被市人事局、市檔案局榮記檔案工作三等功。
❺ 一些名人的事跡、成就
俞敏洪,1962年生,江蘇江陰人,民盟成員。北京大學西語系畢業,大學學歷。 1985年任北京大學外語系教師,1993年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2003年成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現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民盟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 俞敏洪領導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目前在全球擁有二十所新東方學校,兩家專業研究機構,五家子公司及北美分公司,業務涵蓋教育培訓、教育研發、圖書雜志音像出版、出國留學服務、職業教育、在線教育、教育軟體研發等多個領域。截至2005年5月,已累計培訓學員達250萬人次。據不完全統計,在海外各大名校就讀的中國留學生中有70%來自新東方。 俞敏洪及其領導的新東方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社會公益事業。新東方自創立至今已在全國舉辦免費英語培訓講座數千場,聽眾累計近1000萬人次,同時為眾多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提供免費培訓。新東方還積極參與社會救助行動,多年來各項捐款捐物總計近千萬元。 俞敏洪的優秀事跡被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美國《時代》周刊等眾多中外媒體關注和報道,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從高考三次落榜到70%的哈佛、耶魯的中國留學生見面後叫一聲俞老師;從一次次留學申請失敗到指點莘莘學子遠渡重洋;從唱獨角戲的創業者到成為擁有4000員工的企業掌舵人;俞敏洪的事業經過了一次次的峰迴路轉。在他看來,把握自己就是把握機遇。 逾矩 偏離別人設計的軌跡 俞敏洪有過三次高考落榜的經歷、留學的宿願未能實現,以及後來當老師的種種不如意,但是他從不曾妥協。他認為這是生活在讓他懂得如何在「絕望中去尋找希望」,從而主動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軌跡。 「如果我當年落榜、留學失敗、被北大處罰後接受大家的勸說安靜地過日子,現在我可能是個農民,可能是個外語系副教授,我可能和很多人一樣過著單位、社會為你設計的被動生活。」對此,俞敏洪認為,被動的生活一旦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習慣,我們像磨上的驢一樣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牽著鼻子在原地轉圈子,但由於被牽得太久了就忘了我們是被牽著鼻子在生活,有時候不被牽著還感覺不舒服。但誰也無法預測未來。比如王強兩度飛越重洋並定居美國,經過超常的努力,成為貝爾實驗室的高級電腦工程師,現在成為國內最著名的口語教師;被朋友們懷疑其不食人間煙火的哲學家包凡一,在北美的現實壓迫下,讀完傳播學碩士之後,再熬出一個MBA,居然成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會計師……每個人都偏離了專業為他們設計的發展軌跡。所以要主動地把握未來。把握未來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有勇氣走出這種生活,而走出這種生活又需要你放棄原來的既得利益和習慣。人最壞的習慣之一就是抱住已經擁有的東西不放,其實一個人只要捨得放下自己的那點小天地,就很容易海闊天空。 當然,主動把握自己並不等於盲目出擊,根據自己的專長和興趣選擇一條發展道路,也許前景暫時不算明朗,但興趣推動下的努力最終會幫助自己撥得雲開見月明。 敏感 以同情心尋找機遇 當大學生、研究生甚至海歸越來越多,懷才不遇的嘆息聲也越來越常見。作為國內最著名的培訓機構新東方的創造者,俞敏洪認為機遇其實就在自己不斷仔細觀察所屬的社會環境,認真思考、歸納總結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面臨著得與失、取與舍、成與敗,是一次次順流逆流中痛並快樂的自我更生。 在創辦新東方學校以前,身為北大教師的俞敏洪為其他培訓機構打工。工作中冷眼旁觀,俞敏洪發現大量的培訓學校對學生的態度、管理和理念上有缺陷。「我也是從學生走來,而且為了高考還參加過輔導班。我就想,如果我來管的話,應該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幫助學生,吸引學生。」12年後俞敏洪回憶當年創辦新東方的初衷,在他看來,之所以選擇進入民辦英語培訓領域,是因為自己作為一個曾經接受過補習的學生,所以了解學生渴望幫助的迫切心理;因為自己是一個外語老師,所以有機會接觸到外語培訓的領域,從而了解外語培訓領域的新動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找到市場的需求,並不斷思考改進的方式,每一步都在困難中尋找新的希望,機遇就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寬宏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職場中的每一次升遷都意味自己角色的轉換,如何更好地在新崗位中扮演新角色對於很多人而言,是一個痛苦的轉變,尤其是由技術崗位轉向管理崗位的過程中,很多人不知所措。對此,一直認為自己是由教書匠轉化為職業經理人的俞敏洪表示,任何轉變都意味著獲得與失去並存,在獲得的同時,必須學會放下。所謂放下就是在學會發現他人的優點的過程中認可他人,並適當地把可能屬於自己的權力、榮耀讓更多人和你一起分享. 俞敏洪表示,過去自己一個人演獨角戲時各種成功與榮耀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自己也可以一言九鼎。但是當組織結構不斷擴大,僅靠一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整個機構的運轉時,吸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成為管理成功的關鍵。在現代化的管理組織機構建立的過程中,自己的決策能力必然會被越來越多的智囊所淡化,同事們的直言甚至可能傷害自己的尊嚴。那麼,作為一個管理者,應該加強與團隊中所有人員的相互了解。只有對每個人的個性、道德品格、缺點非常了解後,大家才可能一起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而且是毫不留情面。了解方式可以是工作中的互相切磋,可以是哥們似的促膝談心,根據不同同事的性格製造增進了解的機會非常必要。當你知道了對方的缺點,也同時知道對方優點的時候,做一件事情要學的就是盡可能使用對方的優點,避開對方的缺點。對任何一個人的優點弘揚,可以使自己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應用自己的長處做事。同時作為一個管理者只有看到大家的長處,並認可長處,才有可能心服口服地把曾經屬於自己的權力、榮譽逐漸讓渡。每個管理者都希望成功,任何一個優秀的同事也渴望成功,讓更多的優秀同事享受你讓渡的榮耀是團隊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❻ 名人事跡和主要成就
諸葛亮,事跡 三顧茅廬
火燒博望坡
草船借箭
火燒新野
空城計
借東風
舌戰群儒
三氣周瑜
七擒孟獲
❼ 陝西名人,要活的!主要事跡,成就。
柳青----現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創業史》等
雷抒雁----陝西涇陽縣人,當代著名詩人,代表作〈小草在歌唱〉等
賈平凹----陝西丹鳳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商州散記》《小月前本》《臘月·正月》《浮躁》《廢都》等
路遙----陝西清澗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陳忠實----西安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白鹿塬〉等
顧長衛----導演《孔雀》
張藝謀----陝西西安人,中國當代著名電影人。主要代表作有<一個和八個> <紅高粱> <英雄> <活著> <老井> <秋菊打官司> <一個都不能少>等
黃建新----陝西西安,中國當代著名電影導演。主要代表作品有《錯位》《黑炮事件》《背靠背,臉對臉》《站直嘍,別趴下》《紅燈停,綠燈行》《誰說我不在乎》《說出你的秘密》等
趙季平----生於甘肅平涼,後西安人,當代著名電影音樂家,與張藝謀多次合作
劉文西----籍貫浙江,後西安人。當代著名畫家
李若冰----陝西涇陽人,當代著名畫家
❽ 中國的輝煌事跡具體事例
1、雜交水稻的培養。
自2007年以來取得巨大的增產、增收效應,全國已有7個省市實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參加的縣由20個增加至2012年50個,面積達882萬畝。截至2012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中國發明的雜交水稻,除國內發展迅速外,在國外,已有越南、印度、菲律賓和美國在大面積生產上應用,並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
中國研究人員9月7日發表報告稱,在高產雜交水稻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相關成果將有助優化設計育種的戰略以應對全球糧食安全的需求。
利用這項研究成果,科研人員有望進一步優化水稻品種的雜交改良,實現對親本材料的高效選育和配組,服務於具有高配合力特性的親本材料和聚合雙親優點的常規稻材料的創制和改良,選育出更加高產、優質和多抗的水稻遺傳資源。
2、嫦娥四號著陸月背 中國航天奇跡讓世界驚訝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12月30日8時55分,嫦娥四號探測器在環月軌道成功實施變軌控制,順利進入預定的月球背面著陸准備軌道。
2019年2月15日,中國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發布嫦娥四號著陸區域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嫦娥四號著陸點命名為天河基地;著陸點周圍呈三角形排列的三個環形坑,分別命名為織女、河鼓和天津;著陸點所在馮·卡門坑內的中央峰命名為泰山。
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預選區域著陸,並傳回了世界首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古老又神秘的月球背面,迎來了首個「地球行者」。
3、港珠澳大橋落成通車 成為一項革命性創舉
據拉美社報道,2018年中國一項革命性創舉就是港珠澳大橋落成,這項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工程項目把香港、澳門和珠海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大縮短了往返三地的路程時間。
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從設計到建設完工歷時14年,它集橋、島、隧於一體,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4、兩彈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
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5、中國高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交通線路總長度大大增加。中國已經擁有可與發達國家相媲美的運輸網路。中國的運輸干線繼續延伸到內陸和邊境地區,交通網路不斷擴大,運輸能力逐步提高。
自2008年8月1日中國首條350公里/小時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以來,中國大陸的高速鐵路發展迅速。
根據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鐵路規劃,以「四縱四橫」快速客運網為主要骨架的高速鐵路建設全面加快北京,天津,滬寧,京滬,京廣,哈爾濱等地已建成。高速鐵路設計時速350公里,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高速鐵路技術體系。
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系統掌握了時速200~250公里動車組製造技術,成功搭建了時速350公里的動車組技術平台,研製生產了CRH380型新一代高速列車。
❾ 科學家的成就和事跡
居來里夫人:
瑪麗自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通常稱為瑪麗·居里或居里夫人,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瑪麗·居里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以及發現兩種新元素釙(Po)和鐳(Ra)。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她是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也是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