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護患關系的研究成果

護患關系的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09 18:49:57

❶ 心理學在護患關系中的應用有什麼事例嗎

護士與病人通過特定的護理與被護理而形成的人際關系 稱為護患關系,它是護理實踐中眾多人際關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人們文化水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和患者及家屬對護理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期望在住院過程中得到護理人員全方位的服務。醫學模式的改變、護理職責范圍的不斷擴展,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做好心理護 理工作是融洽醫患關系的重要環節。所以,在護理工作中通過尋找和分析影響醫患護患關系的成因,提出解決 醫患護患關系緊張的辦法,這種過程就是歸因理論。

l 歸因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歸因理論」是說明和解釋人們社會行為的一種重要的心理學理論。「歸因」即「原因歸屬」,即將行為或事件的結果歸屬於某種原因,通俗地說,歸因就是尋求結果的原因。心理學將 「歸因」理解為一種過程,即是指根據行為或事件的結果,通過知覺 、思維、推斷等過程確診原因的認知過程,亦可看成是一種決策過程。

2 歸因理論在護患關系中的應用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病人往往只關心 自己的疾病起因及治療效果,希望護士能夠時刻滿足他的各種要求。病人評價護理工作時,不單是評價護理人員的技術熟練程度,更多的是評價 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基礎之上的。而影響醫患護患關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歸因主要有下列幾點。

2.1 護士因素

2.1.1 工作責任心不強 護理工作繁雜、瑣碎,若心不在焉和有不耐煩情緒,護患糾紛就不可避免。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接錯葯水、發錯葯,把青黴素打錯到有青黴素過敏的鄰床病號身上。 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擅 自離崗或人雖在崗但心思卻想著家裡的瑣細事,都會分散其工作注意力,導致醫療事故或護患糾紛的發生。如我科一位護士由於與丈夫經常鬧矛盾 ,上班時心不在焉,交接班不清楚 ,把一患者 400ml血液忘記輸給患者,導致血液變質而浪費,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 ,病人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而延誤了病情。

2.1.2 業務技術老化 隨著科學的迅速發展,護理技術的要求就不是打針、發葯這么簡單 ,各種醫療新設備、新技術不斷地應用於臨床 ,光靠在護校學的這點老本 ,遠遠不能適應今天臨床護理的要求。例如我科在近幾年來新購進了呼吸機、亞低溫治療儀、除顫儀等設備,如果護士對這些儀器使用操作不熟練,使用呼吸機時報警也不知道如何處理,使用亞低溫治療儀時病人出現寒顫以為是輸液反應 ,病人心跳呼吸驟停時需要使用除顫儀卻不知所措,耽誤了病人的搶救。

2.1.3 服務態度不好 少數護理人員服務態度過於生硬,使得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糾紛仍然發生。我科為顱腦外科 ,很多病人入院時病情重且危急,家屬往往沒有心理准備,如果護士在病人人院時說話不注意,很容易與家屬發生爭吵。患者住院時問長,花錢多,期望值高,有可能人財兩空,如果護士解釋工作做不好,也很容易與病人或家屬發生爭吵。雖然護理工作瑣碎繁忙,終 日勞碌,但面對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仍應保持有 良好的服務態度,不厭其煩地解釋病情及相關治療方案和治療措施,盡可能使得患者和家屬獲得充分的知情權,理解病情的嚴重程度,並配合護士做各種治療,以求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2.2 患者因素 因患者來 自不同地區,不 同層次,其生活環境、民族習俗、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等有較大差異,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了解其思想、經濟及家庭情況,尊重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護患交流中出現信任可以使護患溝通進入良性循環,良好的護患交流可以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促進 良好護患關系的形成。影響患者「歸因」的主要因素有:文化素養、醫學知識、患病的歷史等。Marby[2 J研究調查了市區和鄉村居民對疾病產生原因的看法,發現市區居民更經常地用工作場所、環境污染之類的外部因素來解釋他們的頭痛、普通感冒、心臟病等;鄉村居民則更經常地將他們的心臟病歸因於遺傳 ,而把感冒歸因於細菌和病毒感染。這種差異一般被解釋為這兩類患者所接受的文化教養和生活經歷不同所致,生活經歷和文化教養程度限制了他們對疾病的理解和解釋。人們對疾病的解釋還受他們處理應激事件的習慣方式的影響,Band等對 100例患者進行的研究表明:有許多人因 自己的疾病而責備他人,這似乎更多地反映了他們處理情緒 緊張的方式和一般的人格特點,或者 說 ,患者的人格特點和對疾病的情緒反應影響或限定了他們對所患疾病原因的認識。通過調適患者的心理狀態來幫助治療其軀體疾病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引導患者對其疾病作出適當的歸因是一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在臨床護理過程中,「歸因」是客觀存在的,護士不僅要從 自身尋找原因,加強工作責任心,學習新技術,服務態度要好,而且要根據病人的生理、心理、身體素質,引導病人把疾病因素歸結到有利於治療的方面上來 ,調節病人的情緒來積極配合治療 ;把「歸因理論」和整體護理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應用「歸因理論」的重點L4 J。「歸因理論」的應用可化鰓患者「歸因」造成的矛盾 ,調動患者自身積極性,配合治療以獲得更佳效果、減少並發症和意外事故發生,這就是「歸因理論」運用到護患關系中的最終目的。

❷ 簡述:護患關系的模式

護患關系的三種基本模式:

(1)主動-被動型

此模式的特點是「護士為患者做治療」,模式關系的原型為母親與嬰兒的關系。在此模式中,護士常以「保護者」的形象出現,處於專業知識的優勢地位和治療護理的主動地位,而患者則處於服從護士處置和安排的被動地位。此模式過分強調護士的權威性,忽略了患者的主動性,因而不能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嚴重影響護理質量。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適用於不能表達主觀意願、不能與護士進行溝通交流的患者,如神志不清、休克、痴呆以及某些精神病患者。

(2)指導-合作型

此模式的特點是「護士告訴患者應該做什麼和怎麼做」,模式關系的原型為母親與兒童的關系。在此模式中,護士常以「指導者」的形象出現,根據患者病情決定護理方案和措施,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指導;患者處於「滿足護士需要」的被動配合地位,根據自己對護士的信任程度有選擇地接受護士的指導並與其合作。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適用於急性患者和外科手術後恢復期的患者。

(3)共同參與型

此模式的特點是「護士積極協助患者進行自我護理」,模式關系的原型為成人與成人的關系。在此模式中,護士常以「同盟者」的形象出現,為患者提供合理的建議和方案,患者主動配合治療護理,積極參與護理活動,雙方共同分擔風險,共享護理成果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適用於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慢性疾病患者。

以上三種護患關系模式在臨床護理實踐中不是固定不變的,護士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患病的不同階段,選擇適宜的護患關系模式,以達到滿足患者需要、提高護理水平、確保護理服務質量的目的。

(2)護患關系的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護患關系模式特點:

第一,護患關系是在患者就醫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短期的護理與被護理關系。護患關系的實質是滿足患者的需求,一旦患者的這種護理需求結束了,護患關系也就暫時終結了。

第二,在護患關系形成過程中,護士處於相對主動地位,護士的態度和行為對護患關系的建立與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的護士在護患關系中應扮演主導作用。

第三,護患關系的最終目的是減輕痛苦,保持、恢復和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在不同醫療機構中,護患關系的緊張狀況差異顯著。護患雙方是在特定醫療機構中形成的一種人際關系。由於不同性質和不同類型醫療機構醫療條件、醫院文化、診治范圍和能力差異很大,相應地護理人員的構成、護理服務的內容和質量要求以及患者類型也差異較大。

因此,不同醫療機構中的護患關系的緊張狀況也呈現較大的差異。在同一家醫療機構內部的不同臨床科室中,護患關系的緊張狀況也有較大的差異。通常急診科室、外科和精神病科室護患關系相對緊張。

參考資料網路——護患關系

❸ 護患關系的概述

長期以來,醫患關系的考察重點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較少考慮護士與患者之間的關系。西方學者對護患關系的系統考察始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人們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在護理實踐中,護患關系是如何構建的?護患雙方分別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護患雙方良性互動的機制是什麼?對於這些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不斷探索,就促進了西方對當代護患關系研究的深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護患關系方面的內容開始成為護理倫理學教材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國學者們關注較多的護患關系問題有:護患關系的性質和特點是什麼?引發護患關系緊張的誘因有哪些?如何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護患關系是一種工作關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護士職業的要求,護士與患者的交往是一種職業行為,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護理人員都應努力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護患關系是一種信任關系。護患之間相互尊重、設身處地和彼此信賴。患者為了醫治疾病出於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將自己的發病史甚至個人生活方式和隱私毫不保留地告訴醫護人員,同樣,醫護人員也尊重、信任患者,以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為准則,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護患關系是一種治療關系。人際關系的這種雙重作用,在患者這一特殊群體中影響更為明顯。許多調查研究表明,良好的護患關系,能有效地減輕或消除患者來自環境、診療過程及疾病本身的壓力,有助於治療和加速疾病的康復進程。護患關系是一種特殊的,應該謹慎執行的治療性關系。由於治療性關系是以患者的需要為中心的.除了一般生活經驗等因素外.護士的素質、專業知識和技術也將影響到治療性關系的發展。因此,要學習和倡導「人性化護理」的精神和理念。護患關系是一種契約關系。護患雙方都是具有各自權利和利益的獨立人格,是以尊重彼此的權利與履行各自的義務為前提的,在法律的框架下以契約的方式忠實於彼此的承諾。

❹ 您如何理解護士與病人的關系,能否談談兩者之間的關系模式及特點

護患關系的三種基本模式:

(1)主動-被動型

此模式的特點是「護士為患者做治療」,模式關系的原型為母親與嬰兒的關系。在此模式中,護士常以「保護者」的形象出現,處於專業知識的優勢地位和治療護理的主動地位,而患者則處於服從護士處置和安排的被動地位。此模式過分強調護士的權威性,忽略了患者的主動性,因而不能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嚴重影響護理質量。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適用於不能表達主觀意願、不能與護士進行溝通交流的患者,如神志不清、休克、痴呆以及某些精神病患者。

(2)指導-合作型

此模式的特點是「護士告訴患者應該做什麼和怎麼做」,模式關系的原型為母親與兒童的關系。在此模式中,護士常以「指導者」的形象出現,根據患者病情決定護理方案和措施,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指導;患者處於「滿足護士需要」的被動配合地位,根據自己對護士的信任程度有選擇地接受護士的指導並與其合作。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適用於急性患者和外科手術後恢復期的患者。

(3)共同參與型

此模式的特點是「護士積極協助患者進行自我護理」,模式關系的原型為成人與成人的關系。在此模式中,護士常以「同盟者」的形象出現,為患者提供合理的建議和方案,患者主動配合治療護理,積極參與護理活動,雙方共同分擔風險,共享護理成果。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此模式主要適用於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慢性疾病患者。

以上三種護患關系模式在臨床護理實踐中不是固定不變的,護士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患病的不同階段,選擇適宜的護患關系模式,以達到滿足患者需要、提高護理水平、確保護理服務質量的目的。

(4)護患關系的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護患關系模式特點:

第一,護患關系是在患者就醫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短期的護理與被護理關系。護患關系的實質是滿足患者的需求,一旦患者的這種護理需求結束了,護患關系也就暫時終結了。

第二,在護患關系形成過程中,護士處於相對主動地位,護士的態度和行為對護患關系的建立與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的護士在護患關系中應扮演主導作用。

第三,護患關系的最終目的是減輕痛苦,保持、恢復和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在不同醫療機構中,護患關系的緊張狀況差異顯著。護患雙方是在特定醫療機構中形成的一種人際關系。由於不同性質和不同類型醫療機構醫療條件、醫院文化、診治范圍和能力差異很大,相應地護理人員的構成、護理服務的內容和質量要求以及患者類型也差異較大。

因此,不同醫療機構中的護患關系的緊張狀況也呈現較大的差異。在同一家醫療機構內部的不同臨床科室中,護患關系的緊張狀況也有較大的差異。通常急診科室、外科和精神病科室護患關系相對緊張

❺ 目前護理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國外

第一位從事護理研究的學者是南丁格爾女士(1820~1910)。約在1854年英、法、俄三國爆發克里米亞戰爭時,南丁格爾女士到軍中服務,她從病人的身體舒適和心理安慰等方面著手,改善病人的居住條件,使病房通風、清潔明亮,並增加對病人的巡視,解決病人的困難而使傷病員得到較好的護理,死亡率大大減少,獲得病人的感激和贊賞。當時南丁格爾女士主要通過觀察和記錄所看到的現象作為改善護理工作的依據,這就是護理研究的開始。1860年在倫敦聖湯姆院(ST.Thomas Hopital)建立了第一所南丁格爾護士學校,開始有系統地進行護理教育,對護理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護理研究的發展主要是以20世紀初美國護理教育戰線的領導者開始。1906年M.A.Nutting發表了一份護理教育調查報告,這是最早的一份護理研究資料。以後相繼有許多醫學專家和護理學者進行護理方面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以美國為例,大致可分以下幾個階段:

(1)20~30年代(1920~1939年):早期的護理研究大都是關於護理教育方面,側重如何加強護理教育。研究成果促成1923年耶魯大學成立護理系,這是世界護理教育設立學士學位的開始。在臨床護理研究方面重點在改進護理工作的程序和護理間的分配。如1922年紐帶約醫學院對其附屬醫院的護理工作研究題目「時間的研究」(Time study),結果發現醫生開處方過多,必須增加護理人員才能有效執行。1932年Ryan and miller發表有關體溫計的研究(A Thermometer study)1938年Wheeler發表有關結核病護理研究(A study of Tuberculosis Nursingcare)等。

(2)40年代(1940~1949年):此期研究重點仍在護理教育方面,研究內容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發展,探討對護理人員的合理安排,醫院環境的問題,護理功能、護士的角色、在職教育、護患關系等方面問題,如1948年E.L.Brown發表『護理的未來「(Nursing for thd Future)和「護理職業的程序」(A Program for the Nursing profession).

(3)50年代(1950~1959年)自1950年後是護理研究快速發展時期,如1952年6月美國「護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雜志創刊,促進了護理科研成果的發表。同時大學護理系和護理研究碩士班開設護理研究方法的課程,195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首先開辦「護理教育研究所」,1955年美國護士協會成立了美國護士基金會,刺激了護理研究工作的蓬勃發展。在此時期內,研究重點是探討護士是什麼?護理是什麼?理想的護士特性是什麼等一些概念性問題。

(4)60~80年代(1960~1980年):由於各工知學院校護理系陸續開辦了研究所,使護理研究論文大增,並發表了不少護理碩士、博士論文,提高了研究水平,尤其是各大學高等護理教育增設了護理研究方法或護理研究概論的過程,使更多的護理工作者具備護理研究的概念和能力,為從事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礎。

1960年後護理教育研究已進一步比較不同學制的護理教育。護理研究與護理概念、模式和護理理論結合起來,重點是臨床護理問題和改進護理方法等,並認識到要想提高護理研究水平,必須加強護理教育工作,70年代成果最多,同時出現了更多的護理雜志,如「護理科學進展」(Advance in Nursing Science),「西部護理研究雜志」(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等。到1980年美國已有100多所護理學院培養護理碩士生,20多所學院培養護理博士生。

❻ 護患關系有幾種類型

1、主動與被動型:也叫作支配服從型模式,這是一種傳統的護患關系模式。此模式受傳統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將患者視為簡單的生物體,忽視了人的心理、社會屬性,將治療疾病的重點置於葯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方面。

2、指導與合作型:這是在護理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模式,也是目前護患關系的主要模式。此模式將患者視為具有生物、心理、社會屬性的有機整體。

3、共同參與型:是一種雙向、平等、新型的護患關系模式。此模式以護患間平等合作為基礎,強調護患雙方具有平等權利,共同參與決策和治療護理過程。

(6)護患關系的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護患關系的特點:

1、護患關系是在患者就醫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短期的護理與被護理關系。護患關系的實質是滿足患者的需求,一旦患者的這種護理需求結束了,護患關系也就暫時終結了。

2、在護患關系形成過程中,護士處於相對主動地位,護士的態度和行為對護患關系的建立與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的護士在護患關系中應扮演主導作用。

3、護患關系的最終目的是減輕痛苦,保持、恢復和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4、在不同醫療機構中,護患關系的緊張狀況差異顯著。護患雙方是在特定醫療機構中形成的一種人際關系。由於不同性質和不同類型醫療機構醫療條件、醫院文化、診治范圍和能力差異很大,相應地護理人員的構成、護理服務的內容和質量要求以及患者類型也差異較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護患關系



❼ 護患關系的技術方麵包括哪些n

技術合同的類型:1、 技術開發合同是指當事人之間就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統的研究開發所訂立的合同。包括委託開發合同和合作開發合同。技術開發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之間就具有產業應用價值的科技成果實施轉化,可參...

❽ 如何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護患關系貫穿於護理工作的每個步驟。護患沖突是在護患關系的基礎上形成的沖突。隨著我國醫療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護理模式由生物模式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以及人們對自我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在就醫過程中注重維護自身利益,對護理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護理服務要求,是廣大護理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首要而艱巨的任務。據調查研究表明,臨床上80%的護患沖突糾紛、護理服務滿意度低下是由於溝通不良或溝通障礙所致。下面就工作中如何減少護患沖突糾紛發生,提高護患溝通技巧,建立和諧護患關系方面,談幾點體會:
一、轉變觀念,明確職責。長期以來,護士在以治癒疾病為主的思想指導下,按照醫生的支配執行醫囑完成治療計劃,是從屬型醫護關系。護士對病人態度大多不善交流,是服從型護患關系,這樣下去將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護士,終將被社會所淘汰。作為新形勢下的護理工作者,必須轉變觀念,明確自己的職責。照顧病人、執行治療、健康指導、溝通協調,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是我們的職責。明確自己的職責,是干好任何工作的前提,也是建立和諧護患關系、避免護患沖突的前提。
二、護士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醫院是一個特殊的工作環境,護理是一門特殊的職業。護士的服務對象是在生理或心理處於非健康狀態下的特殊群體,這要求護士主動熱情、極端負責,一絲不苟地為患者服務。護士應以真誠、熱情、友善的態度對待每一位患者,尊重患者的權利和人格,對所有患者一視同仁。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可以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使護患關系更加密切,增加護患之間的親和力。
三、注重角色置換。護士應主動與患者進行角色置換,假設自己是患者或患者家屬,以充分理解患者及其家屬的情感,撫慰患者的病痛,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了解和滿足患者的基本需要,同時,護士還應提供讓患者了解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對護士的工作性質、特點有所了解和熟悉。當患者感到護士能與他們自己進行推心置腹的溝通和交流時,將有助於增加患者在護患交往中的主動性和自信心,體諒護士的處境,甚至站在護士的角度考慮一些問題。有了護患之間的充分溝通和深入了解,必將大大減少護患沖突發生,有利於維護良好的護患關系。
四、開展微笑服務,營造溫馨環境。擁有微笑的人是自信的、善良的、從容的、快樂的。護士們親切而溫暖的微笑好比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煉獄中的一粒鎮靜劑,能溫暖病人的心,化解病人的愁,解除病人的痛。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即使因忙碌或一時疏忽,病人對我們工作有了些許意見,善良友好的微笑也能緩解矛盾,化干戈為玉帛。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英國的斯提德曾說,微笑無需成本,卻對創造許多價值微笑是一種魅力。因而我們在工作中要學會恰到好處地運用微笑的力量增進護患感情,營造溫馨環境,和諧護患關系,提高病人滿意度。當然,提倡工作中面帶微笑並不是不分場合、時間、地點的微笑,得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在面對急、危、臨終病人時則需要嚴肅表情,認真的工作態度。把握好微笑與沉穩的度,定能建立和諧護患關系。
五、加強交流溝通。常言道:三分治療,七分護理,但在臨床工作中,我們護士做得更多的是「七分治療,三分護理」。此現象固然與治療工作量大,護士人手緊張有關,但也與護士未完全轉變服務態度不無關系。多年來的傳統護理模式使許多臨床護士養成了只要完成治療工作任務就行的觀念,未養成或者不肖與病人或陪伴溝通交流,以為自己已經很忙碌了,哪有時間再與他們交談。其實交流溝通無處不在,不一定要抽出專門時間進行,它可以貫穿於工作中的任何環節。比如可以利用入院、床旁交接班、巡查病房時進行。護士們主動的一聲問候,就會令病人及其家屬倍感親切與溫暖,由此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為治療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為病人做治療時,我們一邊操作,一邊告知病人操作目的、注意事項,進行疾病相關的健康教育,利用好這些時機均可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會明顯提高病人滿意度,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六、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注意語言的藝術性。把握溝通技巧和溝通的靈活性。在調控護患沖突時,保持情緒穩定,鎮定自若的你會使你在患者面前產生威信,當你處於激動狀態時,可行深呼吸或暫時由他人代為處理。病人感受到傷害,可能是我們的原因,也可能是病人的誤解。是我們的原因時,要勇於承擔,誠懇道歉。是病人的誤解時,一定要耐心解釋,避免矛盾激化。護患沖突並非完全來自醫方,由於有些患者不切實際的要求,少數患者的無理取鬧等也可能造成護患沖突。而護士由於職業的需要,沒有選擇的餘地,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以維護良好的護患關系。所以我們必須具備良好的個人道德修養,靈活的思維方式,靈活的溝通技巧,靈活的處事能力,從而控制好局面、化解矛盾、停止沖突。
七、要具備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技術水平。無論醫務人員的溝通技巧多麼高超,若沒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和高超的技能為支撐,最終都不可能贏得病人的信任與尊重,這是護患關系的土壤,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在培養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患者會根據一個專業技術不強的護士聯想推斷該醫院的整體服務水平差,一旦出現不滿意的問題,將成為護患沖突的導火索。醫學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萬不可停止繼續學習的步伐,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吸收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在職業生涯中立於不敗之地,從而看到自身價值,增加職業自豪感,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與人際關系。
綜上所述,得到結論:觀念變則態度變,態度變則行為變,行為變則結果變。

閱讀全文

與護患關系的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