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查詢研判工具有哪些
未至科技魔方是一款大數據模型平台,是一款基於服務匯流排與分布式雲計算兩大技術架構的一款數據分析、挖掘的工具平台,其採用分布式文件系統對數據進行存儲,支持海量數據的處理。採用多種的數據採集技術,支持結構化數據及非結構化數據的採集。通過圖形化的模型搭建工具,支持流程化的模型配置。通過第三方插件技術,很容易將其他工具及服務集成到平台中去。數據分析研判平台就是海量信息的採集,數據模型的搭建,數據的挖掘、分析最後形成知識服務於實戰、服務於決策的過程,平台主要包括數據採集部分,模型配置部分,模型執行部分及成果展示部分等。
㈡ 警務研判怎麼才算你的成績
當前,信息化建設已被各級公安機關擺到了工作的突出位置,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動態社會治安環境里,特別在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復雜,公安工作資源有限情況下,情報信息主導現代警務已成為主流,情報信息主導警務的理念也植根於廣大民警的思想之中,將信息化應用於實戰,也凸顯其作用。加強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是實現「信息導偵」的核心內容,做到精確打擊,主動防控,努力提升破案攻堅成效,已成為公安機關當前積極實踐的一項重大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情報信息研判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在此,談一些粗淺看法。一、當前情報信息研判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情報信息採集錄入數量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由於一些民警對工作中遇到的案(事)件、人員、物品等基本信息不會採集,或採集內容不全面、表述不規范,有些民警不知道哪些信息是需要採集的,哪些信息是不要採集,而是純粹為了應付考核而採集,使信息系統中出現無用信息,垃圾信息,影響信息資源有效應用,研判成果難能輔助決策,服務實戰。二是情報信息真實與否。要做到信息的真實,必須要在信息來源可靠、搜集方法務實、流通環節保真、加工過程科學等環節上同時下功夫,那種道聽途說和捕風捉影的來源渠道,走馬觀花和以訛傳訛的搜集方法,斷章取義或添油加醋的流通環節,先入為主或生搬硬套的加工過程,都會使我們信息工作命運生命力,使信息實戰應用無所依託。三是情報信息研判范圍不廣,方法簡單浮泛,缺乏前瞻性。對當前社會治安方面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缺乏綜合分析和研究評估,信息研判只觸及表象,對分散、孤立信息歸納整理少,不能從中發現帶有規律性、苗頭性的東西,未能形成有情況、有分析、有建議的綜合性、預警性情報信息,服務實戰的效果不明顯,研判范圍過於狹窄,缺少對犯罪的因果性原理、犯罪的可控性原理、犯罪的預測性原理和犯罪的一怠揣糙廢孬肚茬莎長極定規律性原理研判、以及其它各行各業一些信息網路的廣泛性、綜合性利用和研判。四是情報信息運行機制有待完善。情報信息報送處理、分析研判、預警通報、實戰應用等各個環節流轉不暢,打、防、控工作相互支持、相互服務不夠,整體作戰合力不強,各自為戰現象依然存在,影響了效能的發揮。二、影響情報信息研判工作的因素 一是「信息導偵」先導意識不強。目前,個別單位領導和部分民警在動態社會治安環境下,利用情報信息為現實斗爭服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破案打擊和組織防範等方面的情報信息先導意識不強,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沒有很好的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二是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機制沒有得到嚴格執行。當前,基層公安機關對情報信息收集、情報信息報送、情報信息分析研判職責分工和流轉反饋缺少硬性的制度保障,難以充分調動民警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進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成效難度增大。三是研判人員人才匱乏,機構流於形式。情報信息分析、研判工作所要求的乃是「大情報、大採集、大平台、大應用」。目前,一些基層公安機關只在口頭上、文件上重視情報信息研判工作,缺少統一、高效、權威、准確的協調決策中心,表現出程度不同的盲目與短視。三、加強情報信息研判工作的思考 情報信息分析研判工作應建立在信息採集錄入、流轉研判、利用反饋、評定等各個基礎環節上,並將研判的結果應用於實戰之中,以提高信息預警、精確打擊、應急處置能力為目標,實現情報信息主導決策,引領實戰,指導防範,促進打防控一體化建設順利開展。因此,要切實加強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成果,應該有幾點理性思考:一要突出情報信息研判工作主導警務戰略的重要性認識。情報信息是主導現代警務機制的核心內容,要建設靈敏高效的情報信息,以情報信息引領打防控一體化建設,勢必加強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情報信息研判是現實信息增值,警務增效的重要途徑,是現實情報信息主導警務戰略的核心之核心,具有輔助決策、集約資源、服務實戰、增進效益的先導性地位,應當把它作為提高戰鬥力的契合點來認真謀劃和建設,努力培育情報信息研判工作。二要突出擴大和增強信息採集廣度和精度。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應從公安基礎業務信息和各類管理系統,情報信息及各行各業信息系統中獲取的資料中,進行系統收集梳理、歸納分析、研究判斷,定期定向提煉出帶有規律性、普遍性、傾向性、趨勢性的問題,沒有廣泛的、精確情報信息資源,情報信息研判就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因此,情報信息採集廣度和精度是情報信息研判工作前提條件,要改變當前信息採集力量單一、信息採集范圍有限的局面,多方位地拓展信息採集渠道,不僅要在公安基礎業務管理系統以及案件所涉的「人、案、物、證、線」信息採集,更要在社會各行各業系統內獲悉信息,增加信息量。三要突出情報信息研判環節。情報信息研判藉助於現實的具體信息依照合理的、邏輯推演,以形成一個符合規律的判斷,否則,信息研判得出的結論必將是浮泛的、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只有研判科學、准確,信息的使用價值就大,利用率就高,主導作用就能得到更充分發揮。因此,要把信息研判工作真正作為現實信息增值、警務增效的重要途徑,需要進一步加快信息研判的相關建設。一是專門的信息研判隊伍建立,必須要有一批從事信息歸類、信息分析、信息研判、信息發布等工作的專業人才;二是信息研判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具有「沙裡淘金」、「集零為整」的操作方式;三是網上作戰戰術的實踐,是否充分利用信息網路的廣泛性和區域性共享優勢,廣泛開展網上各類技能等工作;四是公安基礎業務的發展。四要突出情報信息研判保障環節。情報信息研判成果是否得到應用,主導決策,引領實戰,指導防範,需要落實信息警務實戰應用的各項機制建設,來保障情報信息報送處理、分析研判、預警通報、實戰應用等各個環節流轉流暢,研判成果才能轉化為有效的公安工作資源,真正做到精確打擊,主動防控,努力提升破案攻堅成效,促進打防控一體化建設順利進行。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制度,切實抓好工作落實,努力形成信息研判與偵防單位聯動機制,切實推進打防控一體化建設,使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收到實效。
㈢ 劉振東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突出貢獻
獨立編著了《消防行政執法與法律文書運用》,牽頭編著了《河南省社會單位「三會一標」建設手冊》,均為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內容新,質量高,有深度,在省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還在省級以上科技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多篇消防專業論文,部分論文、成果獲得了獎勵。《科學研判新形勢,努力實現新跨越,用和諧理念指導消防執法規范化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等論文,被總隊、部局、部三基網等多家網站轉載。《堅持立警為公執法為民,改革創新消防執法工作》榮獲總隊論文評比二等獎。該同志被公安部選拔承擔「高級工程師評審組」出題人之一。在執法規范化建設上創新性提出「五規范、三統一」模式,在社會火災防控體繫上,創造性提出「三會一標」建設,先後均在河南省予以推廣,在全國作了經驗介紹。早河南安陽支隊任支隊長期間,安陽支隊的工作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公安部授予支隊「英雄群體」榮譽稱號,河南省政府為支隊榮記集體一等功,團省委授予支隊「青年文明號「,市人民政府先後為支隊榮記集體二等功,三等功等多項榮譽。任河北省公安消防總隊防火監督部部長以來,先後組織參與了保定市萬博廣場、廊坊燕郊巴迪倉儲物流中心等工程消防性能化設計專家論證會,提出了具有科學依據的建設性設計評估建議。對國家重點工程曹妃甸工業區首鋼京唐鋼鐵公司鋼鐵廠項目進行消防安全指導,確保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消防安全。組織對承德、唐山、邯鄲、秦皇島、保定等市及部分縣(市、區)城市總體規劃消防部分進行了審查。組織制定了全國城市消防規劃編制審批工作標准,對消防規劃編制審批工作中編製程序與步驟、規劃內容、規劃成果和規劃審批程序作了規定,為各市消防規劃的編制和審批工作提供了依據。研究確立了重大火災隱患掛牌督辦、整改承諾、輿論監督、專項督察、信息上報等機制,有效促進了重大火災隱患的整改銷案。創造性的開展社會單位」四個能力「建設(檢查和整改火災隱患能力、撲救初期火災能力、組織引導人員疏散逃生能力和自我宣傳教育培訓能力),在全省廣泛推廣,有效提高了社會單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和抗禦火災的能力。
㈣ 關於如何做好情報信息研判工作的理性思考
當前,信息化建設已被各級公安機關擺到了工作的突出位置,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動態社會治安環境里,特別在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復雜,公安工作資源有限情況下,情報信息主導現代警務已成為主流,情報信息主導警務的理念也植根於廣大民警的思想之中,將信息化應用於實戰,也凸顯其作用。加強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是實現「信息導偵」的核心內容,做到精確打擊,主動防控,努力提升破案攻堅成效,已成為公安機關當前積極實踐的一項重大課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情報信息研判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在此,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當前情報信息研判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情報信息採集錄入數量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由於一些民警對工作中遇到的案(事)件、人員、物品等基本信息不會採集,或採集內容不全面、表述不規范,有些民警不知道哪些信息是需要採集的,哪些信息是不要採集,而是純粹為了應付考核而採集,使信息系統中出現無用信息,垃圾信息,影響信息資源有效應用,研判成果難能輔助決策,服務實戰。 二是情報信息真實與否。要做到信息的真實,必須要在信息來源可靠、搜集方法務實、流通環節保真、加工過程科學等環節上同時下功夫,那種道聽途說和捕風捉影的來源渠道,走馬觀花和以訛傳訛的搜集方法,斷章取義或添油加醋的流通環節,先入為主或生搬硬套的加工過程,都會使我們信息工作命運生命力,使信息實戰應用無所依託。 三是情報信息研判范圍不廣,方法簡單浮泛,缺乏前瞻性。對當前社會治安方面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缺乏綜合分析和研究評估,信息研判只觸及表象,對分散、孤立信息歸納整理少,不能從中發現帶有規律性、苗頭性的東西,未能形成有情況、有分析、有建議的綜合性、預警性情報信息,服務實戰的效果不明顯,研判范圍過於狹窄,缺少對犯罪的因果性原理、犯罪的可控性原理、犯罪的預測性原理和犯罪的一定規律性原理研判、以及其它各行各業一些信息網路的廣泛性、綜合性利用和研判。 四是情報信息運行機制有待完善。情報信息報送處理、分析研判、預警通報、實戰應用等各個環節流轉不暢,打、防、控工作相互支持、相互服務不夠,整體作戰合力不強,各自為戰現象依然存在,影響了效能的發揮。 二、影響情報信息研判工作的因素 一是「信息導偵」先導意識不強。目前,個別單位領導和部分民警在動態社會治安環境下,利用情報信息為現實斗爭服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破案打擊和組織防範等方面的情報信息先導意識不強,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沒有很好的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 二是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機制沒有得到嚴格執行。當前,基層公安機關對情報信息收集、情報信息報送、情報信息分析研判職責分工和流轉反饋缺少硬性的制度保障,難以充分調動民警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進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成效難度增大。 三是研判人員人才匱乏,機構流於形式。情報信息分析、研判工作所要求的乃是「大情報、大採集、大平台、大應用」。目前,一些基層公安機關只在口頭上、文件上重視情報信息研判工作,缺少統一、高效、權威、准確的協調決策中心,表現出程度不同的盲目與短視。 三、加強情報信息研判工作的思考 情報信息分析研判工作應建立在信息採集錄入、流轉研判、利用反饋、評定等各個基礎環節上,並將研判的結果應用於實戰之中,以提高信息預警、精確打擊、應急處置能力為目標,實現情報信息主導決策,引領實戰,指導防範,促進打防控一體化建設順利開展。因此,要切實加強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成果,應該有幾點理性思考: 一要突出情報信息研判工作主導警務戰略的重要性認識。情報信息是主導現代警務機制的核心內容,要建設靈敏高效的情報信息,以情報信息引領打防控一體化建設,勢必加強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情報信息研判是現實信息增值,警務增效的重要途徑,是現實情報信息主導警務戰略的核心之核心,具有輔助決策、集約資源、服務實戰、增進效益的先導性地位,應當把它作為提高戰鬥力的契合點來認真謀劃和建設,努力培育情報信息研判工作。 二要突出擴大和增強信息採集廣度和精度。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應從公安基礎業務信息和各類管理系統,情報信息及各行各業信息系統中獲取的資料中,進行系統收集梳理、歸納分析、研究判斷,定期定向提煉出帶有規律性、普遍性、傾向性、趨勢性的問題,沒有廣泛的、精確情報信息資源,情報信息研判就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因此,情報信息採集廣度和精度是情報信息研判工作前提條件,要改變當前信息採集力量單一、信息採集范圍有限的局面,多方位地拓展信息採集渠道,不僅要在公安基礎業務管理系統以及案件所涉的「人、案、物、證、線」信息採集,更要在社會各行各業系統內獲悉信息,增加信息量。 三要突出情報信息研判環節。情報信息研判藉助於現實的具體信息依照合理的、邏輯推演,以形成一個符合規律的判斷,否則,信息研判得出的結論必將是浮泛的、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只有研判科學、准確,信息的使用價值就大,利用率就高,主導作用就能得到更充分發揮。因此,要把信息研判工作真正作為現實信息增值、警務增效的重要途徑,需要進一步加快信息研判的相關建設。一是專門的信息研判隊伍建立,必須要有一批從事信息歸類、信息分析、信息研判、信息發布等工作的專業人才;二是信息研判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具有「沙裡淘金」、「集零為整」的操作方式;三是網上作戰戰術的實踐,是否充分利用信息網路的廣泛性和區域性共享優勢,廣泛開展網上各類技能等工作;四是公安基礎業務的發展。 四要突出情報信息研判保障環節。情報信息研判成果是否得到應用,主導決策,引領實戰,指導防範,需要落實信息警務實戰應用的各項機制建設,來保障情報信息報送處理、分析研判、預警通報、實戰應用等各個環節流轉流暢,研判成果才能轉化為有效的公安工作資源,真正做到精確打擊,主動防控,努力提升破案攻堅成效,促進打防控一體化建設順利進行。因此,必須建立健全制度,切實抓好工作落實,努力形成信息研判與偵防單位聯動機制,切實推進打防控一體化建設,使情報信息研判工作收到實效。
㈤ 置業公司的研發成果及評價怎麼寫
樓主你好!
看樣子,你是要寫一篇研判報告了哦,這種報告是為了幫助決策者決策而做的報告,那就應該提煉內容和提出你的意見
㈥ 怎樣得出真實結論 深入調研 分析研判不
調查報告,是一種應用文體。調查主體對特定對象進行深入考察了解的基礎上,經過准確的歸納整理,科學的分析研究,進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由此形成的匯報性應用文書。它是調查研究成果的傳遞工具,是其轉化為社會效益,發揮社會作用的橋梁,為決策和調整決策提供基本依據。
調研報告是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某一經驗或問題,經過在實踐中對其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將調查了解到的全部情況和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質,尋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最後以書面形式陳述出來,這就是調研報告,是應用寫作的重要文種。
㈦ 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質環境驅動力、組成要素、環境問題時空變化及未來趨勢,表明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的技術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隨時間變化規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環境問題走向,梳理了國際社會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所做出的政策響應,並對未來全球地質環境形勢進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化明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形勢日趨嚴峻,各國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影響不斷加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經濟體面臨著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艱難選擇。全球地質環境前景堪憂,對地質環境調查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向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構建地質環境研究新框架,加強地質環境科學對國土資源管理政策的支撐與溝通,加強全球化對地質環境變化驅動作用研究。
(2)梳理總結了新的世情下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並對地球關鍵帶內涵、特徵、研究範式與進展進行了系統歸納。
通過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勾勒出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根據國際、國內需求轉變的發展路線和脈絡,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關鍵帶內涵與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關鍵帶科學研究的DPSIR(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體系框架和3M(填圖—監測—建模)循環體系框架,從填圖、監測、建模三個方面總結了關鍵帶研究進展。
當今經濟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相互關聯、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搭建一個新的技術框架,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系統研究。地球關鍵帶將與經濟社會最密切的地球圈層作為獨立的開放系統,為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框架。地球關鍵帶具有獨有的特徵: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不斷變化、相互耦合;在空間展布上呈現出高度的非均質性;在垂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徵;在外在過程的作用下不斷發生著短期的變化和長期的演化。
地球關鍵帶科學有兩種研究範式:DPSIR體系框架,以環境問題的因果鏈為主線,從基礎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環體系框架,以循環上升的認識過程為主線,從數據採集通向綜合分析。近年來研究進展表明,通過將地質學、水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地球關鍵帶科學為氣候變化、生態管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展示了一種新的圖景。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地質環境工作應將地球關鍵帶作為重點靶區開展基礎地質和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建立近地表圈層三維地質框架;同時,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小流域建設關鍵帶觀測站,為地質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搭建一個開放平台。
(3)採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深化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脆弱性的認識。
中國地質環境總體上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通過對地質環境脆弱性內涵與特徵進行分析,採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考慮地質構造、地表形態和組成物質等影響因素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服務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支撐生態國土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結果表明: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總體脆弱是我國地質環境的突出特徵;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總體空間格局,大致以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為界,此線以西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高,此線以東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低。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約作用,地質環境脆弱度與人口密度、GDP等呈負相關關系。
(4)集成物質流分析與生態足跡方法建立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體系與模型,定量刻畫了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與空間變化,提高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走勢的研判能力。
經濟活動通過資源開發所形成的輸入物質流和廢棄物排放所形成的輸出物質流,對地質環境施加壓力。地質環境壓力的大小可採用單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上物質流的數量來衡量。基於這一認識,集成物質流分析方法與生態足跡方法構建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評價模型將區域經濟活動強度與區域生態承載力耦合在一起,能夠更准確地衡量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所產生的壓力大小。採用所建立的模型,對1995~2013年國家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對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評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國地質環境壓力指數經歷了緩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穩增加3個階段,說明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壓力從緩慢加大、急劇加大開始向高位趨穩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需求增速放緩、節能減排力度加大,我國地質環境壓力可能將接近峰值,在高位趨穩後會緩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質環境壓力總體呈上升態勢,東部地區省域地質環境壓力較大,但近年有所減弱;西部地區地質環境壓力較小,但上升較快;地質環境壓力大的區域以京津冀地區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區擴展,其空間分布重心有從東部京津冀地區向中部、西部轉移的趨勢。2013年地質環境壓力的總體格局表現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區為中心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遞減態勢。
(5)在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需求、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在論述地質環境調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從驅動力、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管理等3個方面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發展趨向,剖析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調查的需求與挑戰,對1999年以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與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新的歷史時期,地質環境調查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為核心,突出水資源安全、地質災害防治、空間格局優化、地質環境健康等四類問題,抓好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健康調查、地質環境管理研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六大戰略任務,夯實填圖、監測與建模三個基礎,構建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不斷深化區域地質環境的認知程度與規律把握,促進地質環境與生態系統交互作用過程耦合,服務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深入。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地質環境調查需要實現六個轉變:在研究對象上,實現從特定的地質實體向地球關鍵帶轉變;在研究模式上,實現從偏重於填圖向填圖—監測—建模一體化轉變;在效用評價上,實現從偏重資源價值向資源價值與生態價值耦合方向轉變;在問題應對上,實現從偏重事後應急向事前預警轉變;在組織實施上,實現從單純依賴地質部門向聯合大地學部門轉變;在國際視野上,實現從偏重解決國內問題向積極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轉變。
(6)針對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通過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分布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布局與宏觀部署方向。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我國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根據全國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梳理了全國主體功能區分布總體布局,統計分析了各類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與前景,研究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相對密集,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分布相對稀疏,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質災害威脅,重點開發區域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污染;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煤炭資源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我國重要礦產資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服務供給的主陣地,資源開發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服務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調查服務方向和重點任務,形成與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相適應地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布局,推動制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的解決,推進各地區主體功能的強化和提升。
(7)針對國家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對重要經濟區資源環境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
在總結重要經濟區布局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重要經濟區水資源、土地資源、污水與廢棄物排放、地質環境事件等資源環境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系統梳理了面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回顧總結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以期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提供決策參考。
圍繞不同需求,循序漸進推進地質環境調查。服務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編制,服務水土資源開發、工程建設與城市管理,服務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服務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由面上1∶25萬調查尺度向重點區1∶5萬調查尺度、由重點區向完整的地質單元、由靜態的地質框架向動態的地質環境過程不斷推進、拓展和深化。圍繞四大區帶,布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環渤海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地區加強含水層及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環渤海海岸帶、活動斷裂調查。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水文地質、城市與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長江經濟帶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突發性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活動斷裂調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地質災害、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