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氣通軟體是誰發明的
天氣通是國內最早的手機專業天氣軟體,採用權威數據源授權的天氣信息,擁有國內外3000多個城市的天氣預報和實時天氣預警;更可查看大城市的逐小時預報及空氣質量指數(AQI)。
這個軟體不錯,我一直在用
希望能幫助到你
希望能幫助到你
② 天氣預報到底能有多精細
1.
1. 智能網格預報之「網格篇」
智能網格預報雖然是近些年才走入公眾視野的詞彙,但其技術發展卻不是從近些年才開始的。
天氣預報是不斷從定性預報、描述性預報向數字化、格點化預報發展的。
比如,原先氣象部門發布的城鎮天氣預報,內容只包括2400 多個城鎮的天氣現象、高低溫和風速風向預報,頻次也只是一天三次,預報的時間精度和空間精度不夠高。2012 年,國家氣象中心推出了一個新的預報產品,即大城市精細化預報,該產品把全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24 小時內的天氣預報進行細化,每6 小時開展一次預報,降水量報到毫米,但即便這樣也不夠精細,不能滿足各行業及公眾的需求。
需求推動了業務的發展。2010 年左右,「網格預報」這一概念被引進到我國的精細化預報業務中。
如何理解它呢? 可以這樣比喻,就像地球上的經緯網一樣,我們可以把中國以及每個城市所在的區域分解成許多個5 公里×5 公里、甚至1 公里×1 公里的網格,
而公眾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個的網格中,每個網格中的天氣情況也會有所差異。
2.
2. 智能網格預報之「智能篇」
「阿爾法」圍棋(AlphaGo)三盤連勝擊敗長期排名世界第一的棋手柯潔,讓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未來既心生隱憂,又充滿期待。許多行業都是如此,氣象預報也不例外。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的核心特徵之一便是智能化。
在所有可以體現智能化的氣象前沿科技成果中,最重要的是數值預報和集合預報。
高解析度智能網格需要高解析度區域數值預報模式支撐,
而我國目前有四套業務化運行的高解析度模式,包括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研發的全球數值預報模式GRAPES和北京、上海、廣東三個區域氣象中心研發的高解析度模式。
如何將它們放在一個盤子里隨取隨用?
中國氣象局在上海建立了一個數值預報雲(目前正在升級為智能網格預報雲),將這四種核心氣象預報模式放置在雲端,
全國氣象部門通過數值預報雲客戶端均可至「雲」上快速共享高解析度的數值預報模式產品。
在「取用」的過程中,各省級氣象部門開展對模式的數據處理、診斷分析、解釋應用、交互訂正,形成省級網格預報產品。由於省級製作的網格預報將是未來全國智能網格預報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這朵「雲」意義重大。
3. 智能網格預報之「服務篇」
6月21日到24日,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達92毫米。但差不多同時收到預警的人,身邊的暴雨卻並未同一時間抵達。21日晚上,河北、天津、北京南部率先有雨,一時謠言四起。22日,又是一天漫長的等待,當天深夜,暴雨終於如約而至。
在這場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天氣預報是准確的,但天氣預報與公眾的需求並沒有完全契合,有的地方下雨了,有的地方還沒下。
如何與公眾需求相契合就是智能網格預報業務要解決的問題。智能網格預報的初步目標是把全國分成5公里×5公里的網格,在這個基礎上每隔1小時更新一次預報,如果遇到重大天氣過程,更新的頻率還會加快。
也就是說,如果還是同樣一場雨,
無論你身在北京哪一個角落,你得到的天氣預報將是你所處的5公里網格範圍內的天氣預報。
假如你在南邊的某個「網格」里,那你和北邊、甚至距離你不遠的西南邊、東南邊某個「網格」里收到的天氣預報是不一樣的,你只需要在你所在地下雨前做好准備即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避免了無謂的恐慌,限制了謠言的傳播。
以航海氣象服務為例,精細的海洋網格預報能給海上航行的船隻提供航線上精細的預報信息,為安全海洋提供強大數據支撐。
隨著氣象科技的發展,5公里和3小時,這兩個數字會越變越小,這意味著網格預報的精細化程度會越來越高。
③ 天氣預報是怎麼形成的
天氣預報的定義
那麼,什麼叫天氣預報呢?天氣預報就是應用大氣變化的規律,根據當前及近期的天氣形勢,對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天氣狀況進行預測。它是根據對衛星雲圖和天氣圖的分析,結合有關氣象資料、地形和季節特點、群眾經驗等綜合研究後作出的。如我國中央氣象台的衛星雲圖,就是我國製造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攝取的。利用衛星雲圖照片進行分析,能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率。天氣預報就時效的長短通常分為三種:短期天氣預報(2~3天)、中期天氣預報(4~9天),長期天氣預報(10~15天以上)。中央電視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地區或城市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陰晴雨雪、最高最低氣溫、風向和風力及特殊的災害性天氣。就我國而言,氣象台准確預報寒潮、台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出現的位置和強度,就可以直接為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服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動范圍空前擴大,對大自然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而天氣預報就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根據氣象觀測資料,應用天氣學、動力氣象學、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對某區域或某地點未來一定時段的天氣狀況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預測。它是大氣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對人們生活有重要意義。
[編輯本段]
天氣預報的發展
天氣預報的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①單站預報。17世紀以前人們通過觀測天象、物象的變化,編成天氣諺語,據以預測當地未來的天氣。17世紀以後,溫度表和氣壓表等氣象觀測儀器相繼出現,地面氣象站陸續建立,這時主要根據單站氣壓、氣溫、風、雲等要素的變化來預報天氣。②天氣圖預報。1851年,英國首先通過電報傳送觀測資料,繪製成地面天氣圖,並根據天氣圖製作天氣預報。20世紀20年代開始,氣團學說和極鋒理論先後被應用在天氣預報中。3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的發明、高空天氣圖的出現、長波理論在天氣預報上的廣泛應用,使天氣演變的分析,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40年代後期,天氣雷達的運用,為降水以及台風、暴雨、強風暴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提供了有效的工具。③數值天氣預報。20世紀50年代以來,動力氣象學原理、數學物理方法、統計學方法等,廣泛應用於天氣預報。用高速電子計算機求解簡化了的大氣流體力學和熱力學方程組,可及時作出天氣預報。尤其是60年代發射氣象衛星以來,衛星的探測資料彌補了海洋、沙漠、極地和高原等地區氣象資料不足的缺陷,使天氣預報的水平顯著提高。
④ 15天天氣預報准確率
不可能有準確的數據的 我國地大物博,地理條件分布也千差萬別, 中央氣象台預測的相對准些,但是完全可能存在旁邊的村子下雨了,而你們村子沒雨的情況,這如何算呢? 天氣預報只是預報的一種趨勢,別太較真了。
⑤ 預報天氣是氣象工作者的事情與我們無關
這種說法,邏輯有問題,天氣預報是為誰服務?你不一定享受天氣預報有服務,但絕對不是為預報員自己預報天氣。
⑥ 天氣預報背後隱藏了哪些黑科技
說到夏天,不僅陽光明媚,而且還會遭遇橫掃沿海地區的台風。讓我們聽聽專家們介紹那些有助於提高天氣預報准確性的「黑色技術」,也就是說,它們在極端天氣到來之前為公眾生活提供指導。台風是影響我國夏季的主要天氣。雖然它能緩解高溫乾旱,補充淡水資源,但其巨大的風力、暴雨和風暴潮也給沿海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災害。近年來,隨著綜合天氣預報模型和衛星觀測技術的進步,我國台風預報路徑的誤差正在縮小。
我們已經盡早將氣候服務納入城市規劃。在分析城市詳細空間氣候環境的基礎上,我們將其「轉化」為規劃建議圖,不僅可以預防或減少城市化帶來的氣候問題,還可以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出規劃和調整建議,從而達到緩解城市氣候問題的目的。」
⑦ 天氣預報的由來是什麼
天氣和氣候的冷暖、風霜雨雪的變化,對人們生活、生產實踐是再重要不過的事。穿衣、走路甚至居住,都免不了要看天行事。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與天作斗爭,與地作斗爭,逐漸掌握了氣象方面的一些知識,根據物象、天象來預測天氣。
遠在3000年前的商代,我國就用甲骨文來記載關於刮風、下雨、旱、澇等的天氣情況了。這是公元前1217年商代甲骨文的氣象記錄,上面的文字是:癸亥卜,鼎(真)旬。三月。乙丑,夕(夜),雨。丁卯,明,雨。戊(辰),小采日,雨,風。己(巳),明,啟(霽)。壬申,大風自北。
對於天氣現象產生的原因,我國古代人民對一些現象作了解釋。《莊子》一書中說:「大塊噫氣,其名為風。」這說明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而形成的。南宋的朱熹對雨的產生作了解釋:「氣蒸而為雨,如飯甑蓋之,其氣蒸郁而汗下淋漓。」他還說過露不是降落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露者,夜氣著物而潤澤於道旁也。」
我國古代的史書以及各地的地方誌上,都有較詳細的氣象記錄。從漢代以來,就記錄了大旱、大寒以及霜雪冰雹等特殊的氣象,特別是各朝的首都一帶地區更為詳細。
我國很早就使用氣象儀器來觀測天氣狀況了,是最早發明風向計和雨量器的國家。東漢的張衡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它立一根5丈(約16.7米)的高竿,竿上裝一隻可以轉動的銅鳥,根據銅鳥隨風轉動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麼風向了。這同12世紀外國書籍上記載的候風雞相似,比銅鳥的記載要晚1000年。
我國古代還有一種風向旗,在旗上系著小鈴,掛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麼風。這同現代的風向袋相似。
我國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數書九章》中有記敘。雨量器大小統一標准,圓筒直徑14厘米,並有銅制的量雨標尺。
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除了使用少數氣象儀器外,主要依靠物象、天象來預報天氣。
到了17世紀,科學家發明了氣壓計和溫度計,而後又相繼發明了溫度計和風速儀,這樣就可定量測定某地的天氣狀況了。
氣象工作中最重要的天氣預報是怎樣誕生的呢?1854年11月14日,風暴突然襲擊黑海,風速達每秒30米,海上掀起巨浪,英法聯軍艦隊正在海上協助土耳其同俄國作戰,幾乎全軍覆滅。後來,法國軍隊的作戰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長勒佛里埃研究風暴的來龍去脈。他分別寫信給各國的天文、氣象工作者,要求他們提供這次風暴發生前後幾天里的氣象情報,收到了250封回信。根據這些報告分析,原來這次風暴來自大西洋,自西向東吹向黑海,出事前兩天,西班牙和法國首先受到影響,如果那裡設有氣象台、站,而那時已有了電報,如果把風暴的消息早日電告英法艦隊,就可以減少損失。
1855年,勒佛里埃在法國科學院作報告說,如果建立了氣象站網,用電報集中到一個氣象總台,分析繪製成天氣圖,就可能推斷出風暴的行蹤。當時,社會上需要有關氣象消息,法國於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系統,這比用諺語作預報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1856年,巴黎的氣象局每天都印製出當天的天氣圖。1863年開始,在報刊上開始刊登天氣預報。很快,在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展了氣象工作,從1914年開始,又將各國資料匯集在一起,繪制出全歐洲的統一的天氣圖。
到了20世紀4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被發明和應用後,從此除了同時匯集的各地氣象站、台的地面資料,又增加了高空氣象資料。有了高空天氣圖,就出現了氣壓場為中心的長波理論和氣壓系統的發展理論,它可以作出未來3~5天天氣狀況的預報。
挪威氣象學家維·比揚克尼斯首次嘗試把天氣預報問題變成數學問題,由於工作十分艱巨,沒能實現。後來,英國數學家裡查遜組織人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出24小時的預報。由於計算過於簡單,效果也不好。里查遜說,如果要同天氣「比賽」,每天大約要幾萬人日夜不停地計算才行。從此,就再沒有人去用數學來求解計算了。
電子計算機出現了,計算速度真神。幾萬人一天的工作量,用電子計算機來計算,只要幾分鍾就解決問題啦。從此,氣象學家越來越完善了預報方程。在方程中,既考慮到大陸,也考慮到海洋;不僅考慮到平原、高山,還考慮到高空。20世紀50年代起,氣象學家實現了一種新型的預報方法——數值天氣預報。它完全由電子計算機計算作出預報。它既可以測算未來12小時、24小時、48小時的短期天氣,也可以預報5天、10天、15天的中期天氣。氣象學家甚至利用新發現的大氣中的一種特長的慢波,通過精密計算預報未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天氣。
華沙大學的波蘭科學家在進行國際氣象規劃的研究工作中,為近500年天氣異常性規律的預測,研製了一種數學模擬器。根據氣象學家近200年積累的大量氣象學資料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他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運算,並揭示了有規律的溫度變更和降水變更量,其中溫度周期數為11年、22年、90年和220年;降水量變更周期為11年、22年、75年和230年。這些周期數與太陽運動情況密切相關。他們作出了未來500年的氣候預報(只適應於東歐各國);最冷的冬天在2001年、2504年、2247年和2492年;特別溫暖的冬天是2151年和2360年。最酷熱的夏天在2027年、2138年、2218年、2398年和2478年;涼夏在1997年、2078年、2168年、2257年、2347年和2435年。近100年內降雨量最多的年份是在1998年。
⑧ 氣象部門製作天氣預報的五到順序能顛倒嗎為什麼
1、負責轄區內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計劃及氣象業務建設的組織實施;各類氣象活動的指導、監督和行業管理。\r\n 2、負責發布臨近短時、短期天氣預報,製作發布公眾天氣預報,向政府提供氣象決策服務,及時提出氣象災害防禦措施,對重大氣象災害作出評估。組織管理轄區內防雷減災工作。依法對新建(構)築物防雷設計進行審核;依法對轄區內防雷設施進行周期檢測(驗收);對從事防雷產品生產、銷售及從事防雷工程設計、施工的單位或個人進行資質認定和監督管理;負責組織雷電災害調查、統計和鑒定工作。\r\n 3、組織管理轄區內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負責轄區內灌充施放升空氣球或系留氣球的安全管理。\r\n 4、負責轄區內農業氣象技術推廣的管理。組織對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提出利用、保護氣候資源和推廣應用氣候資源區劃成果的建議;負責對本市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使用氣象資料的審查核准。\r\n 5、負責監督、檢查有關氣象法規的實施,對違反氣象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依法進行處罰,承擔有關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 \r\n 6、承擔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交辦的其它事項。
⑨ 科學家對於准確地進行天氣預報或者改變天氣進行了怎樣的科研及遇到怎樣的困難
科學家們於很早以前,就一直力圖研究分子、原子和初始煙霧狀微粒的運動,以及這些微粒如何結合起來開始形成凝結狀的。當這些微粒的集合體發展成為雲滴時,至少要有100萬個這樣的雲滴結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雨點,而是否會成為一個雨點取決於雲滴表面的電、化學和空氣動力的特性,以及其數量和密度。要准確地進行天氣預報或者要改變天氣,必須首先了解這些微物理過程。這些過程有許多已在地面宰驗室中做過研究並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克服重力效應的技術困難。
⑩ 未來十五天天氣預報准確率有多少
各位專家與朋友們:大家好!
目前我們的天氣預報准確率在百分之八十多點,當然這是對24小時的預報而言,那麼對未來半個月預報就可想而知是很低了。我為這件事,整整巳經化廢了近30年的時光,我總的想法是堅決放棄當前普遍的方法———即還是老樣子走對記憶功能極差的大氣研究的辦法,必須走天文這條路,因為我想大氣變化的動力來源於太陽糸中各大星球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只有了解這動力的変化規律,與晴雨的關系,才能真正為人類提供出一個可以指導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長期天氣預報來。這就是我認為的必須從天文學中找到一個長期天氣預報方法。目前我自我感覺還良好!而且由於其它原因,也對與我們季節相反的南半球作了近一年的研究,自我感覺也良好。
目前我正在整理,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爭取盡量早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為祖國的建設和人們生活服務。 浙江金華市市民———蔣作敏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