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智能製造的發展將給中國經濟帶來怎樣的助推力
首屆世界智能製造大會的主題是「讓製造更聰明」,其中包括一個高峰論壇、八個主題論壇、一個世界智能製造展覽會和八個專項活動,30多個國家的世界500強、285家企業參會,27位中外院士和200多位知名人士等4000多人參加了大會。大會最吸引人眼球的莫過於智能製造展覽會,南京最大的國際博覽中心用三個獨立的展館分別展示了智能製造優秀企業的最新成果,這些展示品的共同特點是秀靈活、秀智能,例如世界五百強ABB帶來了會根據參觀者的面貌現場畫素描的機器人;德國庫卡帶來的工業機器人會手腳並用打架子鼓;而日本安川電機展台上的九隻機械臂可以隨著音樂進行舞龍表演,現場參觀者也大呼過癮。
我國的企業也拿出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製造的解決方案,例如製造業企業徐工集團在現場展示了工業大數據平台——徐工在線,這也是全國首個工業物聯網的大數據平台。據徐工信息總經理張啟亮介紹,他們已經把30多萬台工程機械匯聚到了這個平台上,通過感測器和網路,平台上的機械設備的故障可以被實時的監測到,並且可以及時向用戶提出維修的建議。特別是近一半的故障都可以通過遠程的調教來解決,不僅大大方便了用戶,還節約了運維的成本。
張起亮說,這些數據對於企業布局銷售維修也非常有幫助,智能製造並非意味著在流水線上使用工業機器人進行生產,智能製造是指從研發到銷售的每個環節都要像人一樣思考,能夠自動管理和智能檢測。
除了現場的精彩呈現之外,大會的另一個亮點就是工信部今天在南京正式發布了中國職能製造十三五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前,推進智能製造實施「兩步走」戰略:
第一步就是到2020年,智能製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製造業重點領域實現數字化製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
第二步就是到2025年智能製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化轉型。為了實現這些目標規劃提出了10大重點任務,包括加快攻克關鍵技術的裝備;第二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的創新;第三是建設智能製造的標准體系;第四是構築工業互聯網的基礎等等一共10項舉措。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中國製造業日益發展,到2015年已經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但是在品牌的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仍與其他先進國家有較大的差距,大而不強仍是亟需破解的瓶頸。目前國內經濟下行,投資增速的放緩,必須把推進智能製造作為培育先進製造業的一種新動力來抓。
眾所期待的《智能製造「十三五」發展規劃》終於發布,《規劃》提出到2025年前,推進智能製造實施「兩步走」戰略,同時提出加快攻克關鍵技術裝備、加強共性技術創新、加大試點推廣力度、構築工業互聯網基礎、培育智能製造生態體系等十大重點任務。
《智能製造「十三五」發展規劃》還提出,將發展智能製造作為長期堅持的戰略任務,分類分層指導,分行業、分步驟持續推進,在「十三五」期間同步實施數字化製造普及、智能化製造示範引領,以構建新型製造體系為目標,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為重要抓手,著力提升關鍵技術裝備安全可控能力,著力增強基礎支撐能力,著力提升集成應用水平,著力探索培育新模式,著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為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打造我國製造業競爭新優勢、建設製造強國奠定扎實的基礎。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瑞進行了分析解讀。
『貳』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智造」取得了哪些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信息化是推動時代進步的強大引擎。7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喜迎70周年華誕。回顧我國工業、製造業以及信息通信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大致可以用五個關鍵詞概括總結「中國智造」的宏觀發展成就:
1.第一製造大國」
2018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突破了30萬億元,佔全世界份額的28%以上,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有220多種工業產品中國的產量占居全球第一。
2.「完整的工業體系」
目前我們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3.「創新驅動發展」
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正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技術創新水平,成為促進我國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
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1.06%,規模以上工業有效發明專利數93.4萬件。一些技術已經從過去的「跟跑」躍升到「並跑」狀態,甚至向「領跑」邁進,比如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通訊設備等產業,都已處於國際領先的地位。
4.「兩化深度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在不斷提升:
截止到2019年6月,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就是用數字化的工具去搞研發設計,達到了69.3%;關鍵工序的數控化率,像生產線上用的數控機床,比例達到了49.5%。開展網路化協同、服務型製造、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的企業比例,分別達到了35.3%、25.3%和8.1%。
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已經超過了50家,重點平台平均連接的設備數量達到了59萬台。
2018年,數字經濟的規模達到了31.3萬億元,居全球第二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加快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我們搶抓第四次工業革命機遇奠定了堅實基礎。
5.「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在增加就業、穩定增長、促進創新方面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
中央和地方還將通過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更多機會、更大的空間和更強的活力。
『叄』 我國智能製造技術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如今成為「世界工廠」
發展至今,我國製造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為26.5萬億元,持續占國民生產總值(GDP)30%左右的比重,是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自主品牌汽車佔有率低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2018年汽車產銷量達到,蟬聯全球第一。但是,由於德國、法國、日本、美國等汽車工業歷史悠久,技術領先,中國汽車的自主品牌佔全球的市場份額較低。根據Fucos2move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汽車廠商銷量前十名均為國外企業,無中國品牌。
——高端數控機床自給率不足
隨著技術的快速更新迭代,一個國家數控機床水平的高低已經在一定程度決定了該國製造業水平的高低。我國數控機床近年來發展維持穩定增長的態勢,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3389億元。但不同等級的數控機床的國產化率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高端數控機床自給率嚴重不足。
我國需要突破自主核心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精密工藝技術、測試控制技術等研製瓶頸,打破發達國家對我國工業製造的限制和制約,實現中國製造在高端領域的重點突破。而智能製造能對現有製造業進行提升,包括縮短開發周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此外,智能製造將會推動製造業發展出全新的製造模式,包括柔性製造、生物製造、綠色製造、分形製造等。智能製造已成為全球製造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集成電路用電子化學品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肆』 什麼是智能製造
智能製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它在製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
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合作共事,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製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它把製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4)智能製造成果擴展閱讀:
綜合特徵
智能製造和傳統的製造相比,智能製造系統具有以下特徵:
自律能力
即搜集與理解環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並進行分析判斷和規劃自身行為的能力。具有自律能力的設備稱為「智能機器」,「智能機器」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獨立性、自主性和個性,甚至相互間還能協調運作與競爭。強有力的知識庫和基於知識的模型是自律能力的基礎。
人機一體化
IMS不單純是「人工智慧」系統,而是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是一種混合智能。基於人工智慧的智能機器只能進行機械式的推理、預測、判斷,它只能具有邏輯思維(專家系統),最多做到形象思維(神經網路),完全做不到靈感(頓悟)思維,只有人類專家才真正同時具備以上三種思維能力。
因此,想以人工智慧全面取代製造過程中人類專家的智能,獨立承擔起分析、判斷、決策等任務是不現實的。
人機一體化一方面突出人在製造系統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在智能 機器的配合下,更好地發揮出人的潛能,使人機之間表現出一種平等共事、相互「理解」、相互協作的關系,使二者在不同的層次上各顯其能,相輔相成。
因此,在智能製造系統中,高素質、高智能的人將發揮更好的作用,機器智能和人的智能將真正地集成在一起,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伍』 我國智能製造發展現狀和難點
即將到來的2020年是「中國製造2025」的第五年,也是智能製造業「十三五」規劃的最後一年。當前全球各國都將製造業放到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智能製造已成為高端製造業競爭的主戰場。圍繞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國務院發布了《中國製造2025》,明確製造業強國的五大工程和十大領域。智能製造工程作為五大工程之一,成為國家全力打造製造強國的重要抓手。
整體來看,智能製造產業市場潛力大,各地爭相搶占智能製造高地。目前,我國智能製造形成了4大聚集區:
環渤海地區:依託地區資源與人力資源優勢,形成「核心區域」與「兩翼」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其中,北京在工業互聯網及智能製造服務等軟體領域優勢突出。
長三角地區:培育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集群,智能製造發展水平相對平衡。
珠三角地區:加快機器換人,逐步發展成為「中國製造」主陣地。其中,廣州圍繞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核心區建設,深圳重點打造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產業製造基地、國際合作基地及創新服務基地。
中西部地區:落後於東部地區,尚處於自動化階段,依託高校及科研院所優勢,以先進激光產業為智能製造發展的「新亮點」,發展出了技術領先、特色突出的先進激光產業。
智能製造行業開發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
『陸』 智能製造有多牛
智能製造就是要把不轉換思維的企業淘汰了!
前一段時間,德國KUKA公司單臂機器人(27.690, -0.47, -1.67%)DR Agilus與乒乓名將蒂姆•波爾的「人機大戰」視頻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雖然最終波爾以11:9的比分拿下比賽,但德國的工業技術依然讓人驚嘆。或許令人有些恐慌的是,這其實是一場兩年前的比賽,成果來源於德國2013年提出的工業4.0高科技戰略計劃。
裹挾著智能製造、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一些列新鮮概念的工業4.0時代已撲面而來。作為傳統的製造業大國,中國也提出「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向製造業強國轉變。中國的傳統企業將如何利用這次技術革命實現轉型?早已在機械扭轉的「咔咔」聲中嗅到商機的初創企業,又如何在大浪淘沙中站穩腳跟?
要坦然擁抱工業4.0時代,應從三個方面轉變思維。
1、解決用戶痛點
此前在互聯網創業圈中流傳甚廣的一句玩笑話:「不以解決用戶痛點為目的的創業都是耍流氓」,亦可以套用於工業4.0時代專注轉型、創業及技術提升的企業。當傳統流水線式的標准化生產已對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無能為力時,精準定位並解決用戶的痛點就成為企業得以發展的關鍵。
在智能製造生態圈演化的時代,想要在人工智慧、智能製造領域創業成功,首先需要找尋用戶痛點、切入點跟引爆點。在舊有的生態圈裡找到創新之處,你要找到這個生態圈裡最烏煙瘴氣的地方,這里蘊含著商機,然後你再針對痛點提出解決方案。」
在人工智慧、無人機等概念被炒得火熱時,創業者應冷靜地思考。我們正處在從弱人工智慧向強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時代,這中間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所以科技創新人士要耐得住寂寞,而不是整天尋找風口,只有找到切入點,鑽研怎樣的解決方案可以擊中用戶核心的痛點,才能從中挖掘出商機。
2、從封閉到開放
機器人作為一個系統的整合,每一塊都需要把已有的技術盡量融合。但目前並沒有很好的工具來幫助機器人企業制定需求,設計原型。也正是如此,服務機器人領域沒有大的玩家,因為每一個節點都需要巨大投入。
機器人創業公司應「抱團取暖」,面對如此高額的成本,若想使工業4.0落地,單靠機器人企業提升技術是無法做到的,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應該有一種合作的心態。
比如,根據汽車4S店服務的概念,也可以有機器人4S服務,對於企業級客戶的機器人版塊,可以承擔所有的技術服務,提供維修、維護、改造等一條龍支持,以消除商業客戶使用的後顧之憂。」
3、以系統價值代替數字指標
那麼,是否當科創企業們找到了用戶痛點,提出了精準的解決方案,並彼此打開傳統封閉的大門,各領域本著開放的心態展開合作,將商機變為表格中實實在在的銷量,資本會不會就對其窮追不舍,青睞有加呢?
數字化的指標已不是衡量價值的最重要標准,在工業4.0時代,需要轉變思維的不止傳統企業和創新企業,包括投資方都需要用嶄新的視角來衡量企業價值。
資本對公司的評估將不再僅聚焦於單個的點,而是基於系統的、整體的價值。以智能硬體創業公司為例,中國智能硬體創業公司具有良好的供應鏈、優秀的科技人才,且設計實力提升快等優勢,智能硬體創業要取得成功,需要明確的競爭策略、精確的產品定義、精緻的設計和持續的產品演進路線圖,這些都是傳統製造未曾對企業提出的系統價值要求。
在提升企業系統價值的前提下,中國有機會在智能硬體領域出現多個世界級的企業,也有機會誕生更加創新的商業模式。
『柒』 智能製造系統的什麼是智能製造
一種由智能機器來和人類專家源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它在製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
智能製造系統,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它在製造過程中能以一種高度柔性與集成不高的方式,藉助計算機模擬人類專家的智能活動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從而取代或者延伸製造環境中人的部分腦力勞動。同時,收集、存貯、完善、共享、集成和發展人類專家的智能。
(7)智能製造成果擴展閱讀
智能製造應當包含智能製造技術和智能製造系統,智能製造系統不僅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地充實知識庫,而且還具有自學習功能,還有搜集與理解環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並進行分析判斷和規劃自身行為的能力。
從智能製造系統的本質特徵出發,在分布式製造網路環境中,根據分布式集成的基本思想,應用分布式人工智慧中多Agent系統的理論與方法,實現製造單元的柔性智能化與基於網路的製造系統柔性智能化集成。
根據分布系統的同構特徵,在智能製造系統的一種局域實現形式基礎上,實際也反映了基於Internet的全球製造網路環境下智能製造系統的實現模式。
『捌』 智能製造是什麼與CPS有何關系
對於智能製造與CPS的關系易雲科技的理解是這樣的:CPS信息物理系統就是「互聯網++製造」系統,談及智能製造,首先要從歷史的角度來追蹤與智能有關的人類科技成果。三次工業革命所形成的工業智能,最近幾十年信息領域所形成的人工智慧,現在和未來即將形成的基於CPS技術的智能等。
『玖』 智能製造的發展歷史是什麼樣的
智能製造是指具有信息自感知、自決策、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製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具體體現在製造過程的各個環節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如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智能製造大體具有四大特徵:以智能工廠為載體,以關鍵製造環節的智能化為核心,以端到端數據流為基礎,和以網通互聯為支撐。其主要內容包括智能產品、智能生產、智能工廠、智能物流等。目前,急需建立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大力推廣數字化製造,開發核心工業軟體。傳統數字化製造、網路化製造、敏捷製造等製造方式的應用與實踐對智能製造的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智能製造的發展軌跡:
智能製造源於人工智慧的研究。一般認為智能是知識和智力的總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礎,後者是指獲取和運用知識求解的能力。人工智慧就是用人工方法在計算機上實現的智能。近半個世紀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產品性能的完善化及其結構的復雜化、精細化,以及功能的多樣化,促使產品所包含的設計信息和工藝信息量猛增,隨之生產線和生產設備內部的信息流量增加,製造過程和管理工作的信息量也必然劇增,因而促使製造技術發展的熱點與前沿,轉向了提高製造系統對於爆炸性增長的製造信息處理的能力、效率及規模上。目前,先進的製造設備離開了信息的輸入就無法運轉,柔性製造系統(FMS)一旦被切斷信息來源就會立刻停止工作。專家認為,製造系統正在由原先的能量驅動型轉變為信息驅動型,這就要求製造系統不但要具備柔性,而且還要表現出智能,否則是難以處理如此大量而復雜的信息工作量的。其次,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和激烈競爭的復雜環境,也要求製造系統表現出更高的靈活、敏捷和智能。因此,智能製造越來越受到高度的重視。
縱覽全球,雖然總體而言智能製造尚處於概念和實驗階段,但各國政府均將此列入國家發展計劃,大力推動實施。
1992年美國執行新技術政策,大力支持被總統稱之的關鍵重大技術(CriticalTechniloty),包括信息技術和新的製造工藝,智能製造技術自在其中,美國政府希望藉助此舉改造傳統工業並啟動新產業。
加拿大制定的1994~1998年發展戰略計劃,認為未來知識密集型產業是驅動全球經濟和加拿大經濟發展的基礎,認為發展和應用智能系統至關重要,並將具體研究項目選擇為智能計算機、人機界面、機械感測器、機器人控制、新裝置、動態環境下系統集成。
日本1989年提出智能製造系統,且於1994年啟動了先進製造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包括了公司集成和全球製造、製造知識體系、分布智能系統控制、快速產品實現的分布智能系統技術等。
歐洲聯盟的信息技術相關研究有ESPRIT項目,該項目大力資助有市場潛力的信息技術。1994年又啟動了新的R&D項目,選擇了39項核心技術,其中三項(信息技術、分子生物學和先進製造技術)中均突出了智能製造的位置。
我國80年代末也將「智能模擬」列入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的主要課題,已在專家系統、模式識別、機器人、漢語機器理解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最近,國家科技部正式提出了「工業智能工程」,作為技術創新計劃中創新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製造將是該項工程中的重要內容。
由此可見,智能製造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它是製造技術發展,特別是製造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是自動化和集成技術向縱深發展的結果。
『拾』 智能製造的是誰提出的什麼時間提出的
我們沒有辦法准確考證是那個人、哪個機構在什麼時間第一次使用了智能製造這個詞語,相比之下,關注智能製造的由來與發展歷史,是更重要的事情。
工業製造領域應用「智能」這一詞語來表達某種概念、狀態或者期許,並沒有多麼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即便科技發達如當下,智能製造在全球范圍來講也尚未達到全面發展階段,畢竟人工智慧技術尚未成熟,智能製造也只是在初級階段打轉而已。
早在20年前,甚至半個世紀之前,世界各國政府在其工業發展計劃之中就已經開始出現於智能製造相關的表述了:
1992年美國執行新技術政策,大力支持被總統稱之的關鍵重大技術(Critical Techniloty),包括信息技術和新的製造工藝,智能製造技術自在其中,美國政府希望藉助此舉改造傳統工業並啟動新產業。
加拿大制定的1994~1998年發展戰略計劃,認為未來知識密集型產業是驅動全球經濟和加拿大經濟發展的基礎,認為發展和應用智能系統至關重要,並將具體研究項目選擇為智能計算機、人機界面、機械感測器、機器人控制、新裝置、動態環境下系統集成。
日在1990年4月本發起「智能製造系統IMS」,倡導展開國際合作與研究計劃。許多發達國家如美國、歐洲共同體、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參加了該項計劃。
1994年歐盟啟動了新的信息技術項目,在39項核心技術中,有三項技術(信息技術、分子生物學和先進製造技術)突出了智能製造的位置。
中國於80年代末就將「智能模擬」列入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的主要課題,並在專家系統、模式識別、機器人、漢語機器理解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國家科技部正式提出「工業智能工程」,作為技術創新計劃中創新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製造將是該項工程中的重要內容。
2015年9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2015年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名單,46個項目入圍,分布在21個省,涉及流程製造、離散製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智能製造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務等6個類別。
2018年,中發智造成立,搭建起中國第一家智能製造全生命周期、全生態服務平台,打造智能製造研究院、智能製造區域平台、智能製造國際平台、智能製造行業平台,分享智造頭條、提供智造方案、對接國際供需,解讀製造政策,全方位助力中國製造企業朝著智能製造的方向,奮力轉型,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