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南京下關濱水區復興成果

南京下關濱水區復興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08 16:11:18

❶ 中國文化復興的成果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百年中華民族精神覺醒的繼續,也是21世紀新時代的文化巔峰;自宋明理學以來,重新為中國文化史注入了豐厚的靈魂,在世界思想學術界樹立起了中國作為「世界學術文化中心」的新旗幟;為中華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譜寫了最為驚心動魄的黑夜與星空並存的經典;經歷93年的中國文藝復興運動,95年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2010年它上升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台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實現歷史的成功合流。
2011年,隨著時代的演進,中國政府歷史性的發出了文化自覺、文化強國、文化走出去的號召動員。 歷經諸多有識之士群體堅韌頑強的探索,由劉浩鋒主席領銜的大陸中華文化復興運動,2012年終於實現對中國文化核心智慧「天道」宇宙科學法則的現代化與全球化系統工程的復興重建,完成《宇宙和學——中華文化復興宇宙科學》,六卷,100萬字;由北京邏輯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博導、數理辯證邏輯第一人趙總寬教授親自作序——《一部讓我激動不已感慨萬分的當代傑出學術著作》。
該書以發明《中華天道數學邏輯學原理》為基礎,創建《心力倫理學原理》、《政治科學原理》、 《經濟科學原理》、 《美學科學原理》、《宇宙生命科學原理》等「宇宙科學」思想體系,與時俱進復興「中華天道」宇宙科學法則, 率先推動了中國邏輯學與數學從形式邏輯向辯證邏輯的轉向,指出西方文化自性危機邏輯缺陷以及周期政治、經濟、藝術危機所在,用「共富共和數學原理」,重建了實現整體與局部利益互補均衡的利益最大化的科學政治經濟藝術模式,顛覆重建了西方主流學術,為構建全球文化一體化新秩序打開了大門,吹響世界文藝復興的號角! 2012年6月19日,由世界和諧科學院、世界文藝復興協會、中華文化復興世界金融委員會共同主辦,中國老子同道會、世界佛教協會慈善事業基金管理委員會等聯辦,中華老子文化促進會、世界佛陀同道會(新加坡)大力支持,北京和諧大公文化公司承辦的「中華文化復興構建和諧社會暨中華文化復興512工程」在北京香山會議中心隆重舉行。 由世界和諧科學院榮譽主席孫式力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博導北京邏輯學會前會長數理辯證邏輯泰斗趙總寬教授、湖南社科院院長朱有志等任學術總顧問;中國文聯出版社副社長朱輝軍、武警總部直工委原副部長徐友金、湖南廣播電視報原副社長梁志濤、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副會長安衛華、世界佛教協會慈善事業基金管委會主任儒釋宗大和尚、中華文化強國行活動組委會副主任郭聞奇等出任學術委員會高級顧問兼評委;由國家畫院理論部研究員朱其、中南工業大學羅會均教授、中央黨校客座教授吳宗熿、中國文聯出版社著名書法家曾正國、陝西省委黨校曹飛教授、世界和諧科學院重彩研究所所長韓雪璜教授、香港衛視《亞洲新聞周刊》總編輯王璞、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員周翔 、煙台魯東大學教授於海飛、中國政法大學研究員京張星水等擔任評委,世界和諧科學院院長劉浩鋒出任世界聖賢和諧獎、世界文藝復興獎組委會主任;世界和諧科學院副院長、著名經濟學者高連奎任副主任。此外特邀世界和諧基金會秘書長楊燁、天津警備司令部原上校李廷聚等貴賓。
「文化復興512工程」就是一個科學院、一個協會、一個金融委員會、一個報社、一個出版社五大機構,與一個節日論壇、兩個獎的簡稱。包括老子世界院士節、「科學生存新時代論壇暨中華文化復興精神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聖賢和諧獎、世界文藝復興獎。
本次活動的宗旨是:「建中國為人類精神之都,創五洲為天下大同之家;舉世界文藝復興新旗幟,領和諧社會主義大潮流」。 《天道辯證邏輯的數學基礎與中華文化復興》/《天道是宇宙科學的數學邏輯學以及自然物理證明》皆多次入選全國邏輯學會議,引起學界高度贊譽,率先推動了中國乃及世界科學界由形式邏輯向辯證邏輯為發展主流的轉向《聖賢為首的民主集中制是現代禪讓制乃人類最優政治制度的數理邏輯證明——兼論實現和諧社會的數理哲學》一文有利於化解對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長期誤解,為堅持發展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義理基礎;
運用數學「均值不等式」推理「圓桶原理」、「等周定理」,破解了西方周期經濟危機,科學論證了建立在「利人利己、均衡之道」「道德經濟人」理性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實現資源配置最大收益的科學制度。並且從數學原理證明了佛家發圓滿菩提心乃宇宙科學,用數學幾何解密了中華核心智慧心學「天人合一」,論證出了心靈定律——「心能守恆與心極必反」;以及解密「天人同構」,破解了霍金「黑洞悖論」,建立宇能守恆定律,將科學與宗教修行貫通合一,在愛因斯坦未完成的大統一理論上,運用「心力」統一宇宙四大基本作用力,完成「宇宙統一場」原理,科學論證了上帝心力創建宇宙時空引力場,震撼世界學術界!
在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主辦的學術講座上,被學術界贊譽為:完成儒釋道基督伊斯蘭世界五大文化合流與科學的圓融統一,是繼宋明「理學」時代與東方文藝復興時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宇宙和諧科學哲學」(和學)時代與世界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歷史跨越。見證了21世紀中華文化復興領導人類文化更新與文明轉型提升,在世界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❷ 誰能給我來點南京市下關區熱河路地塊的資料~還有那個地塊以前規劃的一些情況~最好有以前的一些照片

經過 熱河路 的線路: 游4路 12路 16路 18路 39路 149路 172路 803路 816路 818路
http://nanjing.8684.cn/z_f9ad3730

熱河路:隸屬南京市下關區
以下為南京市下關區資料
基本概況
下關區地處南京市城區西北部,瀕江依城,是南京建設「融古都特色與現代文明於一體的現代化江濱城市」的窗口性區域,素有「金陵北大門」之稱。全區總面積30.91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24.29平方公里,長江水域面積6.62平方公里,沿江岸線近10公里。
全區轄有熱河南路、閱江樓、建寧路、寶塔橋、小市和幕府山等6個街道,轄有清江花苑、鹽大街、金川花苑、寶塔橋東街、河路道、五塘新村二段等62個社區。
下關區是南京市的重要交通樞紐,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自古水陸交通發達,路網系統較為完善,商業興盛,旅遊資源豐富,自然、人文景觀眾多,是全國科普示範城區。近年來,以建寧路市場一條街為龍頭的南京「第三商圈」品牌效應逐步顯現,目前,全區正常運營的各類市場有71個,其中國家級大市場4個,全國百強農副產品市場1個,市場總營業面積達95.5萬平方米,市場成交額420億元。下關是全國文化先進區,全區有省、市文物保護單位14個,著名的渡江勝利紀念碑和紀念館、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江南水師學堂,以及國家4A級景區閱江樓等均坐落在下關。下關區業余體校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中國羽毛球協會羽毛球單項學校」,被譽為「羽毛球世界冠軍的搖籃」。
自然地理
下關區地處南京市城區西北部,瀕江依城,是南京建設「融古都特色與現代文明於一體的現代化江濱城市」的窗口性區域,素有「金陵北大門」之稱。全區總面積30.91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24.29平方公里,長江水域面積6.62平方公里,沿江岸線近10公里。其境內的護城河,秦淮河,三汊河等縱橫交錯。地貌形態為殘丘和崗地,地形坡度較陡。殘丘岩性主要為白雲後灰岩,砂岩,泥岩組成,風化層厚1~5m不等,鬆散。崗地主要由下蜀土構成,厚度一般在5~10之間,局部地帶在10m以上。
在氣候區劃上,南京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南京處於西風環流控制之下,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冬季受歐亞大陸氣團影響較深,天氣晴朗、寒冷、乾燥。夏季受歐亞大陸低壓區影響,天氣炎熱,雨水充沛。春秋兩季是冬、夏交替過程中的季節,多以乾燥涼爽天氣為主。
歷年平均氣溫:14.4℃,年均最高氣溫20.4℃,平均最低氣溫11.6℃,極端最高溫43℃(1934.7.13),極端最低氣溫-14℃(1955.1.6)。
日最大降水量:198.5毫米(1931.7.24),小時最大降水量68.2毫米,最長連續降水日177.3毫米/12日。
歷年平均相對濕度:76%,最大月均相對濕度為81%,最小月平均相對濕度為73%,年內變化6、7月大,4、5、8、9月小。
風向、風速:年均風速3.6米/秒,最大風速27.8米/秒(1934.7.1N.W),極大風速39.9米/秒(1934.7.1N.W),主導風向為東北西南向,夏季以東南風為主。
霜凍期:全年無霜期達200~300天。
災害性氣候:
台風:南京受台風影響,平均每年可有1~2次,多在6~10月,其中8月最多,7月次之。
寒潮:入侵南京的寒潮(即24小時內氣溫下降10℃以上,最低氣溫降至5℃以下的
天氣)平均每年5.5次,以12月出現次數最多。南京從10月到4月均可有寒潮天氣出現。
冰雹:以3月和5月出現機率較高,各為33%。
炎熱高溫:日最高氣溫≥35℃的高溫天氣,全市從6月上旬至9月中旬都可能出現,並以7月中旬至8月下旬出現較多。

南京市的春季大致始於3月下旬或4月上旬,到5月下旬或6月上旬結束,平均歷時60-70天。春季是從冬半年到夏半年的過渡季節,在大氣環流方面,春季仍處於冬季型的大氣環流控制下,即受近地面系統的冷空氣和高空的西風環流影響為主,但環流強度比冬季已大為減弱。春季的天氣特色為:氣溫逐漸升高;降水比冬季明顯增加;天氣過程多變。

南京市的夏季大致從6月上、中旬到9月中旬,歷時100天左右,明顯可分為初夏的梅雨天氣和盛夏的伏旱天氣。 初夏的梅雨天氣 全市每年初夏(6-7月),往往有一段連陰雨天氣,即出現頻繁的降水過程,雨量也較多。此時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時期,故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天氣的特點是:降水量特別豐富,相對濕度大,氣壓偏低,雲量多,日照少,地面風力較弱,時有暴雨發生。 盛夏的伏旱天氣 南京市每年7-8月間,在梅雨期結束後,便進入盛夏天氣。若這時南京市處在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的直接控制下,便出現晴熱高溫少雨的時期。

秋季是從夏季到冬季的過渡季節,南京市秋季大致從9月中旬到11月中旬,歷時60天左右.由於我國冬季風爆發南下時,首先從地面置換夏季風,故迅速而干凈。往往通過1-2次較強的冷空氣爆發南下,在15-20天的時期內即可完成從夏季風環流轉變為冬季風環流。但高空的副熱帶高壓的南撤相對地較緩慢,所以秋季的9-10月間,常常形成低層冷高壓的上面疊加著副熱帶高壓, 使長江流域出現持久的「秋高氣爽」的好天氣,成為天氣最好、最舒適而有利於秋收的黃金季節。當然有些年份會出現連續陰雨或台風暴雨的天氣,有時還會出現早霜、冰雹等天氣完成從夏季風環流轉變為冬季風環流。

南京市從11月中旬到翌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為冬季。冬季氣候的特色是受冷空氣控制,寒冷而乾燥。南京市冬季的天氣過程主要是受寒潮或冷空氣的影響過程,平均每隔7-10天就有一次,每次冷空氣南下時,南京市大都出現明顯的降溫、大風和雨雪過程,爾後天氣轉晴,出現霜凍,並逐漸轉暖,形成明顯的寒、暖交替現象。冬季的主要天氣特點是冷而干。降溫和大風是主要的天氣現象。
人口民族
下關素稱南京的「北大門」,濱江而居,沿江10公里岸線,為南京長江的主航道岸線。2004年下關區總人口29萬。
下關區共有戶籍居民 103638戶,293895人,其中:漢族人口佔98.1%,來自回、藏、蒙、水、布依、哈薩克、維吾爾、高山族等20個少數民族的人口佔1.9%。
經濟概況
下關素稱南京的「北大門」,濱江而居,沿江10公里岸線,為南京長江的主航道岸線,大江南北的主動脈——南京長江大橋和京滬鐵路從這里通過,沿岸匯聚了富有古都文化特色的明城牆風貌區、展示現代城市文明的濱江風光帶和別具自然山川靈秀的幕燕風景區,是景色最為秀美、經濟最為繁榮、交通最為便捷的地段,更是居江觀城、居城觀江最為理想的區域,是南京乃至江蘇沿江最為重要的窗口之一,也是沿江開發的重點地區。
豐富的舊城資源使下關成為最具開發潛力的濱江高尚居住區。下關區舊城總面積約佔南京舊城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今年房地產開工在100萬平方米以上,加上基礎設施、綜合環境整治等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約35億元。寶善新區的規劃建設已經成為我區乃至全市舊城改造的樣板和亮點工程。寶善新區將通過激發沿江濱水活力,建成為南京最適合居住、最具活力的濱江高尚居住區。未來5年我區舊城改造面積將高達300萬平方米,隨著沿江開發的深入推進,該區必將成為南京最具開發潛力的濱江高尚居住區。
下關區域內集中了南京汽輪電機集團、下關發電廠、長江油運公司、紫金集團等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集團。如金陵船廠年造船能力達10萬綜合噸,出口創匯名列南京市和中國航運集團之冠,擁有可停泊5艘20000噸級船舶的舾裝碼頭;南京汽輪電機廠電站設備的年生產能力已超過一百萬千瓦,發電機與汽機配套生產, 市場覆蓋面已達全國二十六個省市,並打入東南亞市場。再則,隨著南京市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步伐加快,下關區將有大批資源走向社會、走向市場,尋求合作。
近年來,下關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兩個率先」和「富民強區、加快發展」目標,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重點實施沿江開發、富民強區、開放立區、科教興區、依法治區五大戰略,突出優勢產業的發展和提升,突出城市功能的培育和完善,突出重大項目的建設和服務,加快建設市場繁榮、物流集聚的商貿強區,富有古城風韻、濱江特色的旅遊名區,現代文明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的文化大區,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環境優良的濱江新區。全區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2004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99億元,同比增長17%;固定資產投資18.1億元,同比增長67.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1億元,同比增長17.3%;全口徑財政收入7.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2.2億元。
市場建設成績顯著。著力打造建寧路市場一條街和南京市第三商圈品牌,先後建成了易初蓮花建寧店、家樂福超市、玉橋市場等一批市場,全區現有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的專業性市場24家,其中營業額億元以上的市場17家、大型超市3家,各類市場總經營面積達90萬平方米。2004年,新建擴建玉橋市場二期、大方國際家居廣場一期、白雲亭副食品商城二期等8個市場項目,其中7個市場相繼開業,新增營業面積16.4萬平方米。全區市場成交額420億元,同比增長23%。建寧路市場一條街已初具規模,南京「第三商圈」品牌效應逐步顯現。
開放型經濟跨越發展。組建了區招商服務中心和外商投訴中心,以優惠政策、優質服務、優良環境,千方百計吸引外商到區內投資興業。1998至2004年,共計實現合同利用外資2.7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9億美元。其中,2004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3家,合同利用外資1.09億美元,同比增長45.8%;實際利用外資5107萬美元,同比增長51.4%。
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制定並落實了扶持私營個體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私營個體經濟貸款擔保基金和下崗失業人員小額貸款擔保基金,運作范圍不斷擴大。組建了區私營個體經濟咨詢投訴中心,著力解決私營個體經濟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通過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放寬生產經營限制,優化投資環境,加快了私營個體經濟的發展。2004年,新發展私營個體企業1100家,個體工商戶3528戶,新增注冊資本9.5億元。
工業經濟增長加快。工業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產品結構,2004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9億元,同比增長55%;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億元,同比增長25.7%。
樓宇經濟起步較好。初步制定了全區樓宇經濟發展規劃。採取多種形式,形成了一批經濟型樓宇。2004年,全區經濟型樓宇(園區)增加到23個,新增樓宇面積8.9萬平方米,入駐企業212家,注冊資本3.6億元。
行政區劃
下關區轄6個街道辦事處,62個社區居委會。面積29.08平方千米,人口29.53萬人。
熱河南路街道 辦事處駐熱河南路92號。面積5.02平方千米,人口48097人。轄12個社區:中山北路、姜家園、熱河南路、姜家圩、晏公廟、白雲亭、二板橋、大街、新河村、新河一村、清江花苑、河西。
閱江樓街道 辦事處駐建寧路263號。面積3.73平方千米,人口68947人。轄12個社區:唐山路、南通路、水上新村、寶善街、熱河路、商埠街、大馬路、靜海寺、東炮台、多倫路、鹽大街、新民門。
建寧路街道 辦事處駐新民路142號。面積2.46平方千米,人口46256人。轄8個社區:新民村、城河村、五所村、工農新村、四平路、安樂村、濱江花園、金川花苑。
寶塔橋街道 辦事處駐金陵新九村13號。面積7.67平方千米,人口71793人。轄10個社區:方家營、寶塔橋東街、水關橋、燕江路、燕江園、象山、金陵二村、金陵新四村、金陵新六村、幕府西路。
小市街道 辦事處駐東門街33號。面積4.83平方千米,人口51274人。轄12個社區:小市街、東門街、黃家圩、東井亭、線路新村、河路道、安懷村、安懷新村、小市新村、小市村、和燕園、東井新村。
幕府山街道 辦事處駐幕府東路3號。面積5.37平方千米,人口18913人。轄8個社區:五塘村、白雲石礦、張王廟、五百村、白雲新寓、五塘新村一段、五塘新村二段、盛世花園。
* 此處區劃地名、面積、人口資料根據「南京市地名網」(估計為2004年資料) *
歷史沿革
1995年,將雨花台區江東鎮中保村北半部分和棲霞區的小市鎮、邁皋橋鎮的五塘村歸下關區管轄。
2000年,下關區轄6個街道。總人口365433人,各街道人口: 中山橋街道 42405 熱河南路街道 61877 車站街道 38024 建寧路街道 50369 寶塔橋街道 72761 小市街道 9999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底,下關區轄6個街道:熱河南路街道、中山橋街道、車站街道、建寧路街道、寶塔橋街道、小市街道,駐地中山橋街道。
【2003年行政區劃一覽】 (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閱江樓街道:轄社區居委會(東炮台、靜海寺、多倫路、鹽大街、新民門、熱河路、大馬路、商埠街、唐山路、寶善街、南通路、水上新村)。
熱河南路街道:轄社區居委會(熱南、清江花苑、河西、新河一村、新河村、白雲亭、二板橋、晏公廟、姜圩路、中山北路、姜家園、大街);居委會(白雲亭)。
幕府山街道:轄社區居委會(白雲石礦、張王廟、五塘村、白雲新寓、五塘新村一段、五塘新村二段、五佰村、盛世花園);村委會(五塘)。
建寧路街道:轄社區居委會(五所村、濱江花園、四平路、新民路、金川花苑、安樂村、工農新村、城河村)。
寶塔橋街道:轄社區居委會(寶塔橋西街、方家營、大橋新村、寶塔橋東街、燕江路、金陵一村、金陵二村、燕江園、金陵新二村、金陵新四村、金陵新六村、水關橋、象山、幕府西路、金陵新八村)。
小市街道:轄社區居委會(東門街、東井新村、小市村、黃家圩、東井亭、線路新村、小市街、安懷村、安懷新村、和燕園、小市新村、河路道)。
2004年,下關區轄6個街道:熱河南路街道、閱江樓街道、建寧路街道、寶塔橋街道、小市街道、幕府山街道。

❸ 為什麼說綠道是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

廣義上講,「綠道」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但是,「綠道」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
隨後,Ahern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並結合美國的經驗,將綠道定義為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包括與可持續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態、休閑、文化、美學和其他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由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路 。該定義強調了5點:①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②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徵;③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④ 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⑤ 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在我國,「綠道」具有景觀設計學和社會學兩個方面的概念。一、指一種「綠色」景觀線路。一般地,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可供遊人和騎車者徜徉其間,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系。二、社會學方面:我們不僅在大自然中建設「綠道」,還要在民眾心中鋪設政府與百姓順暢溝通的「綠道」,讓老百姓無障礙、少恐懼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提高民眾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綠道特徵

綠道是引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在我國國內尚無完整的經驗可循。綠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非機動車游徑和停車場、遊船碼頭、租車店、休息站、旅遊商店、特色小店等遊憩配套設施及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根據需要,綠道外圍可以劃定一定范圍的生態敏感區或農業生產用地作為城市生態廊道或組團隔離帶。由眾多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組成的綠道網是城鄉、區域生態網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環保、運動、休閑、旅遊等功能於一體,是一種能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完美結合的有效載體。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佔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之一。還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徵,提升發展品位。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1867~1900年):早期的綠道規劃大多數文獻認為,綠道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頓公園系統規劃(Boston Park System)。該規劃將富蘭克林公園(Franklin Park)通過阿諾德公園(Arnold Park)、牙買加公園(Jamaica Park)和波士頓公園(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綠地系統聯系起來。該綠地系統長達25 km,連接了波士頓、布魯克林和坎布里奇,並將其與查爾斯河相連。其後,Charles Eliot擴展了他的思想,將其綠色網路延伸到整個波士頓大都市區,范圍擴大到了600kin ,連接了5條沿海河流。
第2階段
(1900~1945年):景觀設計師的綠道規劃這一階段主要有Olmsted Brothers、Eliot 1I和Henry Wright,他們從事了一些綠道的規劃。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蘭的紀念Lewis和Clark的廣場規劃完成了64km的環,後來被規劃師擴展到225km。EliotⅡ所完成的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開放空間規劃。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澤西州蘭德堡鎮(Radburn Town)的綠色空間和綠道規劃。與此同時,國家公園管理署(NPs)進行了大量的公園道(Parkway)的規劃實踐,如藍橋公園道(Blue Bridge Parkway)。
第3階段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環保運動影響下的綠道規劃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美國的環保運動蓬勃開展,並形成了3個綠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學者。Philip (University 0f 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進行自然和文化資源制圖的時候,發現大多數重要的資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兩側,並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遺產道規劃(Wiscons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1) 。Iran McHarg( universitv 0f Pennsylvania)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點討論了河流廊道的規劃 。ErvinZube(Universitv 0f Massachusetts)領導的大城市區域風景規劃模型(METLAND)研究小組更加註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階段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綠道運動的命名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戶外遊憩總統委員會的報告強調了綠道給居民帶來的接近自然的機會。在1990年,Littl 首次定義了綠道。在北美,這一階段有上千個綠道的規劃和實踐項目,但研究工作嚴重滯後,大多數僅限於項目總結。
第5階段
(20世紀90年代至今):綠道成為一個國際運動這一階段,綠道運動蓬勃發展,世界上有數干個國際、國家和區域層次的綠道項目。在理論研究方面,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專著,召集了不少綠道的學術會議,並出現了有關綠道方面的博士論文。有關綠道的互聯網也鋪天蓋地。

綠道類型

根據形成條件與功能的不同,綠道可以分為下列5種類型:(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體)這種綠道極為常見,在美國通常是作為城市衰敗濱水區復興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來的。(2)遊憩型通常建立在各類有一定長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為主,但也包括河渠、廢棄鐵路沿線及景觀通道等人工走廊。(3)自然生態型通常都是沿著河流、小溪及山脊線建立的廊道。這類走廊為野生動物的遷移和物種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4)風景名勝型一般沿著道路、水路等路徑而建,往往對各大風景名勝區起著相互聯系的紐帶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著通道方便地進入風景名勝地,或是為車游者提供一個便於下車進入風景名勝區的場所。(5)綜合型通常是建立在諸如河谷、山脊類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時候是上述各類綠道和開敞空間的隨機組合。它創造了一種有選擇性的都市和地區的綠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綜合性。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仍通過綠道網的建設來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日本對國內的主要河道一一編號,加以保護,通過濱河綠道建設,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了空間;同時,綠道串聯起沿線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自然、欣賞自然的機會和一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凈土。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新加坡於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路,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通暢的、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戶外休閑娛樂和交往空間,為多民族社會的和諧融合創造了物質基礎,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城市在花園」的充滿情趣、激動人心的城市。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長約4500公里,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文化遺產旅遊於一體的綠道,途經15個州、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連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該綠道總造價約3億美元,全部建成後可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7個綠道計劃將百年來原本臟亂不堪、破敗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魯爾區成功整合了區域內17個縣市的綠道,並在2005年對該綠道系統進行了立法,確保了跨區域綠道的建設實施。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廣東省走在了全國綠道系統建設和發展的前列。目前,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經在小范圍的局部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有關綠道的探索,為綠道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深圳市規劃在鹽田區打造一條連接沙頭角、鹽田港到大梅沙濱水海岸線、長達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車道,將山景、海景、港口、生態島、海鮮街等主要景點元素有機串聯,沿路設計了自行車驛站和租賃點,提供停放、零售和簡易餐飲服務等,沿途的房地產商業項目也因此得到價值提升。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珠三角2010年將全面啟動綠道主線建設。根據規劃,廣東從2010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約1678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同時,各市將規劃建設城市綠道與社區綠道,與6條區域綠道相聯通,形成貫通珠三角城市和鄉村的多層級綠道網路系統。2012年後引導珠三角綠道網向省內東西北地區延伸。珠三角區域綠道主線串聯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連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區,服務人口約2565萬人。
項目 主線長度 特 色 途 經

綠道一號 長約310公里 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為特色 西起肇慶雙龍湖旅遊度假區,經佛山、廣州、中山,至珠海觀澳平台,途經50多個發展節點。綠道二號 長約470公里 沿珠江東岸布局,以山川田海為特色 北起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經增城、東莞、深圳,南至惠州巽窠灣休閑度假區,經50多個發展節點。綠道三號 長約360公里 橫貫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閑為特色 西起江門帝都溫泉,經中山、廣州、東莞、惠州,東至惠州黃沙洞自然保護區,經60多個節點。綠道四號 長約2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廣州芙蓉嶂水源林保護區,向南經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溫泉度假村,經20多個發展節點。綠道五號 長約1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東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惠州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經東莞、深圳,南至深圳銀湖森林公園,經20多個節點。綠道六號 長約200多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濱水休閑為特色 北起肇慶貞山,向南經佛山、江門,南至江門銀湖灣濕地及古兜溫泉,經16個發展節點。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我國的自然保護系統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四大系統。目前,絕大多數的自然保護地是屬於「散點狀」的,也就是將他們作為一個島嶼,孤立起來進行保護,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網路。「島嶼式」的保護只適合於那些以美學價值為主的地質地貌保護區,或者只適合面積巨大的保護區。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而在東部地區尤其激烈。但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路 ,台灣地區已經開始嘗試建立西海岸的濕地綠道系統以保護其脆弱的生態系統 。綠道途徑對於建構我國的自然保護網路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對於快速城市化的東部地區,構建綠道網路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目前,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注於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由於城市的無序蔓延,人工綠化隔離帶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綠道途徑可以將單個公園的建設依託一些線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線路、道路系統等)納入到綠道系統當中,使各個公園的生態效益、遊憩效益和歷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發揮。在南京都市圈綠色空間規劃中,在城市尺度范圍內,規劃了3條綠道並且交叉成網路,包括沿城牆環形綠道、林蔭道綠道、內秦淮河綠道。在社區尺度上,則主要是將綠道通過多種手段延伸至社區尺度 。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在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點上的文物保護到面上的歷史城鎮、街區的保護到線性廊道的保護。而目前,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大多隻側重於單個遺產或某一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將綠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形成遺產廊道、文化線路、遺產運河等線性的概念,對於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雖在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就評定了「劍門蜀道」這種線性文化遺產,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形成對遺產廊道或線性遺產的管理和法規體系。但許多學者已經呼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遺產廊道等線性文化遺產並加強保護 。在美國國家公園系統中與綠道相關的線性遺產有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s)(4項)、國家歷史道(nationalhistoric trail)(14項)、國家風景道(national scenic trail)(5項)、公園道(parkway)(6項)、河流區(river area)(14項)、海岸線/湖岸線(seashore/lakeshore)(14項),佔美國國家公園系統遺產總數的14% 。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在區域旅遊規劃或景區、景點的規劃當中,可借鑒綠道思想,依託一些線性廊道將主要的景區、景點形成一一條讓遊客身心愉悅的風景道 ,可以改善整個旅遊區的品質,提高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

❹ 請問下綠道是什麼

綠道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交通管理部門把安全、通暢的道路稱為「綠道」。而在景觀設計中,綠道則有更深更廣的內涵,這個概念起源於70年代。英譯「綠道」——greenway,分為兩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諸如森林河岸,野生動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與人為開發的景觀相交叉的一種自然走廊。

查看精彩圖冊目錄
綠道內涵 綠道特徵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第5階段 綠道類型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展開 綠道內涵 綠道特徵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第5階段 綠道類型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展開 編輯本段綠道內涵廣義上講,「綠道」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 資料圖
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 但是,「綠道」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1] 隨後,Ahern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並結合美國的經驗,將綠道定義為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包括與可持續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態、休閑、文化、美學和其他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由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路 。該定義強調了5點:①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②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徵;③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④ 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⑤ 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2] 在我國,「綠道」具有景觀設計學和社會學兩個方面的概念。 一、指一種「綠色」景觀線路。一般地,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可供遊人和騎車者徜徉其間,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系。 二、社會學方面:我們不僅在大自然中建設「綠道」,還要在民眾心中鋪設政府與百姓順暢溝通的「綠道」,讓老百姓無障礙、少恐懼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提高民眾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編輯本段綠道特徵綠道是引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在我國國內尚無完整的經驗可循。綠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 資料圖
非機動車游徑和停車場、遊船碼頭、租車店、休息站、旅遊商店、特色小店等遊憩配套設施及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根據需要,綠道外圍可以劃定一定范圍的生態敏感區或農業生產用地作為城市生態廊道或組團隔離帶。由眾多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組成的綠道網是城鄉、區域生態網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環保、運動、休閑、旅遊等功能於一體,是一種能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完美結合的有效載體。 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佔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之一。還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徵,提升發展品位。[3] 編輯本段綠道的發展第1階段(1867~1900年):早期的綠道規劃 大多數文獻認為,綠道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頓公園系統規劃(Boston Park System)。該規劃將富蘭克林公園(Franklin Park)通過阿諾德公園(Arnold Park)、牙買加公園(Jamaica Park)和波士頓公園(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綠地系統聯系起來。該綠地系統長達25 km,連接了波士頓、布魯克林和坎布里奇,並將其與查爾斯河相連。其後,Charles Eliot擴展了他的思想,將其綠色網路延伸到整個波士頓大都市區,范圍擴大到了600kin ,連接了5條沿海河流。 第2階段(1900~1945年):景觀設計師的綠道規劃 這一階段主要有Olmsted Brothers、Eliot 1I和Henry Wright,他們從事了一些綠道的規劃。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蘭的紀念Lewis和Clark的廣場規劃完成了64km的環,後來被規劃師擴展到225km。EliotⅡ所完成的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開放空間規劃。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澤西州蘭德堡鎮(Radburn Town)的綠色空間和綠道規劃。與此同時,國家公園管理署(NPs)進行了大量的公園道(Parkway)的規劃實踐,如藍橋公園道(Blue Bridge Parkway)。 第3階段(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環保運動影響下的綠道規劃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美國的環保運動蓬勃開展,並形成了3個綠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學者。 Philip (University 0f 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進行自然和文化資源制圖的時候,發現大多數重要的資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兩側,並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遺產道規劃(Wiscons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1) 。Iran McHarg( universitv 0f Pennsylvania)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點討論了河流廊道的規劃 。ErvinZube(Universitv 0f Massachusetts)領導的大城市區域風景規劃模型(METLAND)研究小組更加註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階段(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綠道運動的命名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戶外遊憩總統委員會的報告強調了綠道給居民帶來的接近自然的機會。在1990年,Littl 首次定義了綠道。在北美,這一階段有上千個綠道的規劃和實踐項目,但研究工作嚴重滯後,大多數僅限於項目總結。 第5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綠道成為一個國際運動 這一階段,綠道運動蓬勃發展,世界上有數千個國際、國家和區域層次的綠道項目。在理論研究方面,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專著,召集了不少綠道的學術會議,並出現了有關綠道方面的博士論文。有關綠道的互聯網也鋪天蓋地。[2] 編輯本段綠道類型根據形成條件與功能的不同,綠道可以分為下列5種類型: (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體) 這種綠道極為常見,在美國通常是作為城市衰敗濱水區復興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來的。 (2)遊憩型 通常建立在各類有一定長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為主,但也包括河渠、廢棄鐵路沿線及景觀通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態型 通常都是沿著河流、小溪及山脊線建立的廊道。這類走廊為野生動物的遷移和物種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4)風景名勝型 一般沿著道路、水路等路徑而建,往往對各大風景名勝區起著相互聯系的紐帶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著通道方便地進入風景名勝地,或是為車游者提供一個便於下車進入風景名勝區的場所。 (5)綜合型 通常是建立在諸如河谷、山脊類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時候是上述各類綠道和開敞空間的隨機組合。它創造了一種有選擇性的都市和地區的綠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綜合性。[1] 編輯本段他國綠道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仍通過綠道網的建設來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日本對國內的主要河道一一編號,加以保護,通過濱河綠道建設,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了空間;同時,綠道串聯起沿線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自然、欣賞自然的機會和一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凈土。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新加坡於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路,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通暢的、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戶外休閑娛樂和交往空間,為多民族社會的和諧融合創造了物質基礎,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城市在花園」的充滿情趣、激動人心的城市。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長約4500公里,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文化遺產旅遊於一體的綠道,途經15個州、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連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該綠道總造價約3億美元,全部建成後可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7個綠道計劃將百年來原本臟亂不堪、破敗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魯爾區成功整合了區域內17個縣市的綠道,並在2005年對該綠道系統進行了立法,確保了跨區域綠道的建設實施。[4] 編輯本段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廣東省走在了全國綠道系統建設和發展的前列。 目前,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經在小范圍的局部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有關綠道的探索,為綠道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深圳市規劃在鹽田區打造一條連接沙頭角、鹽田港到大梅沙濱水海岸線、長達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車道,將山景、海景、港口、生態島、海鮮街等主要景點元素有機串聯,沿路設計了自行車驛站和租賃點,提供停放、零售和簡易餐飲服務等,沿途的房地產商業項目也因此得到價值提升。 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珠三角2010年將全面啟動綠道主線建設。根據規劃,廣東從2010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約1678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同時,各市將規劃建設城市綠道與社區綠道,與6條區域綠道相聯通,形成貫通珠三角城市和鄉村的多層級綠道網路系統。2012年後引導珠三角綠道網向省內東西北地區延伸。珠三角區域綠道主線串聯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連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區,服務人口約2565萬人。 項目 主線長度 特 色 途 經 廣東六條區域主幹綠道走向圖
[5]綠道一號 長約310公里 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為特色 西起肇慶雙龍湖旅遊度假區,經佛山、廣州、中山,至珠海觀澳平台,途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二號 長約470公里 沿珠江東岸布局,以山川田海為特色 北起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經增城、東莞、深圳,南至惠州巽窠灣休閑度假區,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三號 長約360公里 橫貫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閑為特色 西起江門帝都溫泉,經中山、廣州、東莞、惠州,東至惠州黃沙洞自然保護區,經60多個節點。 綠道四號 長約2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廣州芙蓉嶂水源林保護區,向南經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溫泉度假村,經2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五號 長約1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東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惠州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經東莞、深圳,南至深圳銀湖森林公園,經20多個節點。 綠道六號 長約200多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濱水休閑為特色 北起肇慶貞山,向南經佛山、江門,南至江門銀湖灣濕地及古兜溫泉,經16個發展節點。 2012年1月,繼珠三角綠道網建成之後,廣東規劃再建綠道5800公里,輻射粵東粵北粵西地區,全省綠道網預計連接廣東21個地級市,串聯500多個旅遊景點。 2012年1月9日閉幕的武漢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決定,2012年啟動武漢首條城市綠道——全長51公里的東沙綠道建設。 武漢今年將建成首條城市綠道示意圖
編輯本段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對自然保護的啟示我國的自然保護系統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四大系統。目前,絕大多數的自然保護地是屬於「散點狀」的,也就是將他們作為一個島嶼,孤立起來進行保護,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網路。「島嶼式」的保護只適合於那些以美學價值為主的地質地貌保護區,或者只適合面積巨大的保護區。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而在東部地區尤其激烈。但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路 ,台灣地區已經開始嘗試建立西海岸的濕地綠道系統以保護其脆弱的生態系統 。綠道途徑對於建構我國的自然保護網路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對於快速城市化的東部地區,構建綠道網路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目前,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注於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由於城市的無序蔓延,人工綠化隔離帶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綠道途徑可以將單個公園的建設依託一些線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線路、道路系統等)納入到綠道系統當中,使各個公園的生態效益、遊憩效益和歷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發揮。在南京都市圈綠色空間規劃中,在城市尺度范圍內,規劃了3條綠道並且交叉成網路,包括沿城牆環形綠道、林蔭道綠道、內秦淮河綠道。在社區尺度上,則主要是將綠道通過多種手段延伸至社區尺度 。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在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點上的文物保護到面上的歷史城鎮、街區的保護到線性廊道的保護。而目前,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大多隻側重於單個遺產或某一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將綠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形成遺產廊道、文化線路、遺產運河等線性的概念,對於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雖在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就評定了「劍門蜀道」這種線性文化遺產,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形成對遺產廊道或線性遺產的管理和法規體系。但許多學者已經呼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遺產廊道等線性文化遺產並加強保護 。在美國國家公園系統中與綠道相關的線性遺產有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s)(4項)、國家歷史道(nationalhistoric trail)(14項)、國家風景道(national scenic trail)(5項)、公園道(parkway)(6項)、河流區(river area)(14項)、海岸線/湖岸線(seashore/lakeshore)(14項),佔美國國家公園系統遺產總數的14% 。[6]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在區域旅遊規劃或景區、景點的規劃當中,可借鑒綠道思想,依託一些線性廊道將主要的景區、景點形成一一條讓遊客身心愉悅的風景道 ,可以改善整個旅遊區的品質,提高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

❺ 復興島的開發前奏

①開發起步
2010年10月23日,楊浦區對徵集的「楊浦濱江總體城市設計國際方案」進行評審,並公布了最終獲獎方案。在沉寂了二三十年之後,備受關注的復興島也將啟動新一輪開發。一張嶄新的「後世博」楊浦濱江藍圖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
楊浦濱江將定位為「智慧濱江」。盡管公布了「楊浦濱江總體城市設計國際方案」的獲獎方案,但楊浦方面表示,最終的楊浦濱江開發規劃方案並不僅僅根據獲獎方案,而將綜合各家方案的優點,並結合楊浦濱江區域的實際情況來定。楊浦有關方面透露,楊浦濱江的總體定位已經確定,定為「智慧濱江」。其核心功能為,以知識為核心要素的科技研發、國際商務和文化創意。
據楊浦區規劃局介紹,整個楊浦濱江區域將劃分為三個部分:北段為共青森林公園段,以科技研發為中心,集研發、展示和交易為一體;中段為復興島段,以復興島為中心,建設知識島,成為科技文化交流和論壇的智慧之島;南段為楊樹浦路段,建設創意灣,成為國際商務、創意文化交流、時尚發布的體驗休閑場所。
楊浦區有15.5公里的濱江岸線。復興島位於楊浦區東南部黃浦江內,呈月牙形,西為復興島運河,東、南、北三面皆為黃浦江,面積約1.44平方公里。小島原是黃浦江由東向北轉折處的一塊灘地,1927年,原上海浚浦局將其填築為島。此前,楊浦區規劃部門一直表示,復興島開發不會輕易起步,要「想明白了」再動手。不過,4家參與設計方案徵集的設計單位對復興島的規劃比較類似,大多提出將小島建成以舉辦高層次會議和會展為主要功能,兼具休閑、旅遊功能,面向社會開放的「生態島、論壇島、休閑島」。
②開發暫緩
在「十二五」期間,復興島的開發不會輕易啟動,主要是進行控制性規劃和保護工作,以及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在楊浦區政協常委會議上,區委書記陳寅回應委員們關注的濱江開發問題。他的回應得到與會常委廣泛贊同。復興島面積1.133平方公里,是浦江內唯一的封閉式內陸島。
吳福生委員建議,未來的復興島開發建設要立足高起點、高水準、高品質。項目定位要和虹橋樞紐、上海迪士尼相同等級,或爭取納入上海金融中心建設規劃,作為陸家嘴的一個全新拓展區,吸引長三角、全國乃至國際的各類優勢資源。唐子來委員則為復興島暫不開發提供佐證和借鑒:「倫敦道克蘭碼頭區、漢堡港口新城等濱水地區開發,從提出動議到實施規劃,再到具體建設,都歷經多年,保證了重要建設項目成為經典之作。 」
邱宜正委員關注濱江開發已久,近兩年來,他多方了解情況,查閱了很多濱江地區開發的資料,積累了許多素材,經過多次整理和修改,最終完成並遞交了《關於打造楊浦特色濱江空間的幾點建議》提案,全文達6500字。這份提案引起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區發改委、建交委、浦江辦、規土局和文化局5個部門先後答復。 如今的楊樹浦路相對比較狹窄,兩側受沿街建築影響,再拓寬比較困難,並且本身在地理位置上也不夠理想,不適合承擔濱江主幹道的任務。
因此,他建議可以考慮利用臨江大片現成的待拆遷和置換用地,整體開辟一條新的臨江快速幹道,北與軍工路相接,以便連通森林公園甚至到達吳淞郵輪港,南下與東大名路(或與楊樹浦路江浦路段)相接,接通北外灘地下隧道。通過這條新建道路,可打通從森林公園、楊浦濱江空間、虹口國際航運中心、直至外灘隧道和外灘觀光區的上海北部濱江通道。
邱宜正建議,在濱江沿岸的建設中,在原有的地面層之上,還可以構築一個第二層的大面積平台,主要發展休閑觀光廣場等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平行空間的下層空間,主要採取封閉隧道的方式,提供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功能。此外,在新的濱江商業中心或城市活動中心的設計中,還要重視構築立體網路的消費步行環境,使人群可以在不同的層面來迴流通。同時,他還提出,楊浦可以擇地建設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濱江公園,改變東南部園林綠化的薄弱面貌。盡管復興島開發還有待時日,但基礎設施建設已啟動。軌交12號線復興島站早已開始施工,將於2013年建成通車。

❻ 天津市紅橋區西沽小道子什麼時候拆啊

具體時間還無法確定,
但有一條明確,
就是,中環內要消滅平房,
改善板樓,按天津和紅橋規劃的目標落實。
因此,
時間不會很長的。
個人觀點。

祝你順利!

❼ 學規劃必須看的書籍。

書名 《比較城市化——20世紀的不同道路 》
內容簡介
作者 [美]貝利著,顧朝林等譯 《比較城市化-20世紀的不同道路》通過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城市化過程的比較研究,認識到在20世紀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盡管城市化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城市化的道路卻各不相同,差異化主要源於文化背景及發展階段的不同,並產生了多樣化的人類後果。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 2008-12-1
字數(萬) 25
定價(元) 18
2 書名《 城市意象 》
內容簡介
作者 [美]凱文·林奇著 本書講述的內容有關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變性。城市的景觀在城市的眾多角色中,同樣是人們可見、可憶、可喜的源泉。賦予城市視覺形態是一種特殊而且相當新的設計問題。
一座城市,無論景象多麼普通都可以給人帶來歡樂。城市如同建築,是一種空間的結構,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長的時間過程去感知。城市設計可以說是一種時間的藝術,然而它與別的時間藝術,比如已掌握的音樂規律完全不同。本書講述的內容有關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變性,城市的景觀,在城市的眾多角色中,同樣是人們可見、可亦,可喜的源泉,賦予城市視覺形態是一種特殊而且相當新的設計問題。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1-4-1
字數(萬) 16
定價(元) 26
3 書名 《城市設計》(修訂版)
內容簡介
作者 [美]培根 埃德蒙·N·培根以出色的圖文綜合能力,將歷史實例與現代城市規劃原理聯系起來。他生動地闡明往昔偉大的建築師和規劃師如何能夠影響後繼的發展,並代代相傳延續下去。培根還通過介紹城市設計的歷史背景,告訴我們決定一個偉大城市形態的基礎性的設計力和所應注意的問題。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恐怕就要屬同時運動諸系統了——即步行與車行交通、公共與私人交通的路徑。培根以此作為支配性的組織力而考察了倫敦、羅馬和紐約的城市運動系統。他也像對待建築實體那樣,同樣強調在城市設計中公共空間的重要性,並討論空間、色彩和透視對城市居民的影響。以鹿特丹、斯德哥爾摩的設計實例說明城市中心應當而且能夠成為人們樂於居住、工作和休閑的所在。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3-8-1
字數(萬) 62.7
定價(元) 73
4 書名 《拼貼城市》
內容簡介
作者 [美]柯林·羅等編 在以城市為背景對象有建築學和城市規劃領域,《拼貼城市》是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著作,在建築學與城市研究向後現代轉向的過程中,具有一種里程碑式的地位。《拼貼城市》自面世以來,就引起了學界內的高度關注,許多著名學府將其選為必讀教材。本書所涉足的范圍很廣,從經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到現代學術、現代文學、城市建築史等等,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宏大的人文領域場景,以此來談論現代建築與城市。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3-9-1
字數(萬) 20
定價(元) 40
5 書名 《交往與空間》(第四版)
內容簡介
作者 (丹麥)蓋爾編 本書著重從人及其活動對物質環境的要求這一角度來研究和評價城市和居住區中公共空間的質量,在從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間層次上詳盡地分析吸引了人們到公共空間中散步、小憩、駐足、游戲,從而促成人們的社會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盡管歐美各國的具體條件與中國有很大不同,但本書所討論的問題是世界性的,我們一定會從氣揚·蓋爾先生的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啟示,促進我國城市規劃和設計水平的提高。本書中文第四版是根據2001年的最新英文版翻譯出版。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2-10-1
字數(萬) 30
定價(元) 27
6 書名 《感知與意象——城市理念與形象研究》
內容簡介
作者 閔學勤著 本書以公眾對城市的主觀感知和符號意象為視角,以近50個國內國際都市為藍本,詳盡闡述了城市理念與形象建構的路徑。本書強調人在城市中的主體地位,人的社會性、文化性、地域性、運動性以及個體性對城市多元的感知與意象,最終引導並決定了城市的發展方向。全書兼具理論和務實的特徵,適合城市決策者、管理者、設計者以及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的研究人員和大中專院校的師生參考。
出版社 東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2-1
字數(萬) 23
定價(元) 32
7 書名 《尋找失落空間——城市設計的理論》
內容簡介
作者 (美)特蘭西克著 本書介紹了城市空間設計的理論、方法和當前的議題。第一章引入了失落城市空間的問題及其形成因素;第二章全面論述了功能主義理念的哲學、演變及其反響,並討論了蠶食城市空間傳統形式的其他因素;第三章介紹了城市空間重要的歷史範例和現代的一些做法,對「硬質空間」和「柔質空間」的適宜性進行了描述;第四章將針對現代城市危機主要理論和批評觀點歸納為圖一底理論、連接理論和場所理論,並闡述其各自的優缺點,說明只有三者整合才有益於城市空間設計;第五章通過對美國波士頓市和華盛頓特區、瑞典哥德堡市及英國紐卡斯爾的拜克地區的城市設計問題實例研究闡述了空間結構的不同形態、相互聯系及其環境背景;最後總結了實現整合設計目標的原則。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4-1
字數(萬) 32.7
定價(元) 50
8 書名《 街道的美學》
內容簡介
作者 (日)蘆原義信著 文章以街道的視覺秩序的創造作為建築平面布局形成設計的出發點,分別從街道的自然特徵,美學規律,人文特色出發由淺至深論述如何發掘建築平面布局形成設計中的視覺秩序規律。現代西方建築理論眾說紛紜,其中雖不乏真知灼見,不過這些理論的研究者卻未必都具有建築創作實際體驗,故雖言之鑿鑿卻不著痛處,難以指導設計實踐。蘆原義信這部《街道的美學》和《續街道的美學》則一掃上述弊端。作者把當代許多建築理論、豐富的知識寓於通俗易懂的流暢文字中,通俗而不淺薄。並且,作者又把這些理論應用於自己的建築創作,通過自己的大量作品說明這些理論,故理論性強但又不脫離實踐。我以為這乃是此書的最大特點。
出版社 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6-1
字數(萬) 30
定價(元) 20
9 書名 《城市策劃實戰案例》
內容簡介
作者 趙卓文著 本書是廣州市同創卓越房地產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近三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策劃實戰案例的精選專集,全書共分九章節,完整再現了每個案例策劃過程,並附有策劃師的實戰策劃後記,將引發每一位關注城市發展的人士思考。
九個主題包括:都市RBD(城市商業遊憩區)、城市CBD(中央商務區)、城市傳統商業區、城市工業區與CSD服務區、休閑經濟與城市策劃、衛星城(城市副中心、城市新區)、大盤與城市片區、城市TOD主導下的城市區域等發展研究以及少見的城市道路命名策劃。
出版社 廣東科技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
字數(萬) 22
定價(元) 68
10 書名 《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
內容簡介
作者 (美)劉易斯·芒福德編 本書是美國著名的城市理論家、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的重要理論著作之一,它著重從人文科學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城市的起源和發展,並展望了遠景。本書史料豐富,為提高實用性,書後編了中文索引,便於讀者檢索。
本書可供從事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社會發展戰略研究、城市地理、城市規劃與建築、城市管理等工作者研究參考,也可供有關大專院校師生閱讀參考。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2-1
字數(萬) 70
定價(元) 98
11 書名 《城市設計新理論》
內容簡介
作者 [美]亞歷山大等著 集建築師與規劃師於一身的C.亞歷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和他的同事提出民一種新的城市設計理論,其目的是為了再現城市有機發展過程。為了找到創建日益增長的城市整體性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法規,作者提出了一套初步法則,共七條,它們體現了實際發展的過程,與城市日益發展要求相吻合。隨後作者對這些法則進行了試驗,並與許多研究生一起,對舊金山高密集區進行模擬城市再設計。啟動了一項涉及大約90種不同的設計問題的項目,包括倉庫、飯店、漁用碼頭、音樂廳和公共廣場。《城市設計新理論》一書為城市問題的討論提供了一種完全新型的理論框架,極大地彌補了今天的城市所存在的缺陷。
出版社 知識產權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2-5-1
字數(萬) 18
定價(元) 38
12 書名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內容簡介
作者 (加)雅各布斯 本書自1961年出版以來,即成為城市研究和城市規劃領域的經典名作,對當時美國有關都市復興和城市未來的爭論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作者以紐約、芝加哥等美國大城市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結構的基本元素以及它們在城市生活中發揮功能的方式,挑戰了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使我們對城市的復雜性和城市應有的發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為評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本書對於我國目前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極具借鑒意義。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5-1
字數(萬) 35.5
定價(元) 29.5
13 書名 《城記 》
內容簡介
作者 王軍 在完成本書寫作的10年間,作者共采訪當事人50餘位,收集、查閱、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實地考察京、津、冀、晉等地重要古建築遺跡,跟蹤北京城市發展模式、文物保護等專題作出深入調研。作者試圖廓清北京城半個多世紀的空間演進,還有為人熟知的建築背後鮮為人知的悲歡啟承。歷史見證者的陳述使逝去的記憶復活,塵封已久的文獻、三百餘幀圖片讓歲月不再是傳說。梁思成、林徽因、陳占祥、華攬洪… …建築師多舛的人生,演繹著一出不落幕的戲劇;這一切的緣起,只是因為北京,這個「在地球一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擁有一段抹不去的傳奇。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 2003-10-1
字數(萬) 36
定價(元) 58
14 書名 《采訪本上的城市》
內容簡介
作者 王軍 《采訪本上的城市》匯集了作者近十年來對中國及歐美城市的調查成果,書中直面當今中國的城市問題,對寬馬路、拆遷經濟等問題做出系統而深入的解剖;同時直擊當前中國城市與建築領域中的大事件、大熱點,包括中央行政區外遷之爭、國家大劇院、鳥巢體育場、CCTV大樓、國家博物館改擴建等爭論。作者均對這些爭論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安德魯、貝聿銘、庫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築師,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築獎獲得者。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 2008-6-1
字數(萬) 42.6
定價(元) 69.5
15 書名 《城市與人——一部社會與建築的歷史》
內容簡介
作者 (美)吉羅德著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從中世紀到20世紀的西方城市,重點在描述這些城市的建造者都做了些什麼,為什麼去做,在哪裡做及何時去做。本書著手研究的是一些功能,是它們吸引了人類走向城市,並從它們延展至滿足其要求的空間及建築。這本書也隨著我多年來在全世界城市裡日日夜夜的漫長步履而成熟起來。在某一階段,我發現在未知所以然之中品味城市或從視覺上欣賞它們都是不夠的。我想挖掘的不僅僅是城市的締造者和時間,更是城市的成因。傳統的城市指南,甚至是許多標準的城市歷史,也常常只回答了前兩個問題,而忽略了第三個。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1
字數(萬) 61.6
定價(元) 129
16 書名 《城市色彩——一個國際化視角》
內容簡介
作者 (美)斯文諾芙 本書是第一部介紹城市色彩設計的專業研究論著,書中收錄了世界各地城市對色彩的運用實例,通過300多幅全彩圖片,闡釋了色彩對城市特色與外觀的作用,作者從自己提出的三維色彩假設的角度,探討了一種文化特色與其色彩選擇之間的聯系,並描繪了色彩在創建環境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和,書中還探討了不同城市的城市元素在色彩運用方面的相似之處。
本書可供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及相關專業師生學習,還可作為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專業人員以及政府規劃人員,城市研究人員等參考資料。
出版社 水利水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2-1
字數(萬) 27.2
定價(元) 128
17 書名 《無邊的城市——論戰城市蔓延》
內容簡介
作者(美)吉勒姆 本書針對城市日益擴張的現狀,指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及其發展的過程,以及當前應採取的對策,使城市的發展走向未來。目前我國正在加快城市化進程,相信本書會給我們提供正反兩方面的借鑒意義。本書適用於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人員,城市規劃專業學生。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1-1
字數(萬) 41.6
定價(元) 56
18 書名 《都市圈規劃:理論·方法·實例》
內容簡介
作者 顧朝林 等主編 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入加速發展期,城市化水平從1997年的29.9%發展到2005年的42.99%。與此時同時,中國已經有若干個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達50%以上,如上海、北京、南京等。大都市的急劇發展成為我國城市化的重要特徵之一。然而,國內的都市圈規劃才剛剛開始,但發展較快。本書分理論篇和規劃實例篇。理論方法篇主要介紹都市圈概念及其特徵、現代都市圈的形成與發展、都市圈規劃理論、都市圈規劃編制、都市圈規劃實施。規劃實施重點介紹國外都市圈規劃實例,例如美國大都市區規劃、日本都市圈規劃、法國巴黎大區規劃、英國大倫敦戰略規劃、德國柏林與勃蘭登堡州地區規劃等,國內重點介紹哈爾濱都市圈規劃實例。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6-1
字數(萬) 49
定價(元) 35
19 書名《 區域城市——終結蔓延的規劃》
內容簡介
作者 (美)卡爾索普,富爾頓 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並且有權威的結論:老社區和新郊區有相同的區域特性。住房、貧困、年齡結構老化、交通和教育,都是每個區域內應該好好對待的問題,這關系至多們的城市是否能在新的全球化經濟中興旺的問題。作者給我們從規劃蔓延到宜居社區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引,用實例向我們說明了為什麼每一個美國大城市都應該採取一定形式的、關繫到交通、住房、稅收共享、更平等教育的機會的區域統轄。本書作者非常巧妙地、有洞悉力地並清楚地解碼了區域劃分的方法、並用有說服力的實例告訴我們一個有序和諧的區域制度、設計、規劃框架怎樣才能自下而上內部運做。本書是我們生活環境集合的重新塑造,它標志著長達一個世紀的非人性化規劃的結束。這是一本基礎的書,卻透露著經驗與智慧,同樣反映了農業、社會平等及環境運動的精神。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4-1
字數(萬) 40
定價(元) 75
20 書名《 生態城市/60個優秀案例研究 》
內容簡介
作者 (西)魯亞諾 迄今為止,生態城市的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相關的文獻報道較少。本書以簡潔的方式對當前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優秀案例進行分析,通過大量圖表對60個精心挑選的設計方案進行分析,這些方案都是這個領域中最優秀的作品。
本書為建築師、規劃師、風景園林設計師或者廣義上任何從事城市設計和規劃領域的人員提供了基本參考
出版社 中國電力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3-1
字數(萬) 28.5
定價(元) 88
21 書名《 共享空間——關於鄰里與區域設計》
內容簡介
作者 (美)凱爾博 我們正處於一個區域社會發展的分界線上,《共享空間》一書為各個層次的規劃提供了有用的工具。理論部分解釋了我們是如何走到當前所面臨的尷尬處境中的。其中反城市蔓延的案例說明了採取適當的措施制止城市蔓延已是刻不容緩。 本書是關於如何開發社區從而營造一個和諧的、可持續的空間環境來應對無序的、快速增長的城市。本書為改造和恢復我們的鄰里和城市提供策略,並主張規劃應該從整體上對社區的利益和要求進行深刻的討論,提供了及格具有代表性的社區規劃案例為研究對象。本書還闡述了創造共享景觀或社區更美好未來的設計與想像力的未來。這時一本權威而易讀的圖書,它能激發起市民們對社區美好未來的嚮往。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3-1
字數(萬) 50
定價(元) 66
22 書名 《都市濱水區規劃》
內容簡介
作者 (美)城市土地研究學會 第一章:都市濱水區發展的介紹;第二章:室都市濱水區的發展;第三章:濱水景觀的設計;第四章:濱水區開發的環境問題;第五章:都市濱水區再開發的實施;第六章:案例分析。
出版社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1
字數(萬) 25
定價(元) 128
23 書名 《街道與城鎮的形成》
內容簡介
作者 [美]邁克爾·索斯沃斯 城市、郊區、街道、馬路,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與城市裡市民的生活舒適度密切相關。被視為阻礙適宜居住街道形成的這道標準的屏障,面臨著怎樣轉換職能或如何被拆卸的難題。本書作者邁克爾?索斯沃斯和伊萬?本-約瑟夫兩位教授,針對其中涉及的問題展開一系列研究,經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分析,提出他們中肯的建議。這本《街道與城鎮的形成》對美國城市的街道規劃與設計產生了深刻影響,並且它的影響力並不局限於學術領域,而是掀起一場由著作說服美國政府對現有街道設計標准進行改革的積極行動。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9-1
字數(萬) 30
定價(元) 39
24 書名 《城市規劃概論》
內容簡介
作者 陳錦富 著 本書為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土木建築、環境藝術、環境工程、公共管理等專業及相近、相關專業的一門通用教材其內容分5章22節闡述,設計城市形式與發展、城市規劃的基本概念、工作內容、制定與實施管理及術語等。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對城市規劃工作有一個基本的、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1-1
字數(萬) 15
定價(元) 22

❽ 從南京下關區的金海市場出發,怎麼達到南京市雨花區花神大道

93 SMG店

南京市廬山路128號110室
南京市秦淮區大石壩街第28 -3
南京南京秦淮區紅花村25號
魚街道,南京,江蘇省,南京市新樂路303#-2門面房
56-4號,56-5,木馬公寓的門面房
南京永寧路第92號
雲溪路9號,南京,江蘇
南京六合區南京龍池群集路59-61六合區的南京,南京大廠工業開發區沿長江團結路20 BR /> >
起重機街67號,南京秦淮區南京黃家注冊30日
江蘇南京秦淮區大Mingxiluhong家春天南京市秦淮區南京箍桶號26弄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南京吉祥佳園
5月10日,南京市玄武區,江蘇南京鐵匠營6室6
南京市玄武區,南京的櫻桃駝花園,中山別墅16大廈一樓
南京南京市玄武區板倉街97 -9

,南京市玄武區北京東路40-21號,南京,南京蘇果便利南京玄武區
第98號,南京市玄武區,南京紅山
,南京,江蘇省,南京市,下關區鹽倉橋,24日
下關區,南京,南京環北東箭路17號
南京關區江東北路418號,-31
雨花區,南京,南京,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區,南京梅山的沂南元門 BR />西善橋127號52北
南京市雨花區,南京雨花南路51-14
南京雨花台濱江路,鐵心橋的54-4,
南京雨花台區鬱金香路27號01室雨花台體育中心乙
南京市溧水縣望京街,9號-4

溧水縣,江蘇南京珍珠北路288號,南京,南京棲霞區馬群街35-20#
南京市棲霞區仙林星盛花園103室,02
南京市棲霞區Yaohuamen佳瑤路33號-6
南京市棲霞區,江蘇佳瑤
1-2南京市棲霞區和燕路252
棲霞區,南京和燕路305#-6
合作南京市棲霞區南京浦口區塊第八屆天潤城道路的城市景觀店,42號鋪,106個村91-39

東部南京市浦口區泰山街道北引橋室
的海德北岸市的商業街105-106號南京浦口浦東花園店B區B06
南京市浦口區金濱水區珠江鎮花園5-11門面房101 /南京市浦口區金城攝政1#
南京市浦口區江浦街道珠泉10日景名苑締約方103室,17
南京中山南路號254
南京白下區瑞陽街30號,白下區升州路242,南京門面房
南京白下區石鼓路193
,白下區香格里拉花園102,202室
休閑美思源號樓002室
南京南京市白下區五老村1-4
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白下區太平南路325號(太平巷35號)
南京白下區秣陵路99號(王府大街口)
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延齡巷5號南京,南京,</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Muxuyuan東街
145號108室,南京,南京市白下區中山東路全民健身中心一樓??
南京,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富麗山莊南門32室104,江蘇南京人,南京白下區中國道
白下區八寶街東3號107室,1

,南京市白下區海福巷,南京,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區光華東街,第6

南京市白下區解放南路,南京,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第21

,133-8,高淳圳鎮,寶塔路,南京,江蘇省南京市高淳縣淳鎮固城湖南路1號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的南京馬台街將軍廟34
南京市鼓樓區,江蘇南京涼爽門大街辰龍綠色花園285

鼓樓區,南京,上海,南京,南京市鼓樓區江蘇路85號的南京雨花石71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的南京童家巷27-1 /南京市鼓樓區的南京雲南路15號-3
南京鼓樓區的南京中山北路247-2
江蘇,南京,南京市鼓樓區鳳凰西街,龍和玫瑰園163 -12門面房
南京市鼓樓區黑龍江路,南京2號房間的8
南京鼓樓區,南京,江蘇,黑龍江路
南京鼓樓區海棠10-4 BR />
南京市鼓樓區南京市漢中路158號南京鼓樓區的南京胡菊路181號太古別墅35號
4,5號樓131室, 81,南京市鼓樓區華僑路,南京138
南京市鼓樓區的南京,江蘇,第382
南京,南京市鼓樓區江東北路,
天西路168號南京市建鄴區南京應
建鄴區,南京,南京文體路18號,南湖,南湖新天地大廈A座3層單元
南京南京市建鄴區長虹路297-4
南京市建鄴區區,南京集慶門大街157號
泰路,南京江寧區勝19-8(廣東鴻和側面)
南京東新北路,南京江寧區,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無1
黃金海岸證券公司隔壁
金箔路,中國女人街107室e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齊路號49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南京,莫愁湖東路16號,-5
湖北路,敦鎮固城,江蘇省南京市,55號
第16號光華路,南京,江蘇東城雅築 -
>門面房旁邊的第三個門面
南京市鼓樓區傅後岡第1
南京建鄴區南湖廣場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雙龍路1136
>南京康美里9-10號

閱讀全文

與南京下關濱水區復興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