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改革開放重大成果

改革開放重大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08 07:27:14

① 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② 改革開放的重大成就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成就:走出茫茫草原的新牧民

敖雲蘇伊勒是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一位牧民,他們全家從曾經放牧的胡楊林區搬進了移民新村,住進了政府免費為他們蓋的磚瓦房。她的身份從一名牧民轉變成了小飯店老闆。和她一樣的老鄉們,在政府的幫助下也紛紛放下羊鞭,開起了商店、旅館、飯館。

敖雲蘇伊勒說,他們原來居住的地方,年年乾旱,風沙特別大,草長不好,到了冬春季節牲畜吃不飽,體質不好,賣不上好價錢,一年下來根本賺不到錢,待不下去了!

60年前,內蒙古草原只有20多萬牧民,而現在已經增加到170多萬人。因多年乾旱和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13億畝的內蒙古草原退化沙化面積最多時達到5.8億畝。

為了改善牧民生活,恢復草原生態植被,2000年以來,大規模的生態移民在內蒙古草原開始了。「剛開始決定搬遷的時候,我們一家人最著急的是不知道出來後咋維持生存」,敖雲蘇伊勒說。這是世代以放牧為生的牧民們最擔憂的問題。政府積極為搬遷出來的牧民謀求出路,專為牧民建設奶牛養殖新區,並給牧民協調貸款,引進優質高產奶牛;為移居牧民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享受養老保險。

現在,敖雲蘇伊勒完全不需要擔心了。2006年,納林高勒移民新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多元,比搬遷前人均純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

過去,由於生產、生活用水不方便,牧民一年內難得有機會洗澡,衣服也不能經常洗。如今,移民新村通了水、電和有線電視。生活條件的改變,使這些牧民衣著整齊干凈,家裡卧室、儲藏室、廚房、餐廳、客廳分隔單設,居室窗明幾凈,房舍、畜棚布局合理,加工出的奶食品晾曬時都仔細用紗布蓋好。

在十幾萬牧民告別祖祖輩輩放牧的草原,過上城裡人生活的同時,區內各族人民也和他們一起享受著溫馨和諧。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以來的5年間,累計安置就業101萬人,92萬農牧民穩定脫貧,70多萬城鎮低收入人口享受到低保補貼,40多萬特困農牧民得到困難補助,零就業家庭就業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從缺醫少葯到看病不愁

照那斯圖是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輝和鄉希蘇圖村的牧民。幾年前,他的老伴患闌尾炎術後合並腸瘺,長年卧床在家無錢醫治。去年,他們一家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照那斯圖帶老伴兒到旗醫院診療,1.1萬元手術費用,報銷後自家只出了1000元。

2003年12月,內蒙古在全區范圍推開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制度,到2006年底,全區新農合試點旗縣達到39個,全部覆蓋農村牧區人口,參合率為82.3%;已補償醫療費1.68億元,受益面為35.4%。2007年,內蒙古繼續全面推行新農合制度,力爭年內使參合率達到85%。

困難人群看病也同樣享受到了優惠政策。內蒙古積極推行惠民服務政策,開展助困醫療服務。2006年,全區共開設濟困病房1081個、濟困門診3539個,為困難群眾減免費用997.4萬元,受益人次30.9萬。張拴來自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林縣,這位50多歲的農民帶妻子來到內蒙古醫院做膽囊手術。在濟困病房享受了10%的葯費減免。他說回去以後,新農合還可以按比例報銷部分費用。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之前,疾病叢生、缺醫少葯。廣大農村牧區、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甚至處於無醫無葯的局面。全區急慢性傳染病、地方病流行日久,分布面廣,發病率、死亡率高。其中,鼠疫、布魯氏菌病等危害嚴重;天花、傷寒、痢疾、結核病等流行猖獗。

自治區成立後,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圍繞危害嚴重的鼠疫、地方病,自治區有計劃地開展防治工作。先後啟動實施了「農牧民健康工程」、地方病防治、結核病防治、計劃免疫、婦幼衛生等建設項目,強化了從自治區到盟市、旗縣、蘇木鄉鎮、嘎查村覆蓋城鄉的醫療、預防、保健網路建設,為全區衛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0年彈指一揮間,內蒙古有效地控制了危害人民健康的重點疾病:1957年消滅了天花,1993年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的目標,大多數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到2006年底,54個鼠疫疫源旗縣中已有29個達到控制標准;94個布魯氏菌病區旗縣有81個達到控制標准;88個碘缺乏病區旗縣實現了階段性消除目標。居民的平均期望壽命由自治區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6年的70.7歲,孕產婦死亡率從自治區成立前的約2000/10萬下降到2006年的49.7/10萬,嬰兒死亡率從自治區成立前的430%。下降到2006年的16.9%。。

民族教育孕育草原新星

17歲的呼日勒扎那,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蒙古中學讀高中,現在他每年能夠拿到1130元的助學補助和400元的伙食補助。為了讓牧民子女能夠得到更多的讀書受教育機會,錫林郭勒盟2005—2006年共安排2200萬元在自治區率先對高中階段牧民子女進行補助。和呼日勒扎

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成就。

1、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經過40年的努力,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末的82.7萬億人民幣(以現價美元計接近1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9.5%,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從溫飽走向了全面小康。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衣食住行發生了巨大變化,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3、經濟活力充分彰顯,市場經濟發展已日漸成熟。

從改革開放之初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0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完成了從孕育、培育、發展、規范到繁榮的過程,微觀主體有活力、市場機制有效、宏觀調控有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形成。

4、中國社會更加開放,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增強。

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著中國國力的明顯增強,中國與國際交往的日漸頻繁,中國社會得到了全面開放,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順應時代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

6、能源工業方面。

能源技術進步不斷加快,在石油勘探開發、水電建設、綜合機械化採煤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節能環保取得進展,2007年國家核准關停小火電1438萬千瓦,實際關停2336萬千瓦;與2006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供電標准煤耗降低11克/千瓦時,電網輸電線路損失率減少0.07個百分點。

④ 中國改革開放來的重大成就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3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改革,毫不動搖地促進對外開放,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輝煌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贏得了我國在國際經濟社會影響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國經濟社會的面貌從此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一、國民經濟上大台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轉變

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國民總收入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發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改革開放的推進,不斷為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迅速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30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由弱變強的30年,是我國逐步擺脫低收入國家不斷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邁進的30年。

30年間經濟實現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改革開放初期,黨和政府按照改革開放的總體要求,確立了「三步走」的偉大戰略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全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精神,奮發圖強,開拓進取,1987年提前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戰略目標,1995年實現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提前5年進入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在實現「三步走」偉大戰略目標的進程中,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增長。1979-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9.8%,不僅明顯高於1953-1978年平均增長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平均增長3.0%的速度。與日本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2%和韓國經濟起飛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不相上下。

經濟總量連上幾個大的標志性台階。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經濟總量呈現加速擴張態勢。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07年的249530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此後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大關,2002-2006年進入高速增長期,平均每年上升2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在此基礎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萬億元。

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經濟總量的加速擴張大大縮小了我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3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摺合成美元,我國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2801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23.7%,日本的74.9%,德國的99.5%,分別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份額也有明顯上升,1978年為1.8%,2007年提高到6.0%。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倍增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後,1992年達到2311元,2003年超過萬元大關,達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價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長近10倍,年均增長8.6%。人均國民總收入也實現同步快速增長,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准,我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能夠取得這樣的進步,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同時帶來了國家財力的增加。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一番,達到2005億元,1993年再翻一番,達到4349億元,1999年跨上1萬億台階,達到11444億元,2003年超過2萬億元,達到21715億元,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已經超過5萬億元,達到51322億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長14.1%。財力的增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外匯儲備實現由短缺到富足的歷史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摺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短缺是當時外匯儲備的基本特徵,出口創匯是發展對外貿易的基本動力。但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擴大到15282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位。

大型公司(企業)不斷涌現並迅速發展壯大。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型企業由少到多、由弱變強,成為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發展成就的醒目標志。根據美國《財富》雜志評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強公司名單,我國內地共有22家,其中中國石化集團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國公司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國公司首次進入世界前20強。

二、經濟結構大調整,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呈現出由粗放向集約和節約的重大轉變

30年來,改革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改革開放的30年,是經濟結構大調整的30年,是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不斷呈現新格局的30年。

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基本實現以工農業為主向一、二、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轉變。30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4.6%、11.4%和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07年的11.3:48.6:40.1。與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16.2個百分點。

工業結構基本實現了由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程度高、門類單一的結構向勞動密集、技術密集、門類齊全的發展格局轉變。30年來,冶金、能源、紡織、機械、航運等傳統工業在改造中實現結構不斷調整升級。2004年鋼鐵工業的連鑄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個百分點,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銅、鉛先進熔煉生產工藝的產能達到總產能的70%左右,電解鋁自焙槽工藝已全部淘汰,改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耗煤低、發電效率高的單機容量30萬、60萬千瓦機組已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的主力發電機組,並逐步向100萬千瓦級發展。落後棉紡錠和毛紡錠得到大規模壓縮,棉紡織設備的大部分機器採用了變頻調速、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技術,基本實現了紡機產品的機電一體化。大型燃氣輪機、抽水蓄能機組、直流輸電設備、超臨界火電機組、大型船用曲軸等實現國產化,年產千萬噸級的大型煉油廠設備自主化率高達90%。與此同時,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醫葯製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工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成為帶動我國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因素。經過30年來的發展,我國在航天技術、核能發電技術、高性能計算機技術、重型機械成套設備製造技術、數控機床製造技術、第三代通信技術等領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1162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7%,比1995年提高3.0個百分點。

⑤ 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成就(具體事例)

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2.基本實現總體小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3.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4.科技實力不斷增強,我國已躋身與世界科技大國行列
5.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6.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體系基本形成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__^*)
不明白的再問喲,請及時採納,多謝!

⑥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新成就有什麼

1、「神舟」「系列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 神舟號飛船是採用三艙一段,即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

神舟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專門為其研製的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基地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回收地點在內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

2、中國探月工程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時57分59秒「嫦娥二號」順利發射,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已經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後的分析與研究。

3、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伶仃洋區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2018年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完成驗收,於同年9月28日起進行粵港澳三地聯合試運。

4、天宮計劃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2011年11月3日凌晨實現與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任務。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時14分)與神舟九號對接成功。神舟十號飛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5、中國高速鐵路

中國通過引進加創新,研製"和諧號"動車組列車(China Railway High-speed縮寫,中國鐵路高速列車)以及「復興號」中國標准動車組列車。

2018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9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超過其他國家總和。2019年,計劃確保投產高鐵新線3200公里。

⑦ 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簡短點。

表現:

1、建成了「經濟特區——經濟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

2、建成了一大批達到或超過世界水平的工程:如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寶鋼、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 。

3、農村經濟得到全面振興,糧棉產量躍居世界首位。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4、科教文事業蓬勃發展。

5、經濟和科技快速發展。

6、人民思想也同時得以解放。

具體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的成功發射;青蔵鐵路的建成通車;奧運會與殘奧會的成功舉辦;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等。

(7)改革開放重大成果擴展閱讀:

政治背景

中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回顧了建國以前28年歷史,對建國30年歷史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作了基本估計和評價。

經濟背景

經濟上,至1978年為止,盡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5]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並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並且經過文革後,中共出現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

為盡快加快經濟發展,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體制。

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哪些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以下的成就: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經濟增長方面:

我國經濟不僅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增長,而且實現了平穩增長。這里所說的經濟平穩增長,主要就是指經濟周期實現了由建國以來多次發生的超強波周期(波谷年與波峰年經濟增速落差在20個百分點以上)、強波周期(落差在10個百分點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上)到輕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下)的轉變。

4、能源工業方面:

能源技術進步不斷加快,在石油勘探開發、水電建設、綜合機械化採煤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節能環保取得進展,2007年國家核准關停小火電1438萬千瓦,實際關停2336萬千瓦;與2006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供電標准煤耗降低11克/千瓦時,電網輸電線路損失率減少0.07個百分點。

5、交通運輸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79年至2007年,我國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74246億元,年均增長19.9%,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至2007年的7.8萬公里,增加了2.6萬公里。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電氣化鐵路營業里程。

(8)改革開放重大成果擴展閱讀: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扭轉了長期佔主導地位的「左」傾路線,標志著「以階級斗爭為綱」時代的結束,開啟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從那時以來的30年,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30年的基本經驗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1、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40年來,中國經濟實現巨變。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79億元,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摺合12.3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中國結構實現重大變革

40年來,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變革,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提高。2017年,服務業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提高30.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

3、中國對外經濟發展迅速

40年來,對外經濟發展成績斐然,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外經濟活動十分有限,197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206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9位。

2017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1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97.9倍,年均增長14.5%,居世界第一位。例如:2017年,雲南省GDP實現2603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94.2倍;對外貿易額233.9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200多倍。

4、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改革開放40年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主動引導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型升級成效明顯。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8%,服務業現價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6%。

2013—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7%,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2.7%。5年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5.9個百分點。新的區域增長極、增長帶逐步形成,對全國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日益突出。

5、中國新動能成長實現新突破

改革開放40年新動能成長實現新突破。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商事制度改革推動新主體快速增加,各類市場主體總量5年增加70%以上。2017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

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現,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百萬件的國家。新模式、新業態方興未艾。我國創新指數名列全球第二十二位,在中等收入國家中排名首位。

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有哪些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拓展資料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網路改革開放

閱讀全文

與改革開放重大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