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冷戰時期的科技發展
冷戰期間科技發展東方(社會主義國家)主要成就在軍事與航天。蘇聯率先發射人造衛星,火箭,率先實現載人航天等,一度曾經領先,但是後勁不足,又被西方趕超。
西方則率先制出氫彈中子彈等核武器,率先建造核潛艇與核航母,而航天一度落後,但後來率先登月,又造出太空梭,實現趕超。同步通訊衛星與GPS衛星定位等商業應用也比東方早而且普遍。
電子技術應用方面,西方率先發明了半導體三極晶體管和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晶體管,之後又首先研發了集成電路並且發展出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還有彩色電視,目前世界通行的三大彩電體制全都是西方研發的。而東方的蘇聯中國在電子技術方面始終處於落後追趕的地位。
蘇聯對於計算機和網路的研究僅注重軍事用途,西方對於計算機應用與網路技術發展比較全面。西方的個人計算機普及化也早於東方。
另外一個重大發展是激光技術。也是西方首先發明並且廣泛應用。
非軍事科技的最大成就是生命科學,遺傳密碼的破解,也是西方取得的。在轉基因技術上西方一直保持領先。而東方死守米丘林李森科的錯誤理論,遠遠落後於西方。但是中國首先實現人工合成胰島素,是一個突破性成果。
醫學方面,大概是中國首先實現斷手/斷臂再植成功,而西方首先實現異體心臟移植。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與血管支架手術也都是西方發明的。
大爆炸宇宙學也是西方首先提出,現在被普遍接受的科學理論。
夠多了嗎?容我再想一想,飯後再補充。
B. 世界第二次大戰蘇美「冷戰」的開始標志,及對世界人民的影響
您好
冷戰的序幕: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
開始的標志是:杜魯門主義(1947年)
「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間接表示冷戰的開始。
其影響是:
1在冷戰的大環境下,美蘇雙方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2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用於內部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3面對兩極格局對峙局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希望幫到您 望選為滿意回答 謝謝
C. 冷戰時期是人類科技發展最快的時期嗎
這並不是人類科技發展最快的時代,而是僅限於軍工領域罷了,客觀的講,冷戰時期不一定就是人類科技發展的最快時期,但尖端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球,科技成果的更新更是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期,使知識和信息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促進了精英時代的到來,同時也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進步和發展。
D. 美蘇冷戰時有什麼新科技誕生
電腦是美蘇冷戰的時候發明的。還有人造衛星、登月計劃都是在美蘇冷戰競爭的時候出現的。
太空梭,核能的和平利用,人類空間站
E. 冷戰時期的美國與蘇聯。到底誰的太空技術更先進
在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還是蘇聯的太空技術是更先進的,蘇聯是最先進入太空的,美國無法與之比較。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人造衛星,1961年4月12日把加加林送上太空,1971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美國做這三件事分別是1958年初、1962年5月、1973年。論美國載人登月的科學價值,不如蘇聯的空間站。最後在1988年,蘇聯的太空梭暴風雪從這里上天,在技術上遠比美國太空梭先進,這確定了蘇聯在整個冷戰的成果優於美國的事實。
F. 二戰和冷戰,哪個時期對人類科技發展的促
二戰和冷戰這兩個時期對人類科技發展的促進都很大,二戰是在你死我活的殘酷斗爭中謀求各自的生存和發展,以軍事為主要發展對象;而冷戰其實是二戰的延續,是相對和平但又存在敵對競爭環境下的較量(美蘇爭霸格局),主要是航天科技、核武器發展的迸發時期。冷戰結束後又進入了開放活躍的全球化融合階段,躍上了打破封閉、壟斷和屏蔽的快速發展的新高度,以經濟、軍事為核心延展到各個領域,在科技上邁入了以網路和電子信息、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為代表的科技全面爆發的新時代。
G. 求 世界一戰二戰冷戰 的詳細內容
高手為你解答!
一戰:
原因: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
起因:19世紀末20實際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很不平衡。按照國家生產總值算,英國是第一,法國是第二。但到了二十世紀初,美國越居世界第一,德國第二,英國第三,法國第四。後起的德國認為世界殖民地瓜分不平衡,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並與英法等展開了軍備競賽。
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為慶祝塞爾維亞國慶日一同乘車前往,途中忽然遭到一名愛國青年普林西普槍擊,當場身亡。致使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德國作為和奧匈帝國簽署的三國同盟協定,對英法開戰,俄國作為塞爾維亞的協約國,也宣布對奧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時間:1914年-1918年
結果:同盟國戰敗,協約國勝利,德意志第二帝國滅亡,損失其海外全部殖民地,並被迫同意凡爾賽條約。
二戰:
原因:凡爾賽條約埋下的禍根,以及重整的德國、日本需要對外擴張。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在華盛頓召開凡爾賽和會,名曰維護世界和平,實際上不過是變相的「帝國主義分贓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所以的國家都是打著各自的算盤,想的是如何在戰勝國中分得多一點的利益。首先,關於對戰敗國的懲治達到了極點,規定德國陸軍不能超過十萬人,不能擁有海軍、不能擁有空軍、不能建立軍校。也不能擁有坦克、重炮等進攻性武器。
在此之後,各國之間對限制海軍軍備上一直爭議很大,經過一系列談判後,規定美國、英、日
法、義大利五國的軍艦噸位比是五比五比3比1.75比1.75.日本對此非常不滿,要求噸位要達到5,和美英平起平坐,美英當然不會同意。此外,各國在對潛艇的限制上始終打不成協議,最後只有不了了之。
德國雖然戰敗,國家經濟一敗塗地,當這個工業大國不會甘心沉淪。不僅這個國家和人民不會甘心,還有一個人也不會甘心。這個人就是一戰時期獲得鐵十字勛章的奧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1919年,懷著戰敗後屈辱、不平心情的希特勒參加了一個德國的小政黨——德國工人黨。這個黨並不起眼,當時甚至經費只有7馬克。但希特勒聽了這個政黨的演說後,認為這個黨的思想和自己非常相似。因此決定加入這個黨。然後,希特勒憑借自己超長的演說天賦,很快就成了這個黨的宣傳部長,並且幾年之後攫取了這個黨的首要位置。甚至建立了這個黨的打手部隊——沖鋒隊。然後他把這個黨更名為德意志社會主義民主工人黨,把德文的「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個詞融合為一個,英譯為「Nazi」,即納粹黨。
1929年,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德國的經濟慘遭打擊,失業人口達六百萬。近乎崩潰,這個時候,希特勒的納粹黨開始擔任起救世主的身份,當工業凋零的時候,納粹黨卻在街邊建起了施粥站。平民自然十分感動,認為納粹黨太好了。很快憑著希特勒的宣傳工作,這個黨的人數一直呈幾何形上升,到了1933年前夕,這個黨的人數已經高達五百萬人。1933年1月30日,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德意志魏瑪共和國處於空前嚴重的危機中,最後總統興登堡不得不宣布讓位給希特勒,希特勒就這樣成為了國家總理,德意志第三帝國成立。上台後,希特勒第一件事就是把凡爾賽條約的條條框框砸了個稀爛,國家軍事飛速發展,陸海空軍猛增,鋼鐵產量增加百分之三百。
導火索: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人讓幾個化裝成波蘭的囚犯冒充波蘭人佔領了德國的電台,於是德國稱「遭到了波蘭的突然襲擊」。九月一日清晨,德國空軍忽然攻擊波蘭各個城市、交通樞紐,陸軍全面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戰爭階段「
第一階段:一九三九年九月——一九四一年六月
德國閃擊波蘭,擊敗英法,並開辟北非戰場
第二階段:一九四一年六月——一九四二年九月
蘇德戰爭和太平戰爭爆發,戰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第三階段:一九四二年九月——一九四三年七月
戰爭發生根本性轉折,反法西斯國家轉入戰略反攻。
第四階段:一九四三年七月——一九四五年九月
在反法西斯國家的進攻下,德日投降,大戰結束。
結果:以德意日為首的軸心國徹底戰敗,同盟國獲勝
新式武器的研發:導彈、原子彈出現,並引發冷戰
冷戰:
戰後初期,以美國為首的國家開始制約蘇聯這個大國,開始實行軍備競賽。尤其是核武器的出現,使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
美國和蘇聯同時為當時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主導世界的霸權,美蘇兩國及其盟國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沖突嚴重,但對抗雙方都盡力避免導致世界范圍的大規模戰爭(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人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卻又不訴諸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開始:杜魯門主義的提出(1947年)
即便是冷戰,美蘇雙方也積極尋找多種途徑與對方展開競爭。這其中最令人生畏的是軍備競賽,雙方囤集了足以讓對方毀滅成百上千次的核彈頭,並將核彈的打擊范圍擴大到太空空間。雙方無時無刻不在策劃實施著針對對方的間諜活動。太空競賽的唯一積極後果是促進了航天事業的發展,蘇聯人首次在太空航行,而美國人則搶得了登月的先機。為了完成人類航天這一偉大的事業,雙方都不斷地將最新的科技成果發展應用。戰爭改變了軍事聯盟的格局。美國人與西歐國家組成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而作為對抗,蘇聯人則將大多數東歐國家集結在一起,共同組建了華沙條約組織——這一共同防禦性實體。這兩個組織中的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遭受攻擊,則視為對整個組織的挑釁,該組織的所有成員國將立刻針對挑戰國,發動最嚴厲的反擊。盡管美蘇真正意義上的全面戰爭從未爆發,但有數次戰爭已弓在弦上,一觸即發。這其中最危險的一次是古巴導彈危機,美國人發現蘇聯人正在古巴地區——距美國本土僅90英里處建造核導彈基地,更糟的是,更多的核彈正通過艦船向此運輸。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以果斷的行動與蘇聯人達成了一項外交默契,促使蘇聯人從古巴地區撤出導彈基地,導彈危機得以解除。
最終,美國戰勝了蘇聯。共產主義在蘇聯遭到徹底失敗——即便在蘇聯解體之前,不少前共產主義陣營中的國家已紛紛相繼拋棄它們的信仰。昔日的華約早已無處尋覓,而北約則一直活躍至今,並吸納了不少前蘇聯陣營的成員國加入其中。
結束:蘇聯解體,兩德統一(1991年)
H. 為什麼現在全球科技發展速度比冷戰時期落後如此之大
因為冷戰時期兩大陣營互相競賽,爭先恐後的將大量資金和資源用於軍事科技,其頻率和投入量不是現在可比,而軍事科技成果一旦用於民用對整個社會科技的發展是有相當大的作用的,如今沒有冷戰的競爭氛圍,投入沒有那麼大,速度自然不比從前
I. 冷戰時期中國科技成果。最好有論文和數據。謝謝。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通訊、超強超短激光、高溫超導等前沿技術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涌現了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准等一批自主創新重大成果。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綜合工程化能力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近年來中國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控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一批新葯創製成功,傳統中醫葯得到新的發展,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隨著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專利局受理的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量連年增長,200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4位。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1 14:46 5.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持續高速增長。五年來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平均增速高達27.0%,高於「九五」時期平均增速6.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製造業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322億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288億美元,是2002年的3.5倍,優化了貿易結構,國際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
6.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4.3萬億和3.6萬億;聚集了全國一半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開發投入佔全國的1/3;區內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為32600;區內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達8520.5億元,約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營業總收入25891.8億元,工業總產值21873.2億元,工業增加值5021.6億元,出口創匯967億美元。
7.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持續提高。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2%。近5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較快增長,其中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達1009.7億元,比上年增加25.0%。
8.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2005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達150萬人/年;一支充滿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正在迅速成長,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人員總數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總規模達到2300萬人,成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養規模最大的國家。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1 14:46 9.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增強,大學、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的骨乾和引領作用進一步發揮。2006年,中國企業研究開發支出總額達到2134.5億元,佔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的71.1%,企業開發的重大技術成果不斷涌現;民營科技企業已由20年前的7000多家發展為2006年的15萬家。高等院校現有研究開發人員22.7萬人,取得了人類細胞衰老主導基因、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家蠶基因組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面向市場的創新能力得到加強,公益類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目前,中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96個國家簽訂了102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簽訂了1000多項部門間科技合作協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府間雙邊和多邊國際科技合作框架。積極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中國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國際對地觀測、地球空間雙星探測、人類肝臟蛋白質組、中醫葯國際科技合作等等國際大科學、大工程計劃。中國科學家、科學技術人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渠道進一步拓展,人員交流與合作更加緊密、便捷,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迄今為止,中國已參加了大約350個國際科技組織,有206位科學家在國際上。
J. 二戰和冷戰,哪個時期對人類科技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大
果斷冷戰,二戰破壞力太大了,英法蘇德日幾大科技強國都打殘了,就剩一個美國活得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