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有哪些
一、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一)造紙術
1.西漢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 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2.東漢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造紙術,製作植物纖維紙。
(二)印刷術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
2.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三)指南針
1.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
2.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的發展,並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四)火葯
1.唐朝時《真元秒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
2.北宋時火葯已經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製造火葯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製作方法。
3.宋代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二、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1.春秋:《春秋》中「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留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元。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2.西漢:武帝時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時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的記錄。
3.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4.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於現行公歷300年問世。
三、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西周:勾股定理載於《周髀算經》。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 一千年。他還為《九章算術》作注。
4.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推出「割圓九術」,將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圓密率捷法》。
今天主要給大家總結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天文成就、數學成就這三部分內容,後續我們再學習其他的。
『貳』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太多了
時間
發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戰國)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經》
我國最早的一部天內文學專著
《石氏星表》
世界上容最早的星表
東漢
(張衡
)
水運渾象儀
´
(
地動儀)(測定地震方向)
´
地球是圓的
比歐洲早1000多年
唐朝
僧一行
黃道游儀
世界上首次用它發現了(
恆星)位置的變動
實測子午
線的長度
´
製成以水流為動力的水運渾象儀
´
元
(
郭守敬)
簡儀
比歐洲同類發明早
(
300)
多年
測定(黃道
)和(赤道
)的交角值
受到世界天文學界的推崇
《授時歷》
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叄』 中國古代科學成就
1.印刷術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1、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2、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5、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6、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2.造紙術
漢初年,政治西漢麻紙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話是說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3.指南針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4.火葯
我國現在看到的第一部記載火葯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書中說「以硫磺、雄黃合硝石,並密燒之」,會發生「焰起,燒手面及火盡屋舍」的現象。這里的「密」應該是蜂蜜的「蜜」。蜜加熱能變成炭。硫磺、硝石與炭混合,這就是火葯的配方。
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 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下圖為南未突火槍和北未火葯箭。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編輯本段]1、源於煉丹術
煉丹術起源很早,《戰國策》中已有方士向荊王獻不死之葯的記載。漢武帝也妄想「長生久視」,向民間廣求丹葯,招納方士,並親自煉丹。從此,煉丹成為風氣,開始盛行。歷代都出現煉丹方士,也就是所謂的煉丹家。煉丹家的目的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葯,這樣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的。煉丹術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後還是一無所獲。但是,煉丹術所採用的一些具體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它顯示了化學的原始形態。
煉丹術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火法煉丹」。它直接與火葯的發明有關系。所謂「火法煉丹」大約是一種無水的加熱方法,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對火法有所記載,火法大致包括:煅(長時間高溫加熱)、煉(乾燥物質的加熱)、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餾)、飛(又叫升,就是升華)、優(加熱使物質變性)。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學方法,這也是煉丹術這種愚昧的職業能夠產生發明的基礎。煉丹家的虔誠和尋找長生不老之葯的挫折,使得煉丹家不得不反復實驗和尋找新的方法。這樣就為火葯的發明創造了條件。在發明火葯之前,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葯品,如硫化汞等。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製成的產品之一。
煉丹起火,啟示人們認識並發明火葯。
[編輯本段]2、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因此火葯的發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葯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
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太平廣記》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隋朝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裡。半夜杜春子夢中驚醒,看見煉丹爐內有「紫煙穿屋上」,頓時屋子燃燒起來。這可能是煉丹家配置易燃葯物時疏忽而引起火災。還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煉丹書也談到用硫磺、硝石、雄黃和蜜一起煉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臉和手燒壞了,還直沖屋頂,把房子也燒了。書中告戒煉丹者要防止這類事故發生。這說明唐代的煉丹者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葯,這種葯被稱為「著火的葯」,即火葯。由於火葯的發明來自製丹配葯的過程中,在火葯發明之後,曾被當做葯類。《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
火葯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他並不感興趣。火葯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
[編輯本段]3、火葯的應用
唐朝時的火葯
火葯發明之前,火攻是軍事家常用的一種進攻手段,那時在火攻中,用了一種叫做火箭的武器,它是在箭頭上綁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類的易燃物質,點燃後用弓射出去,用以燒毀敵人的陣地。如果用火葯代替一般易燃物,效果要好得多。火葯發明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種拋石機拋擲石頭和油脂火球,來消滅敵人。火葯發明之後,利用拋石機拋擲火葯包以代替石頭和油脂火球。據宋代路振的《九國志》記載,唐哀帝時(十世紀),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這可能是有關用火葯攻城的最早記載。
兩宋時的火葯
到了兩宋時期火葯武器發展很快。據《宋史·兵記》記載:公元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進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桿前端縛火葯筒,點燃後利用火葯燃燒向後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衛隊長唐福向宋朝廷獻出了他製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團練使石普也製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並做了表演。
火葯兵器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著軍事史上將發生一系列的變革。從使用冷兵器階段向使用火器階段過渡。火葯應用於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葯的燃燒性能。《武經總要》中記錄的早期火葯兵器,還沒有脫離傳統火攻中縱火兵器的范疇。隨著火葯和火葯武器的發展,逐步過度到利用火葯的爆炸性能。
硝酸鉀、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葯被稱為黑火葯或者叫褐色火葯。這種混合物極易燃燒,而且燒起來相當激烈。如果火葯在密閉的容器內燃燒就會發生爆炸。火葯燃燒時能產生大量的氣體(氮氣、二氧化碳)和熱量。原來體積很小的固體的火葯,體積突然膨脹,猛增至幾千倍,這時容器就會爆炸。這就是火葯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葯燃燒和爆炸的性能可以製造各種各樣的火器。北宋時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葯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葯燃燒爆炸的原理製造的。蒺藜火球、毒葯煙球是爆炸威力比較小的火器。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較大的火器向「霹靂炮」、「震天雷」也出現了。這類火器主要是用於攻堅或守城。公元1126年,李綱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的圍攻。金與北宋的戰爭使火炮進一步得到改進,震天雷是一種鐵火器,是鐵殼類的爆炸性兵器。元軍攻打金的南京(今河南開封)時金兵守城時就用了這種武器。《金史》對震天雷有這樣的描述:「火葯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這樣的描述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是這是對火葯威力的一個真實寫照。
火器的發展有賴於火葯的研究和生產。《武經總要》中記錄了三個火葯配方。唐代火葯含硫、硝的含量相同,是1比1,宋代為1比2,甚至接近1比3。已與後世黑火葯中硝佔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火葯中加入少量輔助性配料,是為了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等效果。火葯是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和發展的。
1044年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一書中介紹了三種火葯配方,以不同的輔料,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的不同目的。
宋代由於戰爭不斷,對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時設置了軍器監,統管全國的軍器製造。軍器監雇傭工人四萬多人,監下分十大作坊,生產火葯和火葯武器各為一個作坊,並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史書上記載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同日出弩火葯箭七千支,弓火葯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萬支」。這些都促進了火葯和火葯兵器的發展。
南宋時出現了管狀火器,公元1132年陳規發明了火槍。火槍是由長竹竿作成,先把火葯裝在竹竿內,作戰時點燃火葯噴向敵軍。陳規守安德時就用了「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條」。公元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製成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竹筒作的,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的是,火槍只能噴射火焰燒人,而突火槍內裝有「子巢」,火葯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彈。突火槍開創了管狀火器發射彈丸的先聲。現代槍炮就是由管狀火器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飛躍。
突火槍又被稱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製造的而得此名。《永樂大典》所引的《行軍須知》一書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時曾用過火筒,用以殺傷登上城頭的敵人。到了元明之際,這種用竹筒製造的原始管狀火器改用銅或鐵,鑄成大炮,稱為「火銃」。
1332年的銅火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銘文的管狀火器實物。
明代
明代在作戰火器方面,發明了多種「多發火箭」,如同時發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32支箭的「一窩蜂」;最多可發射100支箭的「百虎齊奔箭」等。明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與建文帝戰於白溝河,就曾使用了「一窩蜂」。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發齊射火箭,堪稱是現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當時水戰中使用的一種叫「火龍出水」的火器。據「武備志」記載,這種火器可以在距離水面三、四尺高處飛行,遠達兩三里。這種火箭用竹木製成,在龍形的外殼上縛四支大「起火」,腹內藏數支小火箭,大「起火」點燃後推動箭體飛行,「如火龍出於水面。」火葯燃盡後點燃腹內小火箭,從龍口射出。擊中目標將使敵方「人船俱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另外,該書還記載了「神火飛鴉」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燒性能的雛形飛彈。「神火飛鴉」用細竹篾綿紙扎糊成烏鴉形,內裝火葯,由四支火箭推進,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葯筒並聯火箭,它與今天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火箭的發展,使人產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的願望。根據史書的記載14世紀末,明朝的一位勇敢者萬戶坐在裝有47個當時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雙手各持一個大風箏,試圖藉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實現飛行的夢想。盡管這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萬戶被譽為利用火箭飛行的第一人。為了紀念萬戶,月球上的一個環行山以萬戶的名字命名。
[編輯本段]4、對外傳播史
早在八、九世紀時,和醫葯、煉丹術的知識一起,硝也由中國傳到阿拉伯。當時的阿拉伯人稱它為「中國雪」,而波斯人稱它為「中國鹽」。他們僅知道用硝來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紀火葯是由商人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的。希臘人通過翻譯阿拉伯人的書籍才知道火葯。火葯武器是通過戰爭傳到阿拉伯國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軍隊使用了火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軍隊在與敘利亞作戰中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葯武器,從而掌握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過火葯兵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步掌握了製造火葯和火葯兵器的技術。
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歐洲,「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系起了變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穿鎧甲的貴族騎兵同歸於盡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精銳的火炮在歐洲的工廠中製造出來,裝備著威力強大的艦隊,揚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
『肆』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一覽表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一覽表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國古代各項科技成果,包括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等。
中國古代科技源於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築等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發明創造無不帶有鮮明的實用烙印。然而,時代在前行,曾經應用廣泛的古代實用技術,今天早已失傳或正在消失,需要我們以現代技術手段復原和再現,以今天的科學道理去揭示和闡述。
天文歷法
(1)先秦時期:①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早160年。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甘石星經》的真偽有待斟酌)
共2張
甘石星經
(2)兩漢時期:①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③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④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以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時期:①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②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4)宋元時期:①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於農事安排。②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③元朝傑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④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歷法著作
歷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包括年、月、日、時、節氣的安排,還包括日、月、行星運動,交食,晷影,漏刻,恆星出沒,天空分區,等等。因此,中國古代歷法有現今天文年歷的性質。
現在保留下來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傳是夏代(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十六世紀)的歷書。其中記載有人們由觀察天象和物候決定農時季節的知識。它原是《大戴禮記》中的一篇,後來單獨成冊流傳。據考證,正文只有四百多字。就天文知識來說,它按十二個月的順序記述了每月的星象,如早晨和黃昏出現在南方的星星,北斗柄的指向,銀河在天空的位置,太陽到了恆星間什麼地方等。此外還有每月的氣象、物候以及應該做的農事和政治活動。例如:「正月,啟蟄,……鞠則見,初昏參中,斗柄懸在下,……」這里「鞠」和「參」都是星名,「斗柄」就是北斗七星組成勺子形的把子。這部書是否夏代的歷書,學術界還沒有定論,但它至遲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已經成書,而且根據書中反映的天象等情況,說明確有更早時代的資料。
自漢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後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統的歷法著作留傳到現在,包括在各歷史朝代中頒行過的和沒有頒行過的歷法共約一百種,絕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歷志》中,這是研究中國歷法的資料寶庫。現擇要略作介紹。
『伍』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有哪些
時間
發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戰國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經》
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學專著
《石氏星表》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東漢
張衡
水運渾象儀
×
地動儀(測定地震方向)
×
地球是圓的
比歐洲早1 000多年
唐朝
僧一行
黃道游儀
首次用它發現了(恆星)位置的變動
實測子午線的長度
×
製成以水流為動力的水運渾象儀
×
元
郭守敬
簡儀
比歐洲同類發明早300多年
測定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受到世界天文學界的推崇
《授時歷》
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數學:(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
時間
發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春秋
戰國
×
九九乘法口訣、度量衡、籌算計演算法
×
東漢
×
《九章算術》
記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
南朝
祖沖之
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面七位
比世界領先1 000多年
農學:(強調應用)
時間
作者
成就
世界地位
南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農書
元朝
王禎
《農書》
詳細包含了農業各方面的知識
明朝
徐光啟
《農政全書》
達到了傳統農業科學的頂峰(博採古今,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醫學:(以為君除疾、為民除厄為目的,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從而保證農業有充足的勞動力)
時間
發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西漢
×
《黃帝內經》
中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書,奠定了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四診療法成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經典
華佗
麻沸散、五禽戲
是最早的麻醉葯劑;是最早的體育保健體操
明代
李時珍
《本草綱目》
全面系統地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分類法,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法
四大發明:
時間
發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西漢
蔡倫(東漢)
造紙術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
唐朝
雕版印刷術
《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
北宋
畢升
活字印刷
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
唐宋
火葯
在14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在西方社會產生巨大的震動
北宋
指南針
北宋時運用於航海;13世紀傳入歐洲,在地理大發現中起了重要作用
請採納
『陸』 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有哪些
醫葯學成就
(1)先秦時期: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後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2)兩漢時期:
①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②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
③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其代表作《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3)隋唐時期:
①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葯學成果,並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
③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葯典。
(4)明清時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葯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本草綱目》對葯物的分類反映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生物進化觀。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反映了他在動物適應環境、相關變異以及遺傳特徵等方面的新認識。
(6)中國古代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1)先秦時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門供居民出入,城內有整齊寬廣的街道。
(2)隋唐時期:隋唐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成熟時期,取得了輝煌成就。
①隋朝著名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了大興城,唐朝在此基礎上擴建為長安城。長安城政體設計合理,建築規模宏大,體現了當時城市建築的高超技術。
②宇文愷採用圖紙和模型結合的設計方法,是我國建築技術上的一大突破。
③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3)宋元時期:
①北宋末年李誡編寫的《營造法式》,是我國建築史上的傑出著作。
②遼代河北薊縣獨樂寺、山西應縣木塔,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
③金代的盧溝橋聞名中外。
④元大都建築宏偉,城內有完整的排水系統。
(4)明清時期: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北京城,約八十萬能工巧匠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被譽為「蒯魯班」。北京城有三重,宮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
宮城又稱紫禁城。北京城的主體建築都布置在中軸線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鍾樓、鼓樓位於城北。宮城的黃色琉璃瓦和紅牆相配,充分體現出封建皇帝的威嚴。
『柒』 我國古代科技成就有哪些
1、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
《太初歷》將一日分為八十一分,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歷」。它是我國古代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這是我國歷法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漢初承襲秦制,使用古歷《顓頊歷》,以《太初歷》與《顓頊歷》全面比較,有重大的進步。
2、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甘石星經》是一部天文學專著,甘經、石經各八卷,共十六卷,大致成書於戰國時期。《甘石星經》是兩書的合稱,作者為當時的齊國人甘德和魏國人石申。
3、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
4、張衡發明製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以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地動儀是中國漢朝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地動儀有八個方位,他們分別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
5、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
《大衍歷》亦稱「開元大衍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歷法。一行撰。因立法依據《易》象大衍之數而得名。一行測各地緯度,南至交州北盡鐵勒,並步九服日晷,定各地見食分數,復測見恆星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