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漢風般若成果

漢風般若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07 00:46:28

1. 佛說: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的意思是說 所有的有相的東西,都是自性中的妄念所變現出來的,本質還是自性。
虛妄和真實都是「心」的一部分,只不過表現方式不同而已。就像一部分細胞轉成了正常的身體,而另外一部分細胞轉成了癌症,他們都是身體的細胞,本質上沒有區別。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把癌症細胞讓他再轉回成正常的體細胞,同時不要讓正常的體細胞再轉成癌細胞,中間只存在一個轉的問題而不是割掉一部分身體的問題。
也就是說,從究竟的角度講,煩惱和菩提是一體的。我們要做的並不是斷煩惱,而是轉煩惱。轉煩惱為菩提。只要會轉,那麼一切時都是好時,一切事都是好事,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境都是好境,你也就得大自在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青青翠竹,鬱郁黃花,都是虛妄,虛妄就是妄念,就是迷惑了的自性。自性迷惑了就表現為種種世間的東西,而自性清凈了就表現為佛國凈土。
翠竹黃花是這樣,土石磚瓦也是一樣。
所以說覺悟了隨處都是凈土,而迷惑了隨處都是穢土。就是這個意思。

2. 般若的由來

般若一詞最早出現於東漢高僧支婁迦讖所譯的《道行般若經》。般若在中國多指為智慧,《世說新語·文學》載:「殷中軍被廢東陽,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後見《小品》,恨此語少。」佛教徒認為,般若智慧跟世間的智慧不同,「智慧輕薄,故不能稱於般若」,是經由內觀所產生的正見。般若在中國沒有相當的名詞可以代替,雖意為智慧,乃不足以表顯般若的含義,所以譯經家不直接漢譯為「智慧」,而以音譯。《大智度論》所說:「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淺薄,是故不能稱。」一般法會中大多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即是大智慧。波羅譯為「彼岸」,蜜多譯為「到」,應為到彼岸,般若波羅蜜多即是「究竟圓滿之智慧」,佛教稱之為勝義智或實相智,如佛祖在菩提樹下體驗真理的智慧。科學家之智是不究竟的、不完滿的智慧,佛教稱之為方便智。

般若的思想可歸納為「假有性空」,所謂:「無明離欲而生明,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

3. 般若心經的原文和解釋

般若心經的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心經的解釋:

觀自在菩薩,修行深般若法門,當其功行圓滿之時,心中如明鏡照亮,明白地照見五蘊皆空,身心無我,本然清凈。於是自覺而覺地,度化眾生脫離苦海,同登覺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離不開空之本質,而這本質離不開表象,它們不是兩件對立的事物。色本來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來面目。

感受、動機、判斷的精神現象與空相同,這與物質現象之色與空的等同是一樣的道理。舍利子:世間一切事物本來的性質,皆同一不二,平常無差別,既沒有產生,也沒有滅失,即無所謂污染,也便無所謂清凈,既不會增長,也不會消減。

所以觀自在菩薩以般若智慧觀照到的這個五蘊皆空的境界中,沒有物質色身,也沒有感覺、知覺、意志、判斷,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思維器官,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相應的感覺除去煩惱,沒有"六根","六境","六識",沒有煩惱,也沒有除去煩惱的菩提,乃至沒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緣系列,也沒有涅槃沒有世間一切皆苦的念頭,沒有世間苦及其原因的說法,沒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沒有修行而脫離苦痛的方法。

總之,沒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麼也不會得到。修行般若法門由本來"無所得"的緣故,因而無所不得。諸菩薩依靠般若智慧到達彼岸,證得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盪的境界;由於內心無牽無掛光明坦盪的境界便沒有生死恐懼的心理不安,便沒有世俗之人顛倒的夢想和痴迷的慾望。

因此而最終達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達彼岸,證得無上的脫苦之師,是最高圓滿的一切智慧,是無與倫比的總持法門。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實相而不是虛假的幻相。所以,於是宣說般若法門的總持咒,咒說: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詞彙詳解:

觀:心之覺,以自心照自心為觀,以自明化自愚為觀,以自心悟真空為觀。

自在:並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遙自在。是自心理體如如不動,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無所住,自性本空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來清凈,也沒有來,也沒有去,即是自在。

菩薩:菩薩是梵語,譯成漢語,「菩」意為覺,「薩」意為性,人能覺悟本性,這個「人」即是菩薩。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的總稱,即是蒙在珠寶上的塵垢,理明透徹一塵不染,復本性之圓明,心空無物,一物不迷,萬有皆空,即是五蘊皆空。

舍利子:也可比喻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質。

(3)漢風般若成果擴展閱讀:

《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經》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處所用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可謂言簡而義豐,詞寡而旨深。古來認為讀此經可以了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

4. 般若漢服絕版了嗎

原店家沒有鏈接大概就是了
可以問下客服啊

5. 般若漢服是一片式的嗎

兩片吧


6. 什麼是「般若」

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就像現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譯氣字(氣功的氣,修道的氣)就不能翻,因為不能譯成瓦斯,也不能譯成空氣,或其他的氣。由於外文每一個氣都有一個專有的字,而中國字欲不同,氣字上面多加一個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氣、煤氣、電氣,就是人發脾氣,都是氣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異,所以單獨一個氣字只好翻音,然後再加註解。當時般若不譯成大智慧,也是這個原因。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我們聰明只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范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像的范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並沒有說不能思議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擋住,不準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測、去思想道是什麼。假如實相道體能夠用思想得到的話,那還是屬於妄想意識的范圍。所以說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因為這是修持求證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
到了後世禪宗,講一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很難表達。如果講一個佛字,又帶了一個佛的觀念。雖然有時侯佛法里頭,佛字就代表了這個道體,但是一般人一聽到佛,腦子里馬上想到大殿上那個塑得發亮發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後,禪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反正都是代名辭而已。華嚴經上說: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盤也可以,說了一大堆,一百多個名辭,反正這些都是代號,代表實相般若道體。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這個東西,找到了這個東西才認識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這些年來,有許多外國同學研究如何翻譯境界兩個字,我說假使翻成外文的話,勉勉強強可翻譯成現象,但是那仍屬於自然界的觀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註解,很難翻譯。譬如修道見道的境界,葯山禪師就講:『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雲在飄,水在瓶子里,擺在桌上,一個那麼高遠,一個那麼淺近,這就是個境界。又譬如唐人詩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我們常在講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時,就會引用到這兩句話。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照到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每條河裡都有一個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的晴空,如果沒有一點雲的話,整個的天空,處處都是無際的晴天,所以萬里無雲萬里天。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禪師們因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個和尚住茅蓬的時侯,就寫了一副很好的對子:『萬里青天開笑口,三間白屋豎拳頭』。
像彌勒菩薩一樣,哈哈大笑,就是我們喜歡塑的一個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什麼都空掉,什麼都喜歡。三間白屋就是三間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裏海闊天空。像這一類的文字,就描寫一種境界,但也並不足以代表悟道那個境界。我們的人生隨時有境界,痛苦的時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還沒有來的時侯,腦海中又隨時出現痛苦的威脅,這是苦惱的境界。高興的時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紀大的人,不大喜歡想未來,因為前面的路程太遠了,沒有力氣走了,專門回頭想少年時代的事。有時侯自己坐在那裡想起來,還搖個頭笑一下,回味那個境界。這些都屬於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
此外,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至於我們沒有修道的人,有什麼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眾生所有的苦惱境界。如古人詩中所講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煩惱,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頭發白了,這就是人生苦惱境界。所以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裡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我們曉得,文字本身就具備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語;因為把我們言語記錄下來,就變成了文字。中國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叫做中文,英語系統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是英文,其他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們的思想、言語的記號。文字有它的境界,我們大家都讀過書,都認得字,可是很少有人變成真正的文學家;因為優美的句子出不來,沒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語成章,話一講出來就是文章,每一句話都很優美,很漂亮,因為他有文學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剛經在中國,為什麼那麼吃得開呢?是鳩摩羅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譯了很多經典,其中金剛經以及法華經,影響中國文化極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調,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種特殊優美、感人的佛教文學。此外還有維摩經的文字,也都很特別,是另創一格的文字意境。後來玄奘法師等人的翻譯,在文學境界上,始終沒有辦法超過鳩摩羅什,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樣的讀書學文字,並不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文學家。同樣的修道,有些只能夠成為修行人,而不能夠成佛,這與文字般若是絕對相關的。清朝有位歷史學家趙翼,也是大詩人,大文豪,他晚年寫了三首有名的詩,其中有一首說:

少時學語苦難圓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說,年輕的時侯學講話,講不圓滿,自己以為學問功夫還沒有到家。到年紀老了才知道,學死了也沒有用,因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過這是指普通人而言,據我所知所見,有幾位大和尚,並沒有讀過書,也沒有上過一天學,一個字也不認識,悟道以後,詩好、文好、樣樣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師見過一個和尚,本來是一個剃頭師傅,挑個擔子在鄉下到處走,在滿清的時侯,剃頭的孩子不準參加考試,限制極嚴。可是這位剃頭的大禪師悟了道,什麼都懂,無所不知。他也有一個廟子,是方丈圓寂時侯,護法給他的。有人叫他楊和尚,有人叫他楊剃頭。一般讀書人去考他:楊和尚我有句話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書里?他說:這在第幾頁那一本書嘛!我老師年輕的時侯很調皮,故意去問他紅樓夢上一句話,他都能回答得不錯,那怪極了。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抽鴉片,想戒也戒不掉,後來只有去求這個楊和尚,楊師父啊,你來幫我剃個頭。剃頭的時侯鴉片煙癮發了,鼻涕、
眼淚直流,很痛苦,這位楊剃頭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說:『脫了!』就是解脫,頭也幫他剃好了。從此以後,這個人也再不抽鴉片了。
這些是講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後自然發生,不是憑我們的聰明來的。聰明是想出來的,想出來的沒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記憶力也特別高,不光是年輕的事想得起來,前一輩子讀的書都知道。這個話,你們諸位聽了,大概覺得很稀奇,的確有這么一回事。所以蘇東坡有一首詩說:『書到今生讀已遲』。要讀書要早讀,這一輩子的書是為來生讀的。悟道的時侯,過去千萬生讀的書都會搬出來,就是因為般若智慧都出來了。學問好的人記憶力強,一目十行;不會讀書的人,一個字一個字摳。有人看書,眼睛一瞄,這一頁就過去了,一目十行,日記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記憶力更強。當然,這必須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這就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佛經上經常講方便,假使我手裡沒有紙,請你給我一張方便方便,這可不是佛學的方便。東漢的霍光大將軍,是大元帥,也是大宰相,東漢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是歷史批評他四個字:『不學無術』,說他讀書太少,處理國家大事,在知識見解上,沒有恰當的方法,所以是『不學無術』。
術,不是手段,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別人,自然有他無師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藝術。譬如說看佛經,他能夠用特殊的一種方法,把難懂的立刻就懂進去,最難表達的東西,他用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別人一聽就懂了,這就屬於方便般若。
我們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睛,頭上有三隻眼睛。這位菩薩代表什麼呢?一個人有一千隻手,一千隻眼睛,你說這個人辦法多不多?當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麼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個會魔術的人,隨手抓一個東西,都可以變一個魔術,這就是方便般若。

眷屬般若

眷屬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辭叫行願,用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說,是屬於行為方面的。也就是說,自然發起道德行為,一個人自然就成為至善的人。所謂眷屬就是親戚、朋友、家人等親眷。
般若的眷屬又是什麼呢?我們都曉得佛學講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個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禪定的修證功夫,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眷屬,也就是五個行願,稱為眷屬般若。關於這方面,我暫時不作詳細的報告,因為金剛經的本身內容,就提到了這五樣事。
現在我們已經曉得般若所包涵的內容這樣多,沒有適當的字可以翻譯,所以只能譯音了。般若的內容,包含了悟道之願,換句話說,這個修道的道願,本身就具備了這么多的內容。

無堅不摧

現在我們手裡的這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什麼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剛兩個字呢?金剛,在金屬之中最堅固,就像金剛鑽一樣,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說,能建一切法,而且無堅不摧,所以叫金剛般若波羅密。金剛經有五六種不同的翻譯,我們慣用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種。有的翻譯,上面加『能斷』兩個字,意思是能斷世間一切苦痛、一切煩惱,而成聖成佛。所以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可能鳩摩羅什認為,這種能斷的精神,已經包含在經文里了,所以經名不需要特別再加上去。
所謂『波羅密』,一般的翻譯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後加一個多字,成為般若波羅密『多』。這個『多』字是尾音,現在的音來念,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拿古代的梵音念,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達』。『多』就是『達』的音。我們大家慣念的二百六十個字的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常常有人把它稱為『多心經』,因為西遊記上,把這兩個字與上面切斷了,變成多心經。
現在我們講的這一本經,如果照含意來說明經名,就是:能斷一切法,能破一切煩惱,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脫離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經典。如果我們照舊式廟子里的講經方法,這個經的題目,一天講兩個鍾頭,連續講一個月也講不完。事實上,那一種講經的方法非常好,解釋得非常詳盡,由文字教育開始,什麼叫經?這個經字就可以講一個禮拜。什麼叫金剛?又可以講上一個禮拜,因此一個題目講完了,個把月過了,金剛經的邊在那裡啊?那叫做無量無邊。現在我們不採用那個辦法,我個人的個性,也是不大適合那種講法,所以我們採取簡單明了的解釋。

7. 般若如何解釋 這是佛法中的關鍵詞嗎

所謂般若,就是【真理的智慧】的代詞。以與世間小聰明分開

佛知道後人與魔頭會亂來,亂立概念,亂改定義,所以專門造出這個詞。

般若的就是能度人出生死之海的法船,智慧之船。是無為法,是清凈法,

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不是貪財的小聰明,這對超越生死並沒有作用。

說關鍵不關鍵,假名而已,說關鍵也關鍵,智慧為成佛根本。無智則無以滅煩惱,伏心魔。

8. 般若心經出於哪一年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密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贊嘆。
[日本法隆寺藏兩片貝葉經鈔本]

日本法隆寺藏兩片貝葉經鈔本
[3]
日本法隆寺貝葉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經》,原本現收藏於東京博物館。相傳此本原為迦葉尊者手寫,後由菩提達摩傳給慧思禪師,再經由小野妹子於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傳入日本[4]。凈嚴和尚於1694年以梵文悉曇體手寫抄錄。穆勒(Max Muller)於1884年轉寫成天城體及羅馬拼音,傳至歐美國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訂梵文本。

[伯希和收集的梵文心經]

伯希和收集的梵文心經
[5]
巴黎,菲爾(H. L. Feer)校訂之梵文本。原本現藏於法國巴黎帝國圖書館,Catalogue No.967,為梵藏漢蒙滿五本對照本,其梵文為蘭札(lan-dza)字體。
漢譯本
中國歷史上,至宋朝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漢譯,現存9本。
《摩訶般若波羅蜜咒經》 吳·支謙譯 缺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402-4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玄奘譯(649年)略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那經》 唐·菩提流志譯(693年)缺
《摩訶般若髓心經》 唐·實叉難陀譯(695-710年)缺
《佛說波羅蜜多心經》 唐·義凈譯(695-7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別本 唐·法月譯(初譯)(738年)廣本 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法月譯(重譯)(738年)廣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般若共利言等譯(790年)廣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智慧輪譯(847-859年)廣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法成譯(敦煌石室本)廣本 存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宋·施護譯(980-1000年)廣本 存

9. 漢服般若好看還是花神祭好看

漢服班若好看,漢服是祖國的文化遺產,漢服的樣式很多,漢服穿起來,飄飄欲仙,更顯大漢文化的悠遠,如同一顆璀璨的星星,漢服在現在的中國人心中掀起一股熱潮

10. 什麼叫般若境界

【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這里稱佛說而不稱如來說,何也?佛是覺悟的人,則從事相上講的,如來是從性體上說的。此經文稱佛說,則是說人證果,是由修般若而證,指給我們這些修行的人,也必須走這條路,必須明般若之理。般若是眾生本性具足的,它是如來智,稱佛乃性相全彰之名。如果稱如來,乃性德之稱也。「佛說」的說字,說什麼?說般若非般若,兩邊不著,這即是空在有中,非滅有以明空。修行亦然,是在生活的五欲六塵相中修,非滅掉相、遠離生活而修行。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此三句,是本經的綱領,大藏經之精要,是佛祖心肝,聖凡腦髓。三教五宗,無量妙義,盡在於茲。三昧經曰:「心無心相,不取虛空,不依佛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妙理。」般若之法,心法也。不可立說也。 世尊恐後人誤會而偏空,所以不說如來說,而曰佛說,乃指般若則非般若,即名字以離名字也,明了雖不壞相,仍應會歸於性。令一切眾生開佛知見耳,開佛知見者,令知性本無相,須離相修持,而後方可見性也。故曰般若非般若。若不明此理,心中有般若波羅蜜名字相,便取法相,怎麼能說是我奉持般若波羅蜜呢?為什麼?因為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壽者故。 眾生不取法相,以修持一切法,則法法無不是般若。總而言之,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若有所說,即是毀佛謗法。 佛是應機施教。如葯材無論貴賤,能療愈疾苦的便是好葯。如來大醫王方便有多門,不但能療色身疾病,還演說各種境界,示現種種方便與修行之方法:對慳貪心,方便示現施捨的法門;對放逸心,方便示現戒律、約束心的法門;對於盲動、沖激心,方便示現安忍的法門;對於怯退、不堅信者,方便示現勇進的法門;對無明妄動心,方便示現休止的法門;對於煩惱、迷惑心,方便示現覺照的法門;對於污濁境界,方便示現潔凈的凈土境界;對於煩熱境界,方便示現清涼的法門;對於急迫境界,方便示現和緩的法門;對於濃艷、慾念等漲心,方便示現恬淡的法門;對於束縛境界,方便示現解脫的法門……為了多方救濟眾生,如來在苦海中放著八萬四千(無量)種方便筏子,為接引人們度登彼岸。但世間人迷者多、悟者少,聰明反被聰明悟,「機關算盡太無情,反算了卿卿性命」。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世上的危險,大半是從失卻了眼目,失卻了正當主張來的,故佛在迦蘭精舍,演說般若波羅蜜多,認般若為一切菩薩道的根本。荷擔如來大法,亦非難事,只要在大覺如來無量法門中,任你選取一個與自己根機適合的法門,按信願行證去修、去證,終有登峰造極之日。 古人曰:十圍大木始於幼芽,百尺高台築於寸土,萬里行程起自腳下,千秋大業造自現在。古來多少成功的人,都從勇猛精進中來,不從因循觀望中出。須從信願行證,逐級不懈地努力

閱讀全文

與漢風般若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