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書法用紙
種類:
宣紙品來類繁多,從配源料來說,可分為棉料、凈皮、特凈皮三種;從厚薄分,又有單宣、夾宣、二層貢、三層貢等;從加工製作工藝又可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化(生宣吸水性強;熟宣是生宣加以明礬等加工而成,質硬而不吸水;半熟宣能夠吸水,但不像生宣那麼易於滲化)。
書法用紙還有毛邊紙,竹簾紙,白關紙,七都紙,六吉宣紙,虎皮宣紙,臘箋,泥金箋,高麗箋等。
使用要點:
練習寫小字用毛邊紙,大字用淺黃色七都紙,書寫屏聯肚宣紙及冷金箋。
初學寫字用吸墨的毛面粗紙,練習日久,遇到純細光澤之紙,自然格外覺 得易寫。
摹帖宜用油光紙,取其紙薄透明,容易鉤摹。
臨帖宜用田字格、九宮格、回宮格紙,取其易於布置結構。
硬紙用軟筆,軟紙用硬筆,此即「弱者強之,強者弱之」剛柔相濟的中道要訣。
選紙方法:
宣紙選擇以吸水性較好,又與筆墨配合為原則。切忌用光滑的紙,即不滲墨,又不駐筆,更寫不出力量來。
❷ 書法紙有哪些
毛邊紙、元書紙與棉紙:宣紙昂貴,一般習字時多用毛邊紙。
麻紙 麻紙是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一,纖維長,紙漿粗(紙表有小疙瘩)紙質堅韌,雖歷經千餘年亦不易變脆、變色
桑皮紙 桑皮紙呈淡褐色,工藝講究的桑皮紙呈半透明狀,很薄,所屬地區為 新疆 · 吐魯番地區
水紋紙 古代名紙,這種紙迎光看時能顯出除簾紋以外的發亮的線紋或圖案。目的在於增添紙的潛在的美。
弱吸墨紙類:多系竹纖維製成,紙面較光滑,墨浮於表面,不易慢開,所以色彩鮮艷。以牋紙類為主,如澄心堂紙、泥金牋,還藏經紙
❸ 書法作品紙規格
經過歷史的發展,形成了以下幾種常見的書法作品格式:
一、斗方:
中國書畫的一種式樣。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紙對裁兩份,二尺高二尺寬,也可把四尺宣紙裁為八份,稱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斗方是豎行書寫的正方形的作品。書寫內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為行列多,篇章布局時應十分強調上下左右的大小、開合、呼應及節奏變化等。在創作時,要注意正文與落款的主次關系,款字一般小於正文,要自然生動。
落款可寫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時應留出餘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齊,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後面另佔一行或兩行,上下均不能與正文平齊。印章要小於款字,需離開一字以上位置。
二、橫幅:
橫幅也叫屏條,屏條一般將宣紙豎向對裁,自上而下,從右而左,逐行書寫。除獨幅外,還可以多幅屏條成偶數排列起來合並為一件作品,但字體需要統一,一氣呵成。也有的多幅屏條內容是獨立的,但字體、風格需要統一。
還有的多幅屏條書畫結合,交相輝映。常見的有:四幅、六幅、八幅,多的有可能多達十幅、十二幅。
三、條幅:
條幅也叫豎幅,條幅是豎行書寫的長條作品。尺寸一般為一張整宣紙對裁。安排章法時,應能根據書體的特點,精心構思,立意要新。在創作時,要注意正文與落款的主次關系,。落款要錯落有致,自然生動。
落款可寫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時應留出餘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齊,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後面另佔一行或兩行,上下均不宜與正文平齊。印章要小於款字,蓋印一般需離開一字以上位置,也可蓋在款字左側。
(3)書法成果紙擴展閱讀:
書法作品的分類:
1、【中堂】一般用四尺整宣書寫,豎式,因其懸掛於堂屋(或客廳)的正中而得名。作品幅面大而方整,其長寬比一般為2:1或3:2,也有用三尺整宣書寫的,則稱為小中堂。
2、【條幅】一般為整宣豎向對開,豎式,形長面窄,為長條形因而自負盈虧條幅。其長寬比一般為3:1或4:1。
3、【對聯】又稱楹聯,俗稱對子。形式為字數相等,內容相關的兩長條形豎式作品。其大小、長寬比例均根據對聯的字數而定,無一定限制。對聯分為兩幅,上聯在右,下聯在左,上下聯左右對自負盈虧,天地平齊,字字對正。落款在上下兩聯的外側,上款在上右側,靠上;下款在下聯左側,居中偏上,略低於上款。
4、【橫幅】大型方整的橫幅也稱橫中堂,其長寬多為1:2與2:3之間。
5、【鏡片】書法小品的一種裝裱方式。精裱於厚紙板上,買回去可以直接放在鏡框,懸掛在室內欣賞。
❹ 參塞軟筆書法作品,紙要48×100的紙能寫什麼
可以寫幾個大字,也可以寫一些中字,可以寫小楷很多字。
❺ 書法用什麼紙
毛筆書法用紙:
一、寫毛筆字的紙
書法作品一般都寫在宣紙上,因為宣紙最善於表現墨色的枯濕濃淡。但宣紙原料為檀樹皮,製作工藝復雜。古人有「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之說,故宣紙價格昂貴。初學毛筆字一般用元書紙、毛邊紙等價格低廉的紙。
現在造紙工業非常發達,但銅版紙、道林紙等既光滑又白凈的紙不宜用來練字,因紙面過於光滑,寫的紙容易飄浮,練不出筆力來。在機制紙中,舊報紙比較粗糙,吸墨性能也還可以,初學毛筆字者完全可以廢物利用。
但在報紙上寫字墨跡不易洇出來,筆在紙上停留時間長短都無所謂,再寫宣紙就很不適應。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礎,還要經常在元書紙上練字,筆在元書紙上稍一停留,墨即向外洇出,要寫好會有一定的難度。宣紙性能比元書紙更敏感,滲透力更強,難度也更大。所以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該拿元書紙來練,待練到一定時候,對元書紙性能已完全掌握時,再練宣紙,就容易多了。
二、宣紙的種類及性能
宣紙因安徽宣城生產書畫紙而得名,宣紙已成為中國書畫用紙的代名詞。現在生產宣紙的地方除了安徽外,還有四川的夾江宣、浙江的富陽宣和溫州的皮宣等。宣紙是用檀樹皮漚制的皮料和稻草漚制的草料,根據不同的比例配置而成。皮料佔40%的宣紙叫綿連,皮料佔60%的叫凈皮,特凈用的皮料更多,佔80%,皮料越多,紙質越佳,拉力越大,越能盛得住墨。綿連較薄,不易表現濕墨及枯筆,故較適宜寫楷書及小行草書,對初學者比較容易掌握。紙質厚的凈皮、特凈很能反映墨色的變化,枯濕濃淡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又能盛墨,故能寫大字,寫篆、隸、大行的草書。當然厚紙要比綿連難寫,但表現力強,書畫家都愛用。以上這些能使墨汁沁洇出來的宣紙統稱為生宣。
還一種宣紙叫熟宣,水墨在宣紙上洇化不出來,故適宜於寫小楷或畫工筆畫。書法家們因熟宣無法表現濕墨的變化,一般不用熟宣來進行書法創作。
在使用宣紙前,先要了解一下所用宣紙的性能。如果紙質好而且比較綿厚,墨汁中要兌以清水調勻後使用;如果紙質好而且比較綿厚,墨汁中要兌以清水調勻後使用;如果紙質較薄,墨汁中可少兌甚至不兌水使用。也可先用毛筆蘸些墨汁在所用宣紙紙角上點一下,看其墨汁洇出速度及大小范圍,如果洇的快、且范圍大,說明紙質薄,墨要濃一些,書寫速度要快一些;如果墨點洇出速度慢且范圍小,說明紙密質厚,墨可適當稀一些,書寫速度放慢些。有的宣紙紙質較差,墨跡會灰,要用濃墨書寫,不然,字會缺乏精神。
另外,宣紙的規格又以尺寸的大小分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一丈二……選購時要注意宣紙質量的優劣。好的宣紙表面光潔白勻,無雜質、黑斑和破損,用手摸時感到比較綿柔,對著日光照去,能看到一團團如棉絮般的雲團,「雲」越多說明檀樹皮越多,紙質愈佳。也可在紙角用舌頭舔一下,檢驗其洇化程度,如果一點不吸水,水仍浮在紙面上,說明是熟宣,如果水吸下去,並略有洇開,說明是生宣。
❻ 49歲村婦種地之餘勤練書法,最終成果了得,一筆好字有多驚艷
由於漢字的構造很特殊,書法這門能把漢字表現得更具有美感的藝術,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中國的漢字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進時期,最早的時候,寫字對於人們來說也還是主要停留在實用的階段,可是到了魏晉時隨著門閥士族的崛起,一群舞弄筆墨的文人騷客就出現了,他們終日沉浸於文學藝術,漢字在他們手中變成了具有欣賞價值的書法。秦漢到魏晉,五種基本的書法字體篆、隸、楷、行、草基本形成,古人都用毛筆寫字,因此歷朝歷代都留下了不少絕世書法佳作。
一晃數十年過去了,李艷紅寫的字最終成果了得,也越來越被大家認可,名氣傳出去後,有一些專家特意跑過來和她交流,一些附近的大學生紛紛想拜她為師學習書法,破舊的農村房子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客人。李艷紅可能從來沒想過會有今天的成就,她的想法很簡單,其實就是喜歡,單純地緣於愛好,有愛好的人很多,可她跟別人不一樣,她做到了拋開外界的浮躁,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因為樸素的熱愛她獲得了真正的安寧,做到了對藝術的極致追求。
❼ 寫書法一般用的紙叫什麼
寫書法一般用的紙叫「宣紙」,讀音[xuān zhǐ]。
宣紙是中國獨特的手工藝品,具質地綿韌、光潔如玉、不蛀不腐、墨韻萬變之特色,享有「千年壽紙」的美譽,被譽為「國寶」。宣紙潤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強,很少被蟲蛀,壽命很長,而且不易變色。
宣紙還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等特點,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骨氣兼蓄,氣勢溢秀,濃而不渾,淡而不灰,其字其畫,躍然紙上,神采飛揚,飛目生輝。
在正常的保存條件下,宣紙和其他紙張相比,具有壽命特別長的特點。正因為這樣,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喜歡使用宣紙來創作書法與繪畫,詩詞文賦等。中國在近代流傳到世界各地的一些書法和繪畫作品中的精品,許多都是在宣紙上創作的。
美國國會圖書館、聯合國等一些機構也採用宣紙復制珍貴的歷史檔案,以圖延長這些重要文獻的留存壽命,這既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宣紙實物。
宣紙與硯台、毛筆、墨汁交相輝映,構成了具有濃郁特色的中國文房四寶,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房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這種文房文化孕育或強化了中國文化,並為世人所矚目。
(7)書法成果紙擴展閱讀:
宣紙是中國書畫藝術的重要載體,其製作技藝被譽為世界手工造紙技藝的「活化石」。「宣紙製作技藝」於2009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宣紙雖為世人熟知,但由於對其發展演進及內涵變化並不十分了解,不少人仍將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內涵的宣紙混為一談。
1、唐代:「宣紙」是宣州地區所產高級紙張的總稱。
唐代「宣紙」是宣州地區所產高級紙張的總稱,這是以產地而稱的「宣紙」。唐代宣州雖有「紙、筆」之貢,但不能將這種當時的優質紙張與後來的「宣紙」視為等同,因為原料不同。唐代起已有「宣紙」之名,但其時是取地名命名,泛指宣城所產之紙。
從造紙技術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唐代尚未見有以青檀皮為原料的「宣紙」。但不可否認,當時宣州已經產出名紙,以地名命名的「宣紙」就此產生了。
2、宋元:「宣紙」是以青檀皮為主要原料的紙張。
宋末經元到明中葉之前的一段時間內,皖南山區一帶社會相對穩定,文化繁榮,小嶺雖為偏遠山區,但盛產優質青檀皮,加上水質、溫濕度皆有利於造紙,天時之機、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奮,促進了造紙業的快速發展。
這一時期以青檀皮為主要原料製作的「宣紙」,主要用於書畫裝裱托紙等,還不宜於書畫。此時,曹氏族人根據社會需求,已開始不斷試用多種復合材料製作紙張,其中就包括稻草。
3、明清:「宣紙」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為原料的高級書畫紙張。
明朝中葉後,宣紙的原料已非採用青檀皮單一原料,而是摻和了沙田稻草。由於青檀皮的纖維較長,單一用它作為原料,成紙性質較硬,柔韌性不足,在這種紙上進行書法繪畫時,潤墨性稍遜,寫意性不能得到充分展現。
而稻草的纖維較短,用青檀皮漿摻和稻草漿造紙,則增加了成紙的綿柔度和書法繪畫的潤墨效果,這既是適應寫意畫逐步成為時代潮流的結果,客觀上也緩解了對青檀皮原料的壓力。
然而,明宣德之前137年(1289-1426)間宣紙工藝尚不完全成熟,直至「陳清款」「宣紙」——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由皇室監制的「宣紙」加工紙的出現,「宣紙」工藝才爐火純青,文人墨客對「宣紙」的記載也開始多了起來。
「陳清款」「宣紙」以加工者姓名命名,其加工者不僅加工了生「宣紙」,而且還加工了其他生紙,但都以此款命名。在當時的同類型「宣紙」中,「陳清款」以其技藝高超而拔頭魁,其他款「宣紙」只能望其項背。
正因如此,其被皇室重視而列作貢品進而由皇家監制,成為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宣德紙」。為尊者榮,「宣德紙」猶如明時「宣德窯」「宣德爐」一樣受到人們尊崇。我們現在俗稱的「宣德紙」其實是當時以「宣紙」為原紙的加工紙的統稱,其中以「陳清款」為第一。
3、正宗「宣紙」:原產地以傳統製作技藝生產的高級藝術紙張。
元明之際起,「宣紙」開始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為主要原料並一直延續至今,產地也由小嶺傳播到涇縣及其周邊地區,國內少數地方也曾在原產地技術人員指導下生產過仿宣,但皆因無法滿足生產「宣紙」的所有條件,產品質量難與正宗「宣紙」相比。
我們今天所謂正宗「宣紙」,就是採用產自安徽省涇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並利用當地獨有的山泉水,按照傳統工藝流程和獨特配方,在嚴密的技術監控下生產的,具有潤墨性、耐久性、抗腐性兼具的獨特性能,主要供書畫、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級藝術紙張。
❽ 書法作品紙怎麼寫
抄字帖,也可以順便練下字,我天天都抄的。
❾ 書法專用紙
練字可以用元書紙、毛邊紙,寫正式作品還是用安徽涇縣的宣紙好。
❿ 書法作品紙是什麼
宣紙。
品質特性
宣紙潤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強,不易變色。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
寫字、作畫「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少蟲蛀,壽命長。宣紙自古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
(10)書法成果紙擴展閱讀
產地環境
涇縣地處中緯度南沿,根據氣象指標分類,屬於北亞熱帶、副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資源豐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7℃,氣溫年極端最高值為40.8℃。涇縣境內草本植物約計1000餘種,適宜宣紙的取材與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