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近幾年的科技成就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通訊、超強超短激光、高溫超導等前沿技術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涌現了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准等一批自主創新重大成果。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綜合工程化能力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近年來中國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控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一批新葯創製成功,傳統中醫葯得到新的發展,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隨著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專利局受理的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量連年增長,200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4位。 5.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持續高速增長。五年來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平均增速高達27.0%,高於「九五」時期平均增速6.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製造業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322億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288億美元,是2002年的3.5倍,優化了貿易結構,國際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 6.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4.3萬億和3.6萬億;聚集了全國一半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開發投入佔全國的1/3;區內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為32600;區內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達8520.5億元,約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營業總收入25891.8億元,工業總產值21873.2億元,工業增加值5021.6億元,出口創匯967億美元。 7.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持續提高。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2%。近5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較快增長,其中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達1009.7億元,比上年增加25.0%。 8.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2005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達150萬人/年;一支充滿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正在迅速成長,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人員總數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總規模達到2300萬人,成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養規模最大的國家。 9.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增強,大學、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的骨乾和引領作用進一步發揮。2006年,中國企業研究開發支出總額達到2134.5億元,佔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的71.1%,企業開發的重大技術成果不斷涌現;民營科技企業已由20年前的7000多家發展為2006年的15萬家。高等院校現有研究開發人員22.7萬人,取得了人類細胞衰老主導基因、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家蠶基因組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面向市場的創新能力得到加強,公益類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目前,中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96個國家簽訂了102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簽訂了1000多項部門間科技合作協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府間雙邊和多邊國際科技合作框架。積極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中國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國際對地觀測、地球空間雙星探測、人類肝臟蛋白質組、中醫葯國際科技合作等等國際大科學、大工程計劃。中國科學家、科學技術人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渠道進一步拓展,人員交流與合作更加緊密、便捷,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迄今為止,中國已參加了大約350個國際科技組織,有206位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中出任各級領導職位。
採納哦
『貳』 齊魯制葯2020年有哪些科研成果
抗腫瘤新產品「曲氟尿苷替匹嘧啶片」國內首家、帕金森新產品「鹽酸普拉克索片」國內第三家獲得批准並通過一致性評價,腦血管用葯「鹽酸法舒地爾注射液」國內首家過評。到目前為止,齊魯制葯共計51個產品通過一致性評價。
『叄』 齊魯制葯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齊魯制葯先後承擔科技計劃47項,成功研製了100餘個國家級新葯,多項研究被列入國家、省市攻關計劃,並獲得國家、省級科技進步獎。我的回答你還滿意,採納下吧
『肆』 中國醫科大學葯學院的科研成果
學院學術氛圍濃厚,科研工作深入扎實。在葯理與毒理學、臨床葯學、葯物新劑型設計與評價、葯物代謝和葯物動力學、創新葯物的合成與篩選、中葯與天然葯物葯效物質基礎和質量標准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不斷深入。目前擁有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批準的中葯三級實驗室1個,二級實驗室3個;遼寧省科技廳批準的重點實驗室1個;遼寧省教育廳批準的遼寧省高等學校創新團隊1個。
近三年,學院獲國家級科研項目3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2項、國際合作與資助項目10項;學院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6項,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獎、教育部、中國高校、遼寧省、沈陽市等各級獎11項。主辦國際、國家級學術會議5次,邀請院士來院做特約報告2次,並特聘丁健院士作為我院研究生指導教師。獲得國家新葯證書2項,國家發明專利15項;發表各類研究論文420篇,其中SCIE收錄近150篇;葯理毒理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1%。
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是學院發展的重要方向,在科研工作中抓好應用基礎研究,抓知識產權,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材。以科研促產品,以產品養科研。立足國際前沿,充分發揮醫學、葯學學科齊全的優勢,通過學科群建設,促進了學科的交叉、滲透,顯著提高了科技攻關和科技創新能力。目前,我院在與沈陽泗水科技城共建「葯學檢測評價中心」、與廣東合鑫葯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個體化治療中心」等廣泛合作基礎上,已經被遼寧省教育廳批准為「第三批遼寧省高等學校對接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基地」,旨在與西豐醫葯保健品產業集群合作,開展「鹿產品」等特色資源保健品研發與深加工。
『伍』 歷屆獲諾貝爾獎的科研成果中應用於葯物制劑的有哪些
湯姆森-路透公司下屬的健康與科學部門根據科學引文索引(SCI)等數據發布預測稱,有關端粒和端粒酶的發現、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現等6項成果,有可能幫助其研究人員摘得生理學或醫學獎;對負折射的預測和發現等7項成果,有可能獲物理學獎;燃料敏化電池等5項成果被認為是化學獎的熱門候選。
所謂「SCI」,簡單地說就是一種科學文獻檢索工具,它收錄了國際上最主要的科學期刊,對衡量學術論文的水平和質量具有較高的價值。在利用「SCI」進行相關評估的基礎上,再考慮有關科學家所獲得研究成果的領域是否熱門、科學家們是否為該領域的開創者等其他評估因素,湯姆森-路透公司近年開始發布有關諾貝爾獎的預測。
『陸』 武漢大學葯學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學院擁有組合生物合成與新葯發現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葯葯劑三級實驗室、湖北省有機氟類葯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葯物及葯用材料研發推廣中心等科研平台,是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單位之一,參與了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的建設,承擔了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73」和「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等科研項目,產出了一批重要學術成果,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地方建設服務做出了積極貢獻。
『柒』 山東大學葯學院的科研情況
學院擁有國家綜合性新葯研究開發技術大平台—山東省重大新葯創制中心、國家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然產物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省中葯標准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日葯物篩選中心等多個國家或省部級專門研究機構。擁有「葯物化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和山東省 「微生物與生化葯物」、「葯劑學」、「葯理學」省級重點學科和「山東省葯物分子設計和創新葯物」省級重點實驗室。擁有通過國家GLP認證的山東大學新葯評價中心、衛生部臨床葯師培訓基地、山東大學執業葯師培訓中心等機構。學院還與多家大型制葯企業在校內聯合建立了新葯研究中心或實驗室,如山東大學-魯南天然葯物研究院、山東大學-瑞陽新葯研究基地、山東大學-齊都創新葯物研究基地等。學院科研力量雄厚,實驗條件完善。擁有 17000 平方米的教學、科研用房及 Bruker AVANCE 600型核磁共振波譜儀(配超低溫探頭)、A PI4000液質聯用儀、高分辨氣質聯用儀等大型精密儀器。近年來,葯學院實施教學、科研與產品開發相結合的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建設,提升可研開發能力,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積極服務國家和地方醫葯經濟發展。近五年來先後主持或參加國家重大新葯創制計劃項目、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課題近100餘項,目前在研國家級重大課題50餘項,與企業合作課題170餘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28項,新葯證書15項,國家發明專利31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數十億元,榮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狀。學院按照全方位開放辦學的理念,積極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學院的科研教學水平。平均每年邀請國外知名專家前來講學25人次,每年聘請流動崗特聘教3~7名,每年出國訪問、參加學術會議、合作研究及進修10餘人次,派出留學生3~8人,接收留學生3~5人,來訪學生5~10人。與韓國Duksung Women's University、美國Kansas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等8所大學的葯學院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與日本東京大學聯合建立「山東省中日葯物篩選中心」,並聯合創辦國際性學術期刊《BioScience Trends》和《Drug Discoveries& Therapeutics》。其中《BioScience Trends》已被SCI收錄;與英國Bath 大學聯合申報歐盟合作課題獲得了成功;與美國M innesota葯學院、Georgia州立大學生化學系、美國華盛頓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20多所大學的葯學院建立了合作聯系。
『捌』 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獲獎概況 根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建所80年來,葯物所共獲得各類科研成果獎170餘項,其中國家三大獎20項,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獎勵21項,省部級獎90項。 部分國家級獲獎時間名稱獎項類別1982年4月 肌肉鬆弛葯氯甲左箭毒 國家技術發明獎 三等獎 1982年7月 嗎啡鎮痛作用部位及鎮痛機制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1982年7月 中草葯活性成份的研究——十二種新有效成份的發現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1985年6月 鎮痛消炎葯3-乙醯烏頭鹼 國家技術發明獎 三等獎 1985年6月 橡膠防老劑D致癌性的動物實驗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三等獎 1987年12月 真性膽鹼酯酶抑制劑新葯——石杉鹼甲(福定鹼) 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 1988年12月 抗瘧葯磷酸咯啶 國家技術發明獎 四等獎 1990/08/11 植物抗癌成份美登素的全合成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等獎 1991年11月 二巰基丁二酸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獎 1991年12月 羥甲芬太尼——一種新的高選擇性μ阿片受體激動劑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1991年12月 腦內多巴胺神經系統與四氫原小檗鹼同類物的葯理作用關系 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等獎 資料來源: 備註:詳細獲獎概況詳見: 論文發表 根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1998年以來,研究所累計發表論文3500餘篇,其中SCI論文2811篇,2006年以來,影響因子大於3的累計660篇。發表的SCI論文和引用率連續七年保持全國科研機構前15名,位列全國葯學院校和科研機構首位。
2014年,上海葯物所全年共發表sci論文540篇,影響因子(if) 總數2310.889,總被引頻次691次,(其中通訊作者272篇,影響因子總數1167.62,總被引頻次294次),平均影響因子4.279,篇均被引頻次1.28次/ 篇,影響因子5,以上的論文121篇、3以上的論文已達317篇,在GPCR、化學蛋白質組學研究、分析動力學模擬、新型結構、新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首次解析P2Y12與激動劑和拮抗劑復合物的晶體結構,為新型抗血栓葯物的研發提供了重要基礎,兩篇論文於2014年5月1日同期在Nature刊出後即被新華社、路透社等國內外媒體報道。 項目承擔 2014年,上海葯物研究所共有在研項目425項,其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44項,主持(或承擔)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 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5項、承擔( 或參加) 課題8項,主持(或承擔)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 項目5項,主持(或承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項、面上項目73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2項,主持(或承擔)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1項,主持(或承擔) 院重點部署項目2項,承擔重點國際合作項目2項。 專利及其他 2014年,上海葯物所共申請專利98項,共獲專利授權40項,其中有國內專利33項,國外專利7項,獲商標注冊1項。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國葯理學報》)創刊於2000年,月刊, 目前被PubMed收錄, 被SCI收錄,其研究領域為:葯理學。是中國葯理學及葯學領域唯一被收錄至科學引文索引(SCI) 的學術期刊,其影響因子(if) 為2.468。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亞洲男科學雜志》)創刊年於1999年,是中國重要的洲際學會國際性會刊,影響因子為2.530,在國際男科學領域期刊排名第三,在國內臨床醫學領域SCI期刊榜排名第一。
此外,研究所還主辦科普雜志《家庭用葯》。
『玖』 浙江大學葯學院的科研成果
截至2009年6月,學院已承擔重大重點科研課題100餘項,包括國家973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葯創制」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項目等國家重大研究項目2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餘項,國際合作課題3項,省部級重點重大項目20餘項,重大橫向開發課題70餘項;共發表SCI收錄論文500多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0餘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有23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研製國家一類新葯1個、二類等新葯10餘個,其中有3個品種被《中國葯典》收載;學院人均科研經費一直位居全國葯學院校前列,2008年教師人均40多萬。
『拾』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製造超級計算機、人工合成蛋白質、成功研製激光器、載人航天技術、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等
1、超級計算機
神威藍光,中國以國產微處理器為基礎製造出本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這台名為「神威藍光」的計算機2012年9月16日安裝在山東省的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
神威系統每秒能進行約1千萬億次運算,很可能排在世界最快的20台計算機之列。更為重要的是,該系統採用的8700片神威1600微處理器是由本國的一家計算機研究所設計、在上海製造的。
2、人工合成蛋白質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
3、激光器
在激光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激光技術,經過20多年努力,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國家。
4、載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5、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