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氣預報的由來是什麼
天氣和氣候的冷暖、風霜雨雪的變化,對人們生活、生產實踐是再重要不過的事。穿衣、走路甚至居住,都免不了要看天行事。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與天作斗爭,與地作斗爭,逐漸掌握了氣象方面的一些知識,根據物象、天象來預測天氣。
遠在3000年前的商代,我國就用甲骨文來記載關於刮風、下雨、旱、澇等的天氣情況了。這是公元前1217年商代甲骨文的氣象記錄,上面的文字是:癸亥卜,鼎(真)旬。三月。乙丑,夕(夜),雨。丁卯,明,雨。戊(辰),小采日,雨,風。己(巳),明,啟(霽)。壬申,大風自北。
對於天氣現象產生的原因,我國古代人民對一些現象作了解釋。《莊子》一書中說:「大塊噫氣,其名為風。」這說明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而形成的。南宋的朱熹對雨的產生作了解釋:「氣蒸而為雨,如飯甑蓋之,其氣蒸郁而汗下淋漓。」他還說過露不是降落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露者,夜氣著物而潤澤於道旁也。」
我國古代的史書以及各地的地方誌上,都有較詳細的氣象記錄。從漢代以來,就記錄了大旱、大寒以及霜雪冰雹等特殊的氣象,特別是各朝的首都一帶地區更為詳細。
我國很早就使用氣象儀器來觀測天氣狀況了,是最早發明風向計和雨量器的國家。東漢的張衡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它立一根5丈(約16.7米)的高竿,竿上裝一隻可以轉動的銅鳥,根據銅鳥隨風轉動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麼風向了。這同12世紀外國書籍上記載的候風雞相似,比銅鳥的記載要晚1000年。
我國古代還有一種風向旗,在旗上系著小鈴,掛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麼風。這同現代的風向袋相似。
我國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數書九章》中有記敘。雨量器大小統一標准,圓筒直徑14厘米,並有銅制的量雨標尺。
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除了使用少數氣象儀器外,主要依靠物象、天象來預報天氣。
到了17世紀,科學家發明了氣壓計和溫度計,而後又相繼發明了溫度計和風速儀,這樣就可定量測定某地的天氣狀況了。
氣象工作中最重要的天氣預報是怎樣誕生的呢?1854年11月14日,風暴突然襲擊黑海,風速達每秒30米,海上掀起巨浪,英法聯軍艦隊正在海上協助土耳其同俄國作戰,幾乎全軍覆滅。後來,法國軍隊的作戰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長勒佛里埃研究風暴的來龍去脈。他分別寫信給各國的天文、氣象工作者,要求他們提供這次風暴發生前後幾天里的氣象情報,收到了250封回信。根據這些報告分析,原來這次風暴來自大西洋,自西向東吹向黑海,出事前兩天,西班牙和法國首先受到影響,如果那裡設有氣象台、站,而那時已有了電報,如果把風暴的消息早日電告英法艦隊,就可以減少損失。
1855年,勒佛里埃在法國科學院作報告說,如果建立了氣象站網,用電報集中到一個氣象總台,分析繪製成天氣圖,就可能推斷出風暴的行蹤。當時,社會上需要有關氣象消息,法國於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系統,這比用諺語作預報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1856年,巴黎的氣象局每天都印製出當天的天氣圖。1863年開始,在報刊上開始刊登天氣預報。很快,在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展了氣象工作,從1914年開始,又將各國資料匯集在一起,繪制出全歐洲的統一的天氣圖。
到了20世紀40年代,無線電探空儀被發明和應用後,從此除了同時匯集的各地氣象站、台的地面資料,又增加了高空氣象資料。有了高空天氣圖,就出現了氣壓場為中心的長波理論和氣壓系統的發展理論,它可以作出未來3~5天天氣狀況的預報。
挪威氣象學家維·比揚克尼斯首次嘗試把天氣預報問題變成數學問題,由於工作十分艱巨,沒能實現。後來,英國數學家裡查遜組織人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出24小時的預報。由於計算過於簡單,效果也不好。里查遜說,如果要同天氣「比賽」,每天大約要幾萬人日夜不停地計算才行。從此,就再沒有人去用數學來求解計算了。
電子計算機出現了,計算速度真神。幾萬人一天的工作量,用電子計算機來計算,只要幾分鍾就解決問題啦。從此,氣象學家越來越完善了預報方程。在方程中,既考慮到大陸,也考慮到海洋;不僅考慮到平原、高山,還考慮到高空。20世紀50年代起,氣象學家實現了一種新型的預報方法——數值天氣預報。它完全由電子計算機計算作出預報。它既可以測算未來12小時、24小時、48小時的短期天氣,也可以預報5天、10天、15天的中期天氣。氣象學家甚至利用新發現的大氣中的一種特長的慢波,通過精密計算預報未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天氣。
華沙大學的波蘭科學家在進行國際氣象規劃的研究工作中,為近500年天氣異常性規律的預測,研製了一種數學模擬器。根據氣象學家近200年積累的大量氣象學資料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他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運算,並揭示了有規律的溫度變更和降水變更量,其中溫度周期數為11年、22年、90年和220年;降水量變更周期為11年、22年、75年和230年。這些周期數與太陽運動情況密切相關。他們作出了未來500年的氣候預報(只適應於東歐各國);最冷的冬天在2001年、2504年、2247年和2492年;特別溫暖的冬天是2151年和2360年。最酷熱的夏天在2027年、2138年、2218年、2398年和2478年;涼夏在1997年、2078年、2168年、2257年、2347年和2435年。近100年內降雨量最多的年份是在1998年。
Ⅱ 每天全中國人都可以收看中央電視台發布的天氣預報,這說明信息具有什麼性
每天全中國人都可以收看中央電視台發布的天氣預報,這說明信息具有共享性。
信息的共享具有無限性,即信息的交換、轉讓和使用可以無限地進行下去,為大家所共享。這種共享是通過不斷擴散而共享的。
從這一點上說,信息是人類的共同財富,通過擴散而共享對於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一項重大的科研成果,可以使很多人掌握後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從而促進生產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2)成果天氣通擴展閱讀
天氣預報原理
用超級計算機將地面,雷達,衛星等儀器所測出來的濕度、溫度、氣壓和風速、風向這些數據進行推演,用數學的方法來計算大氣運動規律,要分析不同雲層帶來的影響。
預報專家用天氣學,動力學,熱力學等進行數據綜合分析得到的預報,製作出短時(1~6個小時天氣的動向),和中期預報(3~15天的天氣、動向),當然預報未來的天氣情況的時間越長,精度就會減少。
現在天氣預報的准確率達到85%,其實已經很高了,由於對地球系統的觀測並不是很完整,還有許多技術難關要攻克等,還有咱們日常生活會對氣候產生影響,這些不確定因素,也就造成了15%的「不準確」。
大氣系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體系,牽涉到很多的學科領域,天氣預報不準確仍無法避免,人類對大氣系統的認識還處在初級階段,天氣預報技術還處在不不斷發展的過程中。
Ⅲ 15天天氣預報准確率
不可能有準確的數據的 我國地大物博,地理條件分布也千差萬別, 中央氣象台預測的相對准些,但是完全可能存在旁邊的村子下雨了,而你們村子沒雨的情況,這如何算呢? 天氣預報只是預報的一種趨勢,別太較真了。
Ⅳ 天氣通軟體是誰發明的
天氣通是國內最早的手機專業天氣軟體,採用權威數據源授權的天氣信息,擁有國內外3000多個城市的天氣預報和實時天氣預警;更可查看大城市的逐小時預報及空氣質量指數(AQI)。
這個軟體不錯,我一直在用
希望能幫助到你
希望能幫助到你
Ⅳ 未來十五天天氣預報准確率有多少
各位專家與朋友們:大家好!
目前我們的天氣預報准確率在百分之八十多點,當然這是對24小時的預報而言,那麼對未來半個月預報就可想而知是很低了。我為這件事,整整巳經化廢了近30年的時光,我總的想法是堅決放棄當前普遍的方法———即還是老樣子走對記憶功能極差的大氣研究的辦法,必須走天文這條路,因為我想大氣變化的動力來源於太陽糸中各大星球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只有了解這動力的変化規律,與晴雨的關系,才能真正為人類提供出一個可以指導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長期天氣預報來。這就是我認為的必須從天文學中找到一個長期天氣預報方法。目前我自我感覺還良好!而且由於其它原因,也對與我們季節相反的南半球作了近一年的研究,自我感覺也良好。
目前我正在整理,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爭取盡量早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為祖國的建設和人們生活服務。 浙江金華市市民———蔣作敏敬上
Ⅵ 如果做一個天氣預報的系統.並行計算是什麼,這個系統如何用到並行計算
昨日,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露出真容。本版攝影/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6月20日,德國法蘭克福國際超算大會(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榜單,由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運算速度奪得第一。更令人振奮的是,該套系統實現了包括處理器在內的所有核心部件全國產化。 基於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系統的三項全機應用入圍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該獎設立30年以來,中國團隊從未入圍。此次,基於「神威太湖之光」系統研發的三個課題入圍該獎項,占入圍總數一半。 世界運算最快是種啥感受?運算一分鍾相當於地球人算32年。 「相當於200多萬台普通電腦」 「簡單來說,這套系統1分鍾的計算能力,相當於全球72億人同時用計算器不間斷計算32年;如果用2016年生產的主流筆記本電腦或個人台式機作參照,『太湖之光』相當於200多萬台普通電腦。」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楊廣文介紹。 走進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1000平方米的房間內,記者看到了「神威太湖之光」的「真身」: 由40個運算機櫃和8個網路機櫃組成。每個運算機櫃比家用的雙門冰箱略大,打開櫃門,4塊由32塊運算插件組成的超節點分布其中。每個插件由4個運算節點板組成,一個運算節點板又含2塊「申威26010」高性能處理器。一台機櫃就有1024塊處理器,整台「神威太湖之光」共有40960塊處理器。 大家的: 眾木成林:6月20日,德國法蘭克福國際超算大會(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榜單,由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運算速度奪得第一。更令人振奮的是,該套系統實現了包括處理器在內的所有核心部件全國產化。 真是牛逼啊!!佩服,祖國加油,噴子去死! 谷成:和谷歌公司的超算相比誰更歷害呢?文章中顯然沒有提出,這就相對證明了我國技術低於世界水平……還是去挖祖墓吧,這樣才能在全世界刷存在感 匿名:一群噴子立馬鑽出來胡說八道了!對於國內技術進步一個個瞧不上眼的屌樣,對於美日的技術成果則一個個頂禮膜拜!你們自己為技術進步做了哪些貢獻? 霸王小金剛:求計算機大神科普,忽悠怕了,這個計算機有什麼實際意義?比如可以處理一些對社會或是存在商業價值或者是能夠阻止國外的計算機壟斷,?????? 太陽小爫∮鼀:超級計算機不是拿來玩游戲看電影的!從氣象預測到天體計算,還有核彈試驗等等,用處海了去了!計算速度越快意味著計算精度越高,模擬能力越強,比如洲際導彈的彈道計算,以前用普通計算機計算,周期超長,而且影響因素的模擬能力不足,試射的成功率和成功的價值都不高! 傻小子:垃圾玩意,指令集都不是自己的 各位噴子我已經幫你們把這點噴好了,你們再找找別的噴吧 劉訓熙:算一下農村村主任800元工資,天天抽中華,開小車,吃飯店,小孩上大學怎麼安排這收入和開支的? 匿名:祖國加油!越強大越好!作為中國人我自豪!噴子們你們趕快好好搬磚趕快存錢改國籍滾出中國! 匿名:哪個外國?,幾內亞?,剛果?菲律賓?越南?寮國?南非?,埃及?,阿拉伯?,海地?烏拉圭?,玻利維亞? 你不懂我:這台計算機是用來算地球什麼時候毀滅太陽什麼時候爆炸宇宙什麼時候消失的知道嗎。你們以為用來玩游戲嗎。豆逼們 匿名:「更為關鍵的是,無論速度有多快,發展超算始終是為了「致用」,而這仍然是當前我國超算發展的短板。」,,,這是他們自己說的,也就是說都不知道拿來干什麼就先造出來拿個第一,真可笑。美國人之所以能造不造,是因為造出來不賺錢,浪費納稅人的錢,我們呢?呵呵。 匿名:這么說一下,我們的處理器家用機都不能普及,說明還是很弱的,之所以拿到世界第一,是因為別人做超級計算機是拿來用的,我們的超級計算機是用來拿第一的。 :以前政治老師說幾百年後,我就感覺像是在蒙人,說白了走不走得通還是問題呢,還說幾百年後,這不就是給人了畫一張大餅嗎 浪跡天涯:國內的教育環境,科研環境,學術氛圍,社會環境註定了慢人一步。還是先整個中國人自己的開發語言做一套OS吧。這才是完全國產技術。 時光倒流七十年:再一次領略了噴子們的智商下線和人格下線,為了點狗糧連親媽都可以日了還有什麼不能乾的? 請多疼我一點:要真是全部國產化那就真牛逼了!不過還是要小心科研學術界的敗類,當年的龍芯跟國產操作系統吹的太TM牛逼了,結果就是騙錢的!
Ⅶ 天氣預報背後隱藏了哪些黑科技
說到夏天,不僅陽光明媚,而且還會遭遇橫掃沿海地區的台風。讓我們聽聽專家們介紹那些有助於提高天氣預報准確性的「黑色技術」,也就是說,它們在極端天氣到來之前為公眾生活提供指導。台風是影響我國夏季的主要天氣。雖然它能緩解高溫乾旱,補充淡水資源,但其巨大的風力、暴雨和風暴潮也給沿海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災害。近年來,隨著綜合天氣預報模型和衛星觀測技術的進步,我國台風預報路徑的誤差正在縮小。
我們已經盡早將氣候服務納入城市規劃。在分析城市詳細空間氣候環境的基礎上,我們將其「轉化」為規劃建議圖,不僅可以預防或減少城市化帶來的氣候問題,還可以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出規劃和調整建議,從而達到緩解城市氣候問題的目的。」
Ⅷ 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
挪威氣象學家維·比揚克尼斯首次嘗試把天氣預報問題變成數學問題,由於工作十分艱巨,沒能實現。後來,英國數學家裡查遜組織人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出24小時的預報。由於計算過於簡單,效果也不好。里查遜說,如果要同天氣「比賽」,每天大約要幾萬人日夜不停地計算才行。從此,就再沒有人去用數學來求解計算了。
電子計算機出現了,計算速度真神。幾萬人一天的工作量,用電子計算機來計算,只要幾分鍾就解決問題啦。從此,氣象學家越來越完善了預報方程。在方程中,既考慮到大陸,也考慮到海洋;不僅考慮到平原、高山,還考慮到高空。20世紀50年代起,氣象學家實現了一種新型的預報方法——數值天氣預報。它完全由電子計算機計算作出預報。它既可以測算未來12小時、24小時、48小時的短期天氣,也可以預報5天、10天、15天的中期天氣。氣象學家甚至利用新發現的大氣中的一種特長的慢波,通過精密計算預報未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天氣。
華沙大學的波蘭科學家在進行國際氣象規劃的研究工作中,為近500年天氣異常性規律的預測,研製了一種數學模擬器。根據氣象學家近200年積累的大量氣象學資料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他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運算,並揭示了有規律的溫度變更和降水變更量,其中溫度周期數為11年、22年、90年和220年;降水量變更周期為11年、22年、75年和230年。這些周期數與太陽運動情況密切相關。他們作出了未來500年的氣候預報(只適應於東歐各國);最冷的冬天在2001年、2504年、2247年和2492年;特別溫暖的冬天是2151年和2360年。最酷熱的夏天在2027年、2138年、2218年、2398年和2478年;涼夏在1997年、2078年、2168年、2257年、2347年和2435年。近100年內降雨量最多的年份是在1998年。
Ⅸ 科學家對於准確地進行天氣預報或者改變天氣進行了怎樣的科研及遇到怎樣的困難
科學家們於很早以前,就一直力圖研究分子、原子和初始煙霧狀微粒的運動,以及這些微粒如何結合起來開始形成凝結狀的。當這些微粒的集合體發展成為雲滴時,至少要有100萬個這樣的雲滴結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雨點,而是否會成為一個雨點取決於雲滴表面的電、化學和空氣動力的特性,以及其數量和密度。要准確地進行天氣預報或者要改變天氣,必須首先了解這些微物理過程。這些過程有許多已在地面宰驗室中做過研究並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克服重力效應的技術困難。
Ⅹ 預報天氣是氣象工作者的事情與我們無關
這種說法,邏輯有問題,天氣預報是為誰服務?你不一定享受天氣預報有服務,但絕對不是為預報員自己預報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