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鄧小平理論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鄧小平理論』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回答】准確說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但說是『鄧小平理論』也不錯,只是不太正式。
【理由】這個問題是考三個名詞:『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含義。
『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是指:把馬主義原理和中國建設實踐結合,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這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有三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三個成果的總稱。
所以,在後兩個成果形成以前,『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就是『鄧小平理論』;在後兩個成果形成以後,『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就不只是『鄧小平理論』;准確說法應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為什麼說『鄧小平理論』也不錯?因為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和框架。「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是對『鄧小平理論』的添磚加瓦,而不是另起爐灶。由於鄧小平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現在仍然經常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略語。
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是什麼分別產生了什麼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抄國化的兩次飛躍是什襲么?分別產生了什麼理論成果?
答: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先後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
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應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形成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大理論成果包括哪些
第二大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㈣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有以下:
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思想,是被實踐證版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權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理論、「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
㈤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版理論體系。
毛澤東權思想是由毛澤東倡導並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大范圍實踐的一種政治、軍事、發展理論,一般認為其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命題,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個偉大理論成果是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現實相結合,不斷形成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
具體來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和中國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相結合,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
第一,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是具體的。第二,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和歷史經驗提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第三,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優秀文化。
㈥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什麼
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形成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回色社會主義答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的結合,經歷了六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第二次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這里明確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的主要內容和實踐成果。
㈦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由毛澤東倡導並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大范圍實踐的一種政治、軍事、發展理論,一般認為其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共產黨認可毛澤東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理論。
毛澤東思想中比較突出的內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槍桿子里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游擊戰十六字方針"、"群眾路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文藝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三個世界的劃分"、"繼續革命理論"等等。
毛澤東思想專注於將舊的制度和價值系統擊垮並摧毀,提出了一整套的戰術和戰略構想,這部分類似中國古代兵家和縱橫家的領域,經過了歷史的實踐檢驗,已證明其行之有效。
至於其思想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的一些理論,如"繼續革命理論",不為中國共產黨官方認可,毛澤東個人晚年有關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等明確被指為錯誤思想。
改革開放後,中國共產黨定義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不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
(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個偉大理論成果是擴展閱讀
七大的一個重大歷史功績是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這條政治路線闡明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是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闡明了為實現這一奮斗目標,就要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闡明了加強黨的領導是革命取得勝利的關鍵。毛澤東指出:「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為加強黨的領導,毛澤東號召全黨要發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自我批評的作風。這是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區別於其他非無產階級政黨的顯著標志。
參考資料:新華網-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形成的理論成果是: A.毛澤東思想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B是正確答案
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問題,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深化了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推進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9)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個偉大理論成果是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意義: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貫穿黨的歷史波瀾壯闊交響樂的主旋律,也是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主基調。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上的突破深化造就中國社會一場又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國社會革命偉大實踐的變革成就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次又一次實現歷史飛躍。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