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關於中國火箭成果

關於中國火箭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21 00:08:46

㈠ 中國航天成就史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一九六零年二月十九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五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零年一月三十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一九八零年五月十八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六月十日,在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零年四月七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一九九零年七月十六日九時四十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
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時二十三分,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㈡ 中國近年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改革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都在飛速發展,在高科技領域間距已經與西方發達國家慢慢減小,甚至有些領域已經超越西方國家,成為他們遙不可及的夢。

當然,在科技上,我們跟美國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還需要更多的科學家。現在我們小學也開科學課,但確實有一個問題,就是好多學校不知道怎麼上科學課,因為沒有積累,有的甚至是音樂課老師來上科學課。

這就麻煩了,因為科學課是對老師要求最高的學科,是真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懂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愛上科學。有了興趣,那什麼都好辦了,就算孩子有時候像陳雲霽樣,脫離一下,但很快又會回到正軌。現在的科學課很多就是考試時發點資料,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完全不考慮孩子是不是真的對科學感興趣了。這樣反而扼殺了孩子對科學的愛好。家長可以給孩子准備一些能夠激發孩子興趣的書。

㈢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一、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在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二、神舟八號飛船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三、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天宮一號在軌運行1630天,不但完成了既定使命任務,還超設計壽命飛行、超計劃開展多項拓展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設運營和載人航天成果應用推廣積累了重要經驗。與神舟八號的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四、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2顆東方紅一號衛星和1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列抵達中國酒泉衛星發射場。4月2日下午,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聽取即將發射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及其運載火箭情況的匯報。4月24日凌晨,毛澤東主席批准實施發射。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從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

五、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上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墨子還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光量子學實驗衛星以中國科學家先賢墨子來命名,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㈣ 2020年的航空航天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中文名
中國航天事業
外文名
China's space instry
所屬學科
航空航天
相關概念
長征火箭、載人航天
開始時間
1956年
快速
導航
神舟號

嫦娥號

空間站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北斗導航系統

通信衛星

氣象衛星

地球資源衛星

反衛星武器
概述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顯示,2011年至今,中國航天事業持續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新一代的長征七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相繼首飛成功,使中國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中國運載火箭成功升級換代,擎起邁向航天強國的中國力量。
一組數據顯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第1個100次發射歷時37年,成功率93%;第二個100次發射僅歷時7年,成功率98%。發射周期從60天縮減到不到20天。這表明我國火箭設計、製造及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研製模式開啟信息化時代。
近五年來,從神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到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與天舟貨運飛船組成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試運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空間實驗室階段「成功首飛、穩定運行、健康駐留、安全返回、順利補加、成果豐碩」的既定任務目標,取得了重要的創新成果和寶貴經驗。
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中國航天創建60餘年來,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一系列輝煌成就。隨著未來中國對重型火箭、無毒無污染中型火箭、低成本運輸火箭等關鍵技術的不斷攻關,中國進入空間能力將進一步提升,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將越發輕快。
航天事業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空間技術,也就是各種火箭、衛星、飛行器的製造和發射技術等;二是空間應用,是讓航天技術產生實際應用,比如提供

㈤ 人類在征服太空方面取得的成果

人類是如何飛向天空的地球的外衣——大氣層我們居住的地方古代航空理想與神話傳說幻想飛翔的古人岡箏氣球和飛艇模仿鳥兒的飛行器萊特兄弟和第一架飛機中國第一個飛行家一馮如飛機為什麼能上天飛機是怎樣製造出來的比聲音跑得快直升機是怎樣升空的拜蜜蜂為師風的惡作劇火箭史話中國是火箭的故鄉升空的秘密希特勒的「秘密武器」現代火箭之父——馮·布勞恩運載火箭的故事運載火箭一覽登上月球的「天梯」火箭「巨人」「宇宙速度」漫談多級火箭探秘火箭和導彈的安全自毀中國的驕傲揚眉吐氣的一天拜科努爾的慘禍空間穿梭往來勤——太空梭太空梭的里程碑太空梭溯源太空梭與飛機有什麼不同復雜的結構光明的未來空間技術40年巡禮人造衛星為何能繞地球運行人造衛星靠什麼升空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哪國發射的美國的初期航天活動領先嗎我國怎樣獨立自主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我國取得了哪些航天技術成就阿波羅登月探險計劃是怎樣實現的月球真的美嗎月球對人類有什麼意義為何要建立太空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是怎樣發展起來的美國為何發展一次性運載系統美蘇「阿波羅」「聯盟」號飛船是怎樣對接的,中國人進入太空載人航天技術什麼是載人航天飛船載人航天飛船如何打開通向宇宙的大門人怎樣進入開放空間前蘇聯的載人航天體系是什麼為什麼要對飛船或空間站遙控「禮炮」7號空間站在空間失控後,「聯盟」T13號飛船是如何與其進行對接的如何在太空修復「禮炮」7號空間站飛船、空間站及其設備的日常維修工作如何進行空間航天器怎樣進行維修活動為什麼要同時發展載人和不載人航天技術航天科技造福人類航天科學技術如何為人類造福航天科技對現代通信有何重大影響通信衛星有什麼特點什麼是電視直播衛星什麼是氣象衛星?有何用處海洋衛星有什麼用途如何利用衛星幫助解救被重冰圍困的海上運輸船隊衛星怎樣在救援中發揮作用導航衛星有何作用空間技術如何應用於地球資源勘測空間地質學的作用是什麼什麼是空間技術試驗空間新材料技術試驗取得了哪些成就從空間技術試驗轉向空間工業化生產的前景如何空間生物學技術試驗進展如何空間站里植物能生長嗎航天科技在工業和日常生活中有何應用太陽系行星探測自動航天器如何探測太陽系金星探測取得什麼成果金星上能住人嗎火星上有生物嗎火星的兩顆衛星上有些什麼探測木星的意義何在木星探測取得哪些成果「伽利略」號木星探測飛船的任務是什麼自動探測飛船如何利用引力跳板探測行星土星探測有什麼收獲天王星是一顆超高溫水球嗎探測海王星揭示了什麼奧秘人類對其他行星探測了嗎哈雷彗星是什麼樣的天體為什麼要把天文觀測的中心移向太空太空紫外望遠鏡發現的超新星是什麼天體目前最先進的太空望遠鏡是什麼樣的未來航天一瞥誰將參加未來的航天活動如何供應未來星際旅行所需要的氧、食物和水建立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前景如何建造月球基地的可能性如何發展月球基地的關鍵是什麼人類有建立月球基地的計劃嗎太空居民城鎮何時能建造為什麼要去考察火星為什麼不現在就飛往火星俄羅斯擬定了飛往火星的計劃了嗎美國飛往火星有什麼打算人類飛往火星會用什麼樣的運載工具科學家為未來向宇宙滲透有何設想

㈥ 中國最近火箭航空成果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一九五六年三月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向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年四月二十九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託,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年一月三十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一九八○年五月十八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六月十日,在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年四月七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一九九○年七月十六日九時四十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時二十三分,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中國航天史創下九項第一。
這九項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國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枚中程導彈。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國第一次導彈攜帶核彈頭的「兩彈結合」發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國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三顆衛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第一次為國外衛星提供衛星搭載服務。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這里進行第一次飛行試驗,成功發射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於一九九二年啟動實施,短短四年時間,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成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的載人航天發射場。該中心地處起源於祁連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勢平坦,多屬戈壁和沙漠。自然環境惡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年最低氣溫攝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氣溫四十二點八度。
神舟一號
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
亮點:考核了飛船5項重要技術:艙段連接和分離、調姿和制動、升力控制、防熱和回收著陸。
神舟二號
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
發射時間:2001年1月10日
亮點:中國第一艘正樣飛船,它的各項技術狀態和載人飛船基本一致,發射完全是按照載人飛船的環境和條件進行的。
神舟三號
首次裝載了模擬人
發射時間:2002年3月25日
亮點:搭載了一個特殊乘客「模擬人」,這套擬人載荷系統可以模擬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時的多種重要生理參數。還完善了回收過程安全著陸技術。
神舟四號
達到可以載人的程度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
亮點:神舟飛船在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一次飛行試驗,還經受了零下29攝氏度低溫的考驗後成功發射,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
神舟五號
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男)
亮點:首位中國航天員進入太空。中國成為繼蘇/俄、美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神舟六號
我國第二艘載人飛船
發射時間: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男) 聶海勝(男)
亮點:中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中國第一次將兩名航天員同時送上太空。以神舟六號任務的完成為標志,中國已經跨入了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計劃。
神舟七號
我國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
發射時間:2008年9月25日航天員:翟志剛(男) 劉伯明(男) 景海鵬(男)
亮點:翟志剛進入太空。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太空行走的國家。
天宮一號
安裝對介面的太空實驗艙
發射時間:2011年9月29日
亮點:與中國此前發射的航天器不同,天宮一號不再是一葉孤舟,它安裝了幾個對介面,入軌後等待神舟系列飛船對接,最終組裝成一個能容納三名宇航員工作和生活的空間站雛形。神舟八號
與天宮一號首次交會對接
發射時間:2011年11月1日
亮點: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突破交會對接技術的關鍵。為中國2020年左右建立空間站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神舟九號
我國首次載有女航天員的飛船
發射時間:2012年6月16日航天員:景海鵬(男 第二次飛天) 劉旺(男) 劉洋(女)
亮點:劉洋成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未來,隨著載人交會對接的成功,中國將完全掌握載人航天三大關鍵性基礎技術。
我國下一步將發射神舟十號飛船,再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預計中國2020年左右建立空間站。

㈦ 中國取得的航天技術成就有哪些

1.發射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發射的第一、二顆衛星,集中代表了我國航天活動的初期水平。接著我國航天工作者就開始向更高目標前進,研製比第一、二顆衛星重10倍、技術更復雜的返回式遙感衛星及其大型運載火箭。1975年11月26日,我國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獲得成功,這是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上又一重大突破。到1992年8月9日,我國共發射13顆返回式遙感衛星,成功率達到百分之百。

研製返回式遙感衛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解決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從運載工具來說,要研製具有更大推力的精確制導的大型火箭,保證把衛星准確地送入預定軌道。「長征2」號是我國專用於向地球低軌道發射重型衛星的兩級運載火箭,返回遙感衛星均是用它發射的。例如,1992年8月6日,我國第二代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就是用「長征2」號運載火箭發射的。它包括衛星在內全長約38米,起飛質量達232噸。從衛星來說,為了完成對地觀測任務,需要研製技術要求很高的空間遙感儀器;衛星在運行中必須保持高精度的姿態,並按預定程序准確無誤地工作。要使衛星從軌道上安全返回地面,除解決一般衛星的技術問題外,首先必須突破衛星調姿、制動、防熱、軟著陸、標位及尋找等技術難關。例如,要有制動(反推)火箭發動機,使衛星有脫離原運行軌道的能力;要解決回收艙再入大氣層的氣動力和防熱問題,研製耐高溫材料;要有安全可靠的回收系統,並在一定區域內部署空中、地面互相配合的回收隊伍;要在更長的運行弧段之內對衛星進行精確的測量、跟蹤,並根據實測軌道參數對衛星上裝訂的程序控制數據進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為此要建立更大范圍、更多功能的地面測控網。

返回式衛星的用途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作為觀測地球的空間平台。由於衛星飛得高,「看」得遠,視角大,能做到反復、大范圍地對地面及大氣層進行觀察,獲取遙感資料,並帶回地面進行處理分析,提供國民經濟各部門使用。二是作為微重力試驗平台,在空間進行各種科學實驗,生產、製造地面難以獲得的材料、物品。實驗結果證明,返回式衛星所具備的微重力實驗條件優於太空梭。我國返回式衛星已多次為國內外用戶提供了搭載服務,都獲得滿意結果。三是衛星返回技術是發展載人航天必須掌握的技術,因為航天員總是要返回地面的。發展衛星返回技術,將為載人航天打下技術基礎。因此,返回式衛星在世界各類航天器中佔有重要地位。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國、前蘇聯和我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

2.發射系列地球同步通信衛星。向地球靜止軌道進軍,發射地球同步通信衛星,是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為自己定下的又一重大奮斗目標。要把通信衛星送到高度為35860千米的地球靜止軌道,首先要研製一種運載能力比現有火箭大得多的新型運載火箭。「長征3」號就是我國用於向地球靜止軌道發射通信衛星的運載火箭。它的一、二級利用了我國遠程液體燃料火箭的成果,第三級採用高能低溫燃料,這是一個新技術領域。由於低溫燃料帶來的一系列復雜技術問題,第三級低溫火箭的研製成為整個衛星通信工程的關鍵。特別是低溫火箭發動機,攻關歷時7年,經過100多次試車,走過了艱難歷程,終於獲得成功。1983年8月,「長征3」號火箭全系統試驗成功,為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

「東方紅2」號衛星,是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由於衛星工作壽命長,衛星定點、定向均有極高要求,星上各系統儀器研製技術難度都很大。星上遠地點固體火箭發動機要求很高的可靠性。經過幾年的技術攻關,我國科技工作者成功地闖了過來。1983年,「東方紅2」號衛星進入了總裝測試階段。

由於衛星通信工程的火箭、衛星、發射場設施都是新研製的,為了檢驗三大系統的協調性,1984年1月29日,我國先行發射了一顆試驗衛星,進入了一條遠地點高度為6480千米的橢圓軌道,進行了通信、廣播和電視傳輸等技術試驗,取得重要成果,為發射試驗通信衛星提供了經驗。

1984年4月8日,「長征3」號運載火箭把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送入了大橢圓過渡軌道,遠地點固體火箭發動機成功地把衛星送入准靜止軌道。4月16日,也就是從發射日起,只用了8天時間,就把試驗通信衛星成功地定點在東經125°赤道上空,表明我國衛星測控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衛星定點後,各地面通信台站同衛星成功地進行了通信、廣播、電視傳輸試驗。試驗表明,衛星轉播圖像清晰,色彩鮮艷,音質也很好。試驗通信衛星的研製和發射,其規模之大、技術之復雜、組織之嚴密,在我國航天史上是空前的,標志我國航天技術有了新的飛躍,並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獨立發射同步定點衛星、掌握先進的低溫火箭技術的國家。從1984年4月8日至20世紀末,「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6顆實驗通信衛星和實用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其中包括世人矚目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在外層空間唯一的地球靜止軌道上,我國的人造衛星占據了自己應有的軌道位置,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發射,滿足了廣播電影電視部、水電部、新華社、總參通信等單位預定的電視、廣播、電話、傳真等通信業務的需要。目前我國衛星轉發器的波束已能覆蓋全國,除開出兩套中央電視台節目、兩套教育電視台節目外,還為新疆、雲南、貴州和西藏各開了一套地方電視節目。為此,直徑為3~6米的電視單收站已有2萬個。另外還開出了30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節目,以及人民銀行專用的衛星通信線路。

3.「長征4」號火箭發射氣象衛星。「長征4」號是我國研製的一種具有多功能發射能力的三級運載火箭,自1988年9月到目前為止,「長征4」號已經成功地將兩顆「風雲」號氣象衛星送入軌道。這是兩顆經過極地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4.「長征2」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服務。我國成功研製了大推力捆綁式「長征2」號E型火箭,它以「長征2」號的一級火箭為芯級,捆綁了4枚小的助推器加大了初級推力,能將9.2噸的有效載荷送入低軌道,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一種火箭,也是世界上大型商用火箭之一。它的起飛質量460噸,起飛推力600噸。1992年8月14日清晨7時,在萬眾矚目之下,「長征2」號E捆綁式火箭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成功地把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大噸位、高容量新一代澳大利亞衛星「澳賽特B1」送入了預定軌道,表明我國已具有發射重型衛星的能力,並正式進入國際商業服務市場。

「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還具有較強的潛在發射能力,它配上國產的固體頂級火箭,可將3.37噸重的衛星直接送入離地面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很適合「澳星」這一種重量級的通信衛星的發射。如果配上氫氧頂級火箭,它可將4.8噸重的衛星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其運載能力為「長征3」號火箭的3.2倍,能滿足更大重量級的國際通信衛星的發射服務需要。

「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還可對小型低軌道通信衛星進行群射,每次能發射7~9顆小型通信衛星。專家分析,用2年時間就可以為國際用戶組網式發射由近百顆地軌道衛星組成的衛星通信系統,因而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的發射服務正逐步獲得國際宇航技術界、商業界、保險界和投資界的承認與好評。

㈧ 我國國防的主要成就

1、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

2017年4月26日,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正式下水,人民海軍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艘真正意義的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航母。

5、中國最大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升空

2016年11月3日20時43分,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升空。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又稱「大火箭」,是中國為滿足進一步航天發展需要 ,也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芯級直徑為5米的火箭系列。

㈨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1. 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

2. 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3. 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4. 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5.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點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6.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7. 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實「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8. 2011年11月3日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完成首次交會對接。

拓展資料:

分類

按航天器探索、開發和利用的對象劃分,航天包括環繞地球的運行、飛往月球的航行、飛往行星及其衛星的航行、星際航行(行星際航行、恆星際航行)。

按航天器與探索、開發和利用對象的關系或位置劃分,航天飛行方式包括飛越(從天體近旁飛過)、繞飛(環繞天體飛行)、著陸(降落在天體上面)、返回(脫離天體、重返地球)。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對國家和國際的政治、經濟、軍事與社會生活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㈩ 中國航天成就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國一樣,我國的航天事業也是從研製導彈開始的。

50年代中期,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周恩來總理組織制定了包括火箭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

1956年2月,剛從海外歸來的錢學森博士提出發展導彈技術的建議。在他的主持下,由30多名專家和100多名應屆大學畢業生組成了一支科研隊伍,在簡陋而又艱苦的高峰。

1956年10月8日,在聶榮臻元帥的直接領導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我國科技人員和工人開始利用蘇聯的援助,通過仿製學習自行設計的本領。

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

1962年3月21日,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和研製的中近程導彈首次發射失敗。然而,航天技術發展道路上這第一次重大挫折卻並未使科技人員氣餒。

1964年6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中近程導彈發射成功。它標志著中國戰略導彈發展取得了良好的開端。

此後,我國剛剛起步的航天事業捷報頻傳:1966年,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遠程導彈相繼完成飛行試驗;1971年遠程導彈飛行試驗基本成功。這一切為我國地地戰略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80年代以來,我國遠程戰略導彈全程試驗和水下潛艇發射固體戰略導彈相繼成功,表明中國已經掌握了有效的核反擊能力,提高了國防現代化水平。同時,各種戰術導彈研製也獲得重大進展。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5年,在我國地地導彈取得一定發展的基礎上,開始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起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收到了衛星從太空傳回地面的《東方紅》清晰的樂曲聲,表明衛星上天後實現了「抓得住、測得准、看得見、聽得著」的要求。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航天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l975年11月26日至29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軌道上運行3天後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表明我國衛星返回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前蘇聯掌握衛星回收技術。迄今我國共成功地發射17顆返回式衛星,其中有16顆均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

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兩顆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先後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研製和成功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

43年來,我國共成功發射40顆不同類型的國產人造衛星,包括科學試驗、國土普查、通信廣播、氣象觀測等多種應用衛星,獲得的遙感資料對國土普查、土地測量、地震預報、礦產資源勘探、農林水利開發、鐵路航道選址、海洋研究、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等都產生了重要作用。

「長征火箭」萬里長征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邁出了長征系列火箭「長征」路上的第一步。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支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功。

1975年,我國開始研製新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其中,研製火箭第三級的液氫液氧發動機成為「長征三號」的關鍵。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成功,通信廣播和電視傳輸效果良好。與此同時,我國開展了使用覺規燃料的「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的研製。

1990年4月7日,我國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美製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使我國以無可爭辯的實力躋身於國際商務發射市場。

1992年8月14日和1994年8月28日,「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先後把兩顆美製「澳星」發射入軌。由於征服了火箭捆綁技術的難題,使得火箭的推力更大。

「長征三號乙」是中國目前長征系列火箭中最先進、推力最大的火箭。無論其高度,還是其運載能力,都躍入世界巨型火箭的行列。它在1996年2月15日發射國際通信衛星708時,首飛出師不利,使中國對外發射陷入了困境。

1997年8月20日「長三乙」火箭成功地把亞洲目前功率最大的通信衛星——菲律賓的馬部海衛星托舉到預先設定的軌道上。這次發射,對於啟動中國沉寂了一年半的對外發射服務市場具有起死回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個月後,10月17日,「長三乙」火箭將亞太二號R通信衛星發射升空。

1998年3月26日,「長二丙改」火箭將銥星通信風的51號和61號兩顆衛星安然送入遠地點高度為628升米的軌道,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第50次發射告捷。

1998年7月18日,「長三乙」火箭再展雄風,又將法國宇航公司為主承製的鑫諾一號通信衛星成功地送上預定軌道。

至此,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為國際用戶成功地完成了20次發射和5次搭載任務,把24顆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上占據了7%和9%的市場份額。

目前,我國已經擁有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丙改、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捆、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和長征四號9種型號的運載火箭。

閱讀全文

與關於中國火箭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