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成果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02 17:39:38

㈠ 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團隊又取得了什麼成果

1、研製出了沙漠稻。眾所周知,沙漠地帶天氣乾旱少雨,土壤貧瘠,完全不適宜水稻的生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克服了種種的困難,經過不懈的努力研製出了適宜在沙漠環境中生長的水稻。

袁隆平團隊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產量進行統計最終的結果顯示,沙漠水稻畝產達到了500公斤,這還是全球第一次有人嘗試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並且取得了成功。來自印度的測產專家伊什特地 給袁隆平電話發來祝賀說:「這樣的測產結果讓人非常激動,印象深刻。」

袁隆平院士表示:「我有兩個夢想,一個禾下乘涼夢,還有一個雜交稻覆蓋全球夢。」

㈡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在水稻研究領域內堪稱典範還是模範

應該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在水稻研究領域內堪稱典範」。

㈢ 袁隆平研究成果是水稻那研究經過是什麼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平(今北京),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㈣ 水稻之父袁隆平為我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製成功,在華夏大地廣泛種植後,1976~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解決了3500萬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創造了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奇跡,而這很大部分的貢獻來自雜交水稻。近年來,超級水稻在我國累計推廣4.14億畝,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多養活7000萬人口,袁隆平功不可沒。

1995年,袁隆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袁隆平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成為中國農業科學界首位入選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並於2007年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將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命名為「袁隆平星」。2014年初,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公布了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名單,84歲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榜上有名

㈤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給我國及世界各國帶來了什麼

水稻產量增加了,增產的每年可以養活600萬人

㈥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有什麼重大意義

(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

(2)他選育出的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

(3)也被認為有助於解決未來世界性飢餓問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還聘請袁隆平為首席顧問,為一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袁隆平多次獲得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責任制),二靠袁隆平(雜交稻)。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㈦ 袁隆平的主要成就

袁隆平的主要成就: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 Henry Beachell 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後被授予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7)袁隆平研究水稻的成果擴展閱讀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鳳凰財經采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

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㈧ 袁隆平院士研究了一輩子雜交水稻,都完成過哪些重大突破

袁隆平對中國農業的貢獻有多大?應該受到怎麼對待?

這個問題問得有意思,大家都知道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旨在肯定他對雜交水稻作出的巨大貢獻,更被咱們不少人成為「當代神農」。但是空口白話的羅列一些袁隆平的榮譽老張覺得顯得太單薄,在此老張就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當然,袁隆平也獲得了無上的榮譽,中國科學獎第一批得主!中國工程院第一批入選院士!受邀美國農學院外籍院士!這些都是國家和世界給予袁隆平的肯定和嘉獎,在此老張一個農民,也做不了什麼能上今日頭條的大事情,只能祝福已經年近九十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的袁隆平院士長命百歲,早日研製出海水稻!

㈨ 袁隆平和雜交水稻的故事,順序:決定研究→開始研究→成果。謝謝。

袁隆平,一個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的名字,他發起的「第二次綠色」,給整個人類帶來了福音。
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從60年代開始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經過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雜交稻」。1976至1987年間,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1億畝,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1979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專利轉讓美國。以後,他又研製出一批比現有三系雜交水稻增產5%—10%的兩系品種間雜交組合。
如今,我國大江南北的農田普遍種上了袁隆平研製的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我國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許多國家的專家到中國來取經,印度、越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引種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作出了貢獻。
為此,我國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他金質獎章和「傑出的發明家」榮譽稱號。國際同行稱他為「雜交水稻之父」。(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
《人民日報》1999年09月01日第4版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艱難的研究歷程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平,1949年8月考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1953年8月畢業後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在長達19年的教學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學,一面從事生產實踐、選擇課題進行科學研究,開始走上了作物育種之路。
由於開展雜交水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九十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下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盪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產示範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餘萬畝。目前,國家「863」計劃已將培矮系列組合作為兩系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起沖擊。他向朱總理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後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產達到800公斤,並在西南農業大學等地引種成功。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㈩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給我國以及世界各國人們帶來了什麼

在相同時間內 可以長出更多的水稻
雖然沒有吸收足夠的太陽能
但在現在人口眾多的地球 還有很多吃不飽飯的地方 這種水稻算是好糧食了

閱讀全文

與袁隆平研究水稻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