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辣條班和螺螄粉學院學生做辣條螺螄粉,你想吃嗎
為發揮特色產業發源地優勢,探索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新模式,4月8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柳州螺螄粉產業學院師生來到辣條發源地湖南平江,與平江縣職業技術學校辣條專業班的師生展開交流。在辣條專業班實訓室,兩個專業的學生還用正宗辣條和柳州螺螄粉共同製作辣條螺螄粉,正宗辣條麻辣味和柳州螺螄粉的辣、爽、鮮、酸、燙碰撞出別樣的味道。
座談會上,平江縣職業技術學校與柳州螺螄粉產業學院分別分享辣條專業班校企合作、螺螄粉校企合作成果和辦學經驗,就如何發揮特色產業發源地優勢進行專業共建、人才培養、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等議題展開討論。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柳州螺螄粉產業學院院長陳芳說,螺螄粉與辣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存在很多共同的困惑,兩個專業都是「有味道的專業」,兩個產品都是年輕人喜歡的網紅產品,期待在未來能跟辣條專業班展開更多合作,期待1+1>2的效果。會後接受記者采訪時,陳芳院長也表達了對此次辣條發源地湖南平江之行的認可:「本著對『職業教育+產業』形式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習湖南平江辣條專業班的辦學和模式來到平江,感覺不虛此行。」
❷ 《嚮往的生活》為什麼午飯吃的很隨意晚飯卻很豐盛
《嚮往的生活》能夠說是綜藝節目的一股清流了,該節目的收視率不斷堅持遙遙搶先。仔細的觀眾發如今節目中普通早上都是和米稀,當然米稀是這檔節目的冠名商每天用早餐來打個廣告也是能夠了解的。
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午餐他們有時分不吃,有時分吃得很隨意,只吃些麵食之類的,記得徐崢導演來的那期,彷彿基本就沒吃午飯,不斷在幹活,餓的徐崢只能不停地喝水。
《嚮往的生活》張傑那期吃了面條,讓大華和彭彭本人在家做炸醬面給大家作為午餐。
不過官方放出音訊說,參與嘉賓們為了融入當地生活,通常會和當地人停止日常交流和互動,這段錄像並不適合放出來,以免狂熱粉絲定位劇場,對當地生活帶來費事。嘉賓不吃午飯的緣由,很可能就是在和當地人共進午餐增加感情。
不論怎樣說,真人秀經過全天候剪輯直播的方式,給了粉絲理解自家愛豆私生活的途徑,明星和觀眾分享本人的個人喜好,也有利於突破銀幕次元壁,給大家帶去積極的心情。至於節目內容的真假就沒有必要深究了,只需觀眾喜歡,這類綜藝就有它存在的意義。
❸ 東京奧運會冠軍石智勇還獲得過哪些成就
哈哈哈哈哈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先說一下石智勇作為12金的得主,是值得所有人慶祝的,不僅如此石智勇專題被稱為 「石智勇=破紀錄+冠軍」
❹ 過橋米線和桂林米粉有什麼區別
過橋米線 雲南著名的風味小吃。過橋米線主要以湯、肉片、米線再加作料做成。湯用肥雞熬制以清澈透亮為佳,將雞脯、裡脊肉、肝、腰花、鮮魚等切成薄片,擺入小碟,米線則以細白、有韌性者為好;同時備有豌豆尖、黃芽韭菜、嫩菠菜等。進餐時,以沙鍋或大湯碗盛湯,加味精、胡菽、熟雞油。湯滾油厚,不冒一絲熱氣。湯上桌後,將鴿蛋磕入碗內,繼而將肉片氽入湯中,輕輕一攪,霎時變得雪白、細嫩。然後再放入鮮菜、米線,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米線是選用優質大米,經發酵、磨漿、濾條、蒸粉、壓榨等工序製成的線狀食品。米線是雲南百姓喜愛的食品之一。過去,大年初一,家家必食米線,借長長的米線,祝願幸福長久。三月初三,昆明人相邀去西山遊玩時,也常吃涼拌的米線,當地諺曰; "三月三.耍西山,吃涼米線。" 米線品種甚多,吃法多樣,既可熱吃,也可涼吃,可葷可素,豐儉由人。 桂林米粉 要推快餐的鼻祖,桂林米粉應是當之無愧!算算桂林米粉的歷史,就可想而知了。在二千多年前,靈渠開通之際,北方的秦人屯兵嶺南,由於北方人不習慣南方的米食,於是不知哪個老祖宗想出了把大米碾粉做成面條狀來食用,這樣,桂林米粉就出現了。加之嶺南多潮濕,而廣西又盛產各種香料,於是人們學會了在這種米面中加入香料製成與米粉合吃的鹵水,漸漸形成了桂林米粉香鮮爽口的傳統特色。 今天的桂林米粉已發展到品類多種,調味完美的地步。可以說是達到了一種文化的境界,沒有哪一個城市有如此奇怪的現象;大多數人早餐都只選擇一種食物,那就是米粉!許多人要是隔得三兩天沒吃米粉,心中就覺得少了些什麼;而所有來到遊客,只要吃了桂林米粉,都會對它難以忘懷! 桂林米粉從前期制粉到臨吃前的調味,每一道工序,每個過程,都非常地講究,有些工藝與特定的地域因素有關,特別是後期的調味,更是帶有許多傳統的主觀神秘色彩,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前期,在米粉廠經過多道工序,將大米碾粉、蒸煮、成型為長長的細條狀,最後再用手工盤成二市兩大的團形,就可以裝箱出廠了。在制粉過程中,桂林的水質起著很大的作用,實踐證明,只有桂林這片地域中的水,才能做出長而不斷,筋力上好的米粉,如果用同樣的工藝到其它地方去製作,則難於奏效,簡直是絕了。現在,桂林米粉的生產製作,經過桂林米粉廠這傢具備傳統工藝流程和現代科技研究成果相結合的生產方式,已將桂林米粉的柔滑、色澤、米香等融合得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健康需要。 已經制熟的新鮮米粉,大都在清晨的五、六點鍾就送到全市大大小小的米粉店裡,到了客人臨吃的時候,將團狀的米粉在一鍋滾開的水中涮熱冒散,濾干之後放入碗中,然後加入精心調制的鹵水和配菜,再佐以蔥蒜辣椒等等,這樣,一碗得噴噴、熱呼呼的米粉就可以吃了。 桂林米粉有很多的品類,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鹵菜粉,顧名思義,鹵菜粉就是一碗米粉中配上精製的鹵菜,一般配是鹵牛肉或鹵豬肉,這些鹵牛肉或豬肉都是在那一鍋最富神秘感的桂林鹵水中鹵制出來的。用時把鹵菜非常講究地切成整齊的薄片,然後蓋在那碗涮好的米粉上,這樣,鹵肉配白米粉,再撒上蔥末、辣椒,真是又香又好看,吃鹵菜粉應該是撈拌著吃,不加湯,這樣才能吃得出桂林米粉的那種純美鮮香的真味。吃完之後,你還可以盛上一碗店家為客人免費准備的骨頭湯,慢慢地喝下去,頓時,便會感到神清氣順。現在,有些店主還免費贈送豆漿,在吃完米粉後飲用,濃香的鹵菜粉配上清香的淡豆漿,會產生一種絕妙的口感。 通常,人們也很喜愛吃的是是牛腩粉,這是用濃香味美的紅燒牛腩湯菜配上米粉的吃法,牛腩湯菜是選上好的牛筋牛肚,加上一些香料,先炒後煮,然後燉上好幾個小時制出來的,長長的米粉浸在濃黃的牛腩湯中,邊湯帶米粉吃下去,真是不解饞也難啊! 另外,還有鮮肉湯粉、馬肉米粉、炒粉、螺螄粉等,都是各有特色,每種都有特製的配料與口感。 在桂林,米粉既是快餐主食,又是風味小吃,眾觀全城大大小小的米粉店,是各家有各家風格,每家有每家的味道。但最終決定哪家的米粉是否有味,是否能長久地留住吃客,那就要看鹵水的調制的功夫了。製作鹵水都選擇一些傳統香料,如草果、沙姜、八角、茴香之類,有的師傅用十幾種,有的更多達幾十種,各人都有各人的道理,另外,還有一大堆的牛骨或豬骨、桂林三花酒、豆腐乳、羅漢果、冰糖等等。如何將這一大堆原料製成絕妙的鹵水就是每個師傅的絕招了,各種香料多少的搭配,加入鍋中先後的次序,火候的控制,這些都決定了最後所製成的鹵水的風味。但是成功的鹵水一定是香氣撲鼻,入口味美的,它會讓米粉吃來香鮮爽口,回味無窮,吃後讓人神清氣順,腸胃舒暢,久久難忘。 桂林米粉:有鹵菜粉,牛腩粉,生菜粉和馬肉米粉幾種。馬肉米粉為桂林米粉之冠,名聞遐邇。 桂林米粉的製作並不簡單,成品外表潔白光亮、細滑、柔韌,優質米粉往往是一團只有一根。具體的製作方法是:用清純的灕江水,將桂林優質大米泡漲,研磨化為漿並濾干,揣成粉團煮熱,然後壓榨出根根米粉,再在水中團成一團,因為經過了反復揣揉,因此筋力極好。 米粉本身淡而無味,關鍵在鹵水,店家熬制的鹵水都有各自的絕招。一般是用豆豉、八角、桂皮、甘草、草果、小茴香等香料坐鍋,放入豬肉、豬骨、牛肉、下水等,再加入三花酒、羅漢果等配料,先用武火,然後用文火精心熬制,方能制出香氣撲鼻味道純美、營美豐富的鹵水,與米粉拌和,佐以油炸花生或黃豆、蔥花、芫荽、辣椒,那味道堪稱好極了,而且吃了一回忘不了。 鹵菜粉是桂林人最愛吃的,但最有特色的還數馬肉米粉。馬肉米粉要冬天才吃得到,熱天馬肉易變味。 典故 林不僅山水甲天下,而且當地的米粉也十分有名。凡是去過桂林的人都知道桂林米粉,那裡的米粉製作考究,吃法多樣,具有細膩、柔韌、滑爽的風味特點。 (一)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有一位畫家逃難來到了桂林。抗戰勝利後,許多人都回了老家,而他卻偏偏不願意回去。當時他老婆不斷寫信來催,生怕他在外面有了小了,可畫家回答說,我吃桂林米粉已吃上了癮,現在一天不吃就沒法過日子。他老婆不信,於是千里迢迢趕到桂林。結果這米粉是不吃不知道,一吃離不了。他老婆也吃上癮了,最後兩口子乾脆都在桂林定居了。 現在的男女青年談戀愛都到茶館、酒吧、咖啡廳見面,而過去則到米粉店,由男方請客吃米粉。米粉店有一毛五一碗的葷米粉,一毛二一碗的半葷半素米粉,還有八分錢一碗的全素米粉。男女雙方一邊吃著米粉,一邊進行交談,彼此看上了,繼續;看不上,走人。有首歌這樣唱道:"一碗米粉結良緣,情深似海哪講錢。根根米粉牽紅線,傳奇故事傳百年。" 從前桂林麗澤門有家米粉店,老闆姓陽,他做的米粉滿街飄香,有時來吃米粉的人多得差點把米粉店的牆都擠倒了。氣得陽老闆把菜刀一"板"(拍),罵道:"桂林又不是只有我一家賣米粉,為什麼非要到這里來擠!"顧客出了錢還要賠笑臉:"陽伯伯,莫板刀嘛!不好吃我們跑到這里來幹啥?"從此陽老闆便有了一個"板刀米粉"的諢名。 抗日戰爭時期,除了前面提到的畫家外,還有好多文化人到桂林避難,作家沈雁冰(筆名茅盾)就是其中之一。那時茅盾的長篇小說還沒有寫完,拿不到稿費,一家老小等米下鍋。這事讓"板刀米粉"知道了,他說:"人是鐵,飯是鋼,吃了米粉再說,啥時有錢啥時給。"民間也有一種說法,當年茅盾就是靠賒"板刀米粉"的米粉吃,才寫完了他的長篇小說《霜葉紅於二月花》。 (二)過去,桂林除了有米粉店外,還有走街串巷沿途叫賣的擔子米粉。如南門有王歪嘴,北門有王駝子,西門有白阿奉,東門(對河)有張老五等。擔子米粉的擔子,是篾匠用竹子編成的。它的形狀像花籃,底部小,上面大。一頭放爐子燒開水冒熱米粉,旁邊還有一個半月形的鐵絲玻璃窗,裡面放著各種鹵菜;另一頭則放著切菜的砧板、米粉、鹵水和油。 在眾多擔子米粉中,要數北門王駝子的米粉最有名。別看他的擔子小,可他的鹵菜品種多、味道好。鹵菜有牛肉巴、鍋燒、牛百葉、領頭、肚子、尾結、橫肝等十幾種。一碗米粉樣樣鹵菜都來點,可以讓顧客嘗鮮,吃得更舒服。只要王駝子的擔子一停下來,鹵水的香氣便迎面撲來,勾起人們的食慾。老桂林人都知道,米粉味道的好壞,主要取決於鹵水熬得是否到家。王駝子的生意之所以好,關鍵就在於他的鹵水夠力,香味四溢。 王駝子做生意實在,鹵菜切得厚,油水放得足,從不搞"風吹臊子,跑馬油"那一套把戲。他走街串巷,胸有成竹,哪裡有人吃夜宵,哪裡有人吃晌午,哪裡有人打牌,他都了如指掌。所以王駝子所到之處,都會有一大批老食客。王駝子的擔子米粉大大方便了群眾,尤其是方便了一些"賭鬼"--當他們賭得頭昏眼花,又難以抽身去進餐的時候,突然來了擔子米粉,無異於雪中送炭。此外,還有一些聞香而來的顧客,你一碗,我兩碗,一擔米粉便很快一掃而光。王駝子的生意越來越紅火,不到幾年的功夫,他就給兒子開張了一間雜貨店,但他自己仍然堅持挑擔子上街賣米粉。 (三)從前吃米粉用的是八角形的瓷碗。八角碗造型奇特,堅固耐用,抗碎力強,但是製作工藝復雜。隨著城裡人口的增多,米粉銷量的增大,這種碗便逐漸被淘汰了,而改用圓形的碗。舊時桂林人吃米粉是點碗算賬、按碗收錢的。 關於桂林米粉的碗,當地民間還有這樣一段傳說:從前花橋頭一帶是"紅燈區",流氓爛仔多。有個姓馬的在那裡開了一家米粉店,流氓爛仔們吃了馬老闆的米粉,趁人不注意,偷偷把米粉碗往臭水塘一丟,然後用袖子往嘴上一抹,便揚長而去。你問他要米粉錢,他倒反問你:"碗在哪裡?"因此桂林俚語"吃馬老闆"就是這么來的。 米粉店的碗從來都是店家自己洗。講究一點的大店洗好碗後,還要裝在鐵絲籠里,放進開水裡煮一下,而一般的小店只是用清水沖一下就算了。直到改革開放以前,每到春夏之交,市防疫站都要向各單位發出通知,讓大家吃米粉時自帶碗筷。所以一到營業時間,人們一個個拿著搪瓷盅去打米粉,學生們書包里也都裝著一個鐵皮飯盒,這倒成了那時的一道風景。 (四)桂林米粉是用大米磨成漿,用布袋濾干後再揉成粉團,然後煮熟壓成面條狀或片狀的,前者稱米粉,後者稱切粉。桂林米粉的吃法多樣,不過最講究的還是鹵水製作。鹵水的用料和製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就各異。 桂林米粉的品種雖有很多,但按其製作方法可分為湯粉、鹵粉和炒粉三大類。改革開放以後,人們又在傳統米粉的基礎上,又搞出了許多新花樣。例如,近年來流行的"一粉三味"就十分新穎:一個餐盤端上來,裡面配有50克鹵粉(米粉、切粉隨意)、50克湯粉(鮮肉、牛肉隨點)、50克炒粉(用豬肉炒、牛肉炒、三鮮炒隨選)。此外還為男士配有一盅三花酒,為女士配有一杯桂花茶,另配兩小碟豆腐乳和辣椒醬,把"桂林三寶"(即三花酒、豆腐乳和辣椒醬)都派上了用場。 白果燉老鴨是桂林的一道傳統名菜,但聰明的米粉店老闆卻把它引入到米粉中,使得米粉鮮美無比。據說第一家賣白果燉老鴨米粉的老闆娘,剛開始賣時還耍了一個小花招,即定量銷售。每天只燉兩只鴨子,賣40碗米粉。結果顧客們為了吃到白果燉老鴨米粉,紛紛一大早就趕去了,米粉店的生意十分興隆不說,而且還保證了原料的新鮮,避免了賣不完浪費,真是一舉三得。 "八寶"、"八珍"常用來給菜取名,一般"八寶"多用於小吃,"八珍"多用於菜餚。桂林米粉本來是小吃,而桂林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將"八珍"用於米粉。"八珍米粉"即米粉中有八種鹵味,色香味形,盡在其中。 在桂林吃火鍋時,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用米粉來燙火鍋。也就是說,當人們吃完火鍋里的菜後,不吃米飯面條之類,而是要幾份米粉,用火鍋的湯汁燙著吃。燙完火鍋的湯汁,因為融合了各種菜的味道,那自然是妙不可言了。這里順便說一句,用狗肉火鍋湯汁燙米粉,最好。
❺ 網上學習柳州螺螄粉視頻技術挺多的。
是的,現在都很尊重勞動成果了,視頻是很多,但都不是系統的學習,如果覺得視頻好,適合自己,一般視頻上都有商家的信息,這個可以直接聯系商家的。或者在網上搜一下看看有沒有。
❻ 網紅螺螄粉爆發新戰爭,各大巨頭究竟看中了螺螄粉哪些神奇魔力
近幾年來網紅螺螄粉的勢頭非常好,各大帶貨主播也看中了螺螄粉的網紅效應,以及它具有方便食用,味道獨特,開胃解饞“吃了還想吃”的特點,顧客復購率超高的優勢。
螺螄粉成名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它的臭,有很多人認為它的臭味是螺螄的臭味,其實不是,田螺本身沒有臭味,經過烹飪加工,也沒有腥味,而是鮮美可口,螺螄粉的臭味是來自於其中的一種配料酸筍,是一種上頭酸臭味,這種酸臭味的筍絲是因為長期發酵而成,如果不喜歡酸臭味的,也可以不放酸筍。
螺螄粉神奇的在中國美食舞台上占據了一席之地,也贏得了不少外國友人的青睞,讓人感嘆這不起眼的生長在淤泥里的小小田螺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也讓人不僅想到我們這些平平無奇的小人物,有一天是不是也能夠有登上大舞台的那天。
❼ 如何看待螺獅粉「聞臭師」的這個職業
感覺很新穎。如果工資高的話,我也想去,雖然聽起來很輕松,但是一般人都受不了。
❽ 廣西柳州有什麼特產可以帶到外地去的除了螺絲粉
柳州的土特產不少,金橘、蘆柑、沙田柚、蓮藕、甜茶、香菇、柳蜜柑、絞股藍、甜竹筍、大肉姜、雲片糕……在市場上很容易買得到。
柳州的工藝品——奇石和棺材都赫赫有名:在賞過了箭盤山奇石園、八桂奇石館、魚峰公園石玩精品館和柳侯公園盆景園石玩館後,不妨去逛一下馬鞍山下的石玩市場,說不定你也能發現一塊價值萬金的奇石;如今的柳州「棺材」已經改名叫「官財」,寓意「陞官發財」,尺寸大小和外觀設計都比以前的「棺材」小巧精緻得多,成為了一種既吉祥又具有收藏價值的工藝品。
購買石玩的最佳去處有:柳州奇石城(位於柳州市東環路旁、市委黨校南側)、柳州奇石園(位於柳州市屏山大道343號)、箭盤山奇石園、中華石都。
柳州市的繁華商業區分布在三塊地方:
一是柳江北岸的中山路、龍城路、解放路、五一路、八一路一帶,這里有柳州工貿大廈、五星商業大廈、中百商城、龍城大廈、電信大廈、中交大廈等大型商場及一些中小商店。
二是柳江南岸的魚峰路、駕鶴路、太平街、屏山大道和谷埠街一帶,東風商城、駕鶴百貨大樓、屏山市場、駕鶴市場、柳州五交化商場、柳州自選商場等都聚集在這里。
三是飛鵝路商業區,從柳州火車站到駕鶴路口不僅有眾多的小型批零市場,還有若干個大型批發市場或商場,如飛鵝工業品批發市場、飛鵝商城、金鵝市場、佳力商城、銀興商業城等。
融水糯米柚
(柳州市)融水糯米柚種植在當地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糯米柚以果形端正,皮薄嫩甜多汁,果肉密黃晶瑩、香如糯飯,獨具地方特色,因而受到區內外客商及消費者們的青睞。為有效保護特色產品,增加市場競爭力, 2007年底,縣委、縣政府啟動了「融水糯米柚」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工作。今年8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2008年第92號公告,正式批准了「融水糯米柚」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注冊。
融水糯米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以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於劃定融水糯米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的函》(融政函〔2007〕369號)提出的范圍為准,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現轄行政區域。
柳州融安傳統特產水果,具有「長壽果」的美稱。柳州金桔果實橢圓形,皮色金黃且有光澤,油泡小而密,果皮甘香,肉質味甜,含有人體所需的糖、酸、維生素C 等多種營養物質,有消氣化痰、止渴生津之功效。
融安金桔
融安金桔是金桔的一種,因出產地在融安縣而稱之。金桔詳見金桔網路知識。融安金桔主要有「滑皮金桔」和「普通金桔」兩種,呈橢圓形,汁多,味甜,色澤金黃,單果重約15g,每年11月開始成熟上市。果實不僅美觀,其果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金桔甙等成分,對維護心血管功能,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等疾病有一定的作用。作為食療保健品,金桔蜜餞可以開胃,飲金桔汁能生津止渴,加蘿卜汁、梨汁飲服能治咳嗽。
融安金桔產地范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融安縣現轄行政區域。
柳城蜜桔
柳城蜜桔系南豐蜜桔的大葉品系,也有小葉品系。果實扁園形,重25-50克,果皮薄,橙黃色,油胞小而密,汁胞柔軟多汁,風味濃甜,有香氣,含糖10-11克/100毫升,含酸0.9-1克/100毫升,可溶性固形物14%,品質上等,11月上旬成熟。全市現有面積1300公頃,產量2萬噸,主產區在柳城縣。
到2005年種植面積3300公頃,投產面積2670公頃,產量5萬噸;到2010年,種植面積10670公頃,投產面積8000公頃,產量16萬噸,優果率達85%以上。
魯比葡萄
魯比葡萄獲得高產、高效,靠的是品質和品牌。近幾年來,魯比葡萄基地廣泛推行標准化栽培和綠色理念,追求產業的高產、優質、高效。2009年,魯比冬葡萄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中華名果」,魯比村被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授予「廣西雙季葡萄村」。在葡萄技術專家和葡萄協會的指導下,以有機肥為主導,培肥地力;以「三避」技術為應用,減少農葯的施用;以疏果技術的推廣,提高優質商品果總量。葡萄技術專家和葡萄協會給出的管理理念:以外省市場為目標,推行標准化栽培。加強細節管理,控制總產,提高品質,品相與產量相結合,多產優等果。
今年春季,魯比葡萄基地管理水平大大提高,農民在施肥、保花、保果、疏花、疏果、套袋、防病蟲害等關鍵環節的技術管理上,根據葡萄苗長勢做管理,功夫到位,苗壯果勻。大量提倡使用水果專用袋,確保葡萄鮮果不受污染。每根主苗只掛一串果,每串果控制在0.4~0.8公斤左右。開袋3天,鮮葡萄果著色好看,紫黑透紅,略帶蠟粉,粒粒均勻,顆顆甜透,葡萄園全是清香的葡萄味,客商看著就喜歡。7月初,鮮葡萄剛成熟,廣東的老闆就到葡萄園看果,鮮葡萄的甜度和品相都令老闆滿意,協商賣價7元/公斤。一周後,價格略有下降,基本保持在6元/公斤以上,大部分葡萄園畝收入1.1萬元以上。
在廣西享有盛名的柳江縣魯比葡萄,日前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准注冊成功,柳江縣魯比葡萄技術協會也成為全縣第一個注冊商標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這既是實施商標發展戰略的又一成果,同時也標志著該縣葡萄產業正式邁上品牌化發展的道路。
「魯比」葡萄商標的注冊人是柳江縣魯比葡萄技術協會,對該商標享有專用權,商標專用權期限自2009年09月14日至2019年09月13日。為了更好地管理和使用「魯比」商標,協會專門制訂了「魯比」葡萄商標管理辦法和「葡萄質量標准規范」,明確規定了使用商標的條件、程序,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和原則,商標的保護和質量檢測標准,使「魯比」葡萄商標管理有了依據。而此次「魯比」商標的注冊成功,在提高地方「名特優」產品競爭力、發展特色農副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方面將起著重要的作用。
柳州石玩
享有「天然大盆景」美譽的龍城不僅山水風光奇麗,而且盛產特色觀光奇石,很久以來便有「柳州奇石甲天下」之說。1998年9月27日到10月3日,在北京舉行了「廣西柳州奇石藝術展」,通過這次奇石展,提高了柳州知名度,讓人們認識柳州、了解柳州,吸引更多的采購者、旅遊者前來柳州,從而推動柳州經濟的發展,達到「以石會友、增加了解、促進交流、發展經濟」的目的。柳州市已成為全國和東南亞各國賞石界人士公認的「奇石城」,初步形成了東亞最大的石玩市場,並開始出現一個獨特的「石頭產業」。
大肉姜
大肉姜主要分布在柳江土博鄉和柳城龍美、沖脈、大埔等地,栽培歷史悠久,面積達4000畝以上,年產量達600-800萬公斤。大肉姜適3月清明前後種植,8月中旬至12月根據食用及加工不同要求可陸續採收。姜芽紫紅色,姜表皮黃色,鱗莖稀疏,肉黃白色,單株重1-2公斤,最重2.5公斤。生長期180-270天,喜高溫忌寒冷,畏強烈光照,喜陰涼濕潤環境。姜分櫱力強,一般分生16-20條,肉質肥嫩,具特殊香辣味,是家餚不可少的調味品,較耐貯藏,適合作各種加工:姜干、姜粉、薑汁、姜酒、糖漬及醬漬等多種食品,有健胃祛寒和發汗功效。
孟江油茶
孟江油茶產於廣西三江。
孟江油茶油色清亮、芬香,無澀味。茶油色清味香,營養豐富。易於被人體吸收。茶油還具有潤滑和軟化血管壁、抑制膽固醇增加的作用,可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是一種良好的食用植物油。茶油還是機器潤滑油等工業原料。茶麩含氮磷鉀,是優質的有機肥料和無毒農葯,能防治稻田裡的稻飛虱等害蟲。茶果殼還可以提煉栲膠、活性炭等多種產品。
百朋蓮藕
柳州郊區陽和村、柳江縣種植蓮藕至今約有50多年歷史。其特徵是葉直立,高約180cm,葉片圓形,深綠色,肉厚,葉脈明顯,花白色。母藕長80-90cm,一般4-5節,最長12節,單藕重量1.5-2公斤,最重達3公斤。蓮藕營養豐富,含澱粉高,質嫩,肉甜,品質好。
百朋鎮里團水庫灌區的五九、里團、懷洪、百朋4個村1.86萬畝水田連成一片,地勢平坦,水源豐富,土壤肥沃,是種植蓮藕的理想之地。萬畝綠色蓮藕生產基地規模蔚為壯觀,盛夏時節,荷葉碧連萬頃,微風吹來,碧波盪漾,心曠神怡。蓮藕已成為全鎮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玉藕」譽滿全國,綠色蓮藕走出國門,遠銷歐美。
百朋蓮藕具有早熟、高產、皮白的特點,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玉藕」。大面積栽種的這種不開花或只開少數白荷花的為「菜藕」,產藕但不開花,而如下圖大片開紅荷花的為「觀賞藕」,專為吸引遊人,但不結藕。
百朋鎮是柳江縣雙季蓮藕主產地,今年春藕種植面積 1.8 萬畝,春藕總產量預計達 2.2 萬噸。百朋鎮蓮藕採用綠色食品栽培技術管理,品質優良,商品藕均勻漂亮,深受各地經銷商青睞。
鯧魚
鯧魚是熱帶和亞熱帶的食用和觀賞兼備的大型熱帶魚類。柳州鯧魚重量500克/-1500克/條左右,肉味鮮嫩;有如鯔魚的香味。其魚肉中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W-3系列,經學臨床證明它是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物資,鯧魚的膽固醇含量也低於所有的動物性食品,鯧魚肉厚、刺少、味佳,營養豐富,是天然營養佳品。柳州鯧魚魚體形側扁成盤形,背較厚,口端位,無須,體色呈白身、銀鱗、黑尾、線鰭,四色相配極為美觀。
毛竹
毛竹又稱楠竹,盛產於融安、融水、三江、金秀等地,其中以融水居多,年產約80萬株。毛竹竹桿組織緻密,株大節長,質量好,堅韌耐用,富有彈性。是製作傢具、農具、竹器、腳手架、棚架及造紙的好材料,並可代替鋼筋,用於尺寸不大的混凝土構件中。其筍味美可食,竹梢可作掃帚,竹殼可作包裝。過去融水出產的竹紙,是以本地毛竹為原料,遠近馳名,曾榮獲國際銀質獎。
辣椒骨
苗族的食品多種多樣,但有一種特殊的食品「辣椒骨」,到了苗鄉的朋友可不得不嘗。「辣椒骨」是將所殺的豬、牛、或其他野獸的骨頭舂爛,拌上干辣椒粉、生薑、花椒、五香粉、酒、鹽等,置於壇內密封,經半月以後(封存時間越久越好)可食用的獨特美食,它味香而辣,可增進食慾,驅風禦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備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據苗族傳說,土司統治時代,土官到苗寨把豬殺了,吃盡了肉,丟下一堆骨頭。苗人憤恨,把豬骨頭當土官骨頭舂爛,拌以辣椒、鹽巴來下飯,以解心頭之恨,豈料其味甚美,無意中做成了這種「辣椒骨」。以後凡殺豬、牛或獵獲野獸,必將以骨頭製成「辣椒骨」,久而久之,便成了苗族的傳統美食。
配料:鮮豬骨肉、辣椒、花椒、食用鹽、植物油、特製米酒
特點:該產品在製作過程中全是手工製作,所用的材料全是苗山上無污染的產品,而且都是自家種和養的。
口感:香醇、微辣、開胃、有一股很獨特的植物香味。
外觀:鮮紅色、可見搗碎後的豬骨頭、姜纖維。
食用方法:能常是以作為配料為主,炒菜的時候根據個人口味加入,最好是先爆炒辣椒骨香後在放入你要炒的菜一同炒。冬天的時候也可拿來作鍋底。單獨吃的話就要用油炒香後,加入適量的水,加點蒜苗,味道真的不錯哦!
過年的時候苗家人就會自發的聚在一起,把一年的收成當成祭品來祭拜祖先,感謝在過去的一年由於得到祖先的保佑才能得到大豐收,同時也祁求上蒼,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讓糧食大豐收,也方便物品互換!這是幾百年來苗族同胞不變的風俗。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殺年豬.(年豬都是自家養的)可能是苗家人自古以來都很節儉的原因吧,凡事都能做到廢物利用,就比如說是殺豬吧,豬肉一般都會拿來臘,豬腸拿來做臘腸,留作第二年的食物,而其它下水會拿來做為過年吃的食品,豬的骨頭拿來做辣椒骨,因為苗家人居住的地方很高,每天都要勞動,所以不能經常下上購置食品,辣椒骨就成為各家各戶家裡必備的食品,他們的菜譜也很簡單,一個大鍋,裡面放的全是自家種的蔬菜,全是用水煮,沒什麼油水,旁邊就放著一大碗辣椒骨,也就當做是蘸點葷了吧!很是開胃。
柳州棺材
壽棺,古而有之。如今的棺材,已不是舊時的土葬棺木,而是製成一種小巧精緻的工藝美術品,取其讀音「官財」,為「陞官發財」之意,代表了勞動人民的進取精神,變成一種吉祥物了。發展至今,其內在的質量和外觀的設計都得到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柳州的壽棺工藝考究、設計精美,在材料上都採用上好的香樟木、香杉木和香柏木。規格多種多樣,主要外觀設計有百壽圖和百福圖、九龍圖三種(也可根據客戶的具體要求而製做)。產品出口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台地區,並以其優良的質量和精美的外觀設計贏得良好的信譽。
壯錦
壯族這個古老而勤勞的民族,農業與手工藝術都較為發達,其中的民族手工藝品──壯錦,就聞名於世。壯錦的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由於壯錦象徵美好,曾被明王朝列為供品,各貴官富商也「莫不爭購之」,名聲漸由國內傳揚到國外,許多外國客人來柳旅遊時紛紛購之留念,或贈親朋好友,正證明了壯錦藝術的迷人魅力。
牛鮮子
牛鮮子是柳州風味小吃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清真(回民)小吃品。建國成立前會曾由沙街(今柳江路)的馬記清真館經營,或街頭巷尾叫賣。製作講究,層次分明,香酥、韌滑,油而不膩。
螺螄粉
柳州的螺螄粉,聞名遐邇,中國獨一無二。螺螄粉具有酸、辣、鮮、爽、燙的獨特風味,位居柳州風味小吃之首,它由柳州特有的軟滑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筍、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黃花菜、鮮嫩青菜等配料及濃郁適度的酸辣味和煮爛螺螄的湯水調合而成,吃後常使人大汗淋漓,但又因有奇特鮮美的螺螄湯,使你欲罷不能,吃一想二。
雲片糕
柳州雲片糕歷史悠久,製作工藝細膩,以上等大糯米、純豬油、精白糖為主要原料,輔以天然香料和陳皮末精製而成,具有營養豐富、余香悠久的特點。
東泉蔗
甘蔗分糖蔗和果蔗兩種,果蔗又有青皮紫皮之分。紫皮蔗為舶來品種,青皮蔗則為中國土產。青皮蔗中,柳州柳城縣東泉鎮出產的非常有名。東泉蔗始於清代老城(東泉巡檢司土城)南門一帶,其生長過程要求水肥充足,故蔗農利用保水田起畦植入蔗種,肥料以施人畜糞為主,成長的中後期追施花生麩。東泉蔗皮薄且脆,節長而松,汁多、味甜,跌地即斷碎,連上了年紀的老人都可咀嚼。由於東泉蔗有鬆脆的特點,好事者常用它玩「劈蔗」賭博游戲,方法是削平蔗的兩端,把蔗豎在地上,在蔗傾倒前迅速用刀向下劈。如果能把蔗自上而下劈為兩半,蔗歸持刀人所得,蔗錢則由認賭者出;如果只劈下蔗的一片(不認大小),則蔗歸認賭者,錢由劈人出。解放前,東泉蔗種植面積不過千畝,產量約5萬擔,多運往柳州、桂林、南寧等地以至省外售賣,均用「東泉蔗」為標識,以區別於其它青皮蔗。產量最高年份為1958年,種植面積達到8000畝,有47000多噸。公社化以後,由於粗放管理,質量、產量均大幅下降。現在,市場上已難以覓東泉蔗的倩影了。
柳州香菇
香菇主要盛產於柳州三江、融水、金秀等地,其中產量居多的為融水,香菇年產量高達35000斤。金秀的「瑤山香菇」,融水的三防、中寨一帶的「懷寶香菇」久負盛名,是傳統名產。香菇是森林的林下產品,多利用高山密林放植菌木,讓其自然生長。近幾年逐步發展溫室培養。香菇不僅味美,而且具有降低血壓、防止膽固醇增多的功能,暢銷區內外,供不應求。
柳蜜柑
柳州市柑桔場生產的柳蜜柑是柳州主栽品種,屬尾張溫州,栽培歷史悠久,遠在唐代柳宗元就有《手種黃柑二百株》的記載,果實中等大,扁圓形,單果重130克左右。果皮橙黃色,油泡小,較平滑,囊瓣10瓣,半月形,果肉鮮橙色,中心柱心,含可溶固形物11-14%,檸檬酸0.9%,風味甜酸可口,品質好,較耐貯,11月上中旬成熟,果實鮮食,加工皆宜,遠銷港澳及東南亞,有很高聲譽。此外在大橋園藝場、洛維園藝場、紅星園藝場和華僑園藝場等場均有柳蜜柑主栽品種。
毛血旺
食材來源於廣西本土廣大鄉村,此種草根風格的食材做成的鄉村家常菜,在民間廣泛流傳。本店將這些食材加以收集、整理和開發,在桂北菜的基礎上,自創出「草根風格」的鄉村私房菜,逐漸成為旺銷菜品。
重陽酒
香粉重陽酒是苗族人農家最喜歡的傳統飲料,是孝敬長輩、招待貴賓的上等飲品,故稱「貴賓酒」,是鮮為人知的,真正的深閨美人,歷史悠久,在苗家喝重陽酒有消災祈福的神效,故又稱「吉祥酒」。 香粉重陽酒是以苗鄉的優質香糯、泉水、甜酒麴等為原料,採用元寶山苗族小罐家釀的傳統工藝及現代科學技術精心配製而成,醇香撲鼻,被譽為重陽酒的酒中上品。香粉重陽酒不經過蒸餾,是一種低度黃酒,其熱量120千卡/100毫升,酒中蛋白質為1.2—1.6/100毫升,含有18種氨基酸,及大量B族維生素,是原汁原味的綠色保健產品,酒精含量低,酒性柔和,適合男女老少飲用,營養豐富,常飲用能補血養顏,增強免疫,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促進睡眠、調理機體。長期適量飲用,令人精力充沛,容顏煥發,體質強健,符合現在人「喝酒要喝出健康」的理念。
鼓樓重陽酒
明永曆元年(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傳永曆皇帝攜公主南行巡視民情,途徑三江縣,駐於古宜鎮,三江知縣忙設宴款待,捧出珍酒獻之。席間,永曆皇帝輕呷一口,頓覺悟渾身清爽,勞困皆無,急問:「此為何酒,這般神奇?」知縣答:「此乃本縣重陽酒也,重陽酒在民間釀造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工藝繁雜,窯藏於地底數年,故為極珍唉!」永曆皇帝聽後,傳部下要來筆墨紙硯,當即命下詔書。爾後,重陽酒一直作為進貢朝。
廷的貢酒。 三江特產鼓樓重陽酒傳承千百年來歷史酒文化精華,如今也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延年益壽之珍酒。
侗鄉風味酸肉酸魚
選用侗鄉的自養的土豬、土鴨、河邊魚,經過一系列的侗鄉特用腌制方法經過半年以上時間的腌制,從而製成侗鄉特有的風味的肉食品;幾百年來,該類腌製品「酸肉、酸鴨、酸魚」一直是侗鄉人民用於招待貴賓的桌上佳餚!
三江竹筍
「三江竹筍」產在素有「廣西竹鄉」之稱的三江縣。境內山巒連綿,溪河密布,由於山青水秀,無污染,水土條件可謂特佳,所產的各類竹筍脆嫩、味美、多汁而享譽區內外。全縣現有竹林面積7.8萬畝,其中冬筍年產量1萬噸,在每年的12月至開春2月上市,春筍年產量0.5萬噸,在每年的3月—4月上市。
三江油茶
三江縣是廣西柳州市最北面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境內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習俗,特別以侗族、苗族為甚,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來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來先喝油茶再吃午飯,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飯。那麼老百姓這種打油茶的習俗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得從中國史上的兩次禁茶事件說起:
老百姓的開門七件事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但是,在中國史上的金國卻有兩次禁茶事件,據顧炎武《日知錄》所引據《金史》說,一次在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一次是金宣宗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第一次因尚書省奏,「茶,飲食之餘,非必用之物,比歲上下競啜,農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屬,商旅多以絲絹易茶,歲費不下百萬,是以有用之物易無用之物也」。原來是因為金地在北方,是以游牧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其國內不產茶葉,進口茶葉所費甚大,所以要禁;但章宗下令禁茶,只禁民間,「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許食茶,仍不得賣及饋獻,不應食者以(斤)兩定罪賞。」。第二次省臣奏言雖仍稱之為「非餘食之急」,但說得比較明白,雲:「茶本出於宋,……而邊民又窺利越境私易」,這無異是以「有用之資」資宋。原來不是因為茶葉「無用」,而是因為資財「有用」,要保護國力,在宋金對峙、時戰時和的狀況下它尤感必要。這時,「許食」的級別也提高了,不再以七品為起點,而是須「五品以上官」;禁令也嚴了:「餘人並禁之,犯者徒(刑)五年,告者賞寶錢一萬貫」。為什麼「無用之物」的茶,到了七品、五品以上官吏宅第就「許食」,就不再是「無用之物」了?可見「無用」雲雲只是托辭,我們姑且不去管他,但是農民「食茶」已成習慣豈能說禁就禁得了的?這樣老百姓也只好想出其他的招法了。你官府不是禁茶嗎?難道你還禁湯禁菜不成?於是就改變了「食茶」的方法,他們先放少許米在鍋中用油炒焦,再投入茶葉稍炒一下,最後放水渚成茶湯,食時佐以各種菜餚或乾脆用以泡飯而食。這樣就巧妙地把「食茶」變為食菜食湯了,官府自是奈何不得。五代十國兩宋時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統治紛紛南遷。隨著金、元的大舉南侵,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繼續南遷,特別是元朝時期,漢族向邊疆地區遷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遷入中原和江南。到了明初,朱元璋驅趕少數民族,他們逐漸遷徒至湖南和與湖南交界的廣西。(如今有些人還能在湖南通道縣自己的宗族族譜上尋祖追宗。)而他們的「食茶」方法也逐漸演變成一種飲食方法與飲食文化傳承下來。現在生活在三江縣八江鄉布代村的草苗可作佐證,從他們的服飾和他們飲茶文化上看,他們很可能是蒙古族的後裔。他們說侗話唱漢歌著蒙服,特別是女人著長衣服,扎腰帶,很像蒙古的服裝,女人和男人扎的頭巾,都和現在的蒙古人類似。只不過現在是就地取材,用當地的蠟染布來製作服裝罷了。他們的鼓樓頂,不像侗族用的是葫蘆,而是奔馬(馬是游牧民族的圖騰)。還有一些習俗更能體現草苗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淵源,就是在打油茶時,碗里都放一種或竹、或木質刀狀的 「簽」,這是由蒙古族的餐刀演化而來的。用他們自已的話說是「由於祖先為游牧民族,有著喝茶割肉的習慣」 故沿習至今。
眾所周知,中國茶道經歷了煮、煎、點、泡四種飲茶技藝的演變歷程。「寒夜客來茶當灑」,正如我們漢人接待來客必須奉茶一樣,由於上述少數民族飲茶文化的歷史淵源不同,當客人進侗家、苗家時,他們不遞開水不備茶,而是打油茶來招待客人,這與漢人的奉茶禮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油茶:侗族歷來有「打油茶」的習慣,凡到三江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都自然「染上此好」,故侗家喜種植茶葉樹,代代相傳,喝油茶是侗寨民眾的早餐主要飲食方式。
茶葉:三江盛產仙人山茶,品質很好。江、浙一帶的茶葉商戶經常坐地三江等待收購上等茶葉。優質茶葉產自八江、獨峒、同樂。農民靠產茶致富,積極性高漲,「十五」期間茶葉生產將成支柱產業。
油果:用大糯制,用三江植物油茶油炸出的油果脆香。
油茶的製作方法
三江油茶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原料:茶葉(專用的油茶茶葉),油果,蔭米,花生米
先把蔭米用油炸成米花(最好用茶油),油炸花生米。然後就是煮茶水了。在鍋里放少許茶油,燒熱,放茶葉翻炒,燒半焦,放水煮沸,濾去茶葉,加上蔭米,花生米,油果,蔥花。喜歡吃鹹的就加鹽,甜的就加糖。這是最簡單的。想要豐富點的就買點豬肝粉腸,燙點青菜。
打油茶源於侗族,柳州的苗、瑤和部份壯族也都有用油茶待客的習俗。三江的油茶是很有名的,製作有簡易,也有精工,吃油茶歷史久矣。侗家人喜歡吃油茶,每天除了三餐正餐之外,還要打一到三次油茶。解放前,一天分三次出工,早上,人們空腹去作兩個來小時的工,回來先吃一碗油茶,休息一會,再吃早餐。早飯後,再出工三個來小時,午飯前也先吃一碗油茶,午飯後上鼓樓去閑聊,八、九點才吃晚餐。這種一日三次油茶,都是比較簡便的、低檔的。在油鍋里放下老茶葉,燒半焦,沖水,煮熟呈黃色後,放鹽便成油茶,放一小團飯或玉米或豆子之類在碗里,泡進茶水,就可食用了。
比較高檔的油茶,製作就比較復雜了。先把陰米用熱油炸成米花,然後油炸花生或黃豆,再炒豬肝、粉腸或瘦肉、香腸,再煮湯園或燙糍粑片,最後煮油茶。有的還加些生米、姜泥、蒜子,待茶煮沸,濾去茶葉,加上鹽、蔥花、茼蒿或菠菜等佐料,即成香噴可口的油茶了。過年時招待客人的油茶特別講究,通常客人要吃四道油茶,這四道油茶又稱:一空、二園、三方、四甜。一空,指第一道油茶有米花、油果、花生米和豬肝、瘦肉、粉腸;二園指的是第二道油茶在"一空"的基礎上添加了水園;三方,是在"一空"的基礎增加了切成方粒的侗粑;四甜,讓客人喝糖水潤喉、清嘴。過年時,不論到哪一家,一定要吃完這四道油茶,用本地人的說法是"油茶一吃吃到底,不吃到底不講禮"。
吃油茶也有一套程式;第一回吃小半碗的油茶,只放些米花和花生;第二碗多加些佐料,還有五六碟酸菜、酸魚、酸肉和牛肉巴之類供食用者送茶;第三、四碗主要是湯園或糍粑片,如來不及作湯園、糍粑,則用糯飯代替。第五碗多為甜品。這種高檔正宗的油茶,一般都要吃夠五小碗,主人才高興,不然,主人以為自己打的油茶不好吃,客人才不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