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北大的成果

北大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01 23:09:01

⑴ 北大是什麼是北京大學嗎

是的。北大是北京大學的簡稱。

1、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成員。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辦之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

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大學。1937年南遷至長沙,與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46年復員返回北平。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為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並自北京城內沙灘等地遷至現址。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為新的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民主思想,是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基地之一。

長期以來,北京大學始終與中國和中國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恰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

(1)北大的成果擴展閱讀

科研成果

1、人文社科成果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1998年以來,北大共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1999年)特別榮譽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8項;

第二至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998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一等獎27項、二等獎80項、三等獎100項、普及獎10項;

第五至第十二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2014年)特等獎7項、一等獎87項、二等獎188項;合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515項

2、自然科學成果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2013年,北大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5項,其中自然科學獎4項,技術發明獎1項。

此外北京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13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6項),獲得一等獎數量為高校並列第一;近十年,北大獲得教育部科技獎一等獎總數為高校第一。

2013年,北大發表SCI收錄科研論文5889篇(其中第一作者3360篇)、平均影響因子3.68,其中包括:Science6篇,Nature7篇(Nature子刊38篇),Cell5篇。

2013年,北大共申請專利509項(本部390項、醫學部119項),申請國際專利6項、外國專利9項;獲權專利383項(本部287項、醫學部96項),其中中國專利381項、外國專利2項。

3、科研成果轉化

據2018年12月北大官網信息顯示,北大憑借每年承擔的國家重大專項、科技支撐項目、863、973、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研究項目。

產生出一批適合產業化合作的科技成果,形成了具有北大特色的科技成果項目庫,內容涵蓋了電子與信息技術、工業製造與機電、能源與環保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與醫葯、化工與新材料等類別;

通過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轉移、技術咨詢、聯合成立實驗室、共同組建產業化公司等多種形式與企事業單位共同搭建起了科技合作和企業孵化平台;

北大每年的科技合作超過500項,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促進行業發展的成果,並且以北大原創技術為基礎孵化了多家高新技術企業。

⑵ 歷史題:北京大學 (也就是京師大學堂)是什麼的成果

戊戌變法
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創立京師大學堂屬戊戌變法中文化上的一點措施,戊戌變法失敗後,除了京師大學堂保留外,各項措施都被廢除,算是碩果僅存了

⑶ 北京大學建立的歷史

1898年,北京大學誕生,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當時的京師大學堂行使雙重職能,既是國家最高學府,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同年清廷下令停辦京師大學堂。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京師大學堂得以恢復。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並入大學堂。

1903年,增設進士館、譯學館及醫學實業館。

1904年,京師大學堂統轄全國教育的職能因此分離,成為單純的高等學校。同年,進士館開學,招收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兩屆科舉進士,即癸卯科(1903年)進士80餘名和甲辰科(1904年)進士30餘名入學。並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開中國高等學校派遣留學生之先河。

1910年,京師大學堂開辦分科大學,開辦經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農科共七科,設十三學門,分別是經科的詩經、周禮、春秋左傳,文科的中國文學、中國史學,法政科的政治、法學,商科的銀行保險,格致科的地質、化學,工科的土木、礦冶,農科的農學,中國近代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終於初具規模。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翌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嚴復為首任校長 。

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長,「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把北大辦成全國學術和思想中心,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策源地。

1927至1929年間,北大處於動盪之中,並遭到嚴重摧殘。奉系軍閥攫取北京政權後,於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與北京其他八所國立大學合並為京師大學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將其改為中華大學,復改為北平大學,復改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復校,國民政府於8月6日恢復國立北京大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大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48年11月,北平被解放軍包圍。國民政府原本計劃讓北京大學南遷,但北大教授會決議不南遷。

1952年,政府仿效蘇聯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文理科的部分師資並入北京大學,院系調整後的北京大學遷校址於原燕京大學校址。

文革期間,北大被稱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頑固堡壘」。北京大學的很多幹部、教師被打成「黑幫分子」「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遭受殘酷迫害。

1970年6月27日,在停止招生四年後,北大開始採取「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復審」的方法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6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結束了十年內亂。在鄧小平同志等領導的關心下,北京大學迅速恢復了學校秩序,並於1978年春迎來了「文革」後第一批經高考錄取的大學生。

1996年10月、1998年5月,北大成為國家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

2017年9月,北京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3)北大的成果擴展閱讀:

北大由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 、亞洲大學聯盟 、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重要成員。

北大始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聚集了許多學者專家,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創造了大批重大科學成果,影響和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進程

⑷ 北京大學是什麼運動的成果

戊戌變法 不是五四!

⑸ 北京大學1980年後取得哪些科研究成果

第23屆國際稀土永磁會議在美國召開 我校物理學院楊應昌院士獲傑出成就獎
2014年8月17-21日在美國馬利蘭安納波利斯召開第23屆國際稀土永磁會議上,為我校楊應昌院士以及來自英國、日本和美國的共4位科學家頒發了傑出成就獎,表彰他們長期以來在探索、開發新型稀土永磁材料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稀土永磁國際會議是第一代稀土永磁的發明人Strnat教授1974年創建的,為在全球范圍內推動稀土永磁材料的發展和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1983年和2006年,兩屆會議曾在我國召開。稀土永磁從實驗室的基礎研究開始,至今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的重要產業,廣泛應用於計算機、電動汽車、風力發電、家用電器、辦公自動化等高科技產品中,對信息、交通、能源、環境諸領域的技術進步,起著推動和保障的作用。
楊應昌院士結合我國資源特點,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稀土合金的磁性。 當時正值開發第一代稀土永磁釤鈷合金的時候,他沒有簡單的跟蹤國際研究熱點,而是挖掘釤鈷合金的物理內涵,把研究擴展到3d (過渡族金屬)– 4f(稀土金屬)金屬間化合物,而且根據3d電子的屬性,確認金屬鐵是3d電子最佳的載體。因此另闢蹊徑,研究稀土鐵金屬間化合物的結構與磁性。在探索稀土鐵合金的新相、揭示新效應、開拓新應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成果。1980年合成了具有ThMn12型結構的稀土鐵新相,現在已成為稀土合金中的一個重要系列,不僅用於永磁材料的開發,而且也擴展到開發新型隱身吸波材料。自1983年後,稀土鐵合金成為國際上開發新一代稀土永磁材料的主流,楊應昌院士的工作,被國際同行列為開拓這一領域的先鋒。1990年楊應昌研究組發現了在稀土鐵合金中氮的間隙原子效應,發明了釹鐵氮和鐠鐵氮等新材料。並且與中國原子能科學院合作,採用中子衍射技術在國際上首先測定了釤鐵氮和釹鐵氮各類氮化物的晶體結構,表明氮原子占據晶體的間隙晶位。基於中子衍射的數據,計算了氮化物稀土4f電子的晶場作用和鐵3d電子能帶結構,從理論上闡明了在這些合金中氮的間隙原子效應的物理根源,從而在稀土磁性材料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家族,現在把釤鐵氮和釹鐵氮等統稱為稀土間隙型化合物。這是自1983年第三代稀土永磁釹鐵硼問世以來,發現的唯一的內稟磁性可與釹鐵硼媲美的新材料。近年來,楊應昌院士的團隊應用磁學中心在深入開展基礎研究的同時,並致力於把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相繼開發了釹鐵氮和釤鐵氮的產業化技術。關於開發高性能釤鐵氮各向異性磁粉產業化技術的項目已於今年6月份通過了863專家組驗收和教育部科技開發司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 產品性能達到40兆高奧,實現和超過了發改委和工信部十二五期間發展釤鐵氮新材料所預期的技術指標。
現在我國已從稀土資源大國成為稀土工業大國,稀土永磁材料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們面臨的歷史任務正是要從稀土生產大國向稀土科技強國邁進。楊應昌院士的獲獎,標志著在稀土領域中,我國的基礎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日益顯著和增強。.

⑹ 如今北大 清華出來有成就的實例

不知道有所成就是指什麼...「如今」這個詞我也不是很理解,是指現在還很活躍的人還是指近三四十年裡從北大清華畢業有所成就的人?
北大:
李彥宏,網路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網路公司的戰略規劃和運營管理。
1991年,李彥宏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前往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先後擔任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Infoseek公司資深工程師。李彥宏所持有的「超鏈分析」技術專利,是奠定整個現代搜索引擎發展趨勢和方向的基礎發明之一。
2000年1月,李彥宏創建了網路。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網路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獨立搜索引擎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網路的成功,也使中國成為美國、俄羅斯和韓國之外,全球僅有的4個擁有搜索引擎核心技術的國家之一。2005年,網路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並成為首家進入納斯達克成分股的中國公司。網路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價值的品牌之一。

俞敏洪,1962年10月15日出生,江蘇省江陰市夏港街道人,新東方創始人,著名英語教學與管理專家。曾擔任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常委、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等社會職務。
他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從北大辭職,進入民辦教育領域,1993年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現任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等職。被媒體評為最具升值潛力的十大企業新星之一,20世紀影響中國的25位企業家之一。

清華像這樣的人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⑺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獲獎成果匯編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34項)
1. 第一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年/8項)
王 力(一等獎):工具書《同源字典》;
徐通鏘(一等獎):著作《歷史語言學》;
林 庚(一等獎):著作《天問論箋》;
孫欽善(一等獎):著作《中國古文獻學史》;
陳貽焮(二等獎):著作《杜甫評傳》;
蔣紹愚(二等獎):著作《古漢語詞彙綱要》;
樂黛雲(二等獎):著作《比較文學原理》;
陳平原(二等獎):著作《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2. 第二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8年/9項)
何九盈(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王福堂(集體,二等獎):著作《漢語方言詞彙(第二版)》;
裘錫圭(二等獎):論文《釋殷墟卜辭中的「▲」等字》;
溫儒敏(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
袁行霈、孟二冬(二等獎):著作《中國詩學通論》;
陳保亞(三等獎):著作《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
沈 陽(三等獎):著作《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陳平原(三等獎):著作《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
樂黛雲(集體,三等獎):著作《世界詩學大辭典》。
3.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3年/2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
陳保亞(三等獎):著作《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
4.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6年/6項)
袁行霈(一等獎):著作《陶淵明集箋注》;
沈 陽(二等獎):著作《生成語法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漢語語法研究的認知視野》;
李 楊(三等獎):著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孟二冬(三等獎):著作《登科記考補正》;
夏曉虹(三等獎):著作《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
5.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2009年/9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嚴紹璗(一等獎):著作《日藏漢籍善本書錄(三卷)》;
袁行霈(集體,二等獎):著作《中華文明史(四卷)》;
汪 鋒(二等獎):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孔江平(二等獎):著作《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劉勇強(三等獎):著作《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
陳泳超(三等獎):著作《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
陸儉明、沈陽(普及獎):著作《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李 零(普及獎):著作《兵以詐立——我讀〈孫子〉》。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67項)
1. 第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87年/8項)
王 瑤(榮譽獎):論文《魯迅〈故事新編〉散論》;
朱德熙(一等獎):論文《自指和轉指》、《漢語方言里的兩種反復問句》;
裘錫圭(一等獎):論文《戰國貨幣考》;
陳貽焮(一等獎):著作《杜甫評傳(上卷)》;
嚴家炎(二等獎):著作《求實集——中國現代文學論集》;
徐通鏘(二等獎):論文《寧波方言的『鴨』[e]類詞和兒化的殘跡》;
孫玉石(二等獎):著作《〈野草〉研究》;
葛曉音(二等獎):論文《論初盛唐詩歌革新的基本特徵》。
2.第二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1年/7項)
裘錫圭(特等獎):著作《文字學概要》;
袁行霈(一等獎):《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褚斌傑(二等獎):教材《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葛曉音(二等獎):著作《八代詩史》;
張少康(二等獎):著作《古典文藝美學論稿》;
呂德申(二等獎):著作《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
陸儉明(二等獎):論文《「V來了」試析》、《「VA了」述補結構語義分析》;
3.第三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4年/6項)
徐通鏘(一等獎):著作《歷史語言學》;
孫欽善、倪其心(集體,一等獎):古籍整理《全宋詩》;
金開誠(一等獎):著作《屈原辭研究》;
錢志熙(一等獎):著作《魏晉詩歌藝術原論》;
方錫德(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小說與文學傳統》;
張雙棣(二等獎):工具書《呂氏春秋詞典》;
4.第四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6年/5項)
何九盈(一等獎):著作《中國現代語言學史》;
商金林(一等獎):著作《葉聖陶傳論》;
沈 陽(一等獎):著作《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
蔣紹愚(二等獎):著作《近代漢語研究概況》;
夏曉虹(二等獎):著作《晚清文人婦女觀》。
5.第五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8年/9項)
張雙棣(一等獎):著作《淮南子校釋》;
錢志熙(一等獎):著作《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
孟 華(羅芃等,集體,一等獎):著作《法國文化史》;
張聯榮(二等獎):著作《漢語詞彙的流變》;
徐通鏘(二等獎):著作《語言論》;
佘樹森(二等獎):著作《中國當代散文報告文學發展史》;
馬 真(二等獎):著作《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
沈 陽(二等獎):論文《漢語句法結構中名詞短語部分成分移位現象初探》;
郭 銳(二等獎):論文《過程和非過程》。
6.第六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0年/7項)
袁行霈(集體,特等獎):著作《中國文學史》;
王洪君(一等獎):著作《漢語非線性音系學》;
張 健(二等獎):著作《清代詩學研究》;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語言的認知研究和計算分析》;
張少康(二等獎):著作《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
孫玉石(二等獎):著作《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
褚斌傑(二等獎):著作《詩經全注》。
7.第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2年/7項)
張少康(一等獎):著作《文心雕龍研究史》;
沈 陽(一等獎):著作《生成語法理論和漢語語法研究》;
詹衛東(一等獎):著作《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現代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
杜曉勤(張燕瑾等,集體,一等獎):著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張 健(二等獎):著作《元代詩法校考》;
傅 剛(二等獎):著作《文選版本研究》;
王岳川(二等獎):著作《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
8.第八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4年/7項)
袁行霈(一等獎):著作《陶淵明集箋注》;
郭 銳(一等獎):著作《現代漢語詞類研究》;
孟二冬(一等獎):著作《登科記考補正》;
董秀芳(二等獎):著作《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
胡敕瑞(二等獎):著作《〈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
李 楊(二等獎):著作《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
顧永新(二等獎):著作《歐陽修學術研究》。
9.第九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6年/4項)
陳平原(一等獎):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韓毓海(二等獎):論文《所謂無詞的言語》;
陸儉明、沈陽(二等獎):著作《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
楊榮祥(二等獎):著作《近代漢語副詞研究》。
10.第十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8年/4項)
袁行霈(集體,特等獎):著作《中華文明史》;
嚴紹璗(一等獎):著作《日藏漢籍善本書錄》;
溫儒敏(二等獎):著作《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
汪 鋒(二等獎):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 in Contact》。
11.第十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0年/3項)
陳平原(二等獎):著作《歷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
陳曉明(二等獎):著作《中國當代文學主潮》;
袁毓林(二等獎):著作《基於認知的漢語計算語言學研究》。
■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1. 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及指導教師(5項)
孫玉文(導師郭錫良):博士論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1999年);
詹衛東 (導師陸儉明):博士論文《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2000年);
張 赬(導師蔣紹愚):博士論文《漢語處所介詞片語和工具介詞片語詞序變化》(2001年);
陳 劍(導師裘錫圭):博士論文《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2002年);
姜 濤(導師溫儒敏):博士論文《「新詩集」與新詩的發生研究》(2003年)。
2. 國家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項)
陸儉明:第一屆國家教學名師(2003年);
蔣紹愚:第二屆國家教學名師(2006年);
溫儒敏:第四屆國家教學名師(2008年)。
3.國家級精品課程(7項)
陸儉明等:《現代漢語》(2003年);
蔣紹愚等:《古代漢語》(2005年);
溫儒敏等:《中國現代文學》(2005年);
洪子誠等:《中國當代文學》(2006年);
袁行霈等:《中國古代文學史》(2006年);
商金林等:《中國現代名著導讀》(網路課程/2008年);
陳保亞等:《理論語言學》(2009年)。
4.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
陸儉明等(一等獎):「現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理論與實踐」(1996年);
王福堂等(二等獎):「漢語方言學系列課程」(2004年);
蔣紹愚等(一等獎):「古代漢語系列課程建設的新開拓」(2005年);
溫儒敏等(二等獎):「建立嚴格的博士生教育管理制度」(2005年)。
5.國家級教學團隊(1項)
沈 陽等:「現代漢語」國家級教學團隊(2008年)。

⑻ 清華、北大為中國做了哪些貢獻

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閱讀全文

與北大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