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判斷流程考核是否有效的依據是年度或季度的經營成果
判斷流程考核是否有效的依據是年度或季度的經營成果。
此種說法:( × )
❷ 企業經營一個產品要經過哪幾個管理階段
1.1.誕生期
企業的誕生期是企業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在此階段,企業剛剛起步,創業者帶著興奮的心情開始步入創業的艱辛旅途。
企業在誕生期的特點:企業在創建之初是小規模的、非官僚制的和個人的,高層管理者提供結構和控制系統,組織的精力側重於生存和單一產品的生產和服務。企業在這一時期力求在市場中求得生存,企業將他們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生產和市場的技術活動中,組織的控制由企業內的個人來監督。
從企業誕生期的特點來看,企業家是這一階段的核心和重點,創新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
1.2. 幼兒期
幼兒期是企業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企業誕生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和經濟戰場上的多次拼殺取得了一定的收獲與提高,這時即進入了幼兒期。在這一時期,企業著力於其環境設計,主要進行股權資源優化和企業利益分享安排。
在這個階段產權明確,企業家有能力將資源進行配置,企業有了一定的經營成果,需要企業家進行分配,股權資源的配置決定了企業的類型。
在形成股權結構之前,有必要根據股東個人偏好進行優先整合。
此外,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定的財富,企業需要對財富進行合理的分配,以提高企業中管理行為人的積極性,促使企業發展。
1.3. 童年期
企業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稱之為企業的童年期。企業經過前期的奮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收入、業績都能維持相當的水平。這一時期企業進入實現經營目標的執行主體設計階段,組織結構的框架和運作機制奠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模式。
經過前一階段企業進行了股權資源優化和利益分享安排,明確了企業發展的方向,然而,沒有一個合理的組織架構,企業難以有效地實施其發展方略,這一階段就是企業設計組織架構的階段。
1.4. 成長期
企業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是企業的成長期。這個階段如同人的青春期一樣,是企業蓬勃發展的階段,企業規模、業績都有很大的發展和提升。
成長期中的企業,擁有了一定的資源和組織能力,必須開始對公司的內外部環境進行深入的探索,提出問題、做出評價。這一時期企業進入思想設計階段,企業在戰略、決策、信息方面為企業長遠目標尋求發展空間。
1.5. 成熟期
企業經歷了成長期的快速發展以後,逐步步入成長的成熟期。這時,企業已經有了管理經驗的積累。企業制度已經較為健全,增長放慢,進入穩步增長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企業進行系統技能設計,在生產作業、營銷、人力資源等方面全面成熟,形成其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
在企業的發展階段,企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成長期的企業一般其短期的目標並不是獲利,而是怎樣不斷地壯大,並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在企業的成熟期,企業的經營管理有了一定的成效,開始給企業帶來利潤,企業投出的資金也開始回籠,在這一階段企業關注的是利潤的增長,穩固其在市場中的地位以及掌握獨特資源,創建自身的競爭優勢。
1.6. 穩健期
在經過成熟期的穩定增長以後,企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資源能力和競爭優勢,從而步入了發展的穩健期。這一時期,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已經穩固下來,企業的業務、管理都達到一個相當完善的階段。
這一時期企業進行文化理念設計,企業文化擴張和全面形象管理為企業未來發展奠定精神基礎。
1.7. 新生期
企業進入穩健期再往前發展就進入了老年期。企業業績下滑、效率低下、凝聚力降低以及適應性差等老年症出現。問題也是機會,這也是企業重新崛起,獲得新生的機會,故又稱為新生期。企業的新生期是企業進行全面再造獲得新生的時期,新生期的企業全面再造使企業在新的競爭環境中獲得新生。
隨著企業的發展,外界環境也相應發生變化。由於技術的進步,企業原有的戰略、企業文化、企業結構等已經不再適應組織的發展。企業的新生期即是企業變革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企業從根本上重新審視已形成的基本信念,即對長期以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遵循的分工思想、等級制度、經營體系、官僚體制等進行檢查,看是否與新的環境相適應,對不適應的部分進行脫胎換骨式的徹底改造。
企業的七個發展階段是按照企業的綜合實力,從企業發展的時間維度來進行劃分。企業的發展必須經過以上七個發展階段,這是一種普遍規律。
企業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越來越感受到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迅猛發展所帶來的強大沖擊和機遇。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
❸ 評價企業經營的成果(盈虧),應從哪些方面進行考核
你可以採用杜邦分析法對企業經營的成果進行分析:
杜邦分析法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作者:靳萍 上傳時間:2005-7-22
如何進行企業業績考核是很多企業主關注的問題。實際上,合理運用凈資產回報率(ROE)進行企業管理是一種非常便捷的手段,也能夠幫助公司的管理人員很好發現公司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尋求改進方法。杜邦財務分析方法從評價企業績效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指標—權益凈利率出發,層層分解至企業最基本生產要素的使用,成本與費用的構成和企業風險,從而滿足通過財務分析進行績效評價的需要。
一、杜邦分析法和杜邦分析圖
杜邦分析法是利用各個主要財務比率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財務比率分析的綜合模型,來綜合地分析和評價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方法。採用杜邦分析圖將有關分析指標按內在聯系加以排列,可直觀地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總體面貌。
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如圖所示:
權益凈利率
↓
資產凈利率 × 權益乘數
↓
銷售凈利率 × 總資產周轉率
↓ ↓
凈利潤 ÷ 銷售收入 銷售收入÷資產總額
↓ ↓
銷售收入-全部成本+其它利潤-所得稅 長期資產 + 流動資產
↓ ↓
製造 + 銷售 + 管理 + 財務 現金 + 應收 + +其它流動
成本 費用 費用 費用 有價證券 帳款 存貨 資產
二、對杜邦圖的分析
1.圖中各財務指標之間的關系:
可以看出杜邦分析法實際上從兩個角度來分析財務,一是進行了內部管理因素分析,二是進行了資本結構和風險分析。
權益凈利率=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
權益乘數 =1÷(1-資產負債率)
資產凈利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
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
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總資產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總資產
2.杜邦分析圖提供了下列主要的財務指標關系的信息:
(1)權益凈利率是一個綜合性最強的財務比率,是杜邦分析系統的核心。它反映所有者投入資本的獲利能力,同時反映企業籌資、投資、資產運營等活動的效率。決定權益凈利率高低的因素有三個方面—權益乘數、銷售凈利率和總資產周轉率。這三個比率分別反映了企業的負債比率、盈利能力比率和資產管理比率。
(2)權益乘數主要受資產負債率影響。負債比率越大,權益乘數越高,說明企業有較高的負債程度,給企業帶來較多地杠桿利益,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較多地風險。
(3)銷售凈利率反映了企業利潤總額與銷售收入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看提高銷售凈利率是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關鍵所在。要想提高銷售凈利率:一是要擴大銷售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費用。而降低各項成本費用開支是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各項成本費用開支的列示,有利於企業進行成本費用的結構分析,加強成本控制,以便為尋求降低成本費用的途徑提供依據。
(4)資產周轉率是反映企業運營效率的比率,企業資產的營運能力,既關繫到企業的獲利能力,又關繫到企業的償債能力。
三、利用杜邦分析法作實例分析
杜邦財務分析法可以解釋指標變動的原因和變動趨勢,以及為採取措施指明方向。下面以一家上市公司杭鋼股份(600126)為例,說明杜邦分析法的運用。
杭鋼股份的基本財務數據如下表:
表一 單位:萬元
項目\年度 凈利潤 銷售收入 全部成本 資產總額 負債總額 平均資產總額 股東權益
2002 27113.424 516574.923 473914.775 387688.814 139861.122 351232.617 218703.782
2003 53162.549 747153.419 670453.862 464754.141 159656.264 426221.478 272666.675
(數據來源:杭鋼股份2003年年報 中國證券報)
該公司2002至2003年財務比率見下表:
表二
年度 2002 2003
權益凈利率(%) 12.3973 19.4973
權益乘數 1.5643 1.5233
資產負債率(%) 36.0756 34.3528
資產凈利率(%) 7.7195 12.4730
銷售凈利率(%) 5.2487 7.1153
總資產周轉率 1.4707 1.7530
(一)對權益凈利率的分析
權益凈利率指標是衡量企業利用資產獲取利潤能力的指標,該公司的權益凈利率在2002年至2003年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好轉,分別從2002年的12.3973%增加至2003年的19.4973%.企業的投資者在很大程度上依據這個指標來判斷是否投資或是否轉讓股份,考察經營者業績和決定股利分配政策。這些指標對公司的管理者也至關重要。公司經理們為改善財務決策而進行財務分析,他們可以將權益凈利率進一步分解,以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
(二)分解分析過程:
權益凈利率=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
2002年 12.0756%=7.7195%×1.5643
2003年19.0001%=12.4730%×1.5233
經過分解表明,權益凈利率的改變是由於資本結構的改變(權益乘數下降),同時資產利用和成本控制出現變動(資產凈利率上升)。那麼,我們繼續對資產凈利率進行分解:
資產凈利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
2002年 7.7195%=5.2487%×1.4707
2003年 12.4730%=7.1153%×1.7530
通過分解可以看出2003年資產凈利率提高是由於銷售凈利率和總資產周轉率都有所上升,總資產周轉率提高說明資產的利用得到了比較好的控制,顯示出比前一年較好的效果,表明該公司利用其總資產產生銷售收入的效率在增加。我們接著對銷售凈利率進行分解:
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
2002年 5.2487%=27113.424÷516574.923
2003年 7.1153%=53162.549÷747153.419
該公司2003年度銷售收入和凈利潤都比前一年有較大提高,但凈利潤提高幅度比銷售收入要大,分析其原因凈利潤的提高並非成本費用下降,從表一可知:全部成本從2002年473914.775萬元增加到2003年670453.862萬元,與銷售收入的增加幅度大致相當。凈利潤的提高主要是由於其它利潤增加所至。其它利潤由2002年的-2358.379萬元增至2003年的-103.012萬元。
通過分解可以看出杜邦分析法有效的解釋了指標變動的原因和趨勢,為採取應對措施指明了方向。
在本例中,導致權益利潤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資產周轉率有所提高,說明資產的利用得到了比較好的控制。而銷售凈利率的提高並非主營業務利潤提高,說明該公司銷售盈利能力基本與去年持平。由表二可知,杭鋼股份下降的權益乘數,說明他們的資本結構在2002至2003年發生了變動,2003年的權益乘數較2002年有所減小。權益乘數越小,企業負債程度越低,償還債務能力越強,財務風險程度越低。這個指標同時也反映了財務杠桿對利潤水平的影響。財務杠桿具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在收益較好的年度,它可以使股東獲得的潛在報酬增加,但股東要承擔因負債增加而引起的風險;在收益不好的年度,則可能使股東潛在的報酬下降。該公司的權益乘數一直在1.5左右,也即負債率在35%左右,屬於保守型企業。
四 結論
綜上所述,杜邦分析法以權益凈利率為主線,將企業在某一時期的銷售成果以及資產營運狀況全面聯系在一起,層層分解,逐步深入,構成一個完整的分析體系。它能較好的幫助管理者發現企業財務和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能夠為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提供十分有價值的信息,因而得到普遍的認同並在實際工作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第十版)[美] James C. Van Horne 經濟科學出版社
「2」《財務成本管理》 經濟科學出版社
http://blog.sina.com.cn/u/4868a939010002k9
❹ 檢驗過程是什麼
過程管理,就是對過程的管理,是達成目標的重要環節管理
過程管理就是使用一組實踐方法、技術和工具來策劃、控制和改進過程的效果、效率和適應性,包括過程策劃、過程實施、過程監測(檢查)和過程改進(處置)四個部分,即PDCA循環四階段。
過程的任務在於將輸入轉化為輸出,轉化的條件是資源,通常包括人、機、料、法、環及檢測。增值是對過程的期望,為了獲得穩定和最大化的增值,組織應當對過程進行策劃,建立過程績效測量指標和過程式控制制方法,並持續改進和創新。
過程概念是現代組織管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ISO9000:2000中,將過程定義為:「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
過程方法」中指出:系統地識別和管理組織所應用的過程,特別是這些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為「過程方法」。為使組織有效運行,組織應當採用過程方法識別和管理眾多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對過程和過程之間的聯系、組合和相互作用進行連續的控制和持續的改進,以增強顧客滿意和過程的增值效應。ISO9000:2000族標准還提出了以過程為基礎的質量管理體系(如圖2所示)。實施ISO9000族標準是一個有效地進行過程管理的基礎方法。其中ISO9001:2000是一個最基礎的標准,關注顧客滿意;而ISO9004:2000是一個趨向卓越績效模式的標准,關注組織的績效改進和使顧客與其它相關方滿意。在卓越績效評價准則的各類目中,過程管理是一個與ISO9000族標准相關程度最高的類目。但需要指出的是,ISO9001中的過程管理僅僅旨在使顧客滿意,而卓越績效評價准則中的過程管理旨在所有關鍵利益相關方的綜合滿意,它是落實戰略目標和戰略規劃,實施持續改進和創新以提升組織的整體績效,為利益相關方創造平衡的價值,進而履行組織使命和實現組織願景的途徑和載體,它對卓越的追求,對效果、效率以及應對動態競爭環境變化的敏捷性的追求,都要高於ISO9000族標準的要求。過程管理PDCA循環過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組實踐方法、技術和工具來策劃、控制和改進過程的效果、效率和適應性,包括過程策劃、過程實施、過程監測(檢查)和過程改進(處置)四個部分,即PDCA循環四階段。PDCA(plan-do-check-act)循環又稱為戴明循環,是質量管理大師戴明在休哈特統計過程式控制制思想基礎上提出的。1 過程策劃(P)· 從過程類別出發,識別組織的價值創造過程和支持過程,從中確定主要價值創造過程和關鍵支持過程,並明確過程輸出的對象,即過程的顧客和其他相關方。· 確定過程顧客和其他相關方的要求,建立可測量的過程績效目標(即過程質量要求)。· 基於過程要求,融合新技術和所獲得的信息,進行過程設計或重新設計。2 過程實施(D)· 使過程人員熟悉過程設計,並嚴格遵循設計要求實施之。· 根據內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和來自顧客、供方等的信息,在過程設計的柔性范圍內對過程進行及時調整。· 根據過程監測所得到的信息,對過程進行控制,例如:應用SPC(統計過程式控制制)控制過程輸出(產品)的關鍵特性,使過程穩定受控並具有足夠的過程能力。· 根據過程改進的成果,實施改進後的過程。3 過程監測(C)· 過程監測包括過程實施中和實施後的監測,旨在檢查過程實施是否遵循過程設計,達成過程績效目標。· 過程監測可包括:產品設計過程中的評審、驗證和確認,生產過程中的過程檢驗和試驗,過程質量審核,為實施SPC和質量改進而進行的過程因素、過程輸出抽樣測量,等等。4 過程改進(A)過程改進分為兩大類:「突破性改進」是對現有過程的重大變更或用全新的過程來取代現有過程(即創新);而「漸進性改進」是對現有過程進行的持續性改進,是集腋成裘式的改進。
過程管理方法具有與傳統管理方法不同的哲理,其基本思想是:從「橫向」視角把看作為一個由產品研發、生產、銷售、采購、計劃管理、質量管理、成本管理、客戶管理和人事管理等業務過程按一定方式組成的過程網路系統;根據經營目標,優化設計業務過程,確定業務過程之間的聯結方式或組合方式;以業務過程為中心,制訂資源配置方案和組織設計方案,制訂解決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和工作流管理問題的方案;綜合應用信息技術、網路技術、計劃與控制技術和智能技術等技術解決過程管理問題。在應用過程管理方法的基本步驟可大致概括為:(1)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特點制定經營目標,建立經營目標體系。(2)識別各種具有特定業務功能的業務過程,識別業務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識別關鍵的業務過程,對業務過程進行分析。(3)按經營目標體系,自頂向下,先高層次的過程,後較低層次的過程,進行業務過程優化設計,簡化、調整、適當歸並業務過程中的操作單元(或作業單元、工序、環節),確定各業務過程的聯結方式;對每一業務過程進行定義和描述,確定業務過程的功能目標、投入和產出,確定作為管理重點的關鍵業務過程;在此基礎上建立業務過程模型。(4)以信息的觀點把業務過程看作為信息收集、傳遞和處理的過程,應用信息技術,按業務過程設計解決信息傳輸和處理問題的方案。(5)基於業務過程網路系統進行組織結構設計和制度設計。(6)按業務過程運行的需要合理配置資源。(7)應用計劃和控制技術,根據業務過程運行的需要制訂經營計劃與控制方案,對業務過程運行進行反饋控制和協調。(8)以提高業務過程的績效為主要目標,持續改進過程。由上可看到,與傳統管理方法不同,過程管理方法是以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為理論基礎的,它具有以下幾大特點:(1)以系統理論為指導,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從橫向視角把看作為一個由產品研發、生產、銷售、采購、質量管理等業務過程按一定方式組成的過程網路系統;把每一個業務過程都看成是有特定功能和目標的、有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子系統,系統由若干業務過程子系統按一定方式組合而成;應用系統方法解決業務過程系統的信息流、物流和工作流管理問題;關注業務過程內部和業務過程之間的邏輯聯系、相互作用,關注業務流程中操作單元的優化組合;(2)應用資訊理論方法,將內部的各過程視為一個信息收集、加工、存儲、傳輸的過程,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業務過程管理信息的傳輸和處理問題。(3)應用控制論方法,將的業務過程視為可控過程,建立過程式控制制系統,運用反饋控制等控制方法解決業務過程系統的控制問題。(4)注重管理的細化,即細化到每一個業務流程、每一個操作單元(或作業單元、工序)、每一項影響業務流程運行的輸入因素;(5)注重綜合應用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等技術。在當今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迅速發展、多學科知識積累和多種技術有機結合的技術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正在發生大的變革。綜合運用管理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等技術的新管理模式將逐步取代傳統管理模式,的信息處理能力及經營計劃與控制能力將迅速提高。這些宏觀背景因素將極大地促進過程管理方法在中的應用。
❺ 怎樣計算經營成果
企業經營成果是指一定時期內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創造的有效勞動成果的總和
收入-成本費用
❻ 計算和判斷企業經營成果主要依據是什麼
企業經營成果是指一定時期內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創造的有效勞動成果的總和。
企業經營成果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包括收入、費用和利潤。它們直接關繫到企業經營成果的計量。
所以是看要與利潤相關的收入、費用、利潤。
費用泛指成本和費用。支出是成本或費用的方向,與經營成果無關。支出也可以是支付投資、借款、還款、應付賬款等等。。。
❼ 如何通過利潤表判斷企業的經營成果
利潤表是把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營業收入與同一期間的銷售費用進行配比,以得到該期間的凈利潤(或凈虧損)的情況。由此可知,該報表的重點是相關的收入指標和費用指標。閱讀利潤表的基本思路是收入費用=利潤。 利潤表中有5個醒目的會計指標,依表中的順序為: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 在這些指標中應重點關註: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 首先看最後一行凈利潤,然後是利潤總額。這就是檢查經營成果的第一步:總體把握結果。把握結果的目的是要看一看企業是賺錢還是賠錢,如果凈利潤是正數,說明企業賺錢;如果凈利潤是負數,說明企業賠錢。然而,許多人往往只關心凈利潤情況,認為凈利潤為正就代表公司盈利,凈利潤為負就代表公司虧損。實際上,企業的長期發展動力來自於對自身主營業務的開拓與經營。 (2)分層觀察。 分層觀察的目的是要企業明白到底在哪兒賺錢。 通過觀察利潤總額中各組成部分的比重,能夠說明企業利潤是否正常合理。通常情況下,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應是其利潤總額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其比重應是最高的,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支相對來講比重不應很高。如果出現不符常規的情況,那就需要多加分析研究。分析觀察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在利潤表中,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和營業利潤是企業日常經營活動所得利潤,最能說明企業盈利能力的大小。如果一個企業主營業務利潤或者營業利潤數額較高,說明企業具有較好的盈利能力;如果一個企業確實有很多盈利,但不是主營業務利潤,而是通過無法控制的事項或偶然的交易獲得的,這不能說明企業盈利能力的大小。 閱讀利潤表不能只看凈利潤,還要進一步關注發生在主營業務收入、營業利潤及經常性凈利潤等指標上的增減變化情況。比如甲企業2005年凈利潤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