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專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屬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1)3月1號成果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B. 董安生的代表性成果
論文類(*號者為全國重點報刊):
*1.<;雙邊市場與對沖交易的影響、挑戰與前景>;,載<<;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1期;
2. <;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的交易制度: 雙邊市場與對沖交易>;,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3月10日;
3. <;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的法制環境:高度透明度與國際化的法律與規則體系>;,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3月9日;
*B4. <;中國操縱市場行為的監管:現狀、反思與進路>;,載<<;法學家>>2005年1期;
*B5. <2004年國際私法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5年1期;
*C6. <;異議股東的股份收買請求權>;,載<<;法制日報>>2005年4月28日;
*7. <How Law Reform Enhances Trading on the Chinese Capital Market>;,載<>2005年1期;
*C8. <;關於<;證券法>;修改的若干看法>;,載<<;中國金融>>2005年1期;
*C9. <;資本市場的培育與規則完善>;,載<<;中國金融>>2004年7期;
*C10. <;中國B股市場開放的證券交易法制基礎>;,載<<;證券市場導報>>2004年3期;
11. <;上市公司合並中對中小股東利益保護措施的法律分析>;,載<<;上海證券報>>2004年4月29日;
*B12. <2003年國際私法學的回顧與展望>;,載<<;法學家>>2004年1期;
*13. <;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進程的挑戰與應對策略>;,載<<;經濟導刊>>2003年8期;
*14. <;中國B股市場開放中的證券交易法制問題>;,載<<;法律適用>>2003年12期;
*15. <;資本市場」入世」之後怎麼走?>;,載<<;經濟月刊>>2002年1期;
16. <;關於證券投資人與證券經營機構契約關系的研究>;,載<<;上海證券報>>2001年1月
17. <;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的交易制度:雙邊市場與對沖交易>;,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3月10日;
18. <;中國資本市場戰略轉型的交易制度:高透明度與國際化的法律與規則體系>;,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3月9日;
19. <;雙邊市場與對沖交易>;,載香港<<;社科研究>>2007年6月刊,並獲「優秀論文」獎;
*B20. <;缺失的合同效力規則—論關聯交易對傳統民法的挑戰>;,載<<;法學家>>2007年3期(總第102期)。
21.<;中國資本市場的變化與相關制度的完善>;,載《資本市場》2007年11月p27.
22. <;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法律問題研究>;,載《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p51.
著作類:
1. 《票據法》主編與主要撰寫,(合著,主編並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 《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資本市場》(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 《國際經濟法(第二版)》(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 《中國資本市場:股權分裂與流動性變革》(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5. 《民事法律行為》(獨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6. 《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7. 《銀證合作:中國金融大趨勢》(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8. 《英國商法》(合著,第一作者), 法律出版社出版;
9. 《中國商法總論》(合著,主編並第一作者),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0.《國際私法》(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1.《證券上市與交易》(合著,主編並第一作者),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12.《證券發行與承銷》(合著,主編並第一作者),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13.《證券交易》(合著,第二作者),,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4.《國際貨幣金融法》(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5. 《中國資本市場:從制度變革到戰略轉型》(合著,第二作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版。
C. 一帶一路取得哪些成果
一帶一路項目成果:
1、蒙內鐵路
肯亞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在非洲唯一的支點,是新絲路建設中獲得中國資金援助最多的國家。
2014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問肯亞期間,中肯簽署了關於蒙巴薩-內羅畢鐵路相關合作協議,蒙內鐵路是肯亞百年來建設的首條新鐵路,是東非鐵路網的咽喉,也是東非次區域互聯互通重大項目,規劃全長2700公里,預計總造價250億美元。
中國企業也攜手通用電氣開拓EPC市場的力度不斷加大,比如2015年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在其承建的肯亞基佩托風電項目中採用60台通用1.7-103風機。
2、中匈協議
2015年6月6日,正在匈牙利進行正式訪問的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布達佩斯同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部長西亞爾托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這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此類合作文件。
3、衛星通信
為保障「一帶一路」通信衛星信號無障礙,國內的相關企業和政府機構已經對「一帶一路」的衛星發射進行了規劃和研究,未來三年到五年內,將發射多顆通信衛星,與此同時,「一帶一路」途經國家的通信信號也將逐步實現全覆蓋。從而在通信領域為「一帶一路」鋪平道路。
4、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截至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涵蓋了除美日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 ,以及亞歐區域的大部分國家,成員遍及五大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今後仍可以作為普通成員加入亞投行。
4月28日,為期兩天的亞投行第四次談判代表會議在北京閉幕,這是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名單最終確定後首次齊聚北京,代表們對多邊臨時秘書處起草的《亞投行章程(草案)》修訂稿進行討論並取得顯著進展。各方商定將於2015年年中完成亞投行章程談判並簽署,年底前完成章程生效程序,正式成立亞投行。
5、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
2015年12月22日,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與巴基斯坦國家高速公路管理局正式簽署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蘇庫爾-木爾坦段)項目EPC總承包合同。
卡拉奇-拉合爾高速公路項目為中巴經濟走廊最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長約1,152公里,採用雙向6車道設計,設計時速120公里/小時。公司本次簽約承建的蘇庫爾-木爾坦段,為中巴經濟走廊早期收獲項目,全長392公里,建設工期36個月。合同金額2,943億盧比,約摺合人民幣184.6億元,約占公司2014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2.31%。公司推進「一帶一路」項目取得重大實質性成果。
6、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
2016年1月10日,在距離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50多公里處的吉拉姆河畔,三峽集團承建的卡洛特水電站主體工程開工。這是絲路基金首個對外投資項目。中國政府已承諾在2030年前向巴基斯坦投資至少350億美元,為建造發電廠提供融資。通用電氣表示目前在巴基斯坦的訂單金額已升至超過10億美元,而五年前還不足1億美元。
7、中巴經濟走廊
2015年12月31日,「中巴經濟走廊-2016中國產能合作友好訪問團」新聞發布會暨大型紀錄片《巴鐵》啟動儀式在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舉行。
8、中亞天然氣管線項目
2009年,該項目由中石油海外工程集團承建,GE為該項目提供了四個壓縮機站的十二台壓縮機和航改型燃機。除技術、資金支持外,GE還調動沿線國家的本土團隊,協助進行項目溝通,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通過中亞管道接入西氣東輸管道,覆蓋國內25個省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用戶,造福5億多人。
9、印尼雅萬高鐵
2016年1月21日,印尼雅萬高鐵開工奠基儀式舉行。這將是印尼乃至東南亞地區的首條高鐵。
10、德黑蘭至馬什哈德高鐵
D.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並以此為起點,堅定地依靠廣大幹部和群眾的集體智慧。
從各個方面深入總結了歷史經驗,通過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開創了黨的事業新局面,
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並在這個過程中加強和改善了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使黨贏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4)3月1號成果擴展閱讀: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這次會議的成功召開,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與會同志共同努力的結果,特別是與鄧小平所起的重要作用分不開的。
如果沒有鄧小平的推動和指導,這個偉大的轉折就不可能在那個時候順利實現。而今,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即將閉幕之際,我們不能不想起鄧小平對那次會議和歷史轉折所起的關鍵性作用,深切地緬懷這位時代偉人的豐功偉績。
1、開展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
粉碎「四人幫」之後,黨和國家面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各個領域全面撥亂反正的任務。廣大幹部和群眾強烈要求打破思想上的禁錮,盡快扭轉局面。
在這樣一個歷史關頭,鄧小平的思路十分明確。他認為,要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首先就必須打破思想的禁錮,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解決思想路線問題。他明確指出「兩個凡是」是錯誤的。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首先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文章。第二天,《光明日報》以本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公開發表。這篇文章引起巨大反響,同時也受到堅持「兩個凡是」的一些人的批評和壓制。
對此,鄧小平認為,這是關繫到堅持什麼樣的思想路線的大問題,於是旗幟鮮明地給予了支持。
正是在鄧小平的領導和支持下,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才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形成為一次全國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徹底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大大地解放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
到1978年下半年,真理標准大討論如火如荼,鄧小平深入到人民群眾之中,先後去了一些省份,引導人們進一步解放思想,擺脫「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束縛,從實際出發,尋找適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
1978年9月,鄧小平到東北三省及河北、天津走了一圈,他自己稱之為「到處點火」。一路上,他發表了許多重要觀點,史稱「北方談話」。
在「北方談話」中,鄧小平提出,「四人幫」要搞的「窮社會主義」荒謬至極,只有努力發展生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他振聾發聵地指出:「我們太窮了,太落後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因此,「要迅速地堅決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要一心一意搞建設」。許多關於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在「北方談話」中實現了破題,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2、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一心一意搞現代化,發展生產力,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的最根本的歷史性轉折。鄧小平為這一轉折的實現,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鄧小平從「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訓出發,從中國同世界發達國家包括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差距越拉越大的嚴酷現實出發,認為中國再不能「以階級斗爭為綱」了,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盡快改變我國的落後面貌。
早在1977年下半年軍委主要領導人在廣州起草軍委全體會議文件時,鄧小平一開始便提出,文件應以什麼為綱?怎麼才叫工作的綱?這個問題值得研究。揭批「四人幫」可以叫綱,但這是暫時的,我們還有長遠的考慮。
之後,他明確地講,看起來現在以揭批「四人幫」為綱可以,但是很快就要轉,要結束,要轉到經濟建設上來,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再不能提「以階級斗爭為綱」了。
正是從上述考慮出發,為了使黨的工作在這次中央全會上發生一次根本性的轉變,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召開以前,提出應該在討論經濟工作之前,首先討論一下全黨工作重點轉移的問題。
中央工作會議開得空前熱烈,生動活潑。在鄧小平、陳雲等同志的推動下,在與會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會議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堅決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大決定,
並圍繞這個問題,審查和解決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決定發揚民主,加強法制,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實行改革開放。
可以說,正是鄧小平關於實行工作重點轉移的重大倡議,使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為三中全會的召開作好了准備,使三中全會開成了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
3、改革開放的宣言書
12月13日下午4時,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鄧小平對這個講話非常重視,在10月份出訪日本之前,他就找有關的同志談了自己的意見,讓他們圍繞工作重點轉移問題,起草一個初稿。這個初稿在中央工作會議之前就寫了出來。
但會議進展很快,工作重點轉移的問題順利地得到了解決,會上又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需要及時地作出回答,例如:如何評價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如何處理全面撥亂反正、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和維護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實現安定團結的關系,
如何解決會上提出的人事變動的要求以及可能會由此引起的國際反應,等等。這些問題不解決,認識就不能統一,全黨就不能很好地團結起來、順利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
鄧小平根據會上提出的新問題和國內外的反應,自己用鉛筆寫了一個約500字的提綱,然後找有關同志談想法。後來,他又幾次約見起草者,談了一些修改意見,最後作了一些修改和潤色加工。
從講話稿的起草過程來看,這個講話完全是在鄧小平的直接指導下,根據他的思想寫成的。其中許多重要的話,都是他本人的原話。
講話圍繞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著重講了解放思想、發揚民主、向前看、研究和解決新問題4個方面的內容,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原則和政策。
鄧小平的這篇講話,不僅提出並回答了中央工作會議與會者關注的、涉及歷史轉折的一系列根本問題,為中央工作會議作了總結,而且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提供了指導思想,因而它實際上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它的主旨和一系列重要觀點,為全會所接受並被寫入全會公報,成為指導全面撥亂反正和制定改革開放新政策的總的指導方針。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五大報告將這個講話譽為「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由於中央工作會議作了充分准備,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
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4、深刻改變中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遠見,啟動了發展社會主義的改革巨輪。他們不唯書,不拘泥於前人的個別結論,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歷史條件和時代要求出發,開創了一條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
經過近四年的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到黨的十二大勝利召開,黨已經從遭受「文化大革命」的嚴重挫折轉變到了領導全國人民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局面;
國家已經從冤案遍地、百業待興、是非顛倒、問題成山的境地,走上了全黨全國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的光明歷程。
具體地說,政治上,結束了長期社會動亂,實現了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經濟上,通過黨的工作重點的堅決轉移,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舉措引起了世界關注;
思想上,沖破了長期存在的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嚴重束縛,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組織上,整頓和加強了各級領導班子;
文化上,在糾正了長期存在的「左」的錯誤後基本走上正軌,並開始得到發展,初步出現繁榮景象。對此,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無不為之歡欣鼓舞。
這些巨大的變化,充分說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治黨、治國、治軍中干出了實績。
尤其是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寬闊胸懷,以及他駕馭宏觀全局的高超本領和處理復雜問題的卓越能力,使全黨全國人民深信不疑:這個領導集體是靠得住的,是我們黨的希望,國家的希望。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已經和正在隨著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發展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並將貫穿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部進程。
今天,在黨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我們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國經濟總量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國家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變化。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正在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將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沿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辟的正確道路,
積極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挑戰,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
E. 成果三月一日直播嗎
成果三月一日呢是進行直播
F. 中國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麼
中國抄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偉大的發明是《旋轉磁場直流電動機》,這個信息正在《互聯網》上瘋狂傳播,中國的企業家竟然不知道,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在我們這個崇拜 權利和金錢的國家裡,政府天天在吶喊《崇尚科學》,人們的靈魂追逐的卻是《權利和金錢》,正是這種民族思想意識在《埋沒人才》。人才流失是必然的結果,在西方國家有8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是我們中國的移民。在我們國家人才流失比水土流失,造成的損失大很多很多。
我們中國的科技發明,不能都像火葯一樣,中國人發明西方人發展。
當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貴已經太晚啦,留下的只有遺憾。
中國人民覺醒吧,只有真正意義的《崇尚科學》,中華民族的明天才會更加強大,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
G. 中國航天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進步的歷史事件時間表
1956年10月8日,中國組建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老五院),代號0038部隊。該研究院由錢學森擔任院長,其職責是攻克遠程導彈的技術難關。
1960年11月5日,中國自製的第一枚導彈「P-2」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3年9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用風暴1號運載火箭發射長空1號衛星失敗。這是中國第一次衛星發射失敗。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FSW-0返回式地球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2年10月12日,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
1990年4月7日,中國利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成功。
1992年,中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
1996年2月15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3號B火箭發射「國際星7A」失敗。中國第一次發射外國衛星失敗。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發射成功,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國前後發射成功了三顆導航試驗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1a、1b及1c。該系統所屬的導航定位衛星系統——北斗導航系統已經於2001年底開通運行。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時整「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4圈後,返回艙於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著陸。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時整「神舟六號」飛船載著兩位中國宇航員費俊龍和聶海勝發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北京時間18時0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秒,神舟七號載著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由翟志剛實現了中國第一次太空漫步。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秒,中國首個太空實驗艙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11年11月1日05時58分10秒,神舟八號無人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神舟九號於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由長征2F遙九火箭送入太空,飛船搭載兩名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以及一名女航天員劉洋,將於天宮一號進行兩次對接,其中一次為手動對接。
神舟十號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由長征2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發射,搭載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
H. 中共一大會議成果及其意義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後稱望志路106號,現改興業路76號)召開。出席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他們是:上海小組的李達、李漢俊,武漢小組的董必武、陳潭秋,長沙小組的毛澤東、何叔衡,濟南小組的王盡美、鄧恩銘,北京小組的張國燾、劉仁靜,廣州小組的陳公博,旅日小組的周佛海。參加會議的還有武漢小組的包惠僧(他是在廣州與陳獨秀商談工作期間,受陳個人委派參加會議的)。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當時,對黨的創立作出了重要貢獻的李大釗、陳獨秀因各在北京和廣州,工作脫不開身,而沒有出席大會。共產國際派馬林(荷蘭人)和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克爾斯基(俄國人)出席了會議。
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把它與中國正在發展的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他們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講解革命道理,組織工人進行斗爭。在這個基礎上,各地先後成立了一些黨的早期組織,這些地方分別是上海、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國的中國共產主義者也成立了這樣的組織。這些組織當時叫法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則稱共產黨小組或支部,由於它們性質相同,因此,後來統稱它們為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後,積極開展工作,推動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
1921年6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通知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派代表到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次全國代表大會。7月下旬,除旅法小組因路途遙遠未能派代表外,其他各地代表陸續抵達上海。由於當時革命活動處於秘密狀態,所以,參加會議的外地代表,統一安排居住在以北京大學暑假旅行團的名義臨時租借的私立博文女校內。
大會的中心議題是正式建立中國共產黨。
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後共開了7次會議。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出席了第一天的會議(馬林後來又出席了第六次會議)。他們代表共產國際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馬林還介紹了共產國際的情況。接著擬定了會議日程。在24日的會議上,各地代表匯報了工作,並交流了經驗。25日至26日,大會休會,由黨綱起草委員會起草黨的綱領和今後工作計劃。27日至29日,大會繼續進行,連續3天詳細討論了黨的綱領和工作計劃。各地代表在黨的性質、綱領和組織原則等主要問題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見。30日晚,舉行第六次會議時,突然有一陌生男子闖進了會場,當詢問他時,他答稱走錯了地方。其實這個人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個暗探。他的行動引起了與會人員的警覺。會議立即中斷,代表們迅速分頭離開。十幾分鍾後,法國巡捕趕來,包圍並搜查了會場,但一無所獲。當晚,代表們商量改換會議地點,在李達夫人(她是浙江嘉興人)的提議下,決定到嘉興南湖去開完最後一次會議。7月31日,代表們來到南湖,在一艘遊船上舉行了第七次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選舉了黨的領導機構。至此,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
黨的「一大」通過的黨綱主要內容有:確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黨的組織方面的規定為,在全黨建立統一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地方組織必須接受中央的監督和指導等。
「一大」通過的《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確定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會和教育工人,領導工人運動,對黨領導工人運動的任務、方針、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規定或要求。
「一大」選舉的黨的領導機構為中央局。陳獨秀雖然沒出席大會,但由於他當時在宣傳社會主義方面的影響和威望,以及他作為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所作的貢獻,大會選舉他擔任中央局書記。中央局的另兩位領導人是李達和張國燾,他們分管組織和宣傳工作。
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此,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完全嶄新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其行動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的無產階級因此有了戰斗的司令部,中國的勞苦大眾從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國的革命從此煥然一新。
由於黨的「一大」召開於7月,而在戰爭年代檔案資料難尋,具體開幕日期無法查證,因此,1941年在黨成立2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發文正式規定,7月1日為黨的誕生紀念日(黨的生日)。
I. 2020年陽歷3月1號天氣咋樣
這是一個未知的東西,誰也說不好,就是中央氣象台也不會預報的那麼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