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喀拉拉成果

喀拉拉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01 18:43:33

㈠ 宜昌市五家區合益路九安城安置房准確位置在哪裡 急。駕車從五家崗具體怎麼走

黃知識
中國的第二大河流,泥濘的河命名。最初被稱為「河
韓正說,前北麓的情況下,關於古代的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盆地,流經綠色的,甜的,
寧,內蒙古,四川,陝西5464 BR / >公里的總長度,山西,河南,山東等省的渤海之濱的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流域面積752400平方公里
流域概述黃河流域位於北緯32° 42°,96°,東經119°西部巴彥
喀拉山,東臨渤海,北界陰山,南秦嶺西高和低的東部和西部的青海高原,在3000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海BR / 4的西南阿尼瑪卿崗日山(積石山)阿尼瑪卿主峰6282
米的海拔高度000多米,是黃河流域的最高點。蕭山區,黃土高原高原,
熊耳山太行山脈和其他山區米的高空,在中國北方平原,東部地區的中國北方平原和

廬山海拔1000-2000米海拔400公里①內蒙古河口鎮的表面積,托克托縣,西藏自治區,386000平方公里BR />3472公里或更上游的黃河流域,主流的自上而下長老<BR /黃地瑪曲河,老柱立柱盆約3464

白河,黑河,夏河,陶立河,湟中祖清水河支流黑河鍋,李孟嘎東峽谷BR />海子菊花提高血液海灘的左
銀行承兌匯票扎曲卡一首歌叫「星海」星海東部瑪曲縣扎曲較短,少量的水,河流乾涸,干一年
卡比的歌曲,兩江漫長的一天, 20公里長的卡樂卡日曲
交界處的黃河源代碼。
山西煤炭 - 礦業扎陵湖鄂陵湖,Gyaring湖地區平均深度約9米,共5260000平方公里

;鵝嶺區,兩山之間,面積:61,000平方米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航程BR /近270公里的淡水湖泊來源瑪多縣黃河沿兩個湖泊,每年增加適量的古湖盆,水

約500萬立方米,巴彥喀拉拉邦阿尼瑪卿山和丘陵地區,黃河
松潘交界處,然後步行通過東方的草綠色,岷山妨礙清晰的光環,周圍青山180度彎曲,折疊,西
山北部,青海東部,野狐的LAC峽干差距
系列峽谷一個180度的彎東龍羊峽
龍羊峽 - 青銅峽山區河流,黃河流域和白堆河內公布。河流長度超過910公里之遙,

1320,水量充沛資源和水電開發的差異
43%的總裝機容量為黃河和著名的劉家峽劉家峽水電站)(見BR />鹽鍋峽八大峽,青銅峽(見青銅峽大壩),龍羊峽(見龍羊峽
寧夏平原,內蒙古,西藏,內蒙古河套平原。
水電站)峽谷
河內盆地靖遠蘭州盆地貴德盆地。青銅峽河,黃河水上游和降水的河流流量,以減少淡水的主要來源?
花園口盆地,黃河流域平均天然徑流量約佔57%的無線電青蒿
最重要的高原,河流含沙量30%,3.4
蘭州,蘭州年平均含沙量1.42克/立方米計量站
在</②噸中游城市鄭州桃花峪,流程,減少產量5.7公斤/ m 3年沙量為1.08億噸,河口鎮站,
相差超過880米,面積近12公里的黃河口盆地,343800平方公里保德是更加開放的山谷兩側的從幾十平方米,另一種彎曲的峽谷,懸崖,絕大多數的河流,流經陝西省的天然邊界。

省,山西省大幅上漲幾百米和200 -400米,寬,河水湍急,
著名的壺口瀑布壺口65公里的水(也被稱為龍),龍門山,禹門口涼山休假
周圍包圍著驚人的3-15公里禹門口河汾河,渭河,涇河流域的
分行北洛河馬蹄
大峽谷的黃河大彎心太三門峽河2 /塔島,河流分為「人門」 「鬼門西潼關縣河南,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和其他省份在東秦嶺塊體,也被稱為」天然屏障「
神門島建設下的 BR />直立河三門峽嗎?「支柱」的項目。輸入以下孟津縣小浪底大壩丘陵地區,河流逐漸放寬為1,結果呢?
公里,從高山到平原的過渡。到達黃河
<BR /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和產沙量5000噸/平方公里公里的區域?比143000平方公里,主要源區黃河泥沙含沙量北京北洛河,汾河支流
皇甫川,窟野河,無定河擴張
三川河,出生地,,渭河河口鎮的龍門,龍門,三門峽,三門峽至桃花峪,
干支流下游的黃河洪水的時間間隔,伊拉克
三門峽桃花峪的區間集水區面積4.2億平方公里,洛河和沁河重要支流,風暴強度收藏家?BR /洪水峰值預測期間的三個主要黃河水來源,下游的洪水威脅,但源區??

低桃花峪黃河,超過780公里長,95米,減少了2 BR / >?區?多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江平,水的緩慢和沉澱下游黃河的泥沙,泥河口BR /平均發送約3/4,1/4
世界著名的「懸河「,河床高出地面標高為5米,距黃河大堤甚至高
> 10米。山東平陰黃河的主要支流大汶河下游的長慶
障礙在山感謝操氓縣,北岸堤防邊坡極限BR />鄭州市,河南省,下面的頂部黃河南岸邙山腳,雙方河南段,總長度
的河流大堤約10公里,最大寬度寬超過13萬公里的沙洲距離在20公里的輸送管道流動的河流
擺動頻繁的城市,河流豐富的潛力,在山東省的兩岸堤防之間的距離普遍縮水0.5

2.0公里東阿縣,山東省,在最狹窄
下游的黃河湖泊,位於中梁山,東平湖東平,山東省,水/黃河下游約130???平陸黃河淤泥濫用湖泊,寬闊的江面僅300米以上的池塘。
位於黃河入海口,渤海灣和萊州灣,弱的趨勢,沙擺的
頻繁的達到大陸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開發的現代三角洲利津寧海頂點正常情況下,包括北徒駭河河口南山脊溝口風扇

形狀面積5400平方公里
在20世紀50年代,三角洲三角洲的頂點附近的寧海的朋友怎麼辦呢?創始於1855年,在這些地區面積約2200平方公里,
在1954年至1982年,平均海38平方公里每年的土地,平均每年長的海岸線,以促進公眾
近0.47黃河三角洲10/7倍,在1949年,1949年,附近的三個頂點,改變現有的河口改道。(顏色插入23和24)
黃河流域乾旱,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為478毫米,年平均降水量約150毫米,北部
適量的水氣候和水文最低南部潮濕的天氣,今年
超過800毫米的雨量佔65 - 80%,在10月6日,大雨
風暴的強度,甚至到了當地的年平均降雨量降雨 BR />鄭州花園口站附近,平均年徑流量的約4.7億立方米,其中工業和農業工業用水
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60億立方米,其中超過57億立方米 - 天然水在黃河口
花園,一個24歲的水文數據
1979年1956年三門峽市花園口盆地
土地資產負債表中的的6.28億立方米的水資源,水資源徑流南部和北部的部分
蘭州龍門潼關黃河流域,總的時間間隔,在今年的87%,只有60%的面積分布的河流和天然徑流徑流
60%最大和最小年徑流量年際變化,從七月至十月在蘭州站3.17河口鎮站
3.44比例支流5-12
90%的主要河流,黃河,中間部分的比例河流淤泥沉澱每年輸沙量160噸的世界排名,
>泥沙含量為37.7公斤/米(單縣代表站)
沉積物到達中間的黃河黃土高原專注於生產80%的輸沙模數大於6000噸/平方公裡面積110000平方公里。年內,約85%的年際變化的不平衡,整個汛期的一場大雨中幾個
達到一些支流洪水泥沙濃度超過1/3的BR />沙灘皇甫高含沙水流孔1000 1500
的山形站的測量,黃河淤泥公斤的無定河流域野生河支流的泥沙濃度極值/立方米,1933年上升至439,000噸
至少在1928年的488萬噸(表1)。
水電資源瓦黃河水電資源在全國排名理論蘊藏量超過350萬千瓦小時,年發電量40萬千瓦的水電
2500干發展的主流。
支流,它的面積?面積?黃河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7610000平方公里?BR /> 10。
人文概述
在黃河流域,其中10180萬元,總人口130萬公頃的農田上游重要支流15個(表2)。廣闊的大草原

生產的
下游的黃土高原,是中國農業的發源地
省的沖積平原,中國的羊毛,皮革和其他動物產品。陝西,河南,山東,小麥,棉花,並在全國具有重要的作用,著名的沿海淺水水域的河口黃河鯉魚頭發
蝦,蝦皮和其他20種水產品。積累的煤,石油,鐵,

銅,鋁,鉛,金,銀,鎢,鉻,鎂礦黃河流域中上游的水電基地已逐步形成了下游的煤基地
;工人在傳統的大型能源基地盆地石油為基礎的能源產業布局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區,在中國的主要城市,
西寧,蘭州,銀川,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鄭州,濟南
- 廣州,北京,上海,甘肅,海藍色的新北京 - 包頭,包頭至蘭州,蘭州至青海,西藏,太焦焦枝,新的焦炭
新的經濟經濟石同蒲,石家莊 - 太原,寶雞至成都鐵路線和分支機構於1949年,黃河只是一個藍色
州,鄭州,濟南橋已成立1990年,海峽兩岸旅遊75年底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黃河,過江交通的木船通信的駁船
黃河,中國國家人類活動,在夏季黃河流域,80年前的發源地,石BR />定居農業時代的商代,距今約3,500幾年前,已經變成了
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世界上。冬至,
北宋著名的黃河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
災難黃河下游洪水是最致命的黃河
4年汛期,稱為「伏洪水在1933年的夏天,一個單一的河南縣水文站洪峰流量為22000立方米/
秒。河南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1958年花園口水文站....... />據預測,在1761年和1843年的歷史洪水調查花園口山形站32000
36000立方米/秒的峰值,但為9-10個月。秋汛四月桃在第三屆「BR />早春冰通常
伏洪水和秋汛洪水,統稱為「遼闊的草原伏秋大汛億美元,上游的主要產地羊毛,皮革和其他動物產品
<的BR /下行/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是中國農業的發源地
省,陝西,河南,山東,小麥鯉魚
蝦,蝦等20多種水產品黃河流域煤炭,石油,棉花,重要的地位,佔全國著名的發型,鐵,銅,鋁,鉛,金,銀,鎢,鉻,鎂礦

積累的上游水電基地,黃河口沿岸淺水水域的煤炭基地已逐步形成,下游石油為基礎的能源工人布局。
傳統能源產業基地的中國三大城市的分水嶺
西寧,蘭州,銀川,包頭,太原西安,洛陽,鄭州,濟南。
北京 - 廣州,北京,上海,高原龍工業區,北京 - 包頭,包頭至蘭州,蘭州至青海,西藏,重點絞汁,新的焦炭/>新的鐵路骨幹網路的新經濟時代的經濟,
狀態的支石墓同蒲石太,在PCC 1949年前,黃河,鄭州,濟南橋到1990年底,已完成,只是一個藍色的溝通橋梁75
,黃河兩岸的旅遊業。是過河,船小駁船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黃河是中國的國家人類活動已得到解決,80年前在黃河流域,新石的BR /次搖籃農業可以追溯到回到商朝,大約在3500年前,
世界文明的中心在黃河流域,已成為夏至,北宋,黃河的歷史,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 BR />
最致命的災難著名的黃河下游,黃河洪水泛濫了。
汛期,1933年的伏夏天洪水
河南陝縣水文站洪峰流量的22,000名立方米/秒。於1958年在河南花園口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BR /調查預測,在1761年和1843年,根據歷史洪水花園口山形站32000
36000立方米/ s的峰值為9-10個月。「秋」4月3日的擴散「水蜜桃」桃「

伏洪水初春的冰,通常被稱為」V秋大汛100萬美元的廣袤的草原上游秋汛羊毛,黃土高原和沖積平原/ A>
<BR的主要生產國,皮革和其他動物產品
BR />的一個重要作用,在下游的發源地,中國的農業,陝西,河南等省的山東,小麥,棉花的
著名的黃河鯉魚淺河口和沿海水域的頭發
蝦,蝦等20多種水產品。
黃河流域煤炭,石油,鐵,銅,鋁,鉛,金,銀,鎢,鉻,鎂礦
累計上游水電基地已逐步形成了基地的布局能源行業的工人,中游和下游BR /基礎油的重要的能源基地三大傳統煤盆地之一,中國重要的工業區,主要西寧,蘭州,銀川,包頭,西安,太原,洛陽,鄭州,濟南

- 廣州市,北京,上海,隴海,蘭新北京 - 包頭,包頭 - 蘭州,蘭州,青海,西藏,太姣姣者棍棒,新的焦炭<BR /新經濟經濟石同蒲,1949年,石家莊 - 太原
國家寶雞至成都鐵路,黃,藍,鄭州,濟南橋1990年底,已建成的橋梁,溝通75兩岸旅遊
黃河,過江交通,木材船的樹乾和樹枝的
中國的黃河黃河流域的發源地,遠在80年前,定居的農業時代的商代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3500年前,人類活動和駁船的一小部分黃河文明,新石

夏天,冬至,北宋,黃河是世界三大中心,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
BR />
著名的歷史災難最致命的洪水,黃河下游,黃河
4,被稱為伏洪水河南陝縣水文站高峰流量BR /> 1933年22 000立方米/秒花園口水文站的調查預測,1958年汛期,根據最大洪峰河南歷史悠久的洪水流量22300立方米/秒/>山形市在1761年和1843年,花園口站32000
36000立方米/ 9-10個月。秒夏天的高峰期,秋汛4月3桃花泛濫「
和早春冰在20世紀50年代,黃河突發洪水和嚴重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轉移。伏歷史的洪水超過
1500 2000
下游的黃河秋汛通常被稱為「大汛。江潰決洪水,它被轉移到26倍
下游的黃河,被稱為是非常重要的老河玉器,主要由河北
路滏陽河,早在1128年,天津子牙河,黃河入海,天津的變化去河邊為1855年左右。 BR />與此同時,現有的河邊走北利津河入海
現有南部的河流,在1933年,造成山洪暴發了嚴重的損失約25,000平方米對海/下游地區的中間和下游在中間的淮河,海河,淮河流域的下游,中,下游的長江下游
54下游爆炸的11,000平方公里的有1938年的人口,國家的宋家花園(先生宋)
國民黨政府的口扒開黃河,溺水89人,超過360萬人受到影響,導致洪水淹沒的地區,嚴重
通道密度27公里/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公里
30%的面積溝壑區的土壤的50%,約60%的重要因素,形狀

侵蝕和泥沙淤積於1944年,在中國的北部平原黃河,黃河在1766年的嚴重乾旱,創紀錄的乾旱,1070
多個AD從1877??年?1879年,四省的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連續三年的嚴重乾旱, />餓死,死在1929年,超過1300年黃河流域在1942年-1943年,3400萬美元旱災災民<BR /韓國,河北,河南,一直是一個嚴重的旱災,安徽,河南,數以百萬計的人死於飢餓
遠在春季和秋季黃河治理,長江堤防建設的結果,關閉的
救援工作,堤防工程,「宋遙測和洪水控制系統一個簡單的方法。半東漢桑德拉
1月16日

潘季馴下半年的17世紀的第二本世紀末(嘉靖至萬曆年間上半年)(清朝康熙年間),金福,陳涓,黃河下游
重大貢獻,維護防洪。

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黃河水害,黃河水利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解析度是一個激進的計劃,開展了大規模的綜合治理黃河的
抗一般情況下,維護增厚下游堤防堤防加高7-11米,頂寬9-10米高度頭發
壩的洞穴,裂縫和其他隱藏的超過33萬。
返回地面的低窪地,在平潭坑黃河泥沙河流泥沙,加強薄弱環節的防洪石堤
大壩下遊河岸防護堤植樹種草,綠化,雨,雨水,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大壩。
高村正彥
狹窄的調整,內置170個不同的海灘和改造工程,130多的弱點在5000多通道
河壩岸村四百多公里,在山東省東明縣高主滑徘徊英寸北
三門峽後的溢出大壩建成開放東平湖防洪蓄洪區?
停止停滯,無論是初始的洪水控制系統的組成獨自克服
年洪水保險團隊的土石壩組織的群眾,特別是戰勝洪水的1958年花園口站22300立方米米/ </兩年的「危險的改變裂縫。
上游和中游水土流失地區豐富的工程黃河的歷史
>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水土保持工作。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比減沙量的增加,80000平方公里。
上部和中部地區的超過660萬公頃的防護林帶。
246
BC關純白色的排水漢時關凌在建設於2000年,黃河流域排水系統的大型灌溉,排水系統進入該國,鄭國渠
的排水河龍游泳,寧夏河套地區的支流湟水,奮沁/>的早了很多,但它直到20世紀50年代前夕,總灌溉面積
只有約80萬公頃的黃河流域灌溉項目,水電行業幾乎不存在。後期龍羊峽,劉家峽,在20世紀80年代的八大峽,青銅峽,三盛公橋三門峽8個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已經完成,黃河鹽鍋峽

了一套167大,中中型水庫支流,黃河水電
總裝機發電容量為1990年的350萬干瓦,超過18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在1949年/ 3。河干支流黃河李家峽水電站裝機容量200萬千瓦建設。
4.66億公頃,約六倍於1949年,灌溉面積在過去,
河下游引黃灌區項目已經完成,黃河水轉印76,55,68虹吸式泵站項目。「

?2萬公頃的灌溉面積,最大的自流灌溉區的灌溉和地下水補給區?
鹽鹼地在黃河流域的改造已積累了超過20萬公頃的沙漠生活污水和下游泥沙變形綜合運用城市生活在下游的黃河,勝利油田,中原
建設的重點工程,的工業用水油田水
引水工程通水,不僅為雙方解決青島市的水資源利用和最終的居民生活在鹹水,高氟一帶
71000000煩渴歷史。

㈡ 印度共產黨的思想風暴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後,印共(馬)和印共都進行了反思,認為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不代表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而是有關國家的共產黨領導人歪曲和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真正內涵,強調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印度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黨的最終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兩黨的政策出現了趨同的傾向。
盡管丟掉了槍桿子,長期浸潤在體制內,印度共產黨人卻能始終保持革命激情,既沒有像歐洲同僚們那樣變色,一步步「社會黨」化,也沒有像亞洲多數共產黨那樣「群眾黨」化。這支具有超過90年光輝歷史的共產黨隊伍,似乎具有非同一般的抗拒體制化的能力。
2012年4月上旬,印共(馬)召開第20屆黨代會,該黨政治局委員亞秋里提交了「關於一些思想認識問題」的議案,指出了中國社會主義模式的缺點,分析了拉丁美洲、朝鮮、古巴和越南模式,並得出結論認為,印共必須從這些國家的經驗中「正確地吸取教訓」,根據印度的「具體情況」制定出路線圖。
據《印度時報》報道,會上參加討論的多數代表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持批評態度,認為中國模式「更注重培養億萬富翁而輕視解決城鄉差距問題」。在印共(馬)黨代會上,不少代表提出了中國模式的各種問題,包括貪污腐敗、不平等和失業率上升等。代表們認為,中 國出現的新資本家、貧富之間差距的加大和中國工人微薄的工資,都顯示中國「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來自印度北部的一些代表建議印共(馬)效仿拉丁美洲的左翼政府,而不是學中國。但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的代表明確支持中國模式里好的元素,並建議在印度模式中採納。輿論認為,印共(馬)在2011年的地方選舉中遭遇慘敗,此次「思想風暴」能否取得預期成果,並不明朗。

㈢ 關於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資料

七下西洋的時間

永樂三年(1405)五月己卯,「中官鄭和等齎敕往諭西洋諸國」;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監鄭和使西洋諸國還,械至海賊陳祖義等」。

永樂五年回加不久復受命出使西洋,永樂七年(1409)回國。

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乙巳,「內官鄭和使西洋諸國還,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並真家屬」。

第四次,據《明成祖實錄》卷86載,永樂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往賜滿刺加、爪哇……諸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有差。」實際上該年鄭和並未成行,而是駐軍長樂縣十洋街,並奏建長樂南山行宮以為官軍祈報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長樂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陝西,求所以通譯回語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這一年冬天,鄭和才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永樂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鄭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國還。九月壬一寅,鄭和獻所獲蘇門答刺賊首蘇干刺等於行在。」

第五次,永樂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鄭和在泉州伊斯蘭教靈山聖墓行香並勒石紀念,不久即統帥舟師下西洋;永樂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軍自西洋還」,受到成祖的賞勞。

第六次,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癸巳,「鄭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諸國」;永樂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鄭和等使諸蕃國還,暹羅、蘇門答刺、阿丹等國悉遣使隨和貢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監鄭和等齎詔往諭諸番國」。這時,鄭和已所屆花甲。宣宗詔諭下達後,鄭和並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倉劉家港天妃宮刊勒《通番事跡碑》;十一月,又在長樂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靈應碑》,並「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直到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隊出五虎門,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鄭和「奉使歷忽魯謨斯第十七國而還」。不久,約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辭世,終年65歲。鄭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當地群眾俗稱「馬回回墓」。其後裔自明清以來世代相沿,定期來這里祭掃,從未間斷過。

第七次下西洋航程

明朝祝允明所撰《前聞記》(1525年刻)詳細記載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行程日期及各地停留之日期,可供參考:

人數: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史、事、辦事、書算手、醫士、鐵錨、木艌、搭材等匠,水手、民稍人等,共27550員名。

里程: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六日(1431年1月19日)龍灣開舡,十日到徐山,二十日出附子門,二十一日到劉家港,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長樂港。十一月十二日(1431年12月16日)到福斗山。

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門,二十四日到占城。(註:自福建五虎門至占城共行船16日。)

七年正月十一日開舡,二月六日到爪哇。(註:自占城至爪哇共行船25日。)

六月十六日開舡,二十七日到舊港。(註:自爪哇至舊港共行船11日。)

七月一日開舡,八日到滿剌加。(註:自舊港至滿剌加共行船7日。)

八月八日開舡,十八日到蘇門答剌。(註:自滿剌加至蘇門答剌共行船8日。)

十月十日開舡,十一月六日到錫蘭山。(註:自蘇門答剌至錫蘭山共行船36日。)

十日開舡,十八日到古里國。(註:自錫蘭山至古里國共行船9日。)

二十二日開船,十二月二十六日到忽魯謨斯。(註:自古里國至忽魯謨斯共行船35日。)

八年二月十八日(1433年3月9日)開船回洋。

三月十一日到古里。(註:自忽魯謨斯至古里國共行船23日。)

二十日大綜船隊回洋,四月六日到蘇門答剌。(註:自古里國至蘇門答剌共行船17日。)

十二日開船,二十日到滿剌加。(共行船9日。)

五月十日回到昆侖洋,二十三日到赤坎,二十六到占城。

六月一日開舡,三日到外羅山。(共行船2日。)

九日見南澳山。十日晚,望見望郎回山,六月十四日到碕頭洋。十五日到碗碟嶼。二十日過大小赤。二十一日進太倉。七月六日到京。二十一日關賜獎衣寶鈔。

船號:如清和、惠康、長寧、安濟、遠之類,又有數序一二等號。

船名:大八櫓、二八櫓之類。

備註:鄭和第七次大航海於1431年1月19日離開南京龍灣港,於1432年1月12日離開福建五虎門,途徑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剌、錫蘭山、古里國,於1433年1月17日到達忽魯謨斯(位於今伊朗東南米納布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共用兩年時間到達目的地忽魯謨斯。1433年3月9日,離開忽魯謨斯,1433年7月22日回到南京,回程共用了4個月時間。

七下西洋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刺加、勃泥、辦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

鄭和大航海所涉及中外地名解釋

1、西域

在古代,狹義的西域指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地區;廣義的西域指越過狹義的西域向西所能到達的地主,包括中亞、西亞、印度半島,直至歐洲東部、非洲東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狹義西域,若與下文「迄北」對應,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魯謨斯國」中的「西域」指廣義西域。

2、西洋

元、明時的西洋,指南海以西(約東經110以西),相當於今汶萊達魯薩蘭國以西的海洋和沿海各地,遠至印度半島、波斯灣及紅海沿岸、非洲東北部一帶。

3、占城國

亦稱占婆,古國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國史籍上曾稱之為林邑、環王。當地盛產稻穀,稱「占城稻」,為稻穀良種之一,宋時傳入我國;鄭和下西洋後,占城稻在我國長江、珠江、閩江流域大面積引種、推廣。福建省福州長樂一帶稱此稻為「占谷」或「黃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當地高桿晚稻的一個優良品種。

4、爪哇國

亦即麻口若巴歇國,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Java Island)。唐代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訶陵」「 婆」。該島北臨爪哇海,南濱印度洋,面積12.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億,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城市有雅加達(首都)、萬隆、三寶壟、泗水蘇拉卡爾塔)、泗水為華裔長樂人聚居地。

5、三佛齊國

亦即室利佛逝國,梵文Srivijaya的音譯,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上的古國,當時都約在今日的巨港(巴鄰旁,Balenbang),位於蘇門答臘東南部慕西河畔。

6、暹羅國

泰國(Thailand)的舊稱,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十四世紀中葉,由暹國與邏國合並而成,南臨暹羅灣。現首都為曼谷,泰國的華僑 與華裔人數居世南亞首位。

7、南天竺

天竺為古印度別稱,古籍又稱天竺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島的南部地區。

8、錫蘭山國

亦即錫蘭(Ceylan),或稱獅子國,今稱斯里蘭卡(Srilangka)為亞洲南部島國,隔保克海峽與印度東南部相望,面積6.5萬平方公里,為佛教古國之一,主要民族為僧伽羅族與泰米爾族。首都科傖坡(Colombo),位於該島西南。

9、古里國

又稱「古里佛」,故地約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xhikode)一帶,為海上交通要沖。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二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訪問並立碑紀念。

10、柯枝國

亦譯作「國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Cochin)一帶,是航道要沖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紀初與我國有友好往來。

11、忽魯謨斯國

即霍樂木茲(Hormuz),又譯作和爾木斯,地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易要沖,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2、木骨都束國

今譯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里共和國首都,位於索馬里東南,臨印度洋。13世紀以前建有古城。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

13、南京龍江

明初設「龍江船廠」於此。故址在今南京下關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帶;水道舊稱龍江,出龍江關通長江,龍江船廠曾為鄭和下西洋造「寶船」,故又稱「寶船廠」,造船的船塢叫「船作」,遺址猶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桿,長1107米,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舵桿之長,足證鄭和寶船規模之大。據《龍江船廠志》載,1411年(永樂九年)該船廠「改、造海船247隻,備使西洋諸國」。龍江之濱原有天妃宮,已圮。

14、長樂南山

因位於福建省長樂縣縣治之南而得名,今長樂縣城區街道環繞此山。海拔僅約四十餘米,又稱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有塔,稱三峰塔(聖壽寶塔);有寺稱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宮」,祀媽祖,《天妃靈應之記》碑即立此宮內;宮旁有鄭和所建「三清寶殿」,殿內「鍾鼓供儀,靡不俱備」,鍾即「鄭和銅鍾」,原件抗戰期間移南平市。以上寺、宮 、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整修,更為壯觀。1935年,在原寺、宮、殿廢址上建有鄭和史跡陳列館,《天妃靈應之記》碑系該主館主要陳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為「鄭和公園」。

15、茲港

指長樂太平港通閩江。位於長樂縣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狹義指靠近長樂縣城吳航頭一帶的下洞江水域;廣義泛指整個下洞江水域,該港原來江面寬闊,水深可泊巨舟,有「無風萬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說;港東北、東南屏峙首石、六平諸山,可蔽阻台風襲擊,為避風良港。《長樂縣志》《長樂六里志》均載有;三寶太監鄭和通西洋,駐舟師造巨舶於此,奏改名為太平港等句。由於淪桑變化,今僅餘一狹長水道,通小汽輪,原水道大部分成為沃野良田,部分辟為新居民區,該居民區主幹道路稱「太平港」路,與鄭和路垂接。

16、蘇門答臘國

又譯作蘇木都剌(Samud'ra)、蘇文答剌、蘇文達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馬韋附近,今為全島總稱,該島北臨馬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面積43.4萬平方公里,首府棉蘭。

17、滿刺加國

舊譯亦作麻六甲,今譯作馬六甲(Malacca)14-16世紀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於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洲一帶,居馬六甲海峽要沖,1411年(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里迷蘇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其處,現馬六甲州居民半數為華裔,其首府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為華裔;市內有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跡。

18、阿丹國

Aden,古國名,今譯作亞丁,故地在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扼紅海和印度洋出入口,為海陸交通要沖。古時為寶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紀前期便與中國互通使節、貿易。今之亞丁市位於亞丁灣一個突出的小半島上。為葉門民主隊民共和國(南葉門)首都。1990年5月,南、北葉門合並為葉門共和國,亞丁成為該國的「經濟首都」。

19、卜剌哇國

故地在今索馬里共和國布拉瓦(Brava)一帶;十五世紀前期與中國友好往來,互通使節,鄭和船隊曾到此訪問,布拉瓦東臨印度洋。

現存史料關於

鄭和寶船紀錄

1、《明史》鄭和傳:"永樂三年(1403年)6月,命(鄭)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域,以次遍歷諸國"。

2、南京下關"靜海寺碑"雲:"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櫓船。永樂七年,將領官軍,乘駕一千五百料海船並八櫓船。"。

3、《崇明縣志》和《太倉州志》記載鄭和船隊自瀏河出海時,有海船二百零八艘。

4、《國榷》記載:永樂三年,造寶船六十三艘。

5、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記錄有:"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

6、《星槎勝覽》"占城國"條雲:"永樂七年,太宗皇帝令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等統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海舶四十八號,往諸番國開讀賞賜,是歲秋九月,自太倉劉家港開船,十月至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十二月於五虎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

7、《西洋番國志》記載宣宗皇帝的敕書雲:"今命太監鄭和等往西洋忽魯漠斯等國公幹,大小舡六十一隻……及隨舡合用等火器……"。

8、《前聞記》中記載鄭和下西洋所用海船有大八擼和二八擼船。

9、刻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天妃經》卷首有關鄭和下西洋插圖描摹復原圖,整幅圖由六面連接而成。《天妃經》全名《太上談天妃救苦靈應經》,全一卷,是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僧人勝慧在臨終時,命弟子用他所遺資財,發願刻印的。刊刻時間為第五次下西洋後,正准備進行第六次下西洋。該圖繪出了6桅帆船的形象資料,與《龍江船廠志》上所附該廠曾建造的早期4桅海船形制甚為相合。

10、《天工開物》雲:"凡風篷之力,其末一葉敵其本,三葉調勻和暢。順風則絕匪張篷,行疾奔馬,若風力洧至,則以次減下,狂甚則帶一二葉而已"。

11、明《武備志》中之"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後附載的過洋牽星圖,圖內繪有三桅海船。

鄭和寶船的主要造船地

鄭和寶船號稱巨舶,其主要造船地為南京。

由於海船體積大,構造也較復雜,必須有相當規模的船塢和作坊。據《武備志》中的《自寶船廠開始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記載,鄭和寶船自其建造地寶船廠出發去西洋。據《同治上江兩懸志》記載:"都船廠在儀風門,即寶船廠,永樂三年三月命鄭和等行賞占城"。龍江船廠是在原龍江船廠廠址再向南擴建而成,越過秦淮河,直達下保、中保、上報村及三汊河地區,龍江船廠內設提舉司、作房、分司、篷廠、指揮舉,在造船時實行明確的分工和嚴格的制度。

《龍江船廠志》記載:"洪武、永樂時,起取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南直隸(今江蘇)濱江府縣居民四百餘戶,來京(即南京)造船,隸屬提舉司,編為四廂。一廂出船木梭櫓索匠;二廂出船木鐵纜匠;三廂出艌匠;四廂出棕篷匠。"

《明會典》記載大規模的造船廠,擁有工匠數百人,有船木工、艌工、箬篷工、櫓工等。

鄭和寶船的另一建造地點是船隊出發港福建長樂。

據《長樂縣志》記載:"太平港在縣西半里許,舊名馬江。……明永樂間,太監鄭和通西洋,造巨船於此,奏改太平港"。

鄭和下西洋後還有一些下西洋巨舶停泊於福建,正統四年(1439年)明英宗命福建三司於見存海舟內擇一,以賜琉球國使回國。

據統計,在鄭和大航海期間,全國共造大小海船近4000艘,船場遍及全國各地;永樂年間,明朝海軍擁有3800艘艦只,其中包括1350艘巡邏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艦。因此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李約瑟斷言:"在1420年前後,中國海軍也許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其它亞洲國家,甚至可能超過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乃至超過所有歐洲國家海軍的總和"。

鄭和大航海發展了嶄新的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造船與航海事業相當發達的國家,到了明朝鄭和大航海時代更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高峰。《明史·鄭和傳》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相當於現代船身長約138米,寬約56米,這種巨型海船充分顯示當時中國造船業已經遙遙領先於全世界。至今殘留在江蘇省南京市下關的龍江寶船廠「上四塢」、「下四塢」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證,作塘呈東西向,與長江的夾江相通,便於寶船下水。作塘很大,經現代實測,長約500餘米,寬約40米。龍江寶船廠是明朝大規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國航海史研究會曾根據44.4×18丈尺寸復原製作成9桅12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為當時鄭和寶船的標准船型和尺寸。而有專家認為依據南京靜海寺殘碑拓片所記,結合明永樂十八年《天妃經》卷首鄭和船隊插圖等材料考證,鄭和寶船可復原為長19丈、寬4.4丈、排水量約1100噸的船舶。還有專家認為這僅是中小型寶船,大型寶船應仍維持原有尺寸。根據遺跡情況,寶船廠所造船應為平底。平底船吃水淺,可以壓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翹起,安全無虞,並且靠岸方便。

鄭和大航海綜合應用了天文導航、羅盤導航、陸標導航、測量水深和底質等多種導航手段,如《西洋番國志》所記載:「砍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於水,指向行舟。」這種航海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很先進的。

鄭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繪制了《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邸外國諸番圖》,全圖使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法,配上所記的針路和過洋牽星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到東非肯亞的慢八撒,到南緯四度左右為止,包括亞非兩洲,所收地名達500多個,其中亞非諸國約佔300個,相當准確地記錄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淺灘的分布,詳細紀錄了鄭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開辟的眾多新航道,重要的出航地點有20餘處,主要航線有42條之多。它充分證明鄭和大航海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發達的航海事業、豐富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

使命與功績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臘、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系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么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汶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里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辟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劃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葯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占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鄭和下西洋在海洋事業上還有許多貢獻.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時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以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

㈣ 什麼是財寶與血火

卡利卡特位於今印度喀拉拉邦北部,是古代印度西海岸的貿易中心,中國史籍上稱「古里」,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到過此地,約比達·伽馬早80年。當葡萄牙人到時,當地人還向他們講述過有關鄭和船隊的事,但中國在卡利卡特的商船和人員已經很少了。當時的卡利卡特商業、貿易特別發達,世界各地商人在此沿岸一帶開設貨棧。中國的絲綢和印度的棉布堆積如山,胡椒、丁香和肉桂等香料裝滿倉庫,樟腦、松香等葯材隨處可見。在寶石商人面前的涼席上,擺放著各種色彩斑斕(lán)的寶石,有錫蘭的藍寶石,緬(miǎn)甸的紅寶石、綠寶石和印度產的各種寶石,還有各種珍珠項鏈和經過加工的金銀手飾,真是五光十色,琳琅滿目琳琅滿目:形容眼前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

達·伽馬很想拜會當地的王公——薩莫林,當時薩莫林住在效外的別墅里。5月22日,達·伽馬派代表去見薩莫林,向他轉述了達·伽馬求見的意願。薩莫林同意接見,並贈與來使許多貴重禮物。5月28日,達·伽馬親自率領13名隨從,前往王宮謁(yè)見薩莫林,他自稱是葡萄牙國王的特使,奉命前來與卡利卡特建立友好關系,王公在寬闊的大廳里熱情地接待了他們。第二天早晨,達·伽馬派人給王公送去見面禮,其中包括一些條紋布、紅帽子和白糖,這些禮物不值錢,受到了接待官員的取笑,王公當然也對此表示不滿。達·伽馬感到沮喪,要求再次拜見王公,但見面時,王公的態度已相當冷淡,並責怪他禮品太輕。達·伽馬狡辯說,這只是他這個窮光蛋的一點心意,葡王的禮品還未運到,那一定非常貴重,並再次表示希望與卡利卡特建立友好的商業、貿易關系。葡萄牙人航海探險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首先通商貿易,繼而擴張殖民。

達·伽馬一行的行動引起了城裡阿拉伯商人的注意。卡利卡特的阿拉伯商人最多,加上當地居民多為穆斯林,他們似乎有左右朝政的力量。阿拉伯商人很快就意識到來者不善,葡萄牙人將會是自己在商業上的可怕的競爭對手。不久,葡萄牙人在非洲東海岸的暴行也傳到了卡利卡特,在阿拉伯商人的煽(shān)動下,王公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大宗的阿拉伯商人所交的關稅)和當地穆斯林的影響,決定對達·伽馬的要求不予理睬。5月30日,當達·伽馬第三次謁見王公時,王公的態度極為冷淡。達·伽馬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帶著隨員沮喪地回到艦隊停泊地。此時,天氣已黑,海面捲起一陣疾風,掀起很高的浪頭。達·伽馬堅決主張所有葡萄牙人都回艦隊去,但隨同而來的王公官員借口風大不贊成這樣辦,次日清晨,他還不同意撥給達·伽馬一行船隻,反而建議要大船更靠岸近些。此舉引起達·伽馬的懷疑,並予以拒絕,結果達·伽馬的住所被圍,他本人及隨員都當了俘虜,失去了行動自由。城內的阿拉伯人更是趾高氣揚趾高氣揚: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聲稱要把他們統統殺死,幸虧王公派出的看守保護了他們。6月2日,達·伽馬同意卸下一部分貨物在岸邊後,才獲准乘小船返回艦隊。

由於葡萄牙人的貨物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引起了當地阿拉伯商人的嘲笑,不過王公准許這些葡萄牙人在卡利卡特的街道上零售他們的貨物。雖然每天前來問津的顧客不多,更沒有做上大宗買賣,但經眾多水手兩個月的努力,還是用他們帶來的貨物換取到了一些香料、肉桂和寶石等貴重的物品。到了8月,有些貨物還沒有完全脫手,而水手們想家的情緒越來越強烈,卡利卡特的環境也越來越不利他們呆下去。此時,達·伽馬看到印度的新航路已打通,買賣也做了,主要目的已達到,就決定準備啟程回國。

啟程之前,達·伽馬派代表去見卡利卡特王公,要求王公准備一份厚禮送給葡王。王公不僅拒絕了達·伽馬的無禮要求,反而要求葡萄牙人繳納一筆高額關稅,否則他們休想離港。達·伽馬心急如焚心急如焚:心裡急得像著了火一樣。,但靈機一動,決定用扣押人質和武力逼迫王公就範。幾天以後,達·伽馬邀請一個當地名流代表團來艦隊參觀,然後把他們全部扣為人質(其中包括卡利卡特的6名權貴),並威脅王公說,如果不讓離港,他們就把這些人質帶走,甚至處死,且揚言以後要對卡利卡特進行報復。王公被迫釋放了被扣留的葡方代表,同意他們免稅離港,並表示願與葡萄牙建立商業往來,但仍扣壓著達·伽馬一行留在岸上未賣完的貨物。達·伽馬也只釋放部分人質,聲稱貨物全部上船,他就全部放人。王公不甘心受辱,故意拖延時間,暗中卻聯絡其它領邦力量,准備共同對付葡萄牙人。然而,這點詭(ɡuǐ)計怎麼能瞞過達·伽馬呢,他立即召開船長會議,決定馬上啟程回國。

1498年8月29日,達·伽馬帶著香料、寶石和被扣留的印度人質,踏上了歸國的航路。歸途也一樣充滿艱難險阻,特別是在印度洋上,由於伊本·馬德內德在卡利卡特神秘失蹤,沒有了領航員,航路不熟,這時東北季風尚未形成,印度洋上風平浪靜,航速緩慢,行駛在今索馬里沿岸時,還不斷遭穆斯林海盜的襲擊。壞血病猖獗猖獗:兇猛而放肆。,淡水和新鮮食物奇缺,人員損失嚴重,死亡數十人,活著的也渾身無力,甚至懶得趕跑爬在腳底下的老鼠,每逢海盜襲擊,都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把他們趕走。1499年1月,船隊終於再次來到了馬林迪,和上次一樣,他們又受到熱情友好的招待。在此,船隊作了調整,聖拉斐爾號破壞嚴重,達·伽馬下令將它燒毀,其船員分配到其他兩船上。以後的航程基本上一帆風順,在維德角附近遇風暴,船隊被打散,比利號在船長凱爾奧指揮下,於1499年7月10日率先返回里斯本,旗艦於8月初抵首都。達·伽馬為照看病重的哥哥保羅在亞速爾群島上岸,後來,保羅死在島上,達·伽馬料理完保羅的喪事,於8月底趕回里斯本。

達·伽馬的歸來受到國王和舉國上下的歡呼,他被當作英雄看待。葡王授予他「印度洋海軍上將」的稱號,並贈給大筆財產,年富力強的達·伽馬可謂是名利雙收,春風得意。然而,出發時的170多人只回來了55人,就在宮廷狂歡亂舞時,在海邊簡陋的房子里卻傳來陣陣痛苦的哭泣聲,他們的兒子、丈夫現已永遠沉睡在那遙遠而不知名的海底。他們也是印度新航路的開辟者,但作為無名英雄卻無法分享一點榮譽和財富,只有勝利者和倖存者是最幸福的,他們不但擁有自己的,而且還佔有了本該屬於死者的榮譽和財富,若是死者地下有靈,不知如何感想。據說船隊帶回來的寶石和香料轉手出售後,獲利是其成本的60多倍。難怪尋找印度新航路吸引著歐洲人這么大的興趣。

達·伽馬歸國不久,為了鞏固新發現的航路,並利用它謀取高額的商業利潤,葡王又派了一支龐大的艦隊前往印度。艦隊所帶回的香料、寶石再次獲得巨額利潤,但匍萄牙水手在卡利卡特遭到了穆斯林的襲擊,40多人被殺。

為了復仇,1502年初葡王曼怒埃爾一世再次派達·伽馬統轄(xiá)一支混合艦隊,遠征印度。此行的目的已不再是純粹(cuì)的探險和做生意了,而是帶有殖民掠奪的性質,不但要掃除沿途的任何反抗勢力,而且還要打垮印度洋上的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的艦隊,遠征艦隊由三部分組成:達·伽馬親率一支由10艘大船組成的主力艦隊直撲印度;他叔父蘇雷特指揮的分艦隊擔任截擊阿拉伯海中阿拉伯船隻的任務;另一支分艦隊由他侄兒伊斯瓦指揮,停泊在印度西海岸,保護在那兒的葡萄牙人商站。

4日,達·伽馬的艦隊出發了,一路上耀武揚威,殺氣騰騰。那些曾對葡萄牙人表示不友好的港口和城市紛紛遭到達·伽馬的報復,或出贖(shú)金,或被炮擊。到達馬林迪後,達·伽馬改變以往的航線,不直接穿過印度洋,而改為更靠近岸航行,10月初抵達印度西海岸,達·伽馬—伙在這里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10月11日,匍萄牙人在果阿附近的海面上捕獲一艘駛往卡利卡特的阿才拉伯商船,船上載有300多從麥加朝聖回來的穆斯林。達·伽馬下令把船上財物搶劫一空,將船上的男女老少統統關到封閉的船艙里,然後放火焚船,絕大部分人被活活燒死,僅有20名男童免遭毒手,殖民者的兇殘暴露無遺。許多年後,一名曾參與此事的水手回憶當時的慘象時還感到不寒而慄。10月30日,艦隊抵卡利卡特港,當地王公看到這支可怕的艦隊,嚇得驚慌失措,立即派代表向達·伽馬表示友好,並保證賠償葡萄牙的一切損失,嚴懲襲擊葡萄牙人的禍首,但傲慢的達·伽馬蠻橫地拒絕了這一請求,當天下午,達·伽馬下令把38名上船送土產的印度漁民抓起來,倒掛在桅桿上,將他們活活弔死,然後,慘絕人寰(huán)慘絕人寰(huán):人世間再沒有比這更凄慘的了。形容悲慘到極點。地把他們的手、耳、鼻子和頭一起砍下,裝進舢(shān)板,拋入大海。王公派出的和談代表也未逃脫厄(è)運,他的雙手、耳朵和鼻子被割下後,掛在其脖子上,被用舢板送到岸邊,達·伽馬覺得還不解恨,又下令炮轟卡利卡特,封鎖其港,然後自己率部分艦只南下柯欽,與當地統治者簽訂了不平等條約。1503年2月29日,達·伽馬率滿載香料、黃金和寶石的船隊踏上歸途,10月11日抵里斯本。

達·伽馬這次遠征除帶回大量財物之外,還與印度一些港口城市締(dì)結了通商條約,為以後葡萄牙在印度建立商業據點和殖民地奠定了基礎。葡王對他取得的成果非常滿意,給了他莫大的特權和榮譽,並封他為伯爵。嗣後,這位「印度洋海軍上將」在環境優雅的埃武拉郊外別墅里養尊處優,過了近20年悠閑寧靜的日子。

1524年,瓦斯科·達·伽馬第三次出山,被國王若奧三世任命為葡屬印度總督。這時的葡萄牙已在印度西海岸擁了果阿、柯欽、第烏等好幾處殖民地,但由於殖民者的貪婪(lán)和腐敗,更由於殖民制度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葡屬印度據點搖搖欲墜。眼看葡萄牙苦心經營的「東方帝國」即將崩潰,此時此刻國王又想起了經驗豐富、手段殘忍的達·伽馬,希望他能用鐵的手腕挽救葡屬印度的命運。

4月初,達·伽馬再次率艦隊遠航印度。此番航行很順利,但到達印度海岸北緯17度14分左右時,突然發生強烈的海底地震。頃刻間,平靜的海面巨浪滔天。水手們被這突如其來的凶兆嚇呆了,然而老練的達·伽馬卻對他的船員們說:「伙計們,你們看,大海也在我們面前發抖了。」

9月中旬,艦隊到達果阿,達·伽馬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宣布自己為印度總督,集立法、行政和司法權於一身,並著手進行紀律整頓。他身體力行,自己首先拒絕依照慣例收取禮物。他深信,嚴格的紀律、嚴肅的執法和嚴厲的懲罰是能夠整頓好殖民地秩序的。

剛上任幾天,達·伽馬就發現一些貴族軍官私售軍火給阿拉伯人,而且還發現前任總督嚴重的舞弊(bì)行為。達·伽馬採取了堅決、毫不留情的措施,嚴懲了違法的軍官,逮捕了前任總督,並將其押解回國。達·伽馬的治理整頓很快就產生了效果,果阿混亂秩序有了顯著改變。但達·伽馬已心勞日拙(zhuō),病入膏肓。他頭上的惡性腫瘤(liú),在印度炎熱氣候的催化作用下,最終要了他的命。1524年12月24日,瓦斯科·達·伽馬在印度柯欽去世,終年64歲。

嚴格地說,達·伽馬是開辟了直達印度的航線。但發現印度在地球上存在的人絕不是這個達·伽馬,就象哥倫布到達美洲一樣。在他們之前,許多人先他們而到達了印度和美洲,但是,開辟美洲航線和印度航線的桂冠,仍然當之無愧地落在了他們的頭上。

㈤ 鄭和大航海發展了嶄新的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怎麼說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造船與航海事業相當發達的國家,到了明朝鄭和大航海時代更發展到一個嶄新
的高峰。《明史·鄭和傳》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相當於現代船身
長約138米,寬約56米,這種巨型海船充分顯示當時中國造船業已經遙遙領先於全世界。 至今殘留在江
蘇省南京市下關的龍江寶船廠「上四塢」、「下四塢」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證,作塘呈東西向,與長
江的夾江相通,便於寶船下水。作塘很大,經現代實測,長約500餘米,寬約40米。 龍江寶船廠是明朝
大規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國航海史研究會曾根據 44.4×18丈尺寸復原製作成9桅12帆的福船
(尖底)模型,作為當時鄭和寶船的標准船型和尺寸。而有專家認為依據南京靜海寺殘碑拓片所記,結合
明永樂十八年《天妃經》卷首鄭和船隊插圖等材料考證,鄭和寶船可復原為 長19丈、寬4.4丈、排水量
約1100噸的船舶。還有專家認為這僅是中小型寶船,大型寶船應仍維持原有尺寸。根據遺跡情況,寶船
廠所造船應為平底。平底船吃水淺,可以壓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翹起,安全無虞,並且靠岸方便。

鄭和大航海綜合應用了天文導航、羅盤導航、陸標導航、測量水深和底質等多種導航手段,如《西
洋番國志》所記載:「砍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於水,指向行舟。」這種航海技術,在當時世界
上是很先進的。

鄭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繪制了《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邸外國諸番圖》,全圖使用中國傳
統的山水畫法,配上所記的針路和過洋牽星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到東非肯亞的慢八撒,到南緯四
度左右為止,包括亞非兩洲,所收地名達500多個,其中亞非諸國約佔300個,相當准確地記錄了航向、
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淺灘的分布,詳細紀錄了鄭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開辟的眾多新航道,重要的出
航地點有20餘處,主要航線有42條之多。它充分證明鄭和大航海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發達的航海事業、豐
富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

天妃靈應之記碑 《天妃靈應之記》碑又稱《天妃之神靈應記》碑,俗稱「鄭和碑」。明宣德六年(1431年),正使太
監鄭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監李興、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長樂以等候季風開洋,在
重修長樂南山的天妃行宮、三峰塔寺並新建三清寶殿之後,鐫嵌《天妃靈應之記碑》於南山宮殿中。碑
以黑色頁岩為料,高1.62米,寬0.78米,厚0.16米。碑額書有小篆「天妃靈應之記」六字,其中二字殘
損。字框的上端及兩側陰鐫線刻如意雲氣紋。頂端正中湧出一輪圓月。石碑正文四周鐫刻著纏枝蕃蓮花
紋。正文楷書直下計31行,首行68字,全文共1177字,除9字磨損外,尚可完整辨識。 碑文記述明永樂
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年)間,三保太監鄭和奉使統率遠洋船隊百餘艘,以先進的航海技術七次下
西洋的經歷。這是研究鄭和下西洋價值很高的實物史料。抗日戰爭爆發,為免遭戰爭破壞,特將此碑運
至南平市保存。戰後運回,移到現長樂師范附小院內,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
物保護單位,新建碑亭加以保護。現移置長樂市南山鄭和史跡陳列館內。
《天妃靈應之記》碑文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遠矣,而程途
可計。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壤,皆捧琛執贄,重譯來朝。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
乘巨舶百餘艘,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由
占城國、爪哇國、三佛齊國、暹羅國, 直逾南天竺、錫蘭山國、古里國、柯枝國, 抵於西域忽魯謨斯
國、阿丹國、木骨都束國,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余里。

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迥隔於煙霞縹緲之間。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
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誠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護佑之德也。神之靈固嘗著於昔時,而盛顯
於當代。溟渤之間,或遇風濤,即有神燈燭於帆檣,靈光一臨,則變險為夷,雖在顛連,亦保無虞。及
臨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掠者,剿滅之。由是海道清寧、番人仰賴者,皆神之賜也。
神之感應,未易殫舉。昔嘗奏請於朝,紀德太常,建宮於南京龍江之上,永傳祀典。欽蒙御制紀文,以
彰靈貺,褒美至矣。然神之靈無往不在,若長樂南山之行宮,余由舟師累駐於斯,伺風開洋,乃於永樂
十年奏建,以為官軍祈報之所。既嚴且整,右有南山塔寺,歷歲久深,荒涼頹圮,每就修葺,數載之間,
殿堂禪室,弘勝舊規。今年春,仍往諸番,蟻舟茲港,復修佛宇神宮,益加華美。而又發心施財,鼎建
三清寶殿一所於宮之左,雕妝聖像,粲然一新,鍾鼓供儀,靡不具備,僉謂如是庶足以盡恭事天地神明
之心。眾願如斯,咸樂趨事,殿廡宏麗,不日成之。畫棟連雲,如翚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
安人悅,誠勝境也。斯土斯民,豈不咸臻福利哉?

人能竭忠以事君,則事無不立;盡誠以事神,則禱無不應。和等上荷聖君寵命之隆,下致遠夷敬信
之厚,統舟師之眾,掌錢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無不竭忠於國事,盡誠於神明乎?師旅之安寧,
往回之康濟者,烏可不知所自乎?是用著神之德於石,並記諸番往回之歲月,以貽永久焉。

一. 永樂三年,統領舟師,至古里等國。時海寇陳祖義,聚眾三佛齊國,劫掠番商,亦來犯我舟
師,即有神兵陰助,一鼓而殄滅之,至五年回。
一.永樂五年,統領舟師,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羅等國,王各以珍寶、珍禽、異獸貢獻,至
七年回還。
一.永樂七年,統領舟師,往前各國,道經錫蘭山國,其主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賴
神顯應知覺,遂生擒其王,至九年歸獻,尋蒙恩宥,俾歸本國。
一.永樂十一年,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其蘇門答臘國有偽王蘇斡剌,寇侵本國,其王宰
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闕陳訴,就率官兵剿捕。賴神默助,生擒偽王,至十三年歸獻。是年,滿剌加國王
親率妻子朝貢。
一.永樂十五年,統領舟師往西域,其忽魯謨斯國進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阿丹國進麒麟,番
名祖剌法,並長角馬哈獸;木骨都束國進花福綠並獅子;卜剌哇國進千里駱駝並駝雞;爪哇、古里國進
麋里羔獸。若乃藏山隱海之靈物,沉沙棲陸之偉寶,莫不爭先呈獻,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齎捧
金葉表文朝貢。
一.永樂十九年,統領舟師,遣忽魯謨斯等國使臣久侍京都者,悉還本國。其各國王益修職貢,
視前有加。
一.宣德六年,仍統舟師,往諸番國,開讀賞賜,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思昔數次皆仗神明
助佑之功如是,勒記於石。

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真、
張達、吳忠,都指揮朱真、王衡等立。正一住持楊一初稽首請立石。
《天妃靈應之記》碑文今譯 天妃之神靈應記: 大明皇朝統一了天下,它的功業超越夏、商、周三代和漢、唐兩朝,遠至天邊地極,沒有不以臣、
妾這禮歸順我朝的,在那西域的西邊,從那北疆往北,固然很遙遠,尚能計其路途里程;若是海外那些
番國,實在是十分遠僻的地方,它們的使者都捧著珍寶,帶著禮物,通過輾轉的翻譯前來拜訪朝見。我
們皇上對他們的忠誠友善之意深表贊許,委派鄭和等人統率數萬名的官吏、軍官和士卒,乘坐一百多艘
的大海船,攜帶了財寶禮物前往,賞賜給他們,以此宣揚朝廷的恩德教化並安撫遠方的人民。
從永樂三年(1405)奉使命下西洋,至今已七次。我們所經歷的海外務番國,從占城國、爪哇國、三
佛齊國、進羅國、徑直穿越南天竺、錫蘭山國、古里國、柯枝國,而後抵達西域的魯謨斯國,木骨都束
國,大小共三十餘國;遠涉重洋,航程達十萬余時里。
縱觀海洋之上,巨大的海濤遠接天涯,高大的浪頭猶如山嶽,遙望那些海外番國,在煙霞縹緲之中
遠隔分布著。但是,我們的船隊都高高掛起如雲蔽天的風帆,不分晝夜地象流星一般疾馳,橫渡那狂濤
惡浪,就象在大街上漫步一樣。這些,實在是荷蒙朝廷賜給的恩威和福氣,更是仰賴天妃之神媽祖娘娘
的庇護、保佑的功德。天妃的神靈不僅在往者稱著,而且在當代大顯靈應,我們在大海上航行,每當遇
到大風大浪,就有一盞神燈照耀在船上,神光一旦降臨,就化險為夷。即使在危難困頓之中,也能得保
平安,及至我們到達外邦,遇上那些不恭順的番王,就把我們活捉了;對那些膽敢來侵犯擄掠的異國盜
賊,就把他們剿滅了。從此,少引航路清平安寧,海外各國人民仰賴我們。這都是天妃之神的恩賜啊!
天妃神靈的感召顯應,難到——枚舉。從前,我們曾向朝廷奏請,在太常寺檔案里紀錄其功德,又
在南京龍江之濱建立天妃宮,以永遠傳續其祭祀典制;又承蒙皇一恩准,頒發紀念文告,用以顯揚神靈
的惠賜,極盡褒譽贊美之詞。然而,天妃的神靈無所不至。如長樂南山的天妃行宮,我們隨舟師屢次駐
在這里,等候順風開船出發洋,於是,在永樂十年(1412)奏請建宮,作為官員將士祈禱、答報神靈的處
所,十分嚴整壯觀。它的右邊,有南山三峰塔寺,經過久遠的歲月,已經荒涼倒塌。我們時常就近如以
修葺。經過幾年時間,該寺的殿堂和僧舍,大大勝過舊時的規模。今年(1431年)春天,我們繼續前往海
外各國,大小船隻聚在這晨的太平港,修葺了佛寺和天妃宮,使之更加華麗美觀;同時,還發願──求
無上菩堤堤之心──施捨錢財,在天妃宮的左邊鼎力建造一所頗具規模的三清寶殿;雕塑妝點聖像,燦
爛輝煌;鍾、鼓和供奉的儀仗,沒有不俱備的。眾人認為這樣做,是希翼能充分表明心願。大家懷著這
個願望,都樂意努力從事,宏偉壯麗的大殿和兩座,不多的時日就建成了。彩繪棟梁繚繞著雲霓,象是
振翅欲飛;同時,左右兩旁還掩映著青松翠竹。這個神安人悅的地方實在是勝地美景啊!這一方土地,
這一方民眾,怎能不因此而增添福祉吉祥呢?
人們要是能竭盡忠心來事奉君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能竭盡誠意來事奉神明,那麼,禱祝就沒有
不靈驗的,鄭和等人,在上荷蒙聖明的君主的寵信、重任,在下負有轉達敬重誠篤的情誼給遠方外邦的
重要使命,統率龐大的舟師,掌管巨額的七財,朝思募想,只怕不能完成使命,哪能不竭忠盡力為國從
事,哪能不盡虔誠之心事奉神明呢!為此,特意勒石銘碑,彰顯天妃之神的功德,並記載幾度往返海外
各番國的年月,以留下永久的紀念!
一、永樂三年(1405),我們統率舟師,到達古里等國。當時,海盜陳祖義在三佛齊國嘯聚部眾,洗
劫搶掠外國商人,也來侵犯我們船隊。當即有神兵暗中相助,一鼓作氣殲滅了他們,到永樂五年(1407)
船隊回國。
二、永樂五年(1407),我們統率舟師前往爪哇、古里、柯枝、進羅等國,當地的國王分別貢獻了珍
寶和珍禽異獸,永樂七年(1409),船隊返回國內。
三、永樂七年(1409),我們統率舟師去往從前到過的各國,途經錫蘭山國時,那個叫亞烈苦奈兒的
國王憑恃險要,態度傲慢不友好,還妄圖侵害我們,仰賴天妃之神顯應,發覺其陰謀,於是活捉了那個
國王,在永樂九年(1411)歸國獻俘;不久,得到皇上開恩寬待,認他回到自己的國家去。
四、永樂十一年(1413),我們統率舟師前往忽魯謨斯等國。其中,蘇門答臘出了個偽王叫蘇斡剌,
發兵侵擾自己國家,該國國王宰奴里阿比丁,派遣使者向我朝廷陳訴此事。於是,我們率兵剿捕偽王。
仰賴天妃之神暗中相助,活捉了偽王,在永樂十三年(1415)歸國獻俘,同年,滿剌加國王親自率領妻、
子等前來朝貢。
五、永樂十五年(1417)我們統率舟師前往西域。其中,忽魯謨斯國進貢了獅子、金錢豹、大西馬;
阿丹國進貢了麒麒──當地稱為:「祖剌法」(長頸鹿),以及長角「馬哈」獸;木骨都束國進貢了「花
福祿」(斑馬)和獅子;卜喇哇國進貢能行千里的駱駝和鴕鳥;爪哇、古里等國進貢「糜里羔」獸。這些
都是藏於深山、隱潛海中的靈異之物;深伏沙漠、棲息陸地的、偉岸的珍寶,他們莫不爭先呈獻;有的
還派遣王子,有的派遣王叔、王弟、攜帶捧奉著金葉製成的表奏文書,前來朝見。
六、永樂十九年(1421),我們統率舟師,讓忽魯謨斯等國久留我朝京都的使臣,全部返回自己的國
家。此後,這些國家比以往更加守職分、作貢獻。
七、宣德六年(1431),我們還要統率舟師前往這些海外國家,開讀詔書、賞賜禮物。現在駐泊在這
個港口(太平港),等候北風開船出洋。回想過去,曾經屢次仰仗神明的相助、庇佑的功德,因此在石碑
上鐫刻了這篇碑記。
宣德六年(1431),歲序是辛亥年,仲冬(舊歷十一月)里的一個好日子。
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張達、吳忠和都指揮朱真、王
衍等立碑;正一派道門主持人楊一初叩首請求立碑。
《天妃靈應之記》碑文涉及的中外地名

(以文中出現的先後為序) 西域

在古代,狹義的西域指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地區;廣義的西域指越過狹義的西域向西所能到達的
地區,主要包括中亞、西亞、印度半島,直至歐洲東部、非洲東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
狹義西域,若與下文「迄北」對應,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魯謨斯國」中的「西域」指廣義
西域。

西洋

元、明時的西洋,指南海以西(約東經110°以西),相當於今汶萊達魯薩蘭國以西的海洋和沿海各
地,遠至印度半島、波斯灣及紅海沿岸、非洲東北部一帶。

占城國

亦稱占婆,古國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國史籍上曾稱之為林邑、環王。當地盛產稻穀,稱「占
城稻」,為稻穀良種之一,宋時傳入我國;鄭和下西洋後,占城稻在我國長江、珠江、閩江流域大面積
引種、推廣。福建省福州長樂一帶稱此稻為「占谷」或「黃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當地高桿晚稻的
一個優良品種。

爪哇國

亦即麻口若巴歇國,或耶婆提就(Yavadvipa), 後漢到隋朝稱為呵羅單,唐代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
「訶陵」「闍婆」。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Java Island)。 該島北臨爪哇海,南濱印度洋,面積約
為12.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億,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城市有雅加達(首都)、萬
隆、三寶壟、泗水蘇拉卡爾塔)、泗水為華裔長樂人聚居地。

三佛齊國

亦即室利佛逝國,梵文Srivijaya 的音譯,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上的古國,當時都約在今
日的巨港(巴鄰旁,Balenbang),位於蘇門答臘東南部慕西河畔。

進羅國

泰國(Thailand)的舊稱,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十四世紀中葉,由進國與邏國合並而成,南臨
進羅灣。現首都為曼谷,泰國的華僑 與華裔人數居世南亞首位。

南天竺
天竺為古印度別稱,古籍又稱天竺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島的南部地
區。

錫蘭山國

亦即錫蘭(Ceylan),或稱獅子國,今稱斯里蘭卡(Srilangka) 為亞洲南部島國,隔保克海峽與印度
東南部相望,面積約為 6.5萬平方公里,為佛教古國之一,主要民族為僧伽羅族與泰米爾族。首都科倫
坡(Colombo),位於該島西南。

古里國

又稱「古里佛」,故地約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xhikode) 一帶,為海上交通
要沖。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二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訪問並立碑紀念。

柯枝國

亦譯作「國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Cochin)一帶,是航道要沖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紀初
與我國有友好往來。

忽魯謨斯國

即霍爾木茲(Hormuz), 又譯作和爾木斯,地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
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易要沖,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木骨都束國

今譯作摩加迪沙 (Mogadiscio) 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里共和國首都,位於索馬里東南,臨印度
洋。13世紀以前建有古城。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

南京龍江

明初設「龍江船廠」於此。故址在今南京下關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帶;水道舊稱龍江,出龍江關
通長江,龍江船廠曾為鄭和下西洋造「寶船」,故又稱「寶船廠」,造船的船塢叫「船作」,遺址猶存,
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桿,長1107米,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舵桿之長,
足證鄭和寶船規模之大。據《龍江船廠志》載,1411年(永樂九年)該船廠 「改、造海船247隻,備使西
洋諸國」。龍江之濱原有天妃宮,已圮。

長樂南山

因位於福建省長樂縣縣治之南而得名,今長樂縣城區街道環繞此山。海拔僅約四十餘米,又稱登高
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
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有塔,稱三峰塔(聖壽寶塔);有寺稱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
宮」,祀媽祖,《天妃靈應之記》碑即立此宮內;宮旁有鄭和所建「三清寶殿」,殿內「鍾鼓供儀,靡
不俱備」,鍾即「鄭和銅鍾」,原件抗戰期間移南平市。以上寺、宮、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
整修,更為壯觀。1935年,在原寺、宮、殿廢址上建有鄭和史跡陳列館,《天妃靈應之記》碑系該主館
主要陳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為「鄭和公園」。

茲港

指長樂太平港通閩江。位於長樂縣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狹義指靠近長樂縣城吳航頭一帶的下洞江
水域;廣義泛指整個下洞江水域,該港原來江面寬闊,水深可泊巨舟,有「無風萬里磨平玉,有月千波
漾碎金」之說;港東北、東南屏峙首石、六平諸山,可蔽阻台風襲擊,為避風良港。《長樂縣志》《長
樂六里志》均載有;三寶太監鄭和通西洋,駐舟師造巨舶於此,奏改名為太平港等句。由於淪桑變化,
今僅餘一狹長水道,通小汽輪,原水道大部分成為沃野良田,部分辟為新居民區,該居民區主幹道路稱
「太平港」路,與鄭和路垂接。

蘇門答臘國

蘇門答臘國,又譯作蘇木都剌(Samud'ra)、蘇文答剌、蘇文達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
(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馬韋附近,今為全島總稱,該島北臨馬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
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面積43.4萬平方公里,首府棉蘭。

滿刺加國

舊譯亦作麻六甲,今譯作馬六甲 (Malacca) 14-16 世紀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於今馬來西
亞、馬六甲洲一帶,居馬六甲海峽要沖,1411年(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里迷蘇剌(Parmesvara)曾率妻
子、大臣等 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其處,現馬六甲州居民半數為華裔,其首府馬六甲市居民
四分之三為華裔;市內有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跡。

阿丹國

Aden,古國名,今譯作亞丁,故地在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扼紅海和印度洋出入口,為海陸交通要
沖。古時為寶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紀前期便與中國互通使節、貿易。今之亞丁市位於亞丁灣一個突出
的小半島上。為葉門民主隊民共和國(南葉門)首都。1990年5月,南、北葉門合並為葉門共和國,亞丁成
為該國的「經濟首都」。

卜剌哇國

古國名。故地在今索馬里共和國布拉瓦(Brava)一帶; 十五世紀前期與中國友好往來,互通使節,
鄭和船隊曾到此訪問,布拉瓦東臨印度洋

㈥ 自然奇觀的資料

網路搜喀納斯湖的奇觀,就行了!

㈦ 古代印度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印度次大陸是一個獨立的區域,它北依喜馬拉雅山,東、南、西三面環海,分別為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為蘇來曼山和興都庫什山。印度地域遼闊,南部三角地帶是熱帶氣候的德干高原,北部是印度河和恆河兩大水系供養的平原地區。獨立的地理環境、豐富的雨水,以及印度河和恆河泛濫造就的肥沃土地,使這里的農業文明比較發達。印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沖突、列國紛爭、宗教興衰此起彼伏,正因為如此,印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徵,即包容性極強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宗教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現象。

印度文明的開端——哈拉帕文化從19世紀七十年代至20世紀三十年代初,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931處遺址,其中大小城市遺址10處,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因此,史學界將這一地區的文化稱為哈拉帕文化。

1875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坎寧安在《印度考古年鑒》上發表文章,論述了他對哈拉帕遺址的考察結果。1921—1931年,英國學者約翰·馬歇爾和印度考古學家拉·巴納吉等人對兩處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取得了眾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哈拉帕文化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羅帕爾,南抵瀕臨阿拉伯海的坎吉塔爾,東到北方邦的阿拉姆吉爾普爾,西至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地區的蘇特卡根·杜爾。東西長約1550公里,南北長約1100公里,總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

哈拉帕文化處於公元前2500—公元前1750年,是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座城市的規模和結構布局很相似,總面積各約有85萬平方米,均由西側的上城(衛城)和東側的下城(商業區和居民區)兩部分組成。衛城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也是權勢的象徵。城的四周建有城牆和防禦的塔樓,城外挖有護城河。上城內有一個84平方米的大浴池,圍著大浴池有很多建築,有官邸、議事廳、谷倉等。下城街道整齊,店鋪林立。街道由方磚鋪成,下面有四通八達的排水系統。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文化,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哈拉帕文化的另一個成就是印章文字。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它與尼羅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黃河流域的甲骨文,構成古代東方最早的四種文字類型。

印章文字主要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銅製成的印章與護符上。據統計,發現的印章約有3000個,文字元號約500個。遺憾的是倒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釋讀它。

哈拉帕印章文字元號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繁盛達800年之久的哈拉帕文化突然遭到毀滅。其原因一是雅利安人入侵後的大屠殺所致,二是毀於自然災害,三是毀於內部的階級斗爭。

佛教的興起、發展及傳播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系、多宗教的地區。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的宗教主要有婆羅門教、耆那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等。其中佛教不僅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對東方乃至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是雅利安入創立的吠陀教,它形成於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其宗教經典是《吠陀》經。這時的宗教,一是信奉多神,二是對自然的崇拜。在吠陀教的產生、發展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階級的出現,印度社會出現了瓦爾那制度——等級制度。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和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到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600年)吠陀教演變為婆羅門教,並完善了影響數千年的種姓制度,即根據不同的社會分工和不同的社會階層而形成的等級制度。4世紀前後,婆羅門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教義和各地的宗教信仰,漸趨復興,8至9世紀時,經宗教大師商羯羅的改革,婆羅門教演化為「印度教」。

公元前6—公元前5世紀,恆河流域的農工商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逐漸富裕起來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對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的不滿情緒愈演愈烈,各種思潮應運而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佛教,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產生的。

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6—公元前486年)。相傳他29歲出家修行,尋求解脫人類苦難的良方,6年後得道成佛,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隱修者」)。之後,在恆河中下游,他廣收門徒,傳教40餘年,使佛教逐漸傳播開去。

從佛教創立到公元前4世紀為早期佛教(又稱原始佛教)時期。這個時期的佛教吸取了婆羅門教靈魂轉世、輪回業報的思想,創造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基本教義,即四諦(真理)論、緣起論和三法印。此外,還有五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

佛教所宣揚的教義及「眾生平等」的觀念,很快得到除婆羅門外二個等級的支持和擁護,發展較快。阿育王、迦膩色迦和戒日王統治時期,立佛教為國教。

佛教在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分裂。自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5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之後,又分出許多部派。1世紀前後,大眾部的一些支派演化為大乘佛教,而他們把上座部的支派貶為小乘佛教。7世紀時,大乘佛教中又分出一個支派——密教,又稱「金剛乘」。最後形成了大乘教、小乘教和密教三大派別。

隨著佛教在印度次大陸的繁盛,向外傳播已是必然。從公元前後到10世紀左右,佛教的三大派經北路和南路傳向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最後,被稱為北傳佛教的大乘在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北部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其主要經典是漢譯梵文大藏經,又稱漢語系佛教。被稱為南傳佛教的小乘,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和我國的雲南得以傳播和發展,其經典是巴利文大藏經,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密教則與我國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結合,發展為喇嘛教,其經典是藏文大藏經,所以又稱藏語系佛教。它後來傳入青海、內蒙古以及尼泊爾、錫金、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這樣,佛教在印度以外的亞洲地區的影響日益擴大。到18世紀中葉,佛教又由東南亞傳入歐美,至此,佛教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隨著9世紀印度教的興起和10世紀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佛教開始衰落,到13世紀,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19世紀時,佛教從斯里蘭卡返回印度,並逐漸得以復興。今日世界的佛教,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仍以不同的形式產生著相當大的影響。

自然科學與建築藝術古代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比較突出,尤其表現在天文學、數學和醫學方面。

古代印度的天文學,是宗教祭祀活動的產物,亦是農牧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早期吠陀時代,《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並已經知道了7大行星和28星座,還多處提及日食和月食等。人們還根據月亮的盈虧,編制了天體圖,制定了太陰歷。

古代印度的太陰歷,1年為360天,分12個月,每個月30天,每隔5年加一個月。早期分春、熱、雨、秋、寒、冬6個季節,後期分為冬、夏、雨三季。

到笈多時代,古代印度的天文學又有了較大發展。聖使(476—550年)的《聖使集》一書,大膽地提出地球自轉說。被稱為古代印度天文學泰斗的作明軌范師(1114—1185年)的《究竟理頂上珠》一書,在世界上最早證明地圓說和地球懸於空間而有引物力量。

古代印度在數學方面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阿育王時代,印度人就發明了數字元號、5世紀時發現了「0」。「0」的發現,在數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到8世紀時,印度人創造的1-0的數字元號傳入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我們今天應用的所謂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人創造的。

古代印度在幾何、三角等方面的知識,在建築實踐中發展很快,古印度人已經知道勾股定理。數學家、天文學家聖使把圓周率推算為3.1416。

占代印度的醫學發端於吹陀時代,《阿闥婆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77種常見病及治療方法。公元前後形成的《壽命吠陀》一書,列舉了760種葯物,並介紹了很多治療方法,其中有些治療方法,在今天的印度還在沿用。其它的吠陀經典中,也有對解剖學、病理學、胚胎學、麻醉學和治療學等方面的記載。

生活於1—6世紀的闍羅迦妙聞和婆拜他,是古代印度三大名醫,他們的醫學著作分別是《闊羅迦本集》、《妙聞集》、《八科提要》,為古代印度的醫學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古代印度的建築藝術光彩奪目,其基本特點是與宗教密切相關。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佛像等,是古代印度建築藝術的精華所在。尤其以阿育王法敕石柱、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藝術最富代表性。

伊斯蘭教建築藝術的代表是泰姬陵。它建於1632—1654年。整個建築全部用大理石砌成,被譽為「石砌的詩篇」、「大理石之夢」和「凝固的音樂」。

文學與藝術地域遼闊的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地區。她不僅在自然科學和宗教建築等方面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吠陀梵語,是古代雅利安人最早的語言,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到公元前5至前4世紀時,耶斯迦和拜尼尼對梵文作了系統的整理研究,制定了梵文文法規則。拜尼尼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文法學鼻祖」。梵語雖在今日的印度已成為死的語言,但它在古印度的宗教及文學中所起的作用是極其巨大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典籍十分豐富,其淵源是《吠陀》,文學作品亦是如此。

吠陀原為知識、學問的意思,後來轉化為婆羅門教的經典。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是經過幾個世紀逐漸匯編而成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神的頌歌和祈禱文的總匯。

《吠陀》或稱本集,共有4部。其中成書於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間的《犁俱吠陀》是吠陀經典的核心,全書詩歌1028首,內容是對神的贊頌。此後數百年又相繼編匯了三部吠陀:《婆摩吠陀》,是為《犁俱吠陀》中贊頌詩配上曲調的歌曲集;卿柔吠陀》,是祭祀儀式和祈禱詞的匯編;《阿闥婆吠陀》,是巫術和咒語的匯編。為了解釋這四部吠陀經典,印度人還編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等附屬文獻。

吠陀本集及附屬文獻,雖說是婆羅門教經典,但它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是非常高的。它不僅從多個角度和多個層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生活、歷史和自然科學,而且文學水平極高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詩歌,成為印度文學藝術的源頭,其影響深遠巨大。

被稱為古代印度兩大史詩的《摩河婆羅多》和《摩羅衍那》,是古代印度民間歌手和彈唱詩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印度文學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定型於公元前4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4世紀,後者定型於公元前3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2世紀。

《摩河婆羅多》的書名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全詩18篇,107000頌(每頌兩聯),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史詩。它主要描寫了婆羅多族由氏族公社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兩大王族——居樓族和般度族之間為爭奪王位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異常激烈、殘酷,幾乎波及印度全境,甚至連希臘人、大夏人和中國人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最後決戰僅18天,以般度族險勝而告終。史詩圍繞著這個核心故事展開,還穿插了20多個富於哲理性的故事、傳說等,充分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學、政治、倫理等社會狀況。堪稱是一部古代印度歷史和文化的網路全書。

《摩羅衍那》的書名意思是「摩羅的漫遊」或「摩羅傳」,全詩7篇,24000頌。史詩主要描寫了王子摩羅道後母迫害被父王流放森林14年,與妻子悉多悲歡離合,在猴王幫助下救妻復位的故事。史詩惰節生動感人,語言流暢樸素,在印度古典文學中,被視為敘事詩的典範。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小說是《佛本生經》和《五卷書》,《百喻經》和《故事海》等也有較大影響。

古代印度的戲劇在世界古典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最傑出的戲劇家是5世紀時的迦犁陀娑。他的劇本較多,存世的僅有3部,最著名的是7幕劇《沙恭達羅》。由於迦犁陀婆在戲劇方面的貢獻,他被稱為「印度的莎士比亞」。

宗教色彩濃厚的印度舞蹈在世界舞蹈的藝術殿堂里,堪稱瑰寶。印度人認為,舞蹈是神創造的,濕婆神就是舞蹈的鼻祖。在古代印度,舞蹈在宗教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時至現在,印度的舞蹈在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度舞蹈分為古典舞蹈和民間舞蹈兩類。古典舞蹈又分為4大派,並各有特點。婆羅多舞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和影響最大的舞蹈,其特點是舞姿優美動人,造型典雅,動作灑脫,節奏分明,舞蹈者目光傳神。卡塔卡利舞源於喀拉拉邦,其特點是濃妝重彩,鄉土氣息濃厚,注重故事性。卡塔克舞源於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其特點是舞蹈者腳上串系著眾多的小鋼鈴,隨節奏的變化而發出悅耳的金屬碰撞的聲音。曼尼普利舞源於曼尼普爾地區,其特點與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舞蹈相似。

印度的民間舞蹈以旁遮普邦的彭戈拉舞最為著名,是一種喜慶豐收的不帶宗教色彩的舞蹈。

宗教與法律古代印度的哲學和法律不僅源於宗教,而且還為宗教服務,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特徵之一。

古代印度的哲學源於《犁俱吠陀》一書,到《奧義書》出現時,哲學從吠陀教中分離出來,並開始探討宇宙的起源和人的本質問題。在哲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數倫、瑜伽、勝論、正理、吠檀多和彌曼差六派,史稱「六派哲學」。自形成之日起,六派就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他們的很多觀點,被多元文化的宗教所吸收。

古代印度最早的法典叫法經,形成於公元前6—公元前3世紀。如《喬達摩法經》和《阿跋斯檀法經》,它不是國家頒布的法律條文,是婆羅門祭司根據吠陀經典制定的教規和行為准則。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出現了法論,如《摩奴法論》和《那羅陀法論》等。這時的法典,不僅有教規等,法律的內容已較為充實和系統。《摩奴法論》是印度第一部正統的權威性法典,其內容廣泛,影響深遠。

與其它文化的交流古代印度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是古代印度文化誕生的沃土。多民族、多語言和多文化的交融,為印度濃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活力。地處印度西北的東西商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成為古代印度、希臘、波斯和中國四大文化匯合交融的樞紐。

古代希臘、羅馬與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一是商業貿易二是宗教傳播,三是民族侵略。

希臘和印度的交往很早。希臘入侵印度被逐後,希臘派駐印度華氏城的使節麥伽斯忒尼(公元前4—公元前3世紀),曾撰寫了《印度志》一書,該書在當時希臘反響很大。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吸收了印度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觀點。

印度與羅馬的交往始於公元前後,其文化的交流,主要反映在海上貿易和貴霜帝國的鑄幣上。為貿易方便,貴霜帝國的錢幣,不僅外觀是仿造羅馬的,而且上面還鐫刻著羅馬大帝奧古斯都的頭像。

印度與中亞地區文化交流的特點,是互相吸收,相互影響。早在哈拉帕文化時,就發掘出兩河流域特有的砝碼,這說明兩河流域的文化對印度的影響是非常早的。印度的吠陀文化中關於洪水的傳說,明顯受到兩河流域的影響。印度婦女裝飾用的銀子,大都來自伊朗和阿富汗等地。而印度文化對兩河流域和周邊地區的影響也很大。兩河流域的烏瑪城曾發現了哈拉帕文化時期的棉織品,包裝上還蓋有印章文字。印度的天文學和數學,對中亞乃至歐洲的影響更是巨大。

印度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文化輸出。佛教在東南亞比較盛行,其建築藝術在結合民族藝術特點的同時,大都具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特點。如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尼的波羅浮屠佛塔等等。此外,印度的音樂、舞蹈藝術以及《摩奴法論》等,都對東南亞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司馬遷的《史記》是最早記述中印兩國交往的文獻資料,而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的印度《政事論》一書中,記述了支那(指中國的秦朝)及絲織品。隨著各自國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以後數個世紀里,兩國間的聯系比較頻繁,除絲綢之路外,兩國往來的主要通道有:滇緬道、西藏道、安南道和海南道(水路)。商路的開通,使節的往來,僧人布教和留學,促進了兩國文化的交流。

印度的天文學、數學、音樂、舞蹈、建築藝術、製糖等,對中國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中國的石窟藝術、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術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傑作。據說,唐朝的「霓裳羽衣舞」,是根據婆羅門舞蹈改編而成的。

中國對印度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哲學上,玄奘用梵文譯成的《道德經》在印度影響很大,對印度哲學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在科技方面,中國改進的製糖術回傳印度,使印度的製糖業有了飛躍發展。中國的紙傳入印度後,對印度的宗教和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佛教方面,玄類等人留學印度時雙向翻譯的經典,在當時就彌補了印度失傳的《大乘起信論》,佛教在印度衰落後,很多經典亦不見蹤影,待佛教在印度復興時,將漢文回譯為梵文,玄類等人翻譯的佛教經典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㈧ 世界稀土資源數據……………… 急求!!

中國我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稀土資源國,已探明的稀土資源量約6588萬噸。我國稀土資源不但儲量豐富,而且還具有礦種和稀土元素齊全、稀土品位及礦點分布合理等優勢,為我國稀土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稀土資源成礦條件十分有利、礦床類型齊全、分布面廣而有相對集中,目前,地質科學工作中已在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區)發現上千處礦床、礦點和礦化地。但集中分布在內蒙古的白雲鄂博、江西贛南、廣東粵北、四川涼山和山東微山等地,形成北、南、西、東的分布格局,並且有北輕南重的分布特點。
美國美國稀土資源主要有氟碳鈰礦、獨居石及在選別其它礦物時,作為副產品可回收黑稀金礦、硅鈹釔礦和磷釔礦。位於加利福尼亞的聖貝迪諾縣的芒廷帕斯礦,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氟碳鈰礦,該礦山1949年勘探放射性礦物時發現,稀土品位為5~10%REO,儲量達500萬噸之多,是一大型稀土礦。 美國很早就開采獨居石,現在開採的砂礦量是佛羅里達州的格林科夫斯普林斯礦。礦床長約19km,寬1.2km,厚為6m,獨居石較為豐富。此外,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喬治亞州、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也有砂礦分布,儲量也相當可觀。
印度印度主要礦床是砂礦。印度的獨居石生產從1911年開始,最大礦床分布在喀拉拉邦、馬德拉斯邦和奧里薩拉邦。有名礦區是位於印度南部西海岸的恰瓦拉和馬納范拉庫里奇稱為特拉范科的大礦床,它在1911~1945年間的供礦量佔世界的一半,現在仍然是重要的產地。1958年在鈾、釷資源勘探中,在比哈爾邦內陸的蘭契高原上發現了一個新的獨居石和鈦鐵礦礦床,規模巨大。印度獨居石釷含量高達8%ThO2。在馬納范拉庫里奇採的重砂獨居石佔5~6%。鈦鐵礦佔65%,金紅石3%,鋯英石5~6%,石榴石7~8%。 (4) 前蘇聯--前蘇聯的稀土儲量很大,主要是伴生礦床位於科拉半島,存在於鹼性岩中的含稀土的磷灰石。 前蘇聯的主要稀土來源就是從磷灰石礦石中回收稀土,此外,在磷灰石礦石中,還可回收的稀土礦物有鈰鈮鈣鈦礦,含稀土為29~34%。另外,在赫列比特和森內爾還有氟碳鈰礦。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是獨居石的生產大國,獨居石是作為生產鋯英石和金紅石及鈦鐵礦的副產品加以回收。澳大利亞的砂礦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澳大利亞也產磷釔礦。 澳大利亞可開發利用的稀土資源,還有位於昆士蘭州中部艾薩山的采鈾的尾礦,南澳大利亞州羅克斯伯唐斯銅、鈾金礦床。
加拿大加拿大主要從鈾礦中副產稀土。位於安大略省布來恩德里弗-埃利特湖地區的鈾礦,主要由瀝青鈾礦、鈦鈾礦和獨居石、磷釔礦組成,在濕法提鈾時,可把稀土也提出來。 此外,在魁北克省的奧卡地區擁有的燒綠石礦,也是稀土的一個很大潛在資源。還有紐芬蘭島和拉布拉多省境內的斯特倫奇湖礦,也含有釔和重稀土正准備開發。
南非南非是非洲地區最重要的獨居石生產國。位於開普省的斯廷坎普斯克拉爾的磷灰石礦,伴生有獨居石,是世界上唯一單一脈狀型獨居石稀土礦。此外,在東南海岸的查茲貝的海濱砂中也有稀土,在布法羅螢石礦中也伴生獨居石和氟碳鈰礦,正計劃和研究回收。
馬來西亞主要從錫礦的尾礦中回收獨居石、磷釔礦和鈮釔礦等稀土礦物,曾一度是世界重稀土和釔的主要來源。
埃及埃及從鈦鐵礦中回收獨居石。礦床位於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屬於河濱沙礦,礦源由上游風化的沖積砂沉積而成,獨居石儲量約20萬噸。
巴西巴西是世界稀土生產的最古老國家,1884年開始向德國輸出獨居石,曾一度名揚世界。巴西的獨居石資源主要集中於東部沿海,從里約熱內盧到北部福塔萊薩,長達約643km地區,礦床規模大。

編輯本段五、我國稀土資源現狀商務部稱中國稀土儲備僅能維持20年,中國稀土儲量在1996至2009年間大跌37%,只剩2700萬噸。按現有生產速度,我國的中、重類稀土儲備僅能維持15至20年,有可能需要進口。中國並非世界上唯一擁有稀土的國家,卻在過去幾十年承擔了供應世界大多數稀土的角色,結果付出了破壞自身天然環境與消耗自身資源的代價。 日韓行動——大把投錢繞過中國找稀土 日本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四處尋找能夠替代中國的稀土供應源。東京計劃投資12億美元用來改善稀土供應狀況。日本已經與蒙古閃電達成協議,從本月起開發該國的稀土資源。 另一稀土消耗大國韓國也有類似的計劃。本月初,韓國宣布將投資1500萬美元,在2016年前儲備1200噸稀土。現在,日本媒體歡呼又有了重大發現——太平洋海底的稀土多了去了。據外媒報道,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志網路版3日刊登了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加藤泰浩領導的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稱,包括夏威夷島在內的太平洋中部約880萬平方公裏海域及東南部塔西提島附近約240萬平方公裏海域的淤泥中,含有高濃度的稀土,整個可開采量約是陸地上的1000倍。

㈨ 經濟發展一般,發展模式也不合理的喀拉拉邦,為何是印度最發達的邦

經濟發展並不是非常好的喀拉拉邦是印度最發達的邦,這主要是因為喀拉拉邦非常重視教育以及它獨有的地理位置的優勢,使這個邦在體現著不一樣的印度文化。

正是因為喀拉拉邦的自然風景優美以及它獨有的一個文化特色,所以才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觀覽,這也是發展他們經濟的一個方式,同時也是因為這個邦特別注重每個人的文化教育的培養,培養每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從而進一步的來發展自己的邦。如果每個人有機會的話,那麼一定要去這個邦去親身體驗一下。

㈩ 印度毛派游擊隊來歷

印度毛派游擊隊於2004年9月21日成立,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以及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合並而成。兩個組織於同年10月14日公布合並事宜,並籌組了臨時中央委員會,由人民戰爭領袖賈納帕蒂出任總書記。

它是印度毛派武裝,簡稱「印度共產黨(毛主義)」、「印度共產黨(毛)」或者「印共(毛)」,是印度一個信仰毛澤東思想的地下政黨,目標是推翻印度政府。

我國駐印度大使曾明確表示:中國與他們從來沒有任何關系,中國境內也沒有任何組織或團體與他們有任何聯系。

閱讀全文

與喀拉拉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