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得到了成果

得到了成果

發布時間:2021-09-01 10:51:06

⑴ 取得的成果及認識

1.4.2.1 對沂沭斷裂帶演化階段進行了釐定

依據對沂沭斷裂帶深部構造和淺部構造岩、構造形跡、構造盆地建造和改造特徵的論述,將沂沭斷裂帶的演化劃分為四個階段:誕生階段(J1)、左行平移階段(J2-K1)、張扭性裂谷階段(K1-K2)和擠壓斷塊運動階段(E-Q)。其在山東境內的最大平移距離約150 km。

1.4.2.2 對沂沭斷裂帶形成的動力學環境進行了探討

沂沭斷裂帶強烈活動的大陸動力學環境起源於中亞-特提斯構造域向濱太平洋構造域轉化、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在三大板塊即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造山、太平洋板塊向NWW俯沖的大背景下,導致了沂沭斷裂帶的活化並發生左行平移,其最大平移距離超過300 km。新生代則以拉張、擠壓(兼扭動)交替進行為特徵,形成具裂谷特徵的構造格架。

1.4.2.3 對構造演化與成礦關系進行了研究

對各個主要階段沂沭斷裂帶的主要構造事件進行了描述,分別探討了海西-印支運動時期、侏羅紀時期、白堊紀時期、古近紀-新近紀時期和第四紀時期沂沭斷裂帶的構造表現形式,以及構造對礦產資源的控製作用。其中印支期構造-岩漿活動與鐵、銅、金礦有關;燕山早期形成了與鹼性雜岩體有關的歸來庄式金礦床;燕山晚期經歷多次張-壓交替構造岩漿活動,岩漿活動不僅發育在斷裂帶內,在魯東大面積花崗岩的侵入,帶來了豐富的深源金元素,形成膠東金礦床密集區,以焦家式和玲瓏式金礦為典型,及與火山碎屑岩、礫岩有關的白堊紀礫岩型金礦床等;喜馬拉雅運動則形成了以石油和褐煤(古近紀)、藍寶石和硅藻土(新近紀)、地下鹵水和砂金礦(第四紀)等礦床。

對區內典型金礦包括蝕變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脈型和潛火山岩型等金礦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探討了各自產出的成礦地質背景與構造環境,對金礦成礦機理進行了探討;對帶內(外)銅礦、鉛鋅礦、鐵礦和藍寶石礦的形成機理和成礦作用進行了探討,建立了區內構造-沉積-岩漿(火山)-成礦活動時序和成礦系列。

1.4.2.4 探討了金礦成礦作用

通過對金礦穩定同位素、年代學同位素、包裹體、惰性氣體研究,確定了區內金礦的成礦階段與形成時代,探討了物質來源。

對區內典型金礦床硫、氫、氧、碳和鉛等穩定同位素的研究結果表明:黃鐵礦的δ34S值的變化為+2.7‰~+4.4‰,δ18OH值為-1.78‰~4.07‰,δD(SMOW)值為-74‰~-77‰,δ13C平均值為-4.18‰~-5.1‰,鉛同位素具有正常鉛的特點,說明區內金礦的成礦物質來源於地下深處,成礦流體以岩漿水為主,大氣降水為輔。區內金礦的形成主要是岩漿熱液加入天水作用的結果,在成礦過程中,大氣降水的參與改變了成礦熱液的理化條件而發生沉澱形成金礦。

對沂沭斷裂帶中段兩種類型金礦床的方解石、石英包裹體的研究揭示:石英和方解石中包裹體冰點溫度變化於-2~-8.6℃之間,對應的鹽度質量分數在3.39%~12.39%之間,可分為3.5%~6.5%和8.5%~12.39%兩個鹽度段,可能代表了兩種流體端員組分,即中等鹽度的岩漿流體(或深源流體)和低鹽度的深循環的大氣水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結果反映了早期以中溫石英為代表的早期成礦階段(260~330℃),以中低溫石英和方解石為代表的中期成礦階段(177~260℃)和以低溫方解石為代表的晚期成礦階段(125~160℃)。

區內的金礦成礦時代採取了K-Ar和單顆粒鋯石U-Pb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本區金礦的形成應在中生代白堊紀,金質來源與燕山期火山-岩漿活動有關。

⑵ 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1)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質量篩選原則,對研究區主要塊體如塔里木、准噶爾、西伯利亞顯生宙以來的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初步建立了研究區質量可靠的顯生宙古地磁極資料庫,並重點對研究區及鄰區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

2)初步建立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地磁視極移動曲線,並編制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緯度變化圖。 由此視極移曲線推測參考點(39°N,84°E)的古緯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奧陶紀塔里木位於南半球低緯度區(16.7°S);至志留紀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緯度地區(漂移量達3840 km),同時順時針旋轉了12.5°;志留紀至泥盆紀塔里木塊體基本保持穩定;塔里木塊體自泥盆紀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動約13° (1400 km),並順時針旋轉了40°,這表明,塔里木塊體可能正向北消減到哈薩克板塊之下。 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羅世之間,塔里木塊體北向移動已不存在,但在二疊紀仍發生了26°的順時針旋轉,表明塔里木塊體在這一時期與哈薩克塊體的碰撞可能已開始減速。 三疊紀—中侏羅世塔里木塊體逆時針旋轉了16°。

3)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塊體的晚石炭世—二疊紀古緯度在95%置信范圍已趨於一致,即兩塊體在二疊紀前對接縫合,形成天山造山帶。

4)華北與塔里木兩塊體記錄的磁偏角是在侏羅紀才比較相近,古地磁極也已在95%誤差范圍內(朱日祥等,1998),說明兩塊體間的對接與縫合是在侏羅紀完成的。

5)准噶爾塊體石炭紀—二疊紀時已成為一整體連接到勞亞大陸(Laurasia),自石炭紀以後幾乎未發生視極移(即南北向凈漂移,Sharps et al.,1992)。

6)對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初步分析,給出了白堊紀研究區主要塊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

准噶爾、塔里木塊體、華北塊體、華南塊體早、晚白堊世的古地磁極位置基本一致,這表明當時各塊體相對於古磁極的相對運動或位移較小。對於整個歐亞視極移曲線(APWP)來說,這是個U形圈或穩態時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可以將早、晚白堊世數據平均來獲取白堊紀的古磁極。

盡管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華北和華南塊體的古磁極與歐亞各塊體的磁極是一致(Enkin et al., 1992),這表明,在古地磁數據的誤差范圍內,中國大陸各主要塊體和西伯利亞塊體在晚侏羅世時已處於其現今的相對位置。 歐亞、准噶爾、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塊體的白堊紀古磁極近似地沿一與中亞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圓排列,這意味著這些塊體在一級近似的情況下,沿NNE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較少的旋轉量。

由北向南,歐亞塊體與准噶爾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離為6.2°±4.8° (Chen et al., 1991 ,1993),這相當於650±530km的南北向縮短(即古緯度差為5.9°±4.8°),同時准噶爾塊體相對於西伯利亞(參考點位於44°N/86°E)逆時針旋轉了2.4°±5.8°。

准噶爾塊體和費爾干納塊體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異產生了可忽略的緯度差0.3°±6.9°和相對於費爾干納附近參考點(40.5°N,72.5°E)15.7°±10.0°的旋轉(Chen et al., 1993)。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無意義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塊體與歐亞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較之與准噶爾的系統偏大,這相當於420±605 km(古緯度差3.8°±5.5°) 的縮短和2.11°±6.3°的旋轉(參考點位於40°N/77°E)。

塔里木塊體與藏西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為8.5°±6.4°,但古緯度差並不大(5.7°±6.2°)。 這意味著兩者間近南北向縮短量為630±680 km(即古緯度差為5.7°±6.2°),以及相對於參考點34°N/80°E具有較大的旋轉量7.1±6.4° (Chen et al., 1993)。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的准噶爾塊體、歐亞大陸間的角度差分別為8.4°±6.7°和13.7°±5.5° (Cogne et al.,1995),表明准噶爾和吐魯番之間可能發生了相對運動,存在徑向運動(6.4°±6.7°),但並無明顯的旋轉(4.0°±6.7°)。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塔里木的視磁極很相近,兩者間的角度差為4.3°±6.2°(Cogne et al.,1995),在統計上無意義。 這表明吐魯番與塔里木塊體間自晚侏羅世以來未發生明顯的相對運動,當時的塔里木已是剛性塊體,其地理范疇已包括了吐魯番盆地。

綜上所述,據古地磁資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塊體間的縮短量分別為650 km(西伯利亞和准噶爾塊體之間,主要在阿爾泰)、420 km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之間,主要在天山)、630 km(塔里木和青藏塊體之間,主要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 所有這些由古地磁資料獲取的縮短量和旋轉量可能反映了自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以來的中亞整體變形狀況。

7)選擇新生代變形幅度相對較大的塔里木塊體西緣喀什-阿圖什地區和變形幅度較相對較小的北天山北緣瑪納斯地區作為野外重點采樣區,對其新生代地層進行了初步的古地磁研究,完成了227個古地磁樣品的測試及分析。 結果表明,北天山烏魯木齊山前凹陷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存在嚴重的重磁化現象,所獲得的5個采點的平均剩磁方向較離散。 這說明各采點所在推覆體之間可能存在相對運動。 研究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實測磁傾角普遍存在淺化問題,即實測磁傾角比由歐亞大陸視極移曲線預測的磁傾角要淺(如在西南天山博古孜河要淺19°,這與該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協調的)。 Thomas et al.(1994)在對塔吉克盆地第三系(古近紀、新近紀)紅層進行古地磁研究時也報道了類似的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目前說法不一。 因此,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古磁傾角來研究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即南北向縮短量)目前可能是不現實的,但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火成岩的古磁傾角有可能獲得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狀況。

此外,可利用古磁偏角的變化來確定各塊體繞垂直軸的相對旋轉量。博古孜河剖面自N2以來逆時針旋轉了18.9°,拜城逆時針旋轉了17.8°;英吉莎自80 Ma以來順時針旋轉了21.0°±10.4°,這些結果與地質研究 (Chen Jie et al., 2000; Rumelhart et al., 1999; Burtmanet al., 1993)是一致的。

⑶ 形容取得了豐富成果的詞有哪些

形容取得了豐富成果的詞有哪些。

碩果累累,功績卓著,豐功偉績,春華秋實。

滿意請採納。
祝你學習進步。

⑷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意義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書是在全面總結山東省多年來區域地質調查、地質科研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作者20餘年來在齊魯大地從事野外地質工作獲得的大量資料,經過深入分析研究編制完成的有關山東省地質構造單元組成、構造環境及其演化的綜合性地質成果。本成果對山東省地質構造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其中一些是山東省首創性成果,這些進展主要有:

表1 山東省大地構造單元劃分一覽表Table1 The tectonic units of Shandong province

註:1—遷淮微陸塊,2—德州地塊,3—濮陽坳坳,4—濟陽坳陷,5—濟寧中元古代裂陷盆地,6—沂沭前陸盆地,7—沂水陸核,8—棲霞花崗-綠岩帶,9—唐家莊陸核,10—華北板塊(魯東)被動大陸邊緣,11—蓬萊震旦紀後繼盆地,12—威海-日照岩漿活動帶,13—石橋震旦紀上疊盆地,14—魯東折返帶(超高壓帶),15—蘇北折返帶(高壓帶)。

1)首次系統研究了山東省不同時代大地構造環境及其演化,並將山東省的地質構造演化與中國大陸構造演化、全球重大地質事件有機結合起來。按照山東省不同時代大地構造演化的特色將其合理劃分為早前寒武紀不成熟陸殼向成熟陸殼轉化和陸塊碰撞拼合、中新元古代大陸裂解與聚合、古生代海陸變遷、中新生代構造體制轉折和岩石圈減薄等4個演化階段。主要依據每一地質時期岩漿、沉積建造和構造改造的研究,對其進行了大地構造環境的恢復。對岩漿岩進行了系統的主元素地球化學成分投點,結合前人發表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資料,探討了其岩漿來源,恢復了其大地構造背景,根據不同時代岩漿岩地球化學成分的差別,討論了大地構造的演化規律;對沉積岩則通過沉積組合、地層格架、構造古地理分析、盆地演化等研究,分析了其形成時的構造環境及演化過程。

2)首次按照板塊構造理論結合山東省大地構造演化規律對山東省各地質斷代進行了系統的構造單元劃分及全省大地構造單元綜合劃分。將大地構造單元劃分為基底構造單元和上疊構造單元,認為Ⅰ級構造單元屬中朝陸塊和中央造山區;Ⅱ級以下構造單元,基底構造單元劃分了三級,上疊構造單元劃分了四級。提出了不同級別、不同構造層次構造單元之間的對應、包容或疊合關系。新建立了或命名了渤魯微陸塊、傲徠山岩漿活動帶、膠東裂陷盆地、蘇魯裂谷、濟寧中元古代裂陷盆地、沂沭前陸盆地、蓬萊震旦紀後繼盆地、石橋震旦紀上疊盆地、魯東被動大陸邊緣、蒙陰盆地群等構造單元。

3)新測得了一些高精度的同位素年齡數據和地球化學數據。精確確定了龍萊斷裂帶的形成時間,詳細研究了四海山花崗岩、嵐山頭花崗質片麻岩、大店石英正長岩、濟寧岩群和朋河石岩組的地球化學特徵和構造背景。

4)詳細研究了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三疊紀、白堊紀四期鹼質花崗岩的岩石組合、地質特徵、地球化學特點、成因、物質來源和構造環境等。古元古代鹼質花崗岩為A2型花崗岩,形成於TTG質花崗岩系和具S型花崗岩特點的二長花崗岩系之後,是魯西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大規模岩漿作用末期的產物;新元古代出現A1型花崗岩,形成於I型和S型雙花崗岩之後,是蘇魯造山帶新元古代大規模岩漿作用末期的產物;三疊紀鹼質花崗岩為A2型花崗岩,形成於幔源—幔源分異的輝長岩—閃長岩和殼源花崗岩之後,是蘇魯造山帶三疊紀超高壓變質岩折返期的產物;白堊紀鹼質花崗岩為A1型和A2型花崗岩,形成I-A型復合花崗岩體,是魯東中生代濱太平洋大規模岩漿作用末期的產物。四期鹼質花崗岩均形成於強烈的岩漿活動和地殼運動階段後期,指示了伸展拉張構造環境,A1型花崗岩標志著造山作用結束,A2型花崗岩形成於造山後的環境。山東省四期A型花崗岩的釐定,為山東省地殼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極佳的地質標志。

5)統計分析了早前寒武紀同位素年齡數據,建立了地質演化的重大構造熱事件表。主要根據沉積、岩漿建造分析認為:山東中太古代為T1T2組成的不成熟陸殼,經歷了由島弧環境向大陸邊緣環境轉化的碰撞增生演化過程;新太古代形成了T1T2G1組成的半成熟陸殼,經歷了早期的大洋環境到中期的不成熟洋內島弧環境至晚期的大陸邊緣弧的演化過程,提出了泰山岩群下部科馬提岩和枕狀玄武岩組合為與地幔柱相關的大洋高原構造環境的認識,認為魯西兩期TTG岩系顯示了從不成熟洋內島弧向半成熟的大陸化島弧轉化的特點,代表從初始的玄武質地殼依次轉化為半成熟的大陸化地殼的演化過程;魯西地區新太古代末至古元古代初期大量代表成熟陸殼的G1G1型花崗岩類的出現是華北克拉通基底東部陸塊和西部陸塊兩個微大陸尺度的成熟陸殼構造拼合的結果,形成了S型、I型、A型(GMS組合)相互配套的與碰撞造山演化有關的花崗岩,A型花崗岩形成於造山後岩石圈拉張減薄環境,其出現標志著魯西地殼已經演化為類似於現代大陸的成熟的剛性地殼。魯東古元古代的主要特點是發育了一套半穩定-較穩定構造環境下的濱、淺海相沉積建造,形成於裂陷盆地沉積環境,盆地閉合後,出現陸內俯沖作用,古元古代地層發生強烈變形,形成褶皺造山帶。

6)根據同位素年齡統計結果,將中—新元古代地質事件分為三個年齡段:1.84~1.72Ga、1.2~1.05Ga和0.9~0.6Ga。認為中元古代是山東大陸地殼的裂解階段,將其分為兩期強烈的裂解事件,早期以濟寧裂谷形成和魯西第一期基性岩牆群為代表,晚期形成了海陽所基性-超基性岩組合所指示的裂谷和魯西第二期基性岩牆群。沿蘇魯造山帶分布的新元古代榮成片麻岩套和月季山片麻岩套是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碰撞過程中大規模岩漿活動的產物,在造山帶北西側形成沂沭前陸盆地;新元古代末期(震旦紀)強烈的造山作用結束,地殼拉張,出現嵐山頭A1型花崗岩,在造山帶北側出現蓬萊後繼盆地,在造山帶內部形成石橋上疊盆地。

通過對剛剛完成的山東省深度最大的固體礦產探礦鑽孔鑽探資料的分析,詳細研究了濟寧岩群岩石組合、地球化學特徵,分析了其形成的構造環境,認為其形成於活動大陸邊緣拉張構造背景。通過對朋河石岩組剖面的詳細研究,分析了地層結構、層序特徵、地球化學特徵,確定了其形成的構造背景,認為該套地層具濁積岩特徵、存在變質倒轉現象、構造疊覆於超高壓變質帶之上。

7)通過對古生代構造-岩相古地理研究,認為古生代山東省進入構造穩定、全域性構造沉降階段。魯西早古生代為陸表海盆地,以形成廣泛的碳酸鹽台地相沉積為特點,有幔源金伯利岩形成;晚古生代由陸表海環境轉化為三角洲環境,最後變為陸相盆地,顯示了海陸交替轉化的特點。構造岩相古地理分析表明,魯東北古生代為深度大於魯西的海相環境,早古生代早期處於被動陸緣盆地環境,晚古生代早中期轉化為活動大陸邊緣盆地,晚古生代晚期可能構成前陸盆地。

8)綜合研究表明,由古亞洲構造域轉化為濱太平洋構造域和由擠壓環境向拉張環境轉變,及廣泛的伸展構造、中新生代盆地和岩漿作用,是山東中生代地質構造的突出特點。同位素年齡數據統計表明:山東中生代岩漿岩同位素年齡介於250~60Ma之間,形成3個年齡集中段:230~200Ma、160~140Ma和135~90Ma,白堊紀岩漿活動的峰值年齡在120Ma左右,指示膠東岩石圈減薄的達到峰期,160~140Ma年齡段代表膠東構造體制轉變的起始時代。

早中三疊世沿蘇魯造山帶發生強烈碰撞造山作用,形成擠壓構造體系;侏羅紀以來地殼拉張減薄,形成沂沭斷裂及其兩側伴生的羽狀斷裂系統、棋盤格狀斷裂系統和多層次拆離滑脫構造系統,產生大量斷陷盆地,構成盆山耦合格局。魯西地區最醒目的格架性構造是北西向的斷裂構造及其控制的北西向北斷南超中生代盆地,魯東地區最突出的控制性構造則是總體北東走向的斷裂構造及其控制的南斷北超中生代盆地,這些構造圍繞沂沭斷裂帶構成羽狀分布格局。多層次拆離滑脫構造系統為以金為主的金屬礦成礦提供了良好空間。採用膠東地區最新的深部探礦資料,對龍萊斷裂進行了研究,確定了其形成時代,認為膠西北三條控礦斷裂構造構成一條大型伸展構造帶,焦家式、玲瓏式、河西式等金礦類型分別受斷裂的不同構造部位控制,斷裂經歷了131.05~123.53Ma和48.57~41.18Ma兩個主要活動期,斷裂的早期活動年齡與金礦成礦年齡接近。

中生代侵入岩可分為兩大階段,三疊紀侵入岩是超高壓變質岩折返過程中形成的具後造山花崗岩特點的花崗岩類侵入岩,有三種不同成因類型,岩石化學成分屬於高鉀鈣鹼性系列及鹼性系列和鉀玄岩系列,末期的寧津所花崗岩具有A2型花崗岩的特點,來源於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區。侏羅紀—白堊紀形成與古太平洋板塊俯沖有關的弧後拉張性質活動大陸邊緣特點的火成岩組合,其中魯東地區侵入岩以發育大量高Ba、Sr和高Sr的殼幔混合源和殼源花崗岩類侵入岩為主,而地球化學特徵完全符合埃達克岩標準的只有垛崮山花崗閃長岩,大規模岩漿活動末期出現A1型花崗岩;魯西侵入岩以發育高鎂閃長岩類幔源和幔源分異型侵入岩為主,少量殼源花崗岩。早白堊世火山岩總體為高鉀鹼鈣性岩系,晚白堊世玄武岩屬高鈦鹼性玄武岩系列。岩漿岩的元素-同位素綜合示蹤指示,由侏羅紀—白堊紀晚期地幔具有由EMⅠ型富集地幔向EMⅡ型富集地幔演變和由富集向虧損或由岩石圈向軟流圈演變的趨勢。

中生代盆地的展布方向與主要控盆斷裂方向一致,盆地中沉積了大量河湖相磨拉石建造和火山噴發-沉積建造,盆地可劃分為泛裂陷型、狹窄型裂陷、菱形裂陷三種類型,盆地演化經歷了三疊紀—早中侏羅世擠壓盆地、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斷陷盆地、早白堊世裂谷盆地和晚白堊世坳陷盆地等階段。

以濟陽坳陷和濟寧坳陷為代表的新生代拉張盆地、來源於虧損軟流圈地幔的鈉質鹼性玄武岩類和活斷層等現象構成了新生代地質構造特點。

成果的主要意義

本次研究通過對山東省沉積、岩漿建造和構造改造的研究,建立了山東省地質構造格架和演化過程,取得的成果具有較廣泛的應用前景和社會、經濟價值,其意義主要表現在:

一是大幅度提高了山東省基礎地質研究程度。以往人們對山東基礎地質的研究,多是對局部的地區、孤立的地質事件進行的互不聯系的研究。本研究將山東省的地質構造作為有機聯系的、統一的整體去研究,並將其置於中國大陸板塊和全球構造演化的背景中。這種研究方法很好地解決了山東省構造單元劃分、構造演化、構造體制轉折的動力學過程等一系列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大幅度提高了山東省基礎地質研究程度。

二是將大大推動對山東省資源、環境、地質災害研究的水平。山東省資源分布、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布局具有明顯的時空展布規律,如在空間上,膠東以金礦為特色,魯中分布有較多鐵礦和金剛石礦,魯西北以石油和地熱著名,魯西南主要為煤炭資源;沂沭斷裂帶東西兩側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特點明顯不同。在時間上,煤炭資源主要分布於古生代地層中、金礦主要形成於中生代,石油主要分布於新生代地層中。資源、環境、災害受地質構造控制明顯,重大的地質構造轉折事件往往伴隨著重要的成礦作用和地質環境、災害條件的重大變化,如膠東中生代大規模金礦成礦作用的發生時間與中國東部中生代構造體制重大轉折時間相吻合。因此,本研究對於正確地認識山東省礦產資源形成和地質環境、地質災害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為推動我國古造山帶和大陸動力學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如:魯西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碰撞造山帶、蘇魯新元古代碰撞造山帶、蘇魯中生代碰撞造山帶等造山帶的釐定,為我國不同時代板塊構造運動的研究提供了依據;山東4期A型花崗岩的研究,及各時代相似的GMS花崗岩組合特點,為開展深入的大陸動力學演化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魯東地區古生代時並非是一直隆升的古陸,而是深度大於大於魯西的海相環境,這一認識為我們重新認識中國東部古生代板塊構造演化提出了啟示。總之,山東省境內有豐富多彩的地質構造現象,有全球知名的超高壓造山帶,是我國古造山帶和大陸動力學研究的理想地區之一。本次對該地區地質構造中關鍵地質問題的深入研究,必將有力的推動我國古造山帶大陸動力學研究。

今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地質工作者在實踐中已經認識到了山東省地質構造的復雜性和多樣化,很難用一種模式、一種機制闡明其演化作用。由於地質作用的復雜性和地質過程的不可復原性特點,導致人們對山東省許多重大地質問題的看法仍存在爭議,如魯西太古宙綠岩帶的性質問題、廣泛分布的TTG質花崗片麻岩的成因問題、魯西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花崗岩帶的構造背景問題、蘇魯造山帶新元古代花崗岩質片麻岩的成因問題、蘇魯造山帶形成時代問題、沂沭斷裂的性質和演化問題、中生代岩石圈減薄和魯東古高原問題、魯東高Sr花崗岩成因問題等,這些問題均有待於進一步實踐、研究和總結。山東省不同時代岩漿岩分布廣泛,演化序列較完整,對殼、幔相互作用和大地構造環境指相作用明顯,無疑應是今後大地構造環境和演化研究的重點內容,須詳細查明太古宙TTG花崗岩、魯西古元古代花崗岩、中元古代基性岩牆群、蘇魯造山帶新元古代花崗岩及魯東中生代花崗岩等的成因機制、構造背景等。

礦產資源受控於不同的大地構造背景,大地構造單元控製成礦區帶分布,地質構造研究是地質找礦和礦產勘查的基礎和前提。因此,重要礦產資源形成的地質構造背景研究是今後又一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如:雖然前人對膠東金礦進行了大量研究,認為金礦的形成是多階段、多來源、多成因的,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膠東中生代成礦大爆發事件與早白堊世岩石圈的拉張減薄有關,金礦主要沿拆離或層間滑脫構造帶分布,這些發現要求我們從大地構造演化的角度重新審視膠東金礦床形成的構造背景和成因。以往地質工作者對礦床的研究重點是礦床自身的研究,今後應加強其形成背景與環境的研究,以便於科學地總結其成礦規律,為深部找礦提供可靠的依據。

⑸ 形容取得很多成果的成語有哪些

1、碩 果 累 累

【拼音】: shuò guǒ lěi lěi

【解釋】: 碩 果:大 的 果 實;累 累:形 容 積 累 很 多。指 結 的 大 的 果 實 特 別 多。也 比 喻 取 得 的 優 異 成 績 相 當 多。

【舉例造句】: 七 百 年 來,子 孫 不 息,人 才 輩 出,歷 代 科 舉,碩 果 累 累。 ★ 霍 達《補 天 裂》第 十 三 章

【拼音代碼】: s g l l


2、豐 功 偉 績

【拼音】: fēng gōng wěi jì

【解釋】: 豐:大。偉 大 的 功 績。

【出處】: 清 · 張 春 帆《宦 海》第 六 回:「這 位 章 制 軍 在 兩 廣 做 了 幾 年,也 沒 有 什 么 豐 功 偉 績。」

【拼音代碼】: f g w j

【近義詞】:汗 馬 功 勞、功 名 蓋 世、功 標 青 史

【反義詞】:罪 大 惡 極、滔 天 大 罪、惡 貫 滿 盈

【用法】: 作主語、賓語;指 人 的 功 勞 大

【英文】: great achievement


3、汗 馬 功 勞

【拼音】: hàn mǎ gōng láo

【解釋】: 汗 馬:將 士 騎 的 馬 奔 馳 出 汗,比喻 征 戰 勞 苦。指 在 戰 場 上 建 立 戰 功。現 指 辛 勤 工 作做 出 的 貢 獻。

【出處】: 《韓 非 子 · 五 蠹》:「棄 私 家 之 事,而 必 汗 馬 之 勞。」

【舉例造句】: 將 俺 丞 相 汗 馬 功 勞 一 旦 忘 了,貶 在 濟 南 府 閑 住。 ★元 · 王 實 甫《麗 堂 春》第 四 折

【拼音代碼】: h m g l

【近義詞】:豐 功 偉 績、勞 苦 功 高

【反義詞】:一 事 無 成

【燈謎】: 馬 功

【用法】: 作賓語;形 容 戰 功

【英文】: one's contributions in workwar exploits

⑹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期間,先後參閱了大量涉及區內的科研論文、相關的地質理論和基礎的地質資料,在汲取前人資料中豐富營養的同時,通過大量野外地質調查研究、樣品採集、剖面測制和室內研究工作,對研究區內所存在的重大的、基礎性的科研問題,如各階段的構造環境、構造變形及演化、岩漿岩的侵位機制等,進行了研究,尤其對研究區內東西向召河廟—四子王旗—大灘構造岩漿岩帶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幾點認識:

第一,通過對比研究認為,原1∶20萬區調在耳營地—大腦包山等地所劃分的震旦紀地層的岩石組合特徵、變質特徵、變形特徵等,可與發育於色爾騰山地區的色爾騰山岩群對比,自下而上構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火山岩—沉積岩的沉積組合,經歷了綠片岩—角閃岩相變質作用的改造,具有綠岩特徵。

第二,首次在原1∶20萬區調劃分為海西期的花崗岩中識別出侵位於色爾騰山岩群的同構造期太古宙岩體,與研究區內新識別出的色爾騰山岩群共同經歷了新太古代晚期—早元古代變形變質作用的改造,二者構成較典型的花崗岩-綠岩帶。

第三,首次在伊和烏蘇、大腦包山、大蘇吉北發現了韌性剪切帶。並將召河廟—四子王旗—大灘隆起帶作為晚太古-早元古代構造岩漿岩帶提出,認為構造帶是早前寒武紀華北陸塊北緣的增生帶,經歷了島弧環境火山沉積、構造變形及構造隆升階段,最終奠定了華北北緣早前寒武紀結晶基底的構造格局,並據地質體分布特徵及剪切變形將其劃分為北帶、中帶和南帶。

⑺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多種方法綜合對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的定量研究,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及認識:

(1)水源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和研究表明,水源區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 ①水土流失嚴重; ②森林資源退化; ③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④環境污染形勢嚴峻; ⑤礦山環境不斷惡化。

(2)初步建立了水源區的土地利用/覆被遙感圖像分類體系,進行了水源區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數據統計和變化趨勢分析。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相結合,以 1989 年和 2000年的 LandsatTM 遙感數據源為依據,運用 ENVI 和 PHOTOSHOP 等圖像處理軟體和 MapGIS地理信息系統軟體,進行了水源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建立了該區的土地利用/覆被遙感圖像分類體系。根據影像特徵建立判讀標志,採用人機交互方式進行———影像判讀,採用屏幕數字化方式提取兩個時相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進行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數據統計和變化動態分析,揭示出該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進行了水源區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功能評價。研究表明,水源區屬土壤侵蝕中度敏感區、生物多樣性及生境極敏感區及高度敏感區; 南部丹江口水庫庫體周圍和丹江支流的水體周圍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 北部山區是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丹江口庫區及周圍的淺山丘陵區是重要的土壤保持區。

(4)建立了水源區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准。在系統分析研究該區域生態環境現狀基礎上,建立了該區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准。此次研究選取了與生態環境質量關系密切的氣象、水資源、地形地貌、植被、土壤、人口與土地、災害和環境污染 8項一級指標,23 項二級指標。

(5)多種方法綜合對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的定量研究表明,該區生態環境質量一般。目前該區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生態系統結構有變化,但尚可維持基本功能,受干擾後易惡化,生態問題顯現。人類活動是導致該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近期內生態環境仍然表現為繼續惡化的趨勢。

(6)對水源區生態環境進行了預警研究。在現狀評價基礎上,依據歷年統計資料趨勢外推獲取預警時段 2010 年和 2020 年的預測數據。結果表明: 未來 15 年,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處於一般狀態,生態環境呈現逆向演化趨勢,惡化速度不容忽視。根據警度區間劃分表可知,警情逐漸由中警向重警逼近,生態環境質量由一般狀態向惡劣狀態過渡。因此,需要對水源區進行報警。

(7)提出控制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進行森林資源的培育、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合理開發與保護礦產資源等生態環境建設對策; 提出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法制和體制管理,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的經濟保障機制,加大水源區城鎮基礎建設投入,加強水質和生態環境監測手段,加強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宣傳與公眾參與等保障措施。

⑻ 取得的主要成果與認識

(1)取得成果

1)研製出適應各種地質地理環境及地質構造的快速鑽探成孔、機動靈活、快速行走和強力鑽進的多功能鑽機,不僅滿足地震物探爆破孔施工需要,而且還可滿足地質岩心、水文水井及工程地質鑽探施工需要。

2)研製出一套適合於堅硬、破碎及不穩定等各種地層的快速鑽進鑽具、鑽桿、鑽頭及輔助器具,為復雜地層鑽進成孔提供了保證。

3)研究適合各種地層鑽進成孔及炸葯投放的工藝方法,該鑽進工藝方法要體現高效節能的特點。因此,該工藝方法可達到比傳統鑽探取樣方法的鑽進速度要高5~8的效果,成孔率達到100%,以確保炸葯下放到預定位置。該工藝方法首先採用「取之無限」的空氣作為鑽進過程中的動力及循環介質,以被地質鑽探工業稱之為鑽探技術革命的繩索打撈不提鑽取心及反循環連續「實時」取樣鑽探技術為基礎,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達到鑽進到任何地層無須提出孔內鑽桿即可將炸葯下放到預定深度之目的。此工藝方法不僅鑽進效率高,而且成孔率達100%。

4)研製移動式獨立驅動配套空壓機,具有可靠控制和壽命長的特點,為設備獨立驅動探索了新的途徑。

(2)主要認識

本專題是一個涉及機械、液壓、電子及鑽探工藝的綜合項目,通過該專題的實施,在設計鑽機時,通過收集最新的液壓技術最新發展的有關信息、新的液壓元件,使得液壓設計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特別液壓的傳動及控制方式、液壓傳動效率等方面,有了新的認識,掌握了最新的機、電、液及程序控制技術。提高了鑽機的綜合設計水平和設備性能,特別是液壓傳動效率比機械傳動效率低的問題。

⑼ 形容取得了豐富成果的成語有哪些

1、華結實

【拼音】: kāi huā jié shí

【解釋】: 生出花朵,結成果實。比喻工作、學習等有進展,並取得了成果。

【出處】: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萬壽普信禪師》:「無影樹栽人不見,開華結果自馨香。」

2、開華結果

【拼音】: kāi huā jié guǒ

【解釋】: 比喻修養、學習、工作等有了成績,取得效果。

【出處】: 《續傳燈錄·萬壽普信禪師》:「無影樹栽人不見,開華結果自馨香。」

⑽ 形容取得了豐富成果的詞有哪些

功成名就 豐功偉績 永垂青史 功高鎮主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一鳴驚人 舉世矚目 舉世無雙 勞苦功高 汗馬功勞 功蓋寰宇

如日中天
百舉百捷
蒸蒸日上
鯉魚跳龍門
名利雙收
如日方升
滴水穿石
計日奏功
九轉功成
可操左券
一蹴而成程門立雪
水到渠成
累足成步

成語詞條: 馬到功成 (瀏覽數:15472)
成語發音: mǎ dào gōng chéng
成語釋疑: 形容事情順利,一開始就取得勝利。
成語出處: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只願你馬到功成,奏凱而還。」
成語示例: 向使微臣督剿江、淮、豫、楚間,果能運籌制勝,~,各省撫臣豈易於為力?
★明·盧象升《剿盪衍期聽候處分並陳賊勢兵情疏》
(其中~代表本詞條:馬到功成)

成語詞條: 功成名就 (瀏覽數:15472)
成語發音: gōng chéng míng jiù
成語釋疑: 功:功業。就:達到。功績取得了,名聲也有了。
成語出處: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成語示例: 你則說做官的~,我則說出家的延年益壽。(元·范子安《陳季卿誤上竹葉舟》第二折)
(其中~代表本詞條:功成名就)

成語詞條: 旗開得勝 (瀏覽數:15472)
成語發音: qí kāi dé shèng
成語釋疑: 剛一打開旗幟進入戰斗,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剛一開始,就取得好成績。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賴主人洪福,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成語示例: ~姜文煥,一怒橫行劈董忠。(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回)
(其中~代表本詞條:旗開得勝)

成語詞條: 指日成功 (瀏覽數:15472)
成語發音: zhǐ rì chéng gōng
成語釋疑: 指不久即可成功。
成語出處: 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三折:「覷曹操易如反掌,克日而破,指日成功。」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與我謹守堤岸,不可滲泄,指日成功,共享其利。」

成語詞條: 一蹴而就 (瀏覽數:15472)
成語發音: yī cù ér jiù
成語釋疑: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成功。
成語出處: 宋·蘇洵《上田樞密書》:「天下之學者,孰不欲一蹴而造聖人之域。」
成語示例: 從前所受,皆為大略,~於繁賾,毋乃不可!(清·吳趼人《痛史·原敘》)
(其中~代表本詞條:一蹴而就)

閱讀全文

與得到了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