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飛船與彗星時的瞬時溫度是多少度
數年前,好萊塢曾拍攝過一部名為《天地大沖撞》的科幻大片,描述一顆能給地球帶來毀滅性打擊的彗星即將與地球相撞,為了阻止災難降臨,宇航員毅然駕駛飛船沖向這顆彗星,最終拯救了地球。
事實上,像電影中所描述的彗星與地球相撞的情形並非只是幻想,地球在歷史上曾經多次遭受過彗星的撞擊。甚至有人認為,是在地球剛誕生不久,由於彗星的頻繁撞擊帶來了水,才使生命在地球發展起來,但彗星撞擊也曾多次造成地球生命的大滅絕。
很多彗星的大小都在幾十米甚至幾十千米以上,一些已將氣體、塵埃和冰雪物質完全揮發掉,僅剩下堅硬岩石的「死寂」彗星與小行星沒有任何區別。例如根據2004年美國「星塵號」飛船發回的「懷爾德2號」彗星的照片來看,這顆彗星表面上不但有山峰、凹槽,還有其他微型天體撞擊而成的弧坑,說明它完全是一種高密度天體。如果它與地球相撞,絕對不會比一般小行星「手軟」,同樣會給地球生命造成巨大威脅。
為了防範這些「天外來客」襲擊我們的地球,一些國家建立了觀測追蹤中心,迄今已發現了500多個在未來有可能給地球造成危險的小天體,其中有近一半是處於死寂狀態的彗星。
2005年7月4日,美國「深度撞擊號」探測飛船首次通過主動撞擊彗星的方式,從「坦普爾1號」彗星表層深處獲取樣品,利用光譜儀詳細分析其成分,並通過撞擊坑的直徑、深度、角度以及噴濺飛起的高度和形狀等分析其密度和疏鬆度等,了解彗星受到撞擊的後果,研究能否通過撞擊或爆炸方式改變彗星的運行軌道,消除彗星對人類的威脅。
「深度撞擊號」包括交會探測飛船和撞擊器兩個部分。撞擊器實際上是一個小型的獨立飛船,裝有火箭推進系統和一個高精度的瞄準器,在與交會探測飛船分離後,一直瞄準彗核「坦普爾1號」彗星的中心部位,自主進行軌道偏差糾正和姿態控制,引導撞擊器調整飛行方向,以10km/s的相對速度准確擊中預定的彗核目標。
交會探測飛船則盡可能地靠近「坦普爾1號彗星」,近距離觀察撞擊器與彗星發生撞擊、被撞出的物質噴發和形成撞擊坑的整個過程,並即時把圖像傳送回地球。
撞擊時產生了巨大的爆炸和熾熱高溫,大量彗核物質受到強熱氣化而蒸發。受撞擊地點形成一個方圓約100多m2、20m深的凹坑,噴發出的氣體形成一道羽毛狀熱煙霧,向著周圍擴散;岩屑等固體物質如火山熔岩一樣向外表面噴射,形成如焰火般的絢麗景象。發出的強烈紫外射線表明,碰撞產生的瞬時溫度在2000℃左右。
❷ 談談關於星塵號吧。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歷時七年的「星塵號」(Starst)太空船採集彗星星塵任務,到了關鍵時刻,太空船將於本月15日,從外太空朝地球拋出一個載有彗星塵粒樣本的太空囊,太空囊將穿過大氣層,降落在猶他州沙漠。一旦成功著陸,將是人類首次從彗星成功採集星塵,意義重大。
人類首次捕捉彗星物質
今次太空探索任務的功臣之一、擔任「星塵任務」副發言人的華裔科學家鄒哲,周二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加州噴射推進實驗室的記者會上指出,「星塵任務」有助於揭開彗星及宇宙的奧秘。
「星塵號」
所攜回彗星的星塵,將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捕捉」到的彗星物質樣本,其可能含有水、氮及其他不少化學物質,可以提供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太陽系的形成、地球生命起源的謎團。
太空囊周日降落地面
鄒哲進一步解釋,「星塵號」之所以會把目標對准彗星,主要基於彗星是太陽系中最具變化與奧秘的一個星球。
「星塵號」於1999年發射升空,五年後抵達彗星懷爾德二號(Wild2)附近,收集它的塵粒樣本,「星塵號」攜帶重約100磅的太空囊,將於北京時間周日下午進入大氣層,並以高達46660公里的時速下墜,成為返回地球時速度最快的人造物件。
太空囊屆時會掠過加州北部上空,飛向猶他州鹽湖城西南面的陸軍基地「杜格威試驗場」,但加州北部、俄勒岡、華盛頓、愛達荷、內華達及猶他州部分地區的居民肉眼看到的太空囊,會是一個粉紅色的光點,亮度近似金星,持續約90秒。而為減緩落地速度,太空囊會先後張開一大一小的降落傘。
做足准備不容有失
由於2004年9月「創世紀」號(Genesis)太空探測器返回地球時,降落傘沒有張開引致探測器墜毀,任務功敗垂成,因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此次做足准備,不容有失。
之後,科學家會乘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DC-8飛機,密切監察太空囊情況,因為他們其中一項任務是判定太空囊的隔熱盾性能。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建造可取代太空穿梭機的新型太空船,正考慮採用數種保護材料,這次回歸地球的太空囊隔熱盾中採用的材料正是其中一種。
而當太空囊順利著陸後,會被送往休斯敦的約翰遜太空中心進行研究,研究人員並准備將搜集板拍照放上網,希望其他科學家用電腦幫助他們找到星際塵埃的准確位置。
■新聞人物 華裔科學家 7年等待2.7分鍾
全程參與「星塵號」太空探索計劃的鄒哲,是計劃內百餘位科學家中唯一的華裔科學家。他面對投入22年研究心血的太空計劃即將完成,顯得相當興奮。
鄒哲表示,真正採集彗星樣本的時間其實只有短短2.7分鍾,但必須經過7年的漫長等待。他為這項太空計劃殫精竭慮,例如採集器上使用的特殊物質「稀密棉」(Aerogel)也是他多年研發的心血。
他指出,大小約1.5英尺長和寬的採集器,正、反兩面各由24立方厘米及8立方厘米兩種尺碼的132塊「稀密棉」組成,形成近1000平方厘米的收集面積。具有輕巧、多孔和隔熱等特性,用來收集距離「威德二號」彗星核心後方150公里內的星塵。
鄒哲預計,這次太空任務可以採集到數百萬星塵和彗星物質,所有樣本需花五至六年時間來研究,以解開宇宙之謎。
火星探測車壽命超預期
□據中國日報消息
正當科學家們密切注視「星塵號」的發展,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另一重點項目火星探索也有令人驚喜的表現。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於2004年送到火星進行探勘任務的火星探測車「勇氣號」(Spirit)及「機遇號」(Opportunity),至今已在火星上度過兩年,目前仍活動自如,遠遠超出科學家預期只有3個月的「壽命」。
「勇氣號」及「機遇號」分別於2004年1月3日及24日登陸火星,在地面科學家操控下四處探測,成功完成主要指定任務。「機遇號」首先發現火星有水,證明火星很久以前可能有生命存在;而「勇氣號」則成功爬上與自由女神像一樣高的哈斯本山頂。
科學家原預計兩車只可在火星上活動3個月,它們能夠長久「存活」,部分原因是遇上好運氣,因沙塵暴吹走覆蓋車身上太陽格的灰塵,讓它們恢復發電能力,得以數次延長「壽命」。此外,雖然兩車曾多次遇上路途障礙及機件失靈等嚴重故障,幸而科學家都能一一將問題解決。
❸ 「羅塞塔」:告訴你彗星的模樣
羅塞塔探彗項目不久前剛剛打敗了大把一流的科研項目,被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為2014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1月23日,《科學》雜志再發特刊,向世人展示「羅塞塔」所取得的主要探索成果。
此前,這顆凝聚了人類最高智慧成果的探測器經歷了長達10年的星際旅行,在2014年8月飛抵目的地彗星67P/GC,並於11月12日發射了登陸器菲萊以對彗核的表面性質和周圍氣體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此次《科學》特刊發布的7項新的研究報告,它們對該彗星的形狀、組成和表面特徵等作了描述,彗星的神秘面紗正在被慢慢揭開。
一、花費14億歐元值不值?
「羅塞塔」對彗星形成及太陽系的起源等秘密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近距離探索。整個項目的投入達14億歐元。
彗星是太陽系形成伊始的古老遺跡,「羅塞塔」此行探索彗星對研究太陽系的物質組成和起源至關重要。根據太陽系形成的「星雲假說」,約46億年前,一片由星際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分子雲在引力作用下坍縮、溫度上升、自轉加速並平坦化形成盤狀星雲。其中99.8%的星雲物質在星盤中心聚集形成原恆星。原恆星核聚變產生恆星,與此同時,星盤外圍溫度降低,導致冰、甲烷、氨等氣體凝聚,與其它星際顆粒隨機增生,形成微行星。微行星再碰撞聚集,逐漸演化成我們現在的行星系統。而彗星,則可以看做是能產生彗發和彗尾等特徵結構的微行星。彗星往往來自寒冷黑暗的太陽系外緣軌道,很可能良好保存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信息。
與此同時,彗星探索將有助於揭示地球生命起源之謎。彗星是由水冰和固體物質組成的「臟雪球」。根據天體撞擊起源假說,在地球早期,大量彗星撞擊地球表面,不僅帶來了豐富的水源,形成了原始海洋,而且與彗星攜帶的各類烷烴、氨基酸、脂肪酸、多環芳烴和卟啉等有機化合物一起,在適宜的地球溫度、大氣層等環境條件下誕生了最初級的生命。而對彗星物質成分的分析有望回答地球上的水是否來自彗星、為什麼地球上的氨基酸都是左旋形式、彗星是否為地球開啟了生命之門等關鍵問題。
不僅如此,了解慧核的結構和物質組成、精確掌握軌道運動規律將有助於應對彗星撞擊地球的災難性事件。在地球演化的歷史中,小天體撞擊多次導致地球氣候環境災變和生物滅絕事件,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100多年前的通古斯大爆炸等。2013年2月15日還有小天體撞擊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並導致人員受傷和大量建築物受損。我們並不能排除彗星再次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增加對彗星的了解。
二、10年「追星」路
一致的星體反照率暗示了彗核外層物質的相似性,彗核的內部結構則只能通過總體密度及自旋方式加以了解和推測。「羅塞塔」的射電科學檢測儀(RSI, Radio Science Investigation)根據射頻信號振幅、頻率和極性的變化對彗核的內部結構、重力場和運行軌道都進行了一系列的表徵。根據RSI的測量,67P/GC的質量約為1013千克,僅為地球的六千億分之一。彗核較小的「頭部」為2.6×2.3×1.8公里,較大的「身體」為4.1×3.3×1.8公里,總體積約21.4立方公里。據此計算,彗核的平均密度約為470千克/立方米,與木頭的密度相似。這意味著67P/GC的內部結構是相對疏鬆的,緊實的冰塵混合物密度大概為1500~2000千克/立方米,據此估計,67P/GC彗核的孔隙度為70~80%。另外,彗核以12.4小時為周期自轉,其自轉軸的方向與在彗核密度均勻的假設條件下所導出的最大轉動慣量軸的方向一致。簡而言之,67P/GC的內核應該是結構鬆散而密度均勻的。這再次支持了彗核是由氣體冰和星際塵埃在微弱的引力作用下逐漸聚集而成的理論假說。
「羅塞塔」機載的成像系統OSIRIS展示了彗表結構的多樣性,射電設備RSI反映了核內結構的均一性,而可見及紅外熱成像光譜儀VIRTIS(Visible and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Spectrometer) 則通過特徵吸收光譜對彗核表面的化學成分進行了檢測。根據VIRTIS的測量數據,彗核表面有種類豐富的碳氫、氧氫和氮氫分子,但水冰的含量卻很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VIRTIS通過紅外吸收光譜在67P/GC的表面鑒別出了可作為氨基酸前體的羧酸分子。這一發現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早在2006年NASA的科學家們就從星塵號航天器在81P/Wild 2彗發區所收集的樣品中鑒別出了氨基酸,但此次「羅塞塔」所在67P/GC所發現的有機分子更為原始和多樣,暗示了其更古老的起源。
「羅塞塔」上的離子和中子分析儀ROSINA(Rosetta Orbiter Spectrometer for Ion and Neutral Analysis)對同位素檢測非常靈敏,通過測量比較氫和氘的相對比例,我們可以推知地球上的水是否來自彗星——彗星67P/GC表面的氘/氫比為5.3±0.7×10-4,是地球值的3倍,這意味著像67P/GC這樣的彗星並沒有在地球海洋形成過程中起主要作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67P/GC的表面結構非常多樣,布滿了坑洞、溝壑、斷層和漣波樣結構。彗表的岩層斷面似乎是彗殼運動的結果,物質從斷岩的邊緣掉落並積累在崖腳,斷面則暴露出新鮮的冰塵物質;坑洞和窪地是比較穩定的區域,但科學家也在一些坑洞中發現了流出物所形成的三角洲地貌,被認為是彗核內部壓力積累導致的噴發事件所形成的;還有被描述為「恐龍蛋」的瘤狀結構……科研人員感興趣的問題之一就是,67P/GC這些豐富的表面結構是如何形成的。「羅塞塔」項目的科學家Nicolas Thomas指出,「太陽的作用不大可能獨自造成我們今天所見的彗核所具有的層狀的、表面的和化學組成的所有多樣性」,也許早期太陽系中的彗星形成環境比多數科學家所認為的更混亂動盪、組成更為豐富,但這樣的假說很難被證實。
值得期待的是,在67P/GC向近日點運行的過程中,「羅塞塔」將對其進行持續不斷的觀測,通過分析在此過程中太陽對彗星活性變化的影響,科學家們也許可以揭示太陽在彗星的演化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Taylor, M. G. G. T., et al. "Rosetta begins its Comet Tale." Science 347.6220 (2015): 387-387.
[2] Sierks, Holger, et al. "On the nucleus structure and activity of comet 67P/Churyumov- Gerasimenko." Science 347.6220 (2015): aaa1044.
[3] Capaccioni, F., et al. "The organic-rich surface of comet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as seen by VIRTIS/Rosetta." Science 347.6220 (2015): aaa0628.[4] Thomas, Nicolas, et al. "The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of comet 67P/Churyumov- Gerasimenko." Science 347.6220 (2015): aaa0440.
[5] Altwegg, K., et al.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a Jupiter family comet with a high D/H ratio." Science 347.6220 (2015): 1261952.[6] Hand, Eric. "Comet close-up reveals a world of surprises." Science 347.6220 (2015): 358-359.
❹ 魔獸世界,阿古斯團隊的榮耀,星塵遠征軍成就具體什麼機制,怎麼完成
在5秒內收集20個泰坦能量微粒就可以,是P4死後狀態才會出現的,所以這個不可能大家一起做,只能分配跑的快的職業去做。
DK的靈車漂移,薩滿變狼,武僧真氣突,這些都是死後狀態都可以使用的。DH不知道能不能突進,
釋放屍體後,大家站好位置,這些跑得快的就可以去遠處的,然後大家一起接,剛好就跳成就了。
❺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研究發現
據國外媒體報道,天文學家在可居住行星區域發現了一顆藍色可居住行星,且圍繞著一顆類似太陽的星球沿軌道旋轉。據了解,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宇航局的開普勒望遠鏡在2012年就以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速率發現了一個「新世界」。但這次發現的可居住「超級地球」卻是迄今為止第一顆,因為它是天文學家發現的第一顆巨大的岩石行星,其地表溫度約為78度華氏溫度,與地球春季的氣溫相似。
由來自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威廉·博拉吉(William Borucki)所帶領的研究小組,通過使用來自美國宇航局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測光數據,對15.5萬顆星球的亮度作了監視。其中發現,與地球同樣大小的行星,它們的軌道平面都是成一條直線的,因此它們就會周期性地經過它們所圍繞旋轉的恆星的前方,以至於其恆星的光線就會微微變暗,而這種變暗的幅度也只能有類似開普勒望遠鏡這種專門的設備才會察覺出。該可居住行星也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的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進行軌道旋轉的可居住行星。研究人員發現,這顆行星的恆星距離地球有600光年之遠,朝向天琴座和天鵝座星群。其為G5恆星,體積較大,其半徑僅比太陽小一點。但它所發出的光度要比太陽稍暗25%。
而該行星圍繞G5恆星旋轉,其軌道周期為290天,距離恆星的距離要比地球距離太陽的距離近15%,這也是該行星上氣候比較溫和的原因。該行星在行星的可居住區域中心進行軌道運動,研究人員認為在這里極有可能會有液體水資源的存在。眾所周知,液體水資源對於人類的生存十分重要,因此,綜合該行星的情況,它也許不僅是適宜人類居住,很可能上面早已有生命的存在。且該外系可居住行星是迄今為止在任何行星可居住區域中發現的最小半徑行星,其半徑僅比地球大2.4倍。研究人員已經 將其歸類為外系行星「超級地球」等級中了。研究人員表示,該發現足以說明我們人類居住在一個充滿了各種生命的大宇宙中,同時,開普勒望遠鏡也讓我們在太陽系中,發現了更多真實的,可居住的類地行星。來自賓夕法尼亞州大學行星適居科學的專家吉姆—卡斯汀(Jim Kasting)表示,他希望這次發現的數據能夠幫助提高大家建立大型太空望遠鏡的興趣,這樣就能夠直接的觀察到更多外系行星,更容易尋找到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2012年5月31日,NASA公布了一副銀河系與仙女座相撞前的夜空景象效果圖。據報道,根據預測銀河系與仙女座將會在37.5億年後相遇並發生潮汐扭曲,大約40億年後開始碰撞,最終在60億年後融合成為一個星系。
美國宇航局(NASA)當地時間2014年2月26日宣布,其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觀測取得最新成果,在太陽系外發現了715顆行星。NASA表示,這是目前為止單次宣布發現數量最多的一次。
據報道,這些行星的大小大部分都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NASA指出,這項重大發現得益於一項新的識別方法,也就是所謂的「統計技術」。行星科學家裡斯奧爾(Jack Lissaueer)及其團隊完成了這次壯舉。
此次發現將在未來賦予科學家們單獨研究行星及其「行星小區」的能力。科學家將通過這樣的方式,找到行星形成的具體過程。
開普勒望遠鏡於2009年3月發射升空。此次NASA公布的觀測結果均為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2009年至2011年觀測到的結果。從開始執行任務至今,已有961個開普勒望遠鏡觀測對象被證實為行星。 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車已於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8月6日1時31分(北京時間13時31分)成功登陸火星。
該火星車是於2011年11月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的,用於探索火星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它與2004年登陸火星的「機遇」號和「勇氣」號火星車相比,以放射性鈈-238為動力的「好奇」號攜帶的探測設備更多、更先進,在火星表面的連續行駛能力也更強。「好奇」號的項目成本最初預計約為10億美元,但它最終卻花費了高達25億美元,是迄今最昂貴的火星探測項目。
由於「好奇」號火星車將使用數台高能耗的儀器,往往會有多台儀器同時開機運行,因此不能依靠太陽能發電作為火星車的能源。「好奇」號火星車使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熱發電機」(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縮寫為RTG)提供電能。其原理是,通過熱電偶裝置把放射性同位素鈈-238衰變產生的熱直接轉換為直流電來提供火星車的行駛和各項儀器設備使用。人造同位素鈈-238的半衰期僅為88年,這意味著它的放射性衰減之快可以讓它非常熾熱。鈈-238釋放的是阿爾法射線,很容易被阻擋。因為RTG沒有活動的部件,所以很可靠,並且放射性材料能夠持續發熱很多年。
由於其質量高達900千克,所以以前的辦法都不能保證「好奇」號安全著陸。工程師們設計了「空中吊車」這個向火星表面投放重型科學儀器的全新方式。
「好奇」號是美國第3代火星車,有6個輪子,體積與小汽車相當;質量將近900千克,是第2代火星車「機遇」號和「勇氣」號的5倍多;長度是第2代火星車的2倍多;搭載10套科學探測儀器,桅桿上安裝高解析度相機和激光器,能夠在最遠7米處探測目標物體;使用核能在火星表面漫遊和工作;可展開為期一個火星年(約687個地球日)的探測。 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下一步火星探索戰略將把火星岩石帶回地球進行分析,以尋找這顆紅色星球上過去存在的生命。在2013年9月25日美國宇航局火星計劃規劃組(MPPG)公布的報告中規劃了一系列火星探索目標,科學家可以在地球上對控制火星著陸器採集岩石樣本。預計在2014年初將宣布火星岩石採集返回計劃的探索路線。
美國宇航局科學任務理事會副主任約翰·格倫斯菲爾德(John Grunsfeld)認為火星計劃規劃組可在火星計劃被削減後重組機器人探索項目,但需要考慮美國宇航局新的預算限制狀況以及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行星科學的十年調查結果,由火星岩石採集返回計劃積累的技術將用於2030年代中期把宇航員送往火星。火星計劃規劃組將集中研究火星返回技術,該計劃作為火星探索的一個優先任務展開,採集火星岩石返回也可以促進美國宇航局火星載人探索計劃。
有科學家提出在火星岩石採集飛船接近地球時派遣獵戶座宇宙飛船搭載宇航員登上攜帶岩石的火星返回探測器,確保火星岩石處於可靠的環境中,不受到地球微生物的影響,最後安全帶回地面。當探測器採集火星岩石樣本返回時需要確保這些火星岩石被完全包裹住,不僅需防止由於密封不嚴實造成地球微生物進入到岩石樣本中,也可能是來自火星上的某些物質會污染地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考慮在2018年執行火星樣品採集返回任務,但也可能在2020年,其中一個復雜的原因是美國宇航局在2018年這段時期僅有8億美元用於該計劃中。根據火星計劃規劃組主任奧蘭多菲格羅亞(Orlando Figueroa)介紹:「該計劃驅使火星計劃的科學家們計劃首先發射一個火星軌道探測器,或者推遲到2020年時開始一項火星著陸計劃。關於火星樣品採集計劃的報告中還提供了多種收集火星岩石和返回技術的方案。」
比如,該計劃可以用一枚運載火箭完成發射,載荷艙中攜帶了採集火星土壤的著陸器、一個類似於「鷹號」登月艙上升級的返回模塊以及一個用於對接返回模塊的軌道飛行器。奧蘭多菲格羅亞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兩次或者三次發射降低發射成本和風險。火星計劃規劃組的報告也討論了在2024年使用美國宇航局未來空間發射系統的火箭執行這項任務,該火箭系統將於2017年進行首次試飛,起飛重量可達到3000噸級,但攜帶宇航員進行首次飛行需要等到2021年。
美國宇航局的機器人火星「漫遊者」等探測器都以尋找水為目標,比如機遇號和勇氣號火星車,而價值25億美元的好奇號火星車將在蓋爾撞擊坑尋找火星遠古適合居住的證據。在火星岩石樣品採集任務之前,美國宇航局還有兩個火星探測計劃,一個是「洞察」號探測器和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任務(MAVEN),前者使用了鳳凰號探測器的主體技術,將於2016年發射升空。 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天局宣布,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有液態水活動的「強有力」證據,而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
自2006年以來,美國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多次在火星山丘斜坡上發現手指狀陰影條紋。美國航天局將其稱為「季節性斜坡紋線」,並認為這種奇特的季節性地貌由鹹水流造成,但一直沒有找到直接證據。
在新研究中,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盧恩德拉·奧傑哈等人分析了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獲取的火星表面4處地點「季節性斜坡紋線」的光譜數據,發現該數據與水流沉澱形成的水合鹽礦物的光譜信號一致,而周圍地貌卻沒有鹽的光譜信號。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英國《自然·地學》雜志的論文中寫道:「『季節性斜坡紋線』是現今火星水活動的結果,我們的發現強有力支持這一假設。」 2016年1月4日,NASA公布火星探測器「好奇號」(Curiosity)傳回的360度「納米布沙丘」(Namib Dune)照。這也是好奇號自2012年8月登陸火星以來,人類首度近距離目睹火星風采。
這些照片拍攝日期是2015年12月18日,透過Mastcam彩色相機拍攝到高解析度的火星圖像。納米布沙丘是位於「夏普山」(Mount Sharp)西北方的巴格諾沙丘群(Bagnold Dunes)中的沙丘之一,納米布沙丘位於夏普山底部,過去被科學家譽為「黑暗地區」,但透過高解析度圖像讓科學家得以了解火星上發生的情況,也成功對沙丘進行第一次近距離調查。
好奇號距離納米布沙丘底部大約7米遠,以仰角28度拍攝,納米布沙丘高度約5米,可以清楚看到沙粒從迎風面的頂端滑落後所形成的特殊紋理,也可以看出在火星風和小型山崩的影響下,這些沙丘波紋隨著時間發生改變。在地球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背風坡,因此NASA的科學家們判斷這些照片應該是位於納米布沙丘的背風側。 NASA官網2016年1月15日發布消息稱,在「新視野」號探測器發現冥王星的兩處疑似冰火山後,科學家發布了其中一處的最高解析度、合成彩色圖像。
蜿蜒的地貌清晰可見,長150千米,高4千米,如果真的是冰火山,那麼它將是外太陽系發現的最大冰火山。
美國宇航局(NASA)此前表示,他們在冥王星發現兩處疑似火山地形,認為其噴出了可形成半冷凍狀態的水、氮、氨、甲烷等物質,或為「冰火山」。 圖像感測器
自從尼爾·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第一步通過電視傳向世界,NASA就一直堅持把推動動態圖像記錄作為一個重要的的任務目標。而為了推動攝像機小型化同時提高畫質,Aptina圖像公司應運而生。該公司把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動態像素」(CMOS)圖像感測器民用化,在1995年至2000年間銷量過百萬。今天的CMOS高級成像系統具有了穩定成像、高清攝像等功能,由於其顯著的低功耗,在攝影機和攝像機中大有取代傳統的電荷耦合裝置(CCD)圖像感測器之勢。
仿鷹眼透鏡
在試圖改進噴氣推進實驗室技術人員戴的電焊面罩時,NASA注意到鷹的眼睛雖然完全暴露於太陽光線下,卻有在極遠的距離辨識出獵物的能力。鷹不會得白內障,於是NASA從它們身上研究防治人類白內障的辦法。研究結果是鷹眼的光學系統可以近100%地濾掉有害的藍色和紫外光,只讓無害的紅、黃、綠色光暢通透過。鷹眼光學系統催生了透鏡技術的創新,這種新型眼鏡外觀與傳統太陽鏡不同,卻因其保護作用和透射性能獲得長期呆在戶外人群的青睞。 空氣動力學小翼
美國主要的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在1999年創建了Aviation Partners Boeing公司(以下簡稱APB公司),用於將NASA工程師開發的小翼商業化。這種「混合型小翼」被時常改進,精準地融入一系列的設計,使得不論私人還是商業飛機的重量減輕20%,在對燃料的節省上得到主要體現。APB公司一年400架的速度為波音飛機裝備這種改進型小翼。2010年,APB公司量化了該項技術帶來的好處,NASA衍生品報告中這樣描述:「混合型小翼」技術在全球節省了20億加侖航空燃料,這也意味著節約了40億美元的資金,並相應減少了215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箭動力降落傘
在航空安全方面NASA也貢獻良多。他們開發出了一種能夠支撐一整架飛機懸浮空中並安全降落的降落傘。曾發明過彈道恢復系統的Boris Popov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這種降落傘的研發,研究人員考慮到既要避免引發飛機的自由下落可能帶來的危險,又要使系統輕便高效,不至於影響到飛機飛行,依靠NASA的資金該公司進行了合適的薄膜降落傘以及智能調姿系統兩個主要方面的研製。藉助減震裝置,火箭配備的這種降落傘可以根據飛機速度調整打開速度:高速飛行時,降落傘在開始幾秒鍾只打開25%,以將飛行速度減至降落傘能夠全部打開並且飛機能夠承受打開的震動的那一點。 納米技術發型產品
NASA研究過通過增加陶瓷塗層實現癌症病人使用的釋葯微囊劑的精密活化,這項研究啟發了Farouk Systems公司創始人法羅可·沙米將此項技術用在他的燙發產品中。沙米發現,使用陶瓷塗層技術生產出的產品在加熱時會釋放陰離子,而陰離子已被證明對卷發大有益處。除此之外,這家公司還採用了NASA的另一項創新——納米銀,使用顆粒極小的銀粉末為他們的產品製造無菌塗層。 除油細菌
Micro-Bac International公司通過與NASA簽訂合同研製出一種細菌,它可以在封閉系統比如國際空間站中凈化水,而且只需要極少量的光線就可以工作。這種細菌的工作原理在於破壞掉油中的特定組成部分。它也可用於其它環境污染物的處置,在處理了厄瓜多的石油泄漏之後,這種細菌自2010年被開發用於破壞沖上岸的油。該公司的下一項研究包括一種干細菌,其可以拿在手中撒向任何來源的油斑,從而保護陸地不被污染。
污染地下水凈化
NASA曾開發過一套名為零價鐵乳化(簡稱EZⅥ)的方案,用於解決美國的工業污染。該方案可以中和排入土壤的化學毒素,而且全過程的副產物只有一種無毒的烴,這種烴會隨著滲入地下水而消失無蹤。雖然EZⅥ的起效僅限於一種叫做DNAPLs的污染物,但這項技術仍是數千家處理廠所需要的。美國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污染處理廠需要處理DNAPLs污染。 衛星 氣象 地球靜止軌道環境業務衛星(GOES)
諾阿衛星(NOAA)·
國家極軌業務環境衛星(NPOESS)
國防氣象衛星(DMSP) 資源 陸地衛星系列(陸地衛星1號) 間諜 鎖眼衛星系列·長曲棍球 通信 特高頻通信衛星(UFO)
國防通信衛星(DSCS) 中繼 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 定位 子午儀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 天文 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台
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
哈勃天文望遠鏡
斯皮策太空望遠鏡
小型天文衛星3號(烏呼魯衛星)
小型天文衛星3號·高能天文台1號
高能天文台2號(愛因斯坦衛星)
雨燕衛星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紅外線天文衛星
遠紫外分光探測器 空間探測器 月球 先驅者計劃
徘徊者計劃
勘測者計劃
阿波羅計劃 火星 水手號計劃
海盜號
火星探路者
火星觀察者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火星探測流浪者
火星奧德賽
鳳凰號
勇氣號
機遇號
好奇號 水星 信使號 金星 先驅者計劃
麥哲倫號 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約會
會合-舒梅克號
黎明號 彗星 深度撞擊號
星塵號 深空 先驅者計劃
旅行者號探測器
伽利略號
卡西尼號
新地平線號 運載火箭 現役 宇宙神-5
德爾塔(二號· 四號)·
美樂達
人牛怪運載火箭 計劃中 戰神 退役 宇宙神(導彈·一號·二號·三號)
雅典娜系列運載火箭
德爾塔-3
丘諾-1
土星1號
土星1B
土星5號
大力神(二號·三號·三B·34D·四號) 設施 控制中心 約翰遜航天中心 發射中心 肯尼迪航天中心 降落點 范登堡空軍基地 機構 美國空軍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噴氣推進實驗室 人物 先驅 羅伯特·戈達德 航天員 倫·謝潑德
尼爾·阿姆斯特朗 無人直升機
2015年,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在測試一種可以在火星上飛行的直升機,可能與火星車組成空地探索體系,實現對火星大規模探索。
❻ 比月亮小的行星有哪些圖片
按照目前的定義,不存在比月球小的行星。如果樓主說的是小行星,比較清晰的照片也就只有人類探測過的幾顆:
穀神星(曙光號)、灶神星(曙光號),951號小行星(Gaspra,伽利略號),254號小行星(Mathilde,NEAR蘇梅克),433號小行星(愛神星,NEAR蘇梅克),5535號小行星(Annefrank,星塵號),25143號小行星(絲川,隼鳥號),2867號小行星(Steins,羅塞塔號),21號小行星(Lutetia,羅塞塔號),4179號小行星(圖塔蒂斯,嫦娥二號)。
下面是一個匯總貼(時間原因沒有加入曙光號的探測成果),樓主有興趣不妨一看:
http://tieba..com/p/3212630589
❼ 有關「星塵計劃」的詳細資料
什麼是「星塵計劃」?執行「星塵計劃」的「星塵號」太空船七年太空飛行後有哪些成果……
7月21日,在北京友誼賓館,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鄒哲教授,向廣大青少年介紹了美國宇航局關於「星塵計劃」的最新結果。「星塵號」進行7年的太空飛行以後,在今年1月份回到地球,把在彗星上所捕獲到的物質帶回來,鄒教授把這些物質帶回到實驗室進行分析。今天的報告一方面介紹「星塵計劃」的經過,另外,把捕獲到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向大家做了介紹,並且針對青少年朋友? 參加第三十六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的美籍華裔彗星專家、NASA「星塵計劃」副首席科學家、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鄒哲博士二十日下午在北京就此侃侃而談,他以「從不可思議的夢到難以置信的回報」為題,向聽眾科普這一由他自己設計、負責並全程參與的「星塵計劃」。
捕獲並帶回其他星球塵土
「星塵號」經過七年太空飛行,圍繞太陽飛行三圈後於今年一月成功返回地球,它捕獲了一些其他星球的塵土並帶回地球。「人類從來沒有看過其他星球的塵土,除非在化石裡面有一粒。彗星上的塵土我們也沒有看過,這是第一次看到」。
鄒哲說,除第一次帶回其他星球塵土外,「星塵計劃」還創造出多項第一,主要包括美國宇航局第一個彗星探索項目、第一個地外樣品返回項目、第一個飛越太空不登陸即捕獲樣品返回項目、第一次從一顆已知彗星返回樣品、第一次彗星機器捕獲樣品返回、獲得第一個彗星/星際空間塵埃顆粒質量譜等等。「我個人很有成就感,它幫我從頭到尾實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夢」。
整體研究結果可能還需要二十年
鄒哲稱,「星塵號」帶回地球的星塵,現在已經化驗了五十多粒,本來想像這五十多粒很多都類似,但最後發現其中沒有兩粒一樣。這就告訴人們,以前所想像的彗星的成份太簡單了。可見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沒有知道之前,你所了解的都比較簡單,但實際上很復雜。研究人員想知道星塵裡面是什麼成份,現在還正在研究。
這樣的研究很難講分幾個階段,真正說起來我們可能還需要二十年的時間才知道整體研究結果,現在只是初步拿出十二塊「稀密封」上的塵粒進行研究,估計今年九月結束彗星的分析結果會有一個初步報告,把每個人的意見收集起來,如果只有一個人有新發現,我們不會發表,必須要其他兩三個人有同樣結果才可以正式發表。「我們也要很小心,不要有一個錯誤的結論」。
「稀密封」可廣泛用於空間探索。
為了從星際間捕獲到而又破壞星塵,鄒哲在「星塵號」上設計並採用了他認為是新一代物質的「稀密封」,這也是空間飛行器首次使用「稀密封」。實踐證明,「星塵計劃」成功實施,「稀密封」功不可沒。
據介紹,「機遇號」、「勇氣號」火星車都是用「稀密封」絕緣,預計六個星期的壽命現在已快兩年了,兩個火星車都還在工作。所以,「稀密封」不只是逮捕星際塵土,還可以絕緣、隔熱,用處非常大。
鄒哲還帶了幾塊裝在透明塑料盒內看上去果凍狀的「稀密封」進行現場展示,他認為,包括月球建築在內,將來太空里所有的建築都會用「稀密封」,它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雖然迄今還沒有應用於地面,相信將來也會在很多地方應用。
太空探索中國人可以做得更好
雖然離開中國幾乎六十年時間,而且在國外沒有上過中文課,但鄒哲科普報告的中文表達還是相當自然、流利,「我自己覺得是個中國人,把中國話丟掉了很可惜」。他說,一個外國人在別人的國家能夠做出國際上很有成就的太空探測,的確很不容易,他很高興來北京做報告,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歷。
「我開始做『星塵計劃』的時候是二十五年前,二十五年之後才看到果子結出來,不容易,但是很有價值,也很值得。」鄒哲表示,中國最近在太空探測方面有了很大發展,不是中國人沒有這個智慧和能力,只要有毅力,更多人在一起做的話,可以做得更好。(完)
❽ 世界上是否有國家製造出圍繞太陽公轉的衛星,就是像地球一樣擁有饒日軌跡的衛星。製造這樣的衛星難度在哪
嚴格來說,SOHO衛星不算是太陽軌道衛星,因為它處在太陽和地球的第1拉格朗日點,相對於太陽和地球的位置是基本固定的。所謂太陽軌道,應該是指像行星一樣繞著太陽旋轉的軌道。發射這樣的衛星,唯一的難度就是要給衛星提供更高的速度,讓它足以離開地球的引力束縛。人類目前發射過許多太陽軌道衛星,比較著名的有:觀測太陽活動的日地關系觀測台(STEREO)、尋找外星行星的開普勒望遠鏡(Kepler)、觀測紅外波段宇宙的斯皮策空間望遠鏡(Spitzar)、探測懷爾德2號彗星的星塵號飛船(Starst)、撞擊坦普爾1號彗星的深度撞擊飛船(Deep Impact)等等。
希望採納
❾ 論當今世界航天技術發展趨勢
據相關統計,截至2004年12月26日,世界上進行了數十次成功的航天發射。盡管受到2003年一些事故的影響,但2004年仍是世界航天技術發展的重要一年。雖然歐洲的「獵兔犬2號」登陸器於2003年年底在登陸火星時失蹤,日本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也最終宣布失敗,但伴隨著2004年年初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在火星上的成功著陸,以及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相繼推出了各自新的航天發展計劃,人類對深空的探測再次掀起了熱潮,深空控測技術將會得到長足發展。至於國際空間站、各種用途衛星、地球軌道探測器等航天領域的技術發展則喜憂參半,一方面各種衛星技術仍是航天領域研究的熱點,另一方面,由於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失事,給國際空間站的建設與維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另外,美國宣布不再對「哈勃」天文望遠鏡進行維修,也為地球軌道探測器的發展帶了一定的影響。
一、深空探測備受關注
2004年是世界深空探測收獲頗豐的一年,除年初美國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相繼登陸火星令人振奮外,其他的一些深空探測計劃也獲得了很大的進展。2004年1月,飛行已久的美國「星塵號」彗星探測器與「懷爾德2號」彗星交會,並在離彗核很近的距離用密度極低的氧化硅氣溶膠首次獲取彗核物質,現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將實現人類首次把除地球的衛星——月球以外的樣本送回地球。2004年3月2日,歐空局發射了其第一個彗星探測器「羅塞塔」,該探測器將於10年後進入「楚留莫夫-格拉西門克」彗星軌道,並向該彗星釋放著陸器,這在人類航天史上也是前所未有。2004年7月1日,世界首個土星專用探測器「卡西尼」終於在飛行了7年後進入了土星軌道,目前已發回了許多寶貴土星圖像,並在12月25日成功向「土衛六」表面釋放「惠更斯」著陸器。2004年8月3日,因天氣原因推遲發射的美國「信使號」水星探測器成功升空,按計劃該探測器將於2011年3月進入環水星軌道。2004年11月15日,歐洲的「智慧1號」月球探測器經過13個月飛行也進入了繞月軌道,從而實現了世界首個聯合使用太陽能電池推進系統和月球引力的空間探測器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此外,2004年世界上幾個主要的航天大國還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深空探測計劃,進一步將深空探測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一) 美國新航天計劃目標宏大
2004年1月14號,美國總統布希在首都華盛頓的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總部發表講話,宣布美國未來的宏大航天發展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2008年前發射無人探測器到月球;2010年前完成國際空間站,屆時服役了30年的太空梭也將退役;2014年前用名為「機組探測飛行器(CEV)」的新型載人飛行器進行載人航天飛行;2020年前重返月球並建立月球基地,以支持載人火星探索。據估算,實現登上火星的目標,至少需要花費5000億~6000億美元,而據美國預算與政策研究中心的執行總監羅伯特.格林斯坦表示,布希的登月和登陸火星計劃成本可能高達10 000億美元。
(二) 歐洲「曙光」計劃不甘示弱
2004年1月13日,雖然「獵兔犬2號」火星登陸器至今下落不明,但是歐洲空間局(歐空局)仍宣布推出了名為「曙光」的征服太空計劃,該計劃擬在2024年首先登陸月球,之後將於2030年造訪火星。該計劃第一階段(2005~2009年)的預算經費高達9億歐元。按照「曙光」計劃,歐空局將有能力在2010年讓其自行研製的探測器漫步火星。目前,歐空局已經就「曙光」計劃的第一階段和工業界達成了合作協議。歐空局計劃於2007年發射一顆小型衛星,以測試如何才能將火星探測器連同火星土壤標本一起順利收回地球,然後在2011~2014年間真正實現將火星岩石標本帶回地球的目標。
(三) 中國「探月工程」計劃秩然有序
2004年2月25日,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組織召開了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宣布我國繞月探測工程從即日起正式進入實施階段。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4~2006年,將研製和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該衛星將繞月飛行,並將收集的探測數據傳回地面。第二階段為2007~2010年,目標是研製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第三階段為2011~2020年,目標是月球表面巡視探測與采樣返回。該階段將分兩期完成,前期(2011~2015年)主要研製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後期(2015年後)主要研製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並將採集的樣本送回地球,同時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打下基礎。其中,第一階段工程將投入14億元人民幣,第一顆名為「嫦娥一號」的衛星已於2004年完成樣機設計,計劃於2006年發射升空。
此外,在努力實現月球探測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工作的基礎上,我國還將積極開展火星及其他行星探測器的可行性和方案論證,並參與國際合作,以在深空探測方面有更大的進展。
(四) 俄羅斯深空探測計劃欲重振雄風
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佩爾米諾夫2004年10月上旬表示,俄羅斯計劃在2009年向火星衛星「福布斯」(火衛一)發射無人探測器「福布斯-土壤」,以探測火星的土壤成分。據俄拉沃奇金科研生產聯合體總裁普奇哈澤介紹,目前該聯合體已設計出「福布斯-土壤」無人探測器草圖並已開始進行相關試驗。
據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報道,俄羅斯航天局副局長尼古拉.莫伊瑟夫在2004年11月8日接受采訪時表示,俄羅斯將在2020~2025年期間在月球上建立首座自動化基地。為配合有關計劃的實施,俄羅斯目前正在加緊研製新一代宇宙飛船「三桅帆船」和載人軌道平台。預計第一艘「三桅帆船」型宇宙飛船將在2012年發射升空。
(五) 印度無人探月計劃開始啟動
2004年9月11日,印度一位官方發言人表示,印度內閣已批准印度在2008年以前進行無人月球探測計劃。印度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名為「Chandrayaan-I」,計劃於2008年由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將其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隨後將由一個雙推進劑系統把它從轉移軌道送入月球軌道。據估計,印度的第一個無人月球探測計劃約需8300萬美元。
(六) 日本深空探測計劃舉步為艱
2003年日本的深空探測計劃受到了很大的挫折,2003年12月該國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因故障失去了進入預定軌道的最後機會。月球探測方面,日本原計劃於2004年8月發射的「月亮A號」探測器因技術和資金困難而變更了發射日期,新日期至今仍未確定。2004年8月11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向文部科學省宇宙開發委員會報告說,預定2006年發射月球探測衛星「月神A號」計劃也難以實施,衛星3年內升空可能性不大,而且如果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也可能中止該計劃。此外,2003年日本航天局還准備實施另外一顆月球探測器「月神2號」的試驗計劃,由於得不到必要的財政支持也被迫取消。
雖然存在種種困難,日本研究人員仍計劃研製能探測火星大氣的小型衛星,並將其裝入俄羅斯計劃於2009年發射的火星探測器中,共同對火星進行考察。
二、世界衛星技術穩步發展
截至2004年12月26號已經完成的航天發射中,世界各地共將50多顆通信、軍事、地球軌道探測等類型的衛星送至太空。其中航天大國美國發射次數和衛星數量最多,俄羅斯、中國等國家緊隨其後。從2004年世界衛星事業的發展情況看,商用通信衛星仍是重點,隨著世界對移動通信、數字電視、互聯網等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通信衛星發射也呈增長之勢。在軍事衛星方面,由於世界反恐形勢日益緊張,以及應對可能發生的地區沖突,世界各大國都在加強其空間軍事力量,各種軍用衛星技術的研究也成為了重點。其中,美國在進一步完善了其GPS系統的同時,增加了導彈告警和其他秘密偵察衛星。俄羅斯也在改進其「格洛納斯」系統的同時,不斷加強其衛星偵察能力。在科學研究方面,中國2004年發射升空的10顆衛星中多數是用於對地觀測的科學實驗衛星,為世界和平利用衛星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 民用通信衛星仍是重點
2004年,通信衛星仍占據了民用衛星的主要市場。美國通信公司的AMC10、AMC11、AMC15和AMC16通信衛星,將提供電視、廣播、互聯網和寬頻等服務;由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製造「電星18」、「電星14」和DIRECTV 7S通信衛星,其中前兩顆分別為亞太地區、美洲和北大西洋地區提供民用通信服務,而DIRECTV 7S則將為美國提供娛樂節目和本地信道服務。俄羅斯發射了「快船」AM-11和「快船」AM-1兩顆民用通信衛星,它們將用於數字電視、電視電話和視頻會議等服務。在法國發射升空的加拿大通信衛星公司「阿尼克-F2」通信衛星是迄今為止人類製造和發射的最大通信衛星。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發射了採用等離子推進系統進行軌道位置保持的「國際星10-02」通信衛星。為日本提供商業無線電通信服務的「超級鳥6號」通信衛星和日韓共用的首顆移動廣播衛星MBSAT都在美國發射升空。歐洲的W3A通信衛星將為歐洲和非洲用戶提供商業通信、互聯網及電視轉播服務。西班牙的「亞馬遜1」通信衛星,它將為南美洲、北美洲以及西班牙在內的歐洲西南部地區用戶提供電視廣播、電話、VSAT、數據傳輸、網際網路連接等多種通信服務。印度發射了世界上首顆專門用做教育用途的EDUSAT衛星,也是該國發射的最重的一顆衛星,它將為遠程教育提供通信服務。
(二) 軍事衛星不斷加強
2004軍事衛星仍主要集中在美國和俄羅斯兩個航天大國,兩國除分別完善其GPS和「格洛納斯」導航衛星系統外,還發射了多顆秘密軍事衛星。美國發射了GPS 2R-11、GPS 2R-12、GPS2R-13 3顆GPS衛星,NRO秘密偵察衛星,以及用於導彈告警的DSP 22衛星。俄羅斯共發射了7顆軍用衛星,其中包括3顆「宇宙」系列秘密軍用衛星和3顆「格洛納斯」導航衛星,以及一顆用於俄羅斯軍事演習的秘密軍事衛星。
軍事衛星另一重要領域軍用小衛星技術也得到各國的關注。美國國防部相繼推出了「微型衛星動能殺傷有效載荷(MKKP)」和「實驗衛星系列(XSS)」兩個微型衛星計劃;由英國國防部和英國國家航天中心共同出資研製的「戰術光學衛星」將於2005年上半年發射升空。
(三) 「先兆」地球觀測衛星成功發射
2004年7月15日,美國最新的地球觀測系統(EOS)衛星「先兆」被成功送入700公里高的預定軌道。「先兆」是為NASA建造的第二顆地球觀測系統衛星,設計壽命為6年,其主要任務是了研究大氣成分,測定污染物的移動和平流層臭氧的恢復情況以及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該衛星與已經發射升空的「陸地」衛星及「水」衛星等一起組成了美國的地球觀測系統。
(四) 中國衛星技術蓬勃發展
2004年是中國航天史上創紀錄的一年,全年分別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發射場進行了8次發射,共把10顆衛星送入太空,它們分別為:試驗衛星1號、納星1號、探測2號、第19顆和第20顆返回式衛星、實踐6號A和實踐6號B、風雲2號氣象衛星C星、資源2號衛星、試驗衛星2號。其中,「探測2號」衛星的發射升空標志著我國實施的「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取得圓滿成功。該衛星將與2003年發射的「探測1號」一起,與歐洲空間局「磁層探測計劃」的4顆衛星聯合布網,將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地球空間的6點立體探測。試驗衛星1號、2號和納星1號3顆小衛星的成功發射升空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在小衛星研製領域又取得新的進展。我國首顆電視直播衛星鑫諾2號的研製工作也進展順利,並計劃於2005年5月發射升空。該衛星將大大促進中國衛星業的發展,並推動國內衛星電視直播產業的形成和發展。2004年10月9日,我國和歐盟正式簽署了歐洲民用衛星導航「伽利略」計劃的技術合作協議,中國將出資2億歐元,並承擔部分衛星的發射任務,對該系統有20%的擁有權和100%的使用權,這將對我國衛星導航事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2004年12月14日,世界最大的小衛星研製試驗基地——小衛星及其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北京航天城落成,其設計能力為年產6~8顆衛星,該中心的成立將大大促進我國小衛星及微小衛星技術的發展。
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表示,我國衛星技術未來發展的重點是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對地觀測體系,分階段實現對中國周邊地區乃至全球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三、國際空間站艱難維護
(一) 俄羅斯成為維護國際空間站的主力
由於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失事,美國的太空梭停飛,俄羅斯成為唯一能向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和貨物的國家,致使國際空間站的維護產生了一定的困難。2004年,俄羅斯共向國際空間站進行了6次發射,其中「奮進號」飛船向空間站運送了4次貨物,「聯盟號」飛船進行兩次載人飛行,俄羅斯無疑已成為了國際空間站維護的主角。另外,布希於2004年提出2010年完成國際空間站美國承擔的建造任務後,美國將退出空間站的項目,這也給國際空間站未來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二) 國際空間站科學研究成果顯著
由於運力的不足,2004年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克服食物和飲用水短缺等困難,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2004年4月30日返回的國際空間站第8次長期考察,該考察組的卡列里和福阿萊在太空軌道上進行了20多項長期實驗。為准備未來進行火星載人飛行,他們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了人體模型試驗,測試長期火星載人飛行過程中,太空輻射對人體器官的影響等。2004年10月14日,國際空間站第9次長期考察返回,宇航員帕達爾卡和芬克成功地進行了4次太空行走。前兩次成功地將4個大型陀螺儀中的一個恢復供電,使重達200噸的國際空間站能夠在飛行中保持穩定,並將太陽能電池板對准太陽。第三次是在「曙光號」功能艙外安裝由數個激光反射器組成的激光系統。第4次出艙的主要任務則是在「星辰號」服務艙外安裝3個天線。此外,他們還在空間站上進行了約40次科學實驗,帶回了國際空間站內的一些實驗數據和材料,其中包括其培育的第二代太空豌豆種子。另外,由焦立中和沙里波夫組成的第十次長期考察團將在空間站工作196天,在此期間他們將進行大量科學試驗,其中包括艾滋病疫苗效果觀察等。他們將於2005年1月和3月分別進行兩次太空行走,並為迎接明年恢復飛行的美國太空梭再次飛抵國際空間站做准備工作。
四、地球軌道探測器喜憂參半
(一) 「哈勃」太空望遠鏡將終結使命
「哈勃」太空望遠鏡無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太空觀測設備,它經過了4次維修,已在太空服務了14年之久。由於2004年年初美國對其航天計劃進行了調整,宣布將不再對「哈勃」天文望遠鏡進行維修,使得這一為人類天文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望遠鏡將不得不於2007~2008年間退出歷史舞台。這件事引起了世界各方面的爭論,無論如何,在新的設備發射升空以前,這一重要探測設備的退役無疑將給人類對宇宙的探測帶來一定的損失。
(二) 新型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仍在研製之中
1996年,美國正式開始了將取代「哈勃」的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的研製工作。「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預計造價8.2億美元,設計壽命為5~10年,它將於2011年8月發射升空。該望遠鏡將攜帶一台紅外攝像機、一台近紅外光譜攝制儀以及一台組合式中紅外攝像機與光譜攝制儀,將被發射到距地球150萬公里的高空。由於距離地球太遠,無法派人進行維修,因而其設計製造要求極高。
(三) 「引力探測B」升空引人關注
2004年4月20日,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學聯合研製,耗時45年,耗資7億多美元的「引力探測B」終於被送入預定的太空軌道,抵達預定工作位置後,還需要2個月的時間進行准備,然後開始長達16個月的測量。這次成功發射意味著美國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長達45年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引力探測B」是NASA執行的純研究項目之一,旨在通過測量地球引起的時空彎曲和地球旋轉引起的時空扭曲以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該探測器將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基本結構,以及更清晰地認識物質世界和相對論間的關系。
(四) 「雨燕」伽馬射線探測器升空
2004年11月20日,耗資2.5億美元,由美國航空航天局和義大利、英國的航天部門聯合發起研製的「雨燕」伽馬射線探測器經多次推遲後終於成功發射升空。該探測器僅重1470千克,配有三台望遠鏡,能夠在捕捉到伽馬風暴後的最短時間內進行暴源和余輝的多波段觀測。據稱「雨燕」是有史以來旋轉速度最快的太空科學探測器,可以完成探究伽馬風暴的起源、甄別伽馬風暴的類別、研究伽馬風暴的演化等任務,從而為揭開宇宙中黑洞形成之迷搜索進一步的證據。
五、2005年深空探測仍是熱點
由於2004年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深空探測仍將成為2005年世界航天技術研究的熱點。2005年1月8日,日本宣布新的太空計劃,其核心內容是在月球表面建立無人太空基地,以及在比月球更遠的地方建立「深層空間站」等。1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深入撞擊號」探測器,該探測器將在幾個月的飛行後,於7月4日抵達「坦普爾1號」彗星。屆時,它將釋放一個小型撞擊艙以時速37000公里撞擊彗核,同時利用觀測艙記錄下碰撞的全過程並對飛散出的各種物質進行詳細分析。1月14日,歐空局的「惠更斯」著陸器成功登陸「土衛六」,並開始向母船「卡西尼」發送數據。5月12號,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將開始執行自2003年「哥倫比亞號」失事後的首次飛行任務。8月10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將發射旨在尋求火星是否有水的證據的火星偵察探測器。10月26日,歐洲將發射「金星快船」探測器,執行地球近鄰金星的無人探測任務。中國也將在2005年下半年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