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享受經濟發展成果

享受經濟發展成果

發布時間:2021-08-31 11:34:51

1. 怎樣讓優撫對象享受社會經濟發展成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相關群體生活待遇、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那麼優撫對象的撫恤補助標准、醫療保障待遇、住房待遇也應相應地提高。也就是優撫對象的有關方面也要同人民群眾共同提高,這樣才能更多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當然經濟的發展、社會相關群休的生活待遇的提高,同樣優撫群體的需求也會不斷提高,這就給我們的優撫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建立健全優撫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制層面上提高優撫對象的待遇。提高優撫對象的撫恤補助標准,地方建立健全並及時運作撫恤補助的自然增長機制,不斷提高優撫對象的撫恤補助標准。建立適合社會發展的醫療保障機制,解決重點優撫對象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建立健全優撫對象的住房保障制度,完善優撫對象的住房補助制度,讓他們住有所居。建立優撫對象的救助制度,完善救助機制。當然優撫工作也是社會工作的一部分,還要允分發揮社會上資源,來提高優撫對象的各方面待遇。 在這里我也要呼籲社會要更多地關注我們最可愛的人!!!!!

2. 中國經濟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中國經濟總量與人均收入均顯著增長。不過,無論是GDP總量的增長,還是人均GDP的增長,絕大部分都發生在改革開放的40年內。在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GDP增速的波動性顯著下降。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總量與美國之間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但中國人均GDP目前距離美國仍有較大差距。經濟結構方面,從1970年起,製造業產出佔比持續超過農業,成為中國產出佔比最高的行業,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式進入工業化時代;從2012年起,服務業產出佔比持續超過製造業,成為中國產出佔比最高的行業,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式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人口結構方面,中國工作人口(15-64歲)占總人口比重在2010年達到74.5%的頂峰,到2018年已經下降至71.2%。同期內,老年人口佔比則由8.9%上升至11.9%。在未來二三十年內,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會快速攀升。貨幣金融方面,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的增強,總體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未來將呈現出雙向波動之態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過去若干年持續單邊升值或貶值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本文來自新財富雜志
微博 weibo.com 供參考。

3. 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是什麼

1\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總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躍居第四位,人均國民總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實現了連續四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長10.4%,不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長4.9%高出5.5個百分點,而且比改革開放以來年均增長9.7%高出0.7個百分點.經濟增速不僅快,年度之間波幅也比較小.人均國民總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2、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地區、城鄉和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出現了明顯的積極變化,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第三產業比重繼續提高.城鄉經濟在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中趨向協調發展.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的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4. 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

以我的理解,在進行經濟建設時,應該首先考慮經濟利益、其次是考慮環保利益。我國確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質提高、社會進步等因素相結合、協調,反對「殺雞取卵」式的、不顧環境保護、引起環境惡化和生態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道路。
但是,必須同時看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並不是並駕齊驅的。經濟建設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作中心,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主要矛盾決定的,除非發生外族大局入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決不動搖的!
再者,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經濟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歷史使命!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國家富裕了,軍隊強大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市場繁榮了,工,農業生產效益高了;這是國人有目共睹的偉大成就。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如:
1,官僚主義滋長迅速,干群關系日益疏遠。
2,公權力濫用,貪污腐敗現象猖獗。
3,社會矛盾逐漸復雜,社會等級觀念凸顯,社會公平如同口號。
4,人心渙散,信仰危機。傳統美德缺失,傳統文化淡化。
5,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經濟結構有失平衡。
從五中全會看中國發展走向
金秋時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在北京勝利閉幕。

這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擘畫了未來五年的宏偉發展藍圖。

這是今後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十六屆五中全會及其審議通過的《建議》,必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的歷史方位

「關鍵時期的一次關鍵會議」——這是輿論對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基本定位。

「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三年前,黨的十六大作出的這一重大判斷,吹響了新世紀新階段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號角。

彈指之間,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第一個五年即將過去。「十五」時期的中國,以舉世矚目的成就贏得全世界的贊嘆。「十一五」時期能否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為下一個十年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對於能否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

這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面臨的第一個「五年時期」。如何適應紛繁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趨利避害,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繼續乘風破浪?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這是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後的第一個「五年時期」。一些國家、地區的發展歷程昭示我們:在這個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望與壓力同在的黃金發展期、矛盾凸顯期,如果舉措得當,經濟社會發展將實現新的跨越;如果應對失誤,很容易導致經濟徘徊、社會動盪。

面對戰略機遇期,我們耽誤不得;處於發展關鍵期,我們失誤不起。五中全會在深入分析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後,突出強調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靈魂

「十一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轉化為實踐的第一份「五年路徑圖」。針對「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會突出強調,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發展取得的成績,讓每一個中國人自豪;發展存在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讓我國危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暴露無遺。不斷拉大的城鄉差別、區域差別,嚴重製約經濟社會更快的發展。不少地方在發展中單純追求增長規模,經濟質量和效益低下,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重大安全事故接連發生,安全事故損失已佔全國GDP的2.5%……

堅持不同的發展觀,就會有不同的發展前景。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總結了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站在歷史的、時代的高度,進一步指明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

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這是十六屆五中全會傳遞出的鮮明訊息。全會突出強調,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五中全會對「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6個「必須」: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並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

以人為本:提綱挈領的發展本質

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從黨的十六大提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到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重大思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一切決策、舉措的中心。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從各級幹部深入基層噓寒問暖、解困救急,到有關部門頻頻出台便民利民舉措;從全國28個省區市免徵農業稅,到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僅對黨員領導幹部的政績觀、利益觀、地位觀產生深刻的影響,更在社會生活的角角落落引發廣泛的變化。

發展的力量來源於最廣大人民,發展的成果必須惠及最廣大人民。專家指出,雖然近年來我國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堅持以人為本,親近民生、關注民生,對「十一五」的中國而言,仍然是緊迫而現實的重大課題。

5年前,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是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5年後,十六屆五中全會高揚「以人為本」的大旗,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層面,提出了諸多新的思路。這預示著,「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將從過去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就業、教育、衛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會指標,正引人注目地出現在規劃編制者的視野。

和諧社會:進入操作、實踐的新階段

「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五中全會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立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並就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出了具體部署。

當前,我國正經歷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不可避免地面臨大量復雜的社會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現象日益引人關注,侵害群眾利益的現象屢見不鮮。少數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的人民內部矛盾,甚至發展成為群體性事件。

從黨的十六大鮮明提出使「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到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從今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深刻闡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重要原則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會提出一系列思路和舉措……回顧這一發展軌跡,人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黨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考在不斷深化,和諧社會建設這個宏大命題,已逐步從初步破題進入操作、實踐的新階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五中全會從這6個方面,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全面規劃。這是黨中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基於對國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也在達到新的高度。

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推進器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五中全會公報關於自主創新的敘述,讓人印象深刻。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有一種現象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註:醫葯生物技術領域,幾乎所有葯物專利均為發達國家擁有;DVD行業,大批企業交不起國際專利費而紛紛倒閉;汽車製造領域,真正的國產車僅佔10%。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處於低端位置……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將難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支持。黨中央一再強調,必須更加堅定地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對我國來說,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既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又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

全會明確要求把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強調科技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這使得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更加系統、更加具體。

社會主義新農村:三農工作邁入新境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五中全會公報中的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近年來糧食產量連年下降、農民收入徘徊不前、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嚴峻形勢,黨中央及時提出對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並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農、惠農的政策。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5%,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

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指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黨中央、國務院一再強調,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切實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放到國民經濟全局中統籌安排。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僅僅意味著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五中全會突出強調,「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意味著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也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城鄉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縮小,農村面貌將迎來新一輪的歷史性巨變。

改革攻堅: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尋求突破

「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的攻堅階段。」五中全會的這一科學判斷,形象地揭示了歷經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正處於一個新的關鍵時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為古老的中國注入了強大發展動力。然而,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兩年前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根據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對新世紀新階段的改革開放作出全面規劃和部署。

改革的本質,是體制機制的創新。農村稅費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關鍵領域的關鍵改革加速推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擺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舉措的相繼出台,使得2005年成為「改革攻堅年」。

但「攻堅」還僅僅是開始。從現實看,有些改革進展不快,處於滯後狀態;有些改革仍止於表層,整體上沒有實現質的突破。全會號召全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努力從根本上消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使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全會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等7個方面,對攻堅階段的改革作出具體部署。

全會同時強調,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我們要有寬廣的世界眼光,著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憂患意識:永不自滿、永不懈怠

談成績,實事求是;講問題,切中要害。五中全會會場內外,求真務實的清風撲面而來。

全會深入分析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強調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前進道路上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理智、清醒的科學態度。

誕生於民族危亡關頭的中國共產黨,在80多年的風雨歲月中,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黨的十六大告誡全黨,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反復強調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永不自滿,永不懈怠。

強烈的憂患意識,源自於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新世紀新階段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分析與正確判斷。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十一五」時期我們面臨的仍將是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環境,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環境。我們要牢牢把握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心存憂患,方能從容應對各種挑戰;居安思危,才會始終挺立時代潮頭。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關鍵在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

這是中國共產黨對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是中國人民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之源。

5.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介紹,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日前介紹,1949年,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收入不足100元,2008年達到1578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8.5倍;1949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2008年達到4761元。
與此同時,我國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城鄉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已屬於富裕型,農村居民也達到了小康水平。
我國扶貧開發取得歷史性成就,2007年,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已從1978年的2.5億人下降到1479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從30.7%下降到1.6%。

6. 促進社會公平 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經濟依據是什麼

)①這是社會主義本質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促進社會公平,共享發展成果,有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實現全面小康社會。②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聯系。收入差距過分懸殊,不得擴大內需。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只有維護勞動者公平分配的權利,保證勞動者利益,才能激發勞動者提高效率的積極性,催人奮進,使社會具有生機和活力;實現收入分配公平,達到共享,有助於協調人們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7. 近10年來經濟發展成果有哪些

加入WTO
載人衛星上天

8. 怎樣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

購買奧運有關的股票和基金.
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是投資者與基金銷售機構約定每月固定時間,從投資者的指定資金賬戶劃出固定金額的款項,自動申購基金的一種長期投資方式,屬於典型的懶人理財。
精明一:讓錢工作。定投通過一次性程序設置,讓錢自己工作。投資是為了更好享受生活,而不是為自己找一份每日看盤,每月劃賬的工作。

精明二:把金融管家用到極致。投資基金,實際上是選擇一位優秀的金融管家,讓他為你效力,獲取收益。基金有著超過 180 年的歷史,「定期定額」就是把金融管家用到極致的方法。如果你信任管家,為什麼不讓他為你更多地服務。

精明三:全面控盤。懶人看起來什麼都不管,其實是內心精明的主人。首先,他要多方比較,找一位優秀的,自己信得過的管家;其次他給這位管家設置了盈虧界限,一旦過線,管家的權利會被削減或者收回。

定投是用固定金額自動申購,很容易做到連投資高手都很難做到的逢高減磅,逢低加倉,投資人由此獲得平穩持續的收益,定投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

9.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取得的成就

具體如下: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經濟增長方面:

我國經濟不僅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增長,而且實現了平穩增長。這里所說的經濟平穩增長,主要就是指經濟周期實現了由建國以來多次發生的超強波周期(波谷年與波峰年經濟增速落差在20個百分點以上)、強波周期(落差在10個百分點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上)到輕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下)的轉變。

4、政治方面:

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日益完善,一國兩制制度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5、教育方面: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教育不斷的進行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面穩步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當下的大勢所趨。

6、科技方面:

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

(9)享受經濟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關於改革開放的三個重大轉折:

1、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2、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3、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參考資料:網路:改革開放)

閱讀全文

與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