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神分裂症患者去乞討怎麼樣有二級殘疾證去乞討能養活我嗎能讓我存些錢嗎
人家乞討都是缺胳膊少腿,你一個四肢健全的人去乞討?人家怎麼知道你是精神殘疾?就算有殘疾證別人也會以為是偽造的,就算知道你真是殘疾人人家也不會有同情心,你要真下決心乞討就乾脆點,砍個胳膊砍個腿,絕對管用
2. 求僧人的日常生活用語,比如要飯叫「化齋」等等。
佛門用語 ------敬按法炬法師示貼
大凡學習各種語言、知識、學術、技術等不同領域的學問,都有他專有的名詞或術語。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經典浩瀚,佛學名相繁瑣,佛門用語特殊,使得許多有心涉獵佛教的人士視入佛門為畏途,即使是一般信徒,也多不知其義,因而阻礙佛教的發展。為了讓有心親炙佛法者易於扎穩基礎,建立信心,因此,本篇特別將佛門一般用語列出,並略做介紹。
大磬
以銅鑄造的盂形法物,置於佛桌右側,法會、課誦時,由維那以棓(木製之棒)擊鳴,以引導一切唱誦的起落、快慢、轉合。
木魚
誦經時敲打的法器之一。古稱魚鼓、魚板。為魚形木製的法器,中鑿空洞,扣之作聲。佛教既是講慈悲的,為什麼用木頭做成魚形,在誦經時敲打呢?原因是一切魚類,它的眼睛都是終日睜著不閉,所以出家人取此義以示精進,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引磬
俗稱小手磬。作碗狀,底部中央貫以紐,附木柄,以小鐵枹擊之。於誦經禮佛起止時皆鳴之。
鐺子
法器之一。以銅片製成,狀如圓盤,四邊鑿有小孔,系於銅制圓形架上,下按木柄,以小槌擊之。執鐺子時,名照面鐺子。
鉿子
鉿子,名平胸鉿子,敲時左手托下鉿,右手提上鉿往下敲,必須音聲響亮;不敲時,兩鉿相合,雙手捧持,用二指與中指夾心,皆平胸次。
鐃鈸
寺院法會時所用法器之一。鐃與鈸原為二種不同的樂器,後來混而並稱為鐃鈸,而流傳至今。
鐃,古來即廣用於佛門中,有金鐃、銅鐃之別。銅鐃,類似銅鈸,惟形狀較小,由二個鈸構成,音亦清澄,故俗稱為鐃。
鈸,又稱銅鈸、銅盤,由響銅製成,呈圓盤形,中央部份隆起一圓,此圓的中心穿有小孔,並以紐帶穿之,使用時,依節拍相擊鳴奏。
鈴
誦經時使用的法器之一。用青銅、紫銅等材質所制。鈴有驚覺、歡喜、說法三義。鳴鈴以供養諸佛,稱為振鈴。
鼓
敲打樂器之一。有各種形狀及大小,為寺院中常用的法器。其種類有:羯鼓、魚鼓、雲鼓、搖鼓、金鼓、石鼓、懸鼓等。依其用途可分為:齋鼓(食時所用)、浴鼓(浴時所用),及誦經、梵唄等所用的鼓。
一般寺院中,常見於大殿前的左右兩方建鍾鼓樓,分別安置鍾鼓,稱為左鍾右鼓。寺院每於晨昏擊鍾敲鼓,以警行者當勤精進,慎勿放逸,稱為晨鍾暮鼓。
鍾
寺院為報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為梵鍾與喚鍾兩種。
梵鍾:又稱大鍾、撞鍾、洪鍾、鯨鍾等。懸掛於鍾樓上,用於召集大眾,或做朝夕報時之用。
喚鍾:又稱半鍾、小鍾。吊於佛堂內的一隅。其用途在於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故亦稱行事鍾。
香板
用於維系佛教僧團中的規矩和秩序的木板,形如寶劍。依使用目的之不同,而有諸多名稱:用以警策用功辦道者,稱為警策香板;用以懲誡違規者,稱為清規香板;用以警醒坐禪昏沈者,稱為巡香香板;於禪七中使用者,稱為監香香板。一般由方丈、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維那、糾察等職事所持用。
梆
禪林用來通知大眾入浴、齋食等的鳴器。又作飯梆、木魚、魚鼓、魚板、魚梆、鳴魚。在古代禪林中,常掛於浴室,供作鳴擊,以通知大眾入浴。現今一般寺院常懸掛於齋堂外,用來通知大眾用齋。
蒲團
以蒲草編織而成的圓形墊子,供人坐禪及跪拜,免得地上的灰塵弄臟了衣服。
在中國各地,因為氣候、地理、產物的不同,所以有好多的地方只有蒲團的名稱,而並不都是用蒲做起來的。例如:有的是用布做成蒲團的形式,更有的只用板做成長的小矮凳;蒲團的形式雖沒有了,但仍習慣沿用著蒲團的名稱。
如意
在佛教中,法師於說法及法會時,所持的法物。此物原為印度古時的爪杖,梵語為阿那律,是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長三尺,形狀如雲,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癢所用,以其能補手不能到之處,而搔抓如意,故稱如意,又稱癢和子。在我國及日本,又成為一般的持物,表示吉祥之意。
念珠
又稱佛珠、誦珠、數珠、咒珠。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的珠粒,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
佛教經典中有關念珠的起源,是以《木子經》中,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為通說。《木子經》: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卧,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子。如是漸次度木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念珠的顆數,諸經所載不一,較常見的用法有一百零八顆、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十四顆等。念珠的材料則有菩提子、水晶、香木、瑪瑙、琥珀、金、銀、真珠等。
拂塵
又稱拂子、麈尾。乃將獸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長柄,用以拂除蚊蟲,稱為拂子。
戒律中允許比丘執持拂塵,以拂除蚊蟲的侵擾,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較為華美貴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經典中屢有菩薩或長者手執白拂的記載,如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歸來時,梵天嘗執白拂,侍佛之右。
禪宗則以拂子作為庄嚴具,住持或代理者手執拂子上堂為大眾說法,即所謂秉拂,因此,拂塵是說法的表徵。
香爐
又稱火爐、薰爐。乃焚香之爐,與花瓶、燭台一齊供養於佛前,三者合稱三具足 。上香時,插香於此爐中,乃人心與佛心交流的橋梁。
香爐材料種類很多,有金、銀、銅、金銅、白銅、赤銅、青銅等金屬製品的不同,及陶制、琉璃、象牙、紫檀製品的分別。
手爐
有把手的香爐,稱為柄香爐、手爐、提爐。其柄長七寸,乃至一尺許,形狀有多種,古式的形狀尾端作獅子形,有鑄制、鍛制或青銅鍍金、真制等類。
凈瓶
貯水的器具,供飲用或灑凈之用。
楊柳枝
楊枝,又作齒木。是取楊柳等之小枝,將樹枝頭咬成細條,用以刷牙刮舌。《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載: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洗清凈,方行敬禮。其齒木者,梵雲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詫即是其木。
齒木,名作楊枝。
印度、西域諸國請人時,先贈齒木及香水等,祝其人健康,以表懇請之意,故請佛菩薩也用楊枝凈水,稱為請觀音法或楊枝凈水法。皈依典禮時,以楊柳枝沾凈水灑凈,表凈身之意;或於法會前,以楊柳枝沾凈水遍灑法會壇場,表潔凈壇場。
海青
本屬於寬袍大袖的唐裝,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闊,穿著自在,為我國佛門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為海青,唐朝李白的詩雲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也就是贊美的歌詞。
海青又稱大袍,古代叢林將禮佛的衣服稱為海青,乃取意於:海,因海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自在無礙;青,因其色澤青出於藍,意在鼓勵策進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勝。
現今的海青顏色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禮佛時所穿;一為黃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眾不得穿著。
縵衣
又稱作縵條衣、縵條、禮懺衣。用兩幅布縫制而成,為受持五戒、菩薩戒的在家信眾所穿著。
袈裟
又作袈裟野、迦羅沙曳、迦沙、加沙。意譯為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為佛教僧眾所穿著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其製作方法是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後縫綴,像一塊塊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稱作慈悲服、無上衣、離塵服、解脫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會(五條衣)、郁多羅僧(七條衣)、僧伽梨(九條大衣)三種,具有三種功用:杜防法衣他用;使僧尼舍離對衣服的貪欲;避免他人盜取。
袈裟乃聖賢的標幟,自古為佛教教團所尊重。穿著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處眾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龍子捨身;五者、龍披免難;六者、國王敬信;七者、眾生禮拜;八者、羅剎恭敬;九者、天龍護佑;十者、得成佛道。
長衫
長衫又稱長褂,為僧眾的常服。仿唐裝而於斜部加以割截、縫綴,以表徵福田、百納之意。一般黑色長衫與黑色海青的最大差別在於袖口,海青的袖口寬大,如海鳥的翅膀,不分出家與在家,於禮佛時皆可穿著;長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只有出家僧眾可穿。
穩帶
縫於長衫及海青右脅下的帶子,長約一尺,其作用在於提醒行者走路要從容、穩健,不可搖擺身體,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脅下的帶子左右晃動,因此穩帶有訓練行儀的功用。
出家人所用的食器。圓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製,為如法的食器,應受人天供養所用的食器,又為應腹分量而食的食器,故又譯作應量器。有三事相應:色相應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體相應體質粗,使人不起貪欲;量相應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具
比丘六物之一。音譯尼師壇。意譯為敷具、鋪具、坐卧具、坐衣、襯卧衣、隨坐衣,即坐卧時敷於地上或卧具上的長方形布。這是為了防禦地上植物、蟲類,以保護身體及避免三衣、寢具受污損而作,因此具有護身、護衣、護眾人床席卧具的作用。
今為拜佛或禮拜師長時所用。
錫杖
為僧侶所持的用具,比丘十八物之一。又作聲杖,智杖,德杖。錫杖是由錫、木柄、錞三部分組成。杖頭附有大環,亦懸數個小環,搖動時,則發出錫錫之聲,故錫杖又稱有聲杖,為比丘行於道路時,應當攜帶的用具,用於驅趕毒蛇、害蟲等;或於乞食時,振動錫杖,使人聞聲而知。後世則為法器之一。
羅漢鞋
僧眾所穿的鞋子,以麻、草、布、化學皮等編結或縫綴而成,鞋面除腳尖部份之外,余皆縫綴為若干方孔,顏色有黑、灰、黃、褐等色。也有鞋面全部無孔,只在前端縫一硬梁,與一般的便鞋相似。若鞋面有六孔,則象徵六度,表修道人應勤修六度波羅蜜,亦象徵看破世間一切無常的事物。
七眾弟子
教團中出家與在家的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
上座
指法臘高而具德望的僧尼。又稱長老、首座。
大士
菩薩的美稱。如:觀音大士、傅大士等。
大德
敬稱詞。在印度,是對佛菩薩或高僧的敬稱。於諸部律中,凡指比丘眾,稱大德僧。
在我國隋唐時代,凡從事譯經事業者,特稱大德。此外,統領僧尼的僧官,也稱大德。
近代以來,大德一詞已廣泛的被使用,凡是有德有行的人,不論出家、在家,都以大德尊稱之;或是不限於具足德行與否,也稱之為大德。因此大德一詞成為佛教界一般性的禮稱。
三師七證
三師與七證師的並稱。指僧尼受具足戒時,戒場必須具足的戒師人數。又稱十師、十僧。
三師是:得戒和尚:指正授戒律的和尚。乃比丘得戒的根本及其歸投處,故必至誠三請之。凡擔任戒和尚者,其戒臘須在十年以上,並嚴守戒法,具足智慧,堪能教授弟子。
羯摩和尚:即讀羯磨文的阿闍梨,主持白四羯磨授戒儀式。羯磨師為諸比丘受戒的正緣,若無羯磨師秉承聖法,則法界善法無從生起。擔任此職者,其戒臘須在五年以上。
教授和尚:即教授威儀作法,為眾人引導開解者。其戒臘亦須在五年以上。
七證師則是證明受戒的蒞會比丘。凡此十師均須於受戒前恭請之。
方丈
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務,監督大眾,並為大眾說法的主僧。古時,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為制,故稱方丈室。後來轉指住持的居室,今為禪林住持或對師父的尊稱。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
引禮
於法會或戒會時,引導大眾如法進行一切行儀禮節,使不違犯者。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僧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據《大智度論》卷三載,比丘的語義有五種,即:乞士(行乞食,以清凈自活者);破煩惱;出家人;凈持戒;怖魔。其中,破惡(破煩惱)、怖魔、乞士,稱為比丘三義。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子。僧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比丘尼除六情之飢,斷貪染欲,以善法薰修,所以稱為除女、薰女。
功德主
指施主。即供養佛、法、僧三寶的施主、檀越。在佛門中,布施凈財者為功德主,發心作務或熱心接引他人入佛門,使佛教蓬勃發展者,亦可稱為功德主。例如符合左列條件者,佛光山功德主會得依法聘其為功德主:
護持本山各種弘法利生事業捐獻凈資者。
熱心參與本山活動,多年不退轉者。
發心服務多年,道心堅固者。
一師一道,勸募功德者。
貢獻智慧有具體成效者。
協助度眾皈依為數眾多者。
參與講學多年且有正見者。
文字著作宣揚佛法有貢獻者。
行堂
佛教叢林中,每日用齋時,為大眾添飯菜、茶水者,稱為行堂。
老參
長期於禪林中參禪辦道者,或長期從事參禪修業者。又稱為舊參、久參。
佛
全稱佛陀,是梵語的音譯。意譯乃覺悟真理者。也就是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等正覺的大聖者。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沙彌
沙彌,乃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為五眾之一、七眾之一。在佛教僧團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稱之。《摩訶僧只律》卷二十九,以年齡區別沙彌為三種:
驅烏沙彌:年齡在七歲至十三歲之間,已具有驅走曬谷場上烏鳥的能力。
應法沙彌:年齡在十四歲至十九歲之間,出家得度,依一定的儀式受持十戒。
名字沙彌:年齡已超過二十歲,然尚未受具足戒,仍為沙彌者。
以上三者合稱三沙彌。
沙彌尼
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以其勤於策勵成為比丘尼,故譯稱勤策女。為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沙門
意譯凈志、勤息,為出家者的總稱,通內、外二道。亦即剃除須發,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期以行趣涅盤的出家修道者。
住持
原為久住護持佛法的意思,後指掌管一寺的主僧。我國初時並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百丈懷海始設住持之制,嚴傳師法,奉其師為住持,尊稱長老,後亦稱方丈。
阿彌陀佛
乃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因為此佛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道的本緣,據《無量壽經》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凈土的庄嚴,歷經五劫的思慮而發四十八大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的西方,報得極樂凈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能接引念佛人往生凈土,故又稱接引佛。
佛門中常見人彼此招呼,互道阿彌陀佛,即是說早、好的意思;或向人表示關懷、歉意亦可說阿彌陀佛。
阿羅漢
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略稱羅漢。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學、真人。乃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的聖人。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然一般都作狹義的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廣義而言,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阿修羅
印度最古諸神之一,屬於戰斗的鬼神類,經常被視為惡神,而且常與帝釋天爭斗不休。
阿修羅為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十界之一。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以其果報殊勝,鄰次於諸天,卻不同於諸天,故稱阿修羅,意即非天。
阿修羅的形像有多種,如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為須彌山的四倍。又阿修羅的男眾很醜,女眾卻很美麗。此外,阿修羅喜瞋,所以我們常稱瞋心大的人為阿修羅。
金剛
經論中常以金剛比喻武器及寶石。以金剛比喻武器,乃因其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且非萬物所能破壞;以金剛比喻寶石,乃取其最勝之義。
侍者
僧職名稱之一,指隨侍師父、長老之側,聽從其令,予以服侍者。
在叢林職位中,侍者通常由利根的沙彌或下臘的比丘任之。其與長老(或師父,或住持)的關系最為密切,除處理雜事外,朝夕既聽其教誨,復觀長老道德於前後,故特受長老重視,常被視為衣或法席的傳承者。
典座
叢林中負責大眾齋粥的職稱。典座職掌大眾的齋粥,一切供養務須凈潔,物料調配適當,節用愛惜。
糾察
於寺院中,負責維持秩序,使一切行儀如法者。
法名
為皈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又作法號、法諱、戒名。如僧侶在剃度儀式舉行後,由師父另取的名字;又如在家信眾於皈依、受戒或葬儀時,師父即授給法名。
香燈
在寺廟中職司佛殿的焚香、燃燈等工作者,稱為香燈。
祖師
指開創一宗一派者(開祖),或傳承其教法者(列祖)。
開祖有宗祖、派祖之別。例如一般尊稱菩提達摩為禪宗的宗祖,臨濟義玄、洞山良價則分別為臨濟宗、曹洞宗之派祖。
書記
一般又稱外史、外記,負責掌管文書、書寫寺院來往信件及法會中祈禱之詞語等。住持專柄大法,對文字之事較無暇親自處理,因此設立書記一職,以掌管寺院的書疏。
國師
我國歷代帝王對學德兼備,可為一國師表的高僧所加的封號。含有一國民眾之師、帝王之師等意,如南陽慧忠國師、清涼澄觀國師、無業大達國師、玉琳國師等。
凈人
在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種種凈業作務者。
陪堂
禪院中,陪伴客僧在僧堂的外堂受食,稱為陪堂。
律制儀軌中,頭單戒師為開堂,二單為陪堂。陪堂的職責為協助開堂訓導眾戒子受戒的儀規。
善知識
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的人。《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於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即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能引導眾生舍惡修善,入於佛道者,可稱為善知識。
善知識就像慈母,能生出佛種。
善知識就像慈父,能給予我們廣大利益。
善知識就像乳母,能守護你,不讓你做壞事。
善知識就像教師,能顯示菩薩所學。
善知識就像善導,能指示你走向波羅蜜道。
善知識就像良醫,能醫治你煩惱諸病。
善知識就像雪山,能增長你一切智樂。
善知識就像勇將,能幫助你去除一切怖畏。
善知識就像船師,能指引你駛入智慧海洋。
善知識是佛法大器,像江河能吞納眾流。
善知識是功德處所,像大海能出生眾寶。
善知識是凈菩提心,像猛火能煉真金。
善知識是能生世法,像須彌山出於大海。
善知識是不染世法,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善知識能不受諸惡,像大海不為污染所污。
善知識能照明法界,像日光遍照四天下。
善知識能長菩薩身,像父母養育兒女。
開士
即菩薩。以菩薩明解一切真理,能開導眾生悟入佛的知見,故有此尊稱。《釋氏要覽》雲:經中多呼菩薩為開士,前秦苻堅賜沙門有德解者,號開士。可知開士也是高僧的尊號。
開山
本指開山建寺而言,因古代寺院多建於山谷幽靜處,故稱開山。
寺院第一代住持亦以開山尊稱之。此外,宗派的創始者也稱為開山。
開堂
指新任命的住持入院時,開法堂宣說大法,這是寺院的重要行事。
開堂和尚的略稱,為我國傳戒法會中重要職事之一,有關戒子的受戒儀規、生活禮儀規矩等,都是由開堂和尚教導。
當家
為都監、監院、監寺的俗稱。須負責應對官吏、參辭謝賀、吉凶慶吊、探訪施主、借貸往還、籌計一寺歲用、備辦米麥醬醋等,乃至營辦年節各大齋會等事務。
新戒
指新近受戒的僧眾。又如參加在家戒會,初受五戒、菩薩戒的戒子,亦稱新戒。
僧伽
略稱為僧,意譯為和、眾,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稱為和合眾、和合僧、海眾。又華梵並舉,合稱為僧侶,為三寶之一。即指信受如來教法,奉行其道,而入聖得果者。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的團體。
維那
又作都維那。在古代叢林,維那是寺院中的綱領職事,掌理眾僧的進退威儀,非但要佛門的規矩熟,而且要喉嚨好,資格老,正如戲台上掛頭牌的角色,一切的節目都要靠他安排。今日寺院的維那,則僅於舉行法會、課誦時,擔任眾僧的先導,掌理舉唱、迴向等。
學僧
又稱學問僧,其義有二:指研究佛教的僧侶;指有學問的僧侶。
學人
泛稱學習佛法者。禪林中則指修禪者。又稱學道人。一般學佛者自稱學人,乃自謙尚須學習的意思。
檀那
意譯布施,即給與、施捨的意思。中國、日本又將檀那、檀越引申為施主之稱,即施與僧眾衣食,或出資舉行法會等的信眾。
優婆塞
意譯近事、近事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為在家二眾之一,與優婆夷同是在家的信仰佛法者。
優婆夷
意譯清信女、近事女、信女。即親近三寶,受持三皈五戒,施行善法的女眾。為在家二眾之一。
長者
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則通稱富豪或年高德劭者為長者。
檀講師
凡皈依三寶,信仰人間佛教,具有弘法能力、正知正見的佛光會員,經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考核通過者,禮聘為檀講師。每年可經總(協)會安排到各地機關團體講演,但不得主持宗教法會儀禮。
三藏
指經藏、律藏、論藏,佛教聖典的三種分類。
經藏:音譯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佛陀所說的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的要義,皆屬於經部類。
律藏:音譯毘尼藏,意譯調伏藏。佛陀所制定的律儀,能制眾生之惡,調伏眾生的心性。有關佛陀所制定教團的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
論藏:音譯阿毘達磨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後人以殊勝的智慧,再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
大雄寶殿
指寺院中供奉佛陀的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意思是偉大的英雄。是佛陀的德號之一。因為佛陀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稱大雄。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為主,也有供奉三寶佛者,即外加葯師佛、阿彌陀佛;或以象徵解行並重的大迦葉、阿難尊者侍立在佛陀左右;或供奉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
上堂
指上法堂說法。古時長老住持可隨時上堂,後來則有定期及臨時上堂之別。
上供
指以鮮花、水果等各種物品供養諸佛、菩薩或諸祖師,表達虔誠禮敬之意。
山門
寺院正面的樓門。這是因為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一般有三個門,象徵三解脫門,所以又稱三門。今之寺院或僅有一門,也可稱之為三門。
寺院的一般稱呼。因為以前寺院多築於山林之間,故以山門為寺院的別名。
屍羅
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是六波羅蜜中的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作為防過止惡之用。
除此之外,另有修習、正順、三昧、清涼、安眠、得定、增上等義。
六齋日
又稱作六齋。指每個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眾每月於此六日集會一處,布薩說戒,在家二眾乃於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
公案
本義為官府中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將歷代高僧的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坐禪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為一種思考的對象,或修行坐禪者的座右銘。
此種言行錄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嚴不可侵犯,又可啟發思想,供人研究,並且作為後代依憑的法式,故稱公案。此一風氣倡始於唐代,至宋代大為興盛。
公案有五種重要的涵義:作悟禪的工具;作考驗的方法;作權威的法范;作印證的符信;作究竟的指點。
文疏
寺院舉行法會時,將信眾於此法會所作的功德,書寫於紅紙或黃紙上,用以向諸佛菩薩表白者,稱為文疏。一般都由主法或維那宣讀。
牌位
書寫姓名以便祭祀的長方形木牌。
止靜
使大眾由動中歸於寂靜的意思。
開大靜
寺院本為寂靜的僧團,晚上開大靜鍾板響後,大眾睡眠,一切活動停止,寺院更加寂靜,故稱開大靜。
打齋
於寺院舉行法會時,信徒出資齋請與會大眾,廣結眾緣,稱為打齋。
打七
打,舉行的意思。打七,指於七日中剋期求證的修行。
若於七日中專修念佛法門者,稱為打佛七,略稱佛七;專修禪宗法門者,稱為打禪七,略稱禪七。此外,亦有專念觀世音聖號的觀音七。
打板
又作打版。叢林中,於齋食、開浴、普請、上堂等集會時,敲擊木板,發出聲響,以告示眾人,稱為打板。
正法、像法、末法
佛陀入滅後,依其教法之發展狀況,可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
正法:如來滅後,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證果,稱為正法。
像法:雖有教法與修行者,多不能證果。
末法:正法滅絕之意,指佛法衰頹的時代。即佛陀滅度後,教法垂世,人雖有秉教,
3. 工商營業執照流浪乞討證怎麼辦理
工商營業執照辦理的話,到工商局。
4. 古時候乞幫用的要飯用的是什麼東西
感覺就是用破飯碗之類的
乞丐(beggar)就是以乞討為生的人統稱為乞丐,也叫「叫花子」或作「要飯的」。乞丐在中國上古文字中,最早是以單音詞出現的。「乞」在金文字中的意思是乞求、求討,同時又可用為反義,指給予。「丐」又作「句」(gai丐),在甲骨卜辭中多作祭祀用詞,指向神靈乞求,如「崇雨,句於河」,即雨大成災,乞靈於河神。
春秋
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因父親被誣「謀反」,全家人被楚平王殺害,獨有自己外出打獵逃過大難。伍子胥走投無路,欲過昭關到吳國去,此時昭關張貼伍子胥像,懸賞緝拿。伍子胥又急又愁,一夜之間須發全白了,面目
乞丐
全非,結果混過了關口,來到吳國都城蘇州,這時已身無分文,只好吹奏隨身攜帶的長簫,藉以乞討過活。
乞討中,恰遇吳國公子姬光,見伍子胥相貌不凡,口才出眾,就領進宮中委以重任。姬光繼位後,是為吳國闔閭,伍子胥帶領吳兵打敗楚國,鞭屍楚平王報了大仇。
後來,蘇州一帶的花子,因伍子胥在這里要過飯,就尊稱伍子胥為乞丐頭。
宋代
「乞丐」一詞用來稱呼討飯之人是從宋代開始的,如《太平廣記》中引《王氏見聞》的一句話,就將乞丐與馬醫、酒保、佣作及人販子之流相提並論。又如《朱子語類》中也記載了當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上以紙鈔代替鑄幣流通之後,有的人早晨還是富商,傍晚就成了一無所有的討飯乞丐。
清代
清代的友石子有《京都新竹枝詞》寫社會的貧富不均,有錢人把錢財萬貫化成灰燼,而路旁的乞丐空腹在啼飢號寒.這種景象在舊北京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錢財萬貫奉菩提,火化成灰尚信迷;盍乞一文略施捨,路旁飢婦抱兒啼。乞丐,亦稱「乞兒」、「乞棍」、「乞婆」、「花子」、「叫花子」,是以乞討求食為生的一個特殊群體,這一行可以說自古有之。
到了清代時,對乞丐的管理實現了制度化,同時也承認了乞丐的職業化。將乞丐編人地方保甲組織,選立丐頭為管束之人,查造丐戶牌冊。
各縣有管理乞丐的丐頭,丐頭也是乞丐,但他是官方指定的保甲長。人選由棲止地段的民戶保長推薦,也可由管轄地段的衙役指定.乞丐的保甲冊牌名為「丐頭循環冊」,列有丐頭姓名及管理乞丐人數、年齡、籍貫、體貌特徵和棲身之所.冊上還註明各坊乞丐只許在哪些范圍內行乞,不許硬索強討,並不得走出指定行乞范圍,到別處滋事。另外冊上還規定對乞丐的「考核辦法」,有無為匪為盜者,丐頭必須責令稽查,隨時向政府管理人員稟報,如果某丐有不法行為,立即提丐頭責問。對於外來新丐,各坊不得容留,丐頭必須報官,官方發口糧送回原籍。丐頭循環冊還須每月月終送縣倒換。對於少壯乞丐,問明籍貫,報官送回原籍,強迫他們勞動就業。另外,專門設立棲流所,安置老幼殘病的乞丐,嚴格禁止散處。
為了消除無業遊民,晚清政府一方面採取傳統賑撫政策,發放「恩賞米石」,收養老弱病殘,設立粥廠,收留災荒與戰爭性無業遊民;另一方面,政府採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在「振興實業」的口號下推廣「工藝局」,「收養貧民,教以工藝」,為乞丐流民創造自食其力的條件。
民國
進人民國,丐幫中還出現過自發的「乞丐互助會」組織,群丐選出會長,多次到商會請願,要求商會通知各商家把施捨零錢數目增加一倍。商會表示無法推行,並提出可以介紹「乞丐團」的成員去粥廠喝粥;
乞丐(以乞討謀生的人)_網路
http://ke..com/subview/114879/15854708.htm
5. 你以為我是臭要飯的,我忍了三年,就是想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訴人家
--你想學就學得了嗎?別以為多看兩本的書就可以做老大,你試著被人用槍指著頭嗎?沒有吧!12年前,12年了!我跟豪哥第一次帶貨去印尼,那邊的老大請我們去夜總會,給我們接風,我說錯了一句話得罪了那個老大,
6. 狼人殺的討飯台詞
總體:
天黑請閉眼.
指揮狼人:狼人請睜眼.(第一次要加上去:狼人請相互確認身份)
狼人請殺人.(狼人請統一意見)
狼人請閉眼.
指揮女巫:女巫請睜眼.
女巫,你有一瓶毒葯與一瓶解葯,今天晚上他(她)死了,你要救他嗎?
你有一瓶毒葯,你要毒死誰嗎?
女巫請閉眼.
指揮預言家:預言家請睜眼.
預言家,今天晚上你要驗誰的身份?(預言家指人)
如果這個是好人,這個是壞人,那他是這個.(大拇指朝上為好人,朝下為壞人.)
預言家請閉眼.
指揮守衛:守衛請睜眼.
守衛今天晚上你要守誰?
守衛請閉眼.
一輪結束死人的話:天亮了,昨天晚上他死了,(可能情況,他也死了).
一輪結束沒人死的話:天亮了,昨天晚上是個風平浪靜的夜晚.
其實沒死人直接說個 昨晚平安夜就可以了,不用說什麼風平浪靜.
7. 《乞丐》的出處和主要內容
乞丐(beggar)就是以乞討為生的人統稱為乞丐,也叫「叫花子」或作「要飯的」。乞丐在中國上古文字中,最早是以單音詞出現的。「乞」在金文字中的意思是乞求、求討,同時又可用為反義,指給予。「丐」又作「句」(gai丐),在甲骨卜辭中多作祭祀用詞,指向神靈乞求,如「崇雨,句於河」,即雨大成災,乞靈於河神。
乞丐現象給社會帶來諸多混亂和問題,是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歷朝對乞丐都有收容救助的制度.宋朝時就曾禁止在嚴冬乞討,以避免乞丐凍斃街頭,而在彼時由官府提供乞丐的吃住.明代對這一問題尤為重視,政府把他們整編起來,由地方團頭管理,並嚴格地限定了乞丐的聚處及活動范圍。
任何人都有尊嚴,乞丐做為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尊嚴,這是任何人,包括他自己也不能抹殺的,就向對待犯罪的人,對於乞丐更多的採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措施來減少社會的犯罪率,爭取把犯罪的人重新引回正途。
乞討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原生型乞討者和職業型乞討者。
原生型
主要是因為一些不可抗力 (天災、流行疾病、戰爭等 )所導致的基本生存條件的喪失而走上乞討之路,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一類型的乞討者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基本的生存需要,即吃飽穿暖,不至於被餓死凍死。一旦基本的生存需要能夠得到滿足,他們一般就會放棄乞討走向新的生存方式。
職業型
主要指在不依靠乞討就能滿足其生存需要的條件下而選擇乞討作為其追求利益、滿足生 活需要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一類型的乞討者如果放棄乞討照樣可以生存下來,但他們不再把乞討僅僅作為生存方式,而是作為生活方式。即他們將乞討當做維持長期穩定基本生活的一種方式,追求物質利益和生活目標的一種手段。
8. 乞丐是什麼意思
乞丐是以乞討度日,不務正業的遊民。又稱叫化、叫化子。乞丐分臨時性乞丐與職業性乞丐兩類。凡是臨時性乞丐,大都因災荒或失去土地等生存條件而致,一旦有機會,他們仍會成為編戶齊民。而職業性乞丐由好吃懶做者構成,他們貪圖流浪乞討的自在與快活,一生專以乞討為業。
就其來源來說,乞丐的來源,或是鄉村中失去土地而衣食無著的農民,或是因災荒而逃離故鄉的農民,或是浪盪子墮落而為乞兒,或是生性好吃懶做之人。無論是哪一種人,乞丐都靠求乞而生存。
就社會地位來說,人們對乞丐並不是十分討厭,而對於那些貧弱者,人們一般還都是會報以同情心,對他們的施捨往往是出於某種主動。
從心理特徵來說,乞丐之所以為丐,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多數情況而言,乞丐為丐往往是出於各種經濟原因,走上這條路是出於無奈。
9. 如今,拿著本科畢業證要飯的人越來越多了,為什麼
專業選擇:
選擇具有「挑戰性」的專業,當今社會,要想立足,必須學會別人所不會的知識。因此,選報專業應選擇難度大一些的專業,如計算機應用、計算機網路、電子商務、法律、英語、會計專業等。這些專業的確能學點東西。雖然自考文憑與普通文憑有差別,但這些專業比那些可有可無的專業要強得多。另外,興趣也是你選擇自考專業的標准之一。由於自學考試是一種漫長的學歷考試,他非常磨練一個人的意志,因此,你一定要優先選擇你感興趣的專業,這樣你才能在漫長的考試中不至於因為一、二次的失敗而失去信心。而且我認為興趣也是你選好此專業的根本所在。